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勘探地球物理方法應用
1)石油與天然氣勘查的非常規物探方法
(1)高精度航磁和土壤磁性測量
用高精度磁測可以解決劃分區域構造和確定斷裂等問題,目前正向著解決局部構造、分層研究甚至用以直接尋找油氣方向發展。中國近年來在大慶、勝利、遼河等油田進行的1:5萬高精度詳查所圈定的構造,大多數被地震或其他勘探手段所證實,有的已打出了工業油流。
美國在十幾年前開始在許多已知油田上進行低空微磁測量。為了消除某些干擾還採用了航空水平梯度測量。由此發現在許多油田上方存在波長短、幅度低(通常為10nT)的局部異常。這些微磁異常與油氣滲漏形成的蝕變帶的符合率高達96%,與油氣田的符合率亦達64%。
土壤磁性測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用於尋找油氣。根據美國1026口井的磁化率數據統計發現,80%~85%的油氣井有磁化率異常,而85%~90%的乾井沒有磁化率異常。
(2)大功率瞬變電磁法(建立場法)
在原蘇聯的許多油氣田中大功率瞬變電磁法的工作量約占電法勘探工作量的70%。該方法工效高,探測深度大(達8km)。近年來,該法又吸收了地震方法的許多優點,逐漸採用高精度排列式密集布點的擬地震採集方式,在資料處理中也使用了疊加、偏移、差分等一系列手段,從而使鑽探成功率達到67%。
(3)放射性方法
油氣的放射性勘探方法主要包括航空和地面γ能譜測量和α測量。
在美國,根據「全國鈾礦資源評價計劃」,利用航空γ能譜測量6個州的706個已知油氣田,72.7%的油田有歸一化的鉀異常和鈾異常。在澳大利亞的3個油氣區內,在用放射性方法預測的有利地區打的30口井中有18口產油或有油藏,成功率為60%;而在有利地區之外打的39口井中只有9口產油或有油藏,成功率為23.1%。
在利用放射性方法尋找新油田方面,在美國保德河盆地發現放射性異常221個,在已驗證的87個異常中,有56個產油,佔64.4%;在原蘇聯和中國也有類似例子(吳其斌,1996)。
2)油藏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現行的石油開采方式對石油資源造成極大浪費。美國能源部1986年的調查表明,當從經濟上認為某一油藏已經枯竭時,實際上仍有60%~70%的可動油留在儲層中。世界上大部分重油迄今尚未開采。只要了解了油藏內部結構並採取適當措施,就能大幅度提高開采量。為此,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球物理界出現了一股油藏地球物理熱。除原有物探技術如三維地震、垂直地震剖面(VSP)、振幅隨偏移距變化(AVO)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外,井間地震、矢量地震和四維地震等新技術也應運而生並得到發展。從而形成了應用地球物理學的一個新分支——油藏地球物理,亦稱儲層地球物理。它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已知油藏的內部結構、儲集特徵、流動特性及一切影響開採的因素。
(1)高解析度三維地震
三維地震測量的特點是進行密集的空間采樣。在勘探階段,它的缺點是費用太高。然而在油藏開發開采階段,三維地震測量與相應的控制井或探邊井相比,經濟上仍要合算得多。因此三維地震很快在油藏的開發和開采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在這方面有兩點明顯的技術進步。一是在地震正反演理論的研究中十分注意地震反射特徵與儲層參數之間的聯系,如地震振幅、反射強度、層速度等與儲層岩性、孔隙度、含油氣飽和度甚至滲透率之間的關系;二是廣泛採用了高解析度的數據採集處理方法和人機聯作資料解釋方法。
(2)三分量VSP與逆VSP
在油藏的描述和評價中,VSP(垂直地震剖面)技術仍然是一種有用的手段。除利用常規VSP研究井孔附近的構造和地層外,在這方面目前主要有兩方面顯著進展。一是利用三分量VSP給出的橫波偏轉和橫波分裂信息研究儲層的不均勻性和方位各向異性。這種方法對於描述裂縫性油藏或識別裂縫中的油藏尤為重要。二是將VSP測量與三維地震相結合,以改善油藏填圖精度。逆VSP數據較適合層析成像處理。逆VSP與三分量VSP一起已成為油藏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
(3)振幅隨偏移距變化
振幅隨偏移距變化(AVO)分析技術是識別氣藏和預測岩性橫向變化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已得到廣泛應用。其中三分量AVO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理論上,只有三分量數據的AVO分析才是對真振幅隨偏移距變化趨勢的分析。三分量AVO分析不僅能進行橫向岩性預測,而且在確定油藏中流體的類型及其分布方面很有潛力。
(4)井間地震
井間地震目前還處於試驗和試生產階段。它是油藏非均勻性測量的關鍵技術。它的特點是不僅解析度高而且適用性強,幾乎能滿足油藏工程的各種需要。但缺點是其橫向探測范圍受到限制,層析成像的效果不很理想,對井距、井孔及設備的要求苛刻。
(5)矢量地震
