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如何寫教學設計

物理如何寫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30 23:45:49

①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三維目標怎麼寫

1 . 知識與技能:學生該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應該培養的能力。
技能是在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技巧,能力。
2 . 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獲得新知識有效的學習來自於學生對知識獲取全過程的有效參入。
3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應巧設機關,
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與所學知識相關
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主動學習。

② 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五篇

自從牛頓奠定了理論物理學的基礎以來,物理學的公理基礎的最偉大變革,是由法拉第、麥克斯韋在電磁現象方面的工作所引起的。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2020 高二物理 教學計劃 範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1

本學期新課程正式啟動,本著創新與繼承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穩妥推進的原則,根據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物理學科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物理組學年高一新課程實施計劃如下:

一、積極開展物理課堂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改變單一的課程教學方式,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於思考;是物理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將傳統的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講授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是我們課堂教學努力的方向。

在合適的物理課堂教學上實施探究式教學;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完善各種教學模式。具 體操 作如下:

1、利用周四教研活動時間,開設物理課堂探究式教學模式和實施策略研討。

2、集體備課:確定有利於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內容,集體探討教學過程,撰寫教學設計,搜集教學資源,准備實驗。

3、教學實施和評議。為了做好模式實施的反饋工作,同一備課組老師相互聽課,了解教學效果,及時發現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加以改進。

二、及時推進學科資料系統化建設

對學科資料(包括教學設計,課件,試卷和習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教師更快地熟悉教學內容,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了強力地推動教師對新課程的研究,我們決定與新課教學同步進行物理學科資料系統化建設。具體如下:

1、編撰《物理新課程同步練習》一套,供教學過程中使用,並在使用中加以修改完善。

2、編撰完整的檢測試題(包括單元檢測,期中試題和期末試題)一套。

3、初步完成每節課的Powerpoint課件。

4、收集教學情況反饋信息,及時修改教學設計,並將利用假期完成對部分典型課的教學

三、如何讓高一新同學適應高中學習

對於絕大多數同學來講,到了高中以後,因為對自己的對手比初中的強大和優秀了,會要對自己產生促進的作用。當學生信心不足的時候,要 教育 學生學會縱向的對比。幫助學生訂立目標,經過半個學期達到什麼水平,期末達到什麼水平,讓學生發現自己其實是進步的。當學生橫向比較時候,會發現別人可能進步更快。這時,就要教育學生找到這樣的一種感覺:我永遠自信,永遠不鬆懈。

在我們中學生當中我覺得有一種常見的通病,就是自我的期望值過高。而對自己的評價又往往過低。也就是說,有些學生志向是很高的,心氣也很大,說起自己的條件就覺得自己不行。這種過高或過低的反差就會產生消極的意識。這種反差的形成主要是橫向和別人比較形成的我覺得我給學生講的時候,每一個學生一定要做到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現在和過去來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去比。只要是有一點的進步就是成功。尤其到了重點高中,只要你有一點點進步就感覺有成功的感覺,積少成多,慢慢會感覺到自己的進步還是挺快的。這樣去想就會產生一些新奇,自信心就有了。無論是學習還是日常的生活,就會有意義得多,就會進步得多。

第二個適應就是到了高中以後適應新的學習要求。到了高中以後有些學生很快發現課堂上有時竟然有聽不懂的。在初中沒有這個問題,老師講什麼,甚至沒有講的都特別清楚。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感覺把握性低了。課下作業的完成也不象過去那麼輕鬆了。高中的知識不論廣度還是深度比初中是增加了不少,老師的 教學 方法 比初中也有些不同了。高中的老師和初中的老師因為對知識的變化,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也在變化。初中的老師反反復復地講,到了高中以後老師講一下例題給了答案就不再講了。教學方法可能和初中不同了,在 學習方法 上就要調整,注意預習,知識的擴充,規律的 總結 ,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學習。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在學習上尤其是學習方法上一定要發現別人的長處,多參與討論。

2020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2

一、精講精練

為了達成目標和計劃,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課和作業的效率。作為教師首先就要講清楚,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聽懂,學生只有會自己解題才能說明已經聽懂了,所以要對題目編排、講解優化組合,而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能力。

1、.精講: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講解務必要清。為此應該對重點的內容反復強調,對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應用要多舉例,結合情景進行教學。這也是課改的要求。教學時應注意:①明確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實依據。②只有明確、掌握概念的定義,才可能明確掌握被定義的概念。③了解概念的種類(矢量、標量、狀態量、過程量、特性量、屬性量,某種物理量的變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較法教學。若這種概念屬首次學習,就必須著重使學生明確抽象概括的方法。④理解概念的定義、意義和跟有關概念的聯系與區別。⑤定義的語言表達形式可以不同,但數學表達式應該相同。⑥注意從定義式導出被定義的物理量的單位。其次,把握好進度,且勿圖快。尤其在難點的教學中,要把握好進度,不隨意增加難度。

2.精練:本學期的習題肯定不少,如何以的效率獲得的效果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尤其體現在習題的練習和講解中。作業和課堂練習題都打算在歸類的基礎上分層,做到有縱有橫。回家作業保證每一次都能讓學生認真仔細的完成,決不盲目圖多。

二、及時的反饋

本學期要在課上和課後都有一個較完整的反饋機制。比如上課即時進行反饋性的練習。作業有問題的學生要與之交流,從中了解問題所在,以便及時改進。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經常溝通。

