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正電子」是什麼概念
正電子
所謂正電子,基本粒子的一種,帶正電荷,質量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也叫陽電子。最早是由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的。1932年8月2日,美國加州工學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他們發現了正電子。其實在安德森之前,曾有一對夫婦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皮埃爾·居里夫婦的女婿與女兒)首先觀察到正電子的存在,但他們並未引起重視,從而錯過了這一偉大發現。這對居里夫婦也為人類作出過傑出貢獻,他們除錯過了正電子的發現外,還同樣錯過了中子的發現及核裂變的發現,以致於三次走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門檻前而終未能破門而入。但因他們在放射性方面的傑出貢獻,他們仍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正電子,其質量為m=9.1×10-31千克,電量為g=+1.6×10-19庫侖,自旋與電子相同。正電子是如何被檢測出來的呢?這就要藉助於電磁場中的雲霧室了。
我們知道,每一種物質都存在飽和蒸汽壓,當外界壓強大於該物質的飽和蒸汽壓時,這種物質的蒸汽就開始凝結成液滴。但是如果蒸氣很純凈,這時即使外界壓強超過了它的飽和蒸汽壓,蒸汽卻不會自動凝結,這就成了過飽和氣體。如果這時在過飽和氣體中加上一個很小的擾動,如帶電粒子的存在或其它雜質的存在,氣體就會以這個雜質為核心迅速凝結成小液滴。因此當帶電粒子在過飽和蒸汽中飛行時,蒸汽就會沿著粒子飛行的徑跡凝結,從而我們通過觀測這些液滴的軌跡,就可以知道粒子的運動情況,這就是雲霧室,是由著名物理學家威爾遜發明的。
正電子的發現也是利用雲霧室來觀測的。在雲霧室中充入過飽和的乙醚氣,當物質放射出正電子時,正電子穿過雲霧室,在正電子運行軌道中出現液滴線,通過外加磁場測量
正電子的偏轉方向及半徑就可以知道它的帶電符號,及荷質比(帶電量與質量的比值)從而確定正電子的性質。正電子的發現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反物質領域的研究。
正電子(Positron,e+),又稱陽電子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除帶正電荷外,其它性質與電子相同。正電子是不穩定粒子,遇到電子會與之發生湮滅(Annihilation),放出兩個伽瑪光子(gamma ray photon),每個能量為0.511*10^6 eV 。當正電子與原子核接觸時,就會與核外電子發生湮滅,這就是陽電子炮的原理正電子不是地球上物質的基本成分.正電子雖然比較穩定,但一碰到電子就會很快湮滅而轉變為光子,所以不容易觀測到.
正電子的發現使人聯想到是否存在反質子,反中子......,現在已經證實每種粒子都存在一種和它對應的反粒子
有人設想,用反粒子製造反物質(例如反氫原子),上述等粒子體的獲得,是向製造反氫原子邁進的很大的一步.物質和反物質的結合中(湮滅中),可釋放大量的能量(比核能高幾個數量級),未來宇宙飛船有可能攜帶某種物質和這種物質的反物質作為能源.
若要實現人類載人火星探索的偉大夢想,我們需要數噸化學燃料,相反,若使用反物質,則僅需數十毫克,理論速度極限可達光速的十分之一。然而,事實上,這種動力的誕生也伴隨著代價。有些反物質的反應會生成大量高能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就如同照射在類固醇上的X光一樣,它們能穿透物質,分解細胞內分子,因此,它們會對人體有害。另外,高能伽馬射線由於會使製造發動機材料的原子破裂,會讓發動機本身也具有放射性。
美國正在開發反物質飛船,現在已有原型機LY,但沒法坐人,放上去試驗的生物,各位絕對猜不出結果,不僅僅是死亡,是神秘地消失了,不存在,儀器測出這些生物都變成伽瑪射線了,這么誇張的飛船哪個飛行員敢上去.
