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二物理
排開0.5m^3水 打錯了 ,應該是0.05dm^3
1V排=V物=0.00005m^3
.F=p水V排g=1*10^3*0.00005*10=0.5N
2 懸浮時F=G=mg=0.055*10=0.55N .由F=p鹽V排g 得
p鹽=F/(V排g)=0.55/ (0.00005*10)=1.1*10^3kg/m^3
❷ 空調的靜眠和pmv有什麼差別
兩者不存在可比性。
PMV:人體舒適智能控制系統。PMV是海爾空調與中科院一起研究的人體舒適系統,通過對中國老百姓對溫度舒適度的研究設定一個最佳舒適溫度,濕度。按下這個功能按鍵就可以免去自己調節溫度,空調自動判斷室內室外環境溫度,自動選擇製冷或者制熱模式,並且自動設定到最佳舒適溫度。如果你覺得溫度不合適還能通過遙控器進行正負三度的溫度調節。
靜眠模式也叫睡眠模式,在晚上自動每二小時升高一攝氏度。可以起到省電的效果,而且也更加舒適。睡眠模式減少環境溫度與設置溫度的差值,讓壓縮機容易停機,達到省電目的。睡眠模式還會同時將風速自動調到最小,防止大風量吹人感冒,同時內機的噪音也最小。這種模式比較好的地方在於,它的空調的溫度是會根據當晚你房間裡面的溫度來自動升高降低的。
PMV是丹麥的范格爾教授提出的表徵人體熱反應(冷熱感)的評價指標,代表了同一環境中大多數人的冷熱感覺的平均。
PMV-PPD熱舒適模型是人體體溫調節最早的數學模型為,該模型提出的指標表示大多數人對熱環境的平均投票值,其有七級感覺,即冷(-3)、涼(-2)、稍涼(-1)、中性(0)、稍暖(1)、暖(2)、熱(3)。
PMV 指標代表了同一環境下絕大多數人的熱感覺, 但人與人之間存在生理差別,PMV 指標並不一定能夠代表所有人的感覺。因此Fanger 又提出了預測不滿意百分比PPD 指標來表示人群對熱環境不滿意的百分數, 並用概率分析方法, 給出了PMV 與PPD 之間的定量關系。Fanger教授根據pmv指標統計了大量的數據並製成了表格,由這些數據推演出PPD指標,兩者合稱PMV-PDD評價指標。
PMV網路
❸ 最適溫度名詞解釋
適合於生物生長、繁殖或者適合於某個反應進行的最佳溫度條件稱之為最適溫度。 適合於生物生長、繁殖或者適合於某個反應進行的最佳溫度條件稱之為最適溫度
(二)最適溫度:在某一溫度范圍時酶促反應速度最大,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此溫度稱為酶作用的最適溫度。人體內酶最適溫度多在37℃左右。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國際單位為熱力學溫標(K)。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其他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和國際實用溫標。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含有統計意義。對於個別分子來說,溫度是沒有意義的。現如今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6與37攝氏度之間,所以有一部分人可能會想我們在洗澡的時候把溫度設置成這個溫度,是不是人體最舒服適宜的呢?
其實並非這樣,有經驗的人可能會覺得洗澡的時候這個溫度一點都不舒服,恰恰有點兒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無論是泡澡還是淋浴,水溫只是瞬時的維持在了一定溫度,隨著時間的流逝,比如說一分鍾五分鍾以後,那麼這個溫度就會迅速的下降,所以人體並不能夠感覺到溫暖。
當外界的溫度稍高於人體溫度時,比如40攝氏度左右,那麼人體會覺得舒服,這是由於水溫的熱量傳遞給人體以後,人體的各部分器官感受到了熱量,減輕了人體自身產生熱量的過程,減輕的人體自身器官的負擔,所以會感覺到舒服,人類做為一種恆溫動物,自身器官會不斷地產生熱量,維持人體必要的各部分機能,泡澡或淋浴,大體上會選擇在這個溫度。
❹ 顯熱潛熱比
1.人體熱舒適的影響因素
2.在暖通方案設計時如何結合人體熱舒適的需要
3.人體對動態環境的反應
