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中學物理教學論研究哪些內容

中學物理教學論研究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3-02-11 03:16:27

Ⅰ 淺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論文

淺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整理的淺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展示物理趣味,激發探究

1、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教育內容。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創造教育內容,給學生介紹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探究規律、定律的研究和發現,應注意前人的創造思維、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啟迪。我們不僅要看到科學家成功的結果,還應該了解他們探究的過程,成功的歷程。在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創造性教育的內容、題材不少。如阿基米德定律的發現,是「頓悟」,是細心觀察,是豐富聯想,是知識的積累而獲得;當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場後,法拉弟又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是堅持不懈的探索,是聯想和逆向思想的結果。直流電動機的換向器,結構雖然簡單,但設計巧妙。用於動能和勢能互相轉化實驗的滾擺,稍加改進,就有了風行一時的溜溜球。利用大氣壓作用,做成一種皮碗掛鉤。愛迪生研究白熾燈等等都是物理教材中對學生創造教育的豐富內容。

2、應用故事、生活實例等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學生的興趣。讓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會。對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對背後的道理並不知曉,即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順著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初二物理的引言中,我創設了以下情境:首先通過開教室的門,引入這扇門並非普通之門。它是物理學中的力學之門,我們將從這走進物理知識的`王國,去探究物理知識的奧秘。接著引入2008年北京奧運健兒拼搏奪冠的情境,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識。射擊——三點一線與光學有關;舉重、游泳等與力學有關。

及時運用奧運健兒乒乓球隊員的自信,自己戰勝自己,最後達到我能的境界。在講物理是有用的時候,引入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這些情境的安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及時鼓勵了學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意識。在學習「阿基米德定律」以前,首先向學生介紹「曹沖稱象」這一有趣的史實,並根據這個史實揭示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與石頭的重量關系之間的特定聯系,它在學生的視覺中形成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動活潑的歷史見證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實驗」,這樣就增強了學生對物理教學的探索慾望。

3、通過實驗、實踐問題,創設腦手並用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實驗往往會讓學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順應學生的「好奇、好動、好玩、好勝」心理,大大剌激了學生的感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產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先做瓶「吞」雞蛋,覆杯實驗以及利用可口可樂瓶製作的氣球實驗。這些實驗現象會使有些學生不解,「瓶口小雞蛋怎麼進去呢?水為什麼不會流出來呢?氣球為什麼會吹不起來呢?帶著這些疑問,學生進入了良好的學習狀態。

通過實驗問題創設情境。實驗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於實驗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背境的鋪墊以及鋪墊的技巧。只有當問題情境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緊密相聯,在相互作用時,實驗現象、探索規律,才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情境教學才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升華。如「浮力」教學,來自生活的經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的運動狀態,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跟液體密度有關等等。

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問題,為什麼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裡,浮力怎麼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演示實驗時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鉛塊浸入水中,大家觀察彈簧秤示數,並提問說明什麼?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麼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它觀點又應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實驗問題設計中得到了答案。

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設計中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後,安排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器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並會選用,還可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自家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事實證明,問題設置好就可以帶領學生以已知知識的情景為基礎進入更新知識的情景,學生會隨著設置恰到好處的問題不斷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充分享受獲取知識的喜悅。

二、探究習題,拓寬知識面,學以致用

近年來,教育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探究習題更是層出不窮。樣式越來越活,其宗旨是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要領悟透徹。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時引入探究習題,讓學生時刻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不時地體驗物理學家的角色,體驗成功的快感與喜悅。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個教育者,當前的重要任務是探究如何把教者的教與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改革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地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Ⅱ 中學物理教學法課的性質和研究對象分別是哪幾個方面

1、中學物理教學法是一門由物理科學、教育科學、心理學、哲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它綜合運用這些科學成果來研究中學物理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正在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研究對象
(1)主要研究物理基礎知識教學的一般過程。
(2)如何立足於知識傳授、著眼於能力的培養。
(3)物理教學的目的任務,中學物理教學的內容和體系,中學物理教學過程的規律和原則;中學物理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等

Ⅲ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我整理的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歡迎大家分享。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1

【論文摘要】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初中可從重在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及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體驗,啟發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科學探究,從實際出發把探究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等方面進行探究式教學。

【論文關鍵詞】

參與體驗;循序漸進;啟發引導;滲透思想;實際出發

新課標不僅重視知識的學習,亦注重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呢?

1.重在學生的參與及體驗

美國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現象、事物、生活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那麼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關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要學生掌握好物理,必須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這一辯證關系。如在教學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時,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學生在家尋找一些能夠發聲的簡單物體如木片、梳子、鈴鐺、紙哨、筆套、橡筋、紙盒等。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盡情地擺弄,想怎樣玩就怎樣玩,走進「聲音的世界」,創設「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學生通過看、聽、摸,動手做各種發聲的實驗,再經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得出物理結論:聲音是因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然後注重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如讓學生用手觸摸自己講話時的喉嚨振動,觀察和解釋蟬鳴現象等,把學生得到的物理知識一般化。同時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物理就在身邊,物理知識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科學探究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注意到學生認識過程的特殊性,體現學生認識過程的特點,又要注意到學生認識過程與科學家認識過程的共性。學生學習中的探究活動和實際生活及科學研究中的探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的結論是已知的,後者的結論是未知的。從事這兩種不同的探究時,心理活動不完全一樣,體驗也就有很大的差別。

因此,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活動,不要求完美,重在學生的參與,重在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及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體驗,學生能夠得出大致正確的結論即可,至於結論的完整性、表達的嚴謹性、在其他場合的適用性等不要作過多的強調。

