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霍金如何評價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中的霍金就是真實的霍金,霍金並未評價《萬物理論》而是有他的妻子簡口述。
關於史蒂芬·霍金本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在簡的口述中,她說是編劇安東尼·麥卡登去找了斯蒂芬,說服了他,後來他還挺滿意,說自己的人生拍成了電影,是一種榮耀。
當斯蒂芬在2014年秋天的多倫多看到這部電影的首映時,他的秘書從他的臉頰擦去一行眼淚,彼時的霍金已經72歲了。
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的一生有55年被捆綁在輪椅的枷鎖上,但他的心靈卻在宇宙中徜徉馳騁。以他為原型的傳記電影《萬物理論》,適合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重溫與悼念。
影片根據霍金的妻子簡·王爾德的回憶錄改編。製片方和編劇花了三年時間才說服她同意將回憶錄改編成電影。
霍金本人對影片很是贊賞,他同意了將自己真實的「聲音」(電腦發聲器)用在了電影當中。
除了真實的「聲音」之外,影片中用到的道具包括女王榮譽勛章以及署名論文也都是由霍金本人提供的。
編劇安東尼·麥卡滕從創作劇本到影片上映共花去十年時間。他在1988年讀完《時間簡史》後開始對霍金的生平感興趣。2004年讀完簡的回憶錄之後他便著手創作劇本。
由於影片並非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拍攝,這給雷德梅恩飾演霍金製造了很大難題,因為在不同的場景中,霍金肌肉退化的程度不同,他必須准確演繹出當時霍金的狀態。
《萬物理論》在2014年秋天的多倫多電影節上舉行世界首映,當時霍金本人就是台下的一員觀眾。電影結束之後,他的秘書從他的臉頰上擦去了一行眼淚。
B. 如何評價電影《萬物理論》
我個人覺得那個粘貼的答案實在是太扯了,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最後和好了,是在搞?從前五個故事結局就可以推測大概率不會大團圓結局,還有樓上分析的心裡拿刀切蛋糕的細節也可以推測出來,我們總會有沖動的時候,新郎那時候明顯是想殺人的,但最後遏制住了,個人認為是因為他舉起刀之後有環顧四周的人的停頓特寫,可能是覺得人太多害怕了。結局有說掐死的,有說坐ai的,我個人認為是掐死或者拿刀殺了。一個是從新娘最後手抓蛋糕的動作還有新郎摟胳膊的動作可以推測,另一個是從落地的蛋糕可以看出來。如果是在坐,那請問為什麼蛋糕會是被抓散的狀態?那明顯和新娘抓那一下蛋糕的情況類似,是新娘在掙扎,手在無規則揮舞和亂抓。如果是震動震掉的話,那應該是一層一次的,起碼也應該是一層掉下來之後再摔碎,從新郎一下把整個蛋糕一次性全搬到桌子上就能看出來蛋糕應該很結實,不太可能因為震動徹底散掉。再說了,現實中的蛋糕也不會因為震動徹底散掉吧。
我最開始其實是覺得新郎把新娘捅死了。因為我回去又看了細節,新郎切完蛋糕把刀放在蛋糕旁邊就去找新娘跳舞了,刀一直在蛋糕旁邊,新郎把新娘按到桌子上之後從下面把她捅死了。但後來我又想了想,如果捅死肯定會有血流到地上,但是沒有,所以後來我更傾向於掐死的結局。
C. 霍金如何評價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中的霍金就是真實的霍金
關於史蒂芬·霍金本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在簡的口述中,她說是編劇安東尼·麥卡登去找了斯蒂芬,說服了他,後來他還挺滿意,說自己的人生拍成了電影,是一種榮耀。當斯蒂芬在2014年秋天的多倫多看到這部電影的首映時,他的秘書從他的臉頰擦去一行眼淚,彼時的霍金已經72歲了。