三、對於學習最困難學生的具體 措施

一定要讓這些學生都把該弄懂的基礎知識弄懂,一發現問題立即幫助他們解決。對他們正確引導,消除心理防礙,適當放慢速度,使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四、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幫助我上好每一堂課;維持學生積極的 學習態度 ;使學生保持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但是余要吸取過去一年的教訓,與學生搞好關系決不是與一部分學生親密無間,而是要去關心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五、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1.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學生主動式互動教學」,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單一過程,而是學生主動獲得學習經歷的過程,教師以一個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教師以話題的形式引入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討論,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總結出結論。甚至可以像說相聲一樣,與一名或多名學生在講台前探討,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但是問題是如何指導學生的考慮從正確地思路出發,不然時間有限,會浪費掉大量的時間。

2.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信息技術是工具,是平台。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信息技術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料,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很好的信息獲得途徑。多媒體又是課堂教學的先進手段,通過視聽,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即時的反映出來,一些重要的板書、表格和圖片、例題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裡面展示。通過多媒體課件又可以把實驗演示的活靈活現,物理模型也可以通過課件分析的透徹有餘。但是多媒體設備我認為不是用來投影簡單的上課講稿的。所以我上課用多媒體設備主要是用來展示多媒體課件和媒體資料。

新的開始,新的面貌,期待新的成績。

2020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剛接觸這些新生,並沒有深入地了解,雖然大家都說這屆高一年學生的基礎相對於高二年來說比較差,但是目前從整體上課的情況來看,學生普遍聽得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堂氣氛活躍,遇到不懂的就會問,作業也按時有效完成。這比想像中要好得多,至少他們肯學。特別是八班和十班,做作業總是很認真負責的,但是九班就會比較馬虎一點,我會在他們還沒有形成習慣之前及時加以糾正。但每個班總存在幾個比較調皮的,上課不認真聽講的、開小差,趴在桌上的,特別是晚上喜歡講話……我覺得這樣會影響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因此我正朝著改掉他們的壞習慣方向努力,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來,比如布置一些比較具體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完成。我相信經過糾正,他們學習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二、教材與教輔分析

本學期 高一物理 的教學任務是完成魯科版必修1的教材,這本書主要的教學內容是研究運動、力以及力與運動間的關系,共五大章(運動的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與運動)。

必修1這本書是新教材,突出了新課程的四個特點:注重基礎性、體現現代性、反映選擇性、強調可操作性

1、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學習慾望;

2、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

3、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

必修1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基礎,有很多重難點都是高考、會考中的重難點,比如勻變速直線運動、摩擦力、力的平衡、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等可以說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重中之重。而質點、位移、加速度等概念又是同學們進入高中新接觸到的,理解起來又比較費勁,但是這些概念是學習運動學部分的關鍵,因此務必要引起學生重視。

三、本學期應達到的教學目標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學生在高一打下良好基礎,為進一步學好高二和高考作好輔墊。學生能夠在活躍的教學氣氛下,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掌握好基礎知識和把握好重點。並在學好基礎之上,有意識讓學生接觸到往年的高考題,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並在平時注重養成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規范解題的格式和步驟。堅持小測並保證質量,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鞏固。為此,具體要求如下:單元考、期中、期末考試中力爭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相對別的平行班級穩步提高。

四、改進教學的措施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因材施教,精講精練,及時鞏固,改進不足,爭取每位學生都有所突破。

2、加強實驗課的教學和探索,特別是分組實驗,要保證學生都能獨立地完成,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用實驗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努力滲透物理研究問題方法的培養。

3、重視課外活動,進行物理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指導,進行研究性學習,給學生以充分的課外研究探索的舞台,使學生的課外物理活動豐富多彩,真正成為培養興趣、發展能力的陣地。

4、在教學中可以理論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有用,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教學研究的計劃

1、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開發本校的校本課程,課題研究,提高本人的教科研水平。

2、每上完一節課後進行教案的整理以及進行教學 反思 ,重新備課,同時對一些典型的習題、例子、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為本校有自己的完整的物理資料做出應該做的工作。

3、堅持每周與備課組成員進行一到兩次的集體備課,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行探討,尋找更好的教學模式。

4、堅持每周聽一節同行的課,課後及時與上課老師探討交流,研究教學中的長處與不足,互 相學 習,取長補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5、在本學期開好一節公開課,通過在評課中得到有 經驗 的老教師的教導,並在教學中不斷得以改進突破。

在教學中重視積累,爭取撰寫一篇有價值的教學論文。

六、繼續教育的計劃

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利用遠程教育平台多聽講座,多學習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深入鑽研高中新課程理念,以先進理念推進高中新課程實施,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

2020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4

一、本學期高二物理學科組的主要任務是:

1、繼續加強學科組的建設,學科組長以高度的工作責任心,以身作則,肯吃苦、肯學習、肯鑽研,樂於奉獻,團結帶領組內教師為同一目標而同心協力,勤奮工作。緊緊圍繞學校教務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重點恨抓課堂教學監督。

2、加強學科組活動,嚴格按照教務處關於集體備課的要求,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中心發言人,提高備課效率。增進各成員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認真開展「聽課、說課、評課及案例研究」工作,本學期組內成員每人開一次公開課。「說課、聽課和評課」活動學科組成員必須參加,上課教師要在課前准備好規范的說課稿,課後及時寫出自我反思。同一學科組內,每人至少聽課10節以上;加強科組內老師之間的學習。

3、扎扎實實做好教學工作。認真組織學習領會教學大綱,明確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要求,很好地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組織好備課組老師的集體備課工作,注意做好每節課的課後反思。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好分層教學,不同的層次教學應有不同的的深度和廣度,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控制好教學進度。又要面向高考,更好地注意教學難度的循序漸進,知識逐步擴展加深,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加強課堂管理,每節課都能顧及聽課的所有學生,耐心細致,充分展現物理學的生動有趣,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做好尖子生的提高,差生的輔導,認真按實際情況,做到抓兩頭、促中間,達到全面提高。特別是培優、補差工作要真抓實干。

4、要著力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加強質量監督,課堂教學達到精講巧練,確保教學質量繼續穩步提高。嚴格控製作業布置的情況,在量和

