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生命的物體的共同特徵有哪些
生命的六大主要特徵:
(1)特定的組構(organization),即以細胞為基本單位,化學元素為c、h、n、o等,且含量幾乎相等,有機大分子種類幾乎相同(蛋白質、核酸、多糖、脂質)
(2)新陳代謝(metabolism)
生物體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每時每刻都在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3)穩態和應激性
生物體內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理化學條件(溫度、ph等),在調解機制的作用下,保持在一個很窄的范圍內,即使在環境變化時也是如此,是為穩態。能感受到環境變化並作出能維持穩態的應答,是為應激性。
(4)生殖和遺傳
生物個體不能長久存活。它們用過生殖(reproction)產生子代使物種得以延續,而子代擁有親代相似的形狀,稱為遺傳(heredity)
(5)生長和發育
生物的生長是細胞體積或數量的增長,從生物體吸收營養到轉化為細胞的組份,經歷了許多復雜的過程。而不是像鍾乳石長大那樣,只是同類物質聚集那樣簡單。
(6)進化和適應
生殖過程中,突變、漂變、基因流、非隨機交配都會讓生物種群發生進化(evolution),即「有飾變的傳代」(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自然選擇使生物一代代愈適應它所處的環境。
凡是具有這六大特徵的都是生物。
2. 直立人 特徵
能夠吃到肉類食品,對於古人類的大腦發育具有重要意義。能人的腦量已經達到了800毫升左右,要維持這么大的腦子的運轉,需要的能量是很高的。現代人的腦只佔體重的2%,卻耗費了身體獲得的能量的20%。植物中雖然富含維生素,但是熱量不多,幾百萬年前的人類面臨的是飢餓問題,而不是營養問題。肉類食品滿足了人類對能量的需要,肉類中含有脂肪和蛋白質,一小塊肉類食物經過消化後,可以產生的能量,如果全部從植物中獲得,需要大量的植物果實和塊莖,而且要找到這些植物性食物,古人類恐怕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正是因為學會了製造工具,原始人類獲得了搏殺、俘獲野生動物的武器,每天的食物中的能量提高,最終使人類腦量的增大成為可能。
隨著石器加工的日趨精細,動物性食物在食譜中的比重增大,距今200萬年左右的時候,能人演變為直立人。直立人的視野中當然會有樹木,但是樹木對他們而言,已經不是居住的場所,他們的身體結構已經不再適合於攀緣。依靠兩只腳,直立人能夠奔跑,當一群直立人出動時,他們甚至可以獵取大型的動物。
早期的直立人腦量約900毫升,隨著食物的豐富和時間的推移,它們的腦量也進一步擴大,這就又對食物中的能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晚期的直立人中,發現於中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腦量達1000毫升,已經逼近了現代人的腦量。還有比肉類能量更高的食物嗎?食物的類型雖然沒變化,但是聰明的北京人已經學會了使用火,通過對食物的烘烤,血淋淋的生肉變成了香噴噴的熟肉,不僅味道鮮美了,而且也更容易消化,同樣的一塊肉,直立人吃的熟肉比能人吃的生肉提供的能量更高。
3. 中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什麼他們有哪些特徵
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1965年,在雲南省元謀縣考古人員發現了兩顆遠古人類的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後來經過鑒定,這就是遠古人類的遺骨遺物,我們都知道在遠古時代叢林茂密,而那個時候的元謀人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野獸,後來根據出土的兩顆牙齒,石器探穴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夠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也是因為這一次的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大大提前,而且在遺址中還找到了一些,很明顯的人工痕跡動物骨片,而這些動物骨片也是當時袁某人用來製作捕獵工具的,從這些發掘出的工具就可以證明袁某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狩獵及採集活動,而且還會用火來烤食他們所獲取的獵物,從而也開始了人類從生食到熟食的發展。
4. 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在體貌特徵上有哪些進步