2.循序漸進學會科學探究

實際的科學探究的要素較多,而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應把科學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識,拿到前台來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探究的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和方法。並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使學生了解探究活動的過程,然後進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應經歷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入的過程。

新課標八年級物理教程中,先安排探究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並以旁批的形式標示探究活動的幾個要素,使學生對探究過程獲得感性認識,然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進行幾個要素的探究活動,最後再讓學生完整地探究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電流關系。就是按照循序漸的方式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

3.以生為本啟發引導

初中生對大千世界有很強的好奇心,對物理現象很感興趣,對實驗有著天然的興趣,具有強烈的探索慾望。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啟發引導他們進行探究活動。

中學生對事物的現象喜歡問個為什麼,學習過程中,可鼓勵他們多提出問題,並引導他們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針對這一年齡的學生喜歡幻想、有夢,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引導他們進行大膽猜想,做出合理的假設。利用中學生喜歡交友,好勝心強的特點,引導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合作和交流。

下面是我在教探究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啟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

3.1 首先要學生觀察電阻定律演示器上的幾條電阻絲,提出:任意兩條電阻絲之間有何區別?學生很快得出結論:長度、粗細(橫截面積)可能不同。

3.2 讓學生猜想影響導體的電阻有哪些因素,得出:影響因素有材料、長度、橫截面積。

3.3 再提出:怎樣探究導體的電阻跟長度的關系?並對電阻與長度的關系做出猜想或假設。由於學生首次接觸控制變數法,就由教師對控制變數法做了講述(若學生探究能力較強,可由學生完成)。至此,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探究導體的電阻與長度的關系,應選材料、橫截面積相同,長度不同的兩根電阻絲,並選出了實驗需要的電阻絲。後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學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結論,達到了探究式教學的目的。

4.探究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

只要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或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各種方式的主動學習,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究過程。因此探究式教學不一定非得要有實驗活動,但是探究的思想,卻可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加以實現。比如把討論式的教學設計成探究式的教學,講授課可以穿插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把講授式設計成探究式,練習題中可以適當出一些探究性的題目、開放性的題目等,關鍵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地參與、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

如在教《升華和凝華》一課,講到玻璃窗上的冰花時,提出冰花是出現在窗的內面還是外面(我地學生看不到冰花這一現象)?讓學生討論,還可讓學生在課後查找資料再進行交流。在講授速度時,向學生提出: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可這樣引導學生:

(一)在百米賽跑中,我們是怎樣判斷誰跑得快的?

(二)怎樣判斷出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比行駛的單車快?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一)在通過的路程相等時,比較所用時間;(二)在所用時間相等時,比較通過的路程。

5.實際出發進行探究

新課程強調探究式教學,是因為探究式教學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在初中教學中,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靈活地進行某個或某幾個要素的探究,有些內容不可能,也沒必要都上成實驗課,重在突出探究的思想,不可地套用探究中的七個要素,搞華而不實的探究式教學。

6.探究式學習講究合作

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探究式學習中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積極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每個學生由於發展水平、興趣愛好不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這種認知程度上的差異,是學生間可以進行交往與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應在科學探究的教學活動中,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彼此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切磋,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論,創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圍,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中,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克服獨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進對所獲得知識的正確、全面解,從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培養。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徑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要製造機會讓同學們進行合作,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有很多實驗必須要通過實驗小組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小組中的學生分工不同,有動手操作的,有記錄的,有觀察現象的、有收集的等。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學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合作的技巧,確保探究活動的成功。

7.探究式學習離不開信息的整合

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中,還應重視培養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收集要多元化,可以在小組合作中收集他人的信息,可以在圖書管收集,可以在生活中收集,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從多方獲取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整合,為自己的探究活動服務,以強化在探究中學會知識的學習、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問題的解決等方法,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探究「雜訊污染」,就可以讓學生在學校收集有哪些雜訊,在生活的小區收集有哪些雜訊,在場所收集有哪些雜訊,在工廠企業收集有哪些雜訊,在圖書管查閱雜訊的有關資料,在互聯網上瀏覽雜訊的有關知識等。教師指導學生把收集到手的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整合,以形成相對完整的探究報告。這對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形成,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也極為有效。

物理是一門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科,探究式教學在問題研究和問題解決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也正是物科課程目標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物理現象,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探究式教學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物理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探究式教學,啟發引導學生,使他們循序漸進學會科學探究,重在學生的參與及體驗,突出探究的思想,把探究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2

摘要:

探究式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探究能力和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從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學內涵和目標出發,針對實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步驟,給出具體教學策略。探究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的創造能力、探究能力。

關鍵詞:

創新思維;教育創新;探究式物理教學

一、探究式物理教育的含義

探究式物理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指教師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觀察、思考等方式來理解一些概念和理論的教學方法。它是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了解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此來研究客觀事物,發現其中規律的一種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在探究式學習中得到充分提高。探究式物理教學的目的是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任務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憑借自身能力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並要對學生的表現予以合理的評價,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優缺點。而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則要根據教學的要求,明確學習的目標,敞開思路、解決問題。

二、實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建立相應的情境再現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教師應根據現實生活,創造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問題是探究式物理教學的核心,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難度適宜、邏輯合理的問題,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實際生活案例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設計各式各樣的問題,讓學生從這些物理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比如,通過冰雪融化,水蒸汽遇冷變水滴等問題,來使學生了解霧、霜、雪、冰等自然現象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知識。

