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物理功的教學設計
人教版初中物理課本中功的教學,要怎麼設計嗎?下面我分享了初中物理功的教學設計,供你參考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實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功都不省功。
2.過程與 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 社會實踐 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功的概念。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1.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麼?
答:兩次移動的距離相同,提書包“累”一些,因為提書包需較大的拉力。[移動相同的距離,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麼?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為移動的距離較大。 [用同樣的力移動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越“累”。]
3 .學生實驗:用手將書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將 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為什麼? 答:無法比較,因為兩種情況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不同,無法比較哪次更“累”。 [來源:數理化網]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 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 機械功(簡稱功)。
二、講授新課:
功這個物理量和 什麼因素有關呢?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1:
這兩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講述:在物理學中就說圖中的力對物體做了功。
請同 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2:
甲:用力而未移動距離;
乙:水平方向移動的距離但水平方向上卻沒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講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個都不能少,請同學們用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下面幾種情況下,力對物體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功?為什麼?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麼?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麼?
講述: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體力和腦力的勞動,但物理學中功的涵義要狹窄且嚴格得多,即做功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課起始同學們一起做的提書包和提書的實驗中,我們所說的“累”的程度大小,這個“累”字體現的含義是什麼?
功的大小與力和距離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
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這個力的成效越顯著,說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學中,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即功=力×距離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3.功的單位:焦耳(J)
1焦耳=1牛頓o米 1J=1Nom
〔例題1〕一台 拖拉機 耕地時,牽引力是28500牛,前進了l00米,此拖拉機的牽引力 做了多少功?
[例題2] 馬拉著重為19600牛的車在水平路面上前進了400米,做了 3× 105焦耳的功。車受的重力有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 以車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功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o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106頁,小結 :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三、鞏固檢測:
[例題 3]回憶上課起始做的三個實驗,若勻速提書包和 4本書所需的力分別為30牛和5牛,課桌高80厘米,計算下面情況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書包和4本書從地面提 到桌面上, 拉力分別做功多少?
(2)把書包提高5厘米,把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別為多少?
小結: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一。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做的功()
A.1000焦 B.1焦 C.0焦 D.無法確定
引導學生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 畫出力的示意圖
課後小結
強調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W=F·S及單位1焦耳=1牛·米。
初二物理功知識點:功的定義及公式
1.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不做功的三種情況:有力無距離、有距離無力、力和距離垂直。
鞏固:某同學踢 足球 ,球離腳後飛出10m遠,足球飛出10m的過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慣性飛出)。
3.力學里規定:功等於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公式:W=FS。
4.功的單位:焦耳,1J=1N·m。把一個雞蛋舉高1m,做的功大約是0.5J。
5.應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個力對物體做功,計算時F就是這個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強調對應。③功的單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積(牛·米,不能寫成“焦”)單位搞混。
❷ 如何引入功的概念
功是能量轉化具體定量的結果,單就非帶電實體物質(非帶電粒子物質)的做功公式:W=FS可從牛頓力學進行理解。末速度的平方減去初速度的平方等於二倍的加速度與在這種力(力不變好理解)作用下所通過距離的乘積,把加速度等於力除以質量代入上式可得動能的變化量等於FS。希望對你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有所幫助。再會!
❸ 物理學上為什麼引進功的概念
因為能量是隨著運動而變化的,而能量有是一個狀態量,它無法表示一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能量變化。而功的實際定義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它是一個過程量。有了功,或者說有了做工的概念,我們就能研究一個過程中各個外力或是外界的因素對物體產生的影響,至於功能原理,還有很多能量的表達式,還有一些定理什麼的是科學家推導出的,是自然界的規律(沒為什麼),這是本身便存在的,你不用深究。
❹ 怎樣給初中學生講解物理中的功
我是這樣理解的
物理界中有四大基本力 引力 電磁力 強核力 弱核力
從最簡單的兩種力 引力 電磁力 他們都能產生相互作用的「場」
而做功就是移動距離 乘以 力「場」 做了功之後 兩者必然會相互靠近 然後很明顯 他們不能無限地靠近 兩個物體無法重合 所以有一種能力 把他們拉近了 所以肯定有消耗能量
所以功的定義就是有能量的轉換
再舉幾個例子: 高舉一個物體 舉高10M 物體還沒掉下來時 那麼說明它還有掉下來的能力 所以水平沒有對它做功 當它掉到5M時 它剩下5M能掉了 所以能量轉換了一半
重點的物體能掉下來 很形象就能想到它擁有的能量很大了 所以做功是距離乘以力
試一下這個說法吧 從本質上解釋 不然就只能死背公式 不了解原理的現象是很容易忘記的
還很容易迷惑
❺ 八年級物理功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於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α;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α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麼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後做如下總結並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並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後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並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如圖1所示,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並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並得出這一位移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據公式W=Fs做啟發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麼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α,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α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α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餘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α=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後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α的取值范圍,最後總結並作如下板書:
當0°≤α<90°時,cosα為正值, 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α=90°時,cosα=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α≤180°時,cosα為負值, 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2)與學生一起先討論功的物理意義,然後再說明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麼的物理量這個問題與學生討論。結合圖1,使學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塊並持續使滑塊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發生了一段位移,引導學生認識其特徵是力在空間位移上逐漸累積的作用過程。
然後就此提出:這個累積作用過程到底累積什麼?舉如下兩個事例啟發學生思考:
a.一輛手推車上裝有很多貨物,搬運工推車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離就要休息一會兒,然後有了力氣再推車走。
b.如果要你將重物從一樓向六樓上搬,搬運過程中會有什麼感覺?
