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創設物理課堂教學情境 道客巴巴
一、製造認知沖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爾曾經說過:「凡事追本求源,這是思維的一個普遍要求。一個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給出的新事實、觀念和理論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就會出現「認知沖突」。學生進入這種問題情境,會感到困惑,頭腦中的概念在「打架」。這就掀起他們探索的慾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教師只須稍加點撥。就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
1、實驗中引發的認知沖突 在講授關於金屬膨脹的內容時,先讓學生觀察一個由兩塊金屬合在一起的金屬條,當用小火慢慢加熱時,這個金屬條開始向下彎曲。老師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什麼金屬條會這樣。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只說是或不是。當學生一致同意金屬條加熱變軟以後,由於重力作用而向下彎曲時,老師把金屬條反過來加熱,這時學生發現金屬條向上彎曲,並未下彎!緊接著通過問答引發不同的假設,直到最後得到合理的解釋。此時,全班同學的結論是:金屬受熱膨脹時。不同金屬的膨脹程度是不同的。
2、製造「問題情境」,引起爭論 如在講:「物體受力怎樣運動」時可以這樣開始,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把一個一噸重的鐵球放在地上,一隻螞蟻能不能推動它?」話音剛落,學生大笑,齊聲答:「推不動!」「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動!」仍有幾個學生不服氣地說。老師沒有笑,要大家認真考慮。忽然有人醒悟過來,「推得動推不動,不是看大鐵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與地面磨擦力的關系„„」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並開始逐步引導學生研究推力與磨擦力大小怎樣影響水平方向的運動。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又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由認知沖突而引發的問題情境,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一個問題放在一種極端情況下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既製造了「問題情境」,又與物理的「理想化」思維方式相切合。這樣的教學真是妙不可言。
二、創新懸念情境,激發欲罷不能的探究欲 「懸念」是一種認知的張力,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我國古典小說和說書人常以「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人,用的就是這種力量。 如講授「摩擦力」一節時,講台上放兩個玻璃容器,一個盛油,一個是空的。在兩個容器中分別放入一粒光滑的鋼珠。教師先用一隻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鋼珠夾上來,然後請學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夾放在油中的鋼珠。這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於是教師利用這一「懸念」因勢利導地板書課題並和學生開展有趣的討論。這樣花不多的時間就可講清楚有關的知識。學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引發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張力,學習也就變得有趣、有勁了。事實上,未能如「願」的狀態,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應,就像陳景潤在中學時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懸念那樣,持續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三、推動學生捲入,調動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應盡力推動學生自發「捲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只有設法使他們「捲入」任務之中,才能達到激勵內在動機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學生捲入到學習任務之中內呢?教師應設法使學生裝入學習任務的過程至少不會受到失敗的威脅,而且他還應使學習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學生的學習因此被促進。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向學生指出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社會價值。
1、讓學生「設身處境」地捲入思考 在學習《升華》時,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騰雲駕霧的片段。請學生依據看到的「煙霧繚繞」場景,以場景布置人員的身份參與拍攝,你應該怎麼做呢?有學生說,灑些水,利用水蒸氣液化產生的霧。有的學生說點些蚊香之類的東西。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後,講出這些方法可能有一點點效果,但絕達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實際工作人員只要撤一些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煙霧繚繞」的景象。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拍攝現場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急於求知的積極性。
2、參與活動,促進思考 電學中,引入滑動變阻器時,組織學生在試驗中去體驗所學的知識。一上課就放手讓學生選用器材連接電路,使小燈泡發光,最好是能調節燈泡的亮度。學生見到桌面上的新「東西」(滑動變阻器),就躍躍欲試,部分同學經過自己摸索,終於把它連接在電路當中,並且滑動滑片,發現小燈泡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活動成果,自然興高采烈,思維活躍。接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層層深入提出問題讓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學想對家裡的學習台燈變為可調節台燈,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學生想到學為所有,思考積極。教師逐步引導,台燈的亮度與什麼有關?(與電流有關)改變電流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改變哪個因素最方便?(改變導體的長度)水到渠成地介紹滑動變阻器這種儀器,讓學生認識它的結構以及對電流的作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串聯)這樣讓學生捲入活動並促使其思考,學生既可追尋學習的樂趣,又對滑動變阻器這個新儀器的結構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徹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創設情境之前,我們必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要學的知識進行認真分析,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效果令人滿意。 總之,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教師給出了能導致問題深入的相關信息,創設合理的物理教學情境,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點撥啟發,使學生產生進一步研討的動力,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B. 創設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
