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祖國做出貢獻人的手抄報。
為祖國做貢獻的人有錢學森,鄧稼先等。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㈡ 關於英雄人物的手抄報 有關英雄人物的手抄報
1、製作手秒報教程:
首先在手抄報左上角的位置寫上橘紅色的「英雄人物」的手抄報主題報頭,在報頭右側畫一個帶著披風斗篷飛行的小男孩,報頭下方用直線畫一個文字框,底部畫上雲朵邊框線。
在小男孩的下方畫一個文字框,文字框的大小要比左側的文字框小一點,手抄報的線稿就完成了。
將手抄報的背景塗成淺黃色,邊框塗成橘黃色,將小男孩的頭發塗成淺棕色,斗篷塗成淺藍色,底部的雲朵塗上漸變的藍顏色,在背景上畫上橘黃色的波點圖案裝飾。
現在開始給文字框增加裝飾邊框線,給左邊的文字框塗上黃色邊框線,右邊文字框塗上綠色裝飾線。
最後在文字框內畫上黑色的橫線,簡單的英雄人物手抄報就完成了。
2、手抄報內容:
鄧稼先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為了我國研究原子彈,在一次實驗失敗的時候,冒著被輻射的危險,只做了簡單的防護措施,然後親自抱起原子彈的部分碎片,使得我們得到了寶貴的數據。但是一個星期後,他的身體就出現了多種癌細胞,最後很快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布魯諾,義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勇敢地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他到處熱情宣傳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把哥白尼的學說傳遍了整個歐洲。他成為反教會、反經院哲學最堅決、最勇敢的戰士。1600年2月6日,宗教裁判所判處布魯諾火刑,布魯諾以輕蔑的態度聽完判決書後,正義凜然地說:「你們對我宣讀判詞,比我聽判詞還要感到恐懼」。最後,52歲的布魯諾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義。他死後,教會甚至害怕人們搶走這位偉大思想家的骨灰來紀念他,匆匆忙忙把他的骨灰連同泥土一起拋灑在台伯河中。
㈢ 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的手抄報
主要寫關於兩彈一星的科學家的實例
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 1955年回國
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
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
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 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被文革暴徒殘害之後自殺身亡。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 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
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術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
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
周光召 (1929- )
湖南省長沙人,1929年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
陳能寬 (1923- )
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金屬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員。1955年回國
陳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國。
吳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 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 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
孫家棟 (1929- )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獲金制獎章,同年回國。
朱光亞(1924- )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
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
王希季 (1921- )
雲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 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
王大珩 (1915- )
江蘇省吳縣市人,1915年生,男,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
於敏 (1926- )
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
郭永懷 (1909-1968)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 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 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
外加一些圖畫 和名人名言 就差不多了
我們老師也要我們做
我們班都是這么做的
8A的紙 字寫大些
另外還加些愛國題材的作文啊 什麼啊 可以找
㈣ 跪求關於鄧稼先的手抄報!!!
給你一點他的資料..
圖片,排版的鏈接: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A%D6%B3%AD%B1%A8
鄧稼先 1. 安徽懷寧縣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8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2.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樑」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新華社北京8月3 0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張愛萍與鄧稼先
東方鶴
鄧稼先病了,要動手術,75歲的張愛萍8點趕到醫院,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長鄧稼先從綿陽專程趕到北京,向張愛萍及有關領導匯報九院重建情況。
張愛萍一見到鄧稼先就有些吃驚:「你怎麼瘦了?氣色也不太好。」
「不會吧,沒有什麼變化呀!」鄧稼先知道張愛萍不是一般的見面問好。從他的神色里更從他的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關心。而周圍的人沒談到他這方面的變化,自己也沒感覺到。
張愛萍依然認真地問:「你最近身體怎樣?有什麼不舒服嗎?」
鄧稼先說:「其他沒有什麼,只是患痔瘡,總流血,怪討厭的。」
