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美育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方法、場地不失時機地滲透美育,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使他們在愉悅的情境之中輕松地全面地認識物理規律、掌握並能正確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挖掘課本美育素材,展現美
新編初中物理課本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工具,它不僅注重傳授本學科知識的功能,而且在編寫的思想、體系、內容上融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於一體,蘊含大量美育素材。具體表現以下幾方面:
1.1 形象感染美。課本雖將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前位,而以其美的形象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如介紹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學家的刻苦鑽研的精神,啟迪學生樹立積極探索、勇於求真、追求進步的信念。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用具體的事例和大量的圖示描述我國勞動人民、科學工作者對物理學發展的貢獻。
1.2 圖像畫面的直感美。人的視聽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引導學生觀賞圖像畫面,直接感受物理現象和規律的真實美。課本配置的圖有:演示實驗圖、有趣的物理現象圖、實驗工具圖、物理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應用事例圖、自然景觀圖、科學家肖像圖等,看過這此生動而直觀的畫面,給人似有觀形如睹物聞聲之快感,對學生認知意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1.3 內容新穎美。新編教材編寫的又一特徵是在內容思想上有新穎的美感。新增內容有必學內容:聲學、無線電通訊常識、未來篇等篇章;有常識性了解知識:磁浮列車假設理論、放射性光元素等;有閱讀性新知識,如火箭、激光知識等,這些新知識不僅給學生新感覺,還拓寬了學生的認識視野,感受到物理學充滿新穎的創造性和現代新氣息。
2 創設美育情境、降壓減負,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美
課堂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教師充分發揮教材教育功能為學生創造條件,設置愉悅的學習環境。初中物理教學重在認識過程導向,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既是學生認識客體的指導者,又是學生提高智能的服務者;使學生對表象認識既有清晰感,又要減少認識心理畏懼感;既要根據學生認識能力適當的延伸,又要避免過重的偏難的訓練負擔。課堂美育環境創設,需要通過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學得有趣有用,從而喜愛物理學,可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2.1 實驗教學,物理教學以物理實驗為根基,每個測量、測定或研究型實驗、教師演示實驗、課外興趣實驗,無不給學生留下真實感。尤其是演示實驗選用的簡單易操作的器材越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用具,教學效果越顯著。
2.2 對於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採用掛圖、放映幻燈片來加強直觀教學,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
2.3 激趣設疑。物理是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於一體的一門自然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求知好奇的心理,開展有趣的實驗,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實驗,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4 反差對比。對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採取反差對比教學方法,加深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共性與個性的印象,正確區分不同物理量的內涵,從而達到認識物理規律的本質。
2.5 生動、新奇、真實、雅俗的舉例。物理知識來源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幫助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識的應用離不開舉例說明或驗證。用生動、新奇、真實、雅俗的事例予以補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 發揮想像,拓寬認識領域,激勵學生發現美、創造美
3.1 編制習題。根據人類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物理實驗的數據編制習題是件有趣的活動。學生樂於參加這項活動,學會從簡單的已知、求條件對換、補充條件到自編習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想像,進行再創造。
3.2 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習題課教學不是簡單的分式加數字的演算教學,而是圍繞題目給定的條件指導學生明確習題考察的知識點,挖掘習題中的隱含條件和等量關系,學會用公式解題,思索習題解法可行性,聯想習題的可變性,延伸性,使學生能熟練地從不同方面學會一題多解。
3.3 摹擬實驗故障。實驗出現故障是常見的,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參與實驗操作的每個學生會遇到不同的故障,而排除可能出現的故障,教師事先在課堂上通過設置故障,並加摹擬,最終排除故障,增強學生分辨能力和識別能力,提高認識和操作能力。
3.4 探究物理量可能性測定方法。教材中有些物理量可以用不同器材進行測定。
啟示學生認識和掌握物理規律的智育,是物理教學活動的基礎環節。美育對於智育的實施,有著不可忽略的獨特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以美導真的原則指導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學好物理知識,以期達到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效率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和學術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如果說「學無止境」,那麼教師的教學也是「教無止境」,同樣的教科書,同樣的內容,教過十幾遍後,也不能說教得很完美,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和追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一種敬業精神,讓學生充分感受師愛,讓學生受尊重而取得自信,教師要善於藝術性地駕馭教材,廣泛結合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在身邊,身邊有物理,努力讓自己的教學既顯得詼諧風趣,又不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使學生願意聽,並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與此同時,在教育工作上要不斷積累管理工作經驗,善於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思想實際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言傳身教,注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高尚的師德、嚴謹的學風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注意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教學態度認真嚴謹,掌握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參與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課程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學者型的教師.上課時,你會左右逢源「恢恢乎,其游刃有餘」.學生聽你的課覺得是一種美的享受.相反,如果一位教師平時不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只能淪為一般、淪為平庸,成為一名「教書匠」,其教學質量也可想而知.