首先使學生意識到上述兩個過程都是人用力對物體做功的過程,都要消耗體能。就此指出做功過程是能量轉化過程,做功越多,能量轉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能量是標量,相應功也是標量。板書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間位移上累積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功是標量。
②在上述對功的意義認識的基礎上,討論正功和負功的意義,得出如下認識並板書:
正功的意義是:力對物體做功向物體提供能量,即受力物體獲得了能量。
負功的意義是:物體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輸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為代價),即負功表示物體失去了能量。
4.例題講解或討論
例1.課本p.110上的〔例題〕是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示範。分析過程中應使學生明確:推力F對箱子所做的功,實際上就是推力F的水平分力Fcosα對箱子所做的功,而推力 F的豎直分力Fsinα與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對箱子不做功。
例2.如圖3所示,ABCD為畫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邊長為a,P為靜止於A點的物體。用水平力F沿直線 AB拉物體緩慢滑動到B點停下,然後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BC拉物體滑動到C點停下,接下來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CD拉物體滑動到D點停下,最後仍用水平力F沿直線DA拉物體滑動到A點停下。若後三段運動中物體也是緩慢的,求全過程中水平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題先讓學生做,然後找出一個所得結果是W=0的學生發言,此時會有學生反對,並能說出W=4Fa才是正確結果。讓後者講其思路和做法,然後總結,使學生明確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與a同方向,做功為Fa,四個過程加起來就是4Fa。強調: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簡單地與物體運動的位移畫等號。要結合物理過程做具體分析。
例3.如圖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體P上的兩個水平恆力,大小分別為:F1=3N,F2=4N,在這兩個力共同作用下,使物體P由靜止開始沿水平面移動5m距離的過程中,它們對物體各做多少功?它們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對P做多少功?
此例題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強化功的計算公式的正確應用,糾正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即不注意力與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這種低級錯誤,引導學生注意在題目沒有給出位移方向時,應該根據動力學和運動學知識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二是通過例題得到的結果,使學生知道一個物體所受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各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和,並從合力功與分力功所遵從的運演算法則,深化功是標量的認識。
解答過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別為s1=3m、s2=4m,F1對P做功為9J,F2對P做功為16J,二者的代數和為25J。F1、F2的合力為5N,物體的位移與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對物體做功為W=Fs=5N×5m=25J。
例4.如圖5所示。A為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其右側固定著一個定滑輪O,跨過定滑輪的細繩的P端固定在牆壁上,於細繩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體向右滑動s的過程中,力F對物體做多少功?(上、下兩段繩均保持水平)
本例題仍重點解決計算功時對力和位移這兩個要素的分析。如果著眼於受力物體,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為兩條繩的拉力,合力為2F。因而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2Fs;如果著眼於繩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點,則可知物體向右發主s位移過程中,Q點的位移為2s,因而力F拉繩所做的功W=F?2s=2Fs。兩種不同處理方法結果是相同的。
五、課堂小結
1.對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義的主要內容作必要的重復(包括正功和負功的意義)。
2.對功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的主要問題再作些強調。
六、說明
1.考慮到功的定義式W=Fscosα與課本上講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別是對式中s的解釋不一,有物體位移與力的作用點的位移之分,因而沒有給出明確的功的定義的文字表達。實際問題中會用功的公式正確進行計算就可以了。從例題4可以看出,定義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將位移解釋為力的作用點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較恰當的。如果將位移解釋為受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學生會得出W=Fs這一錯誤結果,還會理直氣壯地堅持錯誤,糾正起來就困難多了。
2.由於對功的物理意義的講解是初步的,因而對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的講解也是初步的。這節課中只是講到受力物體得到能量還是失去能量這個程度。在學習了機械能守恆定律之後,再進一步作出說明。在機械能守恆的物理過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個物體的機械能並沒有增加,因而正、負功的意義就不能用能量得失關系去說明了。在這種情況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勢能向動能轉化;重力做負功,表示動能向勢能轉化,這里的正功、負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轉化方向的。
❻ 初中物理功概念
功是物理學術語。功定義為力與位移的乘積
其中,W
表示功,F
表示外力,而dx
表示與外力同方向的微小位移;上式應表示成路徑積分,a
是積分路徑的起始點,b
是積分路徑的終點。為了了解物體受力作用,經過一段距離後所產生的效應,而定義出「功」的概念。
普通的與物體位移同線同向的功的計算:
W=Fx
s
s
表示力使物體位移的距離即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下面是不同物理位移線方向的功:
W
=
F
x
S
x
cos
α(初中學階段只考慮在一條直線上做的功所以cosα只考慮取1)
其中,W
表示功,
F
表示力,
α為力與位移之間的夾角。
由於物體的運動具有相對性,對不同參照系,位移不同,所以力所做的功與參照系的選取有關
功為標量,功的正負僅表示動力或阻力做功,不表示大小或方向,功的表達式是一個狀態式,是一個過程量。
在國際單位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1J=1Nxm
❼ 初中物理功如何來講
初中物理的功,這部分內容呢比較容易,因為攻在這個初中過程當中呢,只涉及到物體在同一方向上運動的時候力對物體所做的功。也就是公對物體施加力的時候呢,同時物體在意。力的方向上有移動距離,這時候做工的問題。
初中物理並不講高中的部分內容,也就是不講正功復工。以及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有夾角這類的問題,所以呢,相對來說要簡單的多。
要搶工的話,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力和沿力方向上的距離這兩句話的解釋。隨後,再把功的單位功的符號,功的計算公式給學生講明確。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訓練就可以了。
❽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幾種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理教學的基石,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基礎.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正確、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有關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淺顯的探討.