「做過檢查和治療了嗎?」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療,沒做什麼檢查。」
「那就到301(醫院)去好好檢查一下。我來給你聯系。」張愛萍說著,就打電話給301醫院院長,說明了鄧稼先的病情,特別叮囑給全面檢查一下。對方問什麼時間,張愛萍說:「現在,現在就去!」
「不,不!」鄧稼先連忙推辭,「我還沒匯報工作哪!」
張愛萍問:「有什麼急待解決的問題嗎?」
鄧稼先說:「沒有。」
張愛萍說:「沒有現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鄧稼先幾乎驚慌失措了。他知道身為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每天都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時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將軍,怎麼可以讓他陪著自己去查病呢!於是就再三謝絕。
張愛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車去。路上可以談談你們的情況。」
鄧稼先只好服從了。
鄧稼先,這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的年輕、聰明、正直、純朴,在科學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學家之稱。1958年,中國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剛剛籌建時,他就被調入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並開展轟爆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勛;接著,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和技術難關,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增強國防力量,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擔任第九研究院院長重任後,更致力於核武器的改進、發展工作。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從理論設計、加工組裝、實驗測試到定型生產,總是盡力深入到第一線考察了解情況,遇到重大問題,無不親臨現場指揮、處理。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擔風險的崇高獻身精神。
張愛萍兩年前到九院視察工作時,曾規定科學家每年堅持查體;堅持休假制度。可是,鄧稼先總安排別人去,而自己總投身到九院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
醫院領導和醫生,見張愛萍親自陪著一位病人來檢查,已經感受到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張愛萍還是對他們作了鄭重的介紹:「這是我們的功勛科學家!」
按常規檢查,僅做活檢,就需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到結果,由於張愛萍站在旁邊,20分鍾就出來了結果。
結果令人震驚:直腸癌,已屬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結及周圍組織轉移。
張愛萍指示醫院領導:馬上安排住院,為鄧稼先同志專門組織一個醫療小組,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案,我聽你們的方案匯報。
怎麼沒早發現呢?一些不治之症怎麼專門禍害我們這些最優秀的同志呢?看來對專家們按時查體的制度還沒有很好地落實。張愛萍自醫院出來,一直考慮著這些問題。返回辦公室後,便親自給科工委、各工業部有關領導打電話,明確指示:要迅速檢查一下專家體檢制度和休息療養制度的落實情況,今年未進行體檢的,要馬上補查;未休息療養的,要組織療養。有困難向我報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再犯錯誤了!
三年前,張愛萍幾次以沉痛的心情公開自我批評:長期以來,我們對科技人員的健康情況關心不夠。我應該負主要責任……
張愛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學家羅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業部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業,患癌症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終於在47歲時不幸逝世。
張愛萍得知這一噩耗後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時,也覺得應負有對科研人員關心不夠的責任。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學習羅健夫同志報告大會上,他公開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會後,他還寫了首悼念羅健夫同志的詩:
國防科工委學習羅健夫同志
報告大會
黃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關怒濤道。
奔騰勢不收。
往事稠,
國事稠,
破險尖端忘春秋。
為民肝膽酬。
他指示國防工委和國防工業部廣泛深入開展向羅健夫同志學習活動,並作出一個關心愛護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各級領導要認真、及時解決廣大科研人員的實際問題,明確規定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定期做衛生防疫工作,堅持休假制度,特殊情況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開展向羅健夫學習、落實關心知識分子有關規定的活動中,發現了在西北核試驗基地工作的核工業部核部件加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張同星。他20多年來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業研製生產第一線,為發展祖國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積勞成疾,身患胃癌,仍戰斗在工作崗位上,被譽為活著的羅健夫。
張愛萍接到這一情況的報告後,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醫院治病。張愛萍先後三次到醫院看他。當張同星病情相對穩定準備返回時,張愛萍又去為他送行。張同星非常感動地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牽扯了軍委首長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而現實往往不是順從人的心願發展的。他怎麼也沒想到兩彈元勛鄧稼先竟患上了這難以攻克的惡症。
張愛萍一天幾次電話詢問鄧稼先的有關情況。親自參加了手術方案的研究,並就麻醉、輸血、主刀醫生及術後特護等事情一一進行了審核,還特地向參加鄧稼先手術的醫務人員講了話:我代表國務院、中央軍委希望你們、也拜託你們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為稼先同志做好這次手術,要把這次手術當成攻堅戰來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拜託大家!謝謝大家!
