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簡述皮膚病物理療法有哪些適用范圍是什麼

簡述皮膚病物理療法有哪些適用范圍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1 21:18:49

⑴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包括哪些

理療的分類:
(一)人工物理因素療法
1.運動與機械力 運動療法 現代手法治療、牽引療法。
2.電療法 包括靜電療法、直流電療法、低頻電療法、中頻電療法、高頻電療法、超高頻電療法、特高頻電療法、離子導入療法、電離空氣療法、電水浴療法、射頻療法等。
3.磁療法 包括靜磁場療法、脈沖磁場療法、低頻磁場療法、中頻電磁療法、高頻電磁場療法等。
4.光療法 包括紅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紫外線療法、激光療法等。
5.聲療法 超聲波療法、超聲霧化吸入療法、超聲葯物透入療法。
6.熱療法 泥療法、石蠟療法、黏土療法、沙浴療法、熱氣流療法。
7.冷療法 冷凍療法、寒冷療法、超低溫療法。
8.水療法 擦浴療法、浸浴療法、淋浴療法等。
9.電子生物反饋療法
10.傳統理療
①針刺療法:毫針、三棱針、皮膚針、耳針、皮內針
②溫灸療法:艾柱灸、艾條灸、溫針灸
③手法灸:點穴按摩、推拿、捏脊、指針
④拔罐療法
⑤運動療法:氣功導引、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
⑥中葯外治:葯浴、熱熨、貼敷、填塞
(二)自然物量因素的療法
包括礦泉、氣候、空氣、日光、海水、森林、洞穴療法等。
四.理療的特點
理療與葯物、手術、營養、放射等療法一樣,都是現代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療與這些療法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一)收效快
諸如熱水浴發汗,冷水浴降溫,某些低、中頻電治療急性扭挫傷,溫熱治療痙攣,常能立刻收效,患者頓時感到輕快。
二)無痛苦
許多接受理療的患者,因無損傷、無痛苦的特點,能很快適應這種療法。這是因為理療奏效迅速,頓時病痛減輕,而有一種舒適輕快的感覺。盡管某些低、中頻電療法有些刺激反應,但因「以痛抗痛」,患者仍然樂於接受這種治療。
三)副作用少
理療很少引起身體不適或過敏反應,紫外線照射引起紅斑,反復電刺激表現皮膚粗糙、刺癢等,都屬於正常反應,對患者並無危害。
四)療效持久
一般地說,通過口服、注射途徑進入體內的給葯方法,經過幾小時葯物就從體內排除殆盡。而理療則不同,有人做試驗,把鋰進行皮下注入,1小時後在尿中即檢出鋰成分,到24小時後尿內已無鋰蹤跡。當用電流將鋰送人體內時,24小時才從尿中檢出鋰成分,經4天左右,才能從體內全部排除干凈。
理療效果持久的另一方面,就是經過反復多次地治療,可以產生一種多次疊加和積累作用。幾次治療加起來,比一次治療效果好。當然理療次數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定療程,療程結束後,一般還有一定的後作用。

⑵ 關於皮膚病


一,概述

皮膚病(dermatosis)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多種內臟發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膚上有表現。引起皮膚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因素引起的皮膚病,如麻風、疥瘡、真菌病、皮膚細菌感染等常常有一定的傳染性,不但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引起恐慌與社會歧視,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進步,麻風等傳染病在全世界已經得到明顯控制。其他引起皮膚病的內外在因素,如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內分泌性、免疫性等,目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分類

1.病毒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疣(尋常疣、跖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水痘、風疹、手足口病。

2.細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膿皰病、毛囊炎、癤、癰、蜂窩織炎、丹毒及麻風。

3.真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頭癬、體股癬、手足癬、甲真菌病、花斑糠疹、馬拉色菌毛囊炎。

4.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如疥瘡、蟎皮炎、隱翅蟲皮炎、虱病、蟲螯傷或咬傷。

5.性傳播疾病

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與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蕁麻疹;變應性皮膚血管炎、葯物性皮炎、過敏性休克等。

