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有哪些實驗用了假說演繹法求概括總結
生物上貌似比較多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2,摩爾根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3、
DNA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
物理:伽利略小球在斜面上的實驗貌似是吧……
⑵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和選修1-1中所提到的物理學家和他的貢獻,
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選修3-1、3-2)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654年,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5.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 .經典題目: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對)
6.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 ——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
7.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8.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9.牛頓於 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勒維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11.我國宋朝發明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與現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現代火箭結構復雜,其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決於噴氣速度和質量比(火箭開始飛行的質量與燃料燃盡時的質量比).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我國已成為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12.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 「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二、電磁學:
13.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庫侖定律,並測出了靜電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放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15.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並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
16.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17.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8.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或昂納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9.19世紀,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磁效應.
21.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同時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並總結出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判斷電流與磁場的相互關系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
22.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倫茲
力)的觀點.
23.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發現電子,並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24.湯姆孫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
子.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 .
但當粒子動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時,根據狹義相對論,粒子質量隨速率顯著增大,粒子在磁場中的迴旋周期發生變化,進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難.
26.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 ——電磁感應定律.
27.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雙繞線法制精密電阻為消除其影響應用之一.
Ⅱ.選考部分:(選修3-3、3-4、3-5)
三、熱學(3-3選考):
29.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30.19世紀中葉,由德國醫生邁爾 .英國物理學家焦爾.德國學者亥姆霍茲最後確定能量守恆定律.
31.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32.1848年,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 -273.15℃)是溫度的下限.熱力學溫標與攝氏溫度轉換關系為T=t+273.15 K.
熱力學第三定律:熱力學零度不可達到.
四、波動學、光學、相對論(3-4選考):
33.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34.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機械波的波動現象規律--惠更斯原理.
35.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遠離,f減少).
3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電磁波是一種橫波.
37.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38.1894年,義大利馬可尼和俄國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揭開無線電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歇耳發現紅外線.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40.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42.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
1887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
44.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45.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E=mc2.
46.公元前 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47.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後又有許多科學家採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48.關於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49.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
①邁克遜-莫雷實驗一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一一量子論(微觀世界).
50.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 同
位素的發現.
51.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52.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五、動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3-5選考):
54.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55.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56.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58.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59.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里克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60.1906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61.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62.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m~15m.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被其學生查德威克於1932年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
66.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
構.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 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67.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68.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69.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於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70.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
72.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中子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熱交換器等組成).
73.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74.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提出誇克模型.
粒子分三大類:
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質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誇克組成,誇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
⑶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學家用了假說演繹法,那些用了類比推理法
假說一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測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測交實驗不可能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測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當然,對假說的實踐檢驗過程是很復雜的,不能單靠一兩個實驗來說明問題。事實上,孟德爾做的很多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後來又有數位科學家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大量的實驗都驗證了孟德爾假說的真實性之後,孟德爾假說最終發展為遺傳學的經典理論。我們知道,演繹推理是科學論證的一種重要推理形式,測交實驗值與理論推導值的一致性為什麼就能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呢?原來,測交後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真實地反映出子一代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根據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導其遺傳組成,揭示這個奧秘為演繹推理的論證過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揭示這個奧秘學生則難以理解「假說一演繹法」 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狀況。
2、1900年,3位科學家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工作,遺傳學界開始認識到孟德爾遺傳理論的重要意義。如果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即基因確實存在,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薩頓根據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明顯的平行關系,提出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也就是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曾經明確表示過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懷疑薩頓的假說,後來他做了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用實驗把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 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證實了薩頓的假說。由此可以看出,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的探究歷程,也是假說一演繹的過程。
