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初中物理

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初中物理

發布時間:2023-01-09 17:11:01

⑴ 初中物理如何圍繞主題教研進行備課

一 、活動背景、目的
所謂教研,通俗地可以理解為教學研究,也就是圍繞學科的特點及學校的具體教學工作,開展一些有關教學、教育的討論或是課堂實踐課,以期提高課堂的45min效率和教師的個人素養。但在課改的不斷深入過程中,教研活動唯有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變化,才有可能使教研工作有所突破,教師才有可能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從而走上專業化的道路。我們開展主題教學研究活動,就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形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教學方式,在「課堂拼搏」中「學會教學」,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進教學行為,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二、活動過程
教研主題是在教學存在的問題中提煉出來的,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確定的,圍繞主題,每個教師能夠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如何做,必須有一個系統的分析、認識過程。
1 活動的准備、啟動階段——提出主題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感到困惑、疑難的問題。因此,在期末總結時,要求組內每位教師在總結教學工作的成績、經驗、方法、體會時,把教學工作中的失誤,困惑,疑難的問題也總結出來。在寒暑假中布置作業:要求教研組內每位教師把工作中碰到的問題與困惑進行系統整理,把普遍性的問題,制約教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列出來,經過提煉,提出下學期的教研主題。
2 活動的實施階段
(1) 交流和確定主題
學期初,在第一次備課組內活動中呈現自己的主題。這學期教研組內收集到的主題有:如何寫好教學反思,課堂提問的藝術,以怎樣的方式去評價課堂教學,課後反思的實踐與探索,課外探究活動課的實踐與探索,如何設計有創意的引入,用研究的視角梳理課堂,如何創設物理課堂的教學情景……。每位教師對自己提出的教研主題在備課組內進行交流時,要求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確定主題的理由或背景;二是主題的來源及涉及的研究范圍,圍繞主題應該學習和查閱的相關資料指引;三是該主題在我校實行的可行性等。在主題交流的過程中,每個教師也將自己的經驗體會與困惑在會上進行了說明,互相啟發思考。在備課組交流的基礎上,根據主題選擇的幾個原則(需要解決的,需要及時解決的,我們可以解決的)進行選擇,在每個備課組選擇兩個主題後,然後在教研組內交流,再確定我們本學期的活動主題是:物理課堂的導入。
(2 )收集資料
在主題確定後,要求每位教師收集有關「物理課堂導入」的資料。一星期後,每個備課組再把收集的資料進行匯總、交流。交流的時候發現不同的版本對「什麼叫導入?」,「什麼叫課堂導入?」,「課堂導入的幾種模式及每種模式的要求」
都有所不同,並且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導入模式和導入要求。於是,教研組內又進行了討論,先對「什麼叫導入?」,「什麼叫課堂導入?」,「課堂導入的幾種模式及每種模式的要求」進行了界定。所謂導入,即引入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的課堂教學環節,是通過各種方法引出所要講述的課題,把學生領進學習的「大門」,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承擔著醞釀情緒,誘發學生的注意力,切入主題和帶入情景的任務。而「課堂導入」是指在課堂教學伊始的3~5min內,教師和學生所有教學活動的通稱。課堂導入的方法有:開門見山導入法(直接導入);承前啟後導入法(以舊拓新導入);溫故知新導入法(作業導入、提問導入、知識類比導入);創設懸疑導入法(懸念導入、設疑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法……有了明確的主題後,再推薦開課教師,推薦結果是對此問題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黃老師擔任。主題教研課教師確定後,課的內容和導入的方法由開課老師決定,組內老師共同協助。
(3 )二度實踐反思
黃老師第一次上課時,採用的是提問導入。課程結束後,先是黃老師首先對這節課進行反思:該主題在本節課中的落實情況,哪些內容、方法落實較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哪些內容、方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原因是什麼,要怎樣改進。然後全組老師進行評課,評課只是對主題教研課相對應的主題進行評課。在評課過程中有以下幾點要求:一是把創新的設計,創新的方法總結出來;二是把不可取的一些做法羅列出來;三是把主題涉及到的尚未解決的疑惑指出來;四是提出你的建議。第一次評課後,黃老師接受大家的建議,進行了適當的修改和調整。第二次上課採用多媒體導入。第二次上課後,又進行了反思和評課,主要是比較兩種不同的導入法對這節課產生的效果。然後再討論不同類型課的導入方法。
(4 )活動後續
這次主題研究,從時間上看,集中的討論有四次:主題交流、確定會,資料收集交流會,評課小結會(兩次)。集中的活動有兩次:主題研究課活動。而其他事情都是分小組的,或個對個的,或單個的備課、上課、思考整理活動。整個主題教研活動結束後,由主題責任人將整個主題教研過程中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包括主題交流的資料記錄,備課筆記,說課稿,教案,反思,課件,評課記錄,主題小結等),同時由主題責任人和其他相關人員根據開展的活動情況寫出總結和感想。
三、活動收獲
1 促進了主題教研活動經驗的積累;促進了教師的學習、思考和提高。
通過這次主題教研活動,教師們對「課堂導入」這一基本環節,既有理論的認識,又有實踐的感悟,為在今後開展其他主題教研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
主題教研促進了教師有目的地學習,為解決教學中的某個問題去找資料,去採納各種意見。主題教研促進了教師去分析思考:備課過程中要思考,不是憑經驗,不是照搬別人的東西;上課過程中要思考,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課後要思考,成功與不足的地方在哪裡。通過主題教研,使教師們初步掌握了尋求解決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問題的途徑,從而最終實現教學策略的改進,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
2 促進了教師教研成果的積累和教學研究的創新。
活動是圍繞「課堂導入」這一主題有計劃有步驟開展的研究活動,各種資料都是圍著一個中心,對教師來說有深切的體會,做小課題研究或寫論文則是水到渠成。並且通過主題教研,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讓教師體會到自己不是在重復過去的工作,而是在不斷創新。在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克服了職業倦怠,推動著全體教研組內教師齊頭並進向前發展。
四、注意的問題和建議
在活動的准備、啟動階段,應讓老師們先理解幾個問題:什麼是主題教研?為什麼要開展主題教研?怎樣開展主題教研?主題教研會不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
主題選擇時,要注意主題應該是在目前所處的教學環境中能夠解決的,不宜過大,過難。研究的主題一般一個學期確定一至兩個,這樣具有實效性。當然,研究周期視研究主題的不同可靈活安排,並根據實踐過程,不斷改進策略,從而實現解決問題、提升教學效益的終極目標。

