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知道什麼叫物理結構設計
物理結構設計
資料庫的物理設計通常分為兩步:
確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
對物理結構進行評價,評價的重點是時間和空間效率
1.確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
(1)確定數據的存儲結構
確定資料庫存儲結構時要綜合考慮存取時間、存儲空間利用率和維護代價三方面的因素。這三個方面常常是相互矛盾的,例如消除一切冗餘數據雖然能夠節約存儲空間,但往往會導致檢索代價的增加,因此必須進行權衡,選擇一個折中方案。
(2)設計數據的存取路徑
在關系資料庫中,選擇存取路徑主要是指確定如何建立索引。例如,應把哪些域作為次碼建立次索引,建立單碼索引還是組合索引,建立多少個為合適,是否建立聚集索引等。
(3)確定數據的存放位置
為了提高系統性能,數據應該根據應用情況將易變部分與穩定部分、經常存取部分和存取頻率較低部分分開存放。
(4)確定系統配置
DBMS產品一般都提供了一些存儲分配參數,供設計人員和DBA對資料庫進行物理優化。初始情況下,系統都為這些變數賦予了合理的預設值。但是這些值不一定適合每一種應用環境,在進行物理設計時,需要重新對這些變數賦值以改善系統的性能。
2.評價物理結構
資料庫物理設計過程中需要對時間效率、空間效率、維護代價和各種用戶要求進行權衡,其結果可以產生多種方案,資料庫設計人員必須對這些方案進行細致的評價,從中選擇一個較優的方案作為資料庫的物理結構。
評價物理資料庫的方法完全依賴於所選用的DBMS,主要是從定量估算各種方案的存儲空間、存取時間和維護代價入手,對估算結果進行權衡、比較,選擇出一個較優的合理的物理結構。如果該結構不符合用戶需求,則需要修改設計。
『貳』 資料庫物理設計的介紹
資料庫設計工作包含兩方面的內容:資料庫邏輯設計:設計資料庫的邏輯結構,與具體的DBMS無關,主要反映業務邏輯。資料庫物理設計:設計資料庫的物理結構,根據資料庫的邏輯結構來選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並設計和實施資料庫的存儲結構、存取方式等。
『叄』 MYSQL資料庫的物理設計都包括哪些內容,怎麼設計
Log File物理結構
log block結構分為日誌頭段、日誌記錄、日誌尾部
Block Header,佔用12位元組
Data部分
Block tailer,佔用4位元組
Block Header
這個部分是每個Block的頭部,主要記錄的塊的信息
Block Number,表示這是第幾個block,佔用4位元組,是通過LSN計算得來的,佔用4位元組
Block data len,表示該block中有多少位元組已經被使用了,佔用2位元組
First Rec offet,表示該block中作為第一個新的mtr開始的偏移量,佔用2位元組
Checkpoint number,表示該log block最後被寫入時的檢查點的值,佔用4位元組
『肆』 .資料庫設計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資料庫設計分為6個階段,各階段的任務如下:
1.需求分析階段:准確了解與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與處理);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施階段: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及宿主語言,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
,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
資料庫的定義:
資料庫是依照某種數據模型組織起來並存放二級存儲器中的數據集合。這種數據集合具有如下特點:盡可能不重復,以最優方式為某個特定組織的多種應用服務,其數據結構獨立於使用它的應用程序,對數據的增、刪、改和檢索由統一軟體進行管理和控制。從發展的歷史看,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高級階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統發展起來的。
資料庫的性質:
1、整體性:資料庫是一個單位或是一個應用領域的通用數據處理系統,他存儲的是屬於企業和事業部門、團體和個人的有關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是從全局觀點出發建立的,他按一定的數據模型進行組織、描述和存儲。其結構基於數據間的自然聯系,從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徑,且數據不再針對某一應用,而是面向全組織,具有整體的結構化特徵。
2、共享性:資料庫中的數據是為眾多用戶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經擺脫了具體程序的限制和制約。不同的用戶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資料庫中的數據;多個用戶可以同時共享資料庫中的數據資源,即不同的用戶可以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同一個數據。數據共享性不僅滿足了各用戶對信息內容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各用戶之間信息通信的要求。
資料庫軟體
『伍』 簡述資料庫設計中物理設計階段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需求分析:了解用戶的數據需求、處理需求、安全性及完整性要求;
2、概念設計:通過數據抽象,設計系統概念模型,一般為E-R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設計系統的模式和外模式,對於關系模型主要是基本表和視圖;
4、物理結構設計:設計數據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如索引的設計;
5、系統實施:組織數據入庫、編制應用程序、試運行;
6、運行維護:系統投入運行,長期的維護工作。
『陸』 什麼是資料庫的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以及三者的關系
1.概念設計;對用戶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通過對其中住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數據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信息結構、信息流動情況、信息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以及各部門對信息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系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系以及對信息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資料庫中稱為用戶的局部視圖)。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用戶的局部視圖集成為一個全局視圖,即用戶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
2.邏輯設計;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3.物理設計;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存儲結構(包括文件類型、索引結構和數據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4.三者關系:由上到下,先要概念設計,接著邏輯設計,再是物理設計,一級一級設計。
『柒』 資料庫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包含哪些內容
資料庫邏輯設計是整個設計的前半段,包括所需的實體和關系,實體規范化等工作。設計的後半段則是資料庫物理設計,包括選擇資料庫產品,確定資料庫實體屬性(欄位)、數據類型、長度、精度確定、dbms頁面大小等。
『捌』 資料庫的物理結構設計指的是什麼
Log File物理結構
log block結構分為日誌頭段、日誌記錄、日誌尾部
Block Header,佔用12位元組
Data部分
Block tailer,佔用4位元組
Block Header
這個部分是每個Block的頭部,主要記錄的塊的信息
Block Number,表示這是第幾個block,佔用4位元組,是通過LSN計算得來的,佔用4位元組
Block data len,表示該block中有多少位元組已經被使用了,佔用2位元組
First Rec offet,表示該block中作為第一個新的mtr開始的偏移量,佔用2位元組
Checkpoint number,表示該log block最後被寫入時的檢查點的值,佔用4位元組
『玖』 資料庫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結構設計
一般可將資料庫結構設計分為四個階段,即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和物理設計。
邏輯結構設計的任務是把概念模型,例如E-R圖轉換成所選用的具體的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在設計關系模型時,為了將來查詢統計的需要,也有些是為了標准化的需要,對於某些屬性要採用代碼。
對一個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求取與應用需要相適應的物理結構的過程稱為資料庫物理設計。這種物理結構主要指資料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對於關系資料庫系統,數據的存儲結構與存取方法由DBMS決定並自動實現,我們物理設計主要考慮的是在網路環境下資料庫的分布及索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