『壹』 網路物理安全問題
物理安全呀~
看你所舉的例子好像都是基於網路的。
平時接觸到的安全事件一般都不是物理安全范疇。
物理安全,按我的理解可以說是硬體安全。
分自然因素,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天氣不好,一道雷電劈中了伺服器,所有在這個伺服器上的網站、資源都不能訪問了。。。或者地震了,比如以前好像有一次跨太平洋的光纜因為海嘯弄斷了,所以有一陣子一些國外論壇就上不去了,同樣國外一些軍方特務就不能訪問我們國內論壇了。設備用久了,線路老化了,電路板故障了。。
人為因素:一個人潛入伺服器機房,朝伺服器上倒了一杯水,over了。。。。。或者,小偷把設備偷走了;把數據連接線剪斷了等等。
『貳』 歷史上的核事故
在前蘇聯的能源設想中,為節約有機燃料的消耗,建立核工業聯合企業,已制訂了計劃。
此計劃採用三種堆型:建造中的核電站以VVER(輕水反應堆)、RBMK(大功率壓力管式石墨反應堆)和FBR(快中子增殖反應)型反應堆為基礎。前兩種為輕水冷卻熱中子反應堆,現在它們是俄羅斯核電站的基礎,其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第三種為鈉冷堆,目的是對已採取的技術方案和逐漸發展以鈈為基礎的閉路燃料循環做工業規模的實驗。
按照蘇聯1986~1990年和直到200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規定了高速發展前蘇聯的歐洲部分領土和烏拉爾地區的核動力。1985年,核電站的發電量為1700億度,而到2000年將增加5~7倍。
這樣的發展意味著將要由核電站提供歐洲部分的能源系統需求的額外容量,從而緩解對新的燒有機燃料熱電站的需求。
位於前蘇聯歐洲部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森林區,建造了一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其周圍地區的特點原是一個低人口密度地帶,直到開始建核電站時,這個地區的平均人口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里70人。1986年初,在距核電站30公里半徑的區域內總人口已有大約100000人,其中49000人居住在普里皮亞特鎮,該鎮位於距電站3公里的安全區以西。有12500人居住在地區中心切爾諾貝利村,該村位於電站東南15公里處。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一期工程(兩座RBMK-1000型反應堆機組)是在1970年至1977年間建造的,第二期工程兩座核電機組的建設任務於1983年末在同一個廠區完成並投入運行。
作者:約克公爵 回復日期:2006-4-27 01:29:56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事故當天的情況吧
1986年4月25~26日晚,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建造工程廠區有值班操作人員和各部門的工人以及維護人員176人。此外,在第三期建築工程現場還有268名夜班建築工和安裝人員。
為了檢修,計劃於1986年4月25日第四號機組停閉反應堆,此時堆芯共有1659根具有平均燃耗為10.3兆瓦日/公斤的燃料組件,一根附加吸收器和一條未裝料的孔道,大部分燃料組件(75%)是首次裝料時裝入的燃料棒束,其燃耗為12~15兆瓦日/公斤。
在停堆之前,以某種規定的方式在8號透平發電機上要進行一些試驗,即在停機過程中靠透平機來滿足廠用電。這些試驗的目的,就是試驗在斷電期間透平發電機切斷蒸汽供應情況下動用轉子的動能維持機組本身用電的可能性。這種方式實際上被用於反應堆快速應急堆芯冷卻系統(ECCS)的一個子系統。如果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並具有必要的附加安全措施來進行操作的話,這樣的一種試驗在運行中的電站上做不應被禁止。
類似的試驗在切爾諾貝利電站已經進行過。那時發現,在停機過程中,在耗盡轉子動能之前發電機的母線電壓早就跌落。在1986年4月25日計劃進行的試驗中,實驗人員打算利用特製的發電機磁場調節器來解決上述問題。可是,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8號透平發電機上進行試驗的工作大綱,以及根據這個大綱要進行的這些試驗都沒有認真准備,也沒有得到必要的審批。
作者:約克公爵 回復日期:2006-4-27 01:37:22