正電子的發現
正電子雖然有了理論預言,但在實驗上還未發現。當時科學界與現在科學界追求發現新粒子的風氣不同,不輕易承認新粒子的存在。那時帶正電的粒子只有質子,所以有人認為狄拉克方程中所出現的帶正電的粒子很可能就是質子,不然為什麼在實驗上沒有發現呢?這個想法包括狄拉克本人也曾有過。
時隔不久,1932年狄拉克的預言很快被實驗證實了,那是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1905—1991)在研究宇宙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情況時發現的。當時,他正同密立根(基本電荷的測定者)一起研究宇宙線是電磁輻射還是粒子的問題。那時大多數人同意康普頓的論證,認為宇宙射線是帶電粒子,密立根對此很不滿意。安德森於是想弄清楚進入雲室的宇宙射線在強磁場作用下會不會轉彎。他在雲室中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使他一夜沒合眼。他發現,宇宙射線進入雲室穿過鉛板後,軌跡確實發生了彎曲,而且,在高能宇宙射線穿過鉛板時,有一個粒子的軌跡和電子的軌跡完全一樣,但是彎曲的方向卻「錯」了。這就是說,這種前所未知的粒子與電子的質量相同,但電荷卻相反,而這恰好是狄拉克所預言的反電子。當時安德森並不知道狄拉克的預言,他把所發現的粒子叫做「正電子」。第二年,安德森又用γ射線轟擊方法產生了正電子,從而從實驗上完全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從此以後,正電子便正式列入了基本粒子的行列。
正電子的發現,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很快就查明,正電子不但存在於宇宙射線中,而且在某些有放射性核參加的核反應過程中,也可以找到正電子的徑跡。實驗發現,利用能量高於1兆電子伏的γ射線輻射鉛板、薄金屬箔、氣態媒質等都有可能觀察到正電子的出現。而且正電子總是和普通電子成對地產生,它們所帶的電荷相反,因而在磁場里總是彎向不同的方向,此外,電子對湮滅成光子對的說法也得到實驗證實。
電子對的產生及湮滅使人們對基本粒子的認識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究竟什麼是基本粒子問題。本來基本粒子意味著這些粒子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單元,象電子這樣的基本粒子既不能產生,也不會消滅。但現在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正、負電子對可以成對地產生或湮滅,也就是說可以相互轉化。物質的各種形態可以相互轉變,這在認識上無疑是個巨大的飛躍。在這以後又發現了更多的反粒子,因而更多的事實反復證實了這一規律。
1936年,安德森因發現正電子而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獎,時年僅為31歲。
❷ 正電子符號怎麼寫
「正電子符號」可寫作:e^+。
正電子,又稱陽電子、反電子、正子,基本粒子的一種,帶正電荷,質量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最早是由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的。
1932年8月2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他們發現了正電子。正電子的發現是利用雲霧室來觀測的。
正電子的產生:
(1)光子轉變:
在T=5*10^9K的溫度下光子可以較高程度的反應生成正負電子對,體系熱平衡時正電子數量和光子數量大致相等。
(2)核聚變:
恆星們主要的核反應就會釋放出正電子,比如我們的太陽,其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如下反應:四個質子聚合成1個氦核,同時釋放出兩個電子中微子和兩個正電子。
(3)衰變:
比如放射性同位素磷30就會通過正β衰變釋放正電子。
(4)其他方法
利用能量高於1兆電子伏的γ射線輻射鉛板、薄金屬箔、氣態媒質等都有可能觀察到正電子的出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正電子
❸ 什麼是「正電子」,「正電子」真的存在么
正電子
1932年8月2日,美國加州工學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他們發現了正電子。
所謂正電子,是指質量、帶電量與電子完全相同,但帶正電的粒子,最早是由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的。其實在安德森之前,曾有一對夫婦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皮埃爾·居里夫婦的女婿與女兒)首先觀察到正電子的存在,但他們並未引起重視,從而錯過了這一偉大發現。這對居里夫婦也為人類作出過傑出貢獻,他們除錯過了正電子的發現外,還同樣錯過了中子的發現及核裂變的發現,以致於三次走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門檻前而終未能破門而入。但因他們在放射性方面的傑出貢獻,他們仍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正電子,其質量為m=9.1×10-31千克,電量為g=+1.6×10-19庫侖,自旋與電子相同。正電子是如何被檢測出來的呢?這就要藉助於電磁場中的雲霧室了。