⑵ 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非常感謝大家給了我這次交流經驗的機會。其實也談不上什麼經驗,只是把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和體會與同事們共同探討一下。 自從我校2001年承擔課題研究以來,研究性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 注,研究性學習已經列入我校的新教材改革的教學計劃之中。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呢? 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研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並有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的學習方式。那麼,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下面,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著重談談在課題的提出、課題的選擇、課題實施和教師指導四個環節的實踐與思考。 一、課題的提出 由於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我們往往是首先尋找課題,簡單的說,就是提出問題。我認為,它大致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教材內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性學科,在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義是:研究的是關於力的、聲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找出它們發生的原因,並研究怎樣利用它們來為人類服務。在課本上,很多實驗或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下面列舉一些初二物理課本上出現的研究性課題: 類別課題實驗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硬幣的直徑小實驗用自製的捲尺測量身高,要求比較起床後和臨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習題怎樣用刻度尺測乒乓球的直徑小實驗測自己的步行速度小實驗用燒瓶和鈴鐺做真空不能傳聲實驗小實驗紙鍋燒水小實驗製作針孔像機和潛望鏡習題用手電筒和平面鏡白紙做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實驗小實驗自製平行光源和磨製冰透鏡、研究物體的顏色小實驗自製天平和量筒小實驗橡皮筋測力計小實驗筷子提米,巧找重心小實驗個人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小實驗觀察大氣壓強隨高度的變化小實驗自製潛水艇模型和密度計小實驗研究自行車的構造小實驗比比誰的功率大以上列出了初二物理課本將近二十個實驗,都是課本提出來可供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 2、、物理學與社會生活的交匯點 學生學習了雜訊之後,知道了人類的四大公害:水污染、雜訊、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會公德,共同保護環境,我們的家園才會藍天碧水。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①研究家鄉河流的污染情況;②學校有哪些雜訊;③我們平常有哪些對環境污染的不良習慣;④農村對垃圾的處理的方式科學嗎等課題。 3、物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匯點 由於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初中學生適當的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21世紀的交通、航天技術的發展、空間技術和我們的生活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從而寫出這些方面的小論文和自己對未來的設想。 4、物理學與生活的交匯點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應成為聯系物理學和日常生活的紐帶。如吹肥皂泡,細心的人便會觀察:肥皂為什麼是球形的,吹出後為什麼總是先升後降,為什麼有時無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學習了"光的反射與折射"後可讓學生以肥皂泡為題,讓學生感到物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又如,學習了物質間的三態變化後,學生就能解釋露珠、霜、大霧、冬天人呼出的"白氣"到底是不是水蒸氣,等形成的原因。 二、課題的選擇 我認為,初中學生選擇研究性課題應遵守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區別於常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生擁有自主選擇課題,確定行動方案,自主動手操作,選擇合作夥伴的權利,便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應允許對同一活動主題出現幾個層次不同的課題,確定的研究課題應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 2、發展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習者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協調發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採用多種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學方法,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多種能力,因此確定的研究課題,應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 3、實踐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一般應能很好的體現物理與技術、社會關系、要引導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關注社會問題,獲得關於社會及科技進步的直接經驗,使學生在動手、動腦,體驗的同時真切的體會到物理知識對人類的作用,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真切地體會到知識的力量。 4、可行性原則 選擇研究課題時,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興趣特長,學校及社區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師及指導專家的指導水平,使研究性學習真正能落到實處。 三、課題實施 課題研究中問題的解決是通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和實行研究計劃、收集事實證據、分析與論證及評估等過程而最終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還需運用許多思維方法,如比較、分類、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等。有時候研究過程還需要根據評估結果,修改猜想和假設,重新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收集證據等。 例: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來探討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 提出問題: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有關?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系呢? 學生相互議論提出如下幾種意見: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有關,而且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有關,而且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小。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無關。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而且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5、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而且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小。6、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無關。7、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8、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並且接觸面積越大,摩擦力就越大。⑼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並且接觸面積越大,摩擦力就越小。 制定方案: 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基本達成一致的實驗方案:1、實驗方法;運用控制變數法:①使壓力保持不變,研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②使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研究滑動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③使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研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積大小的關系。2、實驗方案①實驗器材:彈簧秤、長方體木塊、木板、重物、毛巾②實驗步驟:a、a.將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將木塊放在木板上;b.將彈簧秤拴在木塊上拖著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c.在a中木塊上放上重物;d.重復b步驟;e.分析實驗數據,尋找隱含關系。b、a.將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將木塊放在木板上;b.將彈簧秤拴在木塊上拖著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c.在a.中木塊上放上毛巾;d.重復b步驟;e.分析實驗數據,尋找隱含關系。c、a.將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將木塊的最大面與木板接觸;b.將彈簧秤拴在木塊上拖著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c. 將木塊的較大面與木板接觸,再做同樣的實驗。d.將木塊的最小面與木板接觸,再做同樣的實驗;e.分析實驗數據,尋找隱含關系。 進行實驗: 根據上述實驗方案,學生設計實驗記錄表格,進行實驗並記錄實驗數據和現象。 信息分析與處理: 根據實驗數據,各個實驗小組分析討論,得出結論: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分析與論證各小組對這次課題研究的過程並進行反思:實驗設計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木塊不同側面的光滑程度不同而造成實驗數據的不可比性。操作過程中有無失誤、誤差,如:木塊是否真正做到勻速運動?測量結果是否可信。如果已經考慮到上述情況,則實驗結果是可信的。 交流與合作: 最後各個小組把實驗過程和結果寫成實驗報告,進行討論和交流。 四、教師指導 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作用,當學生遇到與他們能力差距大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提供指導。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主張學生去研究那些稍微高於他們課堂知識的課題,這樣,既發展了智力,又增長了能力。以此來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時,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探索中增長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也要加強指導,在一定的范圍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使我在教學中受益匪淺。這幾年在中考中,物理平均成績始終在全市前排。並有五人物理單科成績進入全市前十名。在全國初中物理競賽中,有多人獲省級獎,一人獲國家級二等獎。這些充分說明"研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習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效果是顯著的。 謝謝大家!

⑶ 初中物理的16個研究方法!!!

1. 觀察法:
觀察法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自然發生條件下所顯現的有關事物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是人們收集獲取記載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簡單的講觀察法就是看仔細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觀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腦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組織的感知活動。因此,亦稱科學觀察。

實例:水的沸騰:在使用溫度計前,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刻度值。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過程的兩種情況,溫度計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示數變化;在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讓學生觀察小紙片在揚聲器中的運動狀態,觀察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觀察蟋蟀知了鳴叫是的情況,就會發現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在振動;除此之外還有光的反射規律;光的折射規律;凸透鏡成像;滑動摩察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等。
2. 放大法
放大法是物理實驗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測量。為提高測量精度,常需要採用合適的放大方法,選用相應的測量裝置將被測量進行放大後再進行測量。常用的放大法有累計放大法、形變放大法、光學放大法等。

(1)累計放大法:在被測物理量能夠簡單重疊的條件下,將它展延若干倍再進行測量的方法,稱為累計放大法(疊加放大法)。如測量紙的厚度、金屬絲的直徑等,常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累計放大法的優點是在不改變測量性質的情況下,將被測量擴展若干倍後再進行測量,從而增加測量結果的有效數字位數,減小測量的相對誤差。在使用累計放大法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在擴展過程中被測量不能發生變化;二是在擴展過程中應努力避免引入新的誤差因素。

(2)形變放大法:形變是力作用的效果,在力學中形變的基本表現形式為體積、長度、角度的改變。而顯示形變的方法可用力學的方法,也可用電學、光學的方法,如:體積的變化:由液柱的長度的變化顯示;熱膨脹:杠桿放大法顯示。

(3)光學放大法:常用的光學放大法有兩種,一種是使被測物通過光學裝置放大視角形成放大像,便於觀察判別,從而提高測量精度。例如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另一種是使用光學裝置將待測微小物理量進行間接放大,通過測量放大了的物理量來獲得微小物理量。例如測量微小長度和微小角度變化的光杠桿鏡尺法,就是一種常用的光學放大法。
3. 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指討論多個物理量的關系時通過控制其幾個物理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物理量從而轉化為多個單一物理量影響某一個物理量的問題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實驗數據的表格上的反映為某兩次試驗只有一個條件不同,若兩次試驗結果不同則與該條件有關。否則無關。反之,若要研究的問題是物理量與某一因素是否有關則應只使該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應相同。