電影本身,顯然,這部電影主線是愛情,簡和霍金一見鍾情,相約廝守終生。在他們相遇到相愛的過程中,在電影里僅僅用了14分鍾。然後就是長達兩個小時的細節,繁瑣的生活小事,各自的信仰不同,簡對自身夢想的堅持,對另外一個男人的內心的依靠等等,最終細節打敗愛情,隨著簡的一句「我愛過了,我盡力了」,雙方多年的愛情告一段落,和平收尾。
在故事的結尾,簡給霍金用衣角擦了一下他的眼鏡,首尾呼應,在三個孩子的緩緩走開的背景中,結束了電影的放映。不關乎霍金名人的效應,單看這部電影,這是一部以「悲劇」的愛情片,最後令人唏噓的事,本來一對美好的關於選擇、關於堅守的愛情電影因為客觀的事實(因為現實中他們的確離婚了)不得不做出這樣的結尾。
但是!為什麼完美結果才是愛情呢?缺憾的愛情就沒有信服力嗎?幾十年的堅守難道沒有意義嗎?日日夜夜的照顧不是愛情的見證嗎?時間一定是有時效性的,承諾也會變質,但我們能不承認它的美好嗎?最後結尾雖然是硬生生的溫馨,但是何嘗不是給觀眾一個美好的期許呢。
D. 《萬物理論》:霍金,我用半生成就你。愛過你,我已盡力
「記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 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 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史蒂芬·威廉·霍金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Be curious and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題記:給所有即將步入愛情消逝期的中年男女,一個自省的機會。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有共鳴。
《萬物理論》是一部披著科學外衣的敘事 情感 類紀錄片。影片中呈現了大量唯美的畫面,色調清新自然,每一楨的定格都如同一張完美的照片,是一部極其注重美感的影片。導演詹姆斯·馬什和主人公之一霍金一樣畢業於牛津大學,擅長敘事風格紀錄片。他為了完成這部影片,花了三年時間才說服原作者簡·王爾德同意將回憶錄改編成電影。
簡·王爾德是霍金的第一任妻子,影片改編自她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從青年到中年所面對的人生矛盾。影片男主角埃迪·雷德梅尼憑借在影片中的精湛演技獲得第72屆金球獎獲得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影片首映時,霍金本人觀影結束之後,他的秘書從他的臉頰上擦去了一行眼淚。霍金在社交媒體上說:我彷彿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影片給了我一個自省的機會。
由於影片是根據簡的回憶錄改編,我們除了能看到當代偉大的科學家霍金克服疾病的痛苦,頑強與命運抗爭的勵志故事,更能從簡的視角了解到他們不同常人的愛情及婚姻生活。 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霍金如何克服病痛取得成就的勵志電影,不如說是簡·王爾德作為霍金背後的偉大女性,如何克服人性的脆弱,從無私奉獻到完成自我價值實現的勵志故事。
18歲的簡在一場舞會上相遇了充滿智慧、浪漫,富有幽默感的霍金,才子佳人,意氣風發,一見傾心。然而,好景不長,年僅21歲的霍金就被確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ALS)。醫生告訴他,他只剩下2年壽命。
他將自己關在屋子裡,打開那令人絕望又振奮的英雄主義音樂,拒絕任何人沒有意義的安慰,准備接受死神的審判。他將自己敏感的內心完全暴露在悲憤和恐懼的陰影之下。直到倔犟的簡給了他一個擁吻,喚醒了他求生的意志和盡餘生之力認真生活的勇氣。
