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學如何抑制氣溫升高

物理學如何抑制氣溫升高

發布時間:2022-11-25 01:26:37

① 科學家怎麼阻止溫室效應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們要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溫室效應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脅人類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出警告,由於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紐約錫拉丘茲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家雜志》中指出,早前他們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由於該病毒在大氣中廣泛擴散,推斷在北極冰層也有其蹤跡。於是研究員從格陵蘭抽取 4塊年齡由 500至14萬年的冰塊,結果在冰層中發現TOMV病毒。研究員指該病毒表層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這項新發現令研究員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塊深處,目前人類對這些原始病毒沒有抵抗能力,當全球氣溫上升令冰層溶化時,這些埋藏在冰層千年或更長的病毒便可能會復活,形成疫症。科學家表示,雖然他們不知道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適應地面環境的機會,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來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南太小島即將沒頂
全球暖化使南北極的冰層迅速融化,全球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有人居住島嶼即將產生——位於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卡特瑞島,目下島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農地也全變成爛泥巴地。
全球暖化使南北極的冰層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導致5600萬發展中國家人民淪為難民。而全球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有人居住島嶼即將產生——位於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島嶼卡特瑞島,目下島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農地也全變成爛泥巴地。
農地積水瘧疾肆虐
穿著傳統服飾向來樂天知命的卡特瑞島人,幾百年來遺世獨立,始終保持著傳統生活模式,但他們卻因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全球暖化,令他們將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命運。卡特瑞島環保人士保羅塔巴錫說:『他們已經持續被海洋力量攻擊,還有持續不斷的洪水,原有的地區都被改變了,被破壞殆盡,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沒了。』
目前,島上原來的主要道路現已水深及腰,原來種植椰子樹的農地也全成了爛泥巴地。更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蒼蠅叢生,瘧疾肆虐。
專家預測,過不了幾年,卡特瑞島將被完全淹沒在海里,全島居民遷村撤離勢在必行。
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
而位於南美洲、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正漸漸消失,讓全球暖化危機雪上加霜。
號稱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涵蓋了地球表面5%的面積,製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氣及30%的生物物種,由於遭到盜伐和濫墾,亞馬遜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積消退,相當於一個新澤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會讓全球暖化加劇之外,更讓許多隻能夠生存在雨林內的生物,面臨滅種的危機,在過去的40年,雨林已經消失了兩成。
編輯本段由來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編輯本段新說
自1975年以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9華氏度,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氯氟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著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 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說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溫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
工業革命前大氣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後,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會增高多少?
目前採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物理狀態變化規律,設計成數值模式進行計算。不過,由於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律認識得還不夠完善,採取的簡化計算辦法不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估,最終得出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土1.5℃,即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採用的數字。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會遮擋部分陽光到達地面,因此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米2。即相當於CO2增溫效應(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米2)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於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然而,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不均勻分布於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便引起另一嚴重後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後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估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 (相應升溫1.0℃一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台風強度將增強,台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現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編輯本段對策
雖然迄今為止,我們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應該想盡辦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長,不可聽天由命任憑發展。
首先,暫訂2050年作為目標。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勢發展下去,綜合各種溫室效應氣體的影響,預計地球的平均氣溫屆時將要提升兩度以上。一旦氣溫發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氣候將會引起重大變化。
因此為今之計,莫過於竭盡所能採取對策,盡量抑制上升的趨勢。目前國際輿論也在朝此方向不斷進行呼籲,而各國的研究機構亦已提出各種具體的對策方案。
可惜仔細檢視各種方案之後,迄今尚未發現任何一項對策足以獨挑大樑解決問題。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尋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這些對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夠實現,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根據估計可以發揮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壞而被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每年約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國認真推動節制砍伐與森林再生計劃,到了2050年,可能會使整個生物圈每年吸收相當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結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溫室效應。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估計到了2050年,可使溫室效應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這對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預計可以達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經燃燒,就會排放出二氧化碳來。惟其排放量會因化石燃料種類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為低。同樣是要產生一千卡的熱量,煤炭必須排放相當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這在石油則為0.085公克;若是換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順序予以加重課稅。譬如生產方面,要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煤炭,以能量換算,每十億焦耳課稅0.5美元,而對天然瓦斯則只課稅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課稅愈重。至於消費方面的情形亦復加此,其課稅比例在煤炭訂為23%,在天然瓦斯訂為13%。