§5-1人體對熱濕環境反應的生理學和心理學基礎
一、人體的熱平衡
(一)人體的基本生理要求:
1、代謝率:
人體在化學反應中釋放能量的速率。人體各部分的溫度不同
代謝率高的器官溫度較高
2、人體熱平衡方程式
M-W - C - R - E = S
式中:M——人體能量代謝率,W/㎡;
W——人體所做的機械功,W/㎡ ;
C——人體外表面向周圍環境通過對流形式散發的熱量,W/㎡ ;
R——人體外表面向周圍環境通過輻射形式散發的熱量,W/㎡ ;
E——汗液蒸發和呼出的水蒸氣所帶走的熱量,W/㎡ ;
S——人體蓄熱率,W/㎡
(式中各項均以人體單位表面積的產熱和散熱表示)
3、裸身人體皮膚表面積的計算:
AD=0.202mb0.425H0.725
式中: AD—人體皮膚表面積,m2;
H—身高,m;
mb—體重,kg;
4、人體最大的生理性變動范圍為35~40℃;
· S=0,表明人體正常;
· S>0,表明體溫上升,人體不舒適;
· 當體溫≥45℃,人死亡
· S<0, 表明在冷環境中,人體散熱量增多。
當體溫<36℃,稱體溫過低;
當體溫<28℃,有生命危險;
當體溫<20℃,一般不能復甦;
5、人體平均皮膚溫度:
四點模型法:
人體的核心溫度:是由人體的運動強度即代謝率決定的。代謝率越高,人體的核心溫度就越高。但人體的核心溫度必須維持在一個相當窄的范圍內才能保證其正常功能。
人的皮膚溫度: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與人體的核心溫度一樣,各部位之間存在一定差別。
為了確定人的平均皮膚溫度,Ramanathan(1964)提出了一個四點模型。
即通過測試人體胸部、上臂、大腿、小腿,皮膚溫度,按照權系數 0.3,0.3,0.2,0.2,進行加權平均。這樣求得的平均皮膚溫度對於多數用途來說是合適的。
(二)人體與外界的熱交換
熱交換形式:對流、輻射、蒸發。這幾種不同類型的換熱方式都受人體的衣著影響。
對流:環境空氣的溫度決定了人體表面與環境的對流換熱,溫差因而影響了對流換熱量。周圍的空氣流速影響了對流熱交換系數。氣流速度大時,人體的對流散熱量增加,因此會增加人體的冷感。
輻射:周圍物體的表面溫度決定了人體輻射散熱的強度。例如,在同樣的室內空氣參數的條件下,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高會增加人體的熱感,否則會增加人的冷感。
蒸發:潛熱交換。主要是通過皮膚蒸發和呼吸散濕帶走身體的熱量。決定於空氣相對濕度的大小與空氣流速
皮膚蒸發:包含汗液蒸發和通過皮膚的濕擴散兩部分;
空氣流速:除了影響人體與環境的顯熱和潛熱交換速率以外,還影響人體的皮膚的觸覺感受。
「吹風感(Draft)」:是一種氣流增大引起皮膚及粘膜蒸發量增加以及氣流沖力產生的不愉快的感覺。
(三)影響人體與外界顯熱交換的幾個環境因素
1.平均輻射溫度:
其中: ——平均輻射溫度,℃
Fn ——周圍環境各表面可看到的面積,m2
tn ——周圍環境各表面的溫度,℃
物理意義:一個假象的等溫圍合面的表面溫度,它與人體間的輻射熱交換量等於人體周圍實際的非等溫圍合面與人體間的輻射熱交換量。
黑球溫度計:是由一個塗黑的薄壁銅球,內裝有一個溫度計組成,溫度計的感溫包包在銅球的中心。
2. 操作溫度to(Operation Temperature)
反映了環境溫度ta和平均輻射溫度tr的綜合作用;
式中: hr——輻射換熱系數,W/(㎡·℃)
hc——對流換熱系數,W/(㎡·℃)
3.對流換熱系數hc
自然對流:
受迫對流:與風速有關;
4.對流質交換系數he
(即蒸發換熱系數) LR= he/hc
LR稱為「劉易斯系數」,對於一般的室內空氣環境有:LR=16.5
(四)服裝的作用:
保溫;阻礙濕擴散。
1、服裝熱阻Icl:指的是顯熱熱阻Iclo
常用的單位有:㎡·K/W和clo
1clo=0.155 ㎡·K/W
1clo定義為:一個靜坐者在21℃空氣溫度、空氣流速不超過0.05m/s,相對濕度不超過50%的環境中感到舒適所需要的服裝熱阻。
如: 夏季服裝一般為:0.5clo (0.08 ㎡·K/W)
工作服裝一般為:0.7clo (0.11 ㎡·K/W)
正常室外穿的冬季服裝:1.5~2.0clo
北極地區的服裝:4.0clo
2.服裝熱阻的影響因素
(1)椅子對熱阻的影響