(二)開放課堂,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物理是一門具有實驗性的科學。在具有開放性的學習情境中學習、研究是學習的關鍵步驟。在教導學生學習時,教師應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收集一些學習資料或為學生提供可以進行科學實驗的條件,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記憶。教師在設計科學實驗時要盡量順應學生新奇、好玩的心理,最大程度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設計實驗時,要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了解,尋求最好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浮力時,學生由於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往往會誤以為浮力只跟物體的體積、質量、密度等有關,這時教師就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有時候浮力大到一艘巨輪在水上不會下沉,但有時浮力連一塊小鐵片也拖不起。通過類似的問題,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思考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探究式物理學習模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科和課時的特點,設立相應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自主學習與學習交流相結合

在探究式物理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啟發引導學生;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學會自主探究,學習新事物。這兩者要進行有機結合,才可以使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學習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1.自主學習,並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在課堂上要適當留出部分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這節課的學習成果。在學習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發現自己遺漏的知識點,而且在交流中也可以改正學生思維上的一些錯誤。

2.合作學習,豐富知識。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可了解到許多新的知識。教師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可以分為四人小組進行討論,也可以將全班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討論,等等。這些討論形式不僅給了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而且打開了學生的思維。

(四)課後留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

課後作業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在探究式物理教學模式中,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布置的作業要進行相應改革,減輕學生的負擔。①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而定。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進行訓練,還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教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訓練。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結語

新課改要求教學的方式要更加地多樣化。探究式物理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多樣化教學模式,在現實教育中,不但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形象,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將探究式教學真正落實到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這需要我們各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以及學生的不斷努力與相互配合。

論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3

摘要: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呈現了新的知識體系和目標體系,於是轉變教學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初中物理課堂力求實現以探究為主,多種教學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促進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的是有效途徑之一,目前初中物理教學方式的轉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文根據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通過將探究式教學融入到初中物理課堂模式,提出相關對策進行說明及研究。

關鍵詞: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

科技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得到全面發展,這一因素的進步與發展,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的了好處,教育也在全方面發展的情況下得到相應的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普及之下,教學方式也得到進一步重視,倡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增加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及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教育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初中是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學習內容與小學相比較不僅是難度增系數加,而且也更加復雜化,學校給學生安排的課程也增多了不少,跟初中生的學習增添了不少壓力。初中物理跟高中不一樣,它是囊括在自然科學這個大系統下的,物理學在各個方面都得到應用,是促進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通過物理的學習,從小的層面來講就是能夠了解常見的自然現象,明白事物的原理,往大的層面來講就是了解宇宙的產生、發展及結局,促進這方面領域的發展,可見學習初中物理對於人才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初中物理的教學為了響應新課程改革要求融入探究式教學,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通過相應的指導,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而目前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對於這一教學方式不夠重視,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第二,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只理解了它的表層含義,所運用的方法適得其反。因此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策略進行討論研究。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打開事件大門的關鍵鑰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對這方面的興趣,才能花心思在這方面。要想學好物理,就要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例子產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物理與生活是緊緊相關,因此在物理課堂上可以使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內容的改變可從課本上看出,探討的大部分都是和我們的生活相關的,與生活相關的部分更能體現出實際性,學生也願意學這一方面的知識。物理課程難易結合,這就要求老師著重對難以理解部分知識點進行詳講,一些簡單的課程可以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了解,通過老師課堂講解加深影響,運用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老師要做的就是設計相關方案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自主學習。

2.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進教學方式,課堂上所採取的以教師教課為主的方式是有一定的優勢存在,在改進過程中不需要完全舍棄,正所謂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有優點的同時也會存在缺點,講授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講授法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增加探究的成分學生多接觸探究式教學,教師要其中發揮指導作用,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應用探究能力。比如在實驗收集過程中,教師應作為一名指導者,對實驗操作方法給予一定的指導,確保實驗順利進行,並引導學生收集到全面的數據,讓學生小組歸納科學規律,然後小組輪流表述本組得出的結論互相指正後共同得出科學規律。例如在上到電流與電路這課時,通過教師在課上講解有關電路圖的原理知識後,學生進行電路模擬實驗的時候,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探究。

3.通過實驗操作加大知識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由於課業的緊張,無法做到每一次實驗都能去實驗室進行操作,因此就要求學生自己把握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在熟知基礎理論的前提下,觀看教師在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同時教師在進行實驗操作時,要盡量讓學生參與進來,不能只抱著敷衍的態度走一遍過場就結束。基礎理論的學習如同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堅固建築才能屹立不倒,正如物理的學習,了解物理變化的基本規律,從而形成相關物理概念和思維。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應適應這一發展而進行革新,純理論知識講解不僅無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會導致上課易開小差,初中物理的學習是有很多實驗包含在其中,老師可以再上課演練一些實驗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比如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是,教師在課前准備好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盛水的燒杯、溫度計、帶有小孔的紙板、秒錶、(火柴)這些物品,用酒精燈給水加熱至沸騰,可以觀察到水沸騰前的現象是氣泡上升,越來越小,當水沸騰時大量氣泡上升,變大,到水面破裂,裡面的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通過實驗來引出相關知識。

;