矢量地震是地震勘探的發展方向。用矢量地震探測油藏中的地震各向異性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了解裂縫的方位和密集程度。記錄矢量波場的主要目的在於有效地解決油藏的描述和模擬問題,為提高採油率服務。
(6)四維地震
四維地震亦稱時間推移地震(time lapse seismic),實際上是三維地震的重復觀測,主要用於開采後期的強化採油階段(高林,1991)。
3)深部控礦構造的地球物理調查
深部控礦構造的地球物理調查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反射法和探測深度較大的一些地面電磁法(CSAMT、TEM)以及高精度重磁測量(吳其斌,1996)。
以地震為主的彈性波方法技術仍列各種方法之首,其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不僅應用於金屬礦,也應用於環境和工程等領域。與此同時,多種物探方法的綜合應用愈益成為人們普遍注意的方法。隨著計算機技術廣泛引入和一些更為精細的數學工具的應用,地球物理資料的解釋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說,物探儀器設備更多地依賴一個國家的工業技術水平,那麼,對物探資料解釋技術的提高則與物探人員的智力勞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程度關系更為密切。後者主要反映在近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奈及利亞、伊朗、印度和菲律賓等的有關研究中。
多信息綜合研究意識的明顯提高是另一突出特點。在這方面有單一方法的多參數多分量多信息採集(如全波反演及陣列觀測與解釋),多方法的綜合勘查技術(如重磁電、重磁震、井-地、地-坑道等多方法、多方位的觀測和解釋等)。這些是為實現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支撐的地學多元信息的綜合採集和解釋所必不可少的。
②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核心技術
建院以來,圍繞建設創新型一流研究院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核心技術和特色技術研發戰略,經過不斷完善和調整,逐步形成了四項核心技術和六項特色技術系列。
一、核心技術 ●海相層系油氣成藏理論與資源評價技術 通過開展盆地構造動態演化與恢復分析、高演化海相層系烴源岩動態評價、儲層評價與預測、蓋層與封蓋作用評價、海相層系油氣動態成藏與定年技術、海相層系油氣資源評價等方面工作,形成海相碳酸鹽岩油氣成藏理論與資源評價核心技術。 ●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開發技術 建立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模式,形成一套表徵和刻畫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的技術方法,發展和完善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油藏工程數學研究方法、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技術,形成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高效開發模式和開發效果評價方法。 ●特殊天然氣藏開發技術 以川東北、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松遼盆地天然氣勘探和開發建設為依託,建立和集成高含硫碳酸鹽岩氣藏、緻密砂岩氣藏、凝析氣藏和火山岩氣藏開發配套技術。 ●提高採收率技術 通過開展大幅度提高採收率技術的驅油機理研究,形成物理模擬、數值模擬、提高採收率效果與潛力評價、規劃編制及方案設計等配套技術,通過項目攻關在油藏物理化學、三次採油油藏工程學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特色技術 ●特殊儲層預測技術 通過對塔河油田、鄂爾多斯氣田、南方海相碳酸鹽岩以及松遼盆地勘探開發的技術支撐,形成碳酸鹽岩孔縫洞儲層、碎屑岩緻密低孔低滲儲層、白雲岩裂縫型儲層、火成岩儲層以及儲層流體預測技術,並研發集成自主創新方法,為類似地區的勘探提供借鑒和技術儲備。 ●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 針對我國東部老油氣田和西部、南方新油氣田的開發現狀和技術需求,應用高精度三維地震、井中地震(VSP與井間地震等)、多分量地震以及時延地震等先進的地球物理技術,以地震屬性精細分析、高精度波阻抗反演以及多學科綜合應用研究為主要手段,開展油氣藏精細描述和油藏動態監測等研究,研發核心方法技術及軟體,形成一套實用化的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系列。 ●海外油氣項目快速評價體系 為快速有效的評價海外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科學決策,規避風險,從勘探、開發、海外公司並購和海外投資環境幾個方面,進行信息平台、方法指標體系、決策體系和專家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海外油氣項目快速評價體系。 ●油氣地球化學勘探技術 以成烴、成藏等石油地質基礎理論研究為重點,油氣藏勘探與評價為目標,油氣實驗地質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儀器研製為手段,發展油氣地質、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完善油氣形成與成藏評價和預測技術,集成油氣地球化學勘探應用技術系列,建立油氣成烴成藏地球化學示蹤體系。 ●油氣勘探開發科學決策支持系統 從盆地系統出發,統一和完善基礎資料庫、知識庫及其應用平台,整合現有盆地(凹陷)、區帶和圈閉目標三個層次的分析評價系統,實現資源評價的系統化、動態化、定量化和勘探決策部署的科學化、信息化、高效化,最終形成一套核心內容具有原創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價值觀體系的油氣勘探科學評價決策支持系統。 ●勘探開發應用信息技術 以成烴、成藏等石油地質基礎理論研究為重點,油氣藏勘探與評價為目標,油氣實驗地質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儀器研製為手段,發展油氣地質、地球化學基礎理論,完善油氣形成與成藏評價和預測技術,集成油氣地球化學勘探應用技術系列,建立油氣成烴成藏地球化學示蹤體系。
③ (三)油氣檢測方法
找到了砂體並不意味著找到了油氣,勘探的目的在於尋找油氣而不在於尋找砂體,如何判斷砂體是否含有油氣是提高鑽探成功率的關鍵。在對飛雁灘地區上百口探井及開發井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儲層的精細標定,發現不同類型的河道沉積微相,其含油氣性也存在較大的差別。通常主河道及牛軛湖微相,在沉積時,由於物源豐富,水動力條件較強,砂岩粒度適中,儲滲條件相對較好,含油級別高,其地震特徵為 「強波谷、低頻,有下拉現象」,平面上呈彎曲的長條形展布,如鑽遇的埕 130 「S」形河道上的井均獲工業油流。而堤岸、決口扇及河漫灘沉積,其儲層物性稍差,因而含油性較差,如埕 131 井。以上現象說明了砂體成藏的復雜性及進行含油氣預測的必要性。
圖 8-27 飛雁灘地區館陶組 14 + 5孔隙度、滲透率預測圖 (紅色為高值區)
1.正演模擬砂岩振幅與厚度、含油性及沉積相的關系
從統計的飛雁灘油田砂層厚度與振幅的散點圖來看,表面上看雜亂無章,不具備理論上的調諧厚度范圍內振幅與厚度的理想線性關系,但總體趨勢表現為振幅隨地層厚度增加而增加。仔細分析後發現,這些散點呈油水相間的 4 個條帶。每一條帶內振幅隨厚度線性增大的趨勢十分清楚。形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我們分析認為,主要是不同沉積相帶、不同含油屬性的砂體存在速度差異所致。因為從速度與振幅、速度與頻率的關系來看,速度與振幅具有明顯的正相關,而速度與頻率則呈現負相關的特性。
為進一步探討砂岩振幅與厚度、含油性及沉積相的關系,通過理想模型進行了分析。設計了一個菱形地質模型,選取 2450、2500、2550、2600 m/s 分別作為非河道油砂、非河道水砂、河道油砂、河道水砂的速度,以 2200 m/s 作為泥岩的速度,分別進行正演褶積,提取相應的振幅參數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當泥岩圍岩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河道含水砂岩、河道含油砂岩、非河道水砂和非河道油砂,在調諧厚度變化范圍內,各自厚度與振幅具有典型的線性變化關系,呈現明顯的 4 個條帶 (圖 8-28)。厚度與振幅的線性變化關系,可以表示為:
H = K1* Am + K2
式中: K1、K2為常數; H 為厚度; Am 為振幅。
從對比來看,同一沉積亞相同種屬性的砂岩厚度每增加 5 m 振幅提高 200 ~240。同一厚度同一沉積亞相的砂岩水層比油層振幅高100 ~120,相當於同種屬性砂岩厚度增加1.5 ~2.5m。同種屬性、同樣砂層厚度,河道砂岩比非河道砂岩振幅高 220 ~240。由此來看,館上段河道砂體油藏砂岩儲層的振幅與砂層的厚度、沉積相及含油性等有密切的關系,三者都不同程度地控制了振幅的變化,但以沉積亞相和砂層厚度對振幅的貢獻最大。
2.氣藏的預測
氣藏以亮點為特徵,但不同沉積亞相其亮點的強度不同,通過對工區亮點進行分類,對亮點邊界和氣水邊界正演分析,可以較好地落實氣藏的分布范圍。
(1)亮點的分類及沉積亞相劃分
通過對本區 20 多口井的氣層厚度、深度、速度、自然電位特徵形態及地震相的氣層振幅的資料統計,擬合了本區亮點河道亞相與非河道亞相氣層厚度與振幅的不同關系曲線,確定了Ⅰ、Ⅱ類亮點相對振幅分區門檻值為 7000,確定了河道亞相和非河道亞相亮點含氣的相對振幅門檻值為 3000、2000 (圖 8-29)。
通過對本區已知井振幅與速度的統計可以看出,非河道亞相具有相對較高的層速度和相對較低的振幅值,而河道亞相正好相反,具有相對較低的層速度和相對較高的振幅值,從實際統計的資料出發,我們設計了河道亞相和非河道亞相氣砂體正演模型,通過提取其地震響應的振幅參數,並與相應的氣層厚度擬合關系曲線,可以看出,其振幅與厚度的變化規律與根據實際井資料反演的儲層厚度的變化規律相吻合,從而證明了用井資料所反演儲層厚度的方法是正確的。