二、讓實驗貫穿整個物理教學過程
初中學生大都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希望親自動手多做實驗.教師要充分保護和利用這個積極性,讓學生更多地參加實驗活動.《新課程標准》強調,應該逐步做到大部分物理課在實驗室中進行.以新奇有趣的實驗導入新課,例如:在做有關大氣壓作用的實驗時,上課一開始,我用一個空礦泉水瓶,預先用針在空礦泉水瓶底部刺一個很小的孔(學生不知道),然後,用食指堵住小孔,把空礦泉水瓶裝滿水,在水裡倒過來,礦泉水瓶里的水仍然是滿的,說明是大氣壓強的作用.再讓學生上講台演示我做的實驗,由於礦泉水瓶的底部有一個很小的孔,這樣學生演示的結果跟我完全相反,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激發了探究的興趣.在講授概念、規律時,讓學生分組探究,或在講授過程中,進行演示實驗,穿插隨堂小實驗.例如:在學習歐姆定律時,通過創建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做出猜想,運用控制變數法,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為了讓學生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實驗前先讓學生討論得出:改變電阻時,取三個阻值成倍數關系的不同電阻,改變電壓時,同樣取三個成倍數關系的電壓值.然後合作進行實驗,最後用圖像來說明物理現象,物理過程、揭示物理規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實施精講多練、講練結合
「精講」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要求,「多練」則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精講」與「多練」的結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抓住重點和關鍵,掌握物理基礎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怎樣精講呢?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講重點、難點,易錯易混淆的概念,物理定律的概括和總結,著力於畫龍點睛,而不能照本宣科,眉毛鬍子一把抓.例如:對應該多講的地方,精講細講,可以變化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讓學生對各個相關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怎樣多練?多練是學生復習鞏固的過程,是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是提高能力的過程,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項.多練不是搞題海戰術,而是要做到讓教師跳進題海,這樣才能讓學生跳出題海.教師應該以大綱為依據,精選出題目適量,難度適當的題目讓學生做,既節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原則是緊扣知識點深化,使學生對知識點由熟識到活用,學會擴展,以不變的知識點應萬變的知識面,使學生由線性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怎樣講練結合?例如:講新課時,可採用「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方法;復習課可採用「先講後練或先練後講」的方法;每講完一節,補充一定量的練習,以彌補教材上練習的不足.