Ⅳ 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確定研究課題

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這是因為課題的選擇引導著研究方向,並制約整個研究工作的進行以及研究的價值。但在現實之中,確確實實存在著一些教師找不到研究課題,不知道如何選擇研究課題,或者選擇的研究課題本身是「偽問題」而是不是「真問題」等現象。針對現存的種種問題,我們將從課題來源、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課題選擇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做具體的分析與介紹。
一、課題的來源
一線教師作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體,不同於專業研究者,其研究工作應主要圍繞自身的教學實踐展開,課題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發現問題
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師教育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層出不窮的。
1.將教育實踐活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直接轉化為研究課題
教師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例如,長期困擾教育界的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產生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怎樣才能得到解決?再如學習困難學生是怎樣形成的?學習困難學生有哪些特點?教育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習困難學生的轉化?學生厭學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這種狀況是怎樣形成的?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教師教學過程中都會碰到,並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從這些突出的現實問題中提出課題進行研究最能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優勢,能直接的提高教學質量。
2.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
教師可以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矛盾與困境,並且沒有現成的成功解決方法可供借鑒。這種疑難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幾種類型:
(1)教師的理想與實際存在著差距。例如,教師希望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此為基點進行新的教學設計,試圖引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習熱情,但實施下來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目標之間存在著沖突。如教師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指導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布置較有挑戰性的作業,但這種做法卻導致一部分學生跟不上功課,產生挫敗感,最終厭學。
(3)教師與領導、同事、或家長對教育教學存在的不同甚至對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新的嘗試,以改變原來的「填鴨式」教學,但周圍同事或學生家長卻不認同,認為他在出風頭,會影響學生學習。
(4)教學中存在著比比皆是的「兩難困境」。例如顧及到了單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有可能妨礙了學生集體;關注到了學生的興趣,規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角色就可能無法實現了。上述的疑難、矛盾和困境都可成為教師的研究課題,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出化解問題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學效果。
3.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捕捉研究課題
教師可以從具體的教學場景中捕捉研究課題。中小學教師與專業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教師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學實際的現場,是在現場中感受教育事實,生發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現場是教育問題的源發地,是問題產生的土壤,進入教育現場的教師對教育現場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課題。
例如,教師遇到一位學生,很隨意的問道:「作業完成的怎麼樣了?」這是一個「小」得算不上「真問題」的問題,但只要學生給出回答,然後教師順著這個問題深入下去,繼續與學生交談,也許就能發現與之關聯的教學上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學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著學習情感、動機、能力等等問題,也可能是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漏洞,教師完全可以就此展開研究。
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教育實踐現場,善於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認識到,研究課題實際上大多並不是來源於理論材料的佔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實踐場景。可以這樣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主要依託,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教育場景蘊涵了大量的甚至是無窮無盡的待研究的問題。而要在教育場景中發現這些問題,則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夠在稍縱即逝的現象中捕捉問題,甚至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不放過任何可以提出問題的細節和現象。
(二)在閱讀中萌生問題
我們講教師的研究課題應主要來源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並不是說教師可以完全放棄對理論資料的佔有,可以在「無閱讀」的狀態下做任何研究。實際上,佔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研讀、學習相關的理論文獻,對教師來說是很必要的。與此同時,這也是研究課題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1.他人研究可以為教師發現研究課題提供啟
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礎上,教師可以發現自己要研究的課題。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研究與他人相同的問題,但是闡發自己的觀點,得出自己的結論。例如,看到別人研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礎上,發現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張、不同的研究結論,於是選擇同樣的問題進行研究。
第二,選擇一個與他人的問題類似、接近的問題進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別人研究的「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這一問題,自己選擇「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這一問題。
第三,選擇一個比他人的問題更具體或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研究。因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總會留下他們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同時教育在發展,一個問題解決了往往又會引出另一個新問題。例如,素質教育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當閱讀了若干有關素質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後,就會發現目前素質教育的研究還側重於理論研究,且較為籠統和粗糙,與實踐聯系不足,尚未把有關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工作融會貫通在一起。教師在閱讀研究成果時,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將自己已有的經驗與閱讀材料中的分析相聯系。
2.教育信息可為教師選擇研究課題提供線索
教育類的報紙雜志以及有關的課題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與動態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種各樣的教育信息。教育報刊上有很多信息,經常閱讀教育類報紙和雜志,可以從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課題。孫雲曉在《你的孩子快樂嗎?》一文中寫道,「雪化了變成什麼?」一個孩子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像力,又多麼富有藝術性,可居然被判為零分,因為標准答案是「雪化了變成水」。「樹上有五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一隻後,樹上還剩幾只鳥?」一個孩子回答:「還有三隻。」老師愕然:「怎麼可能?」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一個現實的回答。可是這也不符合標准答案。上述這兩條信息就給我們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課題:以什麼樣的評價標准來評價學生的學習。
課題指南也是為教師提供教育信息最為直接的一個渠道。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計劃地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國家、省、市教育領導機構在認真分析全國和各省市的政治、經濟和教育發展狀況基礎上,分別制定出一定時期教育科研課題指南和規劃,為進行教育科研選題提供依據。例如,各級教育科研領導部門往往會以年度教育研究課題指南、五年規劃課題指南、委託課題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課題;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領導部門提供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課題。教師可以密切關注課題指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研究課題,進行申報。
