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宇宙不過一出戲|量子閑話
文/周劼(資深媒體人,業余從事文史、藝術研究。)
青年物理學家跑來告訴古德斯密特,我收到邀請函,可以去現場參觀原子彈試爆。古德斯密特說,你去看原子彈試爆,如果只是想大場面好看,那還不如買張百老匯音樂劇的票。看戲看門道,可別小看看戲,泡利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去看戲的那個晚上想明白了不相容原理。
荷蘭物理學家古德斯密特是位被物理學耽誤的福爾摩斯,他鑒證過指紋、血跡,破譯過象形文字,還深入敵後干過孤膽特工,他說的話可信度極高,這則關於泡利的軼事讓我們明白了戲劇與物理學奇妙的關系。
這從另一位物理學家那裡可以得到印證。
1980年代,惠勒來中國講學,中方請他觀賞根據《封神演義》改編的戲劇《鳳鳴岐山》,當中方陪同人員告訴他,智者姜子牙手中指揮一切的杏黃旗上的「無」字含義是「nothing」時,惠勒興奮極了,一定要記下「無」這個中文字樣,他覺得這是他倡導的「質朴性原理」,即無中生有,在東方的古老先聲。惠勒在自傳中解釋說:由於莫名其妙的幾率導致空間誕生、時間誕生、物理定律也誕生。生命也罷,宇宙也罷,都是無中生有。
泡利看戲想明白了不相容原理,惠勒看戲印證了質朴性原理,一個情境、一句台詞、一把道具,都能給物理學家當頭棒喝,豁然開悟,「突然想明白」本身就具有戲劇性。物理學史家便常將這種「戲劇性」當作物理學發現的重要特徵,自然愛拿「戲劇」做比。
日全食的觀測證實了廣義相對論關於光線偏轉的預言,英國科學院為此專門開了學術發布會,參會的哲學家懷特海形容說,會場氣氛如一出古希臘戲劇,我們是為揭示天意而伴唱的合唱隊,在這次無比重大的事件中詠嘆命運。人類思維的偉大探險終於抵達堅實的彼岸……物理定律成為詮釋天命的語言。
科學發現石破天驚的震撼如戲劇,物理學家居於舞台的中央,理論與實驗的燈光打開,無遠弗屆,照見舞台的每一個角落,宇宙的故事似乎劇透無遺,如同電影《東方不敗》里的那句台詞「葵花在手,天下我有」的霸氣側漏,如斯種種,這一刻,物理學戲劇演繹的是科學的高潮。
但科學的「永恆律」是,沒發現的永遠比發現的多,提出的問題遠遠超過已解決的問題。科學的燈光照亮舞台,卻也讓舞台之外無邊的黑暗展現於眼前。
很快,量子力學登台,物理學家才發現自己所演的從喜劇反轉成了懸疑劇,像王家衛拍電影,劇本遲遲趕不出來,全靠臨場發揮,反轉再反轉是情節常態,領飯盒再領飯盒是一代代老戲骨的慣常結局。更悲催的是,無邊的黑暗之黑,讓演員們對這出戲該如何結尾信心全無。
溫伯格從粒子發現,到統一場理論,再到終極理論,一路走來,終於理解了莎士比亞那句名言「一個在舞台上指手畫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的含義。他說:世界如舞台,科學家貿然登場卻又沒有劇本可循。外面城市的街道漆黑一團,毫無生氣,但在劇院里燈火通明,氣氛熱烈,布景華美,於是演員們開始即興表演,演點兒脫口秀,或吟點兒詩,腦海中浮現什麼就表演什麼。有些人甚至開始總結、講解舞台表演的方法。演員們沒有忘記這只是進門後的自娛自樂,出門後不得不再次回到無邊的黑暗之中。可在舞台上一刻,他們還是盡自己所有之力完成最佳表演。我猜,這是對人生一種憂傷的看法,可憂傷本就是我們這個物種獨具的創造物之一。
直到今天,物理學家深感無力地哀嘆,宇宙大道的本性為何?一統江湖的終極理論在哪兒?不知道,啥也不知道。這是物理學永恆困惑的獨白,這一刻,物理學戲劇演繹的是科學的落寞。
