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物理矛盾實例和解決方法
我們首先來看阿奇舒勒的矛盾矩陣。
阿奇舒勒矛盾矩陣由39個通用工程參數和40個創新原理構成,矛盾矩陣第一列表示改進的參數,第一行表示惡化的參數,共有39*39個小格子,每一個小格子代表一個工程矛盾(具體說明),非對角線上小格子所表達的矛盾為技術矛盾。該矛盾由對應小格子里所提供的創新原理解決(具體說明)。
需要說明:
1、不同的矛盾提供原理數不一樣(1、
2、
3、4),盡可能應用所提供的創新原理解決問題,否則你定義的矛盾有問題;
2、如果非對角線上小格子裡面沒有數字,表明該矛盾在實際工程中不存在;
3、對角線上小格子裡面沒有數字,並不表示不存在矛盾,而是另一類矛盾。
我們知道,技術矛盾是兩個參數之間形成的矛盾,即當一個參數改進時,引起另一個參數的惡化;當我們用同樣的方式描述對角線上小格子所表達的矛盾時,應該是「當一個參數改進時,又引起該參數的惡化」,也就是說,對角線上小格子對應的正反兩個參數是一個參數,說明這些參數自身產生了矛盾,這樣的矛盾稱物理矛盾。例如,筆記本攜帶時應該小點,使用時應該大點,對筆記本的尺寸相反的要求就構成了物理矛盾。本章研究物理矛盾及其解決方法。
幻燈片2
§1 物理矛盾的定義
•物理矛盾的定義:
•當一個技術系統中對同一個參數具有相互
排斥(相反的或是不同的)需求時,所產生的
矛盾稱為物理矛盾。
對於技術系統的元素,物理矛盾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這個元素是通用工程參數,不同的設計條件對它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要求,例如:對於建築領域,牆體的設計應該有足夠的厚度以使其堅固,同時牆體又要盡量薄以使建築進程加快並且總重比較輕。建築結構的材料密度應接近零以使其輕便,同時材料密度也應該足夠高以使其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另外還有:溫度既要高又要低;尺寸既要長又要短;材質既要軟又要硬等等。
第二種情況,這個元素是通用工程參數,不同的工況條件對它有著不同(並非完全相反)的要求,例如:燈泡的功率既要是25瓦,又要是100瓦;一個工件的形狀,既要是直的,又要是彎的等等。
第三種情況,這個元素是非工程參數,不同的工況條件對它有著不同的要求,例如:冰箱的門既要經常打開,又要經常保持關閉;道路上既要有十字路口,又要沒有十字路口。
B. 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有哪些
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包括五個步驟:分析問題、找准沖突、原理解決、對比評價、具體實施。
①分析問題包括功能分析、理想解分析、可用資源分析、沖突區域分析
功能分析的目的是從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統、子系統、部件。理想解分析是採用與技術及實現無關的語言對需要創新的原因進行描述,創新的重要進展往往在該階段通過對問題深入的理解來取得。可用資源分析是要確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功能等。這些可用資源與系統中的某些元件組合將改善系統的性能。沖突區域分析則是要理解出現沖突的原因。
②找准沖突在產品創新過程中是最難解決的一類問題
沖突是指系統一個方面得到改進時削弱了另一方面的期望或表現出兩種相反狀態。TRIZ理論的目的就是解決沖突,只有找准沖突才能有效地解決沖突。
③原理解決是要獲得沖突解的方法
有物理與技術兩種沖突解決原理。運用TRIZ理論挑選能解決特定沖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標准參數確定沖突,然後針對沖突從TRIZ理論的40條原理中找到解決沖突的辦法。
④對比評價階段將所求出的解與理想解進行比較,確信所作的改進不僅能夠滿足技術需求而且能夠推進技術創新。
⑤具體實施就是在前面所有的理論分析工作都已完成且確認無誤之後,將其轉化為具體實施細節應用到實際問題當中。
C. 物理矛盾可以通過分離矛盾的方法解決,有幾種分離原則
解決物理矛盾的分離原則
1、空間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空間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某一空間出現一方時、空間分離是可能的。
2、時間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時間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 矛盾雙方在某一時空中只出現一方時時間分離是可能的。
3、條件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條件下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某一條件下只出現一方時、條件分離是可能的。
4、整體與部分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層次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系統層次只出現一方時整體與部分分離是可能的。
D. 科學家也會的原理和哪些物理定律有沖突
1、胡克: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了胡克定律(F彈=kx)
2、伽利略:義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時代的儀器、設備十分簡陋,技術也比較落後,但伽利略巧妙地運用科學的推理,給出了勻變速運動的定義,導出S正比於t2並給以實驗檢驗;推斷並檢驗得出,無論物體輕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過斜面實驗,推斷出物體如不受外力作用將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後由牛頓歸納成慣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動力學的奠基人,他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發現,得出牛頓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