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在體貌特徵上區別:
1、山頂洞人的牙齒較小,北京人的牙齒粗大。
2、山頂洞人的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北京人的上下顎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
3、山頂洞人的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為1.59米。北京人的男性平均身高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2厘米。
4、山頂洞人的腦量已達1300~1500毫升,北京人的平均腦量均為1043 毫升。
(4)直立人的發育有哪些物理特徵擴展閱讀:
北京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中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5. 大多數生物生長和發育都是從什麼後開始 構成人和動物體有哪四種基本組織特點功能 什麼是組織
生長發育是有階段性和有程序的連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量的變化,也有質的變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發育階段,各階段都有其一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再加上生活環境的不同,就把人的生長發育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胚發育期:一般從妊娠期8周起為胚發育期。從受精卵開始分化,直至大體成形,形成內胚層、外胚層、中胚層三層組織。
(2) 胎兒期:從妊娠8周至胎兒出生為止。此期以組織及器官的迅速生長和功能漸趨成熟為特點。在胎兒時期可以測定胎盤功能和檢查羊水內的細胞染色體、酶量及生化內容,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防治。必要時可行人工流產,以免出生後貽害家庭與社會。
(3) 新生兒期:從胎兒娩出開始至生後28天。新生兒適應子宮外的新環境,經歷了解剖生理學的巨大變化。全身各系統的功能從不成熟轉到初建和鞏固是此期特點。
(4) 嬰兒期:指生後至1周歲。嬰兒期的特點是生長特別快。1年內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身長可達到出生時的2倍。此期必須加強營養要素,才能預防營養不良及消化不良。否則易發生佝僂病等。
(5) 幼兒前期:1-3歲。此期體格生長速度比嬰兒期漸變緩慢,但語言、行動與表達能力明顯發育。前囟閉合、乳牙出齊,能控制大小便。在斷奶後如對營養供應不加重視,往往可引起身高不增或少增。
(6) 幼兒期:3-6、7歲。相當於目前"幼兒園"階段。此期的特點是生長發育變慢,動作及語言能力逐步提高,能跳躍、登樓梯、唱歌、畫圖,開始識字認字。往往好奇、多問。不小心也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7) 童年期:6、7-11、12歲。亦稱小學年齡期。此期特點是腦的形態結構基本完成,智能發育進展較快,能較好地綜合分析、認識自己。此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加強體育鍛煉。
(8) 青春發育期(簡稱青春期):約10-18歲(女性較早,男性較晚,約相差2年).這是童年過渡到成年的發育階段.此時的特徵為:體格發育首先加速,繼而生殖系統發育成熟。女性的青春期普遍為11-12歲到17-18歲,男性則為13-15歲到19-21歲。這里存在著個體差異,且與地區、氣候、環境及種族有關。
(9) 青年期:約16-20歲。此期的特徵為思維活躍,智能發展,開始鍛煉獨立生活,參與比較復雜的社會活動,但情緒易多變,可發生異常心理,應當適當的誘導和教育.
以上的各年齡期按順序銜接,不能跳越。前一年齡期的發育為後一年齡期的發育奠定必要的基礎。任何一個階段的發育受到障礙,都會對後一個階段產生不良影響。
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的細胞組成,細胞形狀較規則,細胞間質很少,大部分上皮覆蓋於身體表面和襯貼在有腔器官的腔面,稱被覆上皮。有些上皮構成腺,稱腺上皮。上皮組織的細胞呈現明顯的極性(polarity),即細胞的兩端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明顯的差別。上皮細胞的一面朝向身體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稱游離面;與游離面相對的另一面朝向深部的結締組織,稱基底面。上皮細胞基底面附著於基膜,基膜是一薄膜,上皮細胞藉此膜與結締組織相連。