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浙江省高中生物理有哪些改革

浙江省高中生物理有哪些改革

發布時間:2022-10-24 05:26:30

『壹』 浙江高考政策改革方案

法律分析:1、分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學生可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2、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每門滿分100分。考生總成績滿分750分。

3、語文、數學成績當次有效,外語和選考科目成績2年有效。

法律依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第二條 統一高考招生。實行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高中學考)相結合,考生自主確定選考科目,高校確定專業選考科目及其他選拔條件要求,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1.科目與分值。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門。外語分為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

選考科目: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設有加試題的高中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得分計入考生總成績;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每門滿分100分,以高中學考成績合格為賦分前提,根據事先公布的比例確定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起點賦分40分。考生總成績滿分750分。

語文、數學成績當次有效,外語和選考科目成績2年有效。

『貳』 浙江深化高考改革又出什麼新措施

浙江深化高考改革又出新措施

完善學考,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在全面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根據新形勢新要求,浙江省人民政府近日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當其他科目出現類似情況時,參照建立相關保障機制。保障機制適用於各年級段學生。鑒於2016級學生基本未確定選考科目且絕大部分未參加選考科目考試,同時從2019年招生起,高校將結合培養目標要求,優化相關專業選考科目設置,因此將允許2016級學生有一次重新選擇學考和選考科目的機會。已確定選考科目並參加了考試的2015級學生保持不變。

高考永遠是說不完的話題。

『叄』 浙江高考改革選物理、地理、生物,可是姐姐說物理、地理分別是理科和文科里最難的,最好還是不要一起選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肆』 新高考來了!8省事公布2021年高考改革實施方案,具體有哪些改變

高考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是每一位辛苦的高中生都要經歷的一次考驗,承擔了一個家庭的期盼,對於一些高中學生的家長來說,順利通過高考,考一個好成績可以說是整個家庭的頭等大事了,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伴隨著這種要求,高考也迎來了再一次改革。

這就是新高考的考試模式,我認為這樣的考試模式對於過去的模式來說是一種優化和進步,這樣的模式更好的考慮了學生的整體情況,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和學習成績自由的排列組合,沒有把學生固定在文科和理科的框架之中,而是追求一種多元的效果。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會提高,能夠更大限度的發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上了大學以後專業選擇的機會和途徑也會增加和拓寬。

『伍』 新高考改革到底是一場什麼改革

2014年9月份國務院高考改革《實施意見》頒布,啟動了高考改革;9月份浙江和上海頒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啟動了新高考改革。今年上海和浙江已經有了第一屆學生參加高考。

「為什麼要啟動新高考改革,要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要使我國的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

程介明教授講到,「社會在變,時代在變,科技在變。」但是中國教育是不是隨時代進步呢?我們既沒有關注孩子的個性化發展,也沒有隨著社會和時代變化,去更新我們孩子的知識結構。因此今天我們的基礎教育培養的學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數,但是他們本身是缺乏社會競爭能力,同時也無法適應社會對創新的要求。

我們國家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一定要有創新型的人才。這幾年來,國家一直在推進大學生創業,每一年我們也在強調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但實際上我們大學生創業比例非常慘淡,美國大學畢業生創業選擇達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北京市總共有23萬學生畢業,但是23萬學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選擇創業。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們必須反思,中國的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人才,中國的教育是不是為學歷而服務。不管從個性發展,還是從國家和社會發展來說,我們必須推進高考改革。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要推進科學選才,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這要從大學的建設說起。雖然現在建設「雙一流」大學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說我國的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漸提高,實際上這是靠論文獲得的排名提高。而實際上在一流人才培養方面,大學的質量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這背後跟中國大學選才是有關系的。因為中國的大學現在總共2600所,都是用一張試卷分數從高到低排序,因此我們只有一個評價指標體系,無法關注學生的個性興趣。因此我們必須建立科學選才體系,實行多元評價。

第三個問題是推進高考改革還要解決高考公平。大家可能會說,中國當前的高考制度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制度,因為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上可以非常明確告訴大家,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公平,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當前的高考制度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公平。

(1)它只注重結果公平,而不注重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

不管學生接觸的起點教育和過程如何,只關注最後在高考考場上獲得的分數高低。因此中國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高考的平均分低40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重點大學裡面農村學生比例逐漸下降。但他們由於高考分數問題,大部分只能進入地方院校以及高職高專,這是結果公平,而不是過程公平。

(2)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為什麼平等?是因為學生是按照我們現在設計的3+文科綜合、3+理科綜合,或者新高考設計的「3+6選3」的模式得分的。那我們要問為什麼設計「3+文科綜合」和「3+理科綜合」模式,為什麼「3」是語文、數學、外語,為什麼其他科目不能納入高考,為什麼不考慮學生音樂、藝術、體育。現在只是給大家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只量出了身高,至於這個尺子究竟科不科學,能不能關注學生的多元興趣,沒有太多人關注。因而一把只能衡量某一方面的「尺子」,其實對我們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

(3)最嚴重的不公平,是實行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

高考的競爭實際是各個省內的競爭,我們高考的指標是分在各個省的。目前看來全國各個地方的高考錄取率基本均衡,但這指的是所有的大學包括高職高專的錄取率。實際上,最高的地區和最低的地區相差五倍。

全面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實際上要解決,第一是基礎教育進行素質教育的問題,第二是大學科學選才多元評價的問題,第三是推進高考公平的問題。

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麼?