實例:在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哪些因素有關時,為了研究方便採用控制變數法。即每次須挑選兩根合適的導線,測出它們的電阻,然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長度的關系,應選用材料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應選用長度和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的關系,應選用材料和長度相同的導線。研究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研究動能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粗細、松緊、長短的關系;研究物體吸收的熱量與物質的種類質量溫度的變化的關系;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研究電功或電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影響感應電流的方向的因素採用此法。

4. 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從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較復雜的實驗和較難的物理知識。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屬性、數學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來用類比推理。類比法是提出科學假說做出科學預言的重要途徑,物理學發展史上的許多假說是運用類比方法創立的,開普勒也曾經說過:「我們珍惜類比推理勝於任何別的東西」。
實例:電壓與水壓;電流與水流;內能與機械能;原子結構與太陽系;水波與電磁波;通信與鴿子傳遞信件;功率概念與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學中運用類比方法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有助於提出假說進行推測,有助於提出問題並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向。類比可激發學生探索的意向,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使學生成為自覺積極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類比是科學家最常運用的一種思維方法,由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在邏輯中卻富有創造性。類比的事例很多這就需要平時多留心不斷地總結找到比較恰當的事例做類比。

5. 等效替代法
所謂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變換成熟悉簡單的模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維方法,它在物理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實例:研究串聯並聯電路關系時引入總電阻(等效電阻)的概念,在串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串聯起來,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長度,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串聯電阻都大,把總電阻稱為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並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並聯起來,相當於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並聯電阻都小,把總電阻稱為並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電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復雜電路簡化成為較為簡單的等效電路;在研究同一直線上的二力的關系時引入合力的概念也是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6. 比較法
比較法是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都可以通過比較確定它們的差異點和共同點。比較是抽象與概括的前提,通過比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利用比較又可以進行鑒別和測量。因此,比較法是物理現象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較法有三種類型:①異中求同的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同點。②同中求異的比較。即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異點。③同異綜合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的相同點相異點。

實例:象汽車輪船火車飛機它們的發動機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燒時釋放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裝置。而汽油機和柴油機雖然都是內燃機但是從它們的構造、吸入的氣體、點火方式、使用范圍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發與沸騰的比較兩者的相同點都是汽化過程。不同點從發生時液體的溫度、發生所在的部位及現象都不同。還可以用比較法來研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重力與壓力;電功與電功率等。

7. 轉換法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多處應用了這種方法。

實例: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可證明一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馬德堡半球實驗可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霧的出現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影子的形成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月食現象可證明月亮不是光源;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指南針指南北可證明地磁場的存在;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鉛塊實驗可證明分子間存在著引力;運動的物體能對外做功可證明它具有能等。

8. 理想實驗
理想實驗又叫「假想實驗」「抽象的實驗」或「思想上實驗」,它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過程,是一種邏輯推理思維過程和理論研究重要方法。理想實驗雖然叫實驗,但它同所說的真實科學實驗是有原則區別的,真實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前者是可以將設計通過物理過程而實現的實驗,後者則是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但是,理想實驗並不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首先,理想實驗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謂的理想實驗就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更深入一層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實驗的推廣過程是以一定的邏輯法則為根據的,而這些邏輯法則都是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並為實踐所證實了的。

理想實驗在自然科學的理想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實驗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理想實驗只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它的作用只限於邏輯上的證明與反駁,而不能用來作為檢驗正確與否的標准。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然由觀察實驗的結果來檢驗。

實例:研究真空是否能夠傳聲;牛頓第一定律等。

9. 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和形態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說理論加以形象化,便於想像和思考研究問題。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不斷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舊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過程。

實例:研究肉眼觀察不到的原子結構時,建立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研究光現象時用到光線模型;研究磁現象是用到磁感線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研究發電機的原理和工作過程用掛圖及手搖發電機模型;研究內燃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用掛圖及汽油機柴油模型。

10. 平衡法
平衡,是相對於兩個以上物體組成的一個物理組合而言的,在物理變化過程中,組合中各物體的一些物理量在一定條件下保持相等,這時,我們就把這些物體所處的這種狀態稱之為平衡態,初中物理研究的平衡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三大類:一是在平衡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二是杠桿的平衡:三是溫度不同的物體混合後達到的熱平衡,有關這三類問題都必須用平衡原理去解。
實例:你在玩木板小車模型的時候,讓小錘自由下落,拉著小車向前走,其中,小車與木板有摩擦,這時測的小車速度是有誤差的,所以你現在可以用平衡法來平衡小車的摩擦力,比如把木板墊高。
11. 留跡法
在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現象瞬息即逝,實驗者難以在此瞬間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測量。如運動物體所處的位置、軌跡、圖像等。但我們可用一定的方法將有關信息記錄下來,然後通過測量或觀察來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就是留跡法。
實例:沙擺描繪單擺的振動曲線;用打點計時器記錄物體位置;用頻閃照相機拍攝平拋的小球位置;用示波器觀察交流信號的波形等。
12. 累積法
把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准確測量的物理量用累積的方法,將小量變大量,不僅可以便於測量,而且還可以提高測量的准確程度,減小誤差。這種方法稱為累積法。
主要累積方法:(1)時間累積法:對時間累積後進行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2)空間累積法:對空間進行累積後求平均值的方法。
實例:在「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調節並測量水龍頭到盤子的高度差h;讓前一滴水滴到盤子聽到聲音時,後一滴恰離開水龍頭;再測出n次水擊盤聲的總時間tn,則下落h高度用時。又如在「測定金屬電阻率」的實驗中,若沒有螺旋測微器,可把金屬絲繞在鉛筆上若干圈,由金屬線圈的總長度除以圈數來測量金屬絲的直徑。
13. 外推法:
有些物理量可以局部觀察或測量,作為它的極端情況,不易直觀觀測,如果把這局部觀察測量得到的規律外推到極端,可以達到目的。例如在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中,無法直接測量I=0(斷路)時的路端電壓(電動勢)和短路(U=0)時的電流強度,通過一系列U、I對應值點畫出直線並向兩方延伸,交U軸點為電動勢,交I軸點為短路電流

