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8086如何計算的物理地址
8086中含有存儲器。存儲器中每一個單元的地址可以用兩種方法表示:
1.邏輯地址:其表達形式為「段地址:段內偏移地址」。
2.物理地址:CPU與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在地址匯流排上提供的20位地址信息稱為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段地址×10H+段內偏移量
註:H為16進制,CS :代碼段寄存器,
⑵ 邏輯地址轉換物理地址公式
物理地址是明確的、最終用在匯流排上的編號。那麼邏輯地址轉物理地址怎麼轉?我為大家介紹邏輯地址轉物理地址的解決 方法 。希望大家喜歡。
邏輯地址轉換物理地址公式參考如下
1. 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
物理地址:載入到內存地址寄存器中的地址,內存單元的真正地址。在前端匯流排上傳輸的內存地址都是物理內存地址,編號從0開始一直到可用物理內存的最高端。這些數字被北橋(Nortbridge chip)映射到實際的內存條上。物理地址是明確的、最終用在匯流排上的編號,不必轉換,不必分頁,也沒有特權級檢查(no translation, no paging, no privilege checks)。
邏輯地址:CPU所生成的地址。邏輯地址是內部和編程使用的、並不唯一。例如,你在進行C語言指針編程中,可以讀取指針變數本身值(&操作),實際上這個值就是邏輯地址,它是相對於你當前進程數據段的地址(偏移地址),不和絕對物理地址相干。
(具體步驟 共三步)
1.確定虛擬地址(物理地址)的有效位
例如:假設頁面大小1KB,共32頁。(頁面:邏輯地址 頁框:物理地址)
由32(KB)=32×1024(B) 即等於32×1024 位元組
二進制用多少位能有效表示這么多位元組呢——答是:15位 因為32×1024=2^5×2^10=2^15
2.再次確定邏輯地址頁面位數 你應該知道:邏輯地址=頁號+頁面
還是以上假設,那麼頁面大小為1KB=1024位元組 同樣的方法計算出表示位數:10位
如果給你邏輯地址:0000 1111 1000 0000
那麼由:011+11100000000(相當於 頁號+頁面(10位))推得出頁號011=3
3.根據頁號找出對應的頁框號
由 物理地址=頁框號×頁塊大小(頁塊大小是等於頁面大小的)+頁內位移(即頁面邏輯地址)
根據上面 物理地址=頁框號×1024B + 1110000000 ( 這里的相加是指位置上而言)
例如:110+110=110110(即高地址+低地址)
提問:在一分頁存儲管理系統中,邏輯地址長度為16位,頁面大小為4096B,現有一邏輯地址為2F6AH,且第0、1、2頁依次存放在物理塊5、10、11中,問相應的物理地址為多少?
答:4096B=2^12B
16位定址一共2^16B
分頁存儲。共分的頁:2^16/2^12=2^4=16 共分16頁。
第0頁的地址范圍 0 - FFFH
第1頁的地址范圍 1000H - 1FFFH
第2頁得地址范圍 2000H - 2FFFH
.....
第11頁 B000H - BFFFH
第15頁 F000H - FFFFH
2F6AH=10 1111 0110 1010 在2頁的范圍對應物理塊11
所以物理地址為:
2F6AH - 2000H + B000H = F6AH + B000H= BF6AH
⑶ 已知十六進製表示的段地址和偏移地址 怎麼計算物理地址啊
比如:
段地址是:43C6h 偏移地址是:0048h
則,物理地址:(43C60+0048)h
應該是
⑷ 微機原理尋地址方式和求物理地址。
mov es:[si], ax 中目的操作數為 寄存器間接定址,其物理地址=es*16(即左移4位)+si=20000h+0200h=20200h 。
從已有條件看,ax 為源操作數,但其 未知。
⑸ 2.6 什麼是邏輯地址什麼是物理地址如何由邏輯地址計算物理地址
【解】:物理地址:完成存儲器單元或I/O埠定址的實際地址成為物理地址,CPU型號不同其物理地址也不同。物理地址是指CPU和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實際所使用的地址,而邏輯地址是程序使用的地址。物理地址由兩部分組成:段基址(段起始地址高16位)和偏移地址。前者由段寄存器給出,後者是指存儲單元所在的位置離段起始地址的偏移距離。當CPU定址某個存儲單元時,先將段寄存器的內容左移4位,然後加上指令中提供的16位偏移地址而形成20位物理地址。在取指令時,CPU自動選擇代碼段寄存器CS,左移4位後,加上指令提供的16位偏移地址,計算出要取指令的物理地址。堆棧操作時,CPU自動選擇堆棧段寄存器SS,將其內容左移4位後,加上指令提供的16位偏移地址,計算出棧頂單元的物理地址。每當存取操作數時,CPU會自動選擇數據段寄存器(或附加段寄存器ES),將段基值左移4位後加上16位偏移地址,得到操作數在內存的物理地址。
⑹ 通過虛擬地址計算物理地址 求過程
你打的太多了,有點亂,只說下地址轉換問題:
1.虛擬地址:虛擬地址是以"段寄存器:偏移地址"形式存在的,例如--0542:24521360
2.線性地址:它是由分段部件把虛擬地址轉化而來的.