我國提供了新高考改革,核心內容總體看來包含兩大方面,第一是高考的內容改革,也叫科目改革,第二是高考的錄取制度改革,也就是錄取方式改革,這是完整的高考改革的體系。

而從浙江、上海以及全國的整體高考改革方案看,我國高考的科目改革主要指未來高考文理不分科,外語多次考,把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納入高考,同時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就是「兩依據一參考」。

按照「兩依據一參考」,我國未來高考是「3+3」模式,前面一個「3」是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分考兩次,語文、數學、外語分數都是150分,後面三門則是由學生自我選擇。目前從全國各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浙江省是七選三,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六選三。全國大部分地區是「3+6選3」模式。後面6選3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總共有20多種組合,它的考試跟前面語數外不同,是在其他時間考試,錄取的時候摺合成分數,匯在高考總分中進行錄取。這是未來的高考改革。

未來將實行統一命題卷,統一命題不是全國一張卷,而把命題權從地方交到國家教育考試中心,由國家教育考試中心統一命題,各個地方去選擇國家教育考試中心的命題。

除此之外,我國高考改革還包含五個方面的錄取制度改革。

五個方面制度改革

(1)是取消高考加分,目的是指取消高考的獎勵加分。

從2018年開始,我國高考中將不再有任何的獎勵性加分,只剩下照顧性加分。而照顧性加分現在也嚴重進行壓縮,今後我國的照顧性加分大概只會保留烈士家屬加分,少數民族加分以及僑胞歸僑加分。這方面改革也是為了治理高考加分的造假,促進高考公平。

(2)取消高考加分之後,我們擔心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長無法得到關注,因此有了下列兩方面改革,一是自主招生改革,一是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也叫三位一體的招生。自主招生改革自2015年開始,從高考之前調到高考之後,自主招生改革主要關注三類學生,第一類是學科競賽獲獎學生,第二類是科創競賽獲獎的學生,第三類是在中學裡面發表論文或者有發明專利的學生。主要是把我們高考的加分項目移到自主招生中,由大學對學生進行考核,發現你的興趣和特長是否跟大學的要求吻合,如果吻合,大學給你相應的錄取優惠,這叫自主招生。

除了自主招生之外,還有綜合素質評價錄取。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是一個地方性的高考改革,最早始於浙江省,杭州有兩所大學,一個是浙江工業大學,再就是杭州師范大學,分別拿出一百個名額進行三位一體的招生。高考成績佔60%,大學考試佔30%,中學綜合素質評價佔10%,6:3:1錄取。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學在全國的招生也用三位一體招生,目前為止三位一體招生在全國各地不斷推廣,包括上海有九所大學進行三位一體招生,江蘇有九所大學,山東省有十所大學進行三位一體招生。

(3)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我國將逐漸取消高考錄取批次。2016年我國上海地區已經取消了一本、二本批次,只有本科批和高職批。2017年浙江省把一本、二本、高職全部取消,所有學生可以同時選擇本科及高職院校。按照我的預測,到2020年,全中國所有省份基本上一本二本將不再存在。再關注一本率、重點大學率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今後高校錄取不再有一本、二本。把大學分成三六九等,對中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來說都是不正確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淡化學校的身份標簽,更加關注學校辦學的特色,辦學質量。可能有很多人說,取消一本、二本之後,中國還有「985」,還有「211」,還有「雙一流」,我多次呼籲,要廢除985、211,甚至對雙一流也要調整,我們不應該有這么多行政計劃,不應該給學校貼標簽,我們要讓各個大學在各個層次建設一流水平,讓學生有更多選擇。

(4)隨著高考改革推進,我們將實行高考志願層面的改革。從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情況來看,隨著新高考改革推進,已經沒有文科填志願和理科填志願了,大學錄取也不在區分理科和文科,而是學生按照選科填志願,大學每個專業提出選科要求。因此2017年浙江省實行專業填志願,分三段進行填報,每一段學生可以填80個專業。2017年上海的高考志願填報是實行院校專業組志願,學生可以填報24個院校專業組,每個專業組填4個專業志願。根據這樣的志願填報的改革,要求我們所有學校必須在高一期間要關注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要求學生去認識大學,了解專業,結合大學專業的選擇來確定選科,確定高中的學習以及未來的志願。

(5)分類高考。我國的高考現在是單一的高考,也就是說所有的學校用的是一張卷子的分數,目前我們已經開始實行分類高考改革,高考分為學術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學術型是針對普通高校錄取,技能型高考針對的是職業院校錄取。這樣的分類高考沒有產生反響,因為大家很關注學術型高考,認為技能型高考低人一等。我們希望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夠平等發展,給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改革進程中,出了什麼問題?