7.物理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日光性皮膚病、夏季皮炎、痱子、凍瘡、雞眼、手足皸裂、壓瘡。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銀屑病、單純糠疹、玫瑰糠疹、扁平苔蘚、紅皮病。

10.結締組織疾病

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及皮肌炎。

11.大皰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天皰疹、大皰性類天皰疹。

12.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黃褐斑、雀斑樣痣、瑞爾(Riehl)黑變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發黑子病、顏面-頸部毛毛囊性紅斑黑變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皺部網狀色素異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風、無色素痣、離心性後天性白斑、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貧血痣等。

13.皮膚附屬器疾病

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斑禿、禿發、多汗症及臭汗症。

14.遺傳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魚鱗病、毛周角化病、毛發苔蘚、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

15.營養與代謝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維生素缺乏症(蟾皮病、核黃素缺乏病、煙酸缺乏症)、腸病性肢端皮炎、黃瘤病。

16.皮膚腫瘤

癌前期皮膚病,如日光性角化病、黏膜白斑;惡性皮膚腫瘤,如鮑恩病(皮膚原位癌)、濕疹樣癌(Paget病)、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蕈樣肉芽腫、惡性黑素瘤。


三,病因

皮膚作為人體的第一道生理防線和最大的器官,時刻參與著機體的功能活動,維持著機體和自然環境的對立統一,機體的異常情況也可以在皮膚表面反映出來。皮膚具備著近乎完美的生理保護功能:如屏障作用、感覺作用、調節體溫、吸收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等,在維護機體的健康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皮膚的生理功能受到損害,引起皮膚病。

皮膚病中最常見到的致病因素是感染病與過敏性皮膚炎,不過隨著老化的退行性變化,老年性皮膚病,皮膚癌等也是重要的皮膚病,另外需注意因葯物治療疾病而引起副作用的各種皮膚障礙。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類:

1.理化因素

壓力與摩擦、局部溫度變化過快、放射、光照、熱輻射、化學試劑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膚病發生。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膚病。如過度搔抓繼發感染;熱水燙、肥皂水洗、用葯不當加重濕疹病變;曝曬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2.生物因素

昆蟲叮咬、接觸某些植物、寄生蟲與微生物感染均為常見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種病毒性皮膚病。

3.食物與其他疾病

有些食物如蝦等易致過敏性疾病發生。內臟病變、局部感染、血液與淋巴循環障礙等可引起相關皮膚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癢症,局部感染引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循環障礙可致紫紺、橡皮腫等。

4.遺傳

有些疾病有明顯的家族史,如魚鱗病、白化病等。

5.神經精神因素

神經損傷可引起營養性潰瘍;壓力與緊張和斑禿、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發病密切相關。

6.代謝與內分泌因素

代謝障礙可引起皮膚澱粉樣變、黃色瘤等,Cushing′s綜合征則易發生痤瘡、多毛等。


四,臨床表現

1.皮疹:為風團、潮紅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常突然發生,成批出現,數小時後又迅速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但常反復發作;

2.症狀:自覺瘙癢,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和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少數有發熱、關節腫脹、低血壓、休克、喉頭水腫窒息症狀等;

3.病程:長短不一,急性蕁麻疹病程在1個月以內;超過1個月為慢性;

4.皮膚劃痕試驗:部分病例呈陽性反應;

5.水痘:按臨床表現,屬於水皰型;按病毒特點,屬DNA病毒-小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前驅期較短,不超過24小時即出疹。皮疹先發於軀干,漸波及頭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為紅色針尖大小的斑疹,後迅速成丘疹,數小時後即為綠豆大小的水皰,可為橢圓形,皰壁薄易破,2~3天乾燥結痂,以後痂脫而愈,病程2周。在兒科中可見的異型有大皰型水痘及新生兒水痘。偶爾發生少見的並發症有水痘腦炎、肺炎、急性腦病等。