質上有所體現。對所有學生的作業,做到全批全改,以便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注意解題規范訓練。

5、搞好每周一次周末作業

二、本學期高二物理教學重點:

1、靜電場

2、恆定電流

3、電學實驗

4、磁場

2020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5

新的課程標准要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提高其物理綜合素質。我所任教的是高二(6)、(7)班,其中(6)班是文科重點班。高二是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的關鍵一年,是高中物理新課教學的最後一年,學生的學習質量直接影響到高二基礎會考階段的復習和最後沖刺會考的效果,因此,我將更全面、更穩實地開展教學工作。

一、指導思想

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和實踐以新課程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理論,強化專業學習和業務操作訓練。使自已更快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高中物理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為我校提升學校知名度和構建和諧的新保亭中學而作出自已的努力。

二、學科課程實施

(一)學科教材

本學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選修1—1的教材

(二)課時安排

嚴格按照新課模塊教學對課時的要求,確保每一模塊新課教學有36課時。另外安排復習、練習和月考10個課時。期中和期末考試時間由學校統一安排進行。

(三)教學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靜電學和穩恆電流的學習。

(2)電磁波的學習

2、過程與方法

(1)會運用電磁學的公式計算電學的有關問題。會利用電學的知識解決簡單電學問題。

(2)在理論學習過程中,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特別是物理學的實驗,要了解實驗原理、器材選用及器材結構,了解實驗操作規程及實驗操作步驟。

(3)通過有關概念、規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和了解物理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科的學習,向學生進行科學思想,民族精神等教育,了解物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當代、現代我國高科技的發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精心組織課堂教學。認真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前題,是確保45分鍾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2、精選練習,加強課後訓練。在不增加課業時間的情況下,精選訓練題目是提高學習效率,加強鞏固的有效方法。

3、加強學生的學習測評。學習測評是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更是教師及時調整自已教學操作的依據。

4、做好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記錄,認真細致地做好學生的成長階段性的評價,及時向學生及其家長匯報。

2020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範文五篇相關 文章 :

★ 2020高二上學期物理教師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高二第一學期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範文5篇

★ 2020高中物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高二物理教學計劃精選範文5篇集錦

★ 2020年高二上學期物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範文

★ 2020年高中第二學期物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高二物理老師工作總結五篇

★ 2020年高二第二學期物理教學工作計劃

★ 物理教學計劃精選集錦5篇

★ 物理教學計劃5篇集錦總結大全

③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如何盡最大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是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關鍵。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電功率)

一、教學設計思想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知道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W或kW。

2.會用電功率的計算公式P=W / t進行簡單的計算。

3.會用電功率的概念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體驗電能表表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

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探討,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掌握電功率的概念、公式。

運用電功率公式計算實際問題。

四、教學資源

一隻PZ220-200的燈泡,一隻PZ220-60的燈泡,一個帶電能表的示教板,多媒體設備。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在生活中對瓦的認識。

1.生活中什麼地方經常提到“瓦”?平常所說的“瓦數大”“瓦數小”是什麼意思?

2.電器瓦數不一樣,表現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出各種不同的結果。

(二)電功率

1.提供一隻200 W的燈泡、一隻60 W的燈泡、一個接好電能表的示教板,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利用所給器材進行實驗,比較兩個瓦數不同的燈泡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2.通過觀察電能表的讀數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3.引入電功率的概念,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

符號:P

單位:瓦特(瓦)(W)

其他單位:千瓦(kW)

1 kW=103 W

千瓦時的來歷

“千瓦時”是電能的單位,它的由來我們能不能從P= W/ t中得出?

看來1千瓦時是功率為1 kW的用電器使用1 h所消耗的電能。

區分“千瓦時”與“千瓦”,一個是電能單位,一個是電功率的單位。

4.組織學生看各種家用電器的功率,參見教材。

學生活動

1.在學生討論後,選一組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思路,並對這組學生的想法進行討論和補充。

2.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出“瓦數”不同時,電能表鋁盤轉速不同,表明了兩個燈泡消耗電能的快慢不一樣,200 W的消耗電能快,60 W的消耗電能慢。

使學生得到直觀認識:不同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是不一樣的。

播放視頻“用電能表測量電功率”。

3.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平常所說的“瓦”是電功率的單位。讓學生對各種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電功率)有一個大致認識。

(三)電功率的計算

1.電功率表明了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那麼是哪些因素影響著電器的電功率呢?

2.應該在什麼條件下比較不同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提醒學生回憶“速度”定義。

3.綜上所述,我們在比較任何電器的電功率時,算出什麼即可?

4.求一個電器的功率:一個用電器在時間t內消耗的電能為W,那麼它的電功率P應表示成什麼?寫出公式中P、W、t 三個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5.用例題鞏固電功率公式的使用。

學生活動

1.學生討論:

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消耗電能的多少;消耗這些電能所用的時間。

2.相同時間的前提下,比較消耗電能的多少。

3.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應表示成:

P=W / t

即電功率的公式。

W ──電流做的功(消耗的電能)──焦耳(J)

t ──所用的時間──秒(s)

P──用電器的功率──瓦特(W)

(四)怎樣測量電功率

1.由理論分析,電功率P與電流I和電壓U之間的關系是:

P=IU

I──電流──安培(A)

U──電壓­──伏特(V)

P──功率──瓦特(W)

2.額定功率:

電器在額定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叫額定功率。

3.根據P=IU,設計一個測量用電器功率的方法。

學生思考。

可以測量出用電器的電流I,電壓U,根據公式P=IU計算

(五)觀察實際用電器,分析功率問題

1.結合教材閱讀有關信息。

洗衣機額定電壓:220 V

允許最大電流:10 A

洗滌功率:330 W

加熱功率:1 950 W

甩干功率:650 W

計算這個洗衣機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問題:洗衣機的洗滌功率、加熱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這里有矛盾嗎?如果沒有矛盾,在沒有看到洗衣機實物的情況下,請你判斷一下,若要洗衣機工作時不超過總功率,它是怎樣設計的?

