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是什麼意思
一、想像和創造思維
(一)什麼是想像
想像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例如,人們在看小說時, 在頭腦中產生各種情景和人物形象就是想像活動的結果。
新穎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徵。想像主要處理圖形信息,或者說表象,而不是詞或者符號,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徵。想像是對舊有的表象積極的再加工和再組合,因此具有新穎性的特徵。想像不僅可以創造人們未曾知覺過的事物的形象,還可以創造現實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但它們仍來自現實,來自對人腦中記憶表象的加工,想像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都有其現實的依據。
想像與創造性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想像是創造性活動中的精髓部分。
(二)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並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在常規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造性思維是人們創造、發明、想像、設計、假設出新的概念、想法或者實物的心理活動。
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的特徵: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現象,發現新問題;流暢性,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於特定的問題情景能夠順利地做出多種反應或答案;靈活性,即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性,具有靈活改變定向的能力,能發揮自由聯想;獨創性,即產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現為產生新奇、罕見、首創的觀念和成就;再定義性,即善於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清其內在含義、特性或多樣性,進行意義交換。
二、創造性的測量和鑒別
心理學上,還有兩個詞與創造有關--創造力與創造性。創造力指的是一種能力,創造性則指的是一種傾向。實際上,要想把傾向還是能力區分開來並不容易,這里我們不加以細致區分。心理學上對創造性或者說創造力的評估有許多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發散思維測驗。發散思維測驗盡管在有關創造性活動的測驗中得到的指責與批評最多,但在教育領域一直得到密集使用。這類測驗要求個體對一個具體的要求給出幾個反應,認為觀念流暢性是創造過程的關鍵成分。
在這一類測驗中最著名的是吉爾福特編制的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造力測驗和托蘭斯編制的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造力測驗發表於1960年。它測量的是吉爾福特智力結構模型理論中與發散思維有關的那部分內容。這套測驗最初包括14個分測驗,都是發散思維類型的任務。如提供一個字母,要求被試盡量寫出包含該字母的單詞(詞語流暢);給出一類事物的總稱,要求盡量列舉出具體事物;要求盡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用途(效用測驗)等。這套包含14個分測驗的測驗是為初中水平以上的被試設計的,以後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一套相似的兒童創造力測驗。這兩套測驗都根據被試反應的數量、速度和新穎性等,依照記分手冊的標准記分。原測驗提供了成人和九年級學生的常模,後發展的測驗則提供四至六年級學生的常模。分半信度都達到0.60以上。
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發散思維測驗。該測驗的任務也是要求被試對言語或圖形刺激給出多個反應。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分言語創造思維測驗、圖畫創造思維測驗以及聲音和詞的創造思維測驗三套,每套都有兩個復本,以滿足在實際研究中對創造力進行初測和復測的需要。在聲音和詞的測驗中,全部指導語和刺激都用錄音磁帶的形式呈現。在這三套測驗中,記分分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言語測驗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方面記分;圖畫測驗除以上三方面外,還對精緻性進行記分;聲音和詞的測驗只記獨特性得分。值得一提的是,托蘭斯測驗為消除被試的緊張情緒,把測驗稱作"活動",並用游戲的形式組織起來,使施測過程輕松偷快,富有樂趣,在同類測驗中,最適合兒童的特點。
我國的心理學工作者也曾針對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和精緻性特點編制了一些類似測驗,然而總體看來,這些測驗都沒有經過標准化過程,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尚有待提高。
三、創造性的影晌因素和創造性思維訓練
(一)創造性的影響因素
1.智力因素
智力和創造力的關系如何一直是心理學家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高創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卻不能保證有高創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數之下,二者有顯著的正相關;在此之上,二者的相關不顯著。國內有研究證明,當智商低於120時,智力水平和創造力水平顯著相關,但當智商高於120時,創造力水平和智力就無顯著相關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傳統的智力測驗和智力概念的基礎上的。現在,對於智力的看法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們開始把智力看作一個復雜的、多維的、受情境影響的復雜結構,如加德納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論、斯騰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論。如果我們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智力,而不僅局限於智商的狹隘定義,那麼對於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也要重新加以考察。
2.人格因素
一些心理學家通過比較高創造性個體和低創造性個體發現:高創造性個體經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徵,如獨立性、自信、對復雜問題感興趣、審美取向和冒險精神等。
有的研究者對已有的創造性人格研究進行了元分析,提出創造性人格特徵包括以下12個項目: (1)智力屬於中上等,但並不一定超常;(2)觀察力,對周圍的事物感受很敏銳,能發現常人所不注意的現象;(3)流暢性,思路暢通,新思路、新觀念不斷涌現;(4)變通性,能一葉知秋,舉一反三;(5)獨創性,常常發表超出常人的見解,用特異的方法解決問題;(6)精緻性,凡提出設想,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思熟慮,加以改善;(7)懷疑,對世事抱懷疑態度,超脫世俗;(8)持久性,不怕困難,堅持始終;(9)智力的游戲性,表現出天真的赤子之心;(10)幽默感;(11) 獨立性;(12)自信心。
3.環境因素
創造力最早開始於個體差異的研究,試圖揭示出創造性個體的人格特徵,20世紀70年代開始,許多研究者開始把創造力放在社會背景下考慮。在80年代,又出現了創造力社會心理學。這一領域的學者,運用包括實驗室實驗、領域觀察、內容分析、歷史學方法等多種方法對創造活動進行研究,他們這些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強調環境對創造活動的影響。
雖然大眾印象中都有孤獨的天才的形象,但大多數創造性活動都是在人際環境中發生的。人際期望很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創造性表現。研究發現環境因素的影響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它們主要是通過個人的活動動機起作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寬松的外部環境和正確的激勵促使內部動機發揮作用。不適當的外在獎勵、任務、評價和監督等往往會導致內在動機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動機,反而會使創造力遭到扼殺。