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當學生的學習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物理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能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輕松地學習物理知識。學生們用腦去思維、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嘴去表達、用手去操作、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使他們在最佳的狀態中學習,從而體驗到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學習物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善於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讓物理教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那麼,如何把這些理念或思想貫徹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呢?一、引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習興趣。科學探究始於問題,探究性教學是給學生造疑。教師要善於設置問題情景,只有找准了學生的興奮點、盲點、迷惑點,才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比如從日常現象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案例分析、研究圖片等,獨立發現或經過啟發後,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在講授《參照物》這一節時,教師先給同學們看一張觀看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輪船的電影畫面,要求判斷在煙波浩淼的海面上的這艘船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沒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簡單的「動與不動」的判斷,引發了學生熱烈的爭論,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產生了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慾望。然後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幅正在行駛的汽車,這時學生很興奮,每個同學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很多學生為了顯示汽車開得快,達到「風馳電掣」的效果,有的學生畫的汽車四周烽煙四起,有的同學畫的汽車像被雷擊,但也有的同學通過畫出汽車在兩根電線桿或一座房子的不同位置來表現汽車是在行駛著的。二、探究生活實例,學生易懂易學。物理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擷生活物理實例,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原型,讓他們體會到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他們的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從多方面「找」物理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物理、「想」物理,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因此,我們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而且還要讓學生把熟悉的生活帶進課堂的探究學習中。物理知識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練習,將會更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例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實驗室用燒杯燒開水,水沸騰現象盡顯眼前,但總有很多學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僅僅為了看而看,不知道看什麼,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吸引他們眼球的是酒精燈的火焰而不是燒杯里的水。看和觀察並不是一回事,執教教師在這一節課上讓學生體會「觀察」,學會「觀察」。看「氣泡」的出現和變化,聽水杯發出的響聲,記錄溫度計顯示的水溫。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分步驟地去「燒開水」,看、想、議論,教師由教授知識、教會學生知識變成啟發研究、激發探索才能。當然,作為教師應指導學生嚴格按自己的計劃和實驗操作過程進行操作,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但不宜干涉太多,否則將失去探究的意義。在探究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能促使師生們圍繞此情境展開熱烈的討論。這時的學生們個個熱情高漲,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進行自主建構。通過捕捉生活素材,把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作為學生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有效載體,能便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更能幫助他們獲得對物理的體驗與感受。三、運用生活實例,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物理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因此,在教學的練習設計中,我會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培養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還應盡量地為學生創造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引導他們自覺地運用物理知識、物理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物理意識。凡是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容不迫地學以致用。生活化的練習設計,讓物理知識貼近於生活,使學生們發現物理就在身邊,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物理,生活真有趣、物理真有趣。在物理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實驗,去探索、尋求、解決生活中某些實際問題。比如,如何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如何測量食用大米的密度;如何在家中測量醬油、牛奶的密度;暑假裡校園中花木無人澆水怎樣使通到花木邊的自來水每天自動放水一次;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失事沉沒巴倫支海,一百多米深的海底,怎樣把模擬的「庫爾斯克」號從水池中打撈上來。讓學生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這些在課本上沒有出現的,而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中,邊學邊用,活學活用。在練習時,我們應善於把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其中。由於練習的內容來源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他們從中可以看到:現實生活和物理知識確實是息息相關的,兩者之間是一座相通的橋梁。通過這一過程的練習,學生們覺得物理不再是白學,學了即可用得上。他們明白物理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從而體會到物理本身的強大魅力,感覺到物理課堂充滿著智慧和樂趣。四、結合實際活動,提高實踐能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學生們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物理知識蘊藏在生活中常見的游戲中。例如:在講授光的折射現象時,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盒裡放一些水,水中豎直放置一塊畫有一條小魚的泡沫塑料板,用一條細鐵絲當魚叉,看誰能一下叉中魚,總之,讓物理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系生活學物理是《物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於使引入、探究、練習、游戲的教學環節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生活材料物理化,物理教學生活化。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讓他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以自己過去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建構。正如冰心老人所說:「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生長。」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有自由探究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只有善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才能使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物理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物理因生活更精彩!