取決於椅子與人體接觸的面積。
座椅的熱阻的增值可進行估算
△Icl=7.48×10-5 A-0.1
(2)行走對熱阻的影響
△Icl=0.504 Icl +0.00281Vwalk-0.24
如果一個人靜立時,服裝熱阻為1clo,若行走步速為:90步/min(約3.7km/h),則△Icl=0.504 Icl +0.00281Vwalk-0.24
=0.504 +0.00281×90-0.24=0.52
(3)服裝透濕性
一方面:服裝對皮膚的表面的水蒸氣擴散有一個附加的阻力;
另一方面:服裝吸收部分汗液,使得只有剩餘部分汗液蒸發冷卻皮膚;
服裝吸收了汗液後,會使人涼快。
(4)服裝的表面積
服裝面積系數: fcl=Acl/AD
估算值 :fcl=1.0+0.3Icl
(五)人體的能量代謝
1.人體的能量代謝率:
基礎代謝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
基礎代謝和基礎代謝率
(1)基礎代謝:人體在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
基礎代謝率: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
(2) 基礎狀態:
1) 清晨、清醒、靜卧半小時
2) 禁食12小時以上
3) 室溫18~25°C
4) 精神安寧、平靜
在以上狀態下,機體只維持最基礎(血液循環、呼吸)的代謝狀態,此時單位時間所測量的機體產熱量,即為基礎代謝率。
(3)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肌肉活動、精神活動、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年齡、性別、環境溫度是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1)精神活動:因為腦的能量來源主要靠糖氧化釋放能量,安靜思考時影響不大,但精神緊張時,產熱量增多,能量代謝率增高。
2)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進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機體內可以產生額外熱量的作用,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其中蛋白質最強,脂肪次之,糖類最少。
3)環境溫度:人在安靜狀態下,在22.5~35°C的環境中最為穩定。環境溫度過低可使肌肉緊張性增強,能量代謝增高。環境溫度過高,可使體內物質代謝加強,能量代謝也會增高。
4) 性別、年齡
5)肌肉活動:它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為顯著。主要以增加肌肉耗氧量而做功,使能量代謝率升高。
2、人體的機械效率
η=W/M
在空調負荷計算時,人體的機械效率常看作0
(1)大部分的辦公室勞動機械效率為0;
(2)人體代謝率估算本身有誤差;
(3)偏於安全考慮。
3、人體蒸發散熱量
(1)人體的皮膚蒸發散熱量Esk
Emax=( Psk-Pa)/[ Ie,cl+1/(fcl he)] =he′(Psk-Pa)
(此式為完全被汗液潤濕的人體潛熱散熱量)
式中:he′—服裝表面的對流質交換系數。
Pa—環境空氣中的水蒸氣分壓力,kPa;
Psk—皮膚表面的飽和水蒸氣分壓力,kPa;Psk =0.254tsk-3.335
Ie,cl—服裝的潛熱換熱熱阻
人體皮膚實際蒸發散熱量:
Esk=Ersw+Edif=wEmax
式中:Ersw—汗液蒸發散熱量;
Edif—皮膚濕擴散散熱量;
w—皮膚濕潤度; w = Esk /Emax
其中皮膚濕擴散散熱量Edif
a) 若環境濕度增加,如果皮膚未排汗; Edif =0.06Emax
b) 若有正常排汗時; Edif =0.06(Emax-Ersw)
皮膚汗液蒸發量Ersw由體溫調節系統控制的
人體處於不冷不熱狀態時;
tsk=35.7-0.0275(M-W)
Ersw=0.42(M-W-58.2)
w =(M-W-58.2)/46he[5.733-0.007(M-W)-Pa]+0.06