從河道亞相與非河道亞相振幅與厚度的擬合曲線圖上還可以看出,Ⅱ類亮點區包括有兩種沉積亞相: 河道亞相、非河道亞相。對比要區分開來,才能確保反演氣層厚度和儲量計算的准確性。為此,我們主要依據亮點的形態進行劃分: 河道沉積的條帶狀亮點、廢棄河道形成的牛軛狀亮點歸為河道亞相; 漫灘沉積的土豆狀亮點、決口扇形成的燒瓶狀亮點歸為非河道亞相。
綜上所述,對每個亮點不僅進行Ⅰ、Ⅱ類的劃分,還要進行沉積亞相的劃分,這樣就為下一步不同沉積亞相亮點氣層厚度反演的准確性和亮點儲量計算的可靠性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亮點邊界與氣水邊界劃分
1)亮點邊界的確定。從模型分析和實際井的統計規律看出,河道亞相和非河道亞相振幅和厚度曲線分區明顯,所以在確定亮點邊界時,河道亞相和非河道亞相的亮點邊界的門檻值不同,所以根據實際井的統計規律把河道亞相的亮點振幅值大於 3000 和非河道亞相亮點振幅值大於 2000 的范圍確定為亮點含氣的范圍。
圖 8-28 河道砂體的振幅與厚度、沉積相及含油性關系圖
圖 8-29 飛雁灘地區氣層厚度與振幅關系圖
2)亮點氣水邊界的模型分析。飛雁灘氣田的儲層主要有純氣和氣水砂岩兩種,能否利用地震資料確定氣水邊界呢? 為此,我們根據本區實際的地質資料設計了氣水砂岩的透鏡體模型,從其地震響應提取振幅值,製作厚度與振幅變化曲線,可以看出,當透鏡體厚度大於 36 m (即 λ/2)時,氣水邊界才表現出來 (圖 8-30),由於本區砂岩為曲流河的沉積,厚度一般小於 36 m,所以在本區確定氣水砂岩的氣水邊界是十分困難的。
圖 8-30 亮點氣水邊界的模型分析
3.油藏的檢測
(1)瞬時子波吸收分析技術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過程中,除整體能量衰減外,頻率成分也隨介質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衰減。由於介質的黏滯效應,地震波高頻成分將在傳播過程中衰減,特別是在疏鬆介質或孔隙內充滿氣體的介質中,地震波高頻能量將會很快衰減。因此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其高頻能量衰減規律可用於岩石類型、孔隙度、流體類型等分析。吸收分析就是利用這一原理來分析儲層的含油、氣特徵 (圖 8-31)。在實際應用時可使用 Metalink 系統來分析儲層的含油氣性,Metalink 系統是一種瞬時子波吸收分析軟體系統,該系統利用地震振幅信息預測油氣藏,保幅處理和油氣檢測是其兩項關鍵技術。傳統的地震資料處理方法由於受到資料品質和計算能力的限制而過多的使用數字假設和約束,使地震資料的頻譜和振幅縱橫向相對關系受到很大程度的改造,這樣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的保幅成果。為了確保提取的地震信息的准確性,Metalink 系統首先對地震資料進行高解析度、高信噪比和高保真方法處理,使地震信息保持相對振幅、保持頻率、保持波形。在此基礎上進行基於子波的能量吸收分析,即在復賽譜上分離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數序列,求取能時變、空變的地震子波,再求取瞬時子波能量衰減的垂向分布規律,消除強反射的干擾,在疊後資料中准確分析出含油、氣儲層的吸收異常 (王宏語,2007)。
圖 8-31 瞬時子波吸收分析原理(據王宏語,2007)
瞬時子波吸收分析技術應用的主要模塊包括以下幾方面:
1)PID 相位反演反褶積。地震記錄頻譜上,子波相當於平滑的成分,而反射系數及雜訊表現為頻譜的 「毛刺」。地震記錄可以表示為子波與反射系數的褶積,地震記錄的頻譜是子波頻譜與反射系數頻譜的乘積,即 S(f)= W(f)·Rc(f),取對數後 S'(f)= W'(f)+Rc'(f),再經逆傅立葉變換到時間域 (復賽譜)。子波和反射系數分別位於復賽譜的近、遠時端,這樣就可設計一個時域濾波器分離出時變、空變子波。子波內包含地震波傳播過程中的各種振幅和相位信息,反褶積後可消除多次波及非地表一致性影響,對疊後資料還可達到譜平衡的效果 (王宏語,2007)。
2)PMO 相位動校正。一種無需輸入速度的道集內相位拉平方法。首先考察地震資料的振幅譜 和相位譜 arccos
濟陽坳陷北部館陶組油氣地質與勘探技術
濟陽坳陷北部館陶組油氣地質與勘探技術
可見,只有相位譜才包含地震旅行時信息。這樣,道集內在保留每道振幅譜的同時,使用近偏移距道相位譜代替遠道,即可實現相位拉平。PMO 能相對保幅處理展平非雙曲線相位。
3)WEA 瞬時子波吸收分析。地震記錄是地震子波與反射系數的褶積,反射系數是地層格架序列的組合,並不代表地層吸收特性,由於反射系數干擾了地震頻譜,吸收分析的結果也勢必受反射系數的影響,造成 「假亮點」現象,即強反射就有強吸收,這大大制約了吸收分析的實際應用效果。反射系數的干擾致使吸收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反射振幅強弱的影響,而地震子波是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受大地濾波作用的綜合載體,穩健的吸收分析應在子波頻率衰減分析的基礎上進行。WEA 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在地震道記錄滑動時窗計算地震子波,利用全記錄道信息在頻率補零時域道內插以得到可靠的小時窗地震頻譜。再使用 PID 相位反演反褶積子波提取技術在復賽譜域提取子波的振幅譜,擬合譜上的高頻能量衰減曲率。由於計算過程是小時窗滑動計算,可以得到新的子波高頻能量衰減曲率值曲線。為消除大地濾波造成的衰減隨埋深增加的影響,還需使用趨勢分析方法分離出剩餘衰減曲率輸出形成新的吸收預測道。這樣去除自然吸收背景後的異常更能反映目標儲層的吸收衰減作用,而不受地層埋深的限制。