懷特海看到了戲劇的聚光燈效果,溫伯格看到了戲劇的虛構本質,兩者也許是物理學「戲劇性」的一體兩面,我們用物理學建構物理世界,將它從無邊的黑暗中呈現出來,但它是真實的嗎?物理學賣力表演,真實的世界也許在一旁冷冷觀看,不過是一場喧嘩和騷動。
可以將這種心態當作物理學家的悲觀與冷峻,也可以當作物理學自知淺薄後的敬畏,如惠勒所言,我一生最喜歡的兩個問題:存在是怎麼一回事?量子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忙於究根問底,如同玻爾的朋友皮亞特·海恩在他詩里所寫:
我希望知道
這整出戲碼所演何事
趁它還未落幕之前。
這話在他的自傳里,既是一個科學家回顧一生歷程的感嘆,也是對科學的深思,也許科學是一出不斷加場的戲碼,也許所演為何不得而知,但只要演下去,就有希望看到結局。
大幕未落,科學的永恆魅力之一就在於它的戲劇性,同樣,科學的永恆遺憾之一也在於它的戲劇性。
Ⅱ 請問針貶時弊怎麼談-看國家話劇院話劇《物理學家》
我是牛頓,艾薩特.牛頓爵士,皇家學會會長,我發明了萬有引力,但任何人不必為此起立。
我是愛因斯坦,阿爾波特.愛因斯坦教授,我提出了相對論,我熱愛人類,但是人們在我的建議下,製造了原子彈。
我是所羅門,我是可憐的國王所羅門,我曾無比強大,但我的智慧摧毀了我的勤奮,也摧毀了我的王國。
之所以敢買《物理學家》的票無疑是因為迪倫馬特先生,這名生於瑞士的劇作家比較令我熟悉的劇目其實是《貴婦還鄉》,82年人藝由我的偶像藍天野先生排過,而01年國家話劇院剛成立時,頭一年所排的五部話劇其中就有迪倫馬特的《老婦還鄉》,應該說做為國話來講,盡管近年來藝術質量難提有多高,但是對於迪倫馬特的劇本是多少有所心得的,而即便是對於國話沒有信心,那麼對於迪倫馬特我們也是應該是抱以極大的信任的。
事實證明筆者筆者沒有賭錯,做為國家話劇院的近年劇目,《物理學家》的表現可以稱的上是比較不錯的,全劇劇情結構安排基本合理,演員口活干凈,並且在布景舞美等安排上,也體現出了較為明確的思路,並且達到了一定想要的效果!而我所喜愛的杜振清先生所演的「牛頓」在劇中也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做為《物理學家》來說,這是一部由迪倫馬特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劇本,創作背景是前蘇聯在赫魯曉夫上台後將一枚核彈運送至古巴用以要脅美國,其創作中的「冷戰背景」自然是不可忽視的,而在劇中,「牛頓」與「愛因斯坦」分別所代表的間諜組織一目瞭然,這就好比兩人手中所持的手槍「柯爾特」與「勃朗寧」一樣容易分別,而迪倫馬特的這個劇本,通過三個物理學家「裝瘋」這樣的一個現象,來闡述「科學被人類劫持」這樣一個現象。這其中固然是受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可能引發的全球核戰爭的不滿所致。但這並沒有去通過直接的語言說出,而是讓觀眾去自己領悟。
筆者以為,做為話劇來講,他的創作是需要遵循一定規律的,而其也必然要有一個規范,演員要有相應的話劇專業培訓規律,而編劇也應該有一定的生活積墊,也正因此,筆者對於現如今的大街小巷是個人就可以編「話劇」的現象不說不解,但總要敬而遠之的,誠然,這些所謂的「話劇」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繁榮了中國的話劇市場,但他們並非一些人所說的:「是中國話劇的救世主」或者「為百姓直言觸動正規軍的」醒世良方。