4、開普勒:丹麥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規律的開普勒三定律,奠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
5、卡文迪許:英國物理學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裝置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國植物學家;在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時,發現了「布朗運動」。
7、焦耳:英國物理學家;測定了熱功當量J=4.2焦/卡,為能的轉化守恆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研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的發熱,得到了焦耳定律。
8、開爾文:英國科學家;創立了把-273℃作為零度的熱力學溫標。
9、庫侖:法國科學家;巧妙的利用「庫侖扭秤」研究電荷之間的作用,發現了「庫侖定律」。
10、密立根:美國科學家;利用帶電油滴在豎直電場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電荷e。
11、歐姆:德國物理學家;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歐姆把電流與水流等比較,從而引入了電流強度、電動勢、電阻等概念,並確定了它們的關系。
12、奧斯特:丹麥科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了電流能產生磁場。
13、安培:法國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電流假說。
14、湯姆生:英國科學家;研究陰極射線,發現電子,測得了電子的比荷e/m;湯姆生還提出了「棗糕模型」,在當時能解釋一些實驗現象。
15、勞倫斯:美國科學家;發明了「迴旋加速器」,使人類在獲得高能粒子方面邁進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國科學家;發現了電磁感應,親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提出了電磁場及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7、楞次:德國科學家;概括試驗結果,發表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麥克斯韋:英國科學家;總結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
19、赫茲:德國科學家;在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後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電磁波傳播速度等於光速,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20、惠更斯:荷蘭科學家;在對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發明了擺鍾。
21、托馬斯·楊:英國物理學家;首先巧妙而簡單的解決了相干光源問題,成功地觀察到光的干涉現象。(雙孔或雙縫干涉)
22、倫琴:德國物理學家;繼英國物理學家赫謝耳發現紅外線,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後,發現了當高速電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發射出X射線—倫琴射線。
23、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提出量子概念—電磁輻射(含光輻射)的能量是不連續的,E與頻率υ成正比。其在熱力學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24、愛因斯坦:德籍猶太人,後加入美國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論及光電效應方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提出了「質能方程」。
25、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一切微觀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質波概念,任何一種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26、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通過α粒子的散射現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首先實現了人工核反應,發現了質子。
27、玻爾:丹麥物理學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應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原子的玻爾理論。
28、查德威克:英國物理學家;從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實驗研究中,發現了中子。
29、威爾遜:英國物理學家;發明了威爾遜雲室以觀察α、β、γ射線的徑跡。
30、貝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首次發現了鈾的天然放射現象,開始認識原子核結構是復雜的。
