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克勞塞維茨的「攻勢防禦」思想是指什麼
克勞塞維茨的「攻勢防禦」思想是指:要把進攻和防禦緊密結合,要用巧妙的的打擊構成防禦的盾牌。
克勞施維茨將一場戰爭看做是一個被捲入國家的全部人口的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的總和較量。克勞施維茨批判性的將軍事力量看作是一種在兩個辯證對立的,亦即實現一方的目標的同時另一方將會成為敵人的政治斗爭無法解決問題時的工具。
克勞塞維茨的理論基礎
克勞塞維茨並非一個系統理論建構者,他的觀點並非建立一個一般通論。他想從歷史戰役中擷取一些邏輯原則而已。他認為戰爭中有太多不可計算的因素,是事前無法規劃的,因此他認為軍事領袖必須要有應對能力,在不完全知悉、有時間壓力條件下做出決斷。
克勞塞維茨分析他那時代關於意圖、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軸線。根據他的觀點每場戰爭都是以暴力體現其意圖的行動。而達成的戰略可以有不同方式,比如以暴力為手段,或者以非軍事措施(切斷外援)。而達成特定目的的手段,就是依據一定理由的協助性工具,也就是一個國家道德上或心理上的力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攻勢防禦
⑵ 在軍事史上,克勞塞維茨第一次提出什麼和消極防禦的概念
克勞塞維茨第1次提出了主力會戰的概念。在克勞塞維茨的著作戰爭論中,克勞塞維斯系統地闡述了。我一定會站在戰爭中的地位,作用,目的以及如何實施主力會戰。克勞塞維茨認為主力會戰是贏得戰爭的唯一手段,只有通過一場大的主力會戰,有效的殲滅對手的有生力量,使對手無法獲得足夠的兵力進行任何的有力行動,從而將對手驅逐出戰略要點達到戰勝的目的。在克勞塞維茨的理論中,軍隊要通過主動的共識行為去迫使對手,集中主要兵力與我方進行大規模的主力會戰,通過一場或多場的主力會戰,盡可能多地殲滅對手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使對方的兵團無法進一步進行有力行動,打亂他們的編制,遲滯他們的行動。破壞他們的後方。通過主力會戰。取得戰爭的勝利。事實上在克勞塞維茨的理論中,一場戰爭最主要的就是主力會戰一旦一國的軍隊在主力會戰中失敗,那麼他就喪失了絕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再也無法組織起來任何的攻勢行動或者說有力行動用於貫徹自己的目的。你提出這個主張是基於19世紀初期的拿破崙戰爭的戰爭經驗,在拿破崙戰爭中,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反法同盟,都是通過一次或多次,主力會戰來贏得勝利的,比如說拿破崙擊敗第2次反法同盟的奧斯特里茨會戰,以及俄國與法國進行的博羅季諾會戰。乃至於拿破崙人生的最後一場戰爭,滑鐵盧戰役都是拿破崙遇方法同盟進行的主力會戰,通過這些主力會戰,一勝利的一方都盡可能多地消滅了,失敗方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是戰敗的一方無法在短期內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從而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⑶ 克勞賽維茨的攻勢頂點理論思想是指
攻勢防禦是指為了反攻或進攻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挫敗進攻之敵的防禦。積極防禦既可以是戰略指導思想,又可以是戰役、戰斗的作戰原則。
攻勢防禦出自克勞塞維茨主要著作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認為把防禦和進攻辯證地統一起來,防禦中必須有進攻,攻防結合,交替運用。
把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戰略上的持久與戰役戰鬥上的速決、戰略上的內線作戰與戰役戰鬥上的外線作戰巧妙地結合起來,逐步消滅敵人,奪取戰爭主動權,徹底殲滅敵人。
相關如下
克勞塞維茨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組成部分--戰略學和戰術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對軍事學術中的「永恆的原則」,認為戰爭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同時,他又否定在軍事發展上存在規律性,並且斷言「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
克勞塞維茨是第1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盡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⑷ 克勞賽維茨的攻勢防禦思想是指什麼
克勞塞維茨的「攻勢防禦」思想是指:要把進攻和防禦緊密結合,要用巧妙的的打擊構成防禦的盾牌。
這種以攻勢行動為特徵的防禦作戰,能從被動中爭取主動,給防禦增添活力,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既可作為戰略思想用於指導戰爭,亦可作為戰役戰術原則用於指導戰役戰斗。
當用於戰略指導時,通常是在總體防禦的態勢下,靈活運用多種作戰形式和戰法,積極進行戰役戰斗乃至戰略上的攻勢作戰,逐步改變戰略形勢,通過戰略決戰,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或挫敗敵人的進攻,迫其停戰,結束戰爭。
歷史評價:
克勞塞維茨把戰爭比作一條「變色龍」,認為每個時期的戰爭都不同於以往的戰爭。它的基本色彩包括三個方面,即戰爭要素的暴烈性,蓋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戰爭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戰爭的這三個方面是克勞塞維茨探討戰爭問題的出發點,是他提出「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形態的根據。戰爭要素的暴烈性是把戰爭放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中得出的。
他把戰爭看作是兩個人搏鬥的擴大,因而戰爭是一種暴力行為,所追求的目的是打垮對方。這就是所謂「絕對戰爭」形態。
⑸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的著名論斷內容是什麼
1.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如同一條變色龍,每一次戰爭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戰爭的暴烈性,戰爭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卻是其根本屬性之一。
2.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斗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
3.戰略包括精神、物質、數學、地理、統計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物質要素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的比例等。數學要素指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等。地理要素指制高點、山脈、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統計要素指一切補給手段等。
4.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雖然在實際作戰時,通常不可能處處形成優勢,但必須在決定點上通過巧妙調遣部隊,造成相對優勢。
5.戰爭中的攻防。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整體為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因素,防禦中也含有進攻因素。進攻可轉變為防禦,防禦也可以轉變為進攻。