3、 DNA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都是「假說一演繹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復制方式的闡明為例。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在發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那篇著名的論文的最後寫道:「在提出鹼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後,我們立即又提出了遺傳物質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他們緊接著發表了第2篇論文,提出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DNA分子復制時,雙螺旋解開,解開的兩條單鏈分別作為模板,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新鏈,因而每個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的一條鏈。這種復制方式被稱為半保留復制。1958年,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實驗結果與根據假說一演繹推導的預期現象一致,證實了DNA的確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4、遺傳密碼的破譯是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後,現代遺傳學發展中的又一個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後,科學家就圍繞遺傳密碼的破譯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蘇聯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的設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過大量的實驗,以T4 噬菌體為材料,研究其中某個基因的鹼基的增加或減少對其所編碼的蛋白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只可能是遺傳密碼中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但是他們的實驗無法說明由3個鹼基排列成的1個密碼對應的究竟是哪一個氨基酸。兩位年輕的美國生物學家尼倫伯格和馬太轉換設計思路,巧妙設計實驗,成功地破譯了第1個遺傳密碼。在此後的六七年中,科學家破譯了全部的遺傳密碼,並編制出了密碼子表。
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指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裡尚未發現)也相同的一種推理。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中,施旺就運用了類比方法。首先,施萊登觀察到細胞是組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而把這個信息告訴了施旺,施旺意識到既然植物體如此,動物體也很可能如此。因此,他廣泛地對動物各種組織進行研究,發現動物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驗證了上述推理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對上述事實材料進行歸納概括,建立了細胞學說。
2、DNA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認識到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呈螺旋型,於是他們推想: DNA結構或許也是螺旋型的。根據這樣的類比推理,他們對原來構建的DNA模型進行了修改,並與DNA分子的X射線照片進行對照,證實了該推理的正確性。
3、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運用了類比推理法。薩頓正是運用了此種科學方法,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一假說。
⑷ 高中物理課程中物理學家所作科學貢獻總結
新課標高考高中物理學史(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654年,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5、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經典題目: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對)
6、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
17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
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7、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8、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9、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勒維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9、我國宋朝發明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與現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現代火箭結構復雜,其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決於噴氣速度和質量比(火箭開始飛行的質量與燃料燃盡時的質量比);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我國已成為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10、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1、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12、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體現放大和轉換的思想);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
選修部分:(選修3-1、3-2、3-3、3-4、3-5)
二、電磁學:(選修3-1、3-2)
13、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並測出了靜電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放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15、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並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
16、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17、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8、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或昂納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9、19世紀,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磁效應.
21、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同時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並總結出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判斷電流與磁場的相互關系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
22、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23、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並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24、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但當粒子動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時,根據狹義相對論,粒子質量隨速率顯著增大,粒子在磁場中的迴旋周期發生變化,進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難.
26、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定律.
27、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雙繞線法制精密電阻為消除其影響應用之一.
四、熱學(3-3選做):
29、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30、19世紀中葉,由德國醫生邁爾、英國物理學家焦爾、德國學者亥姆霍茲最後確定能量守恆定律.
31、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32、1848年 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指出絕對零度(-273.15℃)是溫度的下限.T=t+273.15K
熱力學第三定律:熱力學零度不可達到.
五、波動學(3-4選做):
33、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34、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機械波的波動現象規律——惠更斯原理.
35、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遠離,f減少】
3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電磁波是一種橫波
37、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38、1894年,義大利馬可尼和俄國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揭開無線電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歇耳發現紅外線;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六、光學(3-4選做):
40、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42、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
1887年,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
44、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45、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47.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後又有許多科學家採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48.關於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七、相對論(3-4選做):
49、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50、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51、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52、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八、波粒二象性(3-5選做):
54、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55、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56、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58、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十、原子物理學(3-5選做):
59、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里克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60、1906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61、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62、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m.
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被其學生查德威克於1932年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
66、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67、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68、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
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69、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於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70、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63、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等組成).
