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物質的原子核是什麼組成
中子+質子=原子核
原子核+電子=原子
原子核密度極大,電子質量極輕一般可忽略不計。
原子體積由外圍電子層數多少決定,質量由原子核的中子數與質子數共同決定。
拓展資料: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
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
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② 原子核由什麼組成
原子一般是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的. 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
原子核(Atomic nucleus)是原子的主要組成部分,位於原子的中央,約占原子99.95%的質量,原子核的密度極大,核密度約為10^14g/cm^3。組成原子核的有不帶電的中子和帶正電的質子(兩種核子各由紅藍綠三色3個誇克組成)。當周圍有和其中質子等量的電子圍繞時,構成的是原子。原子核極其渺小,如以鈾的的原子半徑/原子核半徑比例是26634,而以氫的的原子半徑/原子核半徑比例是是60250。但在這極小的原子核里卻集中了99.95%原子的質量。原子核也有殼層結構,稱為幻數:是能充滿核殼層模型、提高原子核穩定性的核子數量(質子數加中子數),迄今已知的幻數有2、8、14、20、28、34、50、82、126。
原子核里有π介子在質子與中子間來回穿梭(傳遞強核力),中子會放出π-介子變為質子,質子又會放出π+介子變回中子,原子核里的質子與中子借著π介子來回穿梭,互相轉變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方式(見下圖)。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圖於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
③ 原子核是什麼 由什麼組成
原子核,簡稱「核」,位於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質子和中子兩種微粒構成。而質子又是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中子又是由兩個下誇克和一個上誇克組成。
原子核位於原子的核心部分,佔了99.96%以上原子的質量,與周圍圍繞的電子組成原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質子又是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中子是則由兩個下誇克和一個上誇克組成。原子核極小,它的直徑在10^-12至10^-13公分之間,體積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如果將原子比作地球,那麼原子核相當於棒球場大小,而核內的誇克及電子只相當於棒球大小。
原子核的密度極大,約為10^14克/立方公分。原子核內部結構可由核殼層模型部分描述,當質子或核子分別從各自最低殼層向上填充時,若正好填滿某一個殼層,則稱為質子或中子幻數,此時的核稱為幻核。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子因為數量的一定性決定了元素的種類,但是原子中的中子數量就比較多變了,例如碳原子,就有七個中子的C13以及6個中子的C12。而不同數量中子數的同種元素也有自己的名稱——同位素,例如上文所說C13和C12就稱為同位素。
④ 原子核的組成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形態探索:
迄今為止,已發現的穩定原子核265種,60種天然放射性核,人工合成有2400種核,然而在核素圖上,由中子滴落線、質子滴落線及自裂變半衰期大於1μs的限制邊界內所包圍的核素應有8000餘種,這表明有一大半核尚未被人們認識。
根據如今的情況,考慮到可能的生成與鑒別方法,估計還可能被生成或鑒別600種左右的新核素,它們是世界各地有關實驗室不惜耗費重金搜索的目標。
然而,隨著遠離β穩定線,未知新核素的生成截面也越來越小,壽命越來越短,使分離、生成和鑒別的難度越來越大。遠離穩定線原子核研究在核物理學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這些核素具有一系列獨特的性質,例如它們的中子、質子數之比異常,有的核結合能極大,有新的衰變方式,如高能β衰變、β延遲粒子發射、β延遲衰變、表面結團結構、形狀共存以及中子滴落線附近核的反常大半徑等。
⑤ 原子核是由什麼組成的
原子核(atomic nucleus)簡稱「核」.位於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質子和中子兩種微粒構成.而質子又是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中子又是由兩個下誇克和一個上誇克組成.