(六)小結與作業

1.引導學生小結,自我完善。

如: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電功率,知道了電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單位;並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布置課後作業。

六、教學流程圖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在教法上,採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探究過程,真正做到讓學生“活”和“動”起來,同時在教學中結合了多媒體課件,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進行引導,以降低探究難度。

本節課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電功率的概念是本節內容重點和難點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學“速度”和“功率”的概念進行類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電功率跟電壓和電流關系的實驗,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要讓學生在前面實驗探究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探究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課要根據實際情境設計問題讓同學解答,在解題中激發興趣。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索去獲得研究和思維的方法,所以在在設計本教案的時盡量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來教給學生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重視獲得知識的結果,更要突出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是只要學生僅僅記住某些結論,進而發掘學生學習物理的潛能,把握物理知識內在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領悟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從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重力)

1.充分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教學理念

《重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科學探究,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問、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建立基礎。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只有當學生對物理有了興趣,才能有學習的樂趣,進而發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通過實驗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學生終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者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八年級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於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並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並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後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②通過“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②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重點與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

難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垂線的應用。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實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教學方法】

探究法、引導發現法、閱讀指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導學生閱讀和教師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並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准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製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後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

二、具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准備。

然後,利用課本50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於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並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於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於生活的。)

(二)進行新課

1.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並有助於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後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並將數據整理畫出圖像。(正比例函數圖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是否豎直?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築工人砌牆時用來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的。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難,先要求學生觀察圖12.2-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後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檯、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麼輔助器材?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並通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後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後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2-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麼,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麼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後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展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並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並應用於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5題。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於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並獲得了成功。

④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

知道光是電磁波,電磁波在真空的傳播速度。

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演示了解電磁波的產生,電磁波在真空的傳播。

重、難點:

電磁波的產生。

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

教學器材:

電腦平台、收音機、電源、導線

教學課時:

1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電話的傳播需要電話線,收音機、電視信號的傳播沒有導線,它們靠什麼傳播?……電磁波

進行新課:

1、電磁波的產生:

演示:課本80頁試驗

結果:產生了電磁波(為什麼電流要時斷時續)

結論:變化的電流產生電磁波

項目:振動源,波的形成

水波

聲波

電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動

發聲體的往復振動

導體中電流不斷變化

2、電磁波的傳播:

在很多介質中可以傳播,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長:用λ表示,單位是m

②頻率:1秒鍾變化的次數,用f表示,單位Hz

1MHz=1000kHz=1000000Hz

它們的關系:c=λf

3、電磁波的分類:

課本81頁圖示,分類的依據是頻率或波長

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閱讀「科學世界」

錄像……電磁波的海洋

3、達標練習:課本後83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完成物理套餐中課堂未完成的內容。

課本後練習。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並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

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a.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b.在條件足夠情況下會計算物質的比熱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過例題,運用所學比熱概念,歸納總結出物體吸熱公式,然後再通過例題寫出放熱公式,加深學生對物質比熱的理解。

分析二:本節內容突出體現對學生計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法建議

建議一:我們可以先復習比熱的概念,然後提出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麼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由此引出課題,並運用例題1進行驗證。最後由吸熱引申到放熱情況的計算,引出例題2。

建議二:在講完方法後,可以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如何計算物體的比熱,並給出例題。

教學設計示例課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難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方法

講授

一、復習比熱的知識

二、物體吸熱的計算

Q吸=cm(t-t0)

例題1:把質量為2千克、溫度為30℃的鋁塊加熱到100℃,鋁塊吸收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鋁的比熱,然後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三、物體放熱的計算

Q放=cm(t0-t)

例題2:有一根燒紅的鐵釘,溫度是800℃,質量是1.5克,溫度降低到20℃時,放出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鐵的比熱,然後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四、比熱的計算

例題3;某物質吸收4.2×104焦耳的熱量後,溫度升高5℃,則該物質的比熱為多少?已知該物質共2千克。

解:已知m=2kg,Δt=5℃,

Q=4.2×104J

所以

五、作業

課本P27第7、8題

提出問題: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麼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麼計算吸熱?

引導學生解題

指導學生

引導學生

學生回憶

思考計算吸熱、放方法

學生自己解題

總結比熱的計算方法

學生板書

探究活動

調查北方冬天有關取暖的問題,用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念,為後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後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於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像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並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後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並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並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後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並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麼,並想像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像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5

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准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麼是誤差,什麼是錯誤並區別誤差和錯誤.

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觀察圖和估測1分鍾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並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熟悉的測量工具,並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於「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於「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麼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於測量部分,由於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並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於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初中英語,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於長度的視頻,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於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並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後,引導學生勤於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麼是正確的測量.

關於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註明單位,應當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於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並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於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九年級上冊物理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機械運動和參照物指的`是物體的位置變化叫機械運動,其核心是參照物的選取,理解它的關鍵是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來辨別那個是研究對象那個是參照物,本節課運動的描述是運動和力的第一節,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後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學習目標及分析

目標:1、知道什麼是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分析:1、知道什麼是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讓學生明白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都是機械運動,看一個物體是否在運動都必須選一個標准物體,這個標准物體就是參照物。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就是指藉助參照物的基礎上的判定,可學生對於參照物並沒有意識,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完成從感性向理性的過渡。

三、問題診斷及分析

運動是普遍的現象,學生有感性認識,但如何科學地描述運動,學生還未接觸到。可以說學生對運動的認知是膚淺的,表面化的,缺乏對知識的再編碼,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從繁雜多樣的運動個體中總結出規律,完成理性認識的升華。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本節的內容及特點,採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逐步深化提問,學生分析、論證、歸納得出結論,而後實例分析應用來使三維目標得到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

通過引導學生想想身邊的各種運動,教師講解分子運動、地殼運動,體驗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2、講授新課

一、機械運動

問題一:足球場上正在進行比賽,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所熟悉的運動進行研究。從而得出運動與靜止的概念。)

運動員,足球是運動的,球門是靜止的。

1、運動的物體有什麼特點?