3.物理地址:即真實存在的地址,由處理器的地址引腳尋找到的地址.
虛擬地址---->線性地址:
段寄存器是一個16位的寄存器,其中第0和1位控制著將要訪問段的特權級,第2位說明是在gdt還是ldt尋找地址.高13位作為一個索引值,總共8192個索引.假設段寄存器-0000
0000
0000
1011(000b),那麼我們可以知道rpl=3(特權級為3);ti=0,從gdt中選擇段描述符;index=1,即將要索引的段描述符在gdt中的順序號為1,由於一個段描述符佔8個位元組,所以其索引到的地址為"gdt的高32位+1*8".這也就是為什麼gdt48位,留最低的16位作為限長的原因(8192*8=64k).
找到了段描述符,然後就是從段描述符中找出該段的位置了.段描述符是個8位元組的內存空間,由於結構復雜,無法構圖,省略段描述符的結構.我們只要知道在裡面規定了該段的基址,限長,還有屬性等等.找出基址後,再加上虛擬地址的偏址,就形成了32位的線性地址.由於偏址是32位的,所以該段獨享4g的虛擬地址空間.
線性地址----->物理地址
該部分是由分頁部件通過3級查找完成的.此時,我們把線性地址分為3段:0-11位(c)位元組索引,12-21位(b)頁表索引,22-31位(a)頁目錄索引.我們把頁表描述符和頁描述符通稱為頁表項,頁表項佔4個位元組,總共佔4kb大小.先以cr3為基址,以(a*4)為索引值,定址頁目錄描述符.然後再以頁目錄地址的高20位地址為基址,以(b*4)為索引值,定址頁描述符.再以頁描述符的高20位地址為基址,以c為偏移地址,相加得到物理地址.
從上可以看到頁的大小是4kb,即一項任務cpu只調用該任務所佔內存空間的4kb大小.有利於減少內存佔用.
以上大體就是這樣的,其中分頁部件的轉換相當復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還有pentium之後,分頁部件又採用了4mb的頁面,線性地址採用2級定址.才開啟pae功能後,又形成了4級定址.然後再結合後面的內存保護,i/o保護,任務保護及特權級的變換,形成了保護模式的大部分內容.
太復雜了,我也不是十分會.寫的有些亂,但願你能明白些.
⑺ 請指出下列指令源操作的定址方式,並計算物理地址
mov [bx,],cx 寄存器間接定址(或基址定址) 物理地址為ds*16+bx
mov[2000H],BX 直接定址 ds**16+2000h
mov[BP],BX,寄存器間接定址(或基址定址) 物理地址為ss*16+bp
mov[BP+200],BX,基址相對定址 物理地址為ss*16+bp+200
mov[BX+SI+300],AX;基址加變址相對定址 ds*16+bx+si+300
粗心大意,指令沒有寫逗號,學習態度不端正。另外,隨便找本書看看就有,何必這點小事就問人?
⑻ 指出定址方式並計算物理地址
第一種是指定段寄存器的方法
具體的物理地址是通過ES和BX來計算的,計算方法和DS:BX的方法一樣,只不過是把DS換成了ES,沒有加段指示前綴的話默認為DS
第二種是MASM提供的一種定址方式
其實映射到指令的話就是"基址+偏移量"的定址方式,SI是基址,VAL在這里代表偏移量,這條指定對應的指令是:
MOV AX,[SI+50H]
第三種和第二種類似
其實就是"基址+變址+偏移量"的定址方式
具體的數值自己計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