上皮組織中沒有血管,細胞所需的營養依靠結締組織內的血管透過基膜供給。位於身體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的上皮,面臨不同的環境,功能也不相同,細胞頂部常具有不同的結構,以適應各自的功能需要。上皮組織具有保護、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位於身體不同部位和器官的上皮常以某種功能為主。如身體表面上皮的功能主要為保護作用,而消化管腔面的上皮除有保護作用外,還有吸收和分泌功能。腺上皮的功能主要是分泌。有的器官的一些上皮細胞特化為有收縮能力的細胞,稱肌上皮細胞(myoepithelial cell)。有些部位的一些上皮細胞能感受某種物理或化學性的刺激,則稱感覺上皮細胞
肉組織
由特殊分化的肌細胞構成的動物的基本組織。肌細胞間有少量結締組織,並有毛細血管和神經纖維等。肌細胞外形細長因此又稱肌纖維。肌細胞的細胞膜叫做肌膜,其細胞質叫肌漿。肌漿中含有肌絲,它是肌細胞收縮的物質基礎。根據肌細胞的形態與分布的不同可將肌肉組織分為3類:即骨骼肌、心肌與平滑肌。骨骼肌一般通過腱附於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層及面部表情肌並不附於骨骼上 。心肌分布於心臟,構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層,也見於靠近心臟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於內臟和血管壁。骨骼肌與心肌的肌纖維均有橫紋,又稱橫紋肌。平滑肌纖維無橫紋。肌肉組織具有收縮特性,是軀體和四肢運動,以及體內消化、呼吸、循環和排泄等生理過程的動力來源。骨骼肌的收縮受意志支配屬於隨意肌。心肌與平滑肌受自主性神經支配屬於不隨意肌。
骨骼肌纖維一般為長圓柱形,長約1~40毫米,直徑10~100 微米。每條肌纖維周圍均有一薄層結締組織稱為肌內膜。由數條至數十條肌纖維集合成肌束,肌束外有較厚的結締組織稱為肌束膜,由許多肌束組成一塊肌肉,其表面的結締組織稱肌外膜,即深筋膜。各結締組織中均有豐富的血管,肌內膜中有毛細血管網包繞於肌纖維周圍。肌肉的結締組織中有傳入、傳出神經纖維,均為有髓神經纖維。分布於肌肉內血管壁上的神經為自主性神經是無髓神經纖維。
平滑肌纖維一般為梭形,長約20~300 微米,直徑約6微米,妊娠期子宮的平滑肌長可達500微米,核為長橢圓形位於肌纖維的中央基膜附於肌膜之外。平滑肌常排列成束或排列成層。按其神經末梢分布方式可分為兩類 :一類為少數,肌細胞的表面有神經末梢分布,其末梢呈念珠狀膨大,而其他多數平滑肌細胞沒有神經末梢,這些細胞則通過平滑肌細胞的縫管連接傳遞信息,使神經沖動擴散,機體內多數平滑肌如分布於消化管、子宮壁的平滑肌均屬此類。另一類是多數,每個肌細胞表面都有神經末梢分布,各細胞直接受神經的控制,如眼的瞳孔括約肌與開大肌屬於此類。此外,還有中間型的。平滑肌除具有收縮功能外,還有產生細胞間質的功能。
心肌纖維呈圓柱形,直徑約為15~20微米。心肌纖維有分支,互相連接成網,因此心肌可同時收縮 。心肌的生理特點是能夠自動地有節律地收縮。
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是由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它與上皮組織相比,具有細胞成分少、間質成分多的特點,而且細胞沒有極性,分散存在於細胞間質中。結締組織的間質由基質和纖維成分組成,其中還有不斷流動的組織液。基質為均質的 無定形物質,纖維呈細絲狀包埋在基質中。結締組織是四大基本組織中結構和功能最為多樣的組織。廣義的結締組織包括液態流動的血液;松軟的固有結締組織;較堅硬的軟骨和骨。一般所謂的結締組織是指固有結締組織而言。結締組織廣泛分布於機體各器官中,具有支持、連接、充填、營養、保護、修復和防禦等功能。
所有的結締組織均起源於胚胎時期的間充質(mesenchyme)。間充質是 由間充質細胞和基質組成。間充質細胞是多突起的星形或按形細胞,其突起互相連接成網,核較大,核仁明顯,胞質弱嗜鹼性。間充質細胞是一種分化程度很低的細胞,在胚胎發生過程中,可分化為各種結締組織、血管內皮和平滑肌細胞等。生後的結締組織內還保留有少量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