這個充滿官僚氣息的鳥大綱馬上就要名垂青史了:)該工作大綱質量低劣,以一種純粹公式化的方式草擬了有關安全措施的部分(該安全部分僅僅說到:在這些試驗當中執行所有接通開關的操作都要有值班長准許,在緊急事件情況下工作人員按電站規程行動,以及在這些試驗開始之前總指揮--一位電氣工程師,不是反應堆裝置專家--應該通知值班的安全工作人員)。除此之外,該大綱基本上沒有附加安全措施的規定,大綱要求關掉反應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這就意味著在整個試驗過程里,即大約4個小時,實質上降低了反應堆的安全性。
在這些試驗中,由於安全性問題沒有得到必要的重視,有關工作人員對試驗沒有做充分地准備並且不知道可能的危險性,加之,如下面所述那樣,工作人員違反大綱要求,從而為這次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4月25日l點整,工作人員開始降低反應堆功率(直到此時,該機組一直在額定參數下運行),在13點05分反應堆功率為1600兆瓦(熱)時切除了7號透平發電機。機組本身所需要的電源(4台主循環泵,兩台給水泵,和其他設備)被切換到8號透平發電機的母線上。
在14點,按照試驗大綱的要求,把反應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與強迫循環迴路(MFCC)斷開。可是,由於控制室的要求推遲了機組從運行狀態下解列。於是,在違反運行規程的情況下,該機組在應急冷卻系統斷開後繼續運行。
在23點10分又開始降功率。試驗大綱中,發電機惰走的同時供給機組需要的電源應在堆功率為700~1000兆瓦(熱)下完成。可是,當局部的自動調節系統切除時(這是按低功率下運行規程應該做的),操作人員未能足夠迅速地消除因自動調節棒的測量部件所引起的不平衡。結果,功率降到30兆瓦(熱)以下。
4月26日1點,操作人員才成功地使功率穩定在200兆瓦(熱)。同時,因為反應堆「中毒」仍在繼續,進一步提高功率受到了小的可利用的過剩反應性的限制。所以,當時的功率實際上低於規定要求的水平。
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曾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那次山姆大叔們在最危急的時刻啟動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才沒釀成大禍,而這次切電站的工作人員自去保護可謂是天奪其魄.下文可以看到:正是一連串不尊重科學的蠻干行為,簡單粗暴的工作態度導致了無可挽回的災難......
盡管出現了n多不妙的苗頭,可負責人們仍決定繼續做這些試驗。在1點3分和1點7分,各有一台備用主循環泵從各自一側投入,與已經運行的6台泵一起工作。所以當完成該實驗時,在MFCC系統上仍有四台泵運行用來安全冷卻堆芯。
由於反應堆功率以及因此導致的堆芯和MFCC系統的水阻顯著地低於所預計的水平,又由於8台主循環泵都投入運行,所以,通過堆芯的冷卻劑流量高達56000~58000立方米/小時,個別單泵流量達8000立方米/小時。這違反了運行規程。這種運行方式是被禁止的,因為泵有被損壞的危險和在主冷卻劑管道內形成空泡,從而能發生機械振動。備用主循環泵投入並導致通過堆芯的流量增加,從而引起蒸汽量的減少,汽鼓汽水分離器內的蒸汽壓力下降,並引起反應堆其他參數的改變。操作人員企圖維持系統的主要參數,但是,他們這樣做並未完全成功。在這一階段,他們看到在汽鼓汽水分離器蒸汽壓力下降大約0.5~0.6兆帕,而且水位低於緊急事故標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停堆,操作人員切除與這些參數有關的事故保護系統。
同時,反應性緩慢地持續下降。l點23分30秒,操作人員從快速反應性計算程序輸出看到,現在過剩反應性已達到要求立即停堆的水平。然而,工作人員並沒有據此停堆,而是開始做各種實驗。
1點23分4秒第8號透平發電機組事故調節閥關閉。反應堆在大約200兆瓦(熱)功率下繼續運行。與兩台透平發電機組(7號透平發電機組於4月25日關閉)的應急調節閥關閉有關的事故保護系統都被解除,以便若第一次試驗失敗的話,將有可能再重新做該實驗。這意味著更進一步違反實驗大綱,大綱沒有規定在關閉2台透平發電機組時切除反應堆事故保護系統。
實驗開始之後不久反應堆功率開始緩慢上升。
在1點23分40秒,機組值班長發出命令按動AZ-5按鈕。這將把所有的控制棒和快速停堆棒插入堆芯。這些棒下落幾秒鍾後,感到有一些振動,而且,操作人員看到吸收棒沒有完全插到堆芯底部停止位置。接著他切斷了棒控制系統的伺服機驅動機構的電源,以便使吸收棒靠本身自重墜入堆芯......