(2)人體的呼吸散熱散濕量
顯熱散熱: Cres=0.0014M(34-ta) W/㎡
潛熱散熱: Eres=0.0173M(5.867-Pa) W/㎡
4、人體與外界的輻射換熱量
R=efclfeff s (T4cl-T4r)
式中:e —人體表面的發射率
s—5.67×10-8W/㎡K4
feff —人體姿態影響有效表面積的修正系數
Tcl—人體表面的溫度,K
Tr—環境的平均輻射溫度,K
5、不同環境條件和活動強度下,人體的散熱和散濕量
二、人體的溫度感受系統
(一)人體皮膚存在冷點和熱點,但位置不同。冷點數目多於熱點。
1、人體皮膚中存在溫度感受器
2、人體體內某些粘膜和腹腔內臟等處也存在溫度感受器。
3、人體的脊髓、腦干網狀結構中也存有神經元。
(二)根據反應特性,分類:
1、分類:
(1)熱感受器:
只對熱刺激產生沖動,在冷刺激下被抑制。
(2)冷感受器:
只對冷刺激產生沖動,在熱刺激下被抑制。
冷感受器的數目多於熱感受器。
三、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
人體與非生物體的熱變化過程的區別在於人體的溫度和散熱量並不完全由環境因素決定,因為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在一定環境參數范圍內具有主動調節這些參數的能力。恆溫動物包括人,與非生物體相比,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體溫調節主要是依靠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來完成的)。在外界環境溫度改變時,通過調節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維持體溫相對穩定。
對體溫調節系統最重要的輸入量是:核心溫度;平均皮膚溫度。當核心溫度與設定值之間出現偏差,體溫調節系統開始工作。但人體的體溫設定值不是恆定的,而要取決於工作強度,在較高代謝率下體溫設定值會升高。
(一)表層體溫和深部體溫
1.表層溫度
人體的外周組織即表層,包括皮膚、皮下組織和肌肉等的溫度稱為表層溫度。
表層溫度不穩定。如,在環境溫度為23℃時, 見表
足 手皮膚溫度 軀干℃ 額部℃
27 30 32 33—34
氣溫達32℃以上時,皮膚各部位溫差將變小,在寒冷環境中,隨著氣溫下降,手、足的皮膚溫降低最顯著,但頭部皮膚溫度變動相對較小。
環境中,隨著氣溫下降,手、足的皮膚溫降低最顯著,但頭部皮膚溫度變動相對較小。
2.深部溫度
機體深部(心、肺、腦和腹腔內臟等處)的溫度稱為深部溫度(core temperature)。深部溫度比表層溫度高,且比較穩定,各部位之間的差異也較小。
(1)在不同環境中,深部溫度和表層溫度的分布會發生相對改變。
(2)在較寒冷的環境中,深部溫度分布區域較縮小,主要集中在頭部與胸腹內臟,而且表層與深部之間存在明顯的溫度梯度。
(3)在炎熱環境中,深部溫度可擴展到四肢。
人體體溫調節方法:
體溫調節是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下,隨機體內外環境刺激信息的變動,通過增減皮膚血流量、發汗、寒顫等生理反應,調節體熱的放散和產生,保持相對恆定的體溫調節方
(二)調節體溫的中樞:
下丘腦是大腦的一部分。
1、下丘腦前部:促進散熱.。
2、下丘腦後部:促進產熱;抵禦寒冷。
人體體溫的調節方法包括:
調節皮膚表層的血流量;
調節排汗量;
提高產熱量。
四、熱感覺
1.定義:
熱感覺是人體對周圍環境是「冷」還是「熱」的主觀描述。
熱感覺感覺不能用任何直接的方法來測量。人們常評價房間的「冷」和「暖」,實際上人是不能直接感覺到環境的溫度的,只能感覺到位於他自己皮膚表面下的神經末梢的溫度。
對感覺和刺激之間關系的研究學科稱為心理物理學(Psychophisics),是心理學最早的分支之一。
「中性」狀態:即人感到不冷不熱的狀態
2.影響熱感覺的因素:
(1)冷熱刺激的存在
(2)刺激的延續時間
(3)人體原有的熱狀態
人體的冷、熱感受器均對環境有顯著的適應性。
3.人體皮膚溫度對熱感覺的影響
在中性區內,皮膚熱感覺與溫度變化率有關
4.人體核心溫度對熱感覺的影響
結論:熱感覺最初取決於皮膚溫度,而後取決於核心溫度。