四、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在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和小實驗,不斷出現的挑戰性的問題和隨之而來的學生討論,這些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上課時,教師不能只滿足於讓學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學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於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例如:在學習「短路」時,都知道是「不經過用電器,用導線把電源兩極直接相連」.而在具體判斷時,學生卻感到比較困難,這時,可以把電流與公路上的汽車相類比,導線與公路類比,用電器與收費站類比,汽車走時為了節約錢,當然是不經過收費站了,這樣,學生對短路的認識就非常深刻,再遇到類似問題就迎刃而解,不再感到電學難學.又如:在學習測導體的電阻時,可將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性實驗,先由各小組討論實驗方法,並要求同學們畫出相應的電路圖,然後領取實驗器材,進行實驗,同學們通過相互討論,研究後,實驗方法多種多樣,如伏安法,伏阻法、安阻法、極端法等等,有個別學生還採用了單表間接測量的方法,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通過學生自己探究並獲得成功,學生的學習氣氛油然而生,學習上主動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精神就得到充分發揮,大大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同時挖掘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藉助多媒體技術,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生活中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可輕松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模擬的場景,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必將促使學生用多種感官去學,同時也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電流與電壓的形成、磁場概念、光學中的顯微鏡、望遠鏡、分子的運動、原子核的裂變與聚變等內容時,初中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這時如果憑借現代化手段,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課件,模擬這些物理現象過程,或上互聯網收集相關資料並下載播放給學生觀看,就能便於學生理解,這樣在讓學生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物理的樂趣.
總之,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很多,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鑽研.
3. 淺談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
物理教育中,可激發激活和捕捉到有些顯性和隱性的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一、挖掘物理教學內容的真善美
1、物理學本身的美
萬有引力定律和庫侖定律對稱的美;諸多物理量用比值定義的相似美;物理量守恆的穩定美;文字或公式表達的簡潔美。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它們是零散的,難以從整體的審美視角去認識、去把握,教師或學生在歸納知識時,讓學生去體會、理解它們美的內涵。
2、物理學發展和物理學家本人承載著厚重的人文因素
物理學發展中,物理學家不畏艱險、孜孜不倦、百折不撓,總結歸納出的定律定理的科學探索精神等不勝枚舉,令人敬佩,講課時自然切入,借題發揮,頌揚科學家的品德及人文精神。科學家的一些趣聞軼事也是人文教育的好素材,這些素材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且具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如牛頓請朋友吃飯,在等朋友間隙到實驗室做實驗,朋友到來沒打擾他工作,獨自吃完飯離去,牛頓感到餓了,見桌上飯菜已盡,自語道:原來早已吃過,返身回到實驗室繼續工作;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發現了高深的相對論,但他還是一個機智幽默樂觀善談的人,用通俗類比的方法向年輕人介紹相對論,情趣高尚,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為人謙虛,他與藝術大師卓別林的一次通信可見一斑,卓別林:「你的相對論世上沒幾個人懂,你是偉大的。」愛因斯坦:「你的表演(啞劇)世上沒人不懂,你卻是偉大的」…… 。平時注意收集相關素材,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因勢利導。
物理本身是美的,認識它的美需要有審美的素質,物理規律定理的和諧美、對稱美、簡潔美是科學家對生活、工作美的追求在科學研究中的反映。物理本身的美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美,激發激活學生的審美因子,去認識周圍的美,發現美,欣賞美,進而去創造(新)美,並把這種審美情感融進學習、生活各個層面。
二、物理教育活動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1、實驗測量求真
做實驗是對客觀規律的探索或對客觀規律的檢驗,然而有些學生只求所謂「准」而忽視客觀事實,測得的實驗數據誤差為零,即使有誤差,不依事實去進行分析,不遵循偶然誤差和系統誤差的偏向性給出一個折衷的數據,這其中不乏學習好的學生,針對這種造假嫌疑的心理偏差,及時引導,聯系生活實際,懂技術比不懂技術的造假更可怕,造成的危害更大,使學生對這一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或許可避免好大喜功、報喜不報憂、謊報數據、玩弄數字游戲的高手的形成。
2、營造教學活動的人文環境
《學記》上說「親其師,信其道」,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得體的言談舉止都給學生產生親近感。教學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學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學生中的民主、平等的良好形象可促使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有利於交流、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有利於與他人友好相處,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個性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3、開展研究性學習塑造人文精神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重在過程,而這個過程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良好的塑造。通過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挫折和教訓以及成功的經驗,學生將從正面和反面逐漸找到與他人合作和與他人交往的正確途徑,逐漸樹立敢於單獨負責和與他人共同分擔責任的工作責任感,逐漸學會如何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如何耐心、真誠地聽取他人的意見的科學方式,逐漸學會如何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4、教師個人魅力起著人文教育遷移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簡潔風趣的語言、漂亮的板書、規范的作圖,應用各種有效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良好把握對學生的表揚和批評,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誠懇接受學生的意見,這無一不是對學生一種無聲的人文教育。教師的敬業精神、教學上的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一座豐碑。