1年後,他們結婚了。他的生命在簡頑強的性格照耀下,灑滿了星星般明媚且跳躍的微光。他們決定攜手共同面對死神的追捕,用生命和時間賽跑。婚禮上兩人幸福的笑靨,足以讓任何一個絕望的人心頭盪漾,唱起畫眉般空靈的聲響。
在最相愛的4年時光里,他們擁有了2個孩子。那段時間的霍金從尚可以自己扭動著身體上下樓到完全無法行動只能接受輪椅行動。在影片中有一幕,霍金的朋友們來家裡慶祝他博士畢業。觥籌交錯的酒杯和朋友們自如使用的餐具,在霍金面前已然變成了難以接受的悲涼。
霍金逐漸喪失行動能力,簡肩負起照顧他還有2個孩子的責任。同時她還承擔起霍金秘書的職責,幫助霍金完成資料的整理以及陪他四處去參加會議活動。在他們婚姻的初期,他就意識到丈夫對於事業的追求異於常人。
霍金擁有驚人的天賦,在短短1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同學一周都無法解答的難題。他頑強的意志使他不斷克服身體的禁錮,使自己的思想沉浸於浩瀚的宇宙。他說: 「物理和天文學讓我們有望真正理解自身起源以及我們為什麼在這里。我想徹底弄清宇宙的奧秘。」霍金對於事業的專注,使簡意識到自己成為了物理學的寡婦。
然而對霍金的愛並沒有使她退縮,她幾乎將全部的時間精力都放在照顧家庭上。她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理想來成全丈夫對物理學的追求。丈夫取得了成績,也會令她感到驕傲。愛情中幸福的模樣就如他們一般,一個甘於奉獻,一個勇於拼搏。
霍金努力工作最初的動力就是為了簡,為了他們的小家能夠有足夠的金錢開支。他在《我的簡史》中記錄: 如果我們要結婚,我就得有一個工作,我必須完成我的博士論文,因此我在一生中頭一次開始用功。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我喜歡用功。
兩個交相輝映的靈魂,一起唱起戰歌,驅趕死神的到來。他們成功了,醫生所告知的兩年生命之期,早已被他們超越,霍金在簡的無私奉獻中度過了最艱難的10年,不僅創造了醫學的奇跡,也創造了只屬於他的事業奇跡。
簡放下了她的夢想,但卻沒有忘記自我實現,那是來自她潛意識的呼喚。她說: 哪怕只有5分鍾空閑,我也會到書桌前坐下來,查閱資料,記下筆記。當年我把孩子們送去托兒所以後,都會到大學圖書館里待一段時間,我得做到非常自律。」
兩個青春年少的天之驕子,用他們的勇氣舉起生活的矛和盾,用他們頑強的意志踏平前行的阻力。在這一時期,霍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研究生逐漸成為在物理學界小有名氣的科學家。
在度過了婚姻最甜蜜的時光之後,他們的婚姻伴隨著霍金病情的惡化和霍金事業的成功亮起了紅燈。 隨著病情的惡化,霍金只能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想法,沉浸在物理學中的他也沒有時間和心思多和妻子溝通。他們的愛情逐漸在日復一日的時光中被消磨殆盡。
簡在繁忙的家務和陪伴霍金四處活動的重壓之下,喘不過氣來。疾病奪走了霍金的身體,事業佔領了霍金的精神世界。簡在婚姻中扮演著保姆和母親的角色,無法獲得愛的慰藉,也沒有獲得相應的認可,只剩下令人煩擾的絕望。
她甚至想到要自殺結束這一切。 「為了一個脆弱、孤獨的空殼,也是為了孩子們著想,使我免於投河、不沉沒在絕望的泥淖中,我一直祈求幫助,祈求有人幫助我擺脫絕望的自殺傾向。」
可是她知道自己是3個孩子的母親和偉大的科學家霍金的妻子,她不能倒下。她的肩上扛著婚姻和家庭的雙重責任,她倒下了,誰又來拯救她的孩子們和她的愛人?
在她的意識里,她首先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可在她的潛意識里,她首先應該是她自己。她在自我壓抑的意識中生活了數十年,成為了好妻子和好母親,卻唯獨丟了她自己。
當人不再擁有自信,就像深陷昏暗孤獨的宇宙,聽不到任何聲響,也看不到自己。 意識和潛意識的強烈沖突,讓她的兩個自己時刻都在決斗。到底哪個我才是真實的自己?