四次致命失誤後,形勢徹底無法挽回.4號機組慘烈的崩潰了!
根據4號機組外側的目擊者們提供的情況,在1點24分接連發生兩次爆炸。燃著物的團塊和火星沖入反應堆上空,其中有些落到汽輪機廠房屋頂並開始著火。
在反應堆的設計中,考慮到了它的各種物理特性,並都提供了保護措施,以防止事故的發生,這包括技術方面的保護措施,也有為核電站實施工藝過程而制定的各種指令和嚴格的規則。
在准備和進行透平發電機的實驗過程中,透平機在惰走過程中要滿足該機組電力的需求,而操作人員卻切斷了各種重要的保護系統,違反了有關技術工藝過程安全管理上最重要的操作規程的規定。
操作人員的主要目的,是想盡可能迅速地完成這項實驗。沒有充分准備,進行實驗時不遵守規程,也沒有遵守那個本來就不可靠的鳥大綱本身的要求,對反應堆裝置操作的輕率,證明操作人員沒有掌握有關反應堆工藝過程的專門知識,也不懂得反應堆潛在的危險。
反應堆設施的設計者,並沒有提供能夠防止第4號機組這樣的事故(即切除技術保護系統和接連幾次違反操作規程的事故)情況下的安全保護系統,因為他們認為發生這樣的組合事件是極不可能的。
最初認為,事故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該機組操作人員違背操作指令和規程的這些極不可能事件的組合所造成的。當時由於操作人員使反應堆進入不可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空泡正反應性系數能使反應堆功率驟增。這種事故被認為是災難性的。
但事隔7年後,1993年4月17日俄羅斯《消息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暴露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切爾諾貝利爆炸事故發生前半年,庫爾斯克核電站的一位專家就曾給國家核能監督委員會寫信,警告說這種大功率管道反應堆(即RBMK反應堆)危險,但主管的「中央」領導沒有認真對待這一警告。
事故發生後,1986年5月1日,核電站安全監督小組組長向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提出一個看法:「事故並非操作人員違章所致,而是因為反應區結構有缺陷,以及對反應區內的中子物理過程認識錯誤。」 1986年5月9日,他向國家領導人寫了同樣的信。
1986年7月2日和17日,在某院士主持下舉行了跨部門科技會議,討論了反應堆的結構缺陷。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把事故原因歸結為操作上的錯誤,這一說法就成為前蘇聯政府在國際上,首先是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中所持的正式立場。
在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報告之後,批准了原子能研究所的報告,其中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機組操作人員違章所致,但也暴露了反應堆和安全芯棒的結構缺陷。」可是在前蘇聯向國際原子能機構,1986年和1987年召開的專家會議提出的報告中卻刪去了後面一句。
他們不得不這樣干。因為大功率管道反應堆的設計者就是某院士本人,他不願作出對自己不利的事。
1989年5月17日一篇文章談到,國家創造發明鑒定試驗室代理主任所談的RBMK-1000未能登記注冊的原因。當時提出申報材料的是該院士等人。代理主任說:「1967年提出的第一批申報材料是一頁半打字紙,沒有公式和圖紙。我把材料退還給申報人,並請他們作補充。」
1967年10月6日他們交來了修改後的申報材料,但未等到作出審定,某院士就在1967年11月10日的《真理報》上宣稱:「蘇聯科學家已解決了提高核電站安全性的問題。」隨後,這種反應堆在未得到承認的情況下,就開始使用了,結果常出事故。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共發生事故104次,其中只有35次是由於操作不當。
在此不準備就技術結構的缺陷作討論,從上面所暴露的問題已經可以看出,前蘇聯的科技管理體制中是存在問題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發生可能要從科技工程立項決策的不民主,不科學,設計者自己鑒定驗收工程,監督制約機制不力等方面尋找原因......但不管事故責任怎麼算,核子災難已經席捲了三國交界區
地獄之劫火開始焚燒整個廠區,前三號機組在漫天奔流的熔融石墨雨中也隨時有爆炸的危險.整個事件中最為感人也是最為慘烈的階段開始了......