C. 如何創設物理課堂情境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1、用實驗創設情境;2、用科技史設置故事情境;3、創設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情境;4、創設具有吸引力的多媒體情境;5、創設豐富想像的虛擬情境。
D. 初中物理情境創設的常見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當的情境創設是很必要的。初中年齡段是人的智力發展的轉折時期。智力的核心是思維,從思維的發展過程看,三歲前到幼兒園孩子的思維是由動作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了小學,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整個初中時期是進入抽象邏輯思維階段。在物理教學中適當的情境創設採用大量學生已具有的感性知識,可以使學生從具體事物中學習,以幫助學生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
情境創設是利用學生和對象之間相互作用,將學生學習的新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的知識進行有意義的聯系,使情境創設的對象作為新的知識的固著點。在新舊知識之間通過問題的形式建立連接,學生的回答反映了思考的結果,根據學生的回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引導。情境創設在學生知識的遷移方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情境創設可以模擬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不止是體驗在書本和試卷中的文字,而是更多的參與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把教育和生活割裂開來。在這一章中我以浮力一章的知識情境創設為例分析一下情景創設的常見方法。
第一類創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答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實現教學目的。學生思維的良好情境,更多來源於激起思維的問題本身。根據認識理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式來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提出問題。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做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實驗之前,經過數學推理浮力的大小和排開液體的重力是有關系的,教師設置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何測量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已經學過用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大小。在測量浮力時,使用的是普通的燒杯,有的同學順著這個想法會想出將燒杯放在容器里,裝滿水後,向燒杯裡面浸入重物,這種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水流沿著燒杯流下時會在燒杯壁上留下大量的水,會造成誤差。通過對學生的指導,找到最優化的解決辦法,使用溢水杯,這樣就可以提供實驗器材,進行實驗了,學生親自思考過解決問題的辦法,會比教師直接告訴答案,或者查看書本要記憶深刻。學生的思維都是問題開始的,教師在實驗前,根據實驗物品,提出合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順著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解決問題能力。
第二類是創設生活情境,所謂生活情景,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生活中的場景,創設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相聯系的情境。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頭腦中已經存在一些來自於生活經驗的對一般客觀事物的直覺認識,情境創設可以對學生大腦中已形成的物理前概念進行正確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都有自己的理解,這一理解涉及到物理學的各分支,通常被稱作前概念。生活經驗是獲得感性認識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個初中學生即使初次接觸物理概念,有些知識是在小學的課本中進行學習,這些知識有的是為了學生基本了解,不是很全面,學生有著十多年的生活經驗作為知識來源,這些知識有些是與科學概念不相符合的,教師要在准備課程之前找到學生的前概念,喚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用科學方法加以驗證。例如:在浮力一節引入的時候教師播放生活中常見的樹葉,鴨子,輪船等漂浮在液體表面上的物體圖片,學生學習過浮力,知道這些物體是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且浮力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但是對於放在液體中就會下沉的物體,學生卻很難確定是否受到浮力,所以教師在此處加一個實驗,准備一個水槽,首先將乒乓球摁在水下,乒乓球浮了起來,再將一個重物放在水中,重物下沉,向學生提問重物是否受到浮力。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常見的重物放在水中會下沉的生活經驗,引發出學生的前概念。學生有的`回答受到浮力,有的回答不受到浮力。最後通過設計科學實驗驗證浸沒在水中的重物的受力情況,用實驗證明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生活場景逼真的模擬,也可以引發認知沖突。
第三類是創設實驗情境,實驗情境就是利用身邊的常見的生活用品,讓學生親手進行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就應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於主動、活躍的狀態,既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滿足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設計一些小實驗類的游戲。例如:在講解浮力的應用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是輪船的漂浮原理,在講解這個知識點之前,設計一個小實驗,將一塊橡皮泥捏成實心的放在水裡,橡皮泥就會下沉到水中,問問同學們是否有辦法讓橡皮泥不下沉。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將橡皮泥捏成船型,由於排水量增加了,所以受到的浮力增大了,能夠漂浮在水面上,所以雖然輪船是鋼鐵做成也能夠漂浮在水面上。因為學生小的時候都玩過橡皮泥,所以對這個游戲不會產生陌生,在娛樂中把輪船的工作原理學會。實驗情境創設分為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教師利用專業的實驗教具或者自製的教具演示實驗原理,能夠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實驗的現象以及工作的原理。例如:在講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時,可以選擇播放多媒體圖片或者視頻,我選擇使用潛水艇模型,實際操作演示實驗,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潛水艇的體積不變,通過改變潛水艇中水的多少來改變潛水艇的重力,當重力比浮力大時,會發現潛水艇下沉,只有當浮力等於重力時,潛水艇才會靜止在水中。通過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會留下潛水艇浮力和重力變化的深刻印象。