推進以上改革目的是什麼?其實集中在一點,就是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通過學生的選擇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新高考改革是擴大了學生五方面選擇權:第一,考試選擇權,外語考試兩次;第二科目選擇權,從原來的二選一,變成二十選一;第三,擴大學生的課程選擇權,就是我們所有學生可以選科,走班教學。第四,擴大學生的擇校選擇權;第五,擴大學生的專業選擇權。考試選擇權、學科選擇權、課程選擇權、學校選擇權、專業選擇權,總共五大選擇權。

從浙江和上海推進改革的情況來看,這五大選擇權在現實中基本上要麼沒有落地,要麼被功利對待。

前天晚上浙江公布了高考改革的調整方案。為什麼要調整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在於浙江的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比如說浙江省給學生選考科目提供四次考試機會,其中可以選兩次,本來是非常好的。但結果浙江很多的高中或者趕進度、搶跑道,在高一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很多選考科目,學生在高二的時候就選考,最後再來攻語數外,整個高中的秩序全部破壞掉。針對這個問題,浙江省宣布,高二的選考全部取消,移到高三。我們可以看到,理想和現實就是這個差距。

我們現在建議,如果整體的高考制度不改,所有省市在推進高考改革的時候,必須注意高二的選考要移到高三。

第二個調整,本來按照「六選三」、「七選三」的模式來設計,一個學生如果選物理的話,在浙江省可以報考91%的專業,因此物理科目特別具有優勢,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浙江省選擇物理的學生,一屆比一屆少。針對選物理科目少的問題,浙江省宣布打補丁,設置一個選考科目的最低人數要求,針對物理科目設置了6.5萬名的要求,也就是說如果考生數低於65000名,按65000名來賦予等級分。

為什麼選物理的人少,原因在於高考制度主要重視科目改革,沒有重視錄取制度改革。雖然我們科目調整很大,最終我們還是按照3+3分數錄取,所有學生選科的時候關注的不是個性,不是興趣,而關注的是我這樣的選科是不是可以獲得更高的分數,結果卻普遍採取田忌賽馬的方式。高分學生願意選擇物理,而中分學生,覺得跟高分學生比拼,我的物理科目不能獲得高等級,所以中分不願意選,低分學生更加不選,造成一個恐慌心理。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分析,

新高考的推進過程之中出了這么多問題。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我國高考的整體錄取制度沒有進行實質性改革

本來我們希望高考制度實行教考分離,而不是教考一體化,考生教什麼學什麼。但是現在沒有突破,還是按照原有的分數來錄取。雖然在浙江和上海推進了自主招生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但是自主招生綜合素質錄取評價改革都是嫁接在統一高考制度基礎之上,它只是一個補充。因此總體的高考改革的設計,存在沒有推進招考分離改革的問題。

(2)在最初,我國各個地方的高考選考方案的設計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比如浙江四次選兩次,貌似很理想,但是沒有考慮到學校的選擇和我們家長的選擇問題。

(3)具體推進高考改革過程中,中學沒有做好准備。

相當多數的中學雖然說高考改革很重要,但很多還是以原有傳統的應試思路來應對新高考,因為新高考在中學裡面出現應試傾向。當然這也跟我們中學的准備有關,因為如果要實行選科走班,滿足學生的學科選擇權、課程選擇權,根據學生個性和興趣選擇課程的話,中學裡面要解決師資問題,要解決課程問題,要解決場地問題,要解決教育教學模式問題。但是我們很多學校覺得這樣一來,投入很大。因而,很多學校沒有按照新高考要求,給學生設置這么多課程選擇。

(4)是我國的大學,也沒有針對新高考改革進行調整,尤其中國大學在新高考之下,是按照選科來錄取,按照專業來錄取,每個專業提出不同的選科要求。本來大學應該非常嚴謹地提出選科要求,但是根據浙江和上海的情況來看,很多大學為了獲得更高的錄取分數,很多專業提出科目不限的要求,理科也是。有的文科生報考了理科專業,進入大學之後要專門給這個學生開復讀班,目的是為了讓更多學生來報考,因為門檻越高,報考人數減少,報考人數減少可能分數線下降。

問題已經發生,是該亡羊補牢?

新高考出現的各種問題,跟整個制度設計、整個制度框架有關系,跟各地方考試設計和考試次數有關系,跟中學的應對有關系,跟我們的大學的改革有關系。

要想全面推進高考改革,其實就要解決以下這些問題:

第一,我認為我國的高考改革還是要回到以招考分離為核心推進高考改革道路上來,如果僅僅是科目改革,而沒有錄取制度改革,不足以扭轉基礎教育和應試教育。

第二,我國正在推進高考改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海南,今年是高一學生開始,必須對高考改革方案進行調整,不能等到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再打補丁。浙江是在打補丁,是沒有辦法的選擇,他們已經出了問題,我們如果還不改,實際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2018年推進高考改革的省份,更加要進行科學、充分的論證,而不是冒然推進。有幾個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如果不改,很有可能出問題。各個地方的高考改革的方案,在現有框架之下也必須進行更加科學的論證,進行更加有合理的設計,要結合中學教育的實際。

第三,我們需要的是整個的大學改革,昨天我在一個論壇上專門講到大學的改革,大學要進行相應改革,尤其招生制度改革,培養制度改革。今年清華大學啟動了招生改革,把所有專業變成專業大類招生後培養,這是一個好的態勢。

