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物理教師面試說課常見題目有哪些
牛頓定律與運動學結合,能量法解決問題,電磁感應,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運動,天體運動。
建議你去看看近幾年的高考真題,從那裡面找點題,高考題都是絕對的經典
㈡ 上海科技版高中物理必修1 說課時一般會出現哪些題目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2。速度與加速度的關系。
㈢ 高中物理課型有哪幾類每種課型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實驗教學課1、演示實驗所謂演示實驗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為配合教學內容而演示給學生看的實驗.因此主要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範作用.為了確保演示實驗成功,並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課堂演示實驗要首先做好准備,力求演示的現象清楚,並配合必要的說明和講解.
2、探究實驗探究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掌握實驗技能,使學生受到物理學研究的實驗方法的初步訓練的主要措施.
3、課外實驗這種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補充形式,可作為實驗作業布置給學生,也可作為建議,由有興趣的學生自願進行.
1(二)知識教學課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並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1、引入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變化規律及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行研究歸納,就形成了物理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常用的方法有: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
3、討論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以後,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認識.
4、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2運用知識的練習,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習題教學課習題教學,也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講述若乾重要概念和規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學單元之後,一般要安排以解題指導為中心的習題課,及時而有重點地進行復習和解題訓練.要上好一堂習題課,重要的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程度,選編好例題和習題,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把復習講評、示範解題和學生練習等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㈣ 高三物理優秀公開課教案有哪些
國慶小長假結束,如何讓學生盡快進行自我調整,明確奮斗目標,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呢?我建議設計好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高三物理優秀公開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物理優秀公開課教案一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繫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見力的基礎上來研究多個力的合力問題,有以下幾個特點:1.初中已經學習了二力平衡,作為基礎;2.學生在標量與矢量方面已經有所了解;3.在《重力》那節課上學習了力的圖示等。所以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合力、分力、共點力、共點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與分力F1、、F2的夾角α 的關系。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力作用的效果來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區分矢量和標量,能通過實驗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
3.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計算在同一直線上的幾個共點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共點力間夾角的關系,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共點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學會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和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運用等效的物理思想來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實例理解力的合成與合力的概念;教學的難點是: 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麼是共點力,並通過歸納總結區別合力與分力,並通過實驗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再進一步聯系生活,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歸納總結和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二力平衡,來引導學生學習合力的概念,強調力的合成不是簡單的代數相加、減;進而讓學生探究力的合成滿足怎樣的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平行四邊形定則;觀察及歸納總結。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鍾的時間)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讓學生體會到力與平衡的現象隨處可見,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鍾的時間)
提出問題(什麼是共點力)讓學生閱讀課本在回答問題,教師利用實例講解共點力的概念,強調幾個力的延長線會交於一點 就是共點力。
教師復習初中“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回顧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師舉例(牆上掛畫,一個人提一桶水與兩個人合提一桶水等)並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圖,指出各個作用力並不在同一直線上。怎樣進行力的合成?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供學生:橡皮筋,測力計,直尺,白紙等讓學生閱讀82頁的實驗探究,並進行分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歸納和總結。進而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探究實驗中的分力與合力的區別,合力與力的合成的區別。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體驗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力大小及夾角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於標量的計演算法則。
教師給出例題(水平向右力F1=45N;豎直向上的力F2;用作圖法求這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讓學生分析回答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在進一步的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三物理優秀公開課教案二
摩擦力
1.說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繫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有:1.滑動摩擦力;2.靜摩擦力;3.摩擦力的調控。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後,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於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有如下特點:1.本節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階;2.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3,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後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會應用公式f=Nμ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會應用公式f=μ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什麼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2。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並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數法,引導學生發現f=μN的規律並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探究、討論並結合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鍾。)
(多媒體)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並向後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鍾)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數→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麼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別→設計控制變數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麼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強調正壓力就是上節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並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 5~10分鍾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鍾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著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後評講。
(4)、布置作業
練習第3、4題。並預習下節教材.