做為一些「舞台劇」來說,其往往習慣根據當前的時事往裡面插上一兩句相關的台詞,如豬肉漲價了,三聚氰氨牛奶等等,並且引此希望依此引起觀眾的共識,得到掌聲或者大笑等等,問及理由,往往振振有辭「貼近生活,針貶時弊」等等。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大錯特錯了。他所做的,只不過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再次重新拿出不痛不癢的舔一下,數於一種發泄的性質!就如同在大街上我們遇到了不平事心裡不痛快罵一句:「操」是一個道理,短期為之姑且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心理治療,但如果長期通過這種方式而去吸引觀眾,那麼他勢必要為觀眾所拋棄。
拿《物理學家》來說,在劇中,觀眾看不到一丁點的與冷戰之間美蘇有關的東西,在台詞中根本聽不到與之相關的傳聞,但是卻深切的感受並且體會到了冷戰中的那種思維,如前文所述,劇本創作時,恰逢前蘇聯與美國的「核導演危機」,但迪倫馬特並沒有將這一點明確指出,而是讓觀眾自己體會--三個物理學家,裝瘋賣傻,最後被囚禁在牢籠里卻意識到:「這里被囚禁但卻最自由」,而在最後卻經由櫻桃園(瘋人院)院長一語點破,當三人站在鐵窗後,悲哀的敘述著「我叫牛頓,我叫愛因斯,我是所羅門王」時,盡管作者沒有點破,但是幾乎所有的觀眾都體會到了:「科技被人類劫持」這樣一種悲哀的主題。
中國的平民戲劇往往愛將「貼近生活,針貶時弊」標榜為自己的賣點,但在筆者看來,其本身對於「貼近生活,針貶時弊」的看法就有誤,他們的劇作中所表現的除上述的「根據時事加插兩句台詞」之外,更多的是對此所展示的一些意義膚淺的台詞或者說是一些聽來高深但卻與現行傳統大眾審美道德觀所相悖的理論--中國的戲劇界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狀,人人都愛思考,並且習慣性的愛對時局來發表兩句評論,但是由於先天性的知識的儲備不足以及把握不穩,其所總結出來的思想與意義反應在自己的作品中,並非是對作品藝術性的升華反而是一種阻礙,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貼近生活」是可笑的!因為他與現實生活恰恰是違背的,在不然則是將社會中的丑惡面無限放大,加以渲染,並且慣以針貶時弊的招牌。誠然,做為藝術作品來說,如果說在劇中需要如此表現,卻也無可厚非,而通過自己的作品來鞭撻丑惡也是正確的。《物理學家》中所鞭撻的是科技促使戰爭毀滅人類這樣一個桓久的沉重主題!但他卻並沒有通過某一種丑惡來表達,而反觀我們的一些小劇場話劇,以一些故做頹廢的無病呻吟來「反應現實」,其實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將生活中極為下賤、庸俗的東西展現在人們面前,藝術是源於生活的,但是又要高於生活,如果說真的僅僅是為了看這些東西,那麼我們不妨站在大街相互對罵,豈不暢快許多,又何必花費百餘元進場看戲呢?
話題跑遠了,《物理學家》是迪倫馬特的經典劇本,筆者之所以敢買票,是因為有劇本的保證,但是在這之後,迪倫馬特對於「針貶時弊」的理解卻值得我們很好的學習,中國一些平民戲劇,所謂的「針貶時弊」往往停留在表面,對於進一步的探究往往等於零,這在一定程度上還算好的,他畢竟抓住了基本點,而更多的戲劇,往往連這個點也沒有抓住,觀眾聽到的更多是不痛不癢的大水詞兒。當時哈哈一笑,出了劇場就什麼也記不住。下次來不來還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