4.動機因素
人類的任何行為、活動的產生和維持都離不開動機,創造性活動同樣需要動機的維持與激發。無論個體的創造性潛能有多大,環境有多好,如果沒有激起自己相應的創造活動動機,都不會出現創造性的行為表現。
動機因素中,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個體創造性活動的產生和創造力的發揮與發展。當人們被完成工作本身所獲得的滿足感和挑戰性激發,而不是被外在的壓力所激發時,才表現得最具創造性。創造性活動不僅需要有動機的激發和維持,它本身也可以產生動機。如果給兒童以表現自己創造性的機會,對任務原來缺乏興趣的兒童會變得活躍起來。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更多的把創造活動看作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心理學家也研究了非人際因素和時代旋律對創造活動的影響。有一點越來越明顯,政治環境會對相應群體的創造表現產生影響。某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成年人的創造表現,如戰爭。還有一些政治因素會在個體的發展期產生作用,對創造性潛能的獲得或促進或阻礙。還有就是文化多樣性會促進創造力。當文明本身對外來文化採取開放姿態後,創造力會得到促進。
(二)創造性思維訓練
對兒童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提高兒童的創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過下面的途徑:
(1)建立目標與意向。創造性思維訓練之初,就要使參與者了解訓練的目的,就是使其最終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行為。
(2)訓練基本的技巧。創造性活動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模型傾向於不同的技巧,有人指出思維訓練中的八種必要的技巧:會聚技巧、信息收集技巧、記憶技巧、信息的組織技巧、分析技巧、從現有知識中得出新信息的技巧、整合信息的技巧和評價技巧等。創造性,思維訓練中要注意對基本技巧的訓練。
(3)鼓勵個體取得某領域的具體知識。某領域的具體知識並不一定導致創造性行為的出現,但它是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4)刺激和鼓勵好奇心。把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會扼殺自己創造性活動的可能,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創造性行為的種子。
(5)建立動機,特別是內部動機。動機和創造性活動的關系我們在上面已經闡述了,有強烈願望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個體,也會有更多的創造性表現。缺乏強烈的動機,個體的創造性潛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建立動機主要是要使參與者獲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勵冒險精神。在這個環節中要掌握一個度的問題。自信和傲慢之間往往一線之隔。培養兒童的冒險精神更要慎重。
(7)強調掌握和自我競爭。向參與者展示他們前後的進步,會使得個體更願意參與訓練,在遇到困難時也更能堅持。在訓練任務中,應更多地進行縱向的而不是橫向的對比。
(8)培養有關創造力和創造性思維的信念。要使兒童相信創造性思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動機和努力的影響,還要知道傑出的創造性表現需要多年的艱辛努力。
(9)提供選擇和發現的機會。要給兒童多個活動供其選擇,在活動過程中給其探索的機會。
(10)促進自我管理技巧。創造性活動需要調動多種認知資源和外部資源,個體要實現其創造性潛能,必須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認知技巧。
(11)傳授創造性思維的策略與技術。這些策略和技術包括上面提到的爬山法、啟發式問題解決等。在創造性思維訓練中,可以使兒童掌握這類方法中的一些,達到提高其創造性思維水平的目的。
(12)運用例子。運用例子更容易向兒童傳送創造性的信仰和價值觀。
國內有的學者曾指出創造性思維訓練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發散思維訓練、直覺思維訓練和形象思維訓練。發散思維的訓練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法進行;直覺思維訓練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大膽假設、大膽想像等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可以讓兒童到大自然中去,接觸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通過發展表象系統來實現。
㈡ 形式美在美的創造中有什麼意義
形式美的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
形式美的法則在美的創造中的意義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我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則,能夠使我們更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表現美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
㈢ 什麼是物理
什麼是物理
這是一個十分基礎的問題.翻開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都不難找到這樣的定義: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這只是對於物理這門科學在學術意義上的一種界定.而我們所面對的「物理」,它同時又是一門課程,於是就有必要從教育意義的層面上去進行一番再認識、再分析,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內涵.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什麼21世紀呢?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其實,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21世紀是物理科學全面介入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只有與物理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展望物理學的未來,充滿著機遇與挑戰.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戰》一文中,曾提出21世紀物理領域所面對的四大難題: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15倍?這些問題極大地激勵著人們不懈探索的勇氣與熱情.可以預見,一旦撥去這幾朵籠罩在物理天空中的烏雲,物理學將會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當今,物理學的觸角已經伸向眾多領域,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以至我們很難再用傳統的眼光去界分什麼是物理學了.1995年在我國廈門舉行了第十九屆國際統計物理學大會,會上交流論文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諸如植物的花序、DNA葯物系統、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儲等等,光看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麼,究竟什麼是物理呢?幾年前,美國《今日物理》雜志,曾就此問題向讀者廣泛徵求意見.最後,他們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學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學.這話乍聽似覺偏頗,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在今天看來,物理學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智能,「代表著一套獲取知識、組織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趙凱華語)
再次,物理還是一種文化.