第四類是創設故事情境,就是根據歷史或者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案例創設相關知識點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之後,學生知道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在這個時候穿插阿基米德的故事,國王想要一個皇冠,工匠做成皇冠之後,國王懷疑工匠在黃冠里摻了銀,國王用秤來稱量皇冠的質量,但是皇冠的質量和黃金的質量相同,國王叫來了阿基米德,讓他幫忙。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也沒想到合適的辦法,有一天他洗澡時,走進浴缸時,發現水向外溢出。阿基米德想到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就是液體排開水的體積。阿基米德根據這個發現,進行了實驗,兩個容器中裝滿水,將王冠和等質量的黃金放在水中,發現裝皇冠的容器溢出的水比裝黃金的容器溢出來的水多。證明王冠的體積比黃金的體積要大,所以王冠不是純的黃金。在這個故事中,讓學生感受阿基米德探索的精神之外,想讓學生提煉出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為下面的測量浮力大小進行鋪墊。這個實驗並不是很復雜,但是對於兩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來說,這個發現是有重要意義的。在講完故事後,用易拉罐讓學生模擬體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排開液體的體積。加深對阿基米德發現原理的理解。在故事情境創設時也可以引入一些新奇的歷史故事,我們博大精深文化寶庫中有豐富的資源。
情境創設根據分類原則不同還有其他的方式,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使用情境創設。在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障礙的基礎上,針對教育目標,選擇合適的情境創設方式,並在情境創設後進行科學的方式評價,進行有效的反思。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物理記憶常見的7種方法
眾所周知,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物理學科的記憶是物理學科智力活動的基礎,也是物理學習的倉庫。沒有豐富的物理知識信息儲藏倉庫,智力活動這座工廠就只有停工待料。因此培養學生記憶物理知識的能力非常重要。以下為增強物理記憶常見的7種方法:
1.實驗記憶法
物理實驗能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符合認知規律的表象;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得到科學方法訓練。例如:做一個覆杯實驗,大氣壓存在的事實讓學生久久不能忘懷;用彈簧測力計拉一個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毛刷,摩擦力的方向栩栩如生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實驗多種感覺器官將知識信息傳入神經中樞進行思維加工,同時輸出反饋信息、控制觀察和操作器官,讓學生獲取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信息,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增強記憶的目的。實踐證明:從實驗中得到的知識比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效果好得多,記憶准確、牢固。
2.直觀記憶法
教學中,通過實物、模型、繪制掛圖、自製教具等手段、或使用電視、多媒體課件等電教媒體,以及形象生動比喻,將抽象的物理理論形象化,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如利用汽油機的活動掛圖,汽油機模型,自製課件能深入淺出地講清其工作原理。這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歸納、總結記憶法
物理現象的千變萬化是有其規律的,只有找到事物之間的變化規律,抓住事物變化的本質,就可以理解其事物變化的原因。而物理記憶以理解是記憶的基礎,以對知識的系統化為捷徑,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尋找物理變化規律加以歸納總結,理解越透徹,記憶越牢固。例如:產生感生電流的條件可以歸納為:①電路要閉合;②是部分導體;③一定切割磁感應線。又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歸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5.對比記憶法
將新舊知識中具有相似性和對立性的有關內容,以及某些易混淆的概念、定義和規律等知識,通過分析、對比找出異同點及聯系,可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例如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可以採用列表的方法對照比較,在學生腦海里形成清晰的輪廓,大大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
6.趣味記憶法
在教學中,強調理解記憶,並不排除機械記憶。有些內容本身沒有什麼需要理解的,或限於學生知識水平無法理解,只能運用機械記憶。為防止枯燥記憶,可採用編順口溜、口訣,韻語歌謠等形式幫助記憶。在《杠桿》教學中,作力的力臂是一難點,可以編順口溜:作力臂,並不難,找到點(支點),找到線(力的作用線),作垂線。這樣易讀易記,朗朗上口,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學習動機,降低記憶難度,提高記憶效率。
7.縮略記憶法
物理需要記憶的知識多,學生易「東拉西扯」、「張冠李戴」記不全面。為此,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指出概念或規律的幾個關鍵字或詞,組成一句簡單話來記憶。例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要抓住「物體」、「不受力」、「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等關鍵字詞,來加以記憶。
E. 如何精心創設物理情境
一、巧設新奇情境,讓思維飛入物理境界
高爾基說:「驚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呈現給學生的情境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就會打破學生知識體系和智能體系的平衡,引起「意外驚奇」的效果.當學生進入這種驚奇的情緒場景時,好奇心就會驅使他們去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他們的思維也會迅速轉移到物理課堂上來.