6.麻疹:按病毒種類屬於RNA病毒-副黏液病毒-麻疹病毒引起,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9~11天,前驅期通常3天左右,熱度上升,卡他症狀明顯。發疹的部位從耳後-面頸-胸背部-四肢,疹子的形態是玫瑰色斑疹或丘疹,疹間可見正常皮膚。還可有內疹出現,那就是發病1~2天後在頰黏膜發生koplik斑。常合並支氣管肺炎、喉炎、腸炎、腦炎、心功能不全等,病程10~14天。

7.風疹:屬於小DNA風疹病毒引起,多發於幼兒,潛伏期5~20天,發病前可有輕度發熱,發疹情況從面部-軀干-四肢,疹形為淡紅色斑疹或丘疹,內疹表現為軟齶斑疹或瘀點,合並頸及枕後淋巴結腫大。

8.幼兒急疹:冬春季小流行,可能由病毒(柯薩奇病毒)所致,又稱嬰兒玫瑰疹,或稱第六病。多見6個月~2歲,潛伏期10~15天,無前驅症狀,常突發高熱,體溫上升至39~40度,3~5天體溫驟退時出疹,先發生頸部-軀干-上肢下腿-面部。疹形為玫瑰紅色斑丘疹,無內疹。合並有頸,枕後淋巴結腫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氣管炎。

9.手-足-口症:由小RNA病毒中柯薩奇A16病毒為主,有時為柯薩奇A2,A4,A5,A10引起。多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1~2歲嬰幼兒最多,夏秋季流行,潛伏期4~7天,全身症狀輕,發疹前可有微熱,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發疹特點是指(趾)背面及側緣有水皰,口腔的硬齶、頰部齒齦及舌部出現疼痛性水皰,呈米粒至碗豆大小,半球狀或橢圓形,皰壁薄,內容清,呈珠白色。水皰數目不多,但亦可見50個以上,整個病程約1周,很少復發。

10.傳染性軟疣:由痘病毒中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潛伏期14~50天,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發生蠟樣光澤的小丘疹,頂端凹陷,能擠出乳酪狀軟小體。數目不等,不融合,一般6~9個月可消退,但也有持續幾年者。


五,檢查

皮膚科檢查。


六,診斷

皮膚病的診斷與其他疾病一樣,必須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

1.詢問病史

皮膚科應重點詢問患者有無自覺症狀及持續時間、程度如何,皮損的好發部位及發生的先後順序、分布情況、形態、色澤及起病前有無其他疾患或用過何種葯物,有無全身症狀,與季節、氣候、生活及工作環境、飲食等是否有關,家庭中有無類似皮膚病,發病後診療情況及療效如何。

2.體格檢查

(1)重點檢查皮損的分布部位、皮損的種類、數目、大小、形態、表面及基底情況,顏色、水皰內容物及其顏色、排列特點及邊界是否清楚。

(2)輔助物理檢查

1)玻片壓診法將玻片用力壓在損害上10~20秒,炎症性紅斑及血管瘤顏色可消失。可用於鑒別紅斑和紫斑,以及觀察狼瘡結節。

2)皮膚劃痕症用鈍器劃皮膚,如在劃過處產生風團,稱為皮膚劃痕症陽性。蕁麻疹患者常為陽性,異位性皮炎,紅皮病的皮膚給以機械刺激時出現皮膚蒼白色的貧血性反應。

3)感覺檢查包括溫度覺、觸覺及痛覺等。

4)濾過紫外線檢查如黃癬病頭發呈暗綠色熒光,白癬呈亮綠色熒光。其他疾病,如花斑癬,卟啉症等可發出不同顏色的螢光。

5)棘層細胞松解征(尼氏征)推移水皰向周圍擴散,正常皮膚被推動及水皰間外觀正常的皮膚被擦掉即為陽性。

3.實驗室檢查

(1)皮膚組織病理檢查部分皮膚病有其特有的病理改變,可依此確診與鑒別診斷。

(2)皮膚試驗①斑貼試驗用於檢查接觸性過敏原。②劃痕試驗或皮內試驗用於檢查即刻型變態反應,測定某種物質是否具有過敏反應(Ⅰ型)。③麻風菌素試驗用於判斷麻風患者免疫情況。④癬菌素試驗有助於癬菌疹的診斷。