5.環境溫度迅速變化時,熱感覺的變化比體溫變化要快
所以,常用空氣溫度預測熱感覺。
6.熱感覺的描述
問卷調查方式
圖5-8 皮膚溫度改變引起的感覺與適應溫度
以及變化量之間的關系
五、熱舒適
熱舒適定義:對環境表示滿意的狀態。
有兩種觀點:(1)「不冷不熱」的中性熱感覺
(2)使人高興,愉快,滿意的感覺
熱舒適的影響因素:
(1)空氣濕度: 人體的粘著性增加,不舒適感增加。
(2)垂直溫差: 若頭部周圍的溫度比踝部周圍溫度高的越多,感覺越不舒適。
例如:地板輻射採暖時,比普通的散熱器更舒適。
(3)吹風感
(4)其他因素:例如:人體年齡、生活背景及個人愛好的差異等。
§5-2 人體對穩態熱環境的反應描述
一、熱舒適方程
人體在穩態狀態下,能量平衡的熱舒適方程的前提條件:
人體必須處於熱平衡狀態;
人體皮膚平均溫度應具有與舒適相適應的水平;
人體應有最佳排汗率。
在人體熱平衡方程中,當人體的蓄熱率S=0時,得出人體的熱舒適方程:
M-W-C-R-E=0
把熱平衡方程式中每個變數的計算公式帶入方程可以得出:
6個影響人體熱舒適的變數的因素M 、 Pa 、 ta 、 tr、 Icl 、 va之間的定量關系。
二.預測平均評價PMV(Predicted Mean Vote)
若人體通過對流、和輻射散熱能滿足舒適方程,人體處於舒適狀態。
反之,若人體在某種熱環境下,通過對流、輻射散熱不能滿足舒適方程,人體會產生一個「負荷」TL。
TL定義:人體產熱量與人體保持舒適條件下的平均皮膚溫度,和出汗造成的潛熱散熱時,向外界散出的熱量之間的差值。
TL=M-W-C-R-E
TL為正,人體產生熱感覺;TL為負,則產生冷感覺。
Fanger對1396名受試者進行調查。
條件:四種不同的活動強度,相同的衣量(均為0.6clo),風速有變化時,人體的反應;
結論:人體反應是活動量和「負荷」的函數
得出
PMV=[0.303exp(-0.036M)+0.0275]TL
PMV指標的7級分度如下表所示:
PMV指標代表了對同一環境絕大多數人的舒適感覺。
PPD(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指標,表示對熱環境不滿意的百分數。
PPD=100-95exp[-(0.03353PMV4+0.2179PMV2)]
由圖可見:當PMV=0時,PPD=5%。既意味著在室內處於最佳的熱舒適狀態時,仍然有5%的人感到不滿意。因此ISO7730對PPV-PPD指標的推薦值在-0.5-+0.5之間,相當於人群中允許有10%的人感覺不滿意。
三、有效溫度ET(Effective Temperature)與ASHRAE舒適區
有效溫度ET的定義:將干球溫度、濕度、空氣流速對人體溫暖感或冷感的影響綜合成一個單一數值的任意指標。
數值上等於產生相同感覺的靜止飽和空氣的溫度。
新有效溫度ET*:改變了有效溫度過高的估計了濕度在低溫下對涼爽和舒適狀態的影響,把皮膚濕潤度的概念引進來。
標准有效溫度SET*:(綜合考慮了不同的活動水平,和衣服熱阻,這樣的一個最通用的指標)是一個等效的干球溫度。即SET*把真實環境下的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和平均輻射溫度規整為一個溫度參數,使具有不同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和平均輻射溫度的環境能用一個SET*值相互比較。
具體的講,如果在環境溫度為SET*;平均輻射溫度與環境溫度相同;相對環境溫度為50%的等溫假想熱環境中;人體的皮膚濕度和通過皮膚的換熱量與真實環境下的值相同;那麼,就可以用SET*來表示這一真實環境的溫度。
如圖5-12所示:斜畫的一組虛線即為等有效溫度線,它的數值是在Φ=50%的相對濕度線所標注的對應的溫度值。如t=25℃,Φ=50%兩線交點的虛線即為25℃等有效溫度線,這些等有效溫度線是在室內空氣流速為0.15m/s,對靜坐著、服裝熱阻為0.6clo的人員實測所得。
美國坎薩斯州立大學實驗所得的菱形面積。
適用條件:身著服裝熱阻為0.6~0.8clo,靜坐的人.
ASHRAE推薦的舒適標准55-74舒適區,平行四邊形面積。
適用條件:身著服裝熱阻為0.8~1.0clo,坐著的人,活動量較大些.
兩塊舒適區重疊處是被推薦的室內空氣設計條件.