我們知道,每一種物質都存在飽和蒸汽壓,當外界壓強大於該物質的飽和蒸汽壓時,這種物質的蒸汽就開始凝結成液滴。但是如果蒸氣很純凈,這時即使外界壓強超過了它的飽和蒸汽壓,蒸汽卻不會自動凝結,這就成了過飽和氣體。如果這時在過飽和氣體中加上一個很小的擾動,如帶電粒子的存在或其它雜質的存在,氣體就會以這個雜質為核心迅速凝結成小液滴。因此當帶電粒子在過飽和蒸汽中飛行時,蒸汽就會沿著粒子飛行的徑跡凝結,從而我們通過觀測這些液滴的軌跡,就可以知道粒子的運動情況,這就是雲霧室,是由著名物理學家威爾遜發明的。
正電子的發現也是利用雲霧室來觀測的。在雲霧室中充入過飽和的乙醚氣,當物質放射出正電子時,正電子穿過雲霧室,在正電子運行軌道中出現液滴線,通過外加磁場測量
正電子的偏轉方向及半徑就可以知道它的帶電符號,及荷質比(帶電量與質量的比值)從而確定正電子的性質。正電子的發現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反物質領域的研究。
❹ 光子,電子,正電子,質子,中子的原子式怎麼寫的
它們都是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沒有原子式
光子常用hν表示,電子常用e-表示,正電子用e+,質子用p,中子用n
❺ 正電子的解釋
在物理學上,有關正電子的解釋,成功的說法大至有兩種。最早成功的說法是:電子的空穴理論。這種說法認為我們的空間都是由排列著的電子組成的,正電子的本質就是由於一個電子的離開,在排列上所形成的一個空的間隙,這個間隙就是我們所說的正電子。詳細的這里就不表述了。
還有一種解釋,是現在非常的流行說法,那就是正電子是由負能量組成的。我們認為我們身邊的物質,甚至宇宙中存在著的能量都是正能量。那麼,我們猜測既然有正能量的存在,就一定會存在著與之相對的負能量了。
但在這種解釋之下,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所得到結論是正能量與負能量相遇什麼也不會發生,簡單來說也就是電子與正電子相遇也同樣什麼都不會發生,兩者同時消失無蹤。因為相等的正能量與負能量相遇,它們之間的能量之和應該歸為零。就此來說,就更不可能在實驗中會出現我們所看到的電子與正電子相遇生成光子的情況了。負能量與正能量相遇的結果就是相互泯滅,然後消失無蹤了。可是,在現實的,實驗中正電子與電子相撞是會釋放出能量的。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正電子的組成絕不可能是上面所說到的負能量。作祟的絕不會是負能量。這種說法的流行是因為它的簡單,簡潔。它可以完美的解決為什麼電子與正電子,質子與反質子相遇會相互泯滅成能量。
下面,讓我來說出另一種新的解釋吧。經過對量子力學的學習,以及對正電子特性的了解。我發現,其實讓正負電子,兩者相遇毀滅的真正原因是,共振。對,就是共振。
我在這里不妨直接描述一下,電子與正電子在相遇時會發生的情景。這樣你就會清楚地明白其中的原理了。電子釋放的電磁波是存在著一定頻率的。同時,負電子的電磁波同樣也會存在著一個頻率。同時如果兩者的質量相同,電量相等,兩者釋放出的電磁波的頻率就會是相同或接近的,而電磁波所攜帶的能量也是相同或者接近的。如果兩者電性相反,兩者首先是會相互吸引,然後慢慢的靠近,兩者所釋放出的能量(電磁波)對兩者的影響會隨著距離的減小而慢慢的變強。同時,兩者所釋放的電磁波中所攜帶的能量也會慢慢變大。此時,兩者之間只是輕微的共振,並不能使兩者的能量完全釋放出來。
但是,當兩者的距離繼續拉近,電磁波攜帶的能量大到足夠引起兩者完全的共振。此時,兩者釋放的電磁波所攜帶的能量達到最大值,兩者就將會同時釋放出自己所有的能量。所以,在這里准確來說正負電子它們並非真正的撞在了一起,而是在兩者的距離達到一定小的程度後,就會形成共振,這時兩者就會完全釋放完自己的能量。所以,並不是傳統的正負能量解釋所認為兩者只有接觸才會完全釋放出自己的能量。
當然,正負電子相遇的機制並不只有這些。你也許會問,電子與電子為什麼不會產生共振而相互釋放能量呢?兩者的質量是相同的。還有電子與質子會什麼也可以相安無事?我們這里還是用最簡單的解釋來說明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電子與電子之間的排斥力讓兩者之間的距離不能無限的接近,同時,它們也達不到兩者之間頻率接近的要求。因為,在正負電子之間一直存在著光子的傳遞,所以,在兩者相互靠近的過程中,電磁波的頻率並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兩者相互的靠近而產生相應的變化。所以說,雖然,電子之間的質量是相同,但兩個電子之間的頻率並不會相同,而且由於兩者是相互遠離的關系,它們所釋放的電磁波所攜帶的能量對兩者的影響都不大。所以兩個電子之間並不會發生共振。接下來就更好解釋電子與質子之間為什麼也不會產生共振。因為電子與質子的質量是不相同的,而且相差很大。所以,兩者在振幅的強度方面就不可能達到統一就更不可能釋放出核能了。
總結來說,要產生這種讓粒子完全釋放能量的共振,需要牽涉到兩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兩個粒子之間的質量必須相同或者十分的相近,同時還要電性相反。電量相同的兩個粒子才能釋放出同樣或者非常接近頻率的電磁波,而質量相同才能讓兩個粒子之間振動的振幅趨於一致。只有這樣的兩個粒子之間才能相互作用,形成共振,使兩者的質量都完全轉化成能量。