⑷ 如何開展初中物理科學探究活動實踐

概念抽象、實踐性強是物理學科固有的特點,傳統「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無法讓學生清晰、直觀地理解物理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教學效果不明顯。物理興趣小組活動可以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實踐性強的內容開拓學生知識,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具有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新的教學理念,積極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展初中物理興趣小組活動呢?
一、細心做好興趣小組活動計劃
做好活動計劃的擬訂有利於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它是開展活動的首要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性,又可以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活動計劃。例如:開展「物理課外閱讀」活動時,第一步要確定參加活動的人數:讓想參加的學生到物理辦公室報名,以確定活動的人數和對象;第二步要確定活動時間和地點:根據學校安排和學生的課余時間,把活動安排在周六,地點定為教學南樓一樓階梯教室;第三步要准備教具: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准備《生活中的物理》一書,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第四步要開展活動:組織學生閱讀《生活中的物理》一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來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學生通過閱讀,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掌握下雪之後周圍環境為什麼會很寂靜?男生吹口哨通過什麼來發聲的等,感受到物理無處不在,明白學習物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第五步要檢驗這次活動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讀課外書,寫出讀後感,在學生的心得體會中檢驗活動開展達到的效果。做好活動計劃的擬訂,在活動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達到開展活動的預期效果。
二、精心選擇興趣小組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心理、是否有意義是影響活動效果的直接因素。選擇枯燥 、乏味的活動內容,學生沒有參與的慾望,選擇難度系數大的活動內容,學生無法實施,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選擇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物理課外閱讀」活動,選擇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課外書或雜志,如:《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小魔術》、《數理天地》等,通過閱讀課外讀物,讓學生感受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開展「物理講座」活動,在講座中,可以介紹我國古代的物理成就,如:東漢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三國馬鈞的記里鼓和指南車等,通過這些物理成就讓學生明白學習物理的重要性;教師也可以開展「物理實驗」活動,讓學生做些趣味橫生而又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實驗,如:做鉛筆芯變阻器的實驗、製作魔術盒和望遠鏡的實驗等,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還可以開展「創新物理」活動,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製作模型,如:自製氣壓計、自製獨弦琴等,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好活動的選擇,在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
三、耐心做好興趣小組活動的過程指導
活動的指導工作是影響整個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做好活動的指導,有利於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活動,提高學習能力。在活動指導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啟發、輔助學生開展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活動效果。例如:開展「不同物質吸熱本領不同的實驗」活動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幾個問題:「不同物質在相同的溫度下,吸熱本領相同嗎?」、「物質吸熱的本領與什麼因素有關?」等,學生通過查閱圖書館、上網查詢等方式搜集資料,得出「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吸熱本領各不相同」、「物質吸熱的本領與其自身比熱容有關」的答案。然後教師可以問學生「沙子和水,誰的吸熱本領高」,讓學生做實驗論證自己的觀點,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分析,合作探究,通過把沙子和水加熱到相同的溫度,按照時間的長短記錄沙子和水的溫度,把每個時間段兩者的溫度進行比較等得出沙子吸熱快,但水吸熱多的結論。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份實驗報告,對學生的實驗報告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完善學生的結論和觀點。做好活動的具體實施,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虛心做好興趣小組活動的總結與反思
活動的總結與反思是組織開展活動的最後一環,也是整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總結活動的成功之處,積累開展活動的相關經驗,為下一次活動打好基礎,反思活動的每個環節,歸納不足之處,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完善下一次活動,促使活動達到預期效果。例如:開展「創新物理——自製調光燈」的活動,可以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打下堅實基礎等,這是開展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反思活動的整個環節:活動內容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沒有促進作用;活動計劃的安排是否合理,學生能不能接受;活動的指導環節有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能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等。然後分析這些不足之處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下次活動中避免犯同一個錯誤。做好每一次活動的總結與反思,在每一次的活動中慢慢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找到完善興趣小組活動的途徑,提高活動效果。
總之,興趣小組活動可以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是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傳統「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新課改理念的要求,積極開展興趣小組活動輔助課堂教學勢在必行。為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習效果,教師應以新的教學理念,擬訂好活動計劃、選擇好活動內容、指導好活動具體實施並對活動各個環節進行總結與反思,積極開展初中物理興趣小組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⑸ 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現某個問題或專題,用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認識問題,獲取知識,以達到問題的認識深化或者最終解決,這就是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研究方案的確定,資源的開發利用,合作者的確定均由學生自主解決。
研究性學習能突出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優化學生的智能結構,在當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麼,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發和實施研究性的學習呢?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學習中,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研究課題的提出,下面,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我認為研究性學習應包括課題的提出,課題的選擇,探索課題和教師原則指導四個環節。
一、 課題的提出
由於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我們往往是首先尋找課題,簡單的說,就是提出問題。我認為,它大致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物理教材內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性學科,在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義是:研究的是關於力的、聲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找出它們發生的原因,並研究怎樣利用它們來為人類服務。在課本上,很多實驗或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下面我列舉一些初二物理課本上出現的研究性課題:

類 別

頁 面

課 題

實驗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硬幣的直徑

小實驗

13

用自製的捲尺測量身高,要求比較起床後和臨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習題

14

怎樣用刻度尺測乒乓球的直徑

小實驗

27

測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實驗

42

用燒瓶和鈴鐺做真空不能傳聲實驗

小實驗

60

紙鍋燒水

小實驗

78

製作針孔像機和潛望鏡

習題

79

用手電筒和平面鏡白紙做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實驗

小實驗

97

自製平行光源和磨製冰透鏡、研究物體的顏色

小實驗

112

自製天平和量筒

小實驗

129

橡皮筋測力計

小實驗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實驗

158

個人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小實驗

173

觀察大氣壓強隨高度的變化

小實驗

188

自製潛水艇模型和密度計

小實驗

201

研究自行車的構造

小實驗

218

比比誰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課本將近二十個實驗,都是課本提出來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後,能夠嘗到成功的喜悅。
2. 物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匯點
由於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初中學生適當的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21世紀的交通、航天技術的發展、空間技術和我們的生活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從而寫出這些方面的小論文和自己對未來的設想。
3. 物理學科與新技術的交匯點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總離不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講授第一章測量,講到納米這個單位,我們可以借機介紹一下納米技術。並建議同學們努力學習本領,立志探究這一高科技領域。
4. 物理學與社會生活的交匯點
學生學習了第3章雜訊之後,知道了人類的四大公害:水污染、雜訊、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會公德,共同保護環境,我們的家園才會藍天碧水。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課題:①研究我們家鄉瀏陽河的污染情況;②我們學校有哪些雜訊;③我們平常有哪些對環境污染的不良習慣;④農村對垃圾的處理的方式科學嗎?等。
5. 物理學與生活的交匯點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應成為聯系物理學和日常生活的紐帶。如吹肥皂泡,細心的人便會觀察:肥皂為什麼是球形的,吹出後為什麼總是先升後降,為什麼有時無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學習了「光的反射與折射」後可讓學生以肥皂泡為題,