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是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樣地,物理學家在長期科學實踐中所創造的大量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也就構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實踐,因而在客觀性上表現為「真」;物理學創造的成果最終是為了造福於人類,它在目的性上體現出「善」;另外,物理學還在人的情感、意識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為物理學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屬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物理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學是求真的.物理最講究實證,物理學家在科學研究活動中最基本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堅守「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的原則.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說:「不論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論你什麼聰明,更不論你名氣有多大,只要與實驗不符便是錯了,簡簡單單,這就是科學」.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修正錯誤、不斷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學是從善的.物理學致力於將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幫助人們不斷認識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趨於高尚.這是物理學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因而物理學的本質是從善的;另外,物理學家的行為也是從善的.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和以她為代表的傑出物理學家:「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更大」.他們那種嚴謹求實的態度、獻身科學的精神,熱愛人民的情懷等等,對於後人無疑是一份尤為珍貴的人文財富.
物理學是至美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說過:美是真理的光輝;羅馬哲學家普洛丁又說過: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學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屬於科學美,主要體現於簡單、對稱和統一;對稱則統一,統一則簡單,它們構成了物理學的基本美學准則.
翻開物理學的篇章,可以發現到處都跳動著美的音符,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僅以統一性為例.當代物理學的發展,正朝著兩個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與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們兩者並非是分道揚鑣、越走越遠,反倒顯示出不少殊途同歸、相反相成的跡象.例如,粒子物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體物理學家所借鑒,用來探尋宇宙早期演化的圖象;(正由於此,粒子物理學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宇宙考古學」.) 反過來,宇宙物理學的研究也為粒子物理學家提供了豐實的信息與印證.於是,物理學中兩個截然相反的分支,就這般奇妙地銜接在了一起——猶如一條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國物理學家狹拉克首先發現,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間存在著下列引人注目的關系:
宇宙半徑/電子半徑≈1040,宇宙年齡/強衰變粒子壽命≈1040,
氫核與電子的電力/氫核與電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數中,宇宙這個最大的系統,與基本粒子這個最小系統之間,竟然珠聯璧合達到了如此完美的統一,讓我們再次領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種動人心弦的壯麗的美.正是這許多美不勝收的事例,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由衷的贊嘆與敬畏,難怪愛因斯坦會說:「宇宙間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於物理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智能,更是一種文化.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能對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審視與剖析,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們看到,物理原來有著如此豐富的的內涵,從而會更自覺、有意識的去挖掘和開發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又使我們看到,物理原來有著如此美好的稟性,從而會更加鍾愛物理,更有激情地去從事物理教學.我以為,只有真正熱愛物理的物理教師,才能做到不僅教會學生理解物理、應用物理,而且還進一步引導他們去感悟物理、欣賞物理.
二、為什麼教物理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根本的問題,要正確回答並非易事.筆者對此問題的認識,就經歷過從「知識本位」到「學科本位」,最後又回歸到「學生本位」這樣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有很長一段時期,我都把物理教學的目標鎖定在知識層面上,認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以供他們今後一生的受用.因為我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授予學生什麼多的物理知識,其中不乏象「F=ma」這類極其重要的知識,但在他們往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卻很少顯示出有什麼直接的功用.以至過了若干年後,許多學生把所學的物理知識幾乎忘得一干二凈,用他們的話說,「全部都還給老師了」.我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當我向他們提出「高中三年豈不白讀了」的反詰時,這些離開學校多年的學生,卻又都會異口同聲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對於他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說不清究竟是哪些具體知識所起的作用.我想,這大概好比晚飯,誰都不會否認吃飯對於生存的意義,然而誰又都說不清楚,吃了這頓飯究竟是在身上的什麼地方長了塊肉.
一位畢業已有二十餘年的學生,曾與筆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課.原來那堂課講的是重力勢能.當時為了說明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我曾向學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有人站在五樓的窗檯上要往下跳,你說危險嗎?開始大家都認為這太玩命了,後來仔細一琢磨,又全都樂了:你別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沒事了嗎?這位學生覺得這個例子特有意思,於是經久不忘;但問他該例說明了什麼物理知識時,他說忘了.正當我面露憾色時,他緊接著的一番話卻令人寬慰,他說:「這個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對的,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盡管這堂課所傳授的物理知識,這位學生已經遺忘殆盡,但通過有關知識的學習而凝煉成的思想、方法等,卻在他的心裡銘刻上深深的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多年前的這堂物理課,對他不也是極有價值的嗎?學生從高中畢業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將告別物理,所學的物理知識終究會被忘記,到那時再回頭審視一下:物理教學留給他們的還有些什麼呢?如果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不出物理所給予的才智與啟迪,那將是物理教學的失敗.由此看來,具體的知識通常只是作為教學的載體,在知識的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東西.正如我國資深科學家錢偉長教授說的:「我在大學里學的是物理學,……. 以物理學為對象我學到了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物理學的知識有時是很有用的,但通過物理學學到的這些能力,比物理學知識更有用.」錢老在讀書時就是通過「物理學」這個載體,獲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種將物理教學等同於物理知識教學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識本位」來確立物理教學目標取向的做法同樣是短視的.