§5-3人體對動態熱環境的反應
上述關於熱舒適的指標、評價都在穩態熱平衡條件下得出的,實際上,人類大多處於多變的動態熱環境中。研究對非穩態溫度或風速下的人體反應很有必要。
Gagge等人發現:人體在溫度出現階躍變化時,皮膚和熱感覺的變化有一個過渡過程。
實驗表明:
1.當人體由中性環境突變到冷或熱環境時,熱感覺的變化有一個「滯後」。
2.從冷或熱環境中突變到中性環境時,則會出現熱感覺短時間的「超前」,即所感覺到的冷熱感指標比穩定時要更低。
一、 人體對階躍溫度變化的反應
舉例:把一隻手放在溫水盆,另一隻手放在涼水盆,一段時間後,把兩只手同時放在具有中間溫度的第三個水盆里。那麼,第一隻手感到涼,另一隻手感到暖合,盡管此時處於同一溫度的水中。
分析:當人體的溫度出現階躍變化時,皮膚溫度和熱感覺的變化有一個過渡過程,皮膚溫度因熱慣性的存在而滯後。
結論:
1.人體對環境突變的生理調節十分迅速,並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後果;
2.人體在環境突變的生理調節周期中,皮膚溫度並不能獨立地作為熱感覺的評價尺度,因為此時人體正在與周圍熱環境之間發生激烈的熱交換,皮膚溫度的變化由於熱慣性的存在是滯後的。
二、 人體對變化風速的反應
決定環境因素的風速(量)、溫度、濕度三大因素綜合起來最舒服的環境狀況又稱為熱中性,即PPD<10%,PMV=±0.5。其中起決定因素的即為風速(量)。如人們在大海邊、草原、森林的感覺不一樣,最主要的因素是風速(量)不同所致。
舉例:固定風扇與搖頭風扇對人體熱舒適的對比
結論:1.搖擺風扇的接受程度優於固定風扇,氣流脈動頻率對人體熱感覺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動態風在較暖環境中對人體致冷效果更強於穩定氣流。
應用:1、在空調設計中的氣流脈動頻率在0.7-1.0Hz時有更好的冷卻效果,更舒適。
2.空調送風的頻率、風速要更接近於自然風,才更舒適。
三、 過度活動狀態的熱舒適指標
例如:一些人員需短暫停留的區間,如:地鐵車站站台、站廳、列車空調,該過渡區間連接著兩個不同的溫度和濕度等熱環境參數的空間。
美國運輸部提出的考慮人體在過渡空間環境的熱舒適指標:
相對熱指標RWI(Relative Warmth Index):適用於較暖環境
熱損失率HDR(Heat Deficit Rate):適用於冷環境
它對動態過程的考慮反映在:
1. 認為人在一種活動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時,要經過6min的過程,代謝率M才能達到最終活動狀態下的穩定代謝率。
2. 人的活動會導致出汗,並濕潤服裝,同時,人的活動擾動周圍氣流,導致服裝熱阻有所改變。
§5-4其他熱濕環境的物理度量
前面介紹的熱濕環境的各種評價指標均是在預測熱感覺或主觀熱舒適感。但在具有熱失調危險的環境中,如:高溫車間或野外作業,用感覺作為生理應變的指標不夠,需要新指標加以評價。
熱應力:一個具有潛在危險的、不舒適
的環境會形成一個強烈刺激,稱熱應力。
熱過勞:(thermal strain) 由於熱應力
的存在導致使人體出現的排汗量、及
心跳速度、及人體核心溫度的變化,
稱熱過勞。
一、 熱應力指數HIS(Heat Stress Index)
1、 概念:把環境變數中的溫度、濕度綜合成一個單一的指數,用於定量表示熱環境對人體的作用應力。
2、 應用:在高溫、低濕與低溫、高濕環境中若熱應力指數相同,則熱過勞相同。
3、 意義:用於具有熱失調危險的環境中,用熱應力評價環境,衡量熱過勞。
4、 熱應力指數的測定條件:
假定皮膚溫度恆定在35℃基礎上;
在蒸發熱調節區內;
呼吸散熱不計;
認為所需要的排汗量為Ereq等於代謝量減去對流和輻射散熱量;
熱應力指數為 HSI= Ereq/ Emax×100
二、 風冷卻指數WCI(Wind Chill Index)
1、 在高寒地區,影響人體熱損失的主要因素是:空氣流速、空氣溫度。
2、 概念:綜合空氣流速、空氣溫度綜合成一個單一的指數。
3、 意義:表示在皮膚溫度為33℃時某一皮膚表面的冷卻速率。
WCI=(10.45+10√Va - Va )(33-ta) kcal/㎡·h