⑹ 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確定研究課題

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這是因為課題的選擇引導著研究方向,並制約整個研究工作的進行以及研究的價值。但在現實之中,確確實實存在著一些教師找不到研究課題,不知道如何選擇研究課題,或者選擇的研究課題本身是「偽問題」而是不是「真問題」等現象。針對現存的種種問題,我們將從課題來源、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課題選擇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體的分析與介紹。
一、課題的來源
一線教師作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體,不同於專業研究者,其研究工作應主要圍繞自身的教學實踐展開,課題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發現問題
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師教育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層出不窮的。
1.將教育實踐活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直接轉化為研究課題
教師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例如,長期困擾教育界的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產生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怎樣才能得到解決?再如學習困難學生是怎樣形成的?學習困難學生有哪些特點?教育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學生厭學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這種狀況是怎樣形成的?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教師教學過程中都會碰到,並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從這些突出的現實問題中提出課題進行研究最能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優勢,能直接的提高教學質量。
2.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
教師可以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矛盾與困境,並且沒有現成的成功解決方法可供借鑒。這種疑難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幾種類型:
(1)教師的理想與實際存在著差距。例如,教師希望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此為基點進行新的教學設計,試圖引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習熱情,但實施下來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目標之間存在著沖突。如教師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指導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布置較有挑戰性的作業,但這種做法卻導致一部分學生跟不上功課,產生挫敗感,最終厭學。
(3)教師與領導、同事、或家長對教育教學存在的不同甚至對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新的嘗試,以改變原來的「填鴨式」教學,但周圍同事或學生家長卻不認同,認為他在出風頭,會影響學生學習。
(4)教學中存在著比比皆是的「兩難困境」。例如顧及到了單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有可能妨礙了學生集體;關注到了學生的興趣,規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角色就可能無法實現了。上述的疑難、矛盾和困境都可成為教師的研究課題,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出化解問題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學效果。
3.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捕捉研究課題
教師可以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捕捉研究課題。中小學教師與專業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教師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學實際的現場,是在現場中感受教育事實,生發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現場是教育問題的源發地,是問題產生的土壤,進入教育現場的教師對教育現場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課題。
例如,教師遇到一位學生,很隨意的問道:「作業完成的怎麼樣了?」這是一個「小」得算不上「真問題」的問題,但只要學生給出回答,然後教師順著這個問題深入下去,繼續與學生交談,也許就能發現與之關聯的教學上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學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著學習情感、動機、能力等等問題,也可能是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漏洞,教師完全可以就此展開研究。
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教育實踐現場,善於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認識到,研究課題實際上大多並不是來源於理論材料的佔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實踐場景。可以這樣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主要依託,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教育場景蘊涵了大量的甚至是無窮無盡的待研究的問題。而要在教育場景中發現這些問題,則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夠在稍縱即逝的現象中捕捉問題,甚至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不放過任何可以提出問題的細節和現象。
(二)在閱讀中萌生問題
我們講教師的研究課題應主要來源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並不是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棄對理論資料的佔有,可以在「無閱讀」的狀態下做任何研究。實際上,佔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研讀、學習相關的理論文獻,對教師來說是很必要的。與此同時,這也是研究課題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1.他人研究可以為教師發現研究課題提供啟
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礎上,教師可以發現自己要研究的課題。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研究與他人相同的問題,但是闡發自己的觀點,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看到別人研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礎上,發現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張、不同的研究結論,於是選擇同樣的問題進行研究。
第二,選擇一個與他人的問題類似、接近的問題進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別人研究的「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這一問題,自己選擇「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這一問題。
第三,選擇一個比他人的問題更具體或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研究。因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總會留下他們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同時教育在發展,一個問題解決了往往又會引出另一個新問題。例如,素質教育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當閱讀了若干有關素質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後,就會發現目前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側重於理論研究,且較為籠統和粗糙,與實踐聯系不足,尚未把有關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工作融會貫通在一起。教師在閱讀研究成果時,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將自己已有的經驗與閱讀材料中的分析相聯系。
2.教育信息可為教師選擇研究課題提供線索
教育類的報紙雜志以及有關的課題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與動態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種各樣的教育信息。教育報刊上有很多信息,經常閱讀教育類報紙和雜志,可以從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課題。孫雲曉在《你的孩子快樂嗎?》一文中寫道,「雪化了變成什麼?」一個孩子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像力,又多麼富有藝術性,可居然被判為零分,因為標准答案是「雪化了變成水」。「樹上有五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一隻後,樹上還剩幾只鳥?」一個孩子回答:「還有三隻。」老師愕然:「怎麼可能?」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一個現實的回答。可是這也不符合標准答案。上述這兩條信息就給我們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課題:以什麼樣的評價標准來評價學生的學習。
課題指南也是為教師提供教育信息最為直接的一個渠道。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計劃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國家、省、市教育領導機構在認真分析全國和各省市的政治、經濟和教育發展狀況基礎上,分別制定出一定時期教育科研課題指南和規劃,為進行教育科研選題提供依據。例如,各級教育科研領導部門往往會以年度教育研究課題指南、五年規劃課題指南、委託課題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課題;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領導部門提供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密切關注課題指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研究課題,進行申報。
從教育信息中選題,與教師平時做一個有心人,眼光敏銳,閱讀廣泛,善於積累,經常進行信息資料分析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師應及時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動態,做好情報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從教育信息中發現科研課題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發問題
教師可以從與他人進行教育教學問題的討論中得到啟示,從而發現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並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深入思考,進一步將有關的問題發展為教育研究的課題。事實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課題正是通過這種途徑而提出來的。
首先,可以從其他教師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中總結出研究課題。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因為每一位教師都會在教育實踐中積累不少的經驗與教訓。如有的教師對學生態度和藹可親,從不訓斥學生,師生關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級紀律好,學習成績好,與之相反,另一為教師管理十分嚴格,但班級紀律卻時好時壞,學習成績平平;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跑題」,卻深受學生喜愛,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學中「一板一眼」的老師,在課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學生也總是無精打采。這些經驗與教訓,或是在一定范圍內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負向影響。那麼,這些教育經驗與教訓之中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規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什麼?怎樣從教育經驗與教訓中提煉、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規律?這些都可供教師提出課題並進行研究。因此,教師一定要善於與他人交流,從別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從別人的成果中吸取營養。
其次,教師與持有不同理論觀點的教師進行交流,可以為其提供一個相互沖突的對立面,為提出研究課題提供參照。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交鋒有利於擴展研究視角和視野,在進行爭論的同時,只要選准角度,突出個性,就能選擇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關於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這個問題,有人持「教育主導作用論」,有人持「環境制約論」,兩種理論都有較強的解釋力,且都能「自圓其說」。但這兩種觀點之間卻存在者明顯的矛盾與不一致。有人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學校德育與社會道德環境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觀點,對學校德育的「主導作用」做了條件限定,對社會道德環境的性質與發揮效能的規律進行了探討,明確了二者的性質、特點和相互關系,從而為改善學校德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在選擇這類課題時,教師必須了解爭論問題的歷史、焦點和現狀,客觀地分析各方的依據和不足,結合自身,提出對該問題的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廣闊的教育領域,科學研究的課題數量眾多,選擇課題的渠道和途徑也很多,上面介紹的僅僅是教師日常工作中較為常見和操作便利的幾種。只要做個有心人,虛心學習,勤於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
課題的選擇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要經歷一個從產生研究動機到選定研究方向,從研究問題朦朧到逐漸清晰,從有初步的研究構想到確立研究問題以及明確研究目標的過程。選題要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調查研究,選擇研究方向
確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選擇教育科研課題的基礎。一個研究課題的確定,往往是在教學實踐中,受某一教育現象的觸發,產生研究的沖動,或者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教育雜志、報紙及教育文獻資料時受到啟發,產生聯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開始往往拿不定主意,會對幾個研究方向都感興趣,這時就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有關課題發展史實、課題研究水平與今後發展趨勢。對於一線教師來說,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閱資料和專家咨詢。