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教師一般都會對自己所任教的學科日臻熟悉,從而格外鍾愛.可能是受了這種職業情感的影響,我還一度把物理教學的目標,定位於「將盡可能多的學生培養成為物理學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當我從農村普通中學調入重點高中,面對的是一個個聰穎好學的學生時,這種願望愈顯強烈.但我不久就發現,其它學科的教師大概也出於各自的職業偏好,都對學生有著與我類似的期望.這樣一來,大家自掃門前雪,各唱各的調,沒能將各學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實際效果當然就差強人意了.尤其令我沮喪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學習優秀的「得意門生」,日後直接從事物理專業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當我陷於迷惘之時,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先生的一則事例給了自己極大的啟迪.當年復旦大學曾對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的去向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畢業後從事與核物理有關的工作,其餘的都紛紛改行,活躍在金融、企業或行政等崗位上.對此,多數人都斷言這是物理系的失敗,而楊福家卻認為這正是「復旦」的成功.因為,通過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素質,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是畢業後都能很快適應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這也印證了趙凱華先生的話:「一個人學了物理之後干什麼都可以,他的物理沒有白學.在我看來,對於學物理的人無所謂『改行』…….」
經過上述曲折的認識歷程,使我逐漸看清了物理教學最終目標的聚焦點,既不在知識的本位上,也不在學科的本位上,而應該落實在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的本位上.
對於「為什麼教物理」這個問題,也可以反過來設問:「如果我們不教物理,學生不學物理,將會對他們今後的發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種顯而易見的回答是,學生將因此學不到許多重要的物理知識.這話沒錯,但不夠全面.因為除此之外,學生還將失去更為重要的,有關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培養與熏陶,從而最終影響他們的科學素養的提高.當前,物理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每一位有教養的公民都必須懂得的知識.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今天學習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為了明天去進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於他去面對或決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質量的生活奠定基礎.正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一書中所說的:「教育的最高目標是為了使人們能夠過一個實現自我和負責任的生活作準備.」 據此,對於「為什麼教物理」這個問題,最確切的答案就是: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而教.——這應該成為我們的物理教學觀.
眾所周知,生物基因對於生物進化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極其細微的基因差異,往往會導致生物之間的巨大差別.受此啟發,有不少社會學者正致力於尋求在人類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有著哪些最為核心的要素,從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人類文化系統中的「遺傳密碼」.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人類的進化比一般的生物進化更為復雜,它具有雙重進化機制,除了生物基因進化機制外,還有文化基因進化機制.教育正是推動文化基因機制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要義,不只是文化現象的展示與詮釋,而在於文化基因的傳承和發展.物理教育當然也不例外.什麼,蘊含在物理教學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麼呢?筆者以為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因為這三者是構成科學素養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將科學素養比擬為一座金字塔,什麼科學知識猶如塔基,科學方法就是塔身,科學精神則是塔尖.物理教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了構建這座宏偉的科學素養之塔而添磚加瓦.換言之,物理教學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促進學生實現三個轉化:一是把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使他們知識世界是什麼樣的,成為一個客觀的人;二是把前人從事智力活動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認識能力,使他們明白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三是把蘊含在知識中的觀念、態度等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准則,使他們懂得怎樣使世界更美好,成為一個創造的人
㈣ 物理學具有什麼意義呢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這只是對於物理這門科學在學術意義上的一種界定.而我們所面對的「物理」,它同時又是一門課程,於是就有必要從教育意義的層面上去進行一番再認識、再分析,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內涵.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當今,物理學的觸角已經伸向眾多領域,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以至我們很難再用統的眼光去界分什麼是物理學了.1995年在我國廈門舉行了第十九屆國際統計物理學大會會上交流論文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諸如植物的花序、DNA葯物系統、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儲等等,光看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麼,究竟什麼是物理呢?幾年前,美國《今日物理》雜志,曾就此問題向讀者廣泛徵求意見.
他們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學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學.這話乍聽似覺偏頗,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在今天看來,物理學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智能,「代表著一套獲取知識、組織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趙凱華語)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說:「不論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論你什麼聰明,更不論你名氣有多大,只要與實驗不符便是錯了,簡簡單單,這就是科學」.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修正錯誤、不斷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學是從善的.物理學致力於將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幫助人們不斷認識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趨於高尚.