31、瑪麗·居里夫婦:法國(波蘭)物理學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驅者,「鐳」的發現者。
32、約里奧·居里夫婦:法國物理學家;老居里夫婦的女兒女婿;首先發現了用人工核轉變的方法獲得放射性同位素
E. 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概念,各自怎麼解決
技術矛盾:指技術系統中兩個參數之間存在相互制約,是在提高技術系統的某一參數時,導致了另一個參數的惡化而產生的矛盾。
解決方法:1.尋找系統矛盾性能之間的妥協方案(為了提高一個性能指標,在另一個性能指標上可以做出的犧牲是多少)
2.尋找消除矛盾的辦法(如何做到雙贏)。
前一種途徑得到的是典型的工程解,後一種途徑的結果是創造性的發明解。
物理矛盾:當一個技術系統中對同一個元素具有相反的需求時,就出現了物理矛盾。
解決方法:實現矛盾雙方的分離,包括空間分離,時間分離,條件分離,系統級別分離。
(5)解決物理沖突的原理有哪些擴展閱讀:
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聯系:
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都反映的是技術系統的參數屬性,就定義而言,技術矛盾是技術系統中兩個參數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物理矛盾是技術系統中一個參數無法滿足系統內相互排斥的需求。
物理矛盾和技術矛盾是有相互聯系的。例如,為了提高子系統Y的效率,需要對子系統Y加熱;但是加熱會導致其鄰接子系統X的降解。
這是一對技術矛盾。同樣,這樣的問題可以用物理矛盾來描述,即溫度要高又要低。溫度高可提高Y的效率,但是惡化了X的工況;而溫度低無法提高Y的效率,但也不會惡化X的工況。
所以,技術矛盾與物理矛盾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F. 針孔既要大又要小怎麼解決這個物理矛盾
解決物理矛盾技巧:
1、空間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空間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其中當系統矛盾雙方在某一空間出現一方時、空間分離是可能的。
2、時間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時間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某一時空中只出現一方時,時間分離是可能的。
3、條件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條件下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某一條件下只出現一方時、條件分離是可能的。
4、整體與部分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層次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系統層次只出現一方時整體與部分分離是可能的。
原理須知
針孔的大小最小也有中指那麼大,針孔它裡面是有集成電板,和晶元等一些電子元件組成的,所以呢,針孔的形狀有很多種,但大小體積都差不多,小也小不不過小拇指。
利用小孔成像原理來得到影像的鏡頭,它造價低廉,原理簡單,但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透過小孔的光線太少而導致曝光時間過長。在陽光下使用針孔鏡頭拍攝照片需要花幾分鍾到十幾分鍾,在夜晚拍攝時曝光時間則要達到幾個小時。
G. 什麼是技術沖突什麼是物理沖突
技術沖突是指技術系統中兩個參數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是在提高技術系統的某一參數時,導致了另一個參數的惡化而產生的矛盾。
物理沖突是技術系統中一個參數無法滿足系統內相互排斥的需求。比如說,要求系統的某個參數既要出現又不存在,或既要高又要低,或既要大又要小等等。相對於技術矛盾,物理矛盾是一種更尖銳的矛盾,創新中需要加以解決。
(7)解決物理沖突的原理有哪些擴展閱讀:
物理矛盾和技術矛盾是有相互聯系的。例如,為了提高子系統Y的效率,需要對子系統Y加熱;但是加熱會導致其鄰接子系統X的降解。這是一對技術矛盾。
同樣,這樣的問題可以用物理矛盾來描述,即溫度要高又要低。溫度高可提高Y的效率,但是惡化了X的工況;而溫度低無法提高Y的效率,但也不會惡化X的工況。所以,技術矛盾與物理矛盾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H. 物理矛盾及其解決原理
物理矛盾是當一個技術系統的工程參數具有相反的需求,就出現了物理矛盾。比如說,要求系統的某個參數既要出現又不存在,或既要高又要低,或既要大又要小等等。相對於技術矛盾,物理矛盾是一種更尖銳的矛盾,創新中需要加以解決。具體來講,物理矛盾表現在:
1)系統或關鍵子系統必須存在,又不能存在;)系統或關鍵子系統具有性能「F」,同時應具有性能「-F」,「F」與「-F」是相反的性能;3)系統或關鍵子系統必須處於狀態「S」及狀態「-S」,「S」與「-S」是不同的狀態;
4)系統或關鍵子系統不能隨時間變化,隨時間變化。從功能實現的角度,物理矛盾可表現在:
1)為了實現關鍵功能,系統或子系統需要具有有用的一個功能,但為了避免出現有害的另一個功能,系統或子系統又不能具有上述有用功能;2)關鍵子系統的特性必須是取大值,以取得有用功能,但又必須是小值以避免出現有害功能)系統或關鍵子系統必須出現以獲得一個有用功能,但系統或子系統又不能出現,以避免出現有害功能物理矛盾可以根據系統所存在的具體問題,選擇具體的描述方式來進行表達。總結歸納物理學中的常用參數,主要有3大類:幾何類、材料及能量類、功能類。
I. 解決物理矛盾的一般解法有多少
物理矛盾可以通過分離矛盾的方法解決。空間分離:將矛盾雙方在不同的空間分離以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當系統矛盾雙方在某一空間出現一方時、空間分離是可能的。
J. 在TRIZ理論中,矛盾是如何解決的
(一)沖突解決理論
1、技術沖突解決原理