從教育信息中選題,與教師平時做一個有心人,眼光敏銳,閱讀廣泛,善於積累,經常進行信息資料分析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師應及時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動態,做好情報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從教育信息中發現科研課題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激發問題
教師可以從與他人進行教育教學問題的討論中得到啟示,從而發現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並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深入思考,進一步將有關的問題發展為教育研究的課題。事實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課題正是通過這種途徑而提出來的。
首先,可以從其他教師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中總結出研究課題。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因為每一位教師都會在教育實踐中積累不少的經驗與教訓。如有的教師對學生態度和藹可親,從不訓斥學生,師生關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級紀律好,學習成績好,與之相反,另一為教師管理十分嚴格,但班級紀律卻時好時壞,學習成績平平;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跑題」,卻深受學生喜愛,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學中「一板一眼」的老師,在課堂中常常遭受「冷遇」,學生也總是無精打采。這些經驗與教訓,或是在一定范圍內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負向影響。那麼,這些教育經驗與教訓之中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規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什麼?怎樣從教育經驗與教訓中提煉、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規律?這些都可供教師提出課題並進行研究。因此,教師一定要善於與他人交流,從別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從別人的成果中吸取營養。
其次,教師與持有不同理論觀點的教師進行交流,可以為其提供一個相互沖突的對立面,為提出研究課題提供參照。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交鋒有利於擴展研究視角和視野,在進行爭論的同時,只要選准角度,突出個性,就能選擇很好的研究課題。例如,關於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這個問題,有人持「教育主導作用論」,有人持「環境制約論」,兩種理論都有較強的解釋力,且都能「自圓其說」。但這兩種觀點之間卻存在者明顯的矛盾與不一致。有人專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學校德育與社會道德環境關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論觀點,對學校德育的「主導作用」做了條件限定,對社會道德環境的性質與發揮效能的規律進行了探討,明確了二者的性質、特點和相互關系,從而為改善學校德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在選擇這類課題時,教師必須了解爭論問題的歷史、焦點和現狀,客觀地分析各方的依據和不足,結合自身,提出對該問題的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廣闊的教育領域,科學研究的課題數量眾多,選擇課題的渠道和途徑也很多,上面介紹的僅僅是教師日常工作中較為常見和操作便利的幾種。只要做個有心人,虛心學習,勤於思考,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
課題的選擇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要經歷一個從產生研究動機到選定研究方向,從研究問題朦朧到逐漸清晰,從有初步的研究構想到確立研究問題以及明確研究目標的過程。選題要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調查研究,選擇研究方向
確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選擇教育科研課題的基礎。一個研究課題的確定,往往是在教學實踐中,受某一教育現象的觸發,產生研究的沖動,或者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教育雜志、報紙及教育文獻資料時受到啟發,產生聯想,萌生教育科研意向。因此,一開始往往拿不定主意,會對幾個研究方向都感興趣,這時就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有關課題發展史實、課題研究水平與今後發展趨勢。對於一線教師來說,調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閱資料和專家咨詢。
查閱資料可以考察哪一個研究方向更具有研究價值。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吸收與消化有關領域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們研究達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的研究動態,然後根據選題的原則,反復比較、認真考慮,該方向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有無繼續深入挖掘的必要和可能;自身在此方向是有無較多的信息積累和研究基礎;相對於其他方向,有無更多的環境條件優勢。這樣,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比較幾個研究方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確立下來,把精力集中在這個方向上。此外,教師還可以征詢專家或對某方向有研究經驗者的意見,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取得借鑒,有時要反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之後再確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總結提煉,確立研究課題
方向確立之後,就要對這個方向上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主題提煉,才能加工成有意義的、提法准確的、切實可行的課題。教師在實際研究中,尤其是初涉教育科研領域時,或多或少存在著選題寬泛、狹窄、模糊等不當現象。因此,教師在進行有效的研究之前,必須對所選定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提煉,以形成和確立有意義的、問題提法原則上是正確的、有可能實現的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具體策略有以下幾點:
1.縮小策略
即將寬泛的主題縮小到易於把握的程度。主題涉及范圍的大小應與研究的時間和地點、研究人員和對象的數量、研究事件的多寡等相適應。對於過於寬泛的主題,教師可以考慮縮小研究對象的范圍。例如「我國不同類型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可縮小為「××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此外,教師還可以考慮聚焦研究問題的核心。如對於「××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如果研究人數有限、時間不長,縮小後這個問題仍然寬泛,因為「校園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顯性的物質環境、規章制度,也有隱性的校風、教風、學風等等,教師如果覺得無法深入研究這樣復雜的問題,可以取其中某個要素進行研究。因此,可把它縮小為:「××地區農村初級中學教師教學風格的調查研究」「 ××地區農村初級中學課堂中師生關系研究」等等。這就是根據教育實際,對研究問題進行聚焦。
2.擴展策略
即將狹窄的問題進行擴充、豐富,使其值得研究。問題狹窄在於研究的主攻因素太小,或不具備代表性和普遍性,使研究沒有價值。對於教師來說,研究問題宜小不宜大,但畢竟是研究,如果問題過小,就無須研究了。如「怎樣幫助××同學提高外語成績」,它是一種個別的具體問題,要從這個問題中提煉初值得研究的課題,應該從普遍性的角度對其擴展和豐富:「這個學生的外語成績是否經常不好;班上其他人是否也這樣,有多少,他們是否有共同特點;什麼原因引起他們英語學習不好」等等。通過這樣的擴充和豐富,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提煉為「 初一學生英語學習困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這是通過對個別現象由表及裡、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提煉。
3.分析策略
即將復雜、模糊的問題進行分解,或對模糊問題各要素的關系進行分析,使研究的問題簡化、清晰。對於模糊、復雜的問題,教師常束手無策,不知道從何入手解決,分析能使問題范圍清楚集中,它是教師提煉科研課題的重要策略。
(1)分解問題。指將一個復雜的研究問題按照內在的邏輯體系,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小問題,使這些問題形成具有一定層次結構的問題網路,從而在具體化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例如,語文課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可將此問題分解為: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語文教學策略、方法、手段的改革,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課堂教學中主體參與的基本形式,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分解研究問題,不僅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確,還可以幫助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課題沿著一定脈絡,由淺入深向前推進,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