第四,尤其重要的是所有的教育部門、教育局以及學校,要為新高考的到來做好准備。

「該做怎樣的准備?」

(1)轉變我們的觀念。

新高考為我們學校學生的發展提供了選擇空間。我們就要用足這個空間,我們一直抱怨,基礎教育這樣走下去路會越來越窄,但真正改革方案來了,雖然改革方案不完美,有問題,但至少也相對地為我們提供了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之下,一個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必須用自己的教育理想把這個空間拓寬,而不是在這樣一個方案之下,怎麼樣去想到更加功利的應對,獲得更高的高考分數。

(2)針對新高考改革,我們在學校內部要啟動師資建設改革,課程建設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改革。

因為一切都在改變。我們學生每年的選科情況不同,真正要實行選科走班,我們師資是動態的,課程安排是動態的。而且我們的學生管理也是要從原來班主任管理走向以社團為主體的學生的自主發展、自主管理。

在新高考之下,所有的學校必須認真重視生涯規劃教育,讓我們學生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增強對大學,對專業的了解,提高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規劃能力。從上海和浙江情況來看,雖然今年的高考錄取比較平穩,但在高考志願填報期間是出了學生失誤的,有的學生根本不知道大學具體的專業設置,當一本、二本全部融合之後,有的學生出現了選專業的失誤,這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網頁鏈接

『陸』 2021浙江高考選考物理、地理、技術還好嗎

2021浙江高考選考物理、地理、技術還不錯,可選擇專業很廣。

隨著全國高考試點改革的推進,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省份相繼開始實行新高考政策。2014年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新高考改革下設計的「3+3」新高考選科模式,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可以自主決定科目組合。與學生自主選科相對應,試點地區的高中開始全面推進「走班制」教學和特色化辦學。

從分科類別而言:

傳統高考——文理分科,高一下學期或高二上學期分開文理科,文科學習的科目除去語數外,還有政治、歷史、地理,理科的學習科目是物理、化學、生物。

新高考——不分文理,學生自由組合。

從考試科目而言:

傳統高考考試科目——語數外+文綜(政史地)/語數外+理綜(理化生)分值語數外都是150,文理綜都是300分。

新高考選考科目——3+3,第一個3指的是語、數、外三門,第二個3指的是6選3(浙江為7選三),6指的是史地政理化生,浙江多了一門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各佔50分)。滿分是100分。

從考試時效而言:

傳統高考——一考定終身,當年當次有效。

新高考——語數當次有效,英語及選考科目兩年有效。

『柒』 高考改革新方案把物理和歷史作為限定性選考科目,這意味著什麼

難怪前段時間的微博熱搜是:高考革「3+1+2」,還有一個是物理和歷史哪一個更容易拿分……


那時候我還納悶……不就選個文理科嗎?哪個整體學習更厲害或者更願意學習哪一方面就選哪個不就可以了,這還值得問?



自己前兩天也看過一些教育界大佬對這次改革的評價……大概意思就是這次改革是一次過度,我國未來需要一些全面型人才,所以用文理來劃分進行人才選拔有點太局限了。


但是!!個人覺得還是文理分科好點……

『捌』 [轉評]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為何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么大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兩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問題,辯證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錄取已結束。總體看來,雖然浙江省出現了極少數考生的「誤報」志願事件,但是,兩地作為我國高考改革的首批實驗省份,第一輪高考實驗較為平穩收官,不論是浙江實行的分段專業平行志願錄取,還是上海實行的院校專業組志願錄取,最終投檔、錄取結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從2017年9月起,北京、山東、天津、海南4個省市,將在浙江和上海之後啟動新高考改革。在這個時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對於接下來進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進全國新高考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輪高考改革實驗結束:理想很豐滿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體內容包括:實行3+3科目組合、文理不分科、外語科目一年多次考、將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納入高考、對學生實行綜合素質評價、取消高考獎勵性質加分、逐漸取消高考錄取批次,等等。

最核心的內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選3),上海是3+(6選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時,被賦予很多意義,主要就是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具體包括:

其一,擴大學生科目選擇權。
6選3有20種組合,7選3有35種組合,不像以前3+文科綜合或者理科綜合只有2選1,可以鼓勵學生按照學科興趣來選擇科目。

其二,擴大學生課程選擇權。
以前學生都被安排在一個固定的班裡學習,現在則實行選課走班,學校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課程學習選擇空間,不能說是國外中學那樣的完全學分制,但可以說新高考之後,很多高中都開始實行走班制。

其三,擴大學生考試選擇權。
根據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語科目考兩次,選擇最好一次計入高考成績,全國各省今後都一樣,因此學生的考試選擇權擴大了。浙江省更進一步,7選3的選考3門也可以考兩次,因此浙江有4門科目考兩次,改革的復雜程度和難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擴大學校對學生的選擇權。
新高考不僅有「3+3」科目改革,還有要求取消錄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錄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學生可以同時填報本科和高職志願(在浙江今年高考錄取中出現的學生志願填報失誤的「烏龍」事件與此有密切關系,當然,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問題,而是說改革還存在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

