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是什麼意思
商(Quotient),是一種數學術語,公式是:(被除數-余數)÷除數=商,記作:被除數÷除數=商······余數。在一個除法算式里,被除數、余數、除數和商的關系為:(被除數-余數)÷除數=商,記作:被除數÷除數=商······余數,進而推導得出:商×除數+余數=被除數『貳』 物理化學熵的理解
絕熱過程的熵增,Q的變化為0,所以ds大於等於0.不可逆絕熱過程熵必定增大,可逆絕熱過程熵不變。熵的定義為ds=&Q/T,不是等於號,而是在等於號上面有個def,是定義的意思。以熵表示的克勞修斯不等式 為ds-&Q/T環 大於等於0。 當ds-&Q/T大於0發生了不可逆的過程,等於0才是可逆過程。
建議,可以從圖書館借 胡英版《物理化學》第五版 P60-63很清楚,外加兩個例題。好好把這本書上的第二章看一遍,把所有例題做會。
『叄』 情商、智商中的「商」字是什麼意思
比例的意思.情商和智商的計算都是用實測值與同齡人平均值相比得到的一個沒有單位的比例數值.
『肆』 怎麼用物理學中的「熵」去解釋生命的生和死
熵是熱力學中的一個統計概念,其意味著粒子系統的變化總是朝著路徑最多的狀態發展。例如,當瓶中的香水揮發成香氣時,這些芳香氣體分子傾向於跑到瓶外。因為,隨機運動的氣體分子,在瓶外的路徑遠多於留在瓶中的路徑。畢竟,瓶子的體積遠小於房間的大小。所以,熵是可能性的對數。熵增原則,就是事物的演變,總是朝著可能性大的方向發展。
於是,在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類。其一是平衡的狀態,其熵已經達到了最大值;其二是非平衡的狀態,其熵值較小。因此,第一種狀態表現為動態平衡,在宏觀上沒有變化;而第二種狀態則表現為,事物會朝著平衡的狀態演化。
對此,你會問,不平衡的狀態是如何產生的?否則的話,久而久之,不就達到平衡,成為熱寂的狀態了嗎?答案是,自然界的變化存在著質變,是有層次的,因而其變化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
比如,宇宙大爆炸時,其內部只有單一的最小粒子——量子,處於等離子狀態,就內部而言達到了熵的最大化。然而,宇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封閉系統,其內外部量子空間的能量密度(壓強)並不相同。由於宇宙的被壓縮,其處於熵減的狀態。於是,該狀態導致了宇宙的極速膨脹。此時,宇宙的膨脹速度遠大於其內部空間的傳播速度,在宇宙的內部出現了熵減的過程,隨著宇宙的膨脹會變得越來越不平衡。
這實際上就是將宇宙外部的不平衡部分地轉移到了其內部的不平衡,從而在整體上實現了熵的增大。於是,在宇宙的內部,出現了局部遠離平衡態的情況,從而產生了耗散結構,即形成了量子的封閉體系。這就是能量轉化為質量的過程。其本質,是將宇宙內部的熵減,轉化為局部的熵減即產生了物質。
因此,物質的存在違背了熵增原則,是不穩定的。當宇宙的膨脹速度小於其內部的傳播速度時,宇宙內部的量子空間就會服從熵增原則,逐漸地達到平衡。於是,作為熵減的物質開始逐步解體,由封閉的量子還原為離散的量子。這就是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所以,物質是宇宙的能量緩釋器,其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是宇宙極速膨脹的副產品。
對此,也許你會提出疑問,為什麼現在依然存在著大量的物質,而且有些物質還會進一步地生長壯大?這是因為,維持耗散結構的條件是需要不斷地補充能量,以彌補其能量的流失。對於生物而言,就是需要新陳代謝,不斷地吃食物。食物的本質是負熵,以食物的熵增來換取生物的熵減。
於是,對於生物而言,其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吃負熵以維持其耗散結構的存在。而死亡則意味著該生物無法補充能量,從而導致其耗散結構解體,由質量還原為能量,其自身實現了熵的增大。
總之,根據熵增原則,事物的變化總是朝著概率最大化的平衡方向發展。生物的誕生與成長,其本身是一個熵減過程,需要由其他物質的熵增來予以補償。一旦這一補償機制被終止了,該生物就走向了死亡,從而逐漸地解體,與外部環境達到平衡的狀態。
何為「熵」?