神經組織(nerve tissue)構成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分中樞神經系統(腦與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和神經節)兩大部分,兩者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神經組織是由神經細胞(nerve cell)和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l cell)組成的,它們都是有突起的細胞。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亦稱神經元。神經元數量龐大,整個神經系統約有1011個,它們具有接受刺激、傳導沖動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神經元的突起以特化的連接結構――突觸彼此連接,形成復雜的神經通路和網路,將化學信號或電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給另一個神經元,或傳給其組織的細胞,使神經系統產生感覺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以適應內、外環境的瞬息變化。有些神經元還有內分泌功能。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比神經元更多,但不具有神經元的上述特性,它們的功能是對神經元起支持、保護、分隔、營養等作用,兩者的關系十分密切。
神經元的胞體主要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如大腦皮質、小腦皮質、腦內眾多的神經核團和脊髓灰質;也存在於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節內,如腦神經節、脊神經節、植物神經節。神經元的突起則組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通路和神經網路以及遍布在的神經。分布到體表和骨骼肌的神經軀體神經(somatic nerve)分布到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稱內臟神經(visceral nerve)或植物神經(vegetative nerve);植物神經又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分別與相應的植物神經節相連。
組織:多細胞生物的受精卵分裂,分化而產生形態和功能不相同的各類細胞,這些細胞組合而成的,執行不同功能的組織。
6. 第二次身高發育高峰期特徵
不會,還在長高。那隻是進入青春期的表現,不代表以後。
7. 直立人的發展概況有哪些
直立人的形態特徵
直立人頭骨平扁,骨壁厚,大部分厚度達10毫米(現代人通常為5毫米)。眶上脊粗壯,形成眶上圓枕,可高出15毫米。頭骨後部的枕骨比顱頂幾乎厚一倍,形成枕圓枕,是項肌的上界。枕骨脊沿頭骨後部向前水平延伸,在兩側耳孔上方與乳突上脊相續,更向前到顴弓。
眶上脊與顴弓、乳突上脊和枕骨脊大約在頭骨中部,水平環繞頭骨一周,成為加強頭骨的保護性結構。在此增強結構線以下,有面骨、乳突和項肌保護頭骨的下半部。在此線以上,顱頂有厚的骨壁及其外覆的肌肉提供保護。在顳窩處骨壁較薄,則有額外的肌肉保護;肌肉愈厚,骨壁愈薄。
在直立人的整個系統中,這個加強系統沒有明顯的改變,顱頂的厚度也沒有多大的變化。
直立人的腦子明顯增大,從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腦子增大,容納腦的顱骨自然也要增大,但並不是各部分都同樣增大,主要是顱骨的高度和長度的增大,其寬度則基本不變;只是由於顱底的增強,特別是海綿骨質的擴張而寬度稍有增大。
額骨的增大,可從晚期直立人如周口店的標本的有額隆突看出來,以容納增大的腦的額葉。枕骨的增大包括腦的增大和項肌附著區的增大。腦的增大影響枕圓枕以上部分的枕平面,這部分的骨包容著腦的頂聯合區的後部。在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之間,這個枕平面的擴大使它與項平面的比例有很大的發展。
直立人體重增加與身材的增大有關。直立人的身材明顯比南方古猿大。南方古猿的平均身高為140厘米,平均體重估計大約為40千克,而直立人的平均身高為160厘米,平均體重估計大約為60千克,因而直立人體重的增加,一大部分是由於身材的增大。
腦子的增大不僅是體積增大。腦的擴大,也反映出它的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和重新改組。腦各部分擴大的程度也不一致。額骨和枕骨部分特別擴大,可能主要是腦的相應部分即額葉和頂後區的擴大。整個腦也擴大了,顯然與復雜的文化行為如有語言的能力有關。語言能力的進化似與大腦兩半球的不對稱性的出現有關。周口店5號頭骨兩側大小和形態的明顯的不對稱性,是表明已有語言能力的少數直接的形態證據之一,因而有理由相信直立人已有人類的有聲語言。
直立人顱底的枕骨大孔的位置比南方古猿更靠前了。面部、頜骨和牙齒也發生了變化。顏面下部與南方古猿相比是縮小了,可是其顏面上部卻擴大了,所以其平均面高(從鼻根點到牙齦點的高度)很少變化。直立人的面寬在其整個進化過程中在持續增大;由於額部的持續擴大,把雖已縮小的顳窩推向外側,使面部變寬;另外也可能是由於前部牙齒的增大。因此,寬大的鼻梨狀孔和分離很開的眼眶是所有早期直立人的特徵。眼的擴大,增強了視覺,使腦與視覺有關的部分繼續向後擴大。