上海在2016年時,就取消了一本、二本錄取批次的區別。取消錄取批次,非常重要的價值是可以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學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來選擇學校,而要關注學校本身的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

其五,擴大學生專業選擇權。
實行新高考改革之後,浙江和上海兩地的高考志願填報、錄取發生了改變:上海實行院校專業組平行志願錄取,學生可以填報24個院校專業組,每個專業組可以填報4個專業,總共可以填96個專業;浙江省實行分三段填報志願,每一段所在學生可以填報80個專業平行志願。

現實很骨感:不可忽視的功利傾向

改革的重要出發點和目標是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但是,從實踐情況看,擴大學生選擇權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對待的情況。

客觀而言,在有的地方、學校,學生的權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於制度設計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處,以及學校、學生、社會以功利的態度來應對這一輪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 部分學校以功利的態度對待新高考。

學生自由選科變味「套餐制」
6選3有20種組合,7選3有35種組合,這是理論上的組合,理論上可以擴大學生的科目選擇權。但是,調研顯示,大多數學校能夠提供7到8個組合給學生選擇已經非常不錯了。

學校認為,如果要給學生提供這么多的科目組合選擇,意味著必須開設更多的課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師資,可學校師資不夠!來自上海浦東新區的研究顯示,要落實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師要增加30%,使師生比達到1:8左右。如果實行大規模的走班制,則需要有更高難度的學校管理,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樣選,學校必須關注學生最終的高考成績,給了學生20種組合選擇,如果最後高考成績不理想,家長不滿意、學生不滿意。

綜合各種情況,有的學校就採取「套餐制」,結合學校師資情況,給學生設置幾個科目組合套餐,供學生選擇。不可否認,套餐制相對於以前也有進步,但距離實現學生充分的科目選擇,還有很大的距離。

浙江省有4門科目考生可以考兩次,高二就有兩次選考機會,結果導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時,同時進行8門選考科目的學習。這樣做的意圖很明白,就是爭取讓學生高二完成3門選考考試,之後就只學語數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況好一點,因為上海每門選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試機會,且高二隻安排了生物和地理兩門科目的選考,其他科目的選考則安排在高三下學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確告訴學生,必須在高二把這兩門幹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門,否則高三要3+3,很難和其他3+1的學生比拼。很多家長很苦惱,說學校告訴我們必須選兩門,如果不選兩門,今後你們自己出了問題我們不管的。

外語科目有兩次考試,按理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其中一次。但從實踐情況看,上海參加秋季高考的學生,至少95%以上兩次考試都參加,第一次100%都參加,第二次只有極個別沒有參加(有一所高中,高三畢業生400名,只有4人沒參加,而且這4人准備出國留學,要學習德語)。一方面是學生覺得多考一次,說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數,另一方面則是學校告訴學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須參加。

其次, 學生和家長也以功利態度來對待。

選學校只圖虛名,選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設計,沒有打破一個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總分進行排序、錄取。所以學生在選擇科目的時候,首要關注的還是哪一個科目組合會得到高分,不管3+(6選3),還是3+(7選3),很多學生在選擇的時候,沒有考慮自己的興趣(包括學科興趣、未來的大學興趣和專業興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願填報出現誤報的「烏龍」,有考646分的學生填報了作為獨立學院的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願填報系統把獨立學院招生計劃和母體學校招生計劃混在一起,對獨立學院的標識、提醒不夠外,出現這種情況也與學生在高一選科時,沒有考慮自己的興趣和長遠的升學規劃,是有關系的。因為高一選科,就應該基本確定大學、專業目標,要了解學校,了解專業。在填志願的時候,連同濟大學和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都分不清楚,意味著他在高中選科時,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還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數來選科,而非結合自己的興趣選科。

來自浙江省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萬考生,比去年減少1.6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報名25.01萬人,單獨考試招生報名4.12萬人。但是選考物理的學生只有8萬多,占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的30%多一點。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報名26.86萬人,其中文科9.95萬,理科16.91萬,也就是說,選擇理科綜合的學生佔63%。上述數據對比告訴我們,實行新高考之後,選考物理的學生幾乎減少一半。

為什麼很多學生不願意選物理?主要是覺得物理科目比較難,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級不高,會影響高考分數。雖然有的高校的專業明確要求需要選考物理,但這些學生的考慮是寧願考更高的分數,選好的大學,而不是選好的專業。

眾所周知,如果學生以功利的態度對待選科,選物理科目的學生減少,這會對基礎教育中的自然科學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一問題如果不處理好,會引起基礎教育質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會功利對待新高考。

仍然關心分數,文理分科更明顯、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績公布後,媒體馬上關注的還是高考狀元,這名狀元物理化學生物三門是3A+,被媒體解讀為3科滿分,這是和改革背道而馳的,因為這三門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計等級,目的是為了扭轉每分必究,可是,卻又被解讀為分數了。因此,針對計等級的改革,學生和家長質疑,既然最終錄取看分數,為何考試時計等級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項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學生過早分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可是,為應對選考,選科基本上在高一就進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中考改革將推進4+X科目組合,在語文、數學、外語和體育之外,由學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據當地教育部門的要求任選X門。如果中高考改革導致的功利選科的問題不解決,有可能從初一起,學生就開始選科、分科了。比如一個偏理科學生,就主要選理科科目,文科達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現實差距為何如此大