(3)微生物檢查皮膚真菌、麻風桿菌疥疹蟲檢查有助於相應皮膚病的診斷。


七,治療

皮膚病治療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葯。如果外用葯選擇或使用不當,往往無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膚病外用葯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相同的葯物有不同的劑型,如溶液、糊劑、粉劑、霜劑、洗劑、軟膏、酊劑和乳劑等。不同的劑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適應證,故應根據不同病期的臨床症狀和皮損特點,正確選用不同劑型的外用葯。

1.一般急性期局部紅腫、水皰、糜爛時,多選用溶液濕敷,可起到消炎、散熱作用;有滲液者,先用溶液濕敷,後用油劑。

2.皮損處於亞急性期時,紅腫減輕,滲液減少,可酌情選用糊劑、粉劑和洗劑,可發揮消炎、止癢、收斂、保護作用。

3.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時,可選用乳膏、軟膏、硬膏等。

4.皮膚病用葯時間和次數也要注意。葯水和洗劑,容易揮發而降低療效,用葯次數相對要多,一般每3個小時搽1次;酊劑、軟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濕敷方法也要得當。用葯前,除了清洗患部外,對於痂皮,應先消毒並用食物油軟化後拭去。皮損處若見直徑大於半厘米的水皰,要以消毒空針筒抽出內容物,保留皰壁。有毛發部位用葯前,應先剃去毛發,然後再上葯。

5.選用葯物還應考慮年齡、性別、患病部位與患者體質等。如老幼患者應選低濃度葯物;孕產婦使用外用葯時,應顧及對胎兒、乳兒的影響;面部、乳房、外陰處不可用濃度高或刺激性強的葯物,兒童、婦女更應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濃度的葯物;皮膚敏感者,先用低濃度,後用高濃度。對新葯或易致敏葯物,先小面積用,如無反應,再根據需要逐漸提高濃度及擴大使用面積。

物理治療也是皮膚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物理療法有:電療法、光療法、微波療法、冷凍療法、激光、水療法、放射療法。




⑶ 皮膚病,怎麼治

皮膚病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病的治療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葯,如果外用葯選擇不當,會往往無效,甚至使病情加重。物理治療也是皮膚病常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物理治療包括電療法、光療法、微波治療、冷凍治療、激光治療、放射治療等等。