當然,任何地球物理分析手段都要受到信噪比的影響,WEA 也不例外,在低信噪比地區需謹慎分析。至於解析度,由於小時窗滑動分析,已擺脫了 λ/ 4 的限制,但仍然要受地震采樣率的制約。從實現過程可以看出,WEA 完全利用地震信息,不需要測井資料的約束。然而,WEA 計算的吸收系數是個相對值,無法利用數值去識別氣層,這個過程需要井信息的刻度。WEA 反映強弱關系,利用已知氣井位置拾取吸收系數 μ0,大於該值的區域可以認為是氣層或油層,再利用已知乾井位置拾取吸收系數 μ1,小於該值的區域可以認為不是氣層或油層 (王宏語,2007)。
實例: 飛雁灘館上 14 + 5砂組瞬時子波分析。在地震信息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瞬時子波吸收分析參數,主要包括不同頻率、子波長度、滑動時窗大小和吸收分析種類等參數。在此基礎上首先對過油氣井的地震剖面進行參數試驗和效果實驗。Metalink 系統可以直接對三維地震數據進行瞬時子波吸收分析,但由於數據量太大,那樣將會花很長時間。所以,將 3D 地震數據按線方向和道方向隔 10 線和10 道抽成2D 地震數據,對它們用與前述過井剖面相同的處理參數進行瞬時子波吸收分析,然後將處理結果 (segy 格式文件)載入到別的地震屬性系統 (如 MDI)進行顯示,並進行沿層吸收屬性提取 (剖面本身是吸收分析結果,提取其總能量就是吸收強度),形成吸收分析剖面圖及平面圖。通過與實際鑽井對比,該技術可以較好地預測油藏的平面分布 (圖 8-32,圖 8-33),吻合率達到了 80%。
(2)瞬時頻率法
瞬時頻率法是通過提取砂體的瞬時頻率參數對其是否含油進行判斷。在飛雁灘地區,通過提取瞬時頻率參數及對多口井的統計表明: 瞬時頻率小於 34Hz 一般為含油區,瞬時頻率大於 40Hz 為含水區,瞬時頻率在 34 ~40Hz 之間為油水過渡帶。在飛雁灘地區依據瞬時頻率進行砂體的含油氣判別所部署的井位大都與鑽井情況相符合 (圖 8-34)。由此可得出這樣的推論,砂體含流體的不同造成對地震波頻率的選擇性吸收,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砂體含油後以低頻成分為主,砂體含水後以高頻成分為主。從應用情況看,該方法適合於判別河道砂體是否含有油氣。
圖 8-32 瞬時子波吸收分析剖面圖
圖 8-33 館陶組 14 + 5砂組瞬時子波吸收分析圖
圖 8-34 飛雁灘地區瞬時頻率和砂體的關系
④ 平衡點是什麼意思
平衡點指趨勢平衡點。
TBP,(趨勢平衡點)是依速量觀念製作而成,視股價趨勢的加速及減速而決定平衡點位置。TBP 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斬獲利潤',因此與其他技術分析最大的不同,在於了結點較短,停損點較長。
縮短獲利點距離,可以保障投資人'斬獲利潤',而增加停 損點距離,一方面不易受騙線掃出場,一方面假如市場方向不符所料,則在停損點尚未被觸及之前,收盤時則依TBP狀況,自動改變操作方向。
決定明天的TBP
1.如果市況是多頭,則先挑出前兩天速量因子中較小者,然後,再與昨天的收盤價相加,即可求出明天的TBP;
2.如果市況是空頭,則先挑出前兩天速量加子中較大者,然後,再與昨天的收盤 價相加,即可求出明天的TBP。
⑤ 震動中,什麼是物體的平衡點
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外力為平衡力的情況下總會處於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因此把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叫做平衡狀態.不受力是一種理想情況,實際中物體受到的是平衡力.故答案為:靜止;勻速直線運動;受平衡力.。
⑥ 平點效應是什麼意思
距離不同所產生的相位差異。平點效應使得產生的干涉條紋過於密集,對相位解纏造成很大困難,因此在進行相位解纏之前需要去除平點效應。所以平點效應是指水平地面上高度相同的兩個物體由於衛星的距離不同所產生的相位差異的意思。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合成孔徑雷達採用的是斜距成像的方式,是依據接收回波信號的先後順序成像的,先接受的信號被先記錄。
⑦ 地球物理勘探知識