❺ 物理pmv分別代表什麼
ρ表示物質密度; m代表物質的質量; V代表物質的體積。
❻ 空調遙控器上的pmv是什麼意思
1、空調遙控器上面的pmv是人體舒適智能控制系統。2、按其他模式鍵(製冷、制熱、除濕)即可改變模式。PMV:是人體舒適智能控制系統。按其他模式鍵(製冷、制熱、除濕)即可改變模式。PMV人體舒適智能控制系統是由海爾與中國標准化研究院聯合,創新研發而成的空調智能控制系統。3、針對不同人體感受的差異,可通過溫度設定鍵調整設定溫度,按照人體的七級感覺進行劃分,除舒適溫度外,分別為冷(-3℃)、涼(-2℃)、稍涼(-1℃)、稍暖(1℃)、暖(2℃)。
❼ PMV的定義產生
PMV-PPD熱舒適模型是人體體溫調節最早的數學模型為,該模型提出的指標表示大多數人對熱環境的平均投票值,其有七級感覺,即冷(-3)、涼(-2)、稍涼(-1)、中性(0)、稍暖(1)、暖(2)、熱(3)。
PMV = 0時意味著室內熱環境為最佳熱舒適狀態。ISO7730對PMV的推薦值為PMV 值在= -0.5~+0.5之間。 PMV指數可通過估算人體活動的代謝率及服裝的隔熱值獲得,同時還需有以下的環境參數:空氣溫度、平均輻射溫度、相對空氣流速及空氣濕度。PMV指數是根據人體熱平衡計算的。當人體內部產生的熱等於在環境中散失的熱量時,人處於熱平衡狀態。但是PMV-PPD的局限於人在穩定狀態下的評價,且對人體的體溫進行整體的描述,不夠准確。 PMV 熱舒適模型是基於體溫調節和熱平衡理論得出的。根據這些理論, 人體通過生理過程, 如出汗、打冷顫和調節皮膚血流量等, 來保持新陳代謝產熱量和身體失熱量的平衡。保持熱平衡是達到熱中性感覺的首要條件, Fanger 認為人體的體溫調節是非常高效的, 即便在不舒適的環境中, 人體也能在較大的環境參數變化范圍內達到熱平衡。
為了預測出熱中性感覺, Fanger 研究了人體接近熱中性時的生理過程, 認為此時影響熱平衡生理過程的只有出汗率和平均皮膚溫度, 並取決於人體的運動水平 。他根據McNall, 等的研究數據推導了運動水平和出汗率之間的線性關系, 該線性關系根據183 位受試人員在給定運動水平下感覺處於熱中性時的投票得到的。Fanger 還對20 位受試人員在4 種運動水平( 靜坐、低運動水平、中等運動水平和較高運動水平) 下的皮膚溫度進行了測試, 得到了皮膚溫度和運動水平的線性關系, 實驗是在McNall,等研究得到的熱中性條件下進行的, 並沒有讓受試人員直接進行熱舒適的投票測試, 這也使得一些人對PMV 熱舒適模型的公式提出了疑問。Fanger 將上述2 個線性關系式代入熱平衡方程, 得到了舒適方程 。該方程表述了6 個影響變數在人體處於熱中性時的關系。
舒適方程僅預測了人員感到熱中性時的情況,而實際應用中人員感覺不是中性時的情況也很重要。
Fanger 將Nevins 和McNall, 等的研究與自己的研究結合起來, 根據總計1 396 位受試人員構成的數據擴展了舒適方程,如下。
實驗得出的 4 種新陳代謝率下的熱感覺數據進行曲線回歸分析,得到曲線方程[1]
PMV =(0.303*exp( -0.036M)+0.0275)Q [1]
其中M為人體新陳代謝率,Q為熱舒適系統的能量傳輸率,這一項是由人體熱平衡方程得出。
該方程描述了給定熱環境下, 人體處於一定運動水平時的實際散熱量和達到最佳舒適( 熱中性) 所需的散熱量的差值。該擴展方程將熱環境和ASHRAE 的7 點熱感覺等級聯系在一起, 成為PMV 指標。 PMV 指標代表了同一環境下絕大多數人的熱感覺, 但人與人之間存在生理差別,PMV 指標並不一定能夠代表所有人的感覺。因此Fanger 又提出了預測不滿意百分比PPD 指標來表示人群對熱環境不滿意的百分數, 並用概率分析方法, 給出了PMV 與PPD 之間的定量關系。Fanger教授根據pmv指標統計了大量的數據並製成了表格,由這些數據推演出PPD指標,兩者合稱PMV-PDD評價指標。
PPD英文全稱為(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即為預測不滿意百分數。其公式為:
PPD = 100-95×exp [-( 0.03353PMV^4+0.2179PMV^2)] [2]