學科內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不求「高大全」,就某一局部問題在教師有心學生無意中順其自然完成。使學科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合。避免每次物理教育中牽強附會,不要喧賓奪主,動搖學科教育的主體地位。
4. 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
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的作用,就是輔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輔助教師在教學中突破用其他教具或儀器難以突破的難點的一種手段。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是對課堂教學手段的補充和提高。
一、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1.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把現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這本身對學生就是一種強大的誘惑,而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透鏡」內容中,教材的插圖變成多媒體計算機上的動畫片,集圖、文、聲、色等多種信息於一體,通過「透鏡」,大胖子「變成」小孩,而小孩也能「變成」大個子,這些過程都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2.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改善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難點
需要通過抽象思維來解決的概念,運用多媒體能模擬常規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演示實驗,從而變復雜為簡單。
例如,在「透鏡」內容中,透鏡成像作圖是難點,我們通過多媒體,把光線通過透鏡的瞬變的物理過程呈現出來,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3.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實現圖、文、聲、色並茂,形象鮮明,從而加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收和記憶過程。
例如,在「透鏡」內容中,用激光聲伴隨著光線延伸,附近加上必要的文字說明。從而使教學結構更合理,使學生在娛樂中「消化」了關於「透鏡」的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原則
由於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所以現在學習和使用多媒體的教師越來越多,但是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來展示,讓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1.教學性原則
(1)選取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
(2)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
(3)能通過提供與教學相關的媒體信息,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2.可操作性原則
課件的操作要盡量簡便、靈活、可靠,便於教師和學生控制。
3.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擬實驗,更要符合科學性。
4.簡約性原則
課件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布局要突出重點,同一畫面對象不要太多,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
5.藝術性原則
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要使人賞心悅目,使人獲得美的享受,美的形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
6.適度運用原則
適度運用原則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根據教學設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
7.適度信息量原則
演示型多媒體教學課信息量太大的現象普遍存在。有一種看法認為多媒體課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要信息量大,就能體現出多媒體的優勢。信息量太大就使學生囫圇吞棗,這就是「電灌效應」,要避免教師和學生被課件牽著鼻子走。
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課件的製作和應用中遵循一定的原則,從而更好地發揮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輔助的教學功能。 ;
5. 八年級物理教學課件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下面是我為大家提供的關於八年級物理教學的課件,內容如下:
【設計理念】
1.本課設計中,力求體現用身邊常見器材進行物理實驗的思想。這節知識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好章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科學探究是初二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探究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解決物理問題常採用這種方法,即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實驗、檢驗,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條件。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有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傳播的?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的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參與、交流、合作的意識。
【教學器材】
1.錄音機、磁帶、外接喇叭、大米數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適量水(學生自帶)。
4.小鈴鐺、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
【教學過程】
一、提高授課藝術,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1.重視課堂授課藝術,富有魅力的語言,對吸引和保持學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章首圖,教師用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的語言朗誦配文,給學生美的享受。教師巧妙設疑,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聲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觀的現象。根據圖文,你們有哪些困惑的問題?激勵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如大象靠什麼進行交流?
2.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課本圖1.1-1四幅圖,讓學生模擬它們發聲,激活課堂氣氛。學生交流討論:發生體發聲時,有沒有共同特徵?