(2)分析因果。指分析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影響,發現問題的內在聯系,以便深入准確地掌握問題之根本。如某學校「成功教育研究」課題,就是源於對「學習困難學生」問題因果關系的深刻分析。「學習困難學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有失敗者心態:自卑感強、自信心喪失。這種心態產生於學生在學習中的反復失敗。」因此認為「改變學生學習困難,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心態,改變不良心態的最好辦法是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功」。因果分析能幫助教師找到問題的根本,同時也為問題解決提供思路和辦法。
(三)分析梳理,明確研究目標
課題確立之後,就要明確研究目標。課題研究目標就是通過課題研究希望解決的問題和將要取得的成果,即通過研究獲得的對某一教育現象及其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科學認識。研究一個課題,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推敲,明確研究目標,這樣才能把研究問題的內容與方向把握住,並成為界定研究范圍的標尺。為了使研究目標明確,便於操作,可以從過程論和系統論兩個層面對課題目標進行分解。
首先,從過程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課題研究目標分成三個層次,分別叫做任務目標、狀態目標和成果目標。任務目標又叫做研究工作目標,通過制定研究任務書來表達,內容包括:課題研究的任務是什麼,由誰去完成,如何完成,什麼時候完成等。狀態目標對於教育實驗研究來說,是對被試施加實驗變數以後,舊狀態發生變化,研究者所期望達到的新狀態。成果目標是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完成後希望得到的綜合性成果。三個層次的目標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前一層次的目標是後一層次目標的手段。按層次設計課題目標,簡明實用,具有導向作用。
其次,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課題,往往存在著目標系列,應當給予明確,按它們之間的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目標系統,便於課題研究的開展,也有利於課題成果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有機體系。例如,「關於當前教師對學生評語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這一課題,目標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教師評語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中的現狀;分析造成教師評語偏離素質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師評語中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需改變的方面;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顯然,課題要實現的目標是明確的,目標之間包含著一定的系統性也是清楚的,每一個子目標都可以構想自己的研究方案,但處於大系統中,必須服從課題總目標的需要。
三、課題選擇的原則與方法
(一)選題原則
選題原則就是進行課題選擇時應當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實質是為課題選擇活動提供某種行為准則和標准。為了保證研究質量,選擇課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價值性原則
選擇的價值性原則,是指課題要有理論學術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這主要表現為能滿足教育工作實際的需要和教育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教育為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所決定,又影響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要求研究者去探索、去解決。通過教育科研的途徑,可以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得到科學的指導,少交「學費」,少走彎路。同時,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也要求教育理論不斷更新、發展與完善。這不僅是教育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提高理論的指導性,加強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力度,也反映了人類對教育認識的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因此,在選擇教育科研課題時,一定要考慮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發展的需要,所選課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該原則充分反映了開展一項科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探索活動,這就要求作為科研起點的選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利於驗證、批判和發展教育理論,完善教育科學本身的理論體系;必須符合教育實踐應用的需要,利於指導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對於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後一方面的價值始終是第一位。當然,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研究課題,它都必須首先指向其教育實踐應用方面的價值,即使側重教育理論學術價值的課題,其最終目的也是指導教育實踐應用,最終也會轉化為教育實踐應用方面的價值。
2.創新性原則
選題的創新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具有新意,有獨創性和突破性。選擇前人沒有研究或研究極少的課題,自是創新,但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可以做出創新性的成果。新視角、新方法、新途徑一樣體現創新性,許多有創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觀點,往往是來源於研究設計、研究方法或研究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創新並非一定要另外開墾一片無人問津的「處女地」,而是要善於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科學研究總是在前人已得出的科學發現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站在前人已有高度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
總之,為了獲得具有創新性成果,教育科研應從多方面創新:第一,重視選題的創新性。要從新問題、新事物、新理論、新思想、新經驗中選題;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從熱點上選題;從獨特的角度來看問題,在未開墾的處女地上進行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創新,採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術,改進、完善某些已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在應用上創新,將一種已有的理論方法首次應用到教育領域。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原則,是指只有具備一定主客觀條件的教育科研選題才有預期成功的可能。課題選擇必須充分考慮主客觀條件,分析課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的切實可行性。從主觀方面看,應分析自己的專業特長、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科研能力和經驗、時間精力等;從客觀方面看,應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參考資料、經費、設備、時間,是否能得到領導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選擇課題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自己的力量與研究課題的大小難易是否相稱。總的來說,中小學教師選題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難。課題大了,涉及的范圍廣、因素多、周期長;難度大了,由於涉及的變數復雜,對研究者的主客觀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會半途而廢。小的課題,涉及范圍小、變數少,對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要求相對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於課題目標集中,能較深入地解決一兩個理論和實踐問題,其價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領域的人,更應該選擇那些范圍較窄、內容比較具體、難度較低的課題,特別是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有可利用的條件、成果,能直接應用於自己實踐的課題。以後,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視野的不斷擴展,可以選擇一些難度較大或綜合性較強的課題。
4.科學性原則
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及規律,必須具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根據。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必須遵循教育及與之相聯系的各種事物的客觀規律,必須充分認識研究的客觀條件。這就要求選題必須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應該通過對教育的歷史、現狀的分析,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經過嚴密的論證等形成課題,切忌主觀想像,盲目選題。
對於一線教師來說,從教育實踐中直接選定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豐富可靠的事實依據和很強的針對性。一要盡可能選擇具有普遍性的課題,少受個別的、特殊的教育現象的影響,更容易透過現象揭示教育科學的本質規律。二要選擇具體的、明確的課題,界線要清,范圍宜小。另一方面,選題的指導思想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所選定的課題應該能夠納入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框架或理論體系。

