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1 21:46:38

⑴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什麼為代表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以(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

(1)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加強國家對科學領域研究的支持,大大加強了對科學技術的扶持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⑵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技術革命分別是什麽

1、18世紀60年代英國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2、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3、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信息為主。

(2)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互聯網的確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後,存在著日益突出的問題,給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比如,信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財富分配出現不平等;網路的開放性和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知識的共享和經濟的全球化。

但也使得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成為非常嚴峻的問題;網路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和企業間高技術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

網路帶來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劇了文化滲透,各國都在為捍衛自己的網路文化而努力。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這種厚重的文化在網路上得以延伸,這個問題顯得尤其突出。

在技術史上,新興技術是指21世紀發展的一系列最尖端的技術,技術融合是其得特點,原先不同的技術逐漸共享資源來完成類似的工作,如原來的語音,數據,視頻技術互相交互影響,創造更有效率的新技術。

⑶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技術革命分別是什麽

第一次技術革命始於18世紀60年代,它的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它帶動的主要工業產業有:棉紡織工業、鋼鐵工業。

第二次技術革命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它的主要技術標志是電氣化。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電力、化學、石油開采和加工、汽車與飛機製造等工業。

第三次技術革命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它的主要技術標志是原子能、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由此興起的新興產業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激光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等。

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三次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⑷ 哪位科學家奠定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急急急!!!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後初期形成的控制論、資訊理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是愛因斯坦為主要代表,馮·諾伊曼等科學家一起開創的理論依據。

⑸ 第一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經典力學體系
第三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⑹ 西方三次技術革命是什麼

第一次技術革命
在1543年5月24日,在哥白尼彌留之際,當一本印好的《天體運行論》送到他病榻的時候,宣告了科學革命的開始。接著,伽利略發現運動疊加原理,牛頓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確定了科學在社會中的地位,把這場革命推向高潮。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入工業化社會,把生產力從鐵器時代推進到機器時代。

第二次技術革命
19世紀的科學進入了系統的整理階段和理論科學階段。從此,幾乎在各個科學,各個領域內都取得了革命性的發展,同時也引起了哲學觀念,自然觀認識方面的根本變革。自此,由於電磁理論的建立和發展促成了發電機,電動機,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標志著電氣時代的到來,引起了人類歷史上繼蒸汽機革命以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第三次技術革命
當X射線、放射性、電子等發現,以太漂移試驗的否定結果和黑體輻射能量分布理論解釋的困難,從根本上動搖了以牛頓力學為基石的經典物理學理論。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產生了信息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高技術。

以上的三次技術革命都是發生在西方,然而中國在第一次革命前期,也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並處於當時那個時代的世界前列。提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其中,馬克思曾把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看做「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的三大發明」,遺憾的是,四大發明在中國沒有起到他們應有的作用。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中國的文明比西方更有效地應用人類的自然知識以滿足人類的需要,這種領先卻沒有在中國導致「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

⑺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什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結構和文明性質的深刻變化,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動「新經濟」的騰飛。

第三次產業革命及其影響是世界范圍的,西歐則是其重心之一,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自然科學革命就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而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突破對生產技術的變革發揮了更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三次產業革命做了最初的理論准備,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等人創立的量子力學改變了牛頓力學的物質觀、時空觀和運動觀。

30年代發展起來的原子物理學揭示了原子核裂變的奧秘,為人類利用原子能開辟了道路。二戰後建立的高能物理學進一步研究了構成原子核的眾多基本粒子的結構和轉化規律,推動了核技術的發展。

(7)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發展

19世紀末 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與居里先生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釙。

1902年 居里夫人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的艱苦努力又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轉換公式。

1914年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實驗,確定氫原子核是一個正電荷單元,稱為質子。

1935年 英國物理學家查得威克發現了中子。

1938年 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現象。

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國將兩顆原子彈先後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奧布靈斯克核電站。實現核發電,是原子能技術的里程碑。

1954年,前蘇聯和美國建造了實驗性核電站,解開了核電應用的序幕。

在1945年之前,人類在能源利用領域只涉及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二戰時,原子彈誕生了。人類開始將核能運用於軍事、能源、工業、航天等領域。