反應堆爆炸使得加熱到高溫的堆芯碎片散落到反應堆的一些工作間、除氣站和汽輪發電機廠房的屋頂上,於是引起了30多處著火。由於部分油管破裂,電纜短路和來自反應堆的強烈熱輻射在汽輪機廠房7號汽輪發電機上方、被毀反應堆大廳和與大廳相連的部分廠房起了火。
1時30分核電站的值班消防隊從普里皮亞特和切爾諾貝利城趕到事故現場。
由於汽輪機廠房屋頂的火勢直接威脅到相鄰的3號機組並且火勢愈來愈猛,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全力以赴來撲滅這一重要地區的火災。與此同時,利用滅火器和室內固定消火栓組織了室內滅火。到2時10分撲滅了汽輪廠房屋頂的火,2時30分反應堆廠房頂部的火基本上被撲滅。到凌晨5時大火被撲滅了。
由於一些熔化了的燃料可能集中達到臨界質量並發生自持鏈式反應,對這種潛在的危險必須採取防患措施。此外,被毀反應堆一直在向周圍環境排放大量放射性。
事故初期,曾試圖利用應急輔助給水泵向堆芯空間供水以降低反應堆坑室內的溫度和防止石墨砌體著火。這一嘗試無濟於事。
隨即不得不以兩種決策中選取一種:一是用吸熱劑和過濾材料覆蓋反應堆堆體,把事故限制在就地;二是允許堆本體的燃燒過程直到自行結束。
因為第二方案有可能使大面積受到放射性污染並危及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採納了第一種方案。
而一切行動,都將在致死劑量上萬倍的惡劣環境下艱難進行.所以對於整裝待發的損管人員來說,不論行動成敗,他們必死無疑!
一個專家組開始用軍用直升飛機投放硼、白雲石、砂子、粘土、鉛的混合物來覆蓋毀壞的反應堆。從4月27日到5月10日共投放了約5000噸的材料,這主要是在4月28日到5月2日進行的。結果反應堆被一層能強吸收氣溶膠粒子的鬆散材料所掩蓋。到5月6日放射性排放不再成為一個主要問題,已降到每晝夜幾百居里,到該月底降到每晝夜幾十居里。
同時解決了降低燃料溫度的問題。為了降低溫度和減少氧的濃度,由壓縮機站用鼓風機往反應堆坑室下的空間送氮氣。
到5月6日反應堆坑室的溫度停止上升,並隨著通過堆芯到大氣的恆定的空氣對流而開始下降。
由於擔心可能性極小的反應堆下部建築結構的破壞(雖然在事故的最初幾天它是可能的),採取了雙保險性措施,決定了在廠房基礎下部修建人工的排熱通道。所採取的方法是在混凝土板上設置一個平板式熱交換器,至6月底計劃工作已告結束。
盡管在導致事故的一系列乖張行為中實驗人員表現出難以置信的顢頇盲目,但英勇的損管人員所採取的決定基本上是正確的,他們在這場災難中重新贏得了用生命換取的榮譽.
從5月底以來,形勢大體上已經穩定。反應堆廠房被毀滅部分處於穩定狀態。經過短壽命同位素的衰變之後,輻射情況有所改善。從機組進入大氣的放射性量主要取決於風帶走的氣溶膠數量。放射性排放量每晝夜不超過幾十居里。反應堆坑室的溫度狀態已經穩定。反應堆各部分的最高溫度為幾百攝氏度,並以每晝夜大約0.5℃的速率穩定下降。反應堆室底部混凝土板是完整的,並且大部分(~96%)的燃料局限在反應堆內和蒸汽-水管線及下部水管的隔室內。為消除核電站事故後果,對廠區實行去污,前蘇政府對30公里地區也採取了一系列污染清除措施,並且對4號機組進行長期埋藏的構築物工程。
事故時放射性物質擴散到廠區上空,落到汽輪機廠房和3號機組的屋頂上、管道的金屬支架上。
由於放射性氣溶膠和放射性塵埃的降落,整個廠區以及建築物牆壁、屋頂也受到了嚴重污染。而廠區沾污是極不均勻的。
為了減少放射性塵埃從廠區擴散,汽輪機廠房屋頂、路肩用不同聚合物的溶液進行了處理。這些措施便於將土壤表層固定並防止塵埃揚起。
事故後,人們對大氣和地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特點和可能的生態學後果還作了估計。
從事故的最初幾天,對30公里以內和30公里范圍以外的水體底部沉積物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組織了監測。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冷卻水池中,可以觀察到對其生態系統有明顯的輻射影響。
在切爾諾貝利電站周圍30公里區域以內,在個別受放射性沉降灰污染的區段,觀測到相當高的輻射水平。這可以明顯地改變這些區段對輻射敏感作物的狀態。但在30公里以外地區的輻射水平,當時似乎未發現對植物和動物群體有明顯的影響。
根據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30公里地區環境放射性污染情況的分析,對城市、鄉鎮、村莊和其他居民點居民的實際的、預期的輻照劑量作了評價。根據這些評價,採取了疏散普里皮亞特和其他一些居民的決策。疏散人口計135,000人。
採取這些和其他措施的結果,可以使居民受到的照射不超過規定的極限。同時,還估計了居民在最近幾十年內的輻射效應。
短期影響消除了,但長期的後果卻要用歷史來承擔......