她的意識源自於她的信仰,她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對於婚姻中應「共度一生」奉若真諦。是她的信仰讓她堅守著意識的大門,時刻提醒她:你不能違背自己的信仰,那是魔鬼的化身。
她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心理醫生告訴她,你面臨的問題和老人的問題相似。你沒有錯,你只是渴望找回自己,你的需求都是作為一個人正常的需要。你需要正常的性生活,需要與人溝通,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終於,當霍金不斷嘲諷她的信仰,認為信仰和宇宙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世界上也沒有什麼上帝。當潛意識擊潰了意識的大門,她才決心重新找回自己 。
為了緩解焦慮,她在母親的建議下去唱詩班演唱,在那裡她相遇了喬納森,一名地方教會的音樂家兼風琴演奏師。和霍金相比,他們之間的信仰與愛好都驚人的一致。 如果說她和霍金的愛情像極了文理科生之間的彌補性吸引力法則,那她和喬納森更像是兩個擁有相似命運,對彼此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知己。 喬納森的妻子在一年前因為白血病去世了,他渴求在幫助簡和霍金脆弱的家庭中得到心靈的救贖。
喬納森搬進了霍金的家中承擔起照顧霍金和孩子們的責任。讓簡從繁重的家務中得以解脫,被扭曲和拉扯的心靈得到了撫慰。畢竟他們都不是聖人,在長期的接觸中,他們發現對彼此產生了好感。喬納森的無私和同情心深深的打動了簡,他們在剋制與壓抑中開展了柏拉圖式的愛情。
霍金對於家庭中出現的其他男人充滿敵意,但又因為自己的身體無法履行照顧妻兒的丈夫責任而感到自責。他對喬納森的接納和善意盡是無奈。他在《我的簡史》中這樣記錄:
當簡從無私奉獻變成無盡的嘮叨和抱怨,她與霍金之間就再無愛情。她太渴望找回曾經那個自信、自愛的自己,渴望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而喬納森的出現讓她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她還是個值得被愛的女人。她的自信在喬納森的接納中被喚醒。
人最不能的就是沒有自己,因為它無處可去,無論發生什麼事,它依然在你心裡。
重獲自信的簡,學會了尊重自己,聽從內心的聲音。她不再做違心的選擇,也不再做超出能力的承諾。她和喬納森約定在霍金離世之前彼此都不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兩個具有高道德標准和信仰的人決心一起面對這個苦難家庭的風雨。
1985年,霍金因為感染的肺炎生命垂危,醫生建議簡放棄他的生命,這樣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已經走出焦慮陰影,重拾自我的簡拒絕了。 她與霍金雖然沒有了愛情,但她清醒的知道,無論是意識還是潛意識中霍金都是她的家人,是她孩子的父親。她又一次挽救了霍金的生命。她說:我不能讓他死,我是他生命的代理人。
簡的偉大就在於她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責任,寧可克制內心對愛的慾望也不願拋棄家庭的重任。愛情也許是短暫、美好且燦爛的,但責任確是沉重且長久的。
簡的無私奉獻雖是偉大的,但也是盲目不成熟的。她過度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也在無盡的奉獻中失去了自我。從青年時認為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到中年時只能將自己和孩子的命運假以他人。青年時太過樂觀,中年時又太過悲觀。很可惜,過去的時光並沒有給這個堅強的女性成長的機會。
但她又是幸運的,遇到了知已一般擁有包容和憐憫之心的喬納森,在中年時期重新找回了自己。
1 990年,霍金在功成名就時向簡提出離婚,更像是嫉妒之心洶涌而起對簡提出的道德審判。對喬納森的嫉妒和原始的慾望交雜在一起,戰勝了理智。 他們的婚姻終於在25年之後走到了盡頭。簡在霍金提出離婚時留下了傷心和無奈的淚水,她始終沒有想到放棄他們婚姻的竟然會是霍金。她說:「我愛過你,我盡力了。」就是她對彼此愛情和婚姻的告別。
簡和喬納森再婚之後,簡獲得了現代詩歌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名語言教師和小說作家。11年之後,霍金和第二任妻子離婚,簡和喬納森又重新照顧起霍金,三人一起共度晚年生活,共享天倫之樂。
簡曾說:「即便是離婚了,我們彼此尊重對方,有深厚的友情,彼此承認對方是很重要的人。」
影片的最後,時光倒轉,霍金和簡又回到了愛情開始之初的幸福模樣,影片渴望傳達主旨: 人生中沒有空間來容納完美,愛情往往是幸福的瞬間。只有在如若初見般的眼神,在相互幫扶中舞蹈,在包容和理解中去鑄造永恆。即便他日無愛,亦當無悔。