二、探究活動:聲是怎樣產生的
1.教師簡介:物理學中研究、解決問題常採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探究。即: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實驗檢驗→得出結論。
2.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發聲體發聲時有共同特徵嗎?
3.探究前的交流與合作:同學們對上述問題,各自有哪些猜想與假設?寫在草稿本上,然後四人一組交流、討論。如何驗證你的猜想與假設?
4.設計一個簡單易做,又富有音樂美的實驗。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錄音機外接一隻八寸嗽叭,大米數粒。當學生看到這些器材,頓時高興起來,有的就叫起來,能聽音樂了。將大米放入嗽叭「紙盆」上,讓某一個學生觸摸一下紙盆,然後放一段音樂。教師引導:眼看到什麼?耳聽到什麼?此時,讓某一個學生再觸摸一下「紙盆」,讓學生把兩次觸摸「紙盆」的感覺寫下來,教師組織學生第二次交流、討論:(1)你對喇叭發聲時和沒有發聲時的感覺各是什麼?(2)大米為什麼會「跳舞」?(3)發聲體發聲時的特徵是什麼?分析論證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教師起到引導、組織作用,學生除了「動眼」「動耳」「動腦」外,還要動手參與,這種富有音樂享受的實驗,學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發起來,從而產生探究慾望,有利於思維的活躍。
三、重視學生身邊器材,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面向全體學生做實驗,進一步探究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徵。1.直尺能發聲嗎?2.怎樣才能使直尺發聲。3.發聲時特徵是什麼?學生思維進一步活躍,讓直尺發聲的方法較多。
四、簡單介紹物理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用的,進一步增強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
科學家運用科學技術可以記錄、保存聲音,重現聲音。如唱片、磁帶、光碟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動
1.聲音傳播需要載體──介質,課本第14頁,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探究結論:固體能傳聲。此探究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將生活與物理聯系起來,進一步理解探究活動思路。
2.演示:課本第14頁圖1.1-4,證明:真空不能傳聲,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每個學生將適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擊杯子上部。邊敲邊觸摸杯子,再一次體驗發聲體的振動,耳聽聲、眼觀察回缸中的水面。不僅聽到聲音,而且看到水波,將聲波與水波類比,學生更容易理解聲波,從而知道聲也是一種波,把它叫做聲波。
六、初步介紹數據、聲速、回聲概念。強調聲速的讀法和寫法
七、課堂教學小結與延展
1.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本節課各自有哪些收獲?
2.本節課的探究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耳」「動眼」「動腦」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簡單設計實驗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環節(主要環節讓學生總結)。
3.課文中的三個「想想議議」放到課外完成,學生查閱資料,可獨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這樣做,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創新。
6. 如何利用多媒體上好物理課
如何利用多媒體上好物理課
多媒體課件是近幾年以來在中小學中逐步普及應用的教學手段,由於它交互性強、表現形式豐富、容易為學生接受、有利於分層教學、信息量大等優點,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電教手段處於電教的主體地位。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綜合處理,可在信息傳播中把人的各種感官有機地組合起來接受信息,可以大大的提高人們接受信息的效率,這已在教學各學科中取得良好效果。物理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也應當融入現代信息技術。下面就我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略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多媒體技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1.可創建情景、渲染氣氛,增強學生求知的興趣。
傳統教學中教學方式手段比較單一,大多數課堂僅用粉筆、黑板,靠教師一張嘴滔滔不絕地講,時間長了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想像,結果很容易引起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倘若課堂教學中合理藉助於多媒體技術,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輕松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虛擬的場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學習興趣倍增,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在講授初二物理「光的直線傳播」這一節,教師不單刀直入,急於把"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亮出,而是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本世紀地球上第一次出現日全食情景來引入新課,學生會被日全食美麗、壯觀、奇妙和情景深深吸引。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地球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其中包含了什