72、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73、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提出誇克模型;
粒子分三大類: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質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誇克組成,誇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
物理學史專題
★伽利略(義大利物理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
①發現擺的等時性
②物體下落過程中的運動情況與物體的質量無關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將實驗與邏輯推理結合在一起探究科學真理的方法為物理學的研究開創了新的一頁(發現了物體具有慣性,同時也說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經典題目
伽利略根據實驗證實了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錯)
伽利略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錯)
伽俐略首先將物理實驗事實和邏輯推理(包括數學推理)和諧地結合起來(對)
伽利略根據理想實驗推論出,如果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具有某一個速度,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對)
★胡克(英國物理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
經典題目
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對)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
①牛頓在伽利略、笛卡兒、開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採用歸納與演繹、綜合與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一套普遍適用的力學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經典力學(也稱牛頓力學或古典力學)體系,物理學從此成為一門成熟的自然科學
②經典力學的建立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
經典題目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並總結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用實驗測出了引力常數(對)
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對)
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體力學的基礎(對)
★卡文迪許
貢獻:測量了萬有引力常量
典型題目
牛頓第一次通過實驗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錯)
卡文迪許巧妙地利用扭秤裝置,第一次在實驗室里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的數值(對)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
觀點: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輕的物體快
②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經典題目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才會運動(對)
★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 開普勒三定律
經典題目
開普勒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行星運動規律(錯)
托勒密(古希臘科學家)
觀點:發展和完善了地心說
哥白尼(波蘭天文學家) 觀點:日心說
第谷(丹麥天文學家) 貢獻:測量天體的運動
威廉?赫歇耳(英國天文學家)
貢獻:用望遠鏡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七顆行星——天王星
湯苞(美國天文學家)
貢獻:用「計算、預測、觀察和照相」的方法發現了太陽系第九顆行星——冥王星
泰勒斯(古希臘)
貢獻:電磁波譜.
2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
預言了實物粒子的波動性;
28、1897年,湯姆生
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29、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30、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
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31、1919年,盧瑟福
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
32、1932年查德威克
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的組成.
33、1932年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蓋爾曼提出誇克模型;
粒子分為三大類:
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質子、中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誇克組成,誇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的 .
34.密立根
測定電子的電量
35.瓦特在1782年研製成功了具有連桿、飛輪和離心調速器的雙向蒸汽機.
36.人類對天體的認識從「地心說—托勒密」到「日心說—哥白尼」到「開普勒定律」再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直到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萬有引力定律顯示出強大的威力.
⑸ 高中近代物理知識點
近代物理知識總結
一、黑體輻射(了解)與能量子
1.一切物體都在輻射電磁波,這種輻射與物體的溫度有關,叫熱輻射。
2.黑體:某種物體能夠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種波長的電磁波而不發生反射,這種物體叫黑體。
3.黑體輻射的實驗規律
①一般材料的物體,輻射的電磁波除與溫度有關外,還與材料的種類及表面狀況有關.
②黑體輻射電磁波的強度按波長的分布只與黑體的溫度有關.
a.隨著溫度的升高,各種波長的輻射強度都增加.
b.隨著溫度的升高,輻射強度的極大值向波長較短的方向移動.
4.★★★ 普朗克能量子:帶電微粒輻射或者吸收能量時,只能輻射或吸收某個最小能量值的整數倍.即能量的輻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這個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能量子的大小:ε=hν,其中ν是電磁波的頻率,h稱為普朗克常量.
愛因斯坦光子說:空間傳播的光本身就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
叫做一個光子.光子的能量為ε=hν。
二、光電效應規律
(1)每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
(2) 光電流的強度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3)光照射到金屬表面時,光電子的發射幾乎是瞬時的.
(4) 光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隨入射光的頻率增大而增大.
理解:(1)光照強度(單色光) 光子數 光電子數 飽和光電流
(2)光子頻率ν 光子能量 ε=hν
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密立根驗證) Ek=hν-W0
遏制電壓 Uce=Ek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與物質波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現象證明光具有波動性.光電效應(光子有能量)康普頓效應(光子有動量和能量)說明光具有粒子性.
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稱為光的波粒二象性.