附:霍金對孩子的三個忠告
1.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記住永遠仰望星空而不是計較你自己的得失。
2. Never give up work. Work gives you meaning and purpose and life is empty without it.
永遠不要放棄工作。工作讓你的生活有了意義和目標,如果沒有它,生活就毫無意義。
3.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find love , remember it is rare , and don』t throw it away.
如果你能夠幸運的找到真愛,記住,那是非常珍貴的,不要對其置之不理。
我是@蘇如心,一個正視生活中的問題,不斷找尋解決方法的雙胞胎媽媽,和你分享我的人生哲學。
E. 如何評價影片《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作為一部關於霍金傳記的電影,他並沒有以霍金跌宕起伏與死神競技的一生作為電影的主線,而是以那霍金和簡的愛情做為主線的脈絡,在那波瀾不驚的平淡日常中,埃迪·雷德梅恩與費莉西蒂·瓊平飾演的霍金夫婦呈現出了為人驚艷的演技,使觀眾既看到了霍金不同常人的偉岸和平凡的一面,更將愛的無私與寬容賦予了辭喻橫生的形態,「萬物理論」更是一部關於愛的理論。 ——夢里詩書
F. 為什麼說這部評分8.1的傳記電影《萬物理論》我們一定要看
如果可以,我倒希望如同電影最後的那個片段——
煙火放棄盛放降落地面,破碎被修復煥然一新,時光飛速倒流,時間坍縮到一個奇點,回到1963年牛津大學的新年晚會上。驕傲孤獨的兩個年輕人相互依偎,做一個「正常人」的天才霍金,在他萬里晴空的未來里,看不到一點坎坷。
我只是滿懷感激,我感激在這樣一個科學巨匠的故事裡,鏡頭一次次偏離那條我們熟悉的霍金,一點一點地去描述他的愛情;我感激導演用一個詩意卻科學的假設給霍金和他的愛情一個完滿的結局。
故事有多浪漫,懷念就有多深沉。
G. 霍金如何評價萬物理論
在雀斑拍攝的那個冬天,就是拍舞會場景時,霍金和簡都來了,還特開心的和雀斑和菲總合影~順便給同是校友動物雀斑指導~倫敦首映時四人再聚,霍金依舊不吝時間在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萬物理論時,據說他的助手為他擦掉了眼角的一滴淚水。至於萬物理論,我現在就在聽著他的配樂為你回答,它流露出的溫存真的十分動人~所以我們有信心相信霍金也會喜歡它。拓展資料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霍金畢業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1979年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後為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牛頓曾任此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授職位)。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 2015年7月20日,史蒂芬?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搜索行動。2016年1月,史蒂芬·威廉·霍金獲得盧德獎。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威廉·霍金去世,享年76歲。3月31日,史蒂芬·霍金的葬禮在劍橋大學的教堂舉行。 2018年5月3日,史蒂芬·霍金在去世前10天最後修改過的一篇論文在《高能物理雜志》(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上發表。
H. 如何評價影片《萬物理論》
我對真實的霍金、他的學術和生活都不了解,所以這篇觀後感只針對電影里所呈現的霍金和他的生活。
影片的花絮中有對Eddie的采訪,他說自己以前從來不知道霍金年輕時是很健康、很強壯的。影片里,青年霍金騎車、劃艇,意氣風發,像所有真正的物理學家一樣,有孩子般純真而自信的笑容:那是對科學的執著,對自己天賦的信心,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投身研究宇宙萬物奧秘的虔誠。