為什麼會出現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對待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較大的需要改進的空間。

總體看來,這一輪高考改革,重點是科目改革,而沒有觸及錄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說,考試科目調整了,增加了考試次數,但是,最終仍是按考生的科目總分排序、結合志願進行錄取。雖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實行「兩依據一參考」(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要推進綜合素質評價,但在實踐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參考作用沒有體現出來。

比如,浙江省給考生的選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試機會(高二兩次、高三兩次),學生可從中選擇兩次。從考生選擇權角度看,這樣的改革似乎擴大了考生權利,但存在兩方面問題。

一方面,這刺激部分學校、學生,在高二時,就把選考科目考掉,這無疑沖擊了高中教學秩序,也把高考延續到整個高中三年,學生一次次參加考試就是為最後錄取做准備。

另一方面,如果選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計等級,是不適合考多次的,因為每一次參加考試的學生的情況是不同的,比如甲乙兩組跨欄比賽,A組有劉翔,B組沒有劉翔,但AB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會促使學校、學生對考試做功利的選擇。

上海所有選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這沒有整體影響到高中教學。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學打亂了,所有考生從高一開始就准備高考,拉開了戰線,這是必須注意的問題。在沒有對高考錄取制度進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擴大學生的考試科目選擇權,不但會讓選擇權的落實受限,也會誘發新的應試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沒有跟上。至少幾方面配套改革,是明顯缺乏的。

(1)政府部門應該結合新高考,解決學校的師資、場地等問題。新高考實行選課走班,對高中階段的師資、場地條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師資不足,選課走班就難以走下去。在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上海,推進新高考改革之後,都存在師資、場地不足的問題,在其他地方推進新高考,這一問題會更加突出。

可目前來看,其他省市還沒有針對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師資、課程建設上做出實質調整。比如有的高中,一個年級招3000多人,人數是上海一個年級的八九倍,這么龐大的規模,怎麼走班?這些問題必須未雨綢繆。

教育部門需要根據3+3科目組合在高中推進遇到的問題,提高高中辦學標准,包括師資建設標准、課程建設標准、校舍建設標准。根據新高考的選課走班要求,全國范圍內的高中生師比要確定為1:10為宜,各地可以結合現實情況,明確適應新高考改革的生師比,按照這一比例加強高中學校師資建設和課程建設。目前,全國高中的平均生師比為14.95,北京為9,上海為9.45,浙江為12.92。如果按生師比10計算,推進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師,這是巨大的挑戰。上海和浙江在推進新高考改革時,都覺師資緊張,那有的生師比達17的省市,師資缺口將特別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總分錄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實行多次考試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多次考試,服務的仍只是一次集中錄取(這與國外多次考試、多次錄取不同)。因此,建議浙江和其他將開始改革試點的省份,將選考科目的考試設定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時進行。

多次考試從實踐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實踐效果並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門的組考成本,還增加學生的考試負擔,拉長高考戰線。今年浙江高考,有記者在現場問學生、家長,今年高考輕松不輕松,學生和家長都說很輕松。因為這樣的高考已經參加過多次了,從高二就參加了。這是真正的輕松嗎?!

(3)高中學校要根據新高考,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這是學生理性選擇學科、選擇考試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獨立性,適應新高考選課走班的新學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謹慎推行專業平行志願錄取改革。實行專業平行志願錄取,需要學生有非常明確的專業興趣,對大學和專業都十分了解,同時大學各專業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從當前情況下,這些條件並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須堅持推進招考分離。只集中進行科目改革,將無法根本扭轉應試傾向和功利選擇。只要還實行集中錄取制度,用單一標准來評價學生,高考改革不管怎麼進行科目調整,改來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轉。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離意義的改革。考生先參加統一測試,再參加學校的面試,一名考生可以申請兩所大學,拿到兩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參加這一考試、招生。但遺憾的是名額還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錄取名額,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額都通過招考分離形式的春考錄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漸參加,那麼,招考分離的改革就可以擴大。

只有大學實行自主招生,獨立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而不是把學生納入一個分數標准體系排序、投檔、錄取,才能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學科,發展個性和興趣。

以上轉自網帖。

下面補充說明浙江高考選考科目等級賦分制度的意義,來自知乎@神采洋
鏈接: https://www.hu.com/question/39153761/answer/96716790

不考慮某些高中在讀生覺得被坑了後的憤怒和某些高中在讀生覺得自己走運了的欣喜,單純從心理統計和測量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等級賦分」這一制度。