⑥ 原子核由什麼構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並可通過能量的散失而進行結構的重新組合,同時,額外的能量也將以射線、熱等形式釋放出來。
在地球上所產生的一般化學反應比起這種核反應發生的次數要頻繁得多,而且與一般化學反應相比,這種核反應的開始、停止和持續都困難得多。因此,在19世紀末期之前,並未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此外,還有一個真正原因在於由於放射性反應非常緩慢,因此在特定時間內所釋放出的能量也是微乎其微的,而自然界的核反應的發生與放射性活動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核反應中,一定質量的物質所釋放出的全部能量比在化學反應中由相同質量的物質所釋放出的全部能量要巨大得多。因此,雖然由逐漸收縮所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的動能不足以支持太陽的生命時間,但核能卻可以,不過得需要科學家們找出相應的核反應類型。
地球上自發形成的核反應中包含有大量的鈾原子和釷原子。在放射反應發生的過程中,部分鈾原子和釷原子被分解成碎片,於是能量就產生了。如果在我們所說的裂變過程中,鈾原子和釷原子質量或多或少地減少一半,那麼,所產生的能量將更多。但是即便是這樣,在上述反應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也不足以維持太陽的生命歷程,而且太陽本身所包含的這些原子也只是微量的。
對於中等尺寸的原子來說,它們包含的能量就更少。在普通的放射性反應或裂變過程中,原子如同滑坡一樣,當原子量較大的原子裂變成較小的原子時,將釋放出能量。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小質量的原子聚合成重原子的過程中。假設氫原子(最輕的原子)能聚成氦原子(次輕原子),這個過程中,由給定重量的氫原子產生的熱量遠遠大於同重量鈾原子產生的熱量。
根據已知,太陽重量的75%來自於氫,而其餘約25%來自於氦,太陽上的氫在聚合的時候為太陽提供了大量的能量,而太陽中豐富的氫的含量將使這個過程持續10億年之久。
此外,有關核反應的領域還存在一個棘手的問題。即對於大原子量的原子來說,其狀態更不穩定,也就是說此類原子處於反應的臨界狀態,在極小的作用力的推動下,就將產生衰變,有時在完全自發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因此,原子的裂變在適當的條件下應該是極易發生的。各個氫原子的原子核間排列十分緊密,它們具有產生聚變的可能。但另一方面,由於氫原子中的外部電子活動與宏觀世界中炮彈的活動相類似,因此這種聚變反應在一般條件下又很難發生。當兩個氫原子發生碰撞的時候,各自的外部電子將在碰撞時相互排斥,而絕對不可能相互靠近。
不過,這種現象只適用於地球上的條件。太陽上的超高溫足以使氫原子之間的化學鍵發生斷裂,並促使原子核在原子內部不斷運動。強烈的太陽大氣壓將使氫原子緊緊地撞在一起,而其超高溫將促使氫原子運動的速度遠遠超過地球上的氧原子。這一切現象都將伴有巨大作用力的產生,從而使氫原子的聚合成為可能。
德裔美籍物理學家漢斯·阿爾布瑞特·貝斯曾致力於氫聚變的研究,並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了有關核反應的實驗,同時,根據該實驗對太陽中心發生相同的反應所應具備的溫度和壓力做出了近似的判斷。在1938年時,貝斯制定出了一套對有關提供太陽存在所需能量的核反應進行研究的計劃。迄今為止,他的有關理論仍具有權威性。至此,赫爾姆霍茲疑問終於在一個世紀以後有了正確的答案。
⑦ 原子核由什麼組成
質子、中子
原子核(atomic nucleus)簡稱“核”。位於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質子和中子兩種微粒構成。而質子又是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中子又是由兩個下誇克和一個上誇克組成。
原子核極小,它的直徑在10-15m~10-14m之間,體積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在這極小的原子核里卻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質量。原子核的密度極大,核密度約為1017kg/m3,即1m3的體積如裝滿原子核,其質量將達到1014t,即1百萬億噸。原子核的能量極大,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吸引力,能克服質子之間所帶正電荷的斥力而結合成原子核,使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發生分裂。
1912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轟擊金箔的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由於撞擊到了電子發生較大偏轉,個別α粒子偏轉超過了90°,有的α粒子由於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轉方向甚至接近180°。該試驗事實確認了:原子內含有一個體積小而質量大的帶正電的中心,這就是原子核模型的來歷。
⑧ 原子核是什麼組成
1911年,歐內斯特·盧瑟福在驗證湯普森的梅子布丁模型時發現了原子核。
原子核(Atomic nucleus)是原子的主要組成部分,位於原子的中央,約占原子99.95%的質量,原子核的密度極大,核密度約為10^14g/cm^3。組成原子核的有不帶電的中子和帶正電的質子(兩種核子各由紅藍綠三色3個誇克組成)。當周圍有和其中質子等量的電子圍繞時,構成的是原子。原子核極其渺小,如以鈾的的原子半徑/原子核半徑比例是26634,而以氫的的原子半徑/原子核半徑比例是是60250。但在這極小的原子核里卻集中了99.95%原子的質量。原子核也有殼層結構,稱為幻數:是能充滿核殼層模型、提高原子核穩定性的核子數量(質子數加中子數),迄今已知的幻數有2、8、14、20、28、34、50、82、126。
原子核里有π介子在質子與中子間來回穿梭(傳遞強核力),中子會放出π-介子變為質子,質子又會放出π+介子變回中子,原子核里的質子與中子借著π介子來回穿梭,互相轉變就是強核力的作用方式(見下圖)。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圖於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