直立人牙齒的變化,前部和後部明顯不同。後部牙齒尺寸的減小是早期直立人與南方古猿的最大的差別之一,這種變化明顯地持續發生在整個直立人的進化系統中。後萌出的牙齒減小的程度比先萌出的牙齒為大,因而第二前臼齒減小的程度比第一前臼齒大,而第三臼齒(M3)減小的程度又大於第二臼齒(M2),M2又大於M1。南方古猿M3大於M1和M2,而晚期直立人則M3小於M1和M2。
支持後部牙齒的各種結構也減小了。在下頜,主要在下頜體的寬度大大減小,下頜體的高度變化較小,整個下頜骨的大小基本不變。
在上頜,後部牙齒及其牙根的減小,明顯地縮小了顏面下部的尺寸,特別是鼻以下的部分;但其突出度沒有什麼改變。
顳肌前部的減縮,使兩側的顳線在頭骨更後的位置才互相靠近,顳窩的尺寸減小。咬肌力量的減小反映在顴骨尺寸的大大減小上。
牙床的減小和支持面部及下頜骨的骨結構的減小,是後部牙齒的使用減少的證據。這與直立人階段更多地和更經常地以肉食代替若干植物性食物有關,也是更有效地制備食物的技術發展的結果,如在較晚的直立人中能用火燒烤食物。
直立人的前部牙齒則有著相反的變化。在晚期直立人中,前部的全部牙齒都擴大了。上頜前部牙齒的寬度增大,特別是第二上門齒,幾乎與第一上門齒等大。前部牙齒使用的增強,並不直接與咀嚼食物相關,似與用嘴來咬緊和抓住物品有關,也可能與制備動物性食物有關。如用牙咬緊肉食以便分割成小塊,或為小孩食用而撕碎肉食等等。
前部牙齒擴大,使用時增大了其垂直負荷。額部傾斜的程度在機能上與眉脊的大小有關,傾斜度越大,眉脊越粗壯。反之亦然。在晚期直立人中,額部增高了,眉脊理應減弱,可是實際上並未減弱。這是由於上頜前部的垂直負荷相應地增大的緣故。
前部牙齒的水平負荷的增加,直接反映在項肌的附著面積在晚期直立人中幾乎比早期直立人擴大了1/3,可能與前部牙齒增大的水平負荷相當。
腦子增大,便影響骨盆的結構,使骨盆口變大,以便能產出腦子較大的嬰兒。骨盆的改變自然也要影響整個身體的行動裝置。
從中國、印尼和非洲發現的少量肢骨表明,它們與現代人差別不大。
直立人的兩性差別比南方古猿為小,可是遠比現代人為大。個體差別也很大。
直立人的生活
在直立人遺址中,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最有代表性。
北京猿人的石器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狀器等幾大類。用砂岩礫石打製成的大型的砍砸器,可用來砍伐樹枝;用石英製成的小型的刮削器,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多邊刃,可能是日常生活的用具;還有小尖狀器和脈石英片,大概也是日常使用的工具;相當數量的石錘和石砧,則是用來製作石器的。
洞里還有相當多的破碎骨頭,特別是鹿類的骨頭;其中是否有部分是骨器,還是全部都是因取食骨髓而砸碎的,現在還不能確定。
洞里發現有木炭,很厚的灰燼層,燃燒過的龜裂的土塊、石塊和骨頭,表明北京猿人已經知道用火,並且能控制火了。還有燒過的朴樹籽等,可能是他們的食物之一。在歐洲和非洲也有些地點報道有用火的遺跡,但不能肯定。
和北京猿人文化同時代或稍為早、晚一些的文化遺物,還發現於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山西芮城區匼河、河南三門峽、湖北大冶以及其他地點。
在我國以外的亞洲地區,也有多處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如在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地。
在歐洲,和直立人同時代的石器文化有阿布維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和克拉克當文化。
阿布維利文化也叫舍利文化。典型的阿布維利文化是在法國北部阿布維爾市郊索姆河畔的階地上發現的,代表的工具是手斧。手斧是用燧石結核打製成的,一端尖,另一端圓鈍,是用手抓握的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北歐。手斧是用作切割、砍砸和鑽孔等多種用途的,也可對木料加工。
阿舍利文化是以發現地法國北部亞眠市郊的阿舍利而得名的,占優勢的工具仍是手斧。此外,還有圓邊刮削器和形狀對稱的尖狀器。這里已出現了用木棒和骨棒打制的技術。石器的側面和表面具有較阿布維利期為平直的刃口和淺平的石片疤。阿舍利文化主要分布在法國、西班牙、英國南部和義大利。
和阿布維利—阿舍利文化在歐洲同時發展的還有克拉克當文化,最早發現於英國艾賽克斯的克拉克當,以石片為主。石器的主要類型有粗糙加工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狀器。除英國外,在法國南部也有這種文化遺址發現。
在東非坦尚尼亞奧杜韋層位Ⅱ中部,發現有製作較好的石器,許多是用大的石片做的。出現了梨形有尖的手斧,也歸入阿舍利文化,但可能是由奧杜韋文化發展來的。這里還有以製作較粗的兩面器為特徵的「發展的」奧杜韋文化。
在非洲的其他許多地點,也發現有阿布維利—阿舍利文化的手斧等石製品。
直立人生存的時期,氣候基本上是較溫暖的,自然也有溫暖和寒冷的變遷和交替。北京猿人生活時期的周口店地區的氣候,根據對遺址孢粉的分析,屬間冰期氣候,與今天華北的氣候沒有多大差別。知識點冰期氣候