我曾經想過這樣驗證,電子和質子並不是最小的粒子,它們都是由誇克來形成的。那麼在這多種的誇克中會不會存在著電性相反,電量相同,質量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兩個誇克呢?如果存在這樣的兩個誇克,那就證明了正電子與電子之間的共振之說是非常荒謬的。但我所查到的資料是,在所有的誇克中並不存在上面所寫的情況(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不再引入有關誇克們的詳細資料了)。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找一下,看看。雖然這樣的驗證方法並不是非常准確,也不能說明什麼,但至少也算是沒有得到直接否定的結論。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這樣想像,想當然的以為如果一個物體顯正電,而恰巧有一個和它一樣重的物體顯負電,兩者所帶的電量又是相同的。那麼,這里所有的條件,它們都是非常符合的,這兩個物體就能夠像正負電子之間相互釋放出自己的能量。
這個想像是好的,但估計是不可能發生的,現實中也絕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首先是物體的整體性。物體中的粒子,它們是靠著引力作用才聯繫到一起的,而我所說符合條件的粒子應該多是要靠強作用力聯繫到一起的,只有這樣粒子才能完全釋放出自己的核能,畢竟強作用力才是阻止核能釋放的關鍵。要釋放核能就要克服掉強作用,這是一個物體所不能滿足的條件。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兩者電量需要的太大,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兩者釋放的電磁波攜帶著的能量使兩者產生共振。這里質量越大的物體,所要達到共振的引發條件越難。質量大需要電磁波中帶的能量越多,才能對物體產生足夠的影響。所以質量大代表所要形成共振時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到這里,你也許會說,等等,你怎麼知道正負電子之間是因為共振,才會相互完全釋放出能量!上面所說的也是理由,但其實,我想說,我們在認識共振的時候,只是認識到了共振在大方面的作用,忽視了它在微小粒子之中的作用。那裡才是它真正發揮的空間,那裡才是真正的它!
除了我上面所描述的正負電子一種情況之外,現實中還是有著其它共振的形式是存在的,也是我們所早已發現和熟知的,或者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共振所顯示的威力。只是這樣的共振所釋放出的能量太小太小了,讓我們忽視了它們而已。(就像上面所說的電性相反,電量相同,質量相同的兩個物體)這些粒子的能量是不能,也不會像正電子與電子那樣將自己的能量完全釋放的。它們釋放的能量只是比平常多了點而已。但我認為它們,比平常多釋放的一部分能量依舊是原子能。
共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觀察共振現象時,物體在產生共振時所釋放的能量,就要比平常所釋放的能量要多得多。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粒子對原子能的不完全釋放的問題。
在這里我們只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同時在現實中也存在,也是在我們高中課本中出現過的那個例子。軍隊集體走正步的過程中,腳步的產生的頻率有可能與橋本身產生共振,最後可能會讓橋梁塌陷。在這個例子中,橋上是同樣的重量,同樣多的腳步,可是正步走和便步走卻產生完全了不同的結果。看到這,我意識到,橋梁中的粒子在形成共振的那一刻所釋放的能量會不會突然變大大?這樣只需一個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讓一座橋成為了一堆廢墟。在產生共振時候,組成橋的粒子釋放出來了更多的能量,讓橋中的分子一瞬間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這樣,橋就會自然而然的坍塌了。這多被釋放出來的能量自然只能是核能了。當然,在現實中,還應該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可以證明到共振可以核能釋放。我們也許已經找到了可以讓粒子釋放核能的另一種方法了。
共振,也許就是我們所要找的,可以釋放核能的另一種存在著的方法。它既可以讓粒子如正電子與電子之間那樣快速完全的釋放核能,也可以讓粒子如細水長流般的緩慢的釋放出核能。這也許就是未來我們安全有效運用核能的方式與方法。
在最後,我想說一個驗證共振原理正確與否的方法。那就是這里一個正電子可以與幾個電子相互作用而共同釋放能量。注意這里,是一個正電子和幾個電子。在我們所觀察到的實驗中一個正電子只是和一個電子相互泯滅成為光子。可是這里一個正電子卻可以和幾個電子相互形成共振,這就是共振理論和其他理論本質的區別。當然,我們這里所描述的絕不會是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
❻ 物理中+q是代表正電子不
物理中+q是代表正電荷。正電子也是正電荷。
若你遇到的具體問題中描述的僅是正電子的問題,它就代表正電子。
❼ 質子和電子分別怎麼表示
左邊為質子,中間為中子,右邊為電子
❽ 物理學中,正電子是什麼電子有帶正電荷嗎
通俗的講就是這樣。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粒子物理學中,每種粒子都有反粒子。正反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和相反的電荷。還有一些所謂「內稟」的量子數是相反的,比如自旋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