劍橋真美啊!禮堂里,「Science」,「arts」的邂逅,各懷驕傲矜持,還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讓人想起費曼自傳《你干嗎在乎別人怎麼想》中費曼與阿蓮的相遇。科學與文學本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兩級,學科學的男生與學文學的女生邂逅相戀便也帶些天定的浪漫。之後,小酒館中直接又笨拙的追求,舞會上的星光燦爛,康河邊充滿柔情的旋轉,他們像一對普通戀人一樣約會、接吻與熱戀。
Eddie對沒生病前霍金的精氣神的把握是極好的。除卻外形的相像,他只需一個斜睨的眼神、動一動嘴角,或是眼珠狡黠地一轉,就能演繹出年輕霍金的自信、自負、純真和專注。那是物理學家獨有的純粹而動人的氣質。他站在那裡,腦袋一偏,嘴角一揚,就是一幅又學院又不馴的模樣。
當疾病的徵兆開始愈來愈多地顯現,當霍金終於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的世界裡,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他坐在浴缸里,看著自己慢慢僵硬的手;看到他故作鎮定地笑著對不知情的室友說:「我得病了,醫生說我還有兩年壽命」,看著他決絕地推開來看望的簡,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學生休息室里看電視,此時,無需刻意渲染,你也能感受到他刻骨的孤獨和難過。看到他僵硬又顫抖地提著球桿去草坪上打球,賭氣一般咬著牙把一個個球努力推進小門裡面去,旁邊的簡咬著嘴唇發抖,我終於忍不住在影院黑暗的角落默默流淚。很難想像霍金面臨的是怎樣一種痛苦與絕望:慢慢失去所有的活動能力,頭腦卻異常清醒。苦難可以預見,自己卻別無選擇。後來他們結了婚,孩子接連出生,霍金喪失了越來越多的行為能力,生活中有更多尷尬和不堪。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的那天,他和簡宴請朋友們來家裡聚餐,本該是值得慶祝的開心一天,他卻發現自己的手已經不聽使喚,以後再無法做到自己喂自己吃飯了。朋友們說說笑笑,屋裡的燈光溫暖明亮,霍金強顏歡笑,禮貌地離開餐廳。他試著爬上樓,卻卡在樓梯上不能動彈,孩子在頂樓透過隔離網看他,霍金哭了。淚水從臉上無聲地劃過,他的面部肌肉抽動,眼神里都是委屈、無奈和辛酸,這個片刻Eddie詮釋得太到位了,我坐在黑暗的角落裡,也只覺得一陣陣心疼。
還有一幕,霍金坐在桌前,背駝得像蝦米,低頭艱難地從杯中喝水,那場面,很像一隻低頭飲水的駱駝。而長桌對面,簡坐得筆直,端莊,優雅,堅韌。這殘酷的對比看得人心中刺痛。後來簡遇到Johnson,霍金一定也感覺到了那種危險的曖昧,可是他什麼都不能要求,因為Johnson所能帶給孩子和簡的歡樂,他都做不到。看著自己的妻子與另一個男人帶著孩子和自己一起其樂融融地玩耍,這對心高氣傲的霍金來說,也一定很難接受吧。可是他表現出的只是平靜與克制。霍金也曾玉樹臨風,也曾風度翩翩,如果沒有生病,他會繼續著自己的驕傲,毫無拘束地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也會坐姿筆挺,和簡在一起,如同一對金童玉女;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丈夫和父親,為妻子分擔家務,帶孩子奔跑劃船……如果不是因為生病,他本可以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一段完美的人生。