冰期氣候是指地質時期出現的大規模冰川活動的寒冷氣候。在全球地質歷史中出現過數次大冰期氣候,震旦紀以前大冰期出現的時間和證據尚無法做出最後的結論。最近的三次大冰期為:震旦紀大冰期(距今6億年以前),在亞、歐、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發現有冰磧層;石炭~二疊紀大冰期(距今2.3億~3億年),在非洲(赤道以南)、澳洲、南美和印度都發現了冰川遺跡;第四紀大冰期(距今約200萬年前),最嚴重時,世界大陸20%~30%的面積被冰川所覆蓋。
冰期氣候的共同特徵是氣候寒冷,冰流下注,大陸冰川擴展,氣候帶向低緯推移。溫帶氣候每年有寒冷的冬天,因而在洞穴中居住有著重要的意義。
植物的多種多樣不僅提供了柴火,而且還提供了果實和種子,是直立人食物的重要來源。北京猿人洞的沉積中,有大量燒過的朴樹籽,大概是猿人的食物之一。對沉積物所進行的孢粉分析證明,當時還曾有過其他的植物,如胡桃、榛、松、榆和薔薇等等,這些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也可能是猿人食物的一部分。
狩獵是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肉類可以比素食提供更多的熱量和蛋白質。北京猿人洞中發現的大量各種大小哺乳動物化石表明,他們不僅獵捕小動物,還能獵捕大動物。在洞里發現大量的鹿類化石,有腫骨鹿和葛氏斑鹿兩類,其所屬個體不少於3 000頭,表明鹿類動物是北京猿人捕獲最多的獵物。
非洲發現的直立人遺址通常是在水源附近,如河邊、湖邊或海邊。大多數遺址是在離水不遠的乾草地區域。沒有證據證明他們真正是在森林裡居住。因此,「直立人」的群體是生活在其獵物最集中的地方。
非洲的直立人遺址,主要可分為居住處、屠宰處和採集處三類。較大的居住地可能維持50個人左右同時在一起生活,而許多小的遺址可能只容納幾個人。有些居住或生活遺址顯示有簡單結構的居所如防風籬笆或掩蔽所。這里有著種類不同的各種工具。在屠宰遺址里集中有用作宰割工具的許多銳利的石片和少數大的切割工具。採集遺址發現於與採集活動有關的森林附近或是植被繁茂的區域。這里有大量的粗糙的兩面器,用來挖掘、砍砸和切碎植物性食物,也可能用於把可供食用的植物作若干初步的壓碎和加工。
同樣,遺址中的動物化石,表明非洲的「直立人」能狩獵中等的和大型的哺乳動物,包括大的狒狒。顯然,狩獵是群體協作和有組織地進行的。
使用工具的狩獵活動
狩獵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謀生手段之一。直立人的狩獵活動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已能製造較為復雜的工具,已能狩獵一些大動物。狩獵對直立人的大腦、軀干以及社會行為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明顯是直立人居住的遺址中,伴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化石,許多是與人的大小差不多的、成年的、能快速奔跑而不易捕獲的動物。與這些動物骨骼一起發現的有用來屠宰獵物的石器。可以肯定,直立人已能利用手中簡單的工具狩獵大的動物了。
可是,使用那樣簡單的石器,直立人怎樣能獵獲大的動物呢?
近年來,有人調查了現代的一些實行狩獵—採集經濟的部落的生產情況,發現他們用持續追趕的方法來狩獵,因而設想直立人開始就是採用這種方法來狩獵大動物的。
據報道,墨西哥西北部的塔拉休馬拉印第安人獵鹿,持續追趕一兩天,使鹿不停地奔跑。他們不用看見鹿,只要憑鹿的一些腳印便知道鹿群的去向。鹿跑得筋疲力盡而倒下了,常常是蹄子都已完全磨掉了。肖休恩印第安人用同樣的方法狩獵北美的叉角羚。非洲的桑人騎馬闖入一群羚羊中,使其分散和奔跑,然後選定一隻持續追趕一天到兩天,靠近時用矛將它刺殺。現在知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印第安人部落也採用這種狩獵方法。澳大利亞土著的阿博斯人也用這種方法來狩獵袋鼠。
這種狩獵方法的共同特點是不同於悄悄行動,不用隱蔽,不用設陷阱圈套,不用快速奔跑,不用遠距離的武器,甚至不用武器,而只要持續追趕,使獵物不能停下來吃草、喝水甚至不能有片刻的休息,一直保持驚恐狀態,而且越驚恐則消耗的能量越大,越是慌不擇路。
食草動物平時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吃草,現在被人連續追趕就不可能吃草了。而獵人能吃隨身攜帶的高蛋白的肉食,或預先吃得很飽直到狩獵結束再吃。特別是大多數大動物在白天最熱的時候都在陰涼處休息,人則可利用此時機追趕。如果追趕的時間一天不夠,人在晚上可以宿營,第二天再趕。獵物主要為中等大小的食草動物如鹿和羚羊,通常選擇其中老、弱、病、殘者追捕。這樣的狩獵可少數人進行,而不一定要多人合作。因為獵人對獵物的習性和當地的地形了如指掌,可以跟蹤獵物直到它倒下就擒。
自然,依靠這樣的狩獵技術,肉食供應不可能是很經常的。採用植物性食物仍是主要的食物來源,狩獵只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補充辦法。