它們相對於地面的位置在改變。

2、靜止的物體是絕對不動的嗎?

不是,球門相對於地面的位置雖然沒有改變,但是隨地球的運動,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在改變,因此也在運動著,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

結論:

靜止和運動是相對的。

機械運動實質上是物體位置的變化。

二、參照物

課堂活動

請同學們把物理課體放在桌子上,課體上放一鉛筆盒,推動課體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觀察現象。

問題二:根據實驗現象看看選取不同物體作為參考標准時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設計意圖:得出描述物體運動必須要選一個參考物。)

選取桌子作標准,鉛筆盒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選取課本作標准,鉛筆盒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選取鉛筆盒作標准,課本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學生描述結論

結論:

描述物體運動的情況首先要選定一個標准參照物

所選參照物不同,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結果不同。

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

選定參照物

看物體相對於參照物有沒有發生位置改變

改變運動

沒改變靜止

什麼是參照物

為了確定物體的位置和描述物體的運動而選作標準的一個物體或一組相對位置不改變的物體叫參照物。

參照物可以任意選取,研究地面上的物體,常選地面或相對於地面靜止的物體作參照物。

③小結

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有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運動的。

被判斷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無位置的變化該物體是靜止的。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觀察同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⑤ 物理教學設計方案

物理教學設計方案的制定是為了讓各位物理老師更好地教學,以下是物理教學設計方案模板,歡迎閱覽!

物理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3.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麼是鏡面反射,什麼是漫反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

2.體驗和感悟我們是如何看不見不發光的物體的。

3.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4.通過觀察,理解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光的反射定律;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學難點】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學工具

激光源、平面鏡、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舉出應用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實例。

二、新課引入

教師:在漆黑的夜晚,我們看不到屋子裡的桌子、電視,怎樣才能看到呢?

我們能看見太陽、電燈,是由於它們能發光,光線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為什麼又能看見人、教室、書本這些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呢?這是因為他們能反射太陽、電燈等光源發出的光,這些被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本節我們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規律。

三、新課教學

1.光反射的規律

1、教師:光傳到兩種不同物質的分界面時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的物質中的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

觀察:牆上光斑及其變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點。並在黑板上畫出圖:

教師向學生介紹以下名詞:一點、兩角、三線.

入射點(O):光線射到鏡面上的點。

法線(ON):通過入射點,垂直於鏡面的直線(用虛線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教師:通過演示觀察到光的反射現象。那麼光反射時遵從什麼規律呢?

實驗一:

1.按照課本圖2.2-3,讓從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紙板入射到鏡面上的O點,觀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紙上畫出法線、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並記錄下來。

2.不改變入射點的位置,改變入射光線的位置,重復上面實驗兩次。

3.把紙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後折,還能看見反射光線嗎?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

①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③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板書: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實驗二:

把入射光線沿原反射光線的位置射到鏡面。觀察反射光的位置。

討論得出:光在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講述反射光路圖的畫法:

例:下圖中已知入射光線,請畫出反射光線。

畫法:①過入射點畫法線;②畫反射光線(根據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學生練習:投影儀膠片。

(1)畫出下圖的入射光線。

(2)如圖,畫出反射光線,並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鏡子和白紙反射太陽光或燈光。

問:為什麼鏡子反射的光很強,白紙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們來研究這兩種情況。

教師: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體表面上時的情況如圖: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鏡面反射:每條光線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這個方向的反射光很強,而其餘方向無反射光。

演示四:把幾根大頭針垂直插入硬紙條中表示「法線」,把硬紙條任意彎折後「法線」不再平行。(圖上)

強調: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個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們從各個方向看到物體。

教師分析實例:同學們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這是因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發生鏡面反射,光線強度比粉筆字漫反射的光線強。怎樣避免這種情況?讓「反光」部分粗糙,這樣就可以發生漫反射,減弱反光部分來的反射光,同學們就能從不同方向看清粉筆字反射來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物理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二

【學習目標】

1.理解什麼是內能

2. 知道內能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3. 掌握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並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學習重點】:內能以及改變內能的方法。

【學習難點】: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

【預習檢測】

1. 叫做物體的內能;內能的單位: 。

2.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 。

3.鐵水和冰塊的溫度雖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 。

4.改變內能的途徑是: 和 。

5.冬天搓手會讓手暖和,是通過 改變的內能;冬天嘴對手哈氣取暖是通過 改變內能的。

6.在高空飛行的子彈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時還具有_______能,子彈落地後,這三種能不為零的是____

2016九年級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體內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關,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它的內能_______;溫度降低時,內能_______

8.當物體對外做功時,它的內能_______,溫度_______;當外界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_______,溫度_______.給自行車打氣,筒壁會發熱,這是壓縮筒內的空氣_______,使空氣的_______增加,溫度升高的緣故.

【共同探究】

★學生活動一:閱讀課文7頁內能,回答下列問題:

1) 運動的物體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分子也具有動能;

2)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間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間也有______,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內能。 3) 分子的熱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動能越_____,內能越________。

4) 物體的溫度低時,分子的熱運動______(停止嗎?),所以一切物體________。

討論: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 學生活動二:改變內能的方法

1、小組討論:如何使一塊冰熔化?怎樣使一根鐵絲的內能增大?