⑷ 物理療法和化學療法

化學療法就是利用能治療疾病,但不導致病人死亡的化學物質治療某種疾病。保羅·恩利希最先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一所研究感染性疾病和血清研究所的所長。
在利物浦,己有人試著用一種合成的砷化合物來治療寄生蟲的感染。但當恩利希試圖重復這些結果時,他發現疾病產生了對這種葯物的耐葯性。他要求化學家試著合成許多不同的砷化合物。
圖:一個18歲的病人因癌症化療後頭發脫落。
後來,另一位德國科學家弗里茨·紹丁在1905年發現了引起梅毒(一種經性傳播的疾病)的微生物。恩利希就用他的化合物來試驗對這種新微生物的治療作用。他高興地發現,606號化合物有效果。他把這種化合物稱為灑爾氟散,並戲稱它為「神奇的子彈」,因為它對梅毒有特效。1911年,它第一次運用於梅毒的治療。
從那以後,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殺傷腫瘤細胞、不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的化學物質。在發現有效的化學物質之前,科學家得對幾千種化學物質進行測試。
許多種癌症現在能被治癒。干擾素是人體針對某些病毒發生反應後而自然產生的蛋白質。它們刺激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殺傷一些癌症細胞。它們已經被成功地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並能延緩一些腫瘤的發展。
化學療法是將葯物經血管帶到全身,對身體所有細胞都有影響。這種療法有時也稱為「胞毒療法」,因為所用葯物都是有害,甚至是帶毒性的,體內細胞,無論是否惡性細胞,都受到破壞。
化學治療的臨床應用有四種方式
1.晚期或播散性腫瘤的全身化療
因對這類腫瘤患者通常缺乏其它有效的治療方法,常常一開始就採用化學治療,近期的目的是取得緩解。通常人們將這種化療稱為誘導化療(Inction Chemotherapy)。如開始採用的化療方案失敗,改用其它方案化療時,稱為解救治療(Salvage Treatment)。
2.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是指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後,針對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病灶,防止其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例如骨肉瘤、睾丸腫瘤和高危的乳腺癌病人術後輔助化療可明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或無病生存率。
3.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針對臨床上相對較為局限性的腫瘤,但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一定難度的,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先使用化療。其目的是希望化療後腫瘤縮小,從而減少切除的范圍,縮小手術造成的傷殘;其次化療可抑制或消滅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現已證明新輔助化療對膀胱癌、乳腺癌、喉癌、骨肉瘤及軟組織肉瘤、非小細胞肺癌、食管癌及頭頸部癌可以減小手術范圍,或把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經化療後變成可切除的腫瘤。
4.特殊途徑化療
(1)腔內治療 包括癌性胸腔內、腹腔內及心包腔內積液。通常將化療葯物(如絲裂黴素、順鉑、5-氟脲嘧啶、博來黴素)用適量的流體溶解或稀釋後,經引流的導管注入各種病變的體腔內,從而達到控制惡性體腔積液的目的。
(2)椎管內化療 白血病及許多實體瘤可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腦膜最容易受侵。治療方法是,通常採用胸椎穿刺鞘內給葯,以便腦積液內有較高的葯物濃度,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椎管內常用的葯物有甲氨喋呤及阿糖胞苷。
(3)動脈插管化療 如頸外動脈分枝插管治療頭頸癌,肝動脈插管治療原發性肝癌或肝轉移癌。
合理用葯原則
盡管目前已有40餘種常用的抗腫瘤葯物,而且新葯還在不斷地發展,但欲取得好的療效,還必須有合理的治療方案,包括用葯時機、葯物的選擇與配伍、給葯的先後次序、劑量、療程及間隔時間等,才能做到全面、合理、有效地選擇聯合化療方案。通常聯合化療方案的組成要考慮以下原則:
1.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葯物,以便發揮協同作用;
2.葯物不應有相似的毒性,以免毒性相加,患者不能耐受;
3.單一用葯必須有效。
化療注意事項