8月9日8時30分,開始了對鄧稼先的手術。
而75歲的張愛萍8時便趕到了醫院,又就術前的情況進行了仔細詢問。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手術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鄧稼先精神狀態尚好。張愛萍略感慰藉。主任醫師向他報告,下一步要進行化療,之後才能判定能否康復。張愛萍又一次叮囑說:一定要設法減輕他的痛苦,千方百計地予以治療。有什麼困難和情況,要及時報告我們。為了他的康復,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此後,醫院對鄧稼先的病情就採取了「病情報告」的辦法,不定期而又及時地報告有關首長和單位。8月24日,張愛萍接到了當天的也是第一期《鄧稼先病情報告》,說有癌細胞轉移,准備化療。張愛萍在這期病報上批示道:
請國防科工委領導(光亞同志)和核工業部領導同志分別前往探視。對其本人和家屬應多予以慰勉和照顧。國防科工委和核工業部應指定專人隨時與鄧夫人和醫院取得聯系。
對鄧稼先的病情,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有關組織都很關心。301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盡了最大努力,但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這位功勛卓著的偉大科學家,他於1986年7月29日與世長辭,終年才62歲。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張愛萍接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關於鄧稼先病逝、安排其後事的傳真報告,深感悲痛,當即在電報上批示:決定何人參加追悼會,請即告我。我今日趕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追悼會。根據中央的決定,張愛萍致悼詞。
新華社為此發了通電專稿。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題目是: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
同時還發表了張愛萍的悼詞。眉題是:張愛萍說鄧稼先英名永垂史冊。正題為:無私無畏貢獻畢生精力 嘔心瀝血建立國防殊勛
追悼會後,張愛萍滿懷悲痛寫下了一首輓詩:
痛悼我國傑出的核科學家鄧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12年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說:「稼先逝世後,張老請我們全家到北戴河軍委療養院休息了10多天。他對部下的關心是真心實意的,絲毫沒有賞賜的意思。他還建議拍一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紀錄片,連片名都給寫好了。我把他親筆寫的這幅大字掛在家裡,以示對稼先的紀念,也是對張老的感念。張老曾拄著手杖,爬上了二層樓,到我家來看望我們。我們全家都很感動,他當時坐過的沙發及房間的擺設,我們至今都沒有動,也不想動,是為了記住張老來看我們的情景,記住這個日子。」
㈤ 鄧稼先怎麼畫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為我們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鄧稼先是怎麼畫的吧:
1、先畫出鄧稼先的頭發輪廓,然後再畫出發絲,如圖所示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毅然回國。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㈥ 鄧稼先手抄報圖片簡單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中共黨員,[64]九三學社社員,[72]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1]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毅然回國。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65][68]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因手術時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7]。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4]。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73]2009年9月10日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6]。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5]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他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鄧稼先,鄧石如的六世孫[10],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父親鄧以蟄當時是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哲學系教授,[10]與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之交, 母親王淑蠲,操持家務。[11]鄧以蟄四個子女,鄧稼先排行第三,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這三年,他在英文、數學、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12]
㈦ 鄧稼先簡筆畫手抄報
6、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
7、研製核武器是中國人民的利益所在。國外對我們封鎖,專家也撤走了,現在只有靠我們自己了。我們要甘心當一輩子無名英雄,還要吃苦擔風險。但是,我們的工作,能振我國威,振我軍威!我們為這個事業獻身是值得的!
8、 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鄧稼先
9、「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鄧稼先
10、未來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做好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鄧稼先
㈧ 中國傑出人物手抄報內容
中國傑出人物手抄報內容如下:
一、先需要在手抄報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並塗上顏色。
二、在繪畫空出來的地方,寫中國傑出人物的內容:
1、導彈之父——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著名科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是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㈨ 科學家手抄報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㈩ 關於鄧稼先的手抄報怎麼畫
關於鄧稼先的手抄報畫法如下:
第一步,畫紙寫上「鄧稼先 」,表達手抄報主題.
第二步,畫個關於「鄧稼先 」相關的文本框,美化「鄧稼先 」手抄報。
第三步,在文本框上寫「鄧稼先 」主題的具體內容。
如果是我,我一定會選擇這種輕松工作。中國現在是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水平自然是以往不能比的。如果在以前只有二十元錢工資的工作,你還會選擇干嗎?
而我今天所說的鄧稼先,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祖國,選擇了為祖國奉獻。面對不能說的工作,他向妻子隱瞞了,就像大禹治水一樣,三過家門而不入,可是他連家門都沒有過。他消失了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啊,等他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一位直腸癌晚期的病重患者。
我們都知道,核輻射是非常嚴重的,而他就是在為祖國核事業工作時,因為核輻射而患了直腸癌,他為了找回碎片,不讓別人進入爆炸區,自己進去尋找那枚碎片。
也正式因為他們的努力,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誕生了,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國即將要站起來了。一九八六年五月份的手術結束之後,在當年的七月份,他不幸去世了,終年六十二歲。如果你像鄧稼先一樣,為中國事業做了巨大貢獻,你希望有什麼獎勵?
而鄧稼先,只獲得了二十元。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九日,鄧稼先全身大出血去世,他臨終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的太遠,如果生命可以再生,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