『叄』 以下哪個事件是有關於物理安全的
以下哪個事件是有關於物理安全的?
「以下哪個事件」在哪裡呢?
『肆』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在計算機上處理的業務也由基於單機的數學運算、文件處理,基於簡單連接的內部網路的內部業務處理、辦公自動化等發展到基於復雜的內部網(Intranet)、企業外部網(Extranet)、全球互聯網(Internet)的企業級計算機處理系統和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處理。在系統處理能力提高的同時,系統的連接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但在連接能力信息、流通能力提高的同時,基於網路連接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整體的網路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網路的物理安全、網路拓撲結構安全、網路系統安全、應用系統安全和網路管理的安全等。 因此計算機安全問題,應該像每家每戶的防火防盜問題一樣,做到防範於未然。甚至不會想到你自己也會成為目標的時候,威脅就已經出現了,一旦發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極大的損失。
『伍』 以下哪個事件是有關於物理安全的a12306用戶數據泄露事件b2017年爆發的什麼連
我覺得有關於物理安全的這個用戶泄露的話,肯定是要求要那個追究責任的。
『陸』 解決下10道網路信息安全課的在線作業
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指防止意外事件或人為破壞具體的物理設備,如伺服器、交換機、路由器、機櫃、線路等。機房和機櫃的鑰匙一定要管理好,不要讓無關人員隨意進入機房,尤其是網路中心機房,防止人為的蓄意破壞。
2、設置安全
設置安全是指在設備上進行必要的設置(如伺服器、交換機的密碼等),防止黑客取得硬體設備的遠程式控制制權。比如許多網管往往沒有在伺服器或可網管的交換機上設置必要的密碼,懂網路設備管理技術的人可以通過網路來取得伺服器或交換機的控制權,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路由器屬於接入設備,必然要暴露在互聯網黑客攻擊的視野之中,因此需要採取更為嚴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比如口令加密、載入嚴格的訪問列表等。
軟體系統的安全防護
同硬體系統相比,軟體系統的安全問題是最多的,也是最復雜的。
現在TCP/IP協議廣泛用於各種網路。但是TCP/IP協議起源於Internet,而Internet在其早期是一個開放的為研究人員服務的網際網,是完全非贏利性的信息共享載體,所以幾乎所有的Internet協議都沒有考慮安全機制。網路不安全的另一個因素是因為人們很容易從Internet上獲得相關的核心技術資料,特別是有關Internet自身的技術資料及各類黑客軟體,很容易造成網路安全問題。
安全防護的措施
面對層出不窮的網路安全問題我們也並非無計可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就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
1、安裝補丁程序
任何操作系統都有漏洞,作為網路系統管理員就有責任及時地將「補丁」(Patch)打上。大部分中小企業伺服器使用的是微軟的Windows NT/2000/2003操作系統,因為使用的人特別多,所以發現的Bug也特別多,同時,蓄意攻擊它們的人也特別多。微軟公司為了彌補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在其網站上提供了許多補丁,可以到網上下載並安裝相關升級包。對於Windows2003,至少要升級到SP1,對於Windows 2000,至少要升級至Service Pack 2,對於Windows NT 4.0,至少要升級至Service Pack 6。
2、安裝和設置防火牆