TRIZ提出描述技術沖突的39個通用工程參數:運動物體質量、靜止物體質量、運動物體長度、靜止物體長度等。為了解決技術沖突,TRIZ理論提出了40 項發明原理,如分割、分離、局部質量、不對稱等。通過研究,Altshuller提出了沖突矩陣,該矩陣將描述技術沖突的39個工程參數與40條發明原理建立了對應關系,解決了設計過程中選擇發明原理的難題。
2、物理沖突解決原理
Terninko於1998年提出的物理沖突描述方法為:(1)為實現關鍵功能,子系統要具有一有用功能,但為了避免出現一有害功能,子系統又不能具有上述有用功能。(2)關鍵子系統的特性必須是一大值以能取得有用功能,但又必須是一小值以避免出現有害功能。 (3)關鍵子系統必須出現以取得一有用功能,但又不能出現以避免出現有害功能。TRIZ提出採用分離原理解決物理沖突的方法,包括空間分離和時間分離、基於條件的分離、整體與部分的分離。英國Bath大學的Mann提出,解決物理沖突的分離原理與解決技術沖突的發明原理之間存在關系,一條分離原理可以與多條發明原理存在對應關系。
(二)物—場模型分析方法
物—場分析是用符號表達技術系統變換的建模技術。物—場模型分析方法產生於1947—1977年,每一次的改進都增加了新的可用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76 種標准解。這些標准解是最初解決問題方案的精華,因此,物—場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在汲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不同想法。
TRIZ理論認為,技術系統構成要素S1、作用體S2、場 F三者缺一就會造成系統不完整。而當系統中某一物質的特定機能沒有實現時,系統就會產生問題。為了控制這一物質產生的問題,有必要引入另外的物質。由此產生這些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伴隨能量(場)的產生、變換、吸收等,物—場模型也從一種形式變換為另一種形式。因此各種技術系統及其變換都可用物質和場的相互作用形式表述。
利用物—場分析方法分析系統存在的問題,建立系統的物—場模型,並提出問題解決對策的步驟如下:(1)指定物體S1;(2)指定場;(3)建立物—場初期模型;(4)指定作用體S2;(5)生成所希望的物—場模型;(6)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三)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
TRIZ認為,一個問題解決的困難程度取決於對該問題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描述得越清楚,問題的解就越容易找到。TRIZ中,發明問題求解的過程是對問題不斷地描述、不斷地程式化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初始問題最根本的沖突被清楚地暴露出來,能否求解已很清楚,如果已有的知識能用於該問題則有解,如果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該問題則無解,需等待自然科學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該過程是靠ARIZ演算法實現的。
ARIZ (Algorithm for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稱為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是TRIZ的一種主要工具,是解決發明問題的完整演算法,該演算法採用一套邏輯過程逐步將初始問題程式化。該演算法特別強調沖突與理想解的程式化,一方面技術系統向理想解的方向進化,另一方面如果一個技術問題存在沖突需要克服,該問題就變成一個創新問題。
ARIZ中沖突的消除有強大的效應知識庫的支持。效應知識庫包括物理的、化學的、幾何的等效應。作為一種規則,經過分析與效應的應用後問題仍無解,則認為初始問題定義有誤,需對問題進行更一般化的定義。
應用ARIZ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前,要不斷地對問題進行細化,一直到確定了物理沖突,該過程及物理沖突的求解已有軟體支持。
綜上所述,由於TRIZ將產品創新的核心—--產生新的工作原理過程具體化,並提出了規則、演算法與發明創造原理供設計人員使用,它已經成為一種較完善的創新設計理論。
(四)應用TRIZ的一般過程
TRIZ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被劃分為四個步驟,如圖所示:
(1)分析
分析是TRIZ的工具之一,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階段。功能分析的目的是從完成功能的角度而不是從技術的角度分析系統、子系統、部件。理想解是採用與技術及實現無關的語言對需要創新的原因進行描述,創新的重要進展往往在該階段對問題深入的理解所取得。確認哪些使系統不能處於理想化的元件是使創新成功的關鍵。設計過程中從一起點向理想解過渡的過程稱為理想化過程。可用資源分析是要確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功能等。這些可用資源與系統中的某些元件組合將改善系統的性能。沖突區域的確定是要理解出現沖突的原因。區域既可指時間,又可指空間。假如在分析階段問題的解已經找到,可以移到實現階段。假如問題的解還沒有找到,而該問題的解需要最大限度的創新,則基於知識的三種工具:原理、預測、效應等都可採用。
(2)原理
原理是獲得沖突解的方法。有技術與物理兩種沖突解決原理。TRIZ引導設計者挑選能解決特定沖突的原理,其前提是要按標准參數確定沖突。有40條原理。
(3)預測
預測又稱為技術預報。TRIZ確定了8種技術系統進化的模式。當模式確定後,系統、子系統及部件的設計應向高一級的方向發展。
(4)效應
效應指應用本領域,特別是其他領域的有關定律解決設計中的問題。如採用數學、化學、生物等領域中的原理,解決設計中的創新問題。
(5)評價
該階段將所求出的解與理想解進行比較,確信所作的改進不僅滿足了技術需求而且推進了技術創新。TRIZ中的特性傳遞( feature transfer)法可用於將多個解進行組合以改進系統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