1 概念引入的時機
在引入物理概念時不能一開始就告訴學生某個物理概念,然後逐一的解釋其中的每一個物理量的含義,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減 ,因為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那我們什麼時候引入物理概念呢?應該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遇到困難如何來解決?假設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引入物理概念時思維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在「機械功」概念的教學,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力與距離的乘積便是機械功.而是在我們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後,引導學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機械,要想最省距離我們又選擇什麼樣的機械,在學生弄清楚其中隱含了一個規律:省力的時候費了距離,省距離的時候費了力,也就是我們在使用機械時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力與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水到渠成,我們將這一有價值的乘積就稱之為機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學,同樣是在學生完成活動:比較不同紙錐下落的快慢後,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即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時間.那如果遇到在現實生活中路程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的兩個運動的物體,我們又如何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學生提出可以將路程化為相同,也可以將時間化為相同.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將時間化為多少更為簡單呢?在一系列問題解決後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顯得很自然,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質.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從生活實例中抽象概括出來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從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應用於解決問題或做出新的判斷.初三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而且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思維特點加強抽象概括能力訓練同時又很好的解決了概念教學的難點.例如「杠桿」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從許多具體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特徵中抽象概括出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又例如在講授「力」的概念時,先舉出一些實例,如兩個學生相距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計,拉彈簧測力計等,並從這些推、提、壓、拉產生力的不同動作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來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須有兩個物體(不一定是人),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生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其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類比,靈活遷移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復雜的概念.例如:「電流、電壓」概念的教學,電流、電壓是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將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從而引入「電流、電壓」概念,這種處理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學,將功率和速度類比.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同樣的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同樣的功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這樣引入「功率」概念,學生還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質的.
2.3 從學生生活體驗引入
初中學生接觸生活十幾年,也積累了許多生活體驗,這為我們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學生也樂於接受.例如「慣性」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回憶、再現自己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突然啟動、剎車、加速、減速、拐彎等時刻的感覺,通過分析引入「慣性」的概念.又例如講「摩擦力」概念時,直接讓學生體驗手緊貼在課桌上移動時的感覺,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操作演示的實驗,是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通過演示實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物理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時學生會對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接著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也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此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謂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快速地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靜靜地立在講台上自然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帶來震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將易拉罐壓癟的?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
2.5 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在此基礎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鐵比棉花重」、「油比水輕」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難道一根小小的鐵釘會比一床棉被還重,一桶油會比一滴水還輕?」.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既然用「重」、「輕」已不能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應怎樣來描述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實驗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視概念引入的時機.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❾ 初二如何引入「做功」這個物理量,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呢
沒有辦法 別說是初中 高中的引入都是無法讓人信服的 功在歷史上發展用了不少時間 就告訴他們這個物理量有意義得了 非要讓他們理解 查物理學史吧 怪麻煩的
❿ 初中物理功怎樣引入新課
1新課引入法 1.1以學生游戲引入。游戲是課堂的催化劑,讓學生進行游戲,課堂將會異常活躍,由此產生的笑話或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學生親身的經歷和直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