現在有許多基於硬體或軟體的防火牆,如華為、神州數碼、聯想、瑞星等廠商的產品。對於企業內部網來說,安裝防火牆是非常必要的。防火牆對於非法訪問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但是並不是安裝了防火牆之後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需要進行適當的設置才能起作用。如果對防火牆的設置不了解,需要請技術支持人員協助設置。
3、安裝網路殺毒軟體
現在網路上的病毒非常猖獗,想必大家都嘗到了「尼姆達」病毒的厲害。這就需要在網路伺服器上安裝網路版的殺毒軟體來控制病毒的傳播,目前,大多數反病毒廠商(如瑞星、冠群金辰、趨勢、賽門鐵克、熊貓等)都已經推出了網路版的殺毒軟體;同時,在網路版的殺毒軟體使用中,必須要定期或及時升級殺毒軟體。
4、賬號和密碼保護
賬號和密碼保護可以說是系統的第一道防線,目前網上的大部分對系統的攻擊都是從截獲或猜測密碼開始的。一旦黑客進入了系統,那麼前面的防衛措施幾乎就沒有作用,所以對伺服器系統管理員的賬號和密碼進行管理是保證系統安全非常重要的措施。
系統管理員密碼的位數一定要多,至少應該在8位以上,而且不要設置成容易猜測的密碼,如自己的名字、出生日期等。對於普通用戶,設置一定的賬號管理策略,如強制用戶每個月更改一次密碼。對於一些不常用的賬戶要關閉,比如匿名登錄賬號。
5、監測系統日誌
通過運行系統日誌程序,系統會記錄下所有用戶使用系統的情形,包括最近登錄時間、使用的賬號、進行的活動等。日誌程序會定期生成報表,通過對報表進行分析,你可以知道是否有異常現象。
6、關閉不需要的服務和埠
伺服器操作系統在安裝的時候,會啟動一些不需要的服務,這樣會佔用系統的資源,而且也增加了系統的安全隱患。對於假期期間完全不用的伺服器,可以完全關閉;對於假期期間要使用的伺服器,應關閉不需要的服務,如Telnet等。另外,還要關掉沒有必要開的TCP埠。
7、定期對伺服器進行備份
為防止不能預料的系統故障或用戶不小心的非法操作,必須對系統進行安全備份。除了對全系統進行每月一次的備份外,還應對修改過的數據進行每周一次的備份。同時,應該將修改過的重要系統文件存放在不同的伺服器上,以便出現系統崩潰時(通常是硬碟出錯),可及時地將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
『柒』 以下哪一個屬於物理安全的內涵和范圍
以下哪一個屬於物理安全的內涵和范圍
屈服現象的關鍵是在於這種材料當所受到的應力達到一定值的時候,雖然應力不再增加而形變卻依然在繼續,而且是不可恢復的塑性變形.也就是說此時外力不再增加
『捌』 軍事安全物理安全是屬於什麼的
物理安全主要是指通.過物理隔離實現網路安全。
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開啟了信息化時代人類文明的新紀元。Internet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一方面,網路應用越來越深地滲透到政.府、金融、國防等關鍵領域;另一方面,網路用戶成分越來越多樣化,出於各種目的的網路入侵和攻擊越來越頻繁。安全保.障能力是新世紀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經濟競爭實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誇張地說,它在下個世紀里完全可以與核.武.器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相提並論。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全方位地危及我.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國.家處於信息戰和高度經濟風險的威脅之中。
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網路數據的威脅; 二是對網路設備的威脅。這些威脅可能來源於各種因素:外部和內部。 我.國的安全官.員認為:沒有與網路連接,網路安全威脅便受到限.制。 國.家保密局2000年1月1日起頒布實施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第二章保密制.度第六條規定:「涉及國.家秘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不得直接或間接地與國際互.聯.網或其他公共信息網路相連接,必須實行物理隔離。」許多機.構要求有效地保.障機.密數據,防止通.過內部環境與外界敵對環境之間的物理聯.系而遭受網路侵襲。
