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物體的振動都能產生聲音嗎
任何物體的振動都能產生聲音,不過,有的聲音是人不能聽到的(如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是
次聲波
)。
⑵ 振動對人體危害和影響是什麼
(1)引起腦電圖改變;條件反射潛伏期改變;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血壓不穩、心律不穩等;皮膚感覺功能降低,如觸覺、溫熱覺、痛覺,尤其是振動感覺最早出現遲鈍。
(2)40~300Hz的振動能引起周圍毛細血管形態和張力的改變,表現為末梢血管痙攣、腦血流圖異常;心臟方面可出現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和房內、室內、房室間傳導阻滯等。
(2)物理振動能產生什麼擴展閱讀
影響振動作用的因素是振動頻率、加速度和振幅。人體只對1~1000Hz振動產生振動感覺。頻率在發病過程中有重要作用。30~300Hz主要是引起末梢血管痙攣,發生白指。
人對振動的敏感程度與身體所處位置有關。人體立位時對垂直振動敏感;卧位時對水平振動敏感。有的作業要採取強制體位。
⑶ 振動的原理是什麼
振動的原理就是物體的往復運動。
⑷ 初中物理:震動的物體一定產生聲音嗎
聲音的產生:有震源,有介質。所以震動的物體如果沒有介質來傳播,是聽不到聲音的。
聲音是什麼?人耳可以聽到的聲波頻率20-20000赫茲,小於20是低聲波,大於20000是超聲波,
如果聲音指20-20000赫茲的聲波,那麼即使有震源、介質,震動的物體也不一定產生聲音,可以產生低聲波或超聲波;
如果聲音指所有頻率的聲波,那麼只要有震源,有介質就一定產生聲音,如果震動的物體如果沒有介質來傳播,就不會產生聲音。
既然是初中物理問題,那麼考點應該是:聲音的產生要有震源,有介質。
所以震動的物體不一定產生聲音。
⑸ 物理問題:一個物體在真空中振動,是否會產生聲音
物體振動會產生聲音,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樓上說錯了,真空並不是沒有介質,例如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只是真空不能作為聲音的介質。
⑹ 為什麼振動會發聲剛剛接觸物理,明白了物
最重要的是按照概念答,物體由於振動而產生聲音,這是對聲音產生的描述。從理論上來說,只要物體發生振動就一定產生聲音,但是從聲音的三要素看,我們人類要聽到聲音,其頻率一定要在20Hz到20000Hz,還有聲音要足夠大,所以振動一定發聲音
⑺ 振動的原理是什麼
振動就是物體的往復運動。
在高中物理,可以定量研究(可以用公式法、作圖法、列表法給出確定數值)的,只有四種最簡單的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拋體運動和簡諧振動。
復雜的運動,可以依託這四種運動,進行定性研究。
如果硬要定量研究復雜的運動,也是依託這四種運動,作近似研究的。
這四種最簡單的運動中,勻變速直線運動和拋體運動是"一去不復返"的運動,運動狀態(位置、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是拓樸(一一對應)的、不可重復的。
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站在長時間的角度看(或者說"宏觀地看"),是周期性的、不斷重復的。站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看(或者說"微觀地看"),是拓樸的、不可重復的。因此,後兩種運動,比前兩種運動,復雜得多。
簡諧振動可以看作勻速圓周運動沿正交(就是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進行分解(就是投影),其中任意一個方向的運動,都是簡諧振動。由此可知,簡諧振動比勻速圓周運動復雜得多。
拋體運動則可以分解為:正交的一個勻速直線運動和另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所以,拋體運動比勻變速直線運動復雜得多。
在勻速圓周運動作正交分解的過程中,原來大小不變的向心力,變成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變化的回復力。簡諧振動已經夠復雜了。所以,振動就定量研究到簡諧振動為止。
然而,通常我們遇到的振動的微觀情況,都要比簡諧振動復雜得多。所以,研究簡諧振動過渡到研究振動、熱振動等,需要洞察力、想像力和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等能力。
簡諧振動的特點是:1,有一個平衡位置(機械能耗盡之後,振子應該靜止的唯一位置)。2,有一個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變化的回復力的作用。3,頻率單一、振幅不變。
振子就是對振動物體的抽象:忽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用質點代替物體進行研究。這個代替振動物體的質點,就叫做振子。
振子在某一時刻所處的位置,用位移x表示。位移x就是以平衡位置為參照物(基點――基準點),得到的"振子在某一時刻所處的位置"的距離和方向。
我們對勻變速直線運動和拋體運動進行研究時,基準點選擇在運動的始點。我們對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研究時,基準點選擇在圓心或平衡位置(不動的點)。
參照物本來就應該是在研究過程中保持靜止(或假定為靜止)的點,我們的物理思路,就是"從確定的量、不變的量出發進行研究"。
確定的量和不變的量有本質的區別,在對勻變速直線運動和拋體運動進行研究時,基準點選擇在運動的始點。這是確定的量,卻不一定是不變的量。特別在我們進行分段研究時,每一階段的終點,就是下一階段的始點。我們選擇運動的始點為基準點,可以簡化研究過程,這是服從於物理研究的"化繁為簡"的原則,因此,不惜在不同的研究階段,選擇不同的基準點。
在研究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時,由於宏觀上的周期性和微觀上的拓樸性,問題很復雜,所以不能選運動的始點,作基準點進行研究,而要選擇確定而且不變的圓心或者平衡位置,作基準點進行研究,也是服從於物理研究的"化繁為簡"的原則。
⑻ 為什麼振動能夠產生聲波 而聲波又是什麼
振動能夠產生聲波?
振動(又稱振盪)是指一個狀態改變的過程。即物體的往復運動。人對聲音的感覺有一定頻率范圍,大約每秒鍾振動20次到20000次范圍內,即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如果物體振動頻率低於20Hz或高於20000Hz人耳就聽不到了,高於20000Hz的頻率就叫做超聲波,而低於20Hz的頻率就叫做次聲波。所以說不是所有物體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我們都能聽到的。另外要能聽到聲音也必須有傳播聲音的介質。
聲波又是什麼?
聲源體發生振動會引起四周空氣振盪,那種振盪方式就是聲波。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聲波.聲波藉助各種介質向四面八方傳播。在開闊空間的空氣中那種傳播方式像逐漸吹大的肥皂泡,是一種球形的陣面波。聲音是指可聽聲波的特殊情形,例如對於人耳的可聽聲波,當那種陣面波達到人耳位置的時候,人的聽覺器官會有相應的聲音感覺。
⑼ 為什麼振動會發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只是壓力波通過空氣的運動。壓力波振動內耳的小骨頭,這些振動被轉化為微小的電子腦波,它就是我們覺察到的聲音。內耳採用的原理與麥克風捕獲聲波或揚聲器的發音一樣,它是移動的機械部分與氣壓波之間的關系。自然,在聲波音調低、移動緩慢並足夠大時,我們實際上可以「感覺」到氣壓波振動身體。因此我們用混合的身體部分覺察到聲音。
⑽ 物體做振動,一定產生波動..~!!
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波動。在物理上,振動在空間的傳播稱為波動。波動是一種常見的物質運動形式。例如繩上的波、空氣中的聲波、水面波等,這些波都是機械振動在彈性介質中的傳播,稱為機械波。此外,無線電波、光波也是一種波動,這種波是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在空間的傳播,稱為電磁波。
所以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