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的物理特性與原理,根據各種岩石及其他礦物之間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異,選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理勘探儀器,探測工程區域內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以研究不同物理場的地質內涵,了解區域內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和礦藏分布的勘探和測試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一般分為重力勘探、磁力勘探、電法勘探和人工地震勘探幾類。地球物理勘探,它是運用物理學原理勘查地下礦產、研究地質構造的一種方法和理論,簡稱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質調查、地質學研究、礦產勘查當今不可或缺的非常實用的一種最常用手段和方法。
實際探測的區域重力場、航磁場是區域內地質構造在地球物理場中的反映,這些物理場與區域成礦作用、礦產富集與成礦區帶的形成、分布也是相關的,並且也能互為因果。地球物理勘探主要用於了解地下的地質構造、圈閉、斷層發育情況、有無礦床生成的可能、有無礦床保存條件,礦體是否具備開發的條件等。相對於鑽井勘探,它是著眼於較為宏觀的或稱戰略方面的勘探。鑽探則是側重於點上勘探。地震勘探也需藉助於區域內已有鑽探成果如錄井、測井、測試資料進行標准層的確定和標准層地質屬性確定,從而展開對剖面分析與解釋。物探與鑽探的結合,共同推進地質找礦研究工作的進展。因此,在勘探界,有「地質指路,物探先行,鑽探驗證」之說。學習物探的人,也需了解鑽探知識,它們是緊密相依的相關學科。
(一)人工地震勘探知識
人工地震,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主要手段,在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煤田勘探和工程地質勘探以及地殼和上地幔深部結構探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是利用炸葯人工激發產生地震波在彈性不同的地層內傳播規律來探測地下的地質情況。炸葯爆炸產生地震波在地下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不同岩石或其他物質時其彈性系數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地震波聲的變化,產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現象,再通過儀器接收變化後的地震波數據,利用地震波速度和岩石礦物的相關性,對地震波進行處理、解釋後,反演出地下情況的知識。
在油氣田勘探中,人工地震用於尋找有利於油氣聚集的構造圈閉。其工作主要程序分為:地震波和與地震波相關數據的野外採集、採回的數據室內處理和對處理數據的數據解釋三個環節,相應產生了野外採集的原始地震資料、室內計算機數據的處理資料和數據的解釋成果資料三個部分。
野外數據採集是人工地震勘探的基礎工作,其產生的數據也是基礎資料也稱原始資料,主要是地震測線和地震波數據;人工地震勘探中的數據處理環節,是將野外採集到的地震數據波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工作過程,通過「去噪」和「校正」技術處理,提高原始數據解析度,這個過程就形成處理數據,再由處理數據形成可視的地震剖面圖和一些其他成果圖件及文字性的處理報告。
(1)二維地震資料處理過程:原始資料的解編和觀測系統的定義→振幅補償、雙向去噪→單炮去噪→野外靜校正→地表一次性預測反褶積→速度分析→剩餘校正→疊前去噪→速度分析→最終疊加→疊後去噪→偏移處理→最終二維處理顯示剖面。
(2)三維地震資料處理過程:原始資料的解編和觀測系統的定義→高通濾波→野外靜校正→三折射靜波校正→三維地表的一致性振幅補償→三維地表一次性反褶積→抽CDP 道集→速度分析①→三維剩餘靜校正→三維 DMO→速度分析②→三維DMO疊加→三維去噪→三維道內插→三維進一步法時間偏移→三維修飾處理→三維數據圖像顯示。
解釋環節是前期數據處理環節產生的成果,運用相關知識,結合鑽井等其他勘探資料,通過用計算機工作站技術進行分析研究,推斷地層沉積、地下構造特徵、岩性和含流體等地質結構情況。這種分析研究和推斷結論產生的資料,稱解釋成果。解釋成果主要有:斷面識別成果、特殊地質現象解釋、構造圖和厚度圖成果、三維可視立體解釋構造圖和文字性的解釋報告。
地震數據解釋階段的工作,一般將其歸納為四項工作:構造解釋;地層解釋;岩性解釋和礦產檢測;綜合解釋。
地質科技人員閱讀解釋資料,最好能要了解解釋程序和解釋結論產生的過程,如二維資料解釋,是在收集工區內已有地質資料基礎上進行的,剖面解釋首先是選擇區域內有代表性的剖面,確定標准層和標准層的地質屬性,然後在進行非標准層的追蹤;進行時間剖面的對比,斷面的識別與解釋;不整合面、超覆、古潛山等特殊地質現象的解釋;構造圖、厚度圖、等厚度圖的編制過程。了解它的解釋工序和過程,就能深度看懂和徹底消化這些解釋資料,而不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近幾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工地震勘探技術有了新的進展,儲層預測和油藏描述技術方法已被油田類企業廣泛利用。其中油藏描述中圈閉描述、地層沉積描述、儲集體描述、油氣儲量計算技術在不斷發展和深化,水平解析度和垂直解析度區分地質特徵的識別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地震層析成像技術初步運用,人工神經網路技術也在醞釀發展。三維可視化技術的利用等方面的知識都應了解或掌握。四維地震就是在三維地震的基礎上加上時間推移,用於監測油氣開采動態情況,油田開發的採收率一般在25%~30%之間,三維地震技術用於油田開發後採收率可提高到45%,據報道,將四維地震技術方法用於油田開發後採收率可提高到65%以上。