Ⅳ 中學物理競賽專題研究主要研究什麼

力學,熱學,電學,光學。
中學物理競賽專題研究主要研究力學中的運動學,牛頓運動定律,熱學中的分子動理論,原子和分子的數量級,熱力學第一,二定律,電學中的電荷守恆定律,電勢和電勢差,電磁感應,交流電,光學中的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鏡成像,球面鏡等。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是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願參加的群眾性的課外學科競賽活動。

Ⅵ 初中 物理教學分析的內容和對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物理課程標准》,初中物理教學分析的內容包括,科學探究和科學內容兩部分。其中科學內容包括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個部分。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要素。

Ⅶ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通用5篇)

一個熱烈的活動已經結束,我們通常會學習到一些做人的學問,需要好好地寫一份活動總結總結一下了。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1

10月16日上午在十四中召開全區初三物理研討會。會上舉行了兩節《測量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的公開課,同課異構,各有各的風采。會上教研員李建一老師有針對性地強調了四點,收獲很大:

一、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習物理的學習興趣。

2、突出強調學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

3、盡可能多的給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教師精講,學生多練,多展示。

4、幫助學生消除對物理的畏懼心理。對學生難以接受的物理知識、規律採取增加梯度、降低難度的方法;作業習題的設置爭取多層次,難易有梯度。

二、提高課堂上提問的有效性。

1、優化課堂提問內容,所提問題思維含量適中。

2、採用恰當的提問方式。

3、准確掌握投放問題和提問的時間間隔。

4、恰當、有效的評價。

三、提高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學生活動包括讀、練、實驗探究、回答,要追求實效性,應該在教師的科學設計中有控制,有方向的有序進行,課堂上的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參與,切實體驗,不要流於形式。

四、精心優化習題,落實定時訓練,注重反饋

1、針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師精心編制,優化習題,分梯度有代表性,示範性,易錯題,以有效診斷、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2、必須有適量的書面作業。

3、平時的課堂上、章末落實定時訓練。

4、藉助評價、反饋信息反思教學的有效性。

5、解決作業批改應付現象。

在以後的教學中,貫徹以上幾點注意事項,打造高效課堂。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2

自2月17日開學以來,我們物理組全體成員按照學校要求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賽課活動。活動自2月18日開始,3月11日結束了第一輪,一共12位老師參與講課,其中分為「新授課」和「復習課」兩大類型,基本都是以「同課異構」為基礎展開。通過聽課,讓我感觸頗深,收獲多多,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實驗教學融入課堂始終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對學習物理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教材中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貫穿初中物理教學的始終。老師們在實驗的設計上可謂是各有千秋,亮點紛呈。

亮點集錦:例如林芹、杜家炎、李海榮老師充分發揮生活中常見物品的作用,讓學生在快樂中感觸到彈力的存在,體會彈力的產生,貼近生活實際,有助於學生對彈力的理解。再如田波、張峰兩位老師也是充分發揮學生課桌上現有物品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體會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比憑空猜想更有說服力。王學軍老師所執教的《磁生電》一節也將演示實驗的重要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自製線圈模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發電機的發電過程和原理。

美中不足:一些演示實驗的可見度不高,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不明顯,這時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重要作用。為此學校專門為實驗室配備了十多個攝像頭,藉此可以將演示實驗通過電腦投放到屏幕上,增加可見度,希望在第二輪賽課時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放大作用。

二、同課異構貫穿賽課全程

同課異構可以讓聽課的老師通過對這些課的對比,結合別人所取得的效果,找出別人的優點和不足,然後反思自己上過這節課所經歷的過程,真正做到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賽課過程中,林芹、李海榮、杜家炎三位老師共同執教了《彈力 彈簧測力計》一節;田波和張峰兩位老師共同執教了《重力》一節;孫慶慶、袁玉妙和我三位老師共同執教了《機械運動》一章復習課;房建剛、王宜章、劉翠雲三位老師共同執教了《聲現象》一章的復習課。由於王學軍老師在講課時新授課尚未結束,因此執教了《電生磁》一節。值得一提的是在孫慶慶老師講完之後,為了更好的探討我校物理復習課的基本模式,借區教研室蒞臨我校督導檢查之際,袁玉妙老師專程從現代校區趕往奚仲本部,用別人的班級再次和我舉行同課異構,教研室的黃老師對我們兩節課進行了點評,對我校復習課的模式起到了點撥引領的促進作用。

三、學生主體地位明顯增強

無論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所有的老師都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新授課中,不管是展開實驗,理順實驗環節,明確注意事項,設計電路,設計數據表格,分析數據,總結結論等等各個環節,都以學生的主觀認識為基礎,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設計,教師以問題為引導,但答案都是從學生口中講出來的,推動了學生的思維,完成了思維過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效果明顯。復習課中,無論是基礎知識回顧,還是知識建構、對點訓練、達標檢測等各環節都是學生自主完成,連出現的問題都由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解決,甚至個別疑難的問題,都是由學生代替老師講解,老師只需要點撥引領即可。

四、美中不足之處

個別教學環節有待改進,重點的內容處理的稍顯倉促,不是十分到位。板書過於簡單,層次不夠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此次聽課活動的一點感受,也是收獲,對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大啟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借鑒運用,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同學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3

本學期物理組全體教師積極配合落實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以教學常規管理為基礎,以學生自主教育為重點,以改革教學方法為抓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加強實驗教學為突破口,全面進行了物理教學改革的實踐,出色的完成了物理教學任務。組內教師形成你追我趕,人人爭爭先的良好局面。

本學期組內的全體教師認真學習了中學生自主教育有關理論,積極參與到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教學大討論中去。在提高對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的認識的基礎上,將中學生自主教育的有關理論與物理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學的常規管理與二期課改思想的滲透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應用常規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的四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全體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而且增強了物理教學改革的意識。為了使大家能夠真正理解課改思想的思想,我們多次學了新的物理課程標准,積極討論,教師們不僅更進一步理解了課改思想精髓,而且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為教學實踐奠定了基礎。