物理安全包括哪些內容
物理安全涉及在物理層面上保護企業資源和敏.感信息所遭遇的威脅、所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所採取的相應對策。企業資源包括員工及其賴以工作的設施、數據、設備、支持系統、介質等
掌握這部分知識需要了解有關選擇、設計和配置工作場所應該注意的事項;保護設施免遭非法入侵的方法;保護設備和信息免遭盜竊的方法;保護員工、設施及其資源免遭環境和意外傷害的手段。
物理安全分類
物理安全一般分為三類:環境安全、設備安全和介質安全。
環境安全
1 .機房與設施安全
要保證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必須保證系統實體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條件。這個安全環境就是指機房及其設施,它是保證系統正常工作的基本環境,包括機房環境條件、機房安全等級、機房場地的環境選擇、機房的建造、機房的裝修和計算機的安全防護等。對系統所在環境的安全保護,如區域保護和災.難保護等在GB50174-93《電子計算機機房設計規范》、GA/T390-200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通用技術要求》、GB2887-2000《電子計算機場地通用規范》、GB9361-88《計算站場地安全要求》等標准中有詳細的描述。
2.環境與人員安全
環境與人員安全通常是指防火、防水、防震、防振動沖擊、防電源掉電、防溫度濕度沖擊、防盜以及防物理、化學和生物災害等,是針對環境的物理災害和人為蓄意破環而採取的安全措施和對策。
3.防其他自.然.災.害
防其他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濕度、潔凈度、腐蝕、蟲害、振動與沖擊、噪音、電氣干擾、地.震、雷擊等。
通常,當相對濕度低於40%時,被認為是乾燥的;當相對濕度高於80%時,則被認為是潮.濕的。過高或過低的相對濕度,對計算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均有不利影響;潔凈度主要是指空氣中灰塵量和有害氣體含量,它也是影響計算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計算機中的金屬部分,如集成電路引腳、適配器以及各種電纜連接器、插頭、接頭等都會因受到腐蝕作用而損壞,包括化學物質的直接腐蝕或氧化、空氣腐蝕或氧化、電解液腐蝕等。鼠蟲害也是造成設備故障的因素之一,竄入機房內的鼠蟲會咬壞電纜,嚴重的會引起電源短路。據日本IECC對國內2000個用戶的調.查,在計算機事.故中,有10%是鼠蟲害造成的;振動、沖擊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干擾是由非預料之中的、不需要的或隨機的電場、磁場、無線電.信號或聲音信號等造成的影響。干擾的來源有三個方面:噪音干擾、電氣干擾和電磁干擾。大多數地.震對計算機設施造成的損失是房屋倒塌和設備損壞,除此之外,還有人身安全威脅,應建立防災組.織和規章制.度,保證地.震發生後能盡快恢復正常工作。雷電損壞計算機設備也相當普遍,據報道,1⑨83年美國很多計算機和通信設備遭到雷擊損害,1⑨85年一次雷電竟使美國一棟大樓15層內的計算機全部損壞。我.國某氣象中心從日本引進的M-170、160大型機兩次受到雷擊。1⑨86年7月19日,太原某廠PDP-11/73計算機被雷擊損壞。鐵.道.部成都鐵路局引進的VAX-11機,1⑨85年7月因雷擊損壞了主機1台、終端5台。沈陽鐵路局1⑨86年4月9日因雷擊損壞微機3台。在國內外,類似事.件已發生多起,因此為保.障計算機系統的正常運行,避免遭到來自雷電的襲.擊,計算機安全機房應設置避雷針,並應以深埋地.下且與大地良好相通的金屬板作為接地點,避雷針的引線則應採用粗.大的紫銅條,或者使整個建築的鋼筋自地基以下焊接連成鋼筋網作為「大地」,與避雷針相連。
設備安全
設備安全主要包括計算機設備的防盜、防毀、防電磁泄.漏發射、抗電磁干擾及電源保護等。
1. 防盜和防毀