熵,是一個有趣且意義深刻的抽象概念,很多物理學家都對它有不同的註解。
熵的概念最早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熱量與溫度的比值(△S=△Q/T),其物理意義是對封閉體系整體混亂程度的度量。
1850年,克勞修斯(T.Clausius) 表述為: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1851年,開爾文表述為: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轉換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這兩種表述的完全等價的。
1854年,克勞修斯首次提出entropie,1923年,我國物理學家胡剛復根據「熱溫商之意」把entropie譯為「熵」。
有名的「熵增原理」:不可逆熱力過程中熵的微增量總是大於零。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表達公式為:△ S ≥ 0。
熵看似來源於熱力學,但其本質其實體現的是統計學原理,描述得是一個封閉系統的整體混亂程度。
宇宙萬物都可以看出大小不同的系統,所以熵的普適性極強。愛因斯坦也篤信沒有人能推翻熱力學第二定律,以及延展的熵增原理。
統計力學的詮釋一場統計力學革命,揭示了「熵」概念更微觀表述。
路德維希·玻爾茲曼(Ludwig Edward Boltzmann)創立的統計力學起源於他的氣體動理論。該理論將熱力學行為解釋為牛頓運動定律下微小粒子個體運動的總和結果。
那麼給你一定規模的微小粒子觀察量,它們會多少種組合方式?這決定於微觀粒子的排列位置、速度等微觀態,而溫度、壓力、體積這些熱力學概念則是這些微粒子特定「排列組合」的宏觀態表現。
而一種宏觀態下,可能存在大量不同的微觀態。
最核心的一點是:如果一個系統自行運行,它最終會嘗試所有可能的微觀態。所以一些有價值的微觀態永遠佔少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混亂的無用狀態。
這一解釋也能很好的對應熱力學現象。一個系統內的熱力學現象,主要由空間內的能量分布來決定。能量分布的情況決定了這個系統的熱力學性質。當一個系統自動運行足夠長時間,系統中的粒子和能量在所有可能不同形態的呈現中,絕大多數可能的能量分布會使系統非常接近一個宏觀狀態,就是熱平衡狀態。
基於以上的理解,玻爾茲曼將熵表述為: 「熵」=體系的符合宏觀態的微觀態個數的對數×玻爾茲曼常數 ,即S=klnΩ(體系微觀態Ω是大量質點的體系經統計規律而得到的熱力學概率,玻爾茲曼常量k=1.3807x10-23J·K-1)。
總之,一種宏觀態與微觀態的對應方式,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對宏觀態的一些定義越寬泛,其對應的微觀態也越多。比如「生」「死」的宏觀定義,都包含了大量微觀態數量,但總體來說,「死 」的微觀態數量遠大於「生」。
生命以負熵為食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系統中能產生的微觀態數量越少,熵值就越小;能產生的微觀態數量越多,熵值就越大。而沒有什麼比系統的平衡狀態,可包容的微觀態數量更多的了,所以平衡態往往都是熵值最大。
一個生命體就可以看成一個系統,不過它不是封閉的,所以能從周圍環境中吸取低熵的能量,一維持生命,但當個體衰老,身體機能下降,我們會越來越難以再吸收低熵的能量,難以維持人與環境的不平衡,不平衡才有生命的存在。一旦平衡意味著死亡,意味著回歸自然。
那個虐貓的薛定諤還寫過一本大名鼎鼎的科普書《生命是什麼》。在書中,他就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 生命以負熵為食,有能力從環境中抽取序,以減少自身的混亂。
熵增原理,揭示了世界萬物都會從有序化,走向無序化,在封閉系統內必定越來越混亂,這是死亡的天命本質。
要成為生命,就必須具備抵抗這種無序化進程的能力。也就是說,世界上每一個生命體,實際上都是在與無序抗爭。逆天改命,並不只是魔童哪吒的命。在熵增的宇宙中,身而為人,就是要行逆天改命之事。
另外,「 熵增 」還給物理學界帶來了關於時間的新見解。這些見解在原來的基本物理定律中未涉及的,比如描述運動的牛頓定律還是量子力學都不關注時間走向。但脫胎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增」卻能清晰地描述了過去和未來,給宇宙插入了一把時間之箭。
熵是指代一個系統的無序程度。要用熵的觀念來解釋生與死,就是要理解生與死各自的邊界。
每個生命個體都是一個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的系統,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就是指在有限指標范圍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存續下去。而當環境參數超出這個有限范圍時,生命系統就會失去他的穩定狀態,相應的生命系統的存續就會受到極大威脅,直至系統崩潰,也就是生命活動的停止。
每個生命系統通常又是由若干功能系統組成,每個功能系統又是由若干功能各異的器官組成,每個器官又是由許多相似的細胞組成,每個細胞又由功能各異的細胞器組成。細胞就到是最小的生命單位了,因為在一定條件下一個細胞可以獨立存續下去。在一個生命個體中,一個兩個少數細胞的死亡、衰老或者流失都不會造成該個體的完全崩潰,直至到一定比例數量的細胞死亡、衰老或流失造成存續條件的邊界被突破就會造成該個體的生命功能無法維持進而完全崩潰。細胞的死亡、衰老或流失就是熵增,熵增是持續不斷在發生的,我們為了抵禦熵增就需要及時從環境中攝取負熵(有序能量)以補償熵增所引起的空缺。這個過程中的補償行為都無法完全使系統等同於原來的樣子,完全隨著時間的推移,補償次數增加,偏差累積,系統的協作性減弱,也即無序性增加,達到一定程度時該個體就完全無法維持也就崩潰了。
「熵」不是萬能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