當然,現今階段只不過是有這么一個構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諸實行,可望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提供大約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瓦斯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則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廣這種運動。惟其抑制溫暖化的效果並不太大,頂多隻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預計將對2050年為止的溫暖化,分擔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勵使用太陽能
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不過,就算積極推動此項方案,對於2050年為止的溫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們的期待。
九、開發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此外也有可能是自然規律,應為古代恐龍時期地球比現在還熱。
何謂『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會是現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室氣體所引致,這些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而影響到地球整 體的能量平衡。在現況中,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太陽輻射後能平衡於釋放紅外線輻射到太空外(圖一)。但受到溫室氣體的 影響,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的份量多過它釋放出到太空外,這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 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室效應』的作用。
圖一簡略地說明地球大氣層的長期輻射平衡情況。太陽總輻射量(240瓦每平 方米)和紅外線的釋放量應要均等。其中約三分之一(103瓦每平方米)的太陽輻射會被反射而餘下的會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氣 層的溫室氣體和雲團吸收及再次釋放出紅外線輻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約33℃。
(來源: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94: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IPCC IS92 Emission Scenari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溫室氣體種類
溫室氣體佔大氣層不足1%。其總濃度需視乎各『源』和『匯』的平衡結果。『源』是指某些化學或物理過程使到溫室氣體濃 度增加,相反『匯』是令其減少。人類的活動可直接影響各種溫室氣體的『源』和『匯』而因此改變了其濃度。
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氣層中的水氣(H2O)雖然是『天然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認為它 的成份並不直接受人類活動所影響。表一顯示了一些溫室氣體的特性。
『全球變暖潛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幫助決策者能量度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變暖的影響,『跨政府氣候轉變 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1990年的報告中引入『全球變暖潛能』的概念。『全球變暖潛能』 是反映溫室氣體的相對強度,其定義是指某一單位質量的溫室氣體在一定時間內相對於CO2的累積輻射力*。表二列出 『跨政府氣候轉變委員會』報告內一些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能』。對氣候轉變的影響來說,『全球變暖潛能』的指數已考慮到 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存留時間與及其吸收輻射的能力。在計算『全球變暖潛能』的時候,是需要明了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演變情況(通常不太了解)和它們在大氣層的餘量所產生的輻射力(比較清楚知道)。因此,『全球變暖潛能』含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以CO2作為相對比較,一般約在±35%。
*輻射力的定義是由 於太陽或紅外線輻射份量的轉變而引致對流層頂部的平均輻射改變。輻射力影響了地球吸收和釋放輻射的平衡。正值的輻射力會使地球 表面變暖,負值的輻射力使地球表面變涼。
溫室氣體濃度的轉變
i) 二氧化碳(CO2)
夏威夷的冒納羅亞觀象台在1958年已開始對大氣層CO2濃度作仔細量度。表二顯示CO2在大氣層中 的每年平均濃度由1958年約315ppmv(百萬份之一體積)升至1997年約363ppmv。冒納羅亞觀象台的數據亦反映了每年在北半球因為植 物呼吸作用而產生的周期變化:CO2濃度在秋冬季時增加而在春夏季時減少。與北半球比較,這種隨著植物生長及凋萎 的CO2濃度周年變化在南半球的出現時間是剛剛相反,而且變化幅度較小,這種現象在赤度附近地區則完全看不到。
圖二. 大氣層CO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表示1974年5月 以前的數據,取自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表示1974年5月以後的數據,取自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長期趨勢。
ii) 甲烷(CH4)
CH4在大氣層中的增長速度已在近十年減少下來,尤其在1991至1992年間有明顯的下降,但在1993年後期亦有 些增長。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長速度是每年13ppbv(十億份之一體積)。
圖三. 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象台收集的空氣樣本顯示大氣層中CH4的平均混合比。藍點表示量度數據,紅線 和綠線分別表示CH4混合比短期和長期的變化。
iii) 一氧化二氮(N2O)
從過往40年間,N2O的平均升幅是每年0.25%(見圖四)。現時在對 流層的N2O濃度在312到314ppbv左右。
圖四. 大氣層中N2O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iv) 氯氟碳化合物(CFCs)
在各種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較為重要,因為其濃度比較高與及它們對平流層內的O3有很大影響。 在多種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濃度最高,分別約為0.27及0.55ppbv(量度於冒納羅亞觀象台,1997,見圖五 和六)。從它們的『全球變暖潛能』數值,顯示這兩種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的能力相當高,估計在八十年代期間除了CO2以 外,CFC-11及CFC-12在所有溫室氣體中對輻射力的影響已佔了三份之一。
圖五. 大氣層中CFC-11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圖六. 大氣層中CFC-1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圖二至六取自夏威夷冒納羅亞觀象台
『溫室效應』增強後的影響
i) 氣候轉變:『全球變暖』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氣候因此需要轉變來使吸取和釋放輻射的份量達至新的平衡。 這轉變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氣低層變暖,因為這樣可以將過剩的輻射排放出外。雖然如此,地球表面溫度的少許 上升可能會引發其他的變動,例如:大氣層雲量及環流的轉變。當中某些轉變可使地面變暖加劇(正反饋),某些則可令變暖過 程減慢(負反饋)。
利用復雜的氣候模式,『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三份評估報告估計全球的地面平均氣溫會在2100年上升1.4至5.8度。這預計已考慮到大氣 層中懸浮粒子傾於對地球氣候降溫的效應與及海洋吸收熱能的作用 (海洋有較大的熱容量)。但是,還有很多未確定的因素會影響 這個推算結果,例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預計、對氣候轉變的各種反饋過程和海洋吸熱的幅度等等。