(5)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高三物理優秀公開課教案三
彈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製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鬆手後,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後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並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麼分類,並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後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於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並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麼是彈性?什麼是塑性?什麼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於乒乓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作的。
3、關於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隻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於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 D、人對牆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布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猜你喜歡:
1. 加速度教案設計
2. 初中物理優秀教案應該怎麼設計
3. 高二物理教學教案設計有哪些
4. 《軍神》公開課教案及評課稿
5. 幼兒園大班安全教案優質課
㈤ 高中物理動量守恆定律知識點總結
高中物理動量守恆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和難點,那麼有哪些知識點是必須掌握的呢?以下是我為您整理關於高中物理動量守恆定律知識點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高中物理動量守恆定律知識點(一)一、動量守恆定律
1、動量守恆定律的條件:系統所受的總沖量為零(不受力、所受外力的矢量和為零或外力的作用遠小於系統內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即系統所受外力的矢量和為零。(碰撞、爆炸、反沖)
注意:內力的沖量對系統動量是否守恆沒有影響,但可改變系統內物體的動量。內力的沖量是系統內物體間動量傳遞的原因,而外力的沖量是改變系統總動量的原因。
2、動量守恆定律的表達式m1v1+m2v2=m1v1/+m2v2/(規定正方向)△p1=—△p2/
3、某一方向動量守恆的條件:系統所受外力矢量和不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的力為零,則系統在這個方向上的動量守恆。必須注意區別總動量守恆與某一方向動量守恆。
二、碰撞
1、完全非彈性碰撞:獲得共同速度,動能損失最多動量守恆。
2、彈性碰撞:動量守恆,碰撞前後動能相等。
特例1:A、B兩物體發生彈性碰撞,設碰前A初速度為v0,B靜止,則碰後速度,vB=.
特例2:對於一維彈性碰撞,若兩個物體質量相等,則碰撞後兩個物體互換速度(即碰後A的速度等於碰前B的速度,碰後B的速度等於碰前A的速度)
3、一般碰撞:有完整的壓縮階段,只有部分恢復階段,動量守恆,動能減小。
4、人船模型——兩個原來靜止的物體(人和船)發生相互作用時,不受 其它 外力,對這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來說,動量守恆,且任一時刻的總動量均為零,由動量守恆定律,有mv=MV(注意:幾何關系)
高中物理動量守恆定律知識點(二)沖量與動量(物體的受力與動量的變化)
1.動量:p=mv {p:動量(kg/s),m:質量(kg),v:速度(m/s),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
3.沖量:I=Ft {I:沖量(N?s),F:恆力(N),t:力的作用時間(s),方向由F決定}
4.動量定理:I=Δp或Ft=mvt–mvo {Δp:動量變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動量守恆定律:p前總=p後總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彈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統的動量和動能均守恆}
7.非彈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損失的動能,EKm:損失的最大動能}
8.完全非彈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後連在一起成一整體}
9.物體m1以v1初速度與靜止的物體m2發生彈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論-----等質量彈性正碰時二者交換速度(動能守恆、動量守恆)
11.子彈m水平速度vo射入靜止置於水平光滑地面的長木塊M,並嵌入其中一起運動時的機械能損失
E損=mvo2/2-(M+m)vt2/2=fs相對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 對子 彈相對長木塊的位移}
高中 物理 學習 方法要重視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都是從自然現象的實驗中 總結 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課標中,有不少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對於高一新生,注重把這兩種實驗做好,對於演示實驗,在老師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老師的引導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弄清每個實驗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儀器的性能與使用。
對於學生實驗一定要強調人人動手,不能做“聽眾”;做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明確實驗步驟,認真做實驗,仔細記錄數據,通過正確的處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課後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上的小實驗(如“懸掛法”找重心)或“做一做:測定反應時間”主動積極地去動手實驗,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要善於觀察
物理學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是勤於觀察,善於觀察的。因而,他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例如,在緒言課中,我們演示了小鐵球的碰撞現象,有的同學不僅單純地觀察到了一個球碰撞另一個球的現象,而且提出如果兩個球碰撞兩個球會出現什麼現象?