么物理道理?這樣可啟發學生的思維,再由教師結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導學生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這會給學生產生難以忘懷的印象。又如在講「重力」這節中,教材除安排演示實驗外,還在本章後配課外閱讀材料。教師不防在課堂中恰當中安排幾分鍾讓學生自己閱讀材料,並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太空第一旅遊者「蒂托」在太空中生活情景片斷;這可拓寬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彷彿親自遨遊太空、體驗到了失重狀態,無形中加深了對重力概念的理解。
2.可創建虛擬實驗室進行實驗模擬。
有助於突破重點和難點。在物理課堂中,用實驗來演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但由於實驗受到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因而總有許多力不從心之處。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強大開發功能可彌補其中不足,現在我們可運用不同的軟體在計算機上模擬實驗過程可獲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分組實驗是讓學習者獲得第一手感性知識的過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教者都喜歡把演示改為分組。在《凸透鏡成像規律》一節課中,內容多、時間緊,為了讓學生明確凸透鏡成像規律。我們採用了製作課件,用動態畫面提供示範,導控實驗步驟,讓學生清晰看到一個變化過程,並能通過現象獲得較准確的結論。再如,電流的方向判斷及大小計算在初二電學中是重點,但電流在導體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對初中學生來說是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導致在電路分析和計算經常出錯,課本中雖然有許多幅相關插圖,但卻是靜止的,不能讓學生動態感覺。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中動態軟體(FLash、3D)設計;非常方便地製作出導線中電流方向畫面,這樣直觀化、誇張化,學生理解起來就不那麼困難。還有許多現象及應用我們
在課堂上無法做的實驗;我們也可參照類似做法。
3.重視態度情感,加強學生品質素養觀念。
重視態度情感因素的熏陶與教育,是落實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挖掘媒體資源時,應重視內容中體現真、善、美的價值成分。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內容,學習者最容易記住。在《液化》一節課中,我們剪輯資料、畫面,介紹我國航空技術發展情況,簡介神州六號發射,並介紹為祖國航天事業默默無聞奉獻的航天設計師。營造了喜悅、滿足、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熱情。通過設計具有特色的多媒體畫面,在課堂上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燃料利用低,空氣污染,浪費用電」等不良現象,讓學生去批判,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能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多媒體技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現的影響因素。
1.要使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廣泛應用,各學科教師是關鍵。
首先,教師思想觀念要轉變,要意識到總是用傳統模式一成不變地教學是跟不上教育改革潮流。作為教師不進行新方法、新思路的探索,決不是一位優秀教師。其次,學校要重視加強教師現代信息技術素養方面的培訓。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時代;對教師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要不斷為自己教學能力「充電」。
2.平時應多注意素材收集,使用時才能靈活應用。
比如要製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沒有充足資源,有用的素材是很難以做到的。素材收集的途徑有三種:一是從市場上購買現成的軟體、錄像、DVD
資料等。二是通過Internet由網上下載獲得,我經常通過其他專業教育網站鏈接到一些中小學教學資源庫,如科利華教育教學資源庫,K12學科資源庫,國之源網路教學資源庫等。三是利用已有設備軟體自己設計,處理製作。最後把素材剪輯、加工處理形成資源庫以作備用。現在大多數教師採用的FLASH動畫製作軟體,不僅簡單易學,動畫流暢,而且文件體積極小,非常實用。
三、多媒體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1.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管用什麼方法手段。課堂教學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品質,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中應用也應注意這個問題,課堂上要不要使用,何時使用,備課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來選擇,並反復推敲,確實有利於教學,才可應用,不能一味地追求整堂課用錄像,課件等手段機械地教學,而忽略傳統教學中教師「言傳身教」的情感教學優點,只有它們之間有機結合,取長補短,才能使課堂教學取得優化效果。
2.物理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
教學中不能盲目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去替代物理實驗,因為實驗比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更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