對於按照成績在該次考試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對排名賦予相應的成績這一制度,其實並不是什麼新奇的制度,我們熟知的四六級就是按照同樣的思路來給出最終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時間也是按照這樣的方式來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後來取消了這一制度而改回純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這種賦分方式其實就是統計學中的z分數(標准分數)的變式。標准分數的換算公式是這樣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數(卷面分數),M表示平均數,SD表示標准差。 如果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的分數分布滿足正態分布 ,則由z分數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總體中的相對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試所有考生分數分布滿足正態分布,某人原始分數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為60分,標准差為10分,則該生z=(90-60)/10=3。根據正態分布表可以知道該生成績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標准分數至少有若干優點是原始分數所不具備的:
1.標准分數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數原則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於標准分數採用了相同參照點——即以標准差為「單位」,以原始分數的平均數為零點——所以標准分數可以直接相加來表示某人在各門不同科目上成績的總和。但原始分數不具備這一優點,因為不同科目的難易不同,總體分布也可能不同。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相對而言,數學的難度會大於生物,那麼在總分一百分的情況下,A數學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數學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誰的學習能力或學習水平更高呢?如果單看總分,那B會以1分的優勢超過A,但是數學的難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來幾百名,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說A的數學98和B的生物98對於我們評判兩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權重。如果按照標准分數進行轉換,則A的總成績可能好於B(在數學平均分50,標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標准差15的情況下就是如此)。

2.標准分數可以直接反映個體在總體中的相對位置,而原始分數很難做到這點。如前所述,在滿足正態性的前提下,標准分數可能直接算出來相對位置,所以z分數本質上是一個相對量數,用以衡量個體在總體中相對位置。而原始分數直接相加幾乎永遠做不到這點,除非是滿分或零分之類的極端情況。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數制度中,高考錄取仍然是按照個體在整個省中的相對排名進行的,這也就是我們說高考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試想,如果在一場滿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夠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難道還有錄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為唯一評判標准,那麼人才的選拔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在選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選IQ高於140的。

3.標准分數受到運氣成分和試卷難度的影響相對較小。單次考試中得分受到運氣和試卷難度的影響比較大,但標准分數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對位置,因而受到的影響比原始分數小一些。如果群體的異質性比較大,那麼甚至有可能雖然運氣不好塗錯了答案但是最終的得分仍然不會變化。

考慮到以上幾點,採用標准分數或其變式作為選拔標準是最符合統計和測量的,或者可以說是最科學的。這大概也是國外考試多採取標准分的原因。但這也不是說用標准分就是萬無一失的。

標准分的優點建立在幾個假設之上:
1.樣本具備足夠的代表性。這也是引發很多重點高中的學生不滿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試重點高中的優秀學生參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來「試運氣」,那麼該次考試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這會導致區分度下降的問題。
2.總體應滿足正態分布。如果因為試卷難度問題或考生水平問題等原因,總體不滿足正態分布,那麼標准分數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總體中的相對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來賦予等級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最終的得分被強行正態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間實際的差距。

如果就等級賦分這一制度在心理測量上的意義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價值的,改正了總分這一原始而粗糙的計分方式,考慮了不同科目試卷難度不一等問題,採取了更為科學的計分方式。但是從實際實施的情況來看,似乎出了問題,在上述兩個標准分數的前提假設並未滿足的情況下就使用了標准分數,引發某些考生的不滿,且從實際情況來看說是不公平也並不是很過分。至於從政策,社會公平等角度評價該次改革,以及如何應對結果,不在本答案討論范圍內,不予置評。

【皮皮說】
從理想到現實,總是隔著一條長長的路,尤其是當這個理想牽連的人足夠多的時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噴在罵,因為涉及到他們(老師家長學生)的切身利益,網上的資訊文章大部分重點關注改變,因為他們是政策制定者傳播者。

作為關注教育並參與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實施的影響。改革方案不夠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會永遠不會進步。改革不夠體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國家永遠不會進步。當改革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當落實著眼於逐步完善,當我們放下抱怨和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進步。我們看到,關於走班排課,選專業等問題,有的公司已經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決,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課表,人工智慧評測學科和興趣進行招生專業介紹和推薦等。

轉這兩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觀望,迷茫,痛罵之後,能夠辯證看待,聚焦問題,為改革的完善努力。說到底,很多社會變革對於弱者的意義大於強者,因為改變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變強。