(1) 開始治療前診斷必須明確,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與惡性組織細胞瘤必須得到血液學和骨髓細胞學診斷。惡性淋巴瘤與其它各種實體瘤必須得到局部組織的病理診斷,化療葯物一般不用於診斷性治療,更不能作為安慰劑使用,以免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 患者一般情況較好,血象及肝、腎功能正常,才能耐受化療。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慎重考慮葯物的種類與劑量:[1] 年老體弱;[2] 以往經過多種化療或與放療同時進行;[3] 肝、腎功能異常;[4] 明顯貧血;[5] 白細胞或血小板低於正常值;[6]營養不良、血漿蛋白明顯減少;[7] 腫瘤骨髓轉移;[8]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9] 有發熱、感染或其它並發症;[10] 心肌病變等;[11] 慢性肺功能不全。
化療失敗的原因
1.病人方面
骨髓與其它重要器官(肝、腎、心、肺等)的功能不全,患者的一般情況太差,不能耐受化療。
2.腫瘤方面
原發或繼發性抗葯;增殖比率較低處於靜止期細胞多;腫瘤的負荷過大,瘤細胞在1011 以上。
3.葯物方面
選擇性不強,對腫瘤和正常組織細胞的損傷差別不大;對GO期細胞無效或效力太差;不能作用於「避難所」內的瘤細胞如不能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顱內;最有效的使用方法尚未找到。
基本概述
應用各種物理因素作用於人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簡稱理療。
物理療法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70年代以來,擴大了理療的適應證,提高了理療效果。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更有效的物理療法,將不斷充實到理療學科中來。
[編輯本段]主要種類
1.人工物理因素療法
(1)電療法
包括靜電療法、直流電療法、低頻電療法、中頻電療法、高頻電療法、超高頻電療法、特高頻電療法、離子導入療法、電離空氣療法、電水浴療法、射頻療法、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等。
(2)磁療法
包括靜磁場療法、脈動磁場療法、低頻磁場療法、中頻電磁場療法、高頻電磁場療法等。
(3)光療法
包括紅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紫外線療法、激光療法等。
此外,還有超聲波療法、水療法、傳導熱療法、冷凍療法、運動療法、拔罐療法、電子生物反饋療法等。
2.自然物理因素的療法
包括礦泉、氣候、空氣、日光、海水療法等。
[編輯本段]主要作用
1.共同性作用和特殊性作用
(1)共同性作用:如充血、消炎、鎮痛等。
(2)特殊性作用:如低頻電流引起肌肉收縮;紫外線促進維生素D的形成;直流電流的電解、電泳,能將葯物離子導入體內;超聲波的振盪霧化;高頻電可使組織內部產生「內生熱」等。
2.直接作用和反射作用
(1)直接作用:如高能量激光治療疣、胎痣、血管瘤;紫外線刺激皮膚細胞和殺菌;直流電場內的離子移動;超高頻電場促使偶極分子振盪以及電解拔毛等。
(2)反射作用:是間接作用,是理療的主要作用機制,是不同於其他療法的主要特點,是借機體的反射作用和防禦性反應,來保持和恢復生理平衡,從而消除病理過程。
[編輯本段]應用范圍
1.預防
許多種物理因素應用於健康人,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某些疾病。
2.治療
(1)消炎作用,理療都可促進炎症的吸收消散,按炎症的性質,可分別選用各種療法。
(2)鎮痛作用,主要對神經、關節、肌肉疼痛以及內臟的痙攣性疼痛。
(4)興奮作用,主要用於神經麻痹、肌肉萎縮、局部感覺障礙等。
(5)緩解痙攣作用。
(6)松解粘連、軟化瘢痕。
此外,有脫敏、殺菌、治癌、解熱及發汗作用等。
3.康復
物理療法在病後恢復和傷殘者功能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在病後,物理因素可以增進食慾,促進體力恢復,如紫外線療法、水療法、溫泉療法、日光浴療法等。對傷殘者功能恢復,如電療、光療、水療、體育療法均可廣泛應用,能提高勞動能力和降低殘廢率。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1.理療方法的綜合應用
(1)復合療法:即同時在同一患者或同一部位,進行2種以上的方法。
(2)聯合療法:先後連續應用2種以上的理療方法。
(3)交替聯合療法:是兩療法間隔時間較長的聯合作用,也即是交替應用。
2種以上理療方法之目的是利用物理因素的協同或相加作用以增強療效。
2.加劇反應的發生和處理
在某些理療過程中,出現症狀、體征惡化現象。這種加劇反應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多在理療進行中自然消退。局部加劇反應如持續l周以上,或症狀進一步加重,則宜減少劑量,延長時間,或停止理療。全身加劇反應時應停止數日,從小劑量開始或更換其他理療方法。
3.適應和禁忌
(1)適應
應選擇適當的理療方法,針對治療某種病證,理療適用范圍包括各種炎症、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疾病、骨傷科疾病等。
(2)禁忌
嚴重的心臟病、動脈硬化、有出血傾向、惡病質及可刺激腫瘤細胞生長的物理因素,均屬禁用范圍。

閱讀全文

與簡述皮膚病物理療法有哪些適用范圍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