通過實踐證明,我們只要認真研究和大膽嘗試微機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地去學習、掌握這種技術,很好地運用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優越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一定能更好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7. 《物理之美》讀後感
談到美,你可能聯想到自然美和藝術美,而對自然領域中的科學美,大多數人則不易感受到,
物理學中的美,就是一種科學美。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把物理學之美分為三類:即現象之美,理論描述之美,理論結構之美。也有人把物理學之美分為:物理學研究對象的美感,物理學理論的美感,物理學實驗的美感和物理學常數的美感等。還有人把物理學之美說成它具有明快簡潔美,均衡對稱美,奇異相對美和和諧統一美。
一、均衡對稱的結構給人一種穩定,完善的美感
當然,物理學家頭腦中的對稱,並非像前面的圖片那樣樸素,那樣直觀;我們要了解物理學中的對稱,先從幾何圖形的對稱性說起。
我們再把圓放在平面鏡前,設想我們鑽進「鏡子里的世界」來看這個圓。在鏡中世界看到的這個圓,樣子依然保持不便。我們便說這個圓具有反射對稱性(或宇稱不變性)。
物理學中的對稱性主要表現在對物理世界規律的研究方面。
根據剛才的例子,我們還可以假設某些物理學家一直埋頭對「鏡子中的世界」進行研究,如果他們得到的定律與正常世界的研究成果一致,我們就說這個定律具有反射對稱性(或宇稱不變性)。
對稱的概念在物理學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們不僅要了解直觀的對稱性,如波的對稱,光的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對稱性等;還要了解抽象的對稱性,如正功與負功,正電子與負電子等。
二、由於事物的對稱美引起了物理學家探索這種美的渴望,從而發現物理結構的和諧統一美。
物理學美的形式和內容是多方面的,而且物理學美的特點與藝術美的特點即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但物理學之美更主要的,還是反映在理性之美,反映在內容與形式美的相結合中。這種美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界或反映自然運動規律的科學理論、科學成果在結構上的'理解和欣賞。
牛頓為此吸收了伽利略對運動的研究成果,得出動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特別是他又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進一步研究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從而用萬有引力定律成功解釋了拋物運動與行星軌道運動,這是物理史上第一次把之前認為是截然不同的天上星體的運動和地上物體的運動統一起來。這是牛頓對古典力學成功的完美結合,這不僅是因為牛頓有追求理論和諧統一的動機,更重要的是他開辟了一條達到這種和諧統一的正確途徑。
物理學的和諧美不僅呈現於整體和局部結構的有機統一之中,而且還呈現在自然規律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因果鏈之中。這一切探索都是物理學家在對物理學統一美的欣賞之下激發出來的對美的追求。可見物理學家對於自然之美研究的真誠熱愛之情已經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和諧心理狀態,物理學家這種追求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境界是何等美妙!
8. 如何讓物理教學更有趣
如何讓物理教學更有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興趣是產生注意的基礎、求知的動力。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何創建有趣的物理課堂,途徑是多方面的:課堂教學是主要陣地,設置有吸引力的開場白;利用妙趣橫生的物理實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等都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一、設置有吸引力的課堂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是把學生引向知識海洋的風帆。教師只要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和語言修養,就能設計出好的課堂導入,使課堂收到良好的「首因效應」。 實踐證明課堂導入常常關系整個教學的成敗優劣。講課時要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設計好每堂課的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常見手段,物理課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趣味性強的演示實驗進行導入.如講授「感受大氣壓」時,先取一個空的鋁質易拉罐及一盆冷水,罐口纏上鐵絲並固定並將鐵絲擰成柄狀(要有一定的長度和強度),往易拉罐中加入少量的水,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騰,並繼續加熱數十秒,迅速(持鐵絲柄)將易拉罐倒扣到冷水中,觀察發生的現象。這種小實驗把枯燥抽象的理論變成生動活潑的趣味探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引導學生步入物理學這座精美的科學殿堂,以極大的興趣和勇氣去吸取其中的營養。可見,課堂導入的作用不可小覷。
但是課堂導入與教學內容不能油水分離,而應水乳交融,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緊緊圍繞課堂導入這個特點來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導入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成為啟迪思維,強化記憶、幫助理解、發展能力的興奮劑和催化劑。
二、利用妙趣橫生的物理實驗