查閱資料可以考察哪一個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價值。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吸收與消化有關領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們研究達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動態,然後根據選題的原則,反復比較、認真考慮,該方向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有無繼續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無較多的信息積累和研究基礎;相對於其他方向,有無更多的環境條件優勢。這樣,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比較幾個研究方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確立下來,把精力集中在這個方向上。此外,教師還可以征詢專家或對某方向有研究經驗者的意見,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取得借鑒,有時要反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之後再確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總結提煉,確立研究課題
方向確立之後,就要對這個方向上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主題提煉,才能加工成有意義的、提法准確的、切實可行的課題。教師在實際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領域時,或多或少存在著選題寬泛、狹窄、模糊等不當現象。因此,教師在進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須對所選定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提煉,以形成和確立有意義的、問題提法原則上是正確的、有可能實現的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具體策略有以下幾點:
1.縮小策略
即將寬泛的主題縮小到易於把握的程度。主題涉及范圍的大小應與研究的時間和地點、研究人員和對象的數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適應。對於過於寬泛的主題,教師可以考慮縮小研究對象的范圍。例如「我國不同類型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可縮小為「××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此外,教師還可以考慮聚焦研究問題的核心。如對於「××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如果研究人數有限、時間不長,縮小後這個問題仍然寬泛,因為「校園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顯性的物質環境、規章制度,也有隱性的校風、教風、學風等等,教師如果覺得無法深入研究這樣復雜的問題,可以取其中某個要素進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縮小為:「××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教師教學風格的調查研究」「 ××地區農村初級中學課堂中師生關系研究」等等。這就是根據教育實際,對研究問題進行聚焦。
2.擴展策略
即將狹窄的問題進行擴充、豐富,使其值得研究。問題狹窄在於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備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沒有價值。對於教師來說,研究問題宜小不宜大,但畢竟是研究,如果問題過小,就無須研究了。如「怎樣幫助××同學提高外語成績」,它是一種個別的具體問題,要從這個問題中提煉初值得研究的課題,應該從普遍性的角度對其擴展和豐富:「這個學生的外語成績是否經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這樣,有多少,他們是否有共同特點;什麼原因引起他們英語學習不好」等等。通過這樣的擴充和豐富,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提煉為「 初一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這是通過對個別現象由表及裡、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煉。
3.分析策略
即將復雜、模糊的問題進行分解,或對模糊問題各要素的關系進行分析,使研究的問題簡化、清晰。對於模糊、復雜的問題,教師常束手無策,不知道從何入手解決,分析能使問題范圍清楚集中,它是教師提煉科研課題的重要策略。
(1)分解問題。指將一個復雜的研究問題按照內在的邏輯體系,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小問題,使這些問題形成具有一定層次結構的問題網路,從而在具體化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例如,語文課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可將此問題分解為: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語文教學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課堂教學中主體參與的基本形式,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分解研究問題,不僅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確,還可以幫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課題沿著一定脈絡,由淺入深向前推進,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影響,發現問題的內在聯系,以便深入准確地掌握問題之根本。如某學校「成功教育研究」課題,就是源於對「學習困難學生」問題因果關系的深刻分析。「學習困難學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有失敗者心態:自卑感強、自信心喪失。這種心態產生於學生在學習中的反復失敗。」因此認為「改變學生學習困難,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改變不良心態的最好辦法是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幫助教師找到問題的根本,同時也為問題解決提供思路和辦法。
(三)分析梳理,明確研究目標
課題確立之後,就要明確研究目標。課題研究目標就是通過課題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和將要取得的成果,即通過研究獲得的對某一教育現象及其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科學認識。研究一個課題,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推敲,明確研究目標,這樣才能把研究問題的內容與方向把握住,並成為界定研究范圍的標尺。為了使研究目標明確,便於操作,可以從過程論和系統論兩個層面對課題目標進行分解。
首先,從過程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課題研究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分別叫做任務目標、狀態目標和成果目標。任務目標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標,通過制定研究任務書來表達,內容包括:課題研究的任務是什麼,由誰去完成,如何完成,什麼時候完成等。狀態目標對於教育實驗研究來說,是對被試施加實驗變數以後,舊狀態發生變化,研究者所期望達到的新狀態。成果目標是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完成後希望得到的綜合性成果。三個層次的目標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前一層次的目標是後一層次目標的手段。按層次設計課題目標,簡明實用,具有導向作用。
其次,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課題,往往存在著目標系列,應當給予明確,按它們之間的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目標系統,便於課題研究的開展,也有利於課題成果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有機體系。例如,「關於當前教師對學生評語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這一課題,目標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教師評語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中的現狀;分析造成教師評語偏離素質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師評語中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需改變的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顯然,課題要實現的目標是明確的,目標之間包含著一定的系統性也是清楚的,每一個子目標都可以構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處於大系統中,必須服從課題總目標的需要。
三、課題選擇的原則與方法
(一)選題原則
選題原則就是進行課題選擇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實質是為課題選擇活動提供某種行為准則和標准。為了保證研究質量,選擇課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價值性原則
選擇的價值性原則,是指課題要有理論學術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這主要表現為能滿足教育工作實際的需要和教育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教育為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所決定,又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決。通過教育科研的途徑,可以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科學的指導,少交「學費」,少走彎路。同時,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也要求教育理論不斷更新、發展與完善。這不僅是教育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提高理論的指導性,加強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力度,也反映了人類對教育認識的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因此,在選擇教育科研課題時,一定要考慮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所選課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該原則充分反映了開展一項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探索活動,這就要求作為科研起點的選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利於驗證、批判和發展教育理論,完善教育科學本身的理論體系;必須符合教育實踐應用的需要,利於指導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對於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後一方面的價值始終是第一位。當然,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研究課題,它都必須首先指向其教育實踐應用方面的價值,即使側重教育理論學術價值的課題,其最終目的也是指導教育實踐應用,最終也會轉化為教育實踐應用方面的價值。
2.創新性原則
選題的創新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具有新意,有獨創性和突破性。選擇前人沒有研究或研究極少的課題,自是創新,但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可以做出創新性的成果。新視角、新方法、新途徑一樣體現創新性,許多有創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觀點,往往是來源於研究設計、研究方法或研究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創新並非一定要另外開墾一片無人問津的「處女地」,而是要善於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科學研究總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學發現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
總之,為了獲得具有創新性成果,教育科研應從多方面創新:第一,重視選題的創新性。要從新問題、新事物、新理論、新思想、新經驗中選題;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從熱點上選題;從獨特的角度來看問題,在未開墾的處女地上進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創新,採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術,改進、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應用上創新,將一種已有的理論方法首次應用到教育領域。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原則,是指只有具備一定主客觀條件的教育科研選題才有預期成功的可能。課題選擇必須充分考慮主客觀條件,分析課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的切實可行性。從主觀方面看,應分析自己的專業特長、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科研能力和經驗、時間精力等;從客觀方面看,應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參考資料、經費、設備、時間,是否能得到領導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選擇課題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自己的力量與研究課題的大小難易是否相稱。總的來說,中小學教師選題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難。課題大了,涉及的范圍廣、因素多、周期長;難度大了,由於涉及的變數復雜,對研究者的主客觀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會半途而廢。小的課題,涉及范圍小、變數少,對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要求相對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於課題目標集中,能較深入地解決一兩個理論和實踐問題,其價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領域的人,更應該選擇那些范圍較窄、內容比較具體、難度較低的課題,特別是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有可利用的條件、成果,能直接應用於自己實踐的課題。以後,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視野的不斷擴展,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或綜合性較強的課題。
4.科學性原則
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及規律,必須具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根據。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必須遵循教育及與之相聯系的各種事物的客觀規律,必須充分認識研究的客觀條件。這就要求選題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應該通過對教育的歷史、現狀的分析,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經過嚴密的論證等形成課題,切忌主觀想像,盲目選題。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從教育實踐中直接選定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豐富可靠的事實依據和很強的針對性。一要盡可能選擇具有普遍性的課題,少受個別的、特殊的教育現象的影響,更容易透過現象揭示教育科學的本質規律。二要選擇具體的、明確的課題,界線要清,范圍宜小。另一方面,選題的指導思想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所選定的課題應該能夠納入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框架或理論體系。

