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物理學家誰提出了什麼問題原子有什麼和什麼組成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後來又發現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故答案為:α;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
2. 盧瑟福根據a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什麼
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而產生散射的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這一研究過程就是建立模型的過程。
核式原子結構認為: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叫原子核,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在盧瑟福提出其核式原子結構之前,湯姆遜提出了一個被稱為「棗糕式」的電子模型。
該模型認為,原子是正電部分是一個原子那麼大的、具有彈性的凍膠狀的球,正電荷均勻地分布著,在這球內或球上,有負電子嵌著。這些電子能在它們的平衡位置上作簡諧運動。觀察到的原子所發出的光譜的各種頻率認為就相當於這些振動的頻率。
(2)1991物理學家盧瑟福提出什麼擴展閱讀:
用湯姆遜的實心帶電球原子模型和帶電粒子的散射理論只能解釋α粒子的小角散射,但對大角度散射無法解釋。 盧瑟福經過仔細的計算和比較,發現只有假設正電荷都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α粒子穿過單個原子時,才有可能發生大角度的散射。
也就是說,原子的正電荷必須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個很小的核內。在這個假設的基礎上,盧瑟福進一步計算了α散射時的一些規律,並且作了一些推論。這些推論很快就被蓋革和馬斯登的一系列漂亮的實驗所證實。
3. 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通過什麼實驗,提出了原子的什麼結構模型
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通過(a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盧瑟福(1871年8月30日 --- 1937年10月19日),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通過α粒子為物質所散射的研究,無可辯駁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於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
4. 什麼是中子的假說
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預言性地推斷了幾種原子核的結構模型。有關原子核中存在中性粒子的第一個假說是他於1920年6月3日在英國皇家學會舉行的貝克里安講座的著名報告中,以豐富的想像力提出的,他說:「在某些情況下,也許由一個電子與質子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中性復合粒,要解釋重元素的組成,這種單獨的中性粒子的存在看來幾乎是必要的。」這就是他的新原子核模型之一——「中子」,它的原子量為1,電荷為零,他仍然將這種「中子」描繪成一個質子和電子的合成體。當時任何人都完全不清楚,為什麼一個原子中有些電子會被束縛在原子核內,而其他電子卻在核外大得多的軌道上旋轉。
同年的聖誕節,盧瑟福在給少年兒童講科普知識時,再次說:既然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有帶正電的質子,為什麼不能有不帶電的中性粒子呢?當時人們認為盧瑟福提出的假說很有道理,並把他所提到了「中性粒子」稱為「中子」。當時,盧瑟福的學生和同事們深信他的預言是科學的預言,於是便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尋找中子的實驗。1921年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兩名研究人員格拉森和羅伯茲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希望能在氫放電管中探測這種中性粒子的生成,但都沒有獲得成功。1923年,查德威克用蓋革發明的點計數器進行實驗也沒有效果。1924年,查德威克認為用20萬伏電壓來加速質子,將這種高速的質子打入原子,也許能找到一些證據,於是他帶領實驗室的其他研究員,開始籌備實驗,他們東拼西湊,遺憾的是,無論怎樣,他們也沒有力量建成這樣大規模的高電壓裝置,只能用忒斯拉線圈產生高壓,而這樣得到的質子速度遠不能滿足需要。就這樣,查德威克等人又採用不同的方法激勵放電管,用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用α粒子產生的人工裂變,但是依舊沒能找到通向新領域的突破點。
5.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學說,該學說包括的內容有()A
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示意圖,此實驗否定了湯姆遜的棗糕模型,據此實驗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其內容:當α粒子穿過原子時,電子對α粒子影響很小,影響α粒子運動的主要是原子核,離核遠則α粒子受到的庫侖斥力很小,運動方向改變小.只有當α粒子與核十分接近時,才會受到很大庫侖斥力,而原子核很小,所以α粒子接近它的機會就很少,所以只有極少數大角度的偏轉,而絕大多數基本按直線方向前進.因此原子全部的正電荷集中在原子核內,且幾乎全部質量也集中在其內.故ABC正確,D錯誤;
故選ABC
6. 盧瑟福提出原子內部
(1)原子核很小,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
(2)原子核帶正電
(3)原子核體積小,但質量相對很大
7. 誰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組成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原子,提出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原子是由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幾乎集中了原子所有質量.
故答案為:α粒子;質子
8. 盧瑟福的理論在什麼時候得到世人的公認的
馬斯登和蓋革等人,為檢驗盧瑟福模型進行了系統的、肯定性的研究工作。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莫斯萊(1887~1915)測定了各元素的X游標識譜線,也證明了盧瑟福理論的正確性。同年10月,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科學會上,盧瑟福正式提出了他的「核式結構」原子模型: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虛的,它的中心有一個體積很小、質量較大、帶正電的核——「好像一個大教堂里的一隻蒼蠅」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都集中在這個核上,帶負電的電子則以某種方式分布在核外的廣大空間中。這是一個與太陽系結構相類似的「太陽系原子結構模型」,到會的科學家普遍接受了這個模型。1914~1915年,盧瑟福的理論終於得到世人的公認。
9. 原子行星模型是由英國物理學家( )提出的
盧瑟福提出的。這之前是湯姆孫提出「葡萄乾麵包」模型。盧瑟福做了alpha粒子散射實驗後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即行星模型。
不過電子是由湯姆孫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