2.光波是概率波.大量的、頻率低的粒子波動性明顯(注意有粒子性,只是不明顯)
3. 德布羅意物質波(電子衍射證實):任何一個運動著的物體,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宏觀物體都有一種波與它對應,其波長λ=,p為運動物體的動量,h為普朗克常量. ()
原子結構
1.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根據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情況,判定其為電子,並求出了電子的比荷。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測出了電子電荷,並發現電荷是量子化的。
2.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說明原子具有核式結構。
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了90°,有的甚至被撞了回來。.
3.盧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二、玻爾原子結構假說(是科學假說、類似還有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1.定態(能量量子化)2.軌道量子化3.躍遷條件:
4.氫原子的能級公式:En=E1(n=1,2,3,…),其中E1為基態能量
5. 對原子躍遷和電離理解:
躍遷:原子從低能級(高能級)E初向高能級(低能級)E末躍遷,只吸收(輻射)hν=E末-E初的能級差能量光子.可以吸收EkE末-E初的能級差能量的電子。
基態電離:基態的氫原子吸收大於等於13.6eV能量的光子或電子後使氫原子電離。
6.一個處於量子數為n的激發態的氫原子,最多可以輻射n-1中不同頻率的光子,一群處於量子數為n的激發態的氫原子,最多可以輻射種不同頻率的光子。
7.氫原子的能量(類比天體模型):E總=EK+EP,當軌道半徑減小時,庫侖引力做正功,原子的電勢能減小,電子動能增大,原子總能量減小.反之,軌道半徑增大時,原子電勢能增大,電子動能減小,原子總能量增大.
8.波爾模型的局限:成功之處為將量子觀點引入原子領域,提出定態和躍遷。不足之處為保留了經典粒子的觀念,仍把電子的運動看做經典力學描述下的軌道運動。
原子核部分
1.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還具有復雜的結構.
居里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
2.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X元素原子核的符號為X,其中A表示質量數,Z表示核電荷數.
種類
組成
電荷量
質量
貫穿本領
電離
α射線
2e
4mp
最弱
很強
β射線
-e
較強
較弱
γ射線
光子(電磁波)
0
靜止質量為零
最強
很弱
3.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變成另一種原子核的變化稱為原子核的衰變.
α衰變: X→Y+He α衰變的實質:2H+2n→He
β衰變: X→Y+e β衰變的實質:1
n → 0
e+1
H
γ射線是α或β衰變後產生的新核能級躍遷輻射出來。
4.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的時間.
①半衰期概念適用於大量核衰變(少數個別的核衰變時,談半衰期無意義)
②半衰期由核的性質來決定,與該元素的物理性質(狀態、壓強、溫度、密度等)
化學性質或存在形式均無關
③N=N0(1/2)t/τ ,m=m0(1/2)t/τ , I=I0(1/2)t/τ
I——單位時間內衰變的次數 ,τ——半衰期
N0、m0、I0為最初量,N、m、I為t時間後剩下未衰變數
衰變次數的方法:先由質量數的改變確定α衰變的次數,然後再確定β衰變的次數
5.核力: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力,使核子能克服庫侖力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力稱為核力.其特點為:
(1)核力是強相互作用的一種表現,在原子核的尺度內,核力比庫侖力大得多.
(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圍在1.5×10-15 m之內.
(3)每個核子只跟相鄰的核子發生核力作用,這種性質稱為核力的飽和性.
6.原子核是核子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要把它們分開,需要能量,叫原子核的結合能.結合能與核子數之比稱比結合能,比結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結合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
7.質量虧損:原子核的質量小於組成它的核子的質量之和,這個現象叫做質量虧損.
8.中等大小的核的比結合能最大(平均每個核子的質量虧損最大),這些核最穩當。
9.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為E=mc2,若核反應中的質量虧損為Δm,釋放的核能ΔE=Δm c2.