了解這些人工地震知識後,對於利用這些物探資料作用非凡。如我們在看解釋報告結論有懷疑時,可查看數據處理資料,看看它的「去噪」和「校正」過程中是否有瑕疵,了解一下標准層及其地質屬性的確定是否准確。看看解釋過程和解釋觀念。而不懂處理技術方面的知識是發現不了其中的問題的,而有時候發現了一個瑕疵就發現了一個礦藏構造或是糾正了一個對地層的認識;學習物探類學科的學生或剛剛從事其他學科的技術工作的人員只有了解和系統掌握了這一學科知識,才能看懂這些物探資料,而要利用這些資料,首先是讀懂它,然後才能發現其中蘊含的價值。即使你是工作多年的技術人員,你也得注意積累,因為人工地震在不同環境下的取得的數據,也會有巨大差距。如在沙漠地區因巨厚的地表浮沙形成低速層厚度橫向變化很大,對數據採集中的激發和接收一致性影響較大,與此相應,它對地震波的能量衰減較為嚴重,對地震波的高頻成分吸收強烈,對「靜校正」提出了更高要求。同理,水網地區的人工地震與一般陸地人工地震「靜校正」要求又有區別。處理與閱讀這些資料奧妙無窮。
人工地震產生的物探資料主要有:
二維地震資料統計表
續表
三維地震資料統計表
二維、三維地震資料品種很多,但主要需看懂的資料是:
處理報告、解釋報告及圖件。尤其是圖件中的「時間剖面」。
人工地震工程得到的是地震波數據,技術人員對數據的處理與解釋結果體現在時間剖面上,而解釋報告是對剖面的解讀和總結的結論。一般表現為:推斷地層分布、構造特徵及流體性質,圈閉描述、地層沉積描述、儲集體描述、礦產儲量計算等。這些推斷和描述是否准確,就得看推斷和描述的依據和過程,得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或對推斷和描述給予贊成與否的結論。
(二)重力勘探知識
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中的又一種勘探方法。它是利用組成地殼的各種岩石及其介質的密度差異引起的重力場變化原理,在野外通過重力儀器測量,對重力數據進行觀測,研究其重力的變化,推斷地下構造的一種物理勘探的方法。由於重力異常區場與區域內地質構造、深部地殼構造以及地形、地貌均呈相關性,通常能反映出斷裂構造帶斷裂構造的重力異常梯度帶與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密切關系。而且,從成礦理論到勘探實踐看來,礦床往往是成群出現的,在一定范圍內會集中出現礦體。研究區域內的重力情況,也是認識地質構造和發現礦產的又一個重要途徑,地質資料館中主要珍藏的是圍繞重力異常產生的資料。
重力勘探產生的主要資料統計表
續表
要求能看懂的最主要的重力資料:
布格重力異常圖。
布格重力剩餘異常圖。
趨勢面分析報告。
重力勘探項目處理成果報告。
(三)電磁感應法勘探
電磁感應勘探法,分為電法勘探和磁法勘探。電法勘探,是利用地殼中多種岩石或其他固態、液態、氣態介質的電學性質的不同,引起的電磁場在空間分布狀態發生相應變化實際差異,來研究地質構造和尋找礦藏的一種物探方法。產生相關電法勘探圖件和勘探文字報告。
磁法勘探是根據區域內各種岩石和其他介質的磁性不同,利用儀器發現和研究地球磁場及異常,進而尋找磁性礦體和研究地質構造的又一種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磁異常是磁性地質體引起的,磁異常的分布與對應的區域地面及地下地層、岩層磁性相關。通常火山岩和變質岩易引起磁性異常,這種異常的變化激烈往往表明磁性體淺,意味著結晶體基底淺,反之,表示結晶體基底深。這樣就能劃分出隆起區和坳陷區,進而發現伴隨火山岩活動的深大斷裂帶。
電法與磁法勘探,實踐中通常不是各自獨立進行的,而是利用電磁感應理論結合進行的勘探,它是在地質目標或礦體與相鄰岩體存在電磁學性質差異時,通過觀測和研究由地質目標或礦體引起電磁場空間和時間分布規律,尋找地質目標或礦體的方法。
電磁法勘探形成的地質資料統計表
續表
需要讀懂的主要資料:
電法、磁法或電磁法勘探報告,測線大地電磁測深Ρyx/Ρxy剖面圖、測線大地電磁測深曲線與斷層關系對比圖、測線地質——物探解釋參考剖面圖、測線大地電磁測深地質解釋剖面圖、大地電磁測深儀野外處理結果曲線、大地電磁測深儀對比曲線冊、大地電磁測深及解釋研究報告、大地電磁測深勘探報告。
(四)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是指地質學科里運用的遙感探測技術,又稱遙感地質或稱地質遙感。遙感地質是綜合應用現代遙感技術來研究地質規律、進行地質調查和資源勘察的一種方法。從宏觀的角度,著眼於由空中取得的地質信息,即以各種地質體對電磁輻射的反應作為基本依據,結合其他各種地質資料及遙感資料的綜合應用,以分析、判斷一定地區內的地質構造情況。遙感技術對地質學研究和探礦方面的作用:
(1)能了解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在電磁波譜上的特徵。