由於 PMV的最初實驗對象是西方國家的 1396 受試者,Fanger 教授在最近的文獻中指出,針對不同國家和氣候,應分別乘以 0.5~1.0 的修正系數,對於中國,這一系數應為 0.7。由於中國人與歐美人的體格不同、經濟文化背景與生活習俗不同,所以對環境熱舒適的要求不同,對熱環境的接受程度會存在差異。有研究認為中國人對環境的接受度比歐美人相對較高。我國現有《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規定:採暖與空氣調節室內的熱舒適性應按照《中等熱環境PMV 和PPD 指數的測定及熱舒適條件的規定》(GB/T 18049-2000),採用預計的平均熱感覺指數(PMV)和預計不滿意者的百分率(PPD)評價,其值宜為:-1≤PMV≤+1,PPD≤27%。
❽ 舒適區的概念是什麼PMV和PPD指標為什麼能評價人體熱環境的舒適程度
「舒適區」是指在這個區域里,人會感到舒服和放鬆,但一旦走出這個區域就會不舒服。比如與緊張的工作環境相比,休閑娛樂的家庭空間就是我們的「舒適區」。PMV英文全稱為 Predicted Mean Vote ,即預測平均投票數。PMV值是丹麥的范格爾(P.O.Fanger)教授提出的表徵人體熱反應(冷熱感)的評價指標,代表了同一環境中大多數人的冷熱感覺的平均。PMV-PDD熱舒適模型是人體體溫調節最早的數學模型為,該模型提出的指標表示大多數人對熱環境的平均投票值,其有七級感覺,即冷(-3)、涼(-2)、稍涼(-1)、中性(0)、稍暖(1)、暖(2)、熱(3)。 PMV = 0時意味著室內熱環境為最佳熱舒適狀態。ISO7730對PMV的推薦值為PMV 值在= -0.5~+0.5之間。 PMV指數可通過估算人體活動的代謝率及服裝的隔熱值獲得,同時還需有以下的環境參數:空氣溫度、平均輻射溫度、相對空氣流速及空氣濕度。PMV指數是根據人體熱平衡計算的。當人體內部產生的熱等於在環境中散失的熱量時,人處於熱平衡狀態。PPD指數,暖通空調-預計不滿意者的百分數,為預計處於熱環境中的群體對於熱環境不滿意的投票平均值。PPD指數可預計群體中感覺過暖或過涼「根據七級熱感覺投票表示熱(+3),溫暖(+2),涼(-2)或冷(-3)」的人的百分數。
❾ 什麼是地方太陽時、地方平均太陽時還有PMV-PPD是什麼定義是什麼
地方太陽時:以太陽通過當地子午線為正午十二點來計算的時間。不同經度的地方,太陽升起落下有先有後。地方太陽時就是符合當地經度的時間。
北京時間作為我國的標准時間,是東經120度的地方太陽時。120經線貫穿了我國東部沿海的省市。所以如果粗略的來說,我國東部地區可以把北京時間作為自己的地方太陽時。如果精確計算,則需要知道所在地的經度。
Pmv-ppd指標:由房格爾提出的室內熱環境評價指標,pmv為預測平均熱感覺投票值,ppd為預測不滿意百分比。
❿ 非空調房間內可以使用PMV指標評價室內熱環境嗎,如果不可以,哪些指標可以評價非空調房間的熱環境
非空調房間不可以使用PMV作為室內熱環境評價指標,目前,非空調房間內的熱環境暫時無特定指標進行評價。
擴展知識:
PMV
PMV英文全稱為 Predicted Mean Vote ,即預測平均投票數。PMV值是丹麥的范格爾(P.O.Fanger)教授提出的表徵人體熱反應(冷熱感)的評價指標,代表了同一環境中大多數人的冷熱感覺的平均。
PMV為什麼是使用於空調區域
一般而言,辦公建築多採用安裝「空調系統」的方式來達到為室內人員創造舒適的熱環境的目的,作為權威的美國採暖製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 ,其標准55 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標准7730 中規定了能夠讓大多數人感到滿意的空氣溫度范圍這些標準的主要依據是丹麥的Fanger 教授及其同事在實驗研究基礎上得到的人體熱舒適模型, 即PMV 熱舒適模型。
非空調房間的熱環境評價
就目前來說,非空調房間內的熱環境還沒有形成大家都認同的評價體系,不過,建議可以從室內的溫度,濕度,均勻性方面入手進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