『玖』 誰來給我詳細解讀下浙江的新高考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從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和維護社會公平出發,實施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學高效和靈活多樣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
(二)工作原則
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作為改革著力點,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機制,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加強政府宏觀管理,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確保高校考試招生公平公正。
二、基本內容
全面深化統一高考招生改革,進一步完善高職提前招生、單獨考試招生和「三位一體」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類型、多元化考試招生制度。
(一)統一高考招生
實行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高中學考)相結合,考生自主確定選考科目,高校確定專業選考科目及其他選拔條件要求,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1.科目與分值
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門。外語分為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
選考科目: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設有加試題的高中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語文、數學、外語每門滿分150分,得分計入考生總成績;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每門滿分100分,以高中學考成績合格為賦分前提,根據事先公布的比例確定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起點賦分40分。考生總成績滿分750分。
語文、數學成績當次有效,外語和選考科目成績2年有效。
2.考試
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准,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數學考試於每年6月進行。外語每年安排2次考試,1次在6月與語文、數學同期進行,考試對象限於當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與選考科目同期進行。選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試,分別在4月和10月進行。外語和選考科目考生每科可報考2次,選用其中1次成績。
3.錄取
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分專業類或專業確定選考科目范圍,但至多不超過3門,並在招生2年前向社會公布;考生選考科目只需1門在高校選考科目范圍之內,就能報考該專業(類)。高校沒有確定選考科目范圍的,考生在報考時無科目限制。
高校可對考生高中階段綜合素質評價提出要求,作為錄取參考。
考生志願由「專業+學校」組成。
錄取不分批次,實行專業平行投檔。填報志願與投檔按考生成績分段進行。
(二)高職提前招生
實行考生自主報考。普通高中學生以高中學考成績為基本依據,中職學生以全省統一組織的職業技能考試成績為基本依據。
高校根據有關規定確定報考條件、選拔評價辦法和錄取規則,並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校對考生文化素質和職業適應性進行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考生可報考多所高校,並可同時被多所高校擬錄取,考生選擇確認1所錄取高校。已被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其他考試招生。
(三)單獨考試招生
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學校包括中專學校、技工學校招生,實行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相結合,綜合評價,擇優錄取。探索把試點范圍有計劃擴大到普通高校應用型本科專業。
1.科目與分值
文化考試科目:語文、數學2門,單獨命題、單獨考試。擬報考有外語要求的學校、專業的考生,可選擇參加全國英語等級考試一級(PETS-1)考試。
職業技能考試:分17個大類,全省統一組織,分點實施。學生可自主選報1—2個類別。考試每年組織1次。同類考試允許學生至多參加2次,成績2年有效。
語文、數學每門滿分150分,職業技能滿分300分,均以原始分記入考生總成績。外語不記入總成績。總成績滿分600分。
2.錄取
高校分專業類或專業確定文化和職業技能考試成績要求,也可提出外語成績以及其他要求,並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考生志願由「專業+學校」組成。
錄取不分批次,按考生總成績,分大類實行專業平行投檔。
(四)「三位一體」招生
高校依據考生統一高考、高中學考和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按比例合成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高校確定報考條件、綜合素質測試內容和實施辦法、綜合成績合成比例、錄取規則等,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綜合成績的50%。
考生自主向相關高校報名,參加高校的綜合素質測試,並按規定參加高考。
高校組織專家組,根據考生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等材料,進行初次遴選;按照隨機匹配、相互制約、全程錄像、公平公正的要求,組織綜合素質測試,進行再次遴選;按照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三、保障措施
按照循序漸進、積極穩妥的原則,穩步實施各項改革。2014年啟動職業技能考試,2015年10月開始實施選考科目多次考試,2016年10月開始實施外語科目多次考試,2017年開始全面實施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
(一)加強政府宏觀管理
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轉變管理觀念,改進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認真制定綜合改革試點的各項細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基礎教育評估體系、督導制度,引導中小學校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明確高校與政府在考試招生中的權責關系,在發揮高校招生評價選拔主體作用的同時,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健全各級各類考試招生機構,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提高統一高考、高中學考、職業技能考試和高校綜合素質測試的科學化水平。
(二)保障招生公平公正
完善考試安全體系,加強標准化考點建設,強化部門協作機制,切實維護公平、有序、高效的考試秩序。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落實公開責任,及時公開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資格、招生章程、招生計劃、考生資格、錄取程序、錄取結果、咨詢及申訴渠道、重大違規事件及處理結果、錄取新生復查結果等信息。高校綜合素質測試要建立健全各部門相互制約、考評人員與考生隨機匹配、紀檢監察部門全面監督的機制,嚴格落實公開公示、涉密工作嚴格保密、利益相關人員迴避、全程監控錄像等制度,確保測試公平公正。
(三)加強宣傳咨詢指導
加強對各項政策、規定和要求的宣傳解讀,凝聚改革共識,營造良好氛圍。加強中學生學業規劃指導,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創新咨詢服務形式,提高咨詢服務質量。加強對考生、教師及工作人員的誠信教育和管理,健全個人、學校考試招生誠信檔案,積極營造誠信考試、公正選才的良好環境。

『拾』 我家孩子上高二,新高考改革方案有哪些啊

新高考改革方案在各省的情況都不同,學大老師分幾點來說:
1.在「新高考」中將正式打破「文」「理」界限,採取「3+(6選3)」的科目考試模式,其中「3」代表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科,而「6選3」則代表考生將在政治,歷史,地理,化學,生物,物理6們學科中任選3門進行參考。

2.考試時間發生變化,由每年六月的固定統考調整為兩次進行,其中三門統考學科語數外依舊固定在每年六月進行統考,其餘的選考科目將在高三的第二學期進行測試。

3.計分方式發生變化,「新高考」以後,高考成績由過去每年統考成績調整為,由語數外3個科目(必考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選考科目)成績組成。

4.外語考試的計分規則發生改變,由原來每位考試只能考一次外語,調整為可以參加兩次考試,取最好一次成績納入總成績。
據我所知,浙江那邊已經實行了。浙江方案中,高考統考的語文、數學科目只能在高三下學期6月份考一次,且成績當次有效;外語和選考科目考試機會增加到2次,成績2年內有效,並由考生自主選用1次成績。

閱讀全文

與浙江省高中生物理有哪些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