直立人的狩獵可能是在白天,這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因為大多數食肉類是在黎明和黃昏時出獵,白天狩獵可避免直接與這類猛獸競爭的危險。在今天的非洲,在白天狩獵的除人以外,只有野犬。野犬狩獵的對象主要是較小的動物。獸類的這一狩獵習慣,為白天成群活動的早期人類空出了一個進行狩獵的生態灶。
狩獵對直立人的進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從行為上來說,人類的狩獵依賴技術(武器和肢解的工具)。在狩獵和採集中需要合作,要互相交往。食物的獲得包括獵取獵物和採集植物,後者構成早期人類食物的大部分,幾乎可以肯定是女性乾的活,這從兩性體形大小的明顯差別上可以看得出來。可是技術在這種進化中比在狩獵的進化中更為重要;在獲取和制備植物性食物上,工具極端重要。
更為有意義的是,有組織狩獵的發展造成了人類生存的明顯轉變。更有效的狩獵成為保證獲得動物蛋白質的一種方法,動物蛋白質最終成了一種慣常的和可預期的食物的一部分。狩獵活動有助於擴大早期人類的地理范圍和生態范圍。
8. 1. 與直立行走相適應,人的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有哪些特點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結構。
2、描述人體適於支持和運動的結構特點。
(二)、能力目標:通過觀察長骨和關節的結構以及進行有關骨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懂得體育鍛煉對於運動系統的影響,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人體適於支持和運動的結構特點。
三、教學方法:演示法、實驗法、談話法
四、教學准備:人體骨骼模型、豬股骨等
五、教學過程:
問:屈肘動作是怎樣完成的?有那些結構參與?
學生回答
教師:這一動作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圍繞著關節活動完成的。因此,骨、骨連接和骨骼肌就組成了人體運動系統。運動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產生運動。從屈肘動作可看出,骨在運動中起杠桿作用,關節是支點,骨骼肌是動力。我們先研究骨骼。
教師:人體的骨骼是由206塊骨通過骨連結構成的。(出示骨骼掛圖,引入骨骼組成。)
教師:人體骨骼按部位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由於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別也很大。下面就來觀察各部分的骨骼特點。
教師:下面請一位學生到前面指著骨骼模型說出各部骨骼的名稱,並且討論一下:如顱骨圍成了什麼結構,有什麼功能,整個顱骨中為什麼只有下頜骨能活動;軀干骨中胸椎與肋骨、胸骨組成什麼結構,有什麼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麼骨組成,與什麼功能相適應;上肢骨與下肢骨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等等。
教師:下肢骨為什麼比上肢骨粗壯呢?
學生:這是因為下肢骨與長期支持體重和行走相適應的結果。
教師:下肢功能與人直立行走有關,那麼骨骼有哪些特點與直立行走相適應呢?
(讓學生觀察骨骼的模型,先觀察脊柱的正面,然後慢慢把模型側放)
教師:脊柱正面和側面觀察的現象有什麼不同?
學生:側面有彎曲
教師:脊柱的彎曲都發生在什麼地方呢?有什麼生理功能?
教師:在頸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彎同分別稱為頸曲、胸曲、腰曲、骶曲,這些彎曲可保持人體重心位置,利於維持身體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彈性,可以緩沖劇烈運動時對腦的震盪,故稱為生理性彎曲,是與人直立行走相適應的。
教師: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教師:骨有哪些結構特點與運動功能相適應呢?下面我們以長骨為例,研究骨的結構。
(學生開始觀察時,教師先從形態上說明長骨的骨幹、骨端,然後指導學生由外到內一步步正確地觀察。觀察骨膜時要用解剖刀在骨表面切開,再用刀尖輕輕從骨質表面剝離,同時提醒同學注意骨膜的顏色,堅韌程度,與骨質之間有無聯系的結構,這些結構是什麼。觀察骨質時注意兩種骨質的區別,如部位、顏色、結構、堅硬程度,想一想作用;觀察骨髓時先看黃骨髓,注意位置和顏色,然後看一看骨松質空隙中的紅骨髓。)(播放觀察錄象)
教師:總結歸納。長骨是管狀骨,它使骨既輕便又堅固。這一特點是與運動相適應的。
教師:骨的堅固還表現在既堅硬又有彈性。為什麼有這樣的特性呢?下面我們研究骨的成分。骨由那些成分組成的呢?