㈤ 如何理解美的自由創造性
自由創造性就說明人人都愛美,但是要想要美麗,就需要你的個人的發揮和自由創作,他都可以創造出美,都可以產生美的感覺,就是這這個道理
㈥ 課程資源的價值與新課程倡導的資源觀是什麼
一、物理課程資源的內涵與分類 課程資源是相對於課程而言的,而任何課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課程資源為基礎和前提的,沒有課程資源也就沒有課程。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課程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於課程設計受設計者對材料依據的選擇或設計者選擇作為重點材料的影響,課程資源便成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同時,選擇哪些資源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本身,也反映了設計者一定的價值傾向,而這直接影響著課程的實施和評價。因此,我們認為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所有有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各種資源。課程資源既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 物理課程資源按呈現方式可分為文字類物理課程資源、多媒體類物理課程資源與實物類物理課程資源[2]。文字類物理課程資源指那些以紙為介質來向學生提供物理課程學習所需的信息,如物理教科書、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用書、科技圖書、各種報刊等;多媒體類物理課程資源指的是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有利於物理學習的課程資源,它除了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外,還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如各種教學錄像帶、視聽光碟、計算機教學軟體、電子書籍、電子期刊、資料庫、數字圖書館、教育網站和電子論壇等網上物理教育信息資源以及廣播和電視等;實物類物理課程資源指的是能用於為物理課程教學服務的各種自然資源、實驗室資源以及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如各種建築、機械、筆墨紙硯等)。 二、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 開發和利用教科書和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報紙等文字的課程資源 1.教科書是物理課程的非常重要文字課程資源。但是,教科書並非惟一的文字課程資源。學校和教師應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吸收和利用各種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改變教教科書為用教科書。 2.各種科技圖書是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物理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課外科技圖書,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拓寬知識面。學校的圖書館要向全體學生開放,為學生獲取信息創造條件。 3.報紙和各種科技期刊也是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報紙和期刊上發表的各種科技信息,了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以及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對科技發展提出的挑戰,使學生將來有應付這種挑戰的勇氣和本領。 4.電視、廣播、網路中也有各種豐富課程資源。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充分利用諸如電子書籍、電子期刊、電子閱覽室、數字圖書館、教育網站和電子論壇等網上物理教育信息資源,可以極大地拓寬教學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從網上獲取信息,支持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網上溝通。教師要及時捕捉、及時更新物理課程資源,拓展視野;讓教師和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法獲取課程資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5.各種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學資料也可作為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與課程改革的理念相悖,學校和教師應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對各種教學資料進行篩選。 二 開發和利用實驗室的課程資源[3] 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的課程資源。任何時候都應該十分重視實驗室課程資源的作用。 1.開放實驗室,為科學探究創設條件 物理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最多的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探究活動。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設備、模型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因此,各校實驗室應向學生開放,讓學生隨時熟悉並接觸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以便選擇適當的儀器和器材進行科學實驗。 2.讓每個學生都動手,發揮實驗室課程資源的效益 科學探究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參與的教學活動,有條件的學校,爭取單人單桌,人人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因此,要充實儀器設備,按照課程標准關於科學探究的要求,設計並組織實驗活動。例如,各活動小組的探究課題不一樣,可以根據不同的探究課題做不同的實驗;又如,可將實驗活動延伸到課外,甚至家庭,以便充分發揮實驗室課程資源的作用。 3.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豐富實驗室的課程資源 實驗室的課程資源不僅限於實驗室的現有設備,學生身邊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實驗室資源。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是豐富實驗室課程資源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需要,因此,「壇壇罐罐當儀器」的經驗在實施課程標准時,仍然是開發實驗室課程資源的基本原則。 4.促進現代技術進入物理實驗室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手段和器材的不斷更新,教師要重視將現代技術應用到物理實驗室,如將感測技術引入實驗室,通過計算機實時測量、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等。要加快物理實驗手段的更新和開發,讓學生在實驗室中接觸現代科技。 (三)、加快信息化多媒體課程資源的開發: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物理課程提供了大量、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也為物理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物理教學,將改變學校課程資源的結構,為課程資源的優化提供了動力。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積極利用並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物理課程標准對開發和利用信息化、多媒體課程資源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說明。將信息技術整合於物理課程之中,既有利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和技能,又有利於發展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物理課程標准所要求的。 1.