⑺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哪些

解答:初中物理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由控制變數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實驗推理(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

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應用最普遍。凡是被研究的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時,都需要控制變數。而在難以觀察和測量的時候,往往用到轉換法。例如,鼓面振動可以轉換成鼓面上的紙屑跳動;比較吸熱多少可以轉換成比較加熱時間;比較壓強大小可以轉換成比較海綿的凹陷程度,等等。

合力與分力的關系,串並聯電路的總電阻和各個電阻的關系,應用了等效替代法。

用光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用磁感線表示磁場的分布和方向,生活中的杠桿等,都運用模型法。

真空不能傳聲、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等實驗,運用了理想實驗法。

把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與機械能中的動能和勢能進行類比,就是類比法的運用。

⑻ 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探索

一、以資料研究性課題為主的活動
資料研究性課題是以信息收集為主的活動。通過查閱圖書資料、在計算機網路上查找信息資料、參觀博物館、調查、采訪等方式獲取信息,然後整理加工。把這些資料整理改寫成論文、調查報告等,用學生們能聽懂的語言班級內進行交流。還可以規定小課題,這類課題是與物理課教學相關的,教師指定題目,學生利用收集信息自主學習。內容一般涉及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遺產、現實的社會生活和生產方式,例如調查當地使用的能源,如水能、風能、太陽能、燃料的化學能或核能,及其對當地經濟和環境的影響。如訪問農機或汽車維修人員,了解內燃機中燃料釋放熱量的去向,討論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徑。學生整理心得體會和收獲,將這些資料收集裝訂起來,大家傳看或者用課堂時間進行交流。既有利於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以實驗探究為主的活動
這類活動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我們從學科和生活中選擇或設計具有實踐性的研究課題,讓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實踐活動,選擇課題范圍要小一些,研究和實驗的操作性要強一些。課題來源,可以是《物理課程標准》內容標准中的活動建議,也可以由教師設計一些課題或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三、以設計和動手製作為主的活動
設計學習包括設計一種產品、一項服務、一個系統,並創造出實施的辦法,如設計學校草坪、設計學校垃圾處理箱的分布和布局;改進某一系統,如排除「家庭電路」系統漏電問題;計劃和組織一項物理量的測量活動,並對活動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如設計「如何測量人體最大輸出功率」;或設計一個采訪活動,著重於解決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它更強調操作性和針對性,更注重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設計製作活動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形成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積極開展有效的科普活動
在新世紀,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這些都包涵著深邃的科學原理和知識。在建設創新性國家的實踐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根本之舉,全社會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學習技術的風氣,當務之急是要用科學的觀念和知識來武裝人們的頭腦,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科普活動。我們要把科普工作當做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來抓,使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五、把網路信息技術與物理活動實施過程有效整合
因為信息技術領域是物理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探究內容,在物理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以拓展「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水平,通過建立相關網站,為學生進行跨學科、跨地區的合作探究指導提供可能。任何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與運用,都應基於新的、符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的理念而進行,要為學生創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防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電化灌輸」。物理活動課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為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加速了實現學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開展好物理活動課。

⑼ 初中物理研究性學習如何選題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有別於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互相滲透的,在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研究課題,對這些課題展開研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識、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非常好把握。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拓展視野,選擇物理學史作為學生課外研究的課題選擇這類課題可以使學生心理放鬆,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指導學生把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物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牛頓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重大理論的發現過程等內容作為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每個小組接受一個課題,然後再在組內分解成若乾子課題,學生可以在課外花費不太多的時間,通過網路、圖書館、家長和老師就很容易搜集到這方面的內容。

⑽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我整理的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歡迎大家分享。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1

【論文摘要】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初中可從重在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及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體驗,啟發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科學探究,從實際出發把探究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等方面進行探究式教學。

【論文關鍵詞】

參與體驗;循序漸進;啟發引導;滲透思想;實際出發

新課標不僅重視知識的學習,亦注重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呢?

1.重在學生的參與及體驗

美國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現象、事物、生活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那麼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要學生掌握好物理,必須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這一辯證關系。如在教學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時,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學生在家尋找一些能夠發聲的簡單物體如木片、梳子、鈴鐺、紙哨、筆套、橡筋、紙盒等。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盡情地擺弄,想怎樣玩就怎樣玩,走進「聲音的世界」,創設「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學生通過看、聽、摸,動手做各種發聲的實驗,再經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得出物理結論:聲音是因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然後注重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如讓學生用手觸摸自己講話時的喉嚨振動,觀察和解釋蟬鳴現象等,把學生得到的物理知識一般化。同時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物理就在身邊,物理知識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科學探究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注意到學生認識過程的特殊性,體現學生認識過程的特點,又要注意到學生認識過程與科學家認識過程的共性。學生學習中的探究活動和實際生活及科學研究中的探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的結論是已知的,後者的結論是未知的。從事這兩種不同的探究時,心理活動不完全一樣,體驗也就有很大的差別。

因此,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活動,不要求完美,重在學生的參與,重在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及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體驗,學生能夠得出大致正確的結論即可,至於結論的完整性、表達的嚴謹性、在其他場合的適用性等不要作過多的強調。

2.循序漸進學會科學探究

實際的科學探究的要素較多,而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科學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識,拿到前台來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探究的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和方法。並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使學生了解探究活動的過程,然後進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應經歷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入的過程。

新課標八年級物理教程中,先安排探究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並以旁批的形式標示探究活動的幾個要素,使學生對探究過程獲得感性認識,然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進行幾個要素的探究活動,最後再讓學生完整地探究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流關系。就是按照循序漸的方式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

3.以生為本啟發引導

初中生對大千世界有很強的好奇心,對物理現象很感興趣,對實驗有著天然的興趣,具有強烈的探索慾望。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啟發引導他們進行探究活動。

中學生對事物的現象喜歡問個為什麼,學習過程中,可鼓勵他們多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針對這一年齡的學生喜歡幻想、有夢,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引導他們進行大膽猜想,做出合理的假設。利用中學生喜歡交友,好勝心強的特點,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合作和交流。

下面是我在教探究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

3.1 首先要學生觀察電阻定律演示器上的幾條電阻絲,提出:任意兩條電阻絲之間有何區別?學生很快得出結論:長度、粗細(橫截面積)可能不同。

3.2 讓學生猜想影響導體的電阻有哪些因素,得出:影響因素有材料、長度、橫截面積。

3.3 再提出:怎樣探究導體的電阻跟長度的關系?並對電阻與長度的關系做出猜想或假設。由於學生首次接觸控制變數法,就由教師對控制變數法做了講述(若學生探究能力較強,可由學生完成)。至此,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探究導體的電阻與長度的關系,應選材料、橫截面積相同,長度不同的兩根電阻絲,並選出了實驗需要的電阻絲。後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學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結論,達到了探究式教學的目的。

4.探究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

只要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或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各種方式的主動學習,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究過程。因此探究式教學不一定非得要有實驗活動,但是探究的思想,卻可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加以實現。比如把討論式的教學設計成探究式的教學,講授課可以穿插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把講授式設計成探究式,練習題中可以適當出一些探究性的題目、開放性的題目等,關鍵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地參與、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

如在教《升華和凝華》一課,講到玻璃窗上的冰花時,提出冰花是出現在窗的內面還是外面(我地學生看不到冰花這一現象)?讓學生討論,還可讓學生在課後查找資料再進行交流。在講授速度時,向學生提出: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可這樣引導學生:

(一)在百米賽跑中,我們是怎樣判斷誰跑得快的?