小結:⑴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____和_____,且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熱傳遞的實質是________;做功的實質_________。

⑵ 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 熱量,溫度 ,內能 ;低溫物體 熱量,溫度 ,內能 。(熱傳遞的條件是——存在溫差)

2、演示壓縮空氣引火儀的實驗:

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壓下去,觀察發生的現象 ,

原因: ,

說明: 。

3、實驗:在大口玻璃瓶內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氣。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起來時,觀察瓶內的變化 ,原因 ,

說明 。

小結:⑶ 對物體做功,內能 ,溫度 , 實質是 能轉化為 能;

物體對外,內能 ,溫度 ,實質是 能轉化為 能

★ 學生活動三:群策群力

1、1分鍾競賽:舉出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

2、討論達成共識:

內能和溫度的關系

⑴物體溫度的變化(會、不會)引起內能的變化?

⑵物體溫度不變,其內能(可能、不可能)改變?

內能和熱量的關系

⑴物體內能的變化(一定、不一定)伴隨著吸收或放出熱量?

⑵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一定、不一定)會引起內能的變化?

熱量和溫度的關系

⑴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一定、不一定)會引起物體溫度的變化?

★ 學生活動四:學生閱讀:地球的溫室效應

1)什麼是溫室效應?

2)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是什麼?


⑥ 怎樣寫好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更新實驗教學理念,拓寬物理實驗的教學范圍

新課程標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未來社會公民服務。
新課程標准下,
教學的內容
要從實驗和觀察、探究和總結、應用與延伸上展開設計;教學形式要
從課前的實驗准備、課堂的實驗操作、課後的實驗教學反思和改進、
課外參觀、物理知識講座、
學具和教具的製作等方面進行設計;實驗
教學的評價要結合認識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推理能力、設計
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等方面進行設計,
同時應增加學生的互評和自評
等相關的內容。

⑦ 怎樣進行物理教學設計論文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相長。因此,物理教學中課堂活動的設計要立足於發展,包括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兩個方面。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立足於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來設計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兩方面的發展:一方面是對知識的發展,表現在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自體驗。通過思辨,暢想,感悟等個性化的探索之路,逐步形成新思想,新觀點,得出新的結論。另一方面是方法和能力的發展,其表現為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從而發現新的方法,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學生才能與時俱進。對教師而言,在課堂活動中,師生相互交流,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的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合作,引導和參與,而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思維,也必然促進了教師視野的開闊,思維的拓展,觀念的變化,知識的更新。

⑧ 高中物理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自己總結生活中與磁有關的現象,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磁現象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2、通過實驗了解磁與磁、磁與電的相互作用,掌握電流磁效應現象。使學生具有普遍聯系事物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通過直觀的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熟悉了解地磁場和其他天體的磁場及與之有關的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參與課前的准備工作,收集課外的各種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2、在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本節課採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還原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參與。
3、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採用老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感知現象下的物理規律的普遍聯系。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現象的教育中,要讓學生知道奧斯特的偉大在於揭示電和磁的聯系,打開了科學中一個黑暗領域的大門。也讓學生懂得看似簡單的物理現象在它發現的最初過程中是如何的艱難。
2、通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樹立起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系的觀點。通過學習中國古代對磁的應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
重點難點
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思想
1、這是磁場章節的第一節課,教學過程應重在顯示學生對磁這一知識的了解和對磁知識的生活的體驗。為此,本節課採用以問題為主線、實驗為基礎的教學策略。問題情景的創設,是思維的啟動點和切入口,而實驗是物理研究的理論支持。
2、電流磁效應的研究是本節課的重點,在設計中可讓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思想,在這基礎上再提出奧斯特的實驗及其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然後自然得過渡到磁場對電流的作用上來。
3、在天體磁場的教學中,本設計注意用多媒體手段,將大量的圖片、影象資料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對地磁的應用及其它天體磁場的認識,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調查、准備
教師提出問題:1、你對生活中有關磁的現象和應用了解多少,能否舉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現象和應用呢?
任務:在課前請同學通過網路去獲知磁有關的知識
二、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1、利用磁鋼堆硬幣積木。
實施過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塊磁鋼,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鋼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層高的硬幣積木。
2、演示「磁懸副小實驗
師:以上兩實驗的現象是如何出現的呢?具體的奧妙在那裡呢?
學生非常新奇,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猜測各種原因,激起學生學習磁知識的興趣

三、實驗探索、新課教學
師:在初中我們已接觸了一些磁有關的知識,生活中有哪些與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同學之間可互相討論。
(因課前有準備,學生相對比較活躍,要充分把學生所知道的知識表述出來)
師:對磁的認識和應用,早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
多媒體投影補充說明磁有關的現象和應用:
1、天然磁石(成分:Fe3O4)
2、司南的照片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寫道:「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3、磁懸浮列車
上海磁懸浮列車專線西起上海地鐵龍陽路站,東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列車加速到平穩運行之後,速度是430公里/小時。這個速度超過了F1賽事的最高時速,車廂里上下顛簸很小,左右搖擺得相對還大一些。
4、飛鴿依靠地磁場識路等
從學生最熟悉的磁知識著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
磁鐵吸引鐵質物質
5、實物投影指南針的指向
磁性:磁體能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極:磁體中磁性最強的區域。從中引出N、S極的定義。
讓學生從磁鐵使鐵質物體磁化聯繫到電能使鐵質物體磁化,從而來說明電與磁的關系,引出奧斯特電流磁效應現象。
師:磁鐵能吸引鐵釘,鐵釘是磁鐵嗎?為什麼磁鐵可以吸引鐵釘?
學生回答:鐵釘被磁化
師問:那麼在自然界中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能使鐵質物體磁化的呢?
(請同學互相幫助想一想,然後回答)
學生:電流可以使鐵質物體磁化
可以向學生說明:1731年,英國商人發現雷電後,刀叉具有磁性。1751年,富蘭克林發現萊頓瓶放電可以使縫衣針磁化。
另師:自然界中磁鐵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所知,同名磁極排斥,異名磁極吸引,這與我們學過的什麼力的作用很相似?
學生:電荷之間的作用力相似。
師:那麼會不會說明兩者存在聯系呢?如果讓你去研究電與磁的關系,你會如何去設計?
學生由於已受初中磁知識學習的影響,大部分都提出讓通電導線對小磁針作用。
投影介紹奧斯特的生平
實驗演示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
師說明:在奧斯特研究的最初,他受到力總是沿著物體連線方向這個觀念的影響,總是在沿電流的方向放置磁針,使磁針在導線的延長線上,均以失敗告終。1820年4月,在一次講課中,他偶然把導線沿南北放置在一個帶玻璃罩的指南針的上方,通電時磁針轉動了
老師在此說明奧斯特的生平和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歷程,讓學生知道每一次科學新發現是艱難的,需要付出的是前期不斷的努力和對科學的執著、自信。
實驗說明:通電導線會產生磁場,對磁針產生力的作用。
提問:既然電流對磁鐵有力的作用,那麼磁鐵是否也應該對通電導線有力的作用呢?