(2)能了解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在遙感圖像上的判別特徵。
(3)可以通過對地質遙感圖像的光學及電子光學處理和圖像及有關數據的數字處理和分析,得出相關認識。
遙感技術在地質制圖、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及環境、工程、災害地質調查研究中廣泛運用。
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探上運用成果,得到遙感圖像。它相當於一定比例尺縮小了的地面立體模型。能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各種地物(包括地質體)的特徵及其空間組合關系。遙感圖像的地質解譯包括對經過圖像處理後的圖像的地質解釋,即運用用遙感原理、地學理論和相關學科知識,以目視方法揭示遙感圖像中的地質信息。遙感圖像地質解譯的基本內容包括:
(1)岩性及地層解譯。解譯的標本有色調、地貌、水系、植被與土地利用特點等。
(2)構造的解譯。在遙感圖像上識別、勾繪和研究各種地質構造形跡的形態、產狀、分布規律、組合關系及其成因聯系等。
(3)礦產解譯及成礦遠景分析。這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解譯工作。通常在大比例尺圖像上,有的可以直接判別原生礦體露頭、鐵帽和采礦遺跡。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利用多波段遙感圖像(特別是紅外航空遙感圖像)的解譯與成礦相關的岩石、地層、構造以及圍岩蝕變帶等地質體。除目視解譯外,還經常運用圖像處理技術獲取區域礦產信息。
成礦遠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礦理論為指導,在礦產解譯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將礦產解譯成果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查資料進行綜合處理,從而圈定成礦遠景區,提出預測區和勘探靶區。利用遙感圖像解譯礦產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找礦手段。
主要資料就是遙感圖像——膠片和照片。對圖像解譯是閱讀遙感資料的基本功。實踐中閱讀圖片時,往往對照地面已開展的地質工作認識成果,可對遙感圖像有更深入的解讀。
⑧ 地球物理測井包括哪些方法
油氣田的地球物理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測井。地球物理勘探已在前一節中做了介紹,本節將介紹地球物理測井方法,簡稱測井。
地球物理測井已廣泛應用於石油地質勘探和油氣田開發過程中。應用測井方法可以劃分井筒地層剖面、確定岩層厚度和埋藏深度、進行區域地層對比,還可以探測和研究地層的主要礦物成分、裂縫、孔隙度、滲透率、油氣飽和度、傾向、傾角、斷層、構造特徵、沉積環境與砂岩體的分布等參數,對於評價地層的儲集能力、檢測油氣藏的開采情況、精細分析和研究油氣層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常用的測井方法主要有電法測井、聲波測井和放射性測井等。
一、電法測井不同岩石的導電性不同,岩石孔隙中所含各種流體的導電性也不同。利用該特點認識岩石性質的測井方法稱為電法測井。電法測井包括自然電位測井、電阻率測井和感應測井等。
1.自然電位測井1)基本原理自然電位測井是根據油井中存在著擴散吸附電位進行的。在打井鑽穿岩層時,地層岩石孔隙中含有地層水。地層水中所含的一定濃度的鹽類要向井筒內含鹽量很低的鑽井液中擴散。地層水所含的鹽分以氯化鈉為主,鈉離子帶正電,氯離子帶負電。由於氯離子移動得快,大量進入井筒內鑽井液中。致使井內正對著滲透層的那段鑽井液帶負電位,形成擴散電位。而這種電位差的大小與岩層的滲透性密切相關。地層滲透性好,進入鑽井液里的氯離子就多,形成的負電位就高;地層滲透性差,氯離子進入鑽井液里就少,形成的負電位就低。因此,含油滲透層在自然電位曲線上表現為負值,而不滲透的泥岩層等則顯正值(圖3-2)。
圖3-8判斷油氣水層的測井資料綜合解釋
另一方面要對測井以外的資料(如該井的鑽井、地質和工程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和解釋,搞清楚油層、氣層和水層的岩性、儲油物性(孔隙度和滲透率)、含油性(含油飽和度、含氣飽和度或含水飽和度)等。
思考題
1. 什麼叫油氣田?什麼叫含油氣盆地?
2. 區域勘探和工業勘探分別可劃分為哪兩個階段?
3. 地球物理勘探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簡述各種方法的基本原理。
4. 地球化學勘探法的主要原理是什麼?具體包括哪些方法?
5. 地質錄井包括哪些方法?
6. 地球物理測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分別主要有哪些用途?
7. 簡述聲波測井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