三個球碰撞兩個球又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勤於觀察,善於提出問題必將使自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自己去看書,去研究,去探索。這樣才能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
當我們學習了摩擦力之後,就應在平時觀察生活中接觸物體接觸面的情況(物質的材料、粗糙程度等),以及 賽車 與平常汽車的輪子與地面間的摩擦有什麼不同,使平時生活中的現象與摩擦力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
學習了慣性後,當看到汽車啟動或剎車時,車上的人向後或向前傾倒,或者汽車轉彎時,車上的人向彎外傾斜,看到這一現象就應當與慣性聯系起來,這樣觀察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大腦中必然存儲了大量的物理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物理知識。
要勤於思考
高中物理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和邏輯性,聯系實際多,靈活性強,學好物理單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於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規律。做物理題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過程,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情景,分析它滿足的條件,從而正確地選用物理規律,不能把物理題簡單當作數學題去解。
在高一剛開始的階段,我們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較多,每學過一個概念,要弄清楚:這個概念是如何得來的?如何定義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和其他物理量之間有什麼關系……每學過一個公式,要力圖搞清:這個公式是如何得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是什麼?
和其他公式之間有什麼關系……每做一道習題,首先審題要清晰,研究對象是誰?物理情景是什麼?選取哪個物理過程進行研究?該選用哪個公式去解題?將物理規律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就一定會不斷提高分析、判斷、推理、歸納和想像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學習物理。
㈥ 高中物理哪些是概念課哪些是規律課
概念就是定義的,你只能接受的,如什麼是位移,什麼是時間,什麼是時刻,什麼是速度,什麼是自由落體,什麼的平拋運動。概念是前人已經命名好了的,你能做的是這個概念有什麼條件限制,學會判斷滿足哪些條件就屬於該概念的范疇。
規律像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也許N多年之後,有可能有人說這規律是錯的,應該如何如何,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是經驗總結嘛。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如何變化,位移隨時間如何變化,速度位移之間有何聯系,這些都是規律啊。
㈦ 高中物理課後習題。三題和五題要求有過程。謝謝。
分析:石子做自由落體運動,它留下徑跡AB的對應運動時間即為照相機的曝光時間.由照片可以看出,AB長對應兩塊磚的厚度,AB的實際長度為兩塊磚的厚度.由位移公式分別石子從開始下落到A、B的時間,再求解曝光時間.
解答:解:石子做自由落體運動,它留下徑跡AB的對應運動時間即為照相機的曝光時間.
設開始下落點為O.由照片可以看出,AB長對應兩塊磚的厚度,即AB的實際長度為:|AB|=6×2cm=0.12m,則|OA|=2.0m,|OB|=2.12m.
由|OA|=
1
2
gt2知,從O到A的時間tA=
2|OA|
g
=
2×2
10
s=0.63s
從O到B的時間tB=
2|OB|
g
=
2×2.12
10
s=0.65s
所以曝光時間△t=tB-tA=0.02s.
答:這個照相機的曝光時間為0.02s.
點評:本題是實際問題,首先要搞清物理情景,明確已知條件與所求曝光時間的關系,原理不難.
分析:(1)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在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是一恆量,△h=gT2求出g.或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瞬時速度,從而根據v=gt得出g.
(2)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AC段的平均速度,即可得出B點的瞬時速度.
解答:解:(1)方法一:根據△h=gT2,得g=
△h
T2
.
方法二:計算出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再運用v=gt求解,g=
v
t
.
(2)vB=
xAC
2T
=
(28.4−12.5)×10−2
2×0.04
m/s=1.99m/s
故小球經過B點時的速度為1.99m/s.
點評:解決本題的關鍵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兩個重要推論,在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是一恆量;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分數線打不上去,如果不行
上一下這個網站http://www.jyeoo.com/physics2/ques/detail/4854223a-c621-4371-8d8a-b8c0cae25a11
http://www.jyeoo.com/physics2/ques/detail/fc109487-d97d-4b2b-a92e-a023dfd3fb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