② 物理學上最簡單的問題,但我想不通

這個問題說明你思路比較死,你知道太陽系的結構不?太陽輻射到地球,升高溫度的是大氣,學融化的時候吸收了地表的熱量,造成地表附近也就是你站立的那大約2m高的空間溫度會降低,而大氣的宏觀溫度卻是不會上升的,就像你夏天開汽水為什麼會有白霧?因為氣體突然膨脹降溫使瓶子附近的溫度降低,你怎麼沒說屋裡也降溫了呢?

③ 早晨溫度低中午溫度高的原因

溫度(te紅線)是標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從微觀上講是體積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根據一個可觀察的現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准之一測得的冷熱程度。早上溫度低,午後溫度高的原因是早上地球表面有雲氣,透過雲氣看太陽,太陽顯得很大。中午雲氣消失後,陽光變小,但太陽的大小並沒有改變。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球離太陽遠近,並不正確。一個小兒說,早上涼快,中午熱。從身體對溫度的感受來說明太陽離地面近,也不準確。因為在晚上,太陽照射地面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很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所以覺得熱。這個溫度的冷熱不能說明太陽離地面很近。後來,科學家終於算出來了,地球離太陽平均1496萬公里處的地方,看起來比看到的白色圖形要大。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效應。太陽初升時,四周的天空黑暗,因此太陽看起來更明亮,而中午,四周的天空都很明朗。相對來說,太陽在早上比中午大。總之,早晨和中午的距離是相同的,所以它的大小也是一樣的。看起來早上的陽光比中午的大是因為眼睛的錯覺。還有,中午早晨太陽比較熱,是因為中午太陽離我們更近嗎?不是的。那又是為什麼?中午早上熱,是因為中午陽光直射在地面上,早上陽光斜射在地面上。可見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同一時間、同一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陽光斜射熱較強,因此中午比較早晨熱。其實,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在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陽的輻射強度,但太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導致氣溫上升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太平面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導致溫度上升的主要原因。總之,每天中午熱,早晨冷,並不是太陽離地面很遠很近的原因。