10.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過程中都有質量虧損,釋放出核能。
11.慢化劑:石墨、重水、輕水(普通水)。鎘棒(控制棒)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
12.氫彈、太陽內部發生的是熱核反應(聚變)。原子彈、核電站等(重核裂變)
13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應用和防護
(1)工業部門使用射線測厚度——利用γ射線的穿透特性;
(2)煙霧報警器的使用——利用射線的電離作用,增加煙霧導電離子濃度;
(3)農業應用—— γ射線使種子的遺傳基因發生變異,殺死腐敗細菌、抑制發芽等;
(4)做示蹤原子——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與非放射性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學性質.
⑹ 高中物理史話,例如誰發明了什麼公式,誰提出了什麼假說等
必背物理學史
1. 研究自由落體運動,駁斥亞里士多德「重的物體下落快」的錯誤觀點,認為重物與輕物下落同樣快的科學家:伽利略
2. 提出「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的科學家:牛頓(慣性定律)
3. 提出「物體加速度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方向相同」的科學家:牛頓(第二定律)
4. 提出「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科學家:牛頓(第三定律)
5. 提出行星運動規律的科學家:開普勒。
其定律包括:
⑴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跡都是橢圓,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⑵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⑶所有行星的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6. 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家:牛頓
7. 測出萬有引力常量的科學家:卡文迪許
8. 通過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被稱為「筆尖下發現的行星」:海王星
9. 發現靜電荷相互作用力規律的科學家:庫倫
10. 測出靜電力常量大小的科學家:庫倫
11. 認為電荷周圍存在電場的科學家:法拉第
12. 提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電阻成反比」這一重要定律的科學家:歐姆
13. 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電熱)的科學家:焦耳
14. 發現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的科學家:奧斯特
15. 提出電磁感應定律的科學家:法拉第
16. 研究磁場對通電導線作用力的科學家:安培
17. 研究磁場對運動電荷作用力的科學家:洛倫茲
18. 預言電磁波存在的科學家:麥克斯韋
19. 第一個捕捉到電磁波的科學家:赫茲
⑺ 高中物理書涉及的科學家的發現及理論要全
1,牛頓:牛頓第一、二、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
2,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3,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量
4,愛因斯坦:相對論
5,機械能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
6,庫侖:庫侖定律
7,歐姆定律,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8,焦耳:焦耳定律
9,奧斯特:電流的磁效應
10,特斯拉:磁感應強度的單位
11,安培定則,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12,洛倫茲:洛倫茲公式的提出者
13,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⑻ 急求高中全部物理事實。 例如: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5、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
6、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7、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8、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10、我國宋朝發明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與現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電磁學
12、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並測出了靜電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紀末,英國人吉伯第一個研究了摩擦是物體帶電的現象。
18世紀中葉,美國人富蘭克林提出了正、負電荷的概念。
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放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14、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15、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並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
16、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7、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納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8、19世紀,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磁效應。
20、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並總結出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判斷電流與磁場的相互關系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
21、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倫茲力)的觀點。
22、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定律。
2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
三、熱學
27、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28、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29、1848年 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
30、19世紀中葉,由德國醫生邁爾、英國物理學家焦爾、德國學者亥姆霍茲最後確定能量守恆定律。
21、1642年,科學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氣會產生壓強,並測定了大氣壓強的值。
四年後,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氣壓隨高度增加而減小。
1654年,為了證實大氣壓的存在,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四、波動學
22、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23、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機械波的波動現象規律——惠更斯原理。
24、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
五、光學
25、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27、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29、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30、1894年,義大利馬可尼和俄國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揭開無線電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歇耳發現紅外線;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32、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34、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6、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對論
38、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39、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40、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狹義相對論的其他結論:
①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長度收縮和動鍾變慢(或時間膨脹)
②相對論速度疊加:光速不變,與光源速度無關;一切運動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即光速是物質運動速度的極限。
③相對論質量:物體運動時的質量大於靜止時的質量。
41、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學
42、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呂克爾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43、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19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4、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45、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46、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
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47、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於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48、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50、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
51、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等組成)。
52、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類: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質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蓋爾曼提出了誇克模型,認為介子是由誇克和反誇克所組成,重子是由三個誇克組成。
望樓主滿意,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