⑻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緣何發端於美國

關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緣何發端於美國這一問題,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彭獻成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國興起,絕非偶然現象,而有其客觀必然性。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戰後初期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創新精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優勢,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和可能性;二是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1〕

劉仲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發於美國原因在於美國具備如下條件:技術條件——在思維技術方面,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開始形成;實驗技術以軍民結合、理工結合為特色;生產方面以電力技術和航空技術領先。物質條件——美國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建立了各種學會組織,科研體制多元化。〔2〕

彭樹智認為,從戰爭形式的歷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端於美國並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世界交往普遍發展和充分展開的條件下進行的,爭奪科技人才的結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美國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因而受益最豐。〔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和特點

1.起訖時間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4〕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5〕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6〕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7〕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徵: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8〕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產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9〕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10〕

初3歷史課本: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其次,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第三,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比例不斷上升.

三、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問題。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許多學科基礎和技術雛形雖然孕育於戰前的和平時期,但如果沒有戰爭和軍事需求的推動,它決不會急匆匆地降臨人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這次科技革命。〔11〕陳本紅也持此觀點,認為二戰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12〕

鍾倫榮從科技與二戰的雙向邏輯關系出發,指出科技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觀動因之一,是決定戰爭演變的制衡力量;而二戰使許多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形態,成為戰爭的工具,同時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遠意義並揭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產婆。〔13〕

彭樹智用「歷史交往」這一歷史哲學概念來說明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突出的意義之一在於它促進了始於4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個革命之所以發展勢頭持續不懈、發展速度有增無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交往無疑起著關鍵的作用。〔14〕

四、澄清幾個概念

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這幾個既相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學者們論述較多,且存在較大的分歧。

張象認為,科學技術革命包括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過程。它們在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逐漸聯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現,又在交錯中進行。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人類在對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中產生的飛躍被稱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是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關於製造和操作的系統知識的社會性和根本性的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15〕

孫銜、劉迅等人認為,科學革命一般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上的重大飛躍,它常以科學理論突破的形式表現出來;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的重大變革,它往往以科學革命作為基礎,又常常作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的先導;工業革命僅指人類在工業化社會中生產領域里所產生的飛躍;產業革命是指由於科學技術的飛躍而在整個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引起的重大變革。工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所反映的是工業社會中生產領域內的進步,而後者反映的則是任何社會中主導產業形式的變化。〔16〕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可混為一談。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而產業革命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所以,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17〕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由於論述角度不同,因而結論各異,現將其歸納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18〕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9〕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20〕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22〕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23〕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24〕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25〕

⑼ 人類歷史上三次技術革命都是由物理學推動的嗎在線等

從總體科技領域說,18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技術革命:以機械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和以信息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1.18世紀60年代英國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主導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2.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
3.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信息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所以,每次技術革命都起源於某一兩項具有根本性和強大帶動性的重大技術的突破,引發出新的技術體系的建立和新的產業升級。三次技術革命和三次產業升級,將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推進到工業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的現代文明。供參考。

⑽ 世界上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

18世紀末,蒸氣機的發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19世紀末,電力的發現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三十年來,先後出現了電腦、能源、新材料、空間、生物等新興技術,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無論在規模、深度與影響上都遠遠地超過前兩次,它具有一些重要特點。

(10)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又稱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圈地運動的進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僱傭勞動力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生產技術 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急劇擴大。

開始標志: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開始部門:棉紡織業。

完成標志:1840年前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歷史意義:1840年前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工業革命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本積累和對殖民的肆意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後,資本主義推行福利制度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局穩定 20世紀初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

(直接推動力是二戰及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這與前兩次有別。)

成就

一次革命

棉紡織:一系列紡織機器的發明

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 )

交通運輸:富爾頓-輪船(美、1807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英、1814年)

1.首先發生在英國,並以英國為主體;

2.以輕工業為主導;

3. 以蒸汽動力為主要標志;

4.技術發明主要源於工人和技師的實踐經驗。

二次革命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新通訊手段的發明(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1.科學同技術開始密切結合

2.新技術發明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國家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三次革命

電腦的廣泛應用

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閱讀全文

與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物理基礎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