⑨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1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於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麼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麼;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能夠實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並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准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能夠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麼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麼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後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麼」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能夠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理解,並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於想想議議中的問題,能夠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於我國衛星發射的情況和衛星運動的資料。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2

【課題】

長度的測量: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於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准確使用刻度尺並對使用的准確和錯誤能有準確的判斷。准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准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能夠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實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續的各種各樣的測量,並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准,所以長度有單位,能夠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點,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協助學生想像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准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能夠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並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准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能夠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理應討論不按照準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註明單位,並理應在讀出准確值後,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准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所以木塊的長度是:。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能夠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能夠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准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於"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麼是誤差,誤差是怎麼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能夠讓學生討論後得出。

因為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能夠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查閱關於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

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於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於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水準

2、內容的祥實水準

3、資料本身的豐富水準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3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學習機械功、功率。機械功、功率是「機械和功」這一章的第二節,是為下一節學習「機械能」打基礎的,同時也是本章學習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礎,更是高中學習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恆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義。在學習本節前,學生已經學過「力」、「物體的運動」相關知識,對「力」和「距離」這兩個概念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容易將生活中的「做工作」與物理學中的「做功」混淆,對費力而未做功的現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嗎?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呢?本設計期望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找到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實驗、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計算功的大小,並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與功率有關的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單位。

能用公式p = w / t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和方法

經歷比較做功快慢的活動,認識功

率概念的建立過程中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

難點: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彈簧測力計、木塊、鉛球、秒錶、礦泉水瓶、直尺等。

2。各種做功和功率的圖片、視頻等。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為機械功、功率等兩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

以觀察生活中的實例為基礎,以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建立機械功的概念,並能實際測量物體做功的大小;通過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

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測出自己走上樓梯和跑上樓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不同同學測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的人,上樓時做的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怎樣才能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尋找方法,最後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過列舉一系列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生活中的「做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學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舉例並通過討論、辨析,搞清怎樣才算做了功。

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通過活動、討論,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做功」與」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僅有大小,還有快慢之分。通過學生

實驗、舉例辨析等自主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教與學能達到最佳的結合。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及主要環節

活動ⅰ閱讀討論

閱讀活動卡p16上的小故事,討論問題。

閱讀教科書p13「機械功」,建立機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視頻

觀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動ⅱ 討論

討論做功的要素,知道機械功w = f·s。

活動ⅲ應用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分析例題,鞏固練習。

活動ⅳ學生實驗

進行活動卡p18活動,記下自己兩次登樓的高度和所用時間。

活動ⅴ分析數據

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多少;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寫。 活動ⅵ比較快慢

進行活動卡p18交流與合作,完成表格填寫,尋找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應用

一些常見機械的功率。

3。教學的主要環節本設計為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機械功」的概念,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第二環節通過實驗,分析實驗數據,感受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引入

1。閱讀活動卡p16小故事,討論

回答問題。

在兩人用力大小和移動物體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人貢獻大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力的大小」及「移動距離」這兩個量。

新課

2。機械功

問題

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觀察、討論

觀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視頻,描述觀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體移動的距離大小。討論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閱讀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了一段距離,物理學上稱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了功。

公式:w = f·s。

單位:1焦=1牛·米

體會1焦的大小。

知識應用

3。應用

問題

任何情況下力都對物體做功嗎?

活動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例題

計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做功值。

教科書p14例題1、例題2。

布置作業

①教科書p17,1、2、3題。

②學生實驗

測一測自己上樓做的功。設計方案,測量自己走上樓和跑上樓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測量數據填入活動卡p18的活動表格中。

第二課時

引入

1。分析實驗數據

分析活動卡p18上表一中測得的實驗數據。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嗎?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嗎?