媒體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幻燈投影片、掛圖、錄像帶、視聽光碟、多媒體軟體等都是常用的課程資源素材,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創設物理課程的情境,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科學的熱情,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和熏陶。對於多媒體課程資源,過去一般只是將其作為物理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沒有將其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來認識。新課程的理念則認為,以上這些多媒體素材,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目前,這類課程資源仍然較為缺乏,且缺乏規劃,而且大多是零散的,有關部門、學校和物理教師要積極參與多媒體課程資源的開發,發揮現有的多媒體資源的效益。努力實現跨學校多媒體資源的共享,有條件的地方,要盡快建立多媒體課程資源的資料庫,拓寬校與校之間課程資源成果分享的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2.電視和廣播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尤其是我國已基本普及了電視,學生每天從電視上獲取的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觀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教師捕捉生動的課程信息,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如某校的物理教師在電視上播放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的新聞後,組織學生探究核潛艇沉沒可能造成的環境危害,要學生設計打澇核潛艇的方法,以及人員救助方法等。學生親自參加討論和探究活動,盡管他們提出的方法很不完善,有的是不可行的,但學生經歷的探究過程將使他們永生難忘。 3.積極開發和利用網路課程資源。網路技術整合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中,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英特網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已啟動了「校校通」工程,不少學校已開始建立或籌建區域網,這為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利用,應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如學校的資料庫、區域網、英特網來獲取和交換課程信息,以學生自主收集到的課程信息為基礎,進行科學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和教師要根據探究的課題,向學生提供網站和資料庫的索引。以促進物理教學環境和教學活動,從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從課程信息的單向傳遞向雙向交換轉變;從單個的學習活動向合作學習活動轉變;從被動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轉變;從孤立的人工背景向模擬的、現實生活中的背景轉變。 (四)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社會課程資源主要來源於報刊、電視、科技館、博物館、公共圖書館,以及工廠、社區、農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為了讓所有學生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除了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開發社會教育資源,逐步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科技館、博物館等場館集中了許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學教育的器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科技教育資源,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這種感受和體驗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 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般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應選擇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效的資源和素材。 (2)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徵,以及現有發展基礎和差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要注意要注意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生理、心理特徵相適應,如有些生產危險品和污染嚴重的工廠就不適合讓學生去參觀和實踐。 (3)了解學生已經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質。在制定計劃時,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鑒別各種自然和人文環境、各種機構、生產和服務單位和專門人才資源的利用方案,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 (4)要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是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 (5)要建立學校、家長和社區的聯合開發課程資源的機制。鼓勵學生的家長、社區、學校附近的科研和生產單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作出貢獻。 三、充分利用物理課程資源的原則 所謂物理課程資源的利用,實質上是指充分挖掘物理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並使其在物理教學中體現出來。有效利用物理課程資源需要一定的原則來規范,根據物理課程資源的特點,筆者認為有效利用物理課程資源應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新課程的目標是為了更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利用物理課程資源的科學性原則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基本保證之一。科學性原則包括使用科學的物理課程資源和科學使用好物理課程資源兩個部分。首先所使用的物理課程資源本身必須符合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建立在科學事實基礎上的資源,堅決將偽科學的知識排除在物理課程資源之外,當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偽科學的問題,不能採取迴避的態度,而要加以正確的引導,提高其對科學與偽科學、偽科學與錯誤理論間的分辨力,如在初中樂音與噪音一節的教學中介紹新浪網上一篇關於「自行車致空氣污染」的報道[4],讓學生分析和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偽科學的鑒別力;其次,物理教師還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來組織各種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物理課程,利用的資源必須落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內,過於簡單或過於深奧的資源都不利於物理課程學習。 (2)教育性原則 由於物理課程資源的多樣性,不同的資源會體現出不同的教育價值,同一種課程資源在不同的物理內容或教育對象面前也會體現出不同的教育價值。因此,利用物理課程資源既要抓住有利時機,又必須能最大限度地體現物理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如學生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故在物理緒論課中就可以介紹愛因斯坦的生平事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進入運動學的學習後,學生往往會對時間、位移、速度及加速度間的大量公式的應用產生困惑,這時通過介紹愛因斯坦的典型論述:「在建立一個物理學理論時,基本觀念起了最主要的作用。