如在學習「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我先把漏鬥口朝下放置,然後在漏斗中放入乒乓球,並用手托住球的底部,問學生:「如果我移開托球的手,你會觀察到什麼現象?」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球會掉落下來.」我移開手,球果然掉落.當我再次把球放入漏斗後,又問學生:「如果我對著漏鬥嘴用力向下吹氣,移開手後,你猜乒乓球會怎麼樣?」學生回答:「球會下落得更快些.」當我再次移開手後,球不僅沒有掉落,反而緊緊地吸附在漏斗里.看到這一現象,學生剛開始是面露驚奇,鴉雀無聲,進而開始質疑,最後議論紛紛.這一出人意料的景象立刻激發了學生探尋「真諦」的好奇心,他們以迫切的心情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二、巧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只要有可能,教學法的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動手、去發現.」在做完漏斗吹球實驗之後,我創設了硬幣「跳高」比賽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並選派代表到講台上進行比賽,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爭勝心,他們興趣很高.比賽中,獲勝同學飄飄然,不得要領的失敗者不服輸.正當獲勝者高談闊論吹氣用力大小時,我及時給予了否定.這時學生在情境之中產生了各種疑問和猜想,並展開熱烈的討論,於是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在吊足了學生的胃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想知道吹起硬幣的秘訣嗎?」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促使下,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就被點燃起來了.本節課我還創設了向上吹紙條、火焰漂移、輪船相吸等實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熱情.學生有了學習的熱情,就會樂意積極主動地汲取新知識.
F. 創設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這幾種形式的
1、利用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聯系創設情境 物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較為密切,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使學生有相見不相識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原動力.例如: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大家知道菜場上小販用的桿秤,他們通過一些手段來達到短斤缺量賺起黑心錢的目的,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呢?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議論紛紛,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學生的探究慾望被激發了,在接下來的杠桿平衡條件實驗研究中,學生探究情緒高漲,在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後,還主動分析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見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情境中,並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利用學生好奇心理創設情境 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具有強烈的采新獵奇的心理傾向,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創設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例如:在講熱傳遞時,讓學生看這樣一個實驗,用火輕而易舉地燒掉一張紙條,把同樣的紙條緊纏繞在鐵棒上,再用火燒,紙條安然無恙,學生目瞪口呆.創設這些情境使學生既覺得新奇,又倍感親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發了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慾望.3、利用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創設情境 學生的認知發展就是觀念上不斷遭破壞並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因此在物理教學課堂中應善於利用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來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產生要努力通過新的學習活動達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沖動.例如: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用分別帶有方形、三角形、圓形小孔的三張白紙發給學生,並提問:太陽光線射過這些小孔在地上會留下什麼樣的光斑?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這樣回答,跟幾何圖形一樣.然後,讓學生走出教室,在陽光下觀察光斑的形狀,結果光斑都是圓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燈下觀察,結果是細長的光斑).現象與學生的想像出現了差異,從而造成了懸念,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自始至終帶著這個問題主動的學習.4、利用學生的實驗活動創設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投放足夠的實驗設備,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問題驗證假釋,體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例如在講比熱容的概念時,首先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燒開水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水吸收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思考、討論很快就能得出:在同樣的燃氣灶下加熱半壺水比一壺水先燒開(沸騰),說明水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請同學們設計一下研究方案,並加以實驗驗證,分析歸納一下有什麼樣的結論.諸如此類,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的實驗研究,如密度、壓強、歐姆定律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結論,使學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規律,又從中體會到科學探索的精髓,體驗成功的喜悅,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