(二)怎樣判斷出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比行駛的單車快?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一)在通過的路程相等時,比較所用時間;(二)在所用時間相等時,比較通過的路程。

5.實際出發進行探究

新課程強調探究式教學,是因為探究式教學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在初中教學中,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靈活地進行某個或某幾個要素的探究,有些內容不可能,也沒必要都上成實驗課,重在突出探究的思想,不可地套用探究中的七個要素,搞華而不實的探究式教學。

6.探究式學習講究合作

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探究式學習中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積極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每個學生由於發展水平、興趣愛好不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這種認知程度上的差異,是學生間可以進行交往與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應在科學探究的教學活動中,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彼此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切磋,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論,創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中,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克服獨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進對所獲得知識的正確、全面解,從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培養。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徑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要製造機會讓同學們進行合作,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有很多實驗必須要通過實驗小組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小組中的學生分工不同,有動手操作的,有記錄的,有觀察現象的、有收集的等。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學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合作的技巧,確保探究活動的成功。

7.探究式學習離不開信息的整合

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中,還應重視培養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收集要多元化,可以在小組合作中收集他人的信息,可以在圖書管收集,可以在生活中收集,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從多方獲取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整合,為自己的探究活動服務,以強化在探究中學會知識的學習、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問題的解決等方法,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探究「雜訊污染」,就可以讓學生在學校收集有哪些雜訊,在生活的小區收集有哪些雜訊,在場所收集有哪些雜訊,在工廠企業收集有哪些雜訊,在圖書管查閱雜訊的有關資料,在互聯網上瀏覽雜訊的有關知識等。教師指導學生把收集到手的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整合,以形成相對完整的探究報告。這對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形成,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也極為有效。

物理是一門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科,探究式教學在問題研究和問題解決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也正是物科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探究式教學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物理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探究式教學,啟發引導學生,使他們循序漸進學會科學探究,重在學生的參與及體驗,突出探究的思想,把探究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2

摘要:

探究式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探究能力和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從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學內涵和目標出發,針對實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步驟,給出具體教學策略。探究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的創造能力、探究能力。

關鍵詞:

創新思維;教育創新;探究式物理教學

一、探究式物理教育的含義

探究式物理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指教師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觀察、思考等方式來理解一些概念和理論的教學方法。它是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了解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此來研究客觀事物,發現其中規律的一種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在探究式學習中得到充分提高。探究式物理教學的目的是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任務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憑借自身能力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並要對學生的表現予以合理的評價,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優缺點。而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則要根據教學的要求,明確學習的目標,敞開思路、解決問題。

二、實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建立相應的情境再現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教師應根據現實生活,創造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是探究式物理教學的核心,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難度適宜、邏輯合理的問題,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實際生活案例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設計各式各樣的問題,讓學生從這些物理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比如,通過冰雪融化,水蒸汽遇冷變水滴等問題,來使學生了解霧、霜、雪、冰等自然現象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知識。

(二)開放課堂,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物理是一門具有實驗性的科學。在具有開放性的學習情境中學習、研究是學習的關鍵步驟。在教導學生學習時,教師應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收集一些學習資料或為學生提供可以進行科學實驗的條件,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記憶。教師在設計科學實驗時要盡量順應學生新奇、好玩的心理,最大程度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設計實驗時,要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了解,尋求最好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浮力時,學生由於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往往會誤以為浮力只跟物體的體積、質量、密度等有關,這時教師就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有時候浮力大到一艘巨輪在水上不會下沉,但有時浮力連一塊小鐵片也拖不起。通過類似的問題,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思考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探究式物理學習模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科和課時的特點,設立相應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自主學習與學習交流相結合

在探究式物理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啟發引導學生;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學會自主探究,學習新事物。這兩者要進行有機結合,才可以使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學習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1.自主學習,並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在課堂上要適當留出部分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這節課的學習成果。在學習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發現自己遺漏的知識點,而且在交流中也可以改正學生思維上的一些錯誤。

2.合作學習,豐富知識。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可了解到許多新的知識。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可以分為四人小組進行討論,也可以將全班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討論,等等。這些討論形式不僅給了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而且打開了學生的思維。

(四)課後留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

課後作業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在探究式物理教學模式中,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布置的作業要進行相應改革,減輕學生的負擔。①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而定。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進行訓練,還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教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結語

新課改要求教學的方式要更加地多樣化。探究式物理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多樣化教學模式,在現實教育中,不但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形象,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將探究式教學真正落實到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這需要我們各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以及學生的不斷努力與相互配合。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3

摘要: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呈現了新的知識體系和目標體系,於是轉變教學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初中物理課堂力求實現以探究為主,多種教學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促進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的是有效途徑之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學方式的轉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文根據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通過將探究式教學融入到初中物理課堂模式,提出相關對策進行說明及研究。

關鍵詞: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

科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得到全面發展,這一因素的進步與發展,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的了好處,教育也在全方面發展的情況下得到相應的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普及之下,教學方式也得到進一步重視,倡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增加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及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教育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初中是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學習內容與小學相比較不僅是難度增系數加,而且也更加復雜化,學校給學生安排的課程也增多了不少,跟初中生的學習增添了不少壓力。初中物理跟高中不一樣,它是囊括在自然科學這個大系統下的,物理學在各個方面都得到應用,是促進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通過物理的學習,從小的層面來講就是能夠了解常見的自然現象,明白事物的原理,往大的層面來講就是了解宇宙的產生、發展及結局,促進這方面領域的發展,可見學習初中物理對於人才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學為了響應新課程改革要求融入探究式教學,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通過相應的指導,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而目前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對於這一教學方式不夠重視,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第二,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只理解了它的表層含義,所運用的方法適得其反。因此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策略進行討論研究。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打開事件大門的關鍵鑰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對這方面的興趣,才能花心思在這方面。要想學好物理,就要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例子產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物理與生活是緊緊相關,因此在物理課堂上可以使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內容的改變可從課本上看出,探討的大部分都是和我們的生活相關的,與生活相關的部分更能體現出實際性,學生也願意學這一方面的知識。物理課程難易結合,這就要求老師著重對難以理解部分知識點進行詳講,一些簡單的課程可以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了解,通過老師課堂講解加深影響,運用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老師要做的就是設計相關方案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自主學習。

2.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進教學方式,課堂上所採取的以教師教課為主的方式是有一定的優勢存在,在改進過程中不需要完全舍棄,正所謂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有優點的同時也會存在缺點,講授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講授法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增加探究的成分學生多接觸探究式教學,教師要其中發揮指導作用,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應用探究能力。比如在實驗收集過程中,教師應作為一名指導者,對實驗操作方法給予一定的指導,確保實驗順利進行,並引導學生收集到全面的數據,讓學生小組歸納科學規律,然後小組輪流表述本組得出的結論互相指正後共同得出科學規律。例如在上到電流與電路這課時,通過教師在課上講解有關電路圖的原理知識後,學生進行電路模擬實驗的時候,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探究。

3.通過實驗操作加大知識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由於課業的緊張,無法做到每一次實驗都能去實驗室進行操作,因此就要求學生自己把握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在熟知基礎理論的前提下,觀看教師在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同時教師在進行實驗操作時,要盡量讓學生參與進來,不能只抱著敷衍的態度走一遍過場就結束。基礎理論的學習如同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堅固建築才能屹立不倒,正如物理的學習,了解物理變化的基本規律,從而形成相關物理概念和思維。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應適應這一發展而進行革新,純理論知識講解不僅無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會導致上課易開小差,初中物理的學習是有很多實驗包含在其中,老師可以再上課演練一些實驗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比如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是,教師在課前准備好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盛水的燒杯、溫度計、帶有小孔的紙板、秒錶、(火柴)這些物品,用酒精燈給水加熱至沸騰,可以觀察到水沸騰前的現象是氣泡上升,越來越小,當水沸騰時大量氣泡上升,變大,到水面破裂,裡面的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通過實驗來引出相關知識。

;
閱讀全文

與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初中物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