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物理質點和位移說課稿
高中物理質點和位移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質點和位移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質點和位移》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關繫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質點,什麼情況下可看成質點,位移,位移與路程的區別,位移-時間圖像,矢量與標量。質點是高中物理的入門知識,位移是物體位置的變化,是運動學的一個基本物理量,是後續學習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為後面的學習做准備。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點的概念,能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
2.通過質點的認識,了解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的作用
3.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知道位移與路程的區別和聯系
4.初步認識位移-時間圖像,並根據位移與時間關系作S-T圖像
5.知道矢量和標量
過程與方法
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能否把物體當作「質點」來處理,初步掌握科學抽象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學思想
如果能抓住質點的概念和位移和路程的區別,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位移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質點、和能否把運動中的物體看成質點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質點,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位移和路程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質點、位移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分析判斷一個物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否看成質點。體驗位移和路程的區別,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演示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路程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簡要復習位置的概念後,為了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引入新的物理量(位移),再理解位移的概念,指導學生如何研究一個有大小、有形狀、有質量的實際物體來理解質點的概念,認識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體驗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位移的教學後進行質點的教學,把位置的概念作為位移的基礎,再把位移中研究的實際物體引入到質點的概念,符合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鍾的'時間)
復習位置的概念之後指出,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為了簡單起見,先研究如何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變化。再復習初中的路程概念後,通過實例討論說明路程不能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為了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位移。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鍾的時間)
(1)位移的教學:給出位移的概念,引導學生對位移的理解,並在位移的大小,方向進行舉例分析,讓學生知道如何求位移,及當物體在一直線上運動時,它的位移公式為S=X1-X2。教師舉例:例:有一點(物體)P在水平面上沿直線先向東後向西運動,在該直線上建有由西向東的一維坐標系,測得的數據有如表
t/s0123456
x/m-171014128-3
你能求出P點在3s內、第3s內;6s內、第6s內的位移和路程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利用在坐標系中畫出P的全過程的示意圖,進而強調位移和路程的區別和聯系。通過簡單介紹標量與矢量,解釋位移S的計算結果的「正」、「負」號的物理意義,加深對位移的理解。在利用圖像法表述P點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這樣更加形象直觀。
(2)質點的教學:通過位移概念的教學,知道如何描述一個點的位置變化,而怎樣去描述有大小、形狀、質量的實際物體的運動問題?給出問題,(如:以投籃為例,要探究籃球的運動,該怎樣著手?)讓學生去思考,了解質點的優越性後,再引入質點的概念,同時有意識的向學生介紹什麼是理想物理模型,及其作用,(質點)實際並不存在,只是為了使研究的問題簡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點的概念。
對於物體在什麼時候可以看成質點?教師通過實例(地球的公轉、自轉等),採取交流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把物體看成質點後的優越性;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思想。通過交流,教師總結:能否把物體視為質點,要看所研究的問題而定。在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B. 跪求高手實力拿走高分 高一物理中質點到底是什麼 那課本上為什麼說 如果把地球和飛船火車當作質點就荒唐
質點,可以從字面上理解為一個有質量的點。質點把一個物體當做幾何上的點,但是它的具有與實際相同的質量
物體的運動是很復雜的,為了方便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就試圖去研究重點,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細節,質點就是這一原理,質點把一個本身就有大小和形狀的物體假設為一個沒有形狀和大小,但是具有相同的質量的點,這樣去研究就會更方便了