物理書上充滿了復雜的數學公式,但是所有的物理學理論都是起源於思維與觀念,而不是公式[5]」,以此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不能把物理學習當成物理公式得推導游戲,一定要弄清公式中每一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透過公式認清物理現象的本質。 (3)時效性原則 物理課程資源的利用還要堅持時代性和實效性的原則。一方面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資源的開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各種物理課程資源層出不窮,但只有那些能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緊跟物理科學和人類社會最新發展脈搏的課程資源學生最感興趣。一些重大的科學發現的誕生,往往會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樣就給資源的利用營造了一個極佳的教育環境,同時這些課程資源本身也會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例如納米技術應用於實際生活後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各種媒體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報道,那麼在長度測量的教學中就可以從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使用中提出納米的數量級是多少、如何測量1納米的大小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關注每一種物理課程資源的實際使用效果,要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及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那些能給學生帶來最大效果的資源幫助學生物理課程的學習,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確保高效而有意義的學習。 (4)針對性原則[6] 一般說來,每一種物理課程資源對於特定的物理課程目標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不同的物理課程目標就需要利用不同的物理課程資源;但是,由於物理課程資源本身的多質性,同一物理課程資源又可以服務於不同的課程目標,所以,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必須在明確物理課程目標的前提下,認真分析與物理課程目標相關的各類物理課程資源,認識和掌握其各自的性質和特點,這樣才能保證利用的針對性及其有效性。如網路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理課程資源甚至一些精品課程網站還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教學課件案例。然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採用簡單地「拿來主義」,一定要選擇那些符合物理課程標准要求與自己學生學習特點和水平的資源為我所用。如在講解勻速直線運動時有兩個典型課件,一個是以手扶拖拉機在平直公路上拖運稻穀為例另一個是以小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為例,前者適合於農村學校的教學,後者則對城市學生的物理教學更具針對性。 (5)簡約性原則 物理課程資源利用的簡約性原則是指在利用物理課程資源過程中不要進行資源的簡單堆砌,要精選精用,力爭用最簡單的課程資源來揭示盡可能多的復雜而深奧的物理本質,使學生的物理學習過程變得簡單而有效。如在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運動的專題教學中,學生普遍對導線、磁場方向及斜面的空間位置關系模糊不清,從而導致無法准確的描述出導線所受各力的方向和導線的運動規律。對此我們可以讓學生用書本代替斜面(即在桌面上把書本的一端墊高即可),用紅色的筆代替導線(筆尖的方向代替電流的方向),用黑色的筆代替磁場的方向(讓筆尖的方向與磁場的方向一致),然後按問題的要求把問題所描述的空間模型搭建起來,學生在此基礎上分析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安培力的方向,最後對照實際搭建的空間模型按不同的視角做出力在空間的截面圖,藉助力學、運動學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有關知識進行分析,就能使一類復雜問題迎刃而解。這里所選取的一些資源是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擁有的,通過我本人的實踐檢驗發現這一方法是解決學生空間想像力不夠的有效途徑之一。
㈦ 構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質材料包括什麼
指構成事物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色彩、形狀、線條、聲音等)及其組合規律(如整齊一律、節奏與韻律等)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性。
形式美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審美對象。它與美的形式之間有質的區別。美的形式是體現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質內容的那種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形式。形式美與美的形式之間的重大區別表現在:首先,它們所體現的內容不同。美的形式所體現的是它所表現的那種事物本身的美的內容,是確定的、個別的、特定的、具體的,並且美的形式與其內容的關系是對立統一,不可分離的。而形式美則不然,形式美所體現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內容,它與美的形式所要表現的那種事物美的內容是相脫離的,而單獨呈現出形式所蘊有的朦朧、寬泛的意味。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機統一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觀形態,而不是獨立的審美對象。形式美是獨立存在的審美對象,具有獨立的審美特性。
形式美的構成因素一般劃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一部分是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之間的組合規律,或稱構成規律、形式美法則。
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主要是色彩、形狀、線條、聲音等。色彩的物理本質是波長不同的光,人的視覺器官可感知的光是波長在390—770毫微米之間的電磁波。各種物體因吸收和反射光的電磁波程度不同,而呈現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十分復雜的色彩現象。色彩既有色相、明度、純度屬性,又有色性差異。色彩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屬性,形成色彩美。如紅色通常顯得熱烈奔放,活潑熱情,興奮振作;藍色顯得寧謐、沉重、悒鬱、悲哀;綠色顯得冷靜、平穩、清爽;白色顯得純凈、潔白、素雅、哀怨;黃色顯得明亮、歡樂等。形狀和線條作為構成事物空間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極富特色的情感表現性。如直線具有力量、穩定、生氣、堅硬的意味;曲線具有柔和、流暢、輕婉、優美的意味;折線具有柔和、突然、轉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執、剛勁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穩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傾危、動盪、不安等意味;圓形具有柔和、完滿、封閉等意味。聲音本是物體運動產生的音響,其物理屬性是振動。它的高低、強弱、快慢等有規律的變化,也可以顯示某種意味。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強音振奮進取,輕音柔和親切等。把色彩、線條、形體、聲音按照一定的構成規律組合起來,就形成色彩美、線條美、形體美、聲音美等形式美。
構成形式美的感性質料組合規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則主要有齊一與參差、對稱與平衡、比例與尺度、黃金分割律、主從與重點、過渡與照應、穩定與輕巧、節奏與韻律、滲透與層次、質感與肌理、調和與對比、多樣與統一等。這些規律是人類在創造美的活動中不斷地熟悉和掌握各種感性質料因素的特性,並對形式因素之間的聯系進行抽象、概括而總結出來的。