新課

2。功率

問題

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結論

相同時間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較所需時間的多少。

採集數據

任選幾位同學的登樓梯數據,填入活動卡p18表格二中。

問題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發現,不同同學做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結論

比較物體單位時間做功的多少。 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稱為功率。符號為

p。

公式:p=w/t

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

1瓦 = 1焦/秒。

體會1瓦的大小。

功率單位的由來

介紹瓦特。

知識應用

3。應用

視頻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見功率的大小。觀看汽車發動機、摩托車發動機的銘牌。

例題:

教科書p15例題3、教科書p16例題4。

閱讀教科書p16閱讀材料、sts另一個功率單位——馬力的由來。

布置作業:

教科書p17,4、5、6題。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2、能准確記錄實驗數據。

水平目標:

1、觀察和實驗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實驗的基本過程;學會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2、應用水平:解決實驗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思考實際現象中的問題。

情感目標:

1、教育學生愛護儀器設備,培養愛護公共財務的品德。

2、良好的實驗習慣。

3、記錄數據要如實,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學生要先觀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應讓學生養成好的測量習慣,使用測量儀器前理應觀察清楚。教材對減小誤差沒有做過多的要求,沒有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測量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時,只注意要在記錄結果時,估計一位,並註明單位。

測量細銅絲時,要強調緊密纏繞,測量的長度值除以圈數,就是細銅絲的直徑。測量硬幣的直徑時,要求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 主要使學生在動手中學到知識,並強調實驗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

教法建議

本節為學生第一次動手實驗的課程,理應遵守實驗室的規則,做實驗一般應注意的問題,養成嚴肅認真的實驗態度,記錄結果時,理應尊重實際,不能隨便改動數據,對於結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5

【課題】實驗:

用刻度尺測長度

【重點難點分析】

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准確讀數,用特殊方法測量長度。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介紹實驗室的規則,說明物理實驗理應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學的實驗態度。

2、按照實驗步驟實行實驗

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磨損;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結合上一節的內容,讓學生能敘述刻度尺的准確使用的方法和讀數的規則。

測量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注意註明單位,在讀數時,理應在准確值後面估計一位數值。

學生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理應注意把鐵絲緊密纏繞在鉛筆上,測量出總的長度,除以圈數,得到細銅絲的直徑。記錄數據後,理應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一篇紙張的厚度,然後總結這是用累積法測量,今後這種方法還會用到,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這種方法經常用到。

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硬幣的直徑,理應讓學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夠想出方法。之後,用板圖協助說明,並在記錄完成後,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測量錐體的高度,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長度等等,有條件的學校能夠用動畫來展示,也能夠用圖片協助學生想像,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准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准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准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麼是誤差,什麼是錯誤並區別誤差和錯誤。

水平目標

1、培養觀察水平: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思維水平: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鍾的時間,理解到人的感覺並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實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並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協助學生分析如何准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於「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於「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麼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於測量部分,因為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應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夠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總結出「感覺並不總是可靠的,需要實行測量」的結論。教師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於長度的單位,理應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點,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於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理應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於准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並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准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後,引導學生勤於思考著重理解,分析准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麼是准確的測量。

關於准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註明單位,理應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能夠了。在准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於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並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於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水平目標:

1、觀察實驗水平: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水平: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理應多聯系實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理應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能夠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能夠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能夠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⑩ 高二物理優秀教案

篇一:《力的合成》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矢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矢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後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後,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定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 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2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2、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一、重點

1、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們的關系、

2、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二、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三、重、難點突破方法——教法簡介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採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採用六環節教學法,教學過程共有六個步驟。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安排兩個同學共提一桶水,再請全班力氣最大的同學來提這一桶水,游戲雖簡單,但能迅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然後用圖片引導學生通過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說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那麼如何來求合力呢?先簡單回顧初中所學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方法:直接加減即可 。再通過設置三個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猜想合力與分力究竟是什麼關系呢?學生猜想五花八門,產生思維沖突,怎麼辦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通過實驗來尋求問題答案。由此引出——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說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 用動畫說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說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了。

然後,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後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那合力與分力到底滿足什麼關系呢?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系,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系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么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後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後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說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篇二:《電勢差 電勢》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的內容,本節處在電場強度之後,位於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並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本節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電勢的概念,知道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UAB?WAB進行相關計q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系。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 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後知識區別、聯系,並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 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對於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課採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簡諧運動的規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 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於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復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麼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 引入新課。

指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F?

Eq為恆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里,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 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繼續聯系重力勢能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麼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給一分鍾同學思考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定義,UAB?WAB,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q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 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引導學生思考,指出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然後課堂給出幾分鍾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一道例題:設電場中AB

2兩點的電勢差U?2、0?10V,帶電粒子的電量q?1、2?10?8C,把q從A點移動到B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4、 知識小結。(1)、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類似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電勢差UAB?WAB,q

U與W、q無關。(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並且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3)、UB?B??,A?A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 布置作業。布置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課後獨立完成。

篇三:勻速圓周運動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後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後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設平台,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並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於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於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於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鍾,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築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 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徵;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鍾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徵;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並與 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 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麼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麼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 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鍾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篇四:渦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渦流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渦流對我們的不利和有利的兩個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事例,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本節是選學的內容,它又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象,在實際中有很多應用,比如: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講,或者知道學生閱讀、什麼是渦流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渦流和自感一樣,也有利和弊兩個方面、教學中應該充分應用這些實例,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

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引導學生觀察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可用事物或圖片)

提出問題:為什麼它們的鐵芯都不是整塊金屬,而是由許多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

引導學生看書回答,從而引出渦流的概念:什麼是渦流?

把塊狀金屬放在變化的磁場中,或者讓它在磁場中運動時,金屬塊內將產生感應電流,這種電流在金屬塊內自成閉合迴路,很象水的旋渦,因此叫做渦流、

整塊金屬的電阻很小,所以渦流常常很大、

(使學生明確:渦流是整塊導體發生的電磁感應現象,同樣遵守電磁感應定律、)

二、渦流在實際中的意義是什麼?

⑴為什麼電機和變壓器通常用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就可以減少渦流在造成的損失?

⑵利用渦流原理製成的冶煉金屬的高頻感應爐有什麼優點?

電學測量儀表如何利用渦流原理,方便觀察?

提出上述問題後,讓學生看書、討論回答

三、作業:讓學生業余時間到物理實驗室觀察電度表如何利用渦流,寫出小文章進行闡述、

閱讀全文

與物理如何寫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