演示實驗:測定骨的成分
教師:骨由柔韌的有機物和脆硬的無機物構成,這兩種成分按一定比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骨既堅硬又有彈性。那麼骨中無機物和有機物各佔多少呢?成年人的骨有機物約為1/3,無機物約佔2/3,這樣的骨既堅硬又有彈性。骨的成分是否都一樣呢?觀察同步探究中骨成分各個時期變化表。想一想:為什麼兒童時期要養成正確的坐立行姿勢?
學生回答
教師:骨的成隨年齡增長而發生著變化,其物理性質也隨著發生改變,這一變化表明,骨是生活器官。骨的生命活動還表現在能夠生長。
教師:骨的生長主要表現在長長和長粗兩個方面,骨端軟骨層在兒童少年時不斷產生骨組織,使骨長長;骨膜中成骨細胞不斷產生骨質使骨長粗。隨著長骨增粗,骨髓腔也增大,以保持輕便的特點。
教師: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使骨各部分增強了營養,改善骨的結構,使骨密質增厚,骨松質排列更加整齊、有規律,這樣骨更加堅固。
教師:骨折後我們應該怎麼急救呢?
教師:主要骨折部位多發生在四肢,不要活動骨折部位,可用夾板或其它材料把骨折部位兩端關節固定,立即送往醫院及時治療。
六、板書設計:
頭骨
人體的骨骼 軀干骨
四肢骨
七、教學反思:
望採納
9. 快七歲小孩輕到中度智力低下的特徵
智力低下又稱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於大腦受到器質性的損害或是由於腦發育不完全從而造成認識活動的持續障礙以及整個心理活動的障礙。快七歲小孩輕到中度智力低下有哪些特徵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快七歲小孩輕到中度智力低下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輕度智力低下特徵:早年發育較正常兒童緩慢,且比較不活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做事循規蹈矩,或動作遲緩等等。
中度智力低下特徵:整個發育較正常兒童緩慢,語言功能發育不全,吐詞不清,只能進行簡單的具體思維等等。
由於遺傳變異、感染、中毒、頭部受傷、顱腦畸形或內分泌異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兒或嬰幼兒的大腦不能正常發育或發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動的發育停留在某個比較低的階段中,稱為智力遲滯。由於大腦受到物理、化學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損傷使原來正常的智力受到損害,造成缺陷,則稱痴呆。
治療
兒童有明顯的智力低下大多數在嬰兒期就容易識別,然而輕度弱智往往進入小學之後學習困難才發現。若發現有運動發育落後,對外界反應遲鈍,語言發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應盡早到醫院檢查,以便及早診斷,作出相應的治療。
有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楓糖尿症、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兒期作出診斷及時治療,多數病兒智力可免受損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為例,如能在生後3個月作出診斷及時治療,多數智力可以恢復正常,超過6個月治療,幾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損害,如果3~4歲以後再治療,病孩的身體發育亦有困難。克汀並苯丙酮尿症,在早期症狀不典型,很難發現,往往出生後數月之後才能發現,但這時卻已到了難於治療的程度,智力障礙很嚴重了。因此,有不少國家對上述遺傳病在新生兒期就進行篩查。
預防
減少弱智兒童的發生,必須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避免近親結婚,對嚴重遺傳病盡量動員絕育術。
避免早婚和超過40歲婦女高齡生育,因為容易使染色體異常發生先天愚型。
做好產前保健檢查,提高處理難產的技術,減少產傷,有條件的地區對新生兒進行遺傳代謝病的篩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減少弱智兒童發生。
這樣的話孩子長大了,可能智力也是稍微低點。可能需要經過一些特殊的訓練。你可以多培養一下孩子從小就對他多一些關注。
孩子智力的低下,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兒科接受檢查和治療,因為孩子已經診斷明確智力低下,應用了營養神經的葯物,建議可以在醫生的正規指導下進行康復的訓練,一般孩子不能恢復到同齡孩子的智力水平,建議密切觀察孩子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