如何判斷物體是否為質點,這可以從質點的本質來分析
質點沒有形狀,是一個零維的點,一個點他的運動自然只有位置的改變,而不會旋轉,所以質點的第一個條件:研究對象是平動,而不是轉動,例如,研究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地球可以視為質點,但是研究地球的自轉,地球就不能視為質點,質點是不能轉動的。一個人從一個地方運動到另一個地方,他可以視為質點,但是如果我們考慮這個人四肢的具體動作,則不能視為質點。
質點沒有大小,所以是質點的第二個條件就是物體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上面舉的兩個例子,地球公轉,相對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地球本身的大小不值一提,同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距離也遠遠大於人的大小,這也是他們能作為質點的一個原因,又比如火車過橋,火車本身的長度與橋相比並不能忽略,所以這時候火車不能視為質點,但是在考慮火車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情況,完全就可以視火車為質點了
總的來說,質點概念的引入是為了方便運動學的研究,把物體變成一個點著重去研究它位置的變化,而非形狀的變化或轉動
C. 高中質點的定義
一、質點的定義與判斷
1、定義:研究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時,如果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等因素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為使問題簡化,就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物體。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
質點是一種對實際物體的科學抽象,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在高中物理中,我們只研究能夠簡化的質點的物體的運動。
2、物體能簡化為質點的條件
(1) 大小和形狀對研究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2) 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都相同。
二、質點的相關例題
在評判下列運動的比賽成績時,運動員可視為質點的是___
A. 馬拉松 B. 跳水 C. 擊劍 D. 體操
答案:A
解析:評判跳水、擊劍、體操的成績時要看具體動作,運動員不能視為質點,而馬拉松的成績只看運動時間,運動員可視為質點。
D. 高中物理,簡單講解質點
AC
質點:在研究物體運動時忽略物體本身的形狀、大小,把物體當做一個有質量的點來研究
判斷依據:相對於所研究的運動,物體非常小,可以忽略它的形狀大小(關鍵),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它,這樣的物體可看做質點
比如研究一輛火車從廣州到北京所用的時間,可以看做質點
研究這輛火車穿過一個隧道所用的時間,不可以看做質點
E. 在高中中物理學的質點怎麼理解啊有什麼作用!請舉個例子!
如果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它的運動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整個物體,這個用來代替整個物體的與物體具有相同質量的點,叫做質點。
若研究的問題不涉及轉動或物體的大小跟問題中所涉及到的距離相比較很微小時,即可將這個實際的物體抽象為質點。例如,在研究地球公轉時,地球半徑比日、地間的距離小得多,就可把地球看作質點,但研究地球自轉時就不能把它當成質點。又如物體在平動時,內部各處的運動情況都相同,就可把它看成質點。所以物體是否被視為質點,完全決定於所研究問題的性質。說明:
1.質點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它是實際物體在一定條件下的科學抽象。
2.質點不一定是很小的物體﹐只要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屬於無關因素或次要因素﹐即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影響很小時﹐物體就能被看作質點。
在理論力學中,一個物體常常抽象為它的重心,尤其在靜力學和運動學中。
F. 與高一物理必修二相關的知識要點總結
調整自已的學習心態,從「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好學不如樂學,在學習中發現樂趣,才能學得更有興趣,更輕松。在學習之餘也要有適當的運動,這樣不僅可以鍛煉身體,也可以減輕學習壓力。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與 高一物理 必修二相關的知識要點 總結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與高一物理必修二相關的知識要點總結1
牛頓運動三定律知識點總結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於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後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於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於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於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現象:
(1)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桿等理想化模型上。
與高一物理必修二相關的知識要點總結2
一、力學的建立