④ 在物理學中,為什麼吸熱時物體溫度會升高,在化學中,為什麼吸熱時溫度會降低

物理上說的吸熱,是指物體吸熱,吸熱後物體本身溫度高了;化學的吸熱,說的是熱量被吸收了,比如溶液,熱量被吸收了,溫度降低指周圍的溫度降低了

⑤ 通過花香襲人就知道氣溫升高了,這是物理學中的什麼法

分子運動越劇烈 溫度高芳香氣味濃,聞到說明有分子擴散到人的鼻孔,氣味濃說明分子多,氣溫高的時候分子運動劇烈所以分子多氣味濃

⑥ 現代社會普遍使用空調會導致氣溫升高嗎全球溫度的升高和空調的使用有多大關系能用物理學焓和熵來解釋嗎

空調並不是憑空製冷, 而是做的熱量搬運的工作把室內的熱量傳輸到室外 . 在往室內送出冷風的同時, 室外機也不斷送出熱風, 這部分能量即有來自室內的熱能, 也有維持空調運轉消耗的電能. 除去搬運的熱量,總體來看, 空調是一個產熱機器, 產熱的功率就是空調耗電的功率.但在大自然面前, 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直接影響簡直微乎其微. 如果按空調功率是1 kW, 地球有1億台空調的話, 空調耗電量僅僅是10^11W 而已, 而太陽輻射給地球的熱量是10^17量級, 空調的產熱是太陽輻射量的百萬分之一, 幾乎沒有影響.並且這部分能量即使不經過空調,也會通過其他方式轉化成熱能,比如水流沖刷河床等照例後面還要再加上保護大環境熱愛水資源的內容, 比如說人類工業生產排放的CO2 影響了熱量的耗散等, 這里從略
滿意請採納

⑦ 溫度升高,相對濕度降低,請從物理學角度剖析。謝謝

要結合實際,水分子溫度升高後會變成氣體,氣體的體積遠比水蒸氣的體積大,那麼則相同體積的空氣中,溫度高的水蒸氣就相對少了,因為有部分水蒸氣變成了氣體,則相對的濕度降低。其實這些問題你想得太復雜了,物理中許多問題都是從實際中出發的,你可以想像我們煮一鍋水,溫度越高,水就會不停的蒸發掉,那麼鍋中的水就不停的減少,這個是人人都知道的真理,那麼溫度升高,相對濕度降低同我們煮鍋水的原理差不多,亦就是說溫度升高,相對濕度降低同樣可以說是真理,我們做題的思路就圍這個真理解釋就可以了,反正不合實際的都首先排除掉。

⑧ 通過花氣襲人就知道氣溫升高了這是物理學習中的什麼方法

這是物理學對的 這是物理學的的分子的廓上 這是物理學的的分子的擴散唄 那個分子吸收的能量應該就會擴散的

⑨ 物理學!

有道理!融雪時雪從固態轉為氣態液態,這個過程會吸收大量的熱量,因此氣溫會降得很快……下雪的時候只是氣溫低於0攝氏度而已,而且雲層可以保持熱量

⑩ 古詩「花氣襲人知驟暖」,從花的芳香氣味變濃可以知道周邊的氣溫突然升高.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


(1)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花氣襲人」是因為花朵的芳香分子無規則運動加劇,很快擴散到了空氣中,說明周邊的氣溫突然升高了.
(2)用熱水袋取暖,是人從熱水袋吸收熱量、溫度升高,是通過熱傳遞改變內能的;
(3)水的比熱容較大,和其它物質比較,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的熱量多,所以汽車散熱器常用水作為冷卻劑;
(4)水吸收的熱量:
Q=cm△t=4.2×103J/(kg?℃)×16kg×50℃=3.36×106J.
故答案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擴散越快;熱傳遞;比熱容;3.36×106

閱讀全文

與物理學如何抑制氣溫升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