形式美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但它決非純粹自然的事物。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表現這樣或那樣的某種朦朧的意味和人類情感觀念,是因為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包括心理、觀念、情緒向形式的歷史積淀。經過歷史積淀的形式美,就成為一種植根於人類社會實踐的「有意味的形式」。社會實踐的歷史積淀使形式所涵蓋的社會生活內容漸漸凝結在構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及其組合規律上,事物的形式或美的形式就演變為獨立存在的形式美。失去了具體社會內容制約的形式美,比其他形態的美更富於表現性、裝飾性、抽象性、單純性和象徵性。在人類的歷史上,在社會、自然、藝術、科學的各種領域中,普遍存在著美;雖然它們的表現形態,狀貌、特徵都不相同,但是,美的本質卻是同一的。
基本上,美的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形式,它指創作者所想表現的真、善的內容;而另一種是外在形式,它與內容不直接相聯系,指內在形式的感性外觀形態(如材質、線條、色彩、氣味、形狀等等)。
人類可以用肉眼觀看到的美的對象,通常在外型上具有一定的特徵;例如:均衡、對稱、比例、節奏、韻律、變化、一致等等。
形式美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變而來;其中包含著具體的社會內容的,經過長期重復、仿製,使原有的具體社會內容逐漸泛化成為某種觀念內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長期的過程,演變為一種規范化的形式,成為獨立審美的對象。
這個長期的內容向形式積淀的過程中,包括心理、觀念、情緒諸多因素的沉澱。因此,紅色表熱烈,直線表剛硬等等的意識,歸根究底非來自心理的沉澱,而是社會內容的累積實踐。
美的外在形式雖然與美的內容不直接相關聯,卻總是體現著某種內容、意味;離開美的一定內容,它也就不是美的外在形式。
除此之外,形式美也有一定的內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種意義,如紅色表示熱烈,綠色與安靜,白色表純潔;直線表堅硬,曲線表流動;方形表剛勁,圓形表柔和;整齊表秩序,均衡表穩定,變化表活潑。
形式美與美的外在形式也有不同;形式美是獨立的審美對象,而美的外在形式不是獨立的審美對象;形式美包含的意義、意味,總是概括的普泛的,而美的外在形式所體現的意義、意味,總是與特定的內容相聯系的。具體來說,形式美是單純就形式本身來看,而美的外在形式是必須結合美的對象內容來看的。
形式美:美的一種范疇。即指客觀事物和目的性的外觀形式,亦指由人工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結構形式。形式美是人類的獨特發現和創造之一。原始先民們,把動物的牙齒串起來掛歷在脖子上,開始只是作為一種勇敢,有力或乞求神靈賜於力量的標志。久而久之,這種形式漸漸脫離出奇制勝來的實用內容,成為心理上的沉澱。當人再看到它時就產生了一和非實用的愉快情感,即形式美感。這個從實用向審美的轉化就是形式美的產生過程。形式美感與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人的這些形式感一經形成,又成了對形式美進行審美聯社的依據,人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有繼承性,共同性,也有時代,民族的差異性,它總是隨著社會生活不斷地演變面產生新的發展和變化。從古希臘時期,人們就開始注重對形式美聯社的研究和探討,並歸納和總結了許多關於形式美的法則,如均衡,對稱,比例,對比,節奏,參差,和諧,多樣統一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樣統一。一個形式的美與不美,往往看它是否能把眾多的形式因素恰當地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式美是藝術創造追求的目標之一。它在作品中往往具有獨立的作用。有些抽象性藝術結構(如建築,工藝設計等),總是以特定的形式美為主要原則的。但形式只有和相應的精神內容相結合才會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因此,形式美只有不僅作為目的,也作為手段時,它的本質才會得到充分體現。
㈧ 美的本質是什麼
美的本質就是自由自在地勞動。美是表達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質的關鍵在於理解創造美的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人類關於美的本質、定義、感覺、形態及審美等問題的認識、判斷、應用的過程是美學。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8)物理資源美的創造主要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如果以人感知客觀世界的方式(嗅,觸,嘗,聽,看,想)為標准,美可分為實用美,形式美,音樂美、精神美和創造美。
以人的需要層次為標准,美可分為生理美、先驗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動的場所分,可把美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按美產生時實物刺激的有無,美又可分為直接美和間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號系統還是第二信號系統,美可以分為實際美和信號美……
㈨ 提高學生欣賞物理學美的能力有什麼好處
不同的審美主體,在欣賞同一審美對象時,往往會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審美效果和審美評價,這反映了學生在審美時,審美能力有高低強弱之分。
物理科學審美能力就是人們感受和欣賞物理學美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物理學習和審美實踐中逐步培養和形成的,是科學審美的關鍵,也是美育功能的發揮,即物理學習興趣、情感的激發和動機培養的關鍵。
物理教學美育要在科學審美情感教育中,通過建構學生完美和諧的心理結構來提高他們感受和欣賞物理學美的能力。
㈩ 美的本質是什麼美的主要特質是什麼
美的本質就是自由自在地勞動。美是表達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質的關鍵在於理解創造美的勞動的二重性即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主要特質:
1、社會美
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場景、某些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等的審美形態,是社會實踐的直接體現。
2、自然美
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於實踐。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屬性、特徵,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認的或實踐中肢體所能運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們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
自然美的主要特點側重於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喚起人的美感,它和社會功利的聯系較為曲折。
3、藝術美
藝術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審美特徵的能動反映,是審美意識的集中物態化形態。藝術美作為美的高級形態來源於客觀現實,但並不等於現實,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
它包括兩方面:藝術形象對現實的再現;藝術家對現實的情感、評價和理想的表現,是客觀與主觀、再現與表現的有機統一。它的特徵在於具有審美功能,能給人以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最為純粹的美的愉悅和享受。
美的構成:
美的事物正因為是由勞動的自由自在性構成,美表現在任何事物之上時,這種事物都是勞動的結果的表現者或者直接是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現者。作為勞動的結果,作為這種勞動的自由自在性質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鑲嵌在勞動過程以及勞動結果之中。
比如生產勞動中的美,生產者按照自己的設想成功地製造出一件精確的產品,或者完成了一個成功的動作,這是他按照事物的必然性或者按照他自己高於必然性的設計使得勞動有了結果。這個時候,美是勞動產品的一個附屬物,它鑲嵌在這產品之中,是勞動的自由自在性的證明。
作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現者,美直接就是這種勞動的主題,這種勞動直接地為了美而產生,比如藝術勞動,這種勞動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