力學的演變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而物理學的 其它 分支,直到近幾個世紀才有了較大的發展,究其原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所決定的。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首先接觸最多的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其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運動是物體位置的變化,這種運動稱之為機械運動。由此我們注意到,力學建立的原動力就是源於人們對機械運動的研究,亦即力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機械運動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了解了這些,可以對力學的主脈絡有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就是對於物體運動規律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到物體在空間的位置變化和時間的關系,繼而闡述張力之間的關系,然後從運動和力出發,推廣並建成完整的力學理論。正是要達到上述目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就需要不斷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 方法 ,此間,由「物」及「理」的思維過程和嚴密的邏輯揄體系,逐步得以完善和體現。明確了以上觀點,可以使我們在學習及復習過程,不會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而是自然流暢地水到渠成。
讓我們走入力學的大門看一看,它的殿堂是怎樣的金碧輝煌。靜力學研究了物體最簡單的狀態:簡單的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並且闡述了解決力學問題最基本的方法,如受力情況的分析以及處理方式;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法。應當認識到,這些方法是貫穿於整個力學的,是我們研究機械運動規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物體的運動,但並不涉及其運動的原因。牛頓運動定律的建立為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即動力學。至此,從理論上講各種運動都可以解決。然而,物體的運動畢竟有復雜的問題出現,諸如碰撞。打擊以及變力作用等等,這類問題根本無法求解。力學大廈的建設者們,從新的角度對物體的運動規律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討論,揭示了力與運動之間新的關系。如力對空間的積累-功,力對時間的積累-沖量,進而獲得了解決力學問題的另外兩個途徑-功能關系和動量關系,它們與牛頓運動定律一起,在力學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二、力學概念的引入
前面曾經提到過,力學的研究對象是機械運動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為達此目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引入許多概念。以運動學部分為例,體會一下力學概念引入的動機及方法,這對力學的復習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讓我們研究一下行駛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車。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怎樣確定汽車在不同時刻的位置。為了能精確地確定汽車的位置,我們可將汽車看作一個點,這樣,質點的概念隨之引入。同時,參照物的引入則是水到渠成的,即在參照物上建立一個直線坐標,用一個帶有正負號的數值,即可能精確描述汽車的位置。而後由於汽車位置要不斷地發生變化,位置的改變-位移亦被引入,至於速度的引入在此就不再贅述。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這類問題可以說比比皆是。因此,只有搞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圖,才能對要研究的問題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說真正地掌握了一個物理概念。而在物理中,引入概念的方法,充分體現了物理學的研究手段,例如:用比值定義物理量。該方法在整個物理學中具有很典型的意義。
G. 關於高中物理概念—質點的問題...
質點你就把它理解成有質量的點!比如說兩個星球離得較遠的話!是可以當成質點的!如太陽與地球! 但是研究地球自轉的時候是不可以的! 還有如跳舞的時候評審的人是觀察她的動作到不到位 難度如何!這時也不可以! 百米賽跑的終點線這里是看人的上半身越過終點線才是算數的!這里也不可以當作質點! 如果單單是看百米賽跑的話,是可以的額!
H. 對於高一物理的質點 求最通俗易懂的解釋。
如果物體本身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它的運動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整個物體,這個用來代替整個物體的與物體具有相同質量的點,叫做質點。研究問題時用質點代替物體,可不考慮物體上各點之間運動狀態的差別。它是力學中經過科學抽象得到的概念,是一個理想模型。可看成質點的物體往往並不很小,因此不能把它和微觀粒子如電子等混同起來。若研究的問題不涉及轉動或物體的大小跟問題中所涉及到的距離相比較很微小時,即可將這個實際的物體抽象為質點。例如,在研究地球公轉時,地球半徑比日、地間的距離小得多,就可把地球看作質點,但研究地球自轉時就不能把它當成質點。又如物體在平動時,內部各處的運動情況都相同,就可把它看成質點。所以物體是否被視為質點,完全決定於所研究問題的性質。 質點是將物體簡化後得到的只有質量而不計大小、形狀的一個幾何點,是經典力學中常用的最基本的模型。作平動(見機械運動)的物體,不論其大小、形狀如何,體內任一點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可以用其質心這個點的運動來概括,即可視為質點的運動。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中,球中任一點對太陽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略有差別,但地球半徑遠小於地球太陽間的距離,上述差別也遠小於地心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忽略不計,仍可視公轉為質點運動。在物體的轉動例如地球的自轉中,球內各點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差別懸殊,完全不能忽略,就不能視為質點。但可把物體無限分割為極小的質元,每個質元都可視為質點,物體的轉動就成為無限個質點的運動的總和,即質點系的運動。另一方面,從物體所受引力的角度來看,如果物體的尺寸遠較它和產生引力場的另一物體間的距離為小時,可以忽略其形狀、尺寸,視為質點;相近時,就須視為質點系。所以世界上一切物體的機械運動均可視為質點或質點系的運動,而質點運動學和質點系動力學也就成了經典力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