當計算機系統或設備被盜、被毀時,除了設備本身丟失或毀損帶來的損失外,更多的損失則是失去了有價值的程序和數據。因此,防盜、防毀是計算機防護的一個重要內容。通常採取的防盜、防毀措施主要有:設置報警器——在機房周圍空間放置侵入報警器,侵入報警的形式主要有光電、微波、紅.外線和超聲波;鎖定裝置——在計算機設備中,特別是在個人計算機中設置鎖定裝置,以防犯罪盜竊;計算機保險——在計算機系統受到侵犯後,可以得到損失的經濟補償,但是無法補償失去的程序和數據,為此應設置一定的保險裝置;列出清單或繪出位置圖——最基本的防盜安全措施是列出設備的詳細清單,並繪出其位置圖。
2.防止電磁泄.漏發射
抑制計算機中信息泄.漏的技術途徑有兩種:一是電子隱蔽技術,二是物理抑制技術。電子隱蔽技術主要是用干擾、調頻等技術來掩飾計算機的工作狀態和保護信息;物理抑制技術則是抑制一切有用信息的外泄。物理抑制技術可分為包容法和抑源法。包容法主要是對輻射源進行屏.蔽,以阻止電磁波的外泄傳播。抑源法就是從線路和元器件入手,從根本上阻止計算機系統向外輻射電磁波,消除產生較強電磁波的根源。
3. 防電磁干擾
電磁干擾是指當電子設備輻射.出的能量超過一定程度時,就會干擾設備本身以及周圍的其他電子設備的現象。計算機與各種電子設備和廣播、電視、雷達等無線設備及電子儀器等都會發出電磁干擾信號,計算機要在這樣復雜的電磁干擾環境中工作,其可靠性、穩定性和安全性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實際使用中需要了解和考慮計算機的抗電磁干擾問題,即電磁兼容性問題。
介質安全
介質安全包括媒體本身的安全及媒體數據的安全。對媒體本身的安全保護指防盜、防毀、防霉等,對媒體數據的安全保護是指防止記錄的信息不被非法竊取、篡改、破.壞或使用。
1.介質的分類
對介質進行分類,是為了對那些必須保護的記錄提.供足夠的保護,而對那些不重要的記錄不提.供過保護。計算機系統的記錄按其重要性和機.密程度,可分為以下四類。
(1)一類記錄——關鍵性記錄
這類記錄對設備的功能來說是最重要的、不可替換的,是火災或其他災害後立即需要,但又不能再復制的那些記錄,如關鍵性程序、主記錄、設備分配圖表及加密演算法和密鑰等密級很高的記錄。
(2)二類記錄——重要記錄
這類記錄對設備的功能來說很重要,可以在不影響系統最主要功能的情況下進行復制,但比較困難和昂貴,如某些程序、存儲及輸入、輸出數據等均屬於此類。
(3)三類記錄——有用記錄
這類記錄的丟失可能引起極大不便,但可以很快復制,已留有拷貝的程序就屬於此類。
(4)四類記錄——不重要記錄
這類記錄在系統調試和維護中很少應用。
各類記錄應加以明顯的分類標志,可以在封裝上以鮮艷的顏色編碼表示,也可以作磁記錄標志。
『玖』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物理安全包括的內容:
1、主機的物理安全,包括機櫃的安全,特別是硬碟的安全,例如公司的重要數據的硬碟一定要妥善保管。
2、周圍安全,相關的網路設備等,網路設備沒有被破壞或者因為食物等等導致的硬體損壞。
3、就是環境安全,指其他對自然災害的抵抗程度,比如水災火災、漏電等等情況。
(9)哪個事件是關於物理安全的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的內容:
網路平台安全包括網路結構和網路系統的安全,是整個網路安全的基礎和技術支撐。安全的網路結構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便於維護管理和安全控制及功能拓展,並應設置冗餘鏈路及防火牆、入侵檢測等設備。
網路系統安全主要涉及訪問控制及內外網的有效隔離、內網不同區域的隔離及訪問控制、網路安全檢測、審計與監控(記錄用戶使用計算機網路系統的活動過程)、網路防病毒和網路備份等方面內容。
『拾』 這句話對嗎
軟體維護活動包括以下幾類:改正性維護、適應性維護、完善性維護和預防性維護。改正性維護是指在軟體交付使用後,為了識別和糾正軟體錯誤、改正軟體性能上的缺陷、排除實施中的誤使用,應當進的診斷和改正錯誤的過程:適應性維護是指為了使軟體適應變化,而去修改軟體的過程:完善性維護是指為了滿足用戶對軟體提出的新功能與性能要求,需要修改或再開發軟體,以擴充軟體功能、增強軟體性能、改進加工效率、提高軟體的可維護性;預防性維護是為了提高軟體的可維護性、可靠性等,為以後的進一步改進軟體打下良好基礎。
lz,在網上找的,是vb題目,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