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霍金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霍金是一個紳士。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他的自由(至少是身體上的自由)與尊嚴,可是因著他的善良、體面與教養,他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尊嚴。當簡身心交瘁、情緒崩壞時,霍金轉過頭去對孩子說:「Your mother is very angry with me.」眼神像做錯了事的小孩。看到這里,我很心疼這對夫妻。簡的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霍金其實也很有理由感到委屈,疾病帶給他的改變,他自己也無能為力。在這樣壓抑的時刻,他也可以選擇憤怒,可他卻選擇了抱歉。自始至終,在影片里,他都沒有抱怨過。他只是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努力適應因為疾病的進展而帶來的身體上的改變。生病後他最大的一次情緒爆發,大概是做了喉管手術後再也說不出話來的時候,簡拿來拼字板教他時,他的倔強與傷心伴著淚水噴湧出來。每次看到他哭泣,我都跟著心碎,那不是一個弱者面對病痛的呻吟,而是一個戰士面對命運悲壯的淚水。
即便後來,他們生活里又各自有了別人,不再那麼相愛了,他們也都沒有去刻意傷害彼此。其實他們本不是一對普通的夫妻,他們的結合也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就像霍金的父親說的:「This is not a battle. This is a defeat.」霍金對簡在起初是愛情,到後來,因為生活起居的依賴,也許慢慢轉化為孩子對母親般的依戀;而簡對霍金也從熱戀升華為沉重的責任。即使是多年平凡的生活也足以磨蝕
I. 如何評價影片《萬物理論》
《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主演,2014年11月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靈感源於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
第72屆金球獎於北京時間2015年1月12日上午舉行頒獎典禮,埃迪·雷德梅恩獲得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對於《萬物理論》中霍金一角,埃迪·雷德梅尼似乎是不二人選,雷德梅尼很少偏離霍金那反反復復的戲弄神情,影片是一部不那麼虐心,更加人性化的上乘之作。
2014年為止最好的人物傳記片之一。感謝埃迪·雷德梅恩里程碑式的演出,以及菲麗希緹·瓊斯精彩的配合,從各方面而言都是一個高質量的影片。好的表演需要好的搭檔來襯托。
埃迪·雷德梅恩遇到了天使一般的菲麗希緹·瓊斯。她不需要用她的肢體語言或者激烈的情緒來表示她有多麼渴望雷德梅恩,而是用她飽含感情的愛與關懷來表現當她深愛的男人遭受劇變,她所能給予的一切。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菲麗希緹·瓊斯做到了。
J. 《萬物理論》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是環球影業出品的霍金青年時代的傳記片,由詹姆斯·馬什執導,埃迪·雷德梅恩、菲麗希緹·瓊斯主演。
影片靈感源於簡·王爾德的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講述了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簡·王爾德始於劍橋大學的愛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後的勵志傳奇。
20世紀60年代的霍金(埃迪·雷德梅恩飾)是劍橋大學的學生,他與藝術系學生簡·王爾德(菲麗希緹·瓊斯飾)相遇相愛。當21歲的霍金被查出患上會使四肢麻痹的盧伽雷氏症時,簡沒有放棄他,而是想辦法與他結婚。他們之間的愛情給霍金帶來生活的勇氣和科學研究的激勵,帶他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影片根據霍金的妻子簡·王爾德的回憶錄改編。製片方和編劇花了三年時間才說服她同意將回憶錄改編成電影。
霍金本人對影片很是贊賞,他同意了將自己真實的「聲音」(電腦發聲器)用在了電影當中。
除了真實的「聲音」之外,影片中用到的道具包括女王榮譽勛章以及署名論文也都是由霍金本人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