6.要積極向戰史學習。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理論是成長於戰爭經驗土壤里的果實。戰史是最好的、最有權威、最能說服人的教師。
⑹ 克勞塞維茨在軍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什麼的概念
克勞塞維茨是第一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盡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⑺ 克勞塞維茨在軍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什麼和什麼的概念
克勞塞維茨在軍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概念。
⑻ 找到重心就解決問題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過:「比較性思維習慣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可是這個致命的弱點,在任何領域都能夠清楚的看見,比如戰略中重心這個概念。
重心概念的衍生。 重心是克勞塞維茨提出了很多不朽概念之一。西方軍事機構紛紛採納了這個概念,盡管這個概念的固有問題隨著不同場合的應用問題越來越多。這個概念後來越來越為人們熟知,後來用縮略語COG直接指代。克勞塞維茨關注點在於敵人的部隊,但是由於人們將重心視為敵人的權力和力量資源,因此概念也可指代聯盟或者國家的意志。
一定要打擊重心。 八十年代末,各種思潮匯成一種明確軍事理念形式紮根於軍事機構中,人們認為,應在戰爭的操作層面設置軍事重點。部隊應該直搗對手重心,其意義在於動用軍隊才最有可能迫使敵人投降。這種思維鼓勵人們相信,最重要的重心是直接連接敵人大腦中樞的,可以用休克和紊亂讓敵人出現精神上的混亂,進而麻痹和癱瘓敵軍的力量,而不是用炸彈消滅敵人的肉體。
美國空軍上校約翰·沃登提出了關於重心最有影響力的版本——五環理論。他認為敵人的重心是其最為薄弱的地方,只要朝著這個點攻擊,就極有可能獲得決定性時機。表現在到那個時候,敵軍領導層按照你的意圖行事。
沃登將敵人看做一個系統,它由相互關聯的幾個部分通過若干節點和鏈接串成。重心可能就存在五個部分——領導層、生產設施、基礎設施、國民和地面部隊——其中的任何一個。任何戰略實體都可以這五個部分來概括和描述。它的意義在於,空中力量是唯一一支具備能力平行的同時打擊這五個部分,進而癱瘓對手的力量。他認為,這種戰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是重心應用的理論之一。
無法找到的重心。 經過系統闡述之後,人們發現在「在發展和應用重心的觀念的過程中缺乏理念指導,使得決策者們浪費了時間,幾乎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切實的益處」。據稱,一些決策團隊會耗費數個小時——甚至好幾天的時間——爭論敵人的重心到底是什麼,而最終結果往往是由個性最強的那個人決定。
實際問題是,重心這個概念已經被擴展到了一種毫無意義的程度。它既可以只一個目標,也可以指代數個目標。所謂核心既可以是敵人的力量之源,而有可能存在政治領域。如果攻擊敵人的重心之後一切順利,其結果將是決定性的,或者帶來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後果,即便在過程中,還要依靠其他手段幫忙。
方法才是關鍵。 克勞塞維茨發明這個概念的初衷,是勝利的關鍵在於擊潰敵人的軍事系統,但是,如果敵人應變能力並非來源於軍事,那麼即便攻擊了所謂的重心,也達不到預先的效果。如果重心並非設施或者一系列武器裝備,而是政治理念或者同盟關系,攻擊目標就會變得難上加難。
波黑戰爭中,南聯盟在長期持續空襲中,軍隊損失並不致命,關鍵是對民用設施的攻擊,導致城市中停水停電,使得民眾完全喪戰爭意志,這才是致命的。
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經濟和軍事也很落後,但是卻讓所有國家畏懼,原因並非其具有相比清朝更強的軍事能力,而是其戰爭意志力讓所有敵人都看不到底。他和他的戰友們,具有準備讓出中國幾個省,犧牲數百萬,甚至千萬計的人員,也要與入侵的敵人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沒有任何人,包括所有潛在的敵人和中國人自己,會對這一點有絲毫的懷疑。那麼,如何打擊這個重心?
無論軍事斗爭准備多麼充分,都不算充分。
只有整個國家不僅進行戰爭的充分物質准備,而且進行了戰爭充分的心理准備之後,才算是准備充分。國家的根本安全必須建立在其整體戰爭潛力抗消耗和消耗敵人的能力上。
找到重心非常困難,而找到所謂的「重心」,並不能解決絕大多數問題,那時候的你,也許不是想像中的長舒一口氣,而是長嘆一口氣。
⑼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作為唯心主義者的克勞塞維茨,把他國家的政治視為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發展動力就是階級斗爭。他認為戰爭只不過是對外政策的繼續,而沒有認識到戰爭同對內政策的聯系,把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政治與階級斗爭割裂開來。由於他沒有揭示出戰爭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本質,所以在他論述具體戰爭時,就無法闡明戰爭的侵略性或正義性。
克勞塞維茨認為「每個時代均應有其特定的戰爭」,軍事學術的變化是由「新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引起的。克勞塞維茨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組成部分—戰略學和戰術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對軍事學術中的「永恆的原則」,認為戰爭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同時,他又否定在軍事發展上存在規律性,並且斷言「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
⑽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用了哪些物理概念解釋戰爭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共3卷8篇124章;另有說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為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的材料、關於軍隊的有機區分、戰術或戰術學講授計劃和提綱等附錄,約70餘萬字。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斗;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草稿);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列寧稱克勞塞維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詣極高的軍事問題的著作家。並高度評價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論斷的基本思想,在20世紀,已為一切善於思考的人所接受,"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戰爭的意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來考察各種戰爭的。盡管該書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於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起一場革命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