現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實驗佔有很大的比重。通過這些實驗,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觀察物理現象,加深認識和理解物理規律,是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的一座橋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學會一些物理實驗的方法,初步培養實驗能力。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物理實驗讓課堂變得有趣味性,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觀察擴散現象(准備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將兩小顆高錳酸鉀分別投入兩杯水中,試觀察比較高錳酸鉀在兩杯水中的擴散情況。如果你觀察到了兩杯水中高錳酸鉀發生擴散的差異,想一想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又如:哪個瓶子滾得快(兩個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個裝滿沙,另一個裝滿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哪個瓶子滾得比較快?動手試試,想想看,為什麼?) 還如:水為什麼不灑出(在杯中倒入半杯水,上面用紙蓋住。用手掌壓住紙把杯子翻轉過來,注意不讓杯中的水灑出來。放開手,杯中的水也好,紙也好,都不會掉下來。即使水中放入一些木螺絲之類的小東西也沒有關系。這是為什麼?)另有:試管內奇怪的水(用試管裝水(塞上木塞,不要塞太緊)在酒精燈上加熱直至沸騰(不要燒太久,要不然水蒸氣容易把塞子沖出來),這時,停止加熱,會發現試管內的水停止沸騰。)
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做一做,看一看,再想一想其中的科學道理,分析其中的規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在生活中還有實際應用呢!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教育家贊可夫說「當老師不不可少的,幾乎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孩子。」老師的愛就像一方巨石,投入到學生心靈的海洋里,必定掀起驚濤駭浪。學生喜歡自己的老師,就會感覺像「好朋友」「偶像」一般,對相應科目有濃厚的興趣,上課能專心聽講,下課能按時完成作業。唯恐自己學不好他教的學科惹老師不高興,「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會產生抵觸情緒,即使老師教學方法再好,也不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更不會有思想的溝通和情感的共鳴。老師做到關心、愛護、幫助學生,並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把這種師生感情轉化成對學習的信心、興趣、責任感,使他在學習上不斷進步。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潤滑劑,能磨合學生的心靈機器;是利斧,能劈開學生的心靈枷鎖;是路標,能致命學生前進的方向。
名師訪談錄《行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中引用了一個故事證明了「教師信任你的學生就是信任自己」的教育觀念。故事講述湯姆森太太如何把一個性格孤僻、邋裡邋遢叫泰迪·斯徒伍德的小個男孩轉化成獲得博士學位的著名醫生。思維就像一棵花,他是逐漸積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們用這種汁液澆灌他的根,讓他受到陽光的照射,他的花朵定會開放。
四、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望。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並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徵,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
誘發學習動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或內部動力。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一直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學習還需要目標的指引,既需要遠景的總體目標,又需要近景的具體目標。但是目標的制定要適當,教師要與學生、家長都取得聯系,達成共識,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目標。目標太高會迫使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如同紙上談兵;目標太低讓他們不經過一點努力就可以實現也是不科學的。家長和教師的目標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摸到」,這樣,他們永遠都有「成就動機」這一內在的心理動力。
傳授科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傳統的教學只重視知識與技能,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物理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學習,還是「抱著」學生學習,既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學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從而培養他的自信心。但是僅僅重視對學生方法的培養是不夠的,假如學生智力超群、方法得當,而意志薄弱、耐挫力極弱、習慣不良,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反之,一個學生哪怕智力平平,但卻鍥而不舍、堅忍不拔,是很有可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的。古今中外無數成功人士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學無止境的。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只有我們在三尺講台揮汗潑墨、用心鑽研、因材施教,不僅可以構建有趣的物理課堂,更會收獲味道香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