教學的常規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在平時的管理中強化了常規管理,從加強備課入手,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寫詳案。組內的老教師都能以身作則起好帶頭作用,青年教師也不甘落後,他們發揮了各自的特長,使我組各年級的教學質量都比較高,初二、初三的考試均超了區平均分。

為在組內形成互相學習的良好風氣,按學校要求我們互相聽課巍然成風,不僅按學校要求都完成了聽課任務,而且評課極為認真,互相討論,指出不足,通過聽課評課使大家都有收獲。

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我們非常重視每節課的演示實驗和每一個學生實驗,不僅實驗的開出率非常高,而且增加了一些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組內的全體教師不僅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完成了許多額外工作,如張宗雄老師負責管理物理實驗室,其他老師都還有許多其他兼職工作。

總之,物理組是一個團結奮進,改革向上的教研組!我們一直在不斷的做得更好!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4

本學期物理組在學校教導處的直接領導下,積極落實教研組工作計劃,以教學改革為抓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積極推行集體備課制度,把狠抓課堂教學和落實物理基礎知識作為教研工作的重點。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專業素質

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准及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的理論和有關課程改革的材料,注重實效,通過學習,轉變教育觀念,領會新課改精神,以求實的精神、務實的態度扎實地工作。

認真學習、鑽研新教材、掌握其體系,把握其規律,找出新舊教材的區別,切實做到了:備課有底,教學有數,指導有法。基礎年級比較注重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使學生喜歡學物理;高二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學會學習。高三年級要面向高考注重基礎教學,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吸取傳統教法的精華,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適應當前形勢,適應本校學生實際的新教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用多種手段和設備促進物理教學。

2、加強集體備課,發揮教研組的團隊作用和協作能力

強化群體意識,發揚團結協作精神,加強了集體備課,做到資源共享,集思廣益。集體備課做到了:每次備課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新教師要求備詳案。同一備課組力求做到了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輔導資料及作業。課後要及時鞏固、及時反饋、及時總結。集體備課積極發揮群體效應,重視研究教法學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注重解決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及時交流教學經驗,經常進行反思。

在構建物理學科知識體系同時以備課組為單位,以教研組為依託編寫了學科教學手冊,同時兼顧了能力滲透。主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精講精練,注意各種高考知識點的全面復習和梳理,常見題型解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扎扎實實地夯實基礎。

3、落實常規,提高教學質量

落實教學常規,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認真完成各項教學指標。

精心制定教學計劃,認真研究課標和教材,不斷搜集教學信息,把握教學動向和對學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總課時數及學生學習實際,合理科學制定年度學科教學計劃、目標及措施。

課堂做到了積極到位:課堂教學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吃透教材、鑽透考綱、摸透考生,知識講准、重點講透、難點講清;堅持抓基礎、求落實;突破」能力培養這個一個難點。要求講法得當,照顧全面。充分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遺留問題,要求在復習的同時,更正補充,不留死角。

加強物理作業的規范:注重教學過程中作業的科學性,規范性。強調解題過程,物理思路清晰、書寫格式規范,做好章節過關題。作業批改重在建立學生檔案,做好批改後的`作業評講、檢查更正情況。

加強練習和檢測:題目要認真篩選、補充,精選精練,基礎題要練夠,訓練題要練足,測試題要練精。搞好檢測和考評:練習與試卷由備課組安排集體命題,難度適中,難易搭配,找准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及時評講。在評講中要突出重點,講准講透、提倡歸類講評,注重小結,提倡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注重能力培養。

4、注重教學研究,落實課程建設

認真開展教科研工作,提高教研能力:加強學習現代化教學技術,並研究現代化教學教學技術和物理教學的有效整合,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力爭開發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課程和教輔資料,努力提高本組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

落實課程建設:本組將進一步優化基礎型課程,通過抓基礎、重能力來促進物理教學,同時還要進一步培育校本課程。信息技術老師都有研究課題,每學期都開設了拓展性課程,本學期還將繼續開設,並努力整理有關資料,形成特色。高一、高二的物理老師都至少准備開發一門校本課程,其中羅西書老師的物理競賽輔導可以說已比較成熟。

加強了競賽輔導:組建了高一、二年級物理興趣小組,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提高競賽成績,培養物理尖子生,下學期將參加黃浦區和市級物理競賽。

本學期我們物理組教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優化、細化課堂教學,改善教學層次,構建教學結構。重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和情境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5、加強了校本研修,梳理了學科的重點知識、編寫了學科教學手冊

物理組教師的電子化教案已經比較完善,我們按照學校的要求,以備課組為單位做了布置,以一個月或一個物理章節為周期,先構建知識框架,再強化實施策略,最後做好了反思優化建議。完成了《物理學科教學手冊》和《信息科技學科教學手冊》。

當然,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化、強化,教研組的教研功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物理教研的活動總結5

本學期以來,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各位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綜合組全體教師按時完成了學校交給的各項教學教育任務,歸納起來,具體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通過學習,教師們都端正了教學思想,改變了教學觀念。不再像以往那樣把一些科目當成所謂的副課,而是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把課上得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綜合科目的積極性。

二、 科學教師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實驗儀器和身邊能找到的材料,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且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

三、 體育教師在上體育課時,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體育的訓練,每堂體育課都有側重的訓練項目,做到上課下課兩次結合,准備活動充分,訓練到位,安全措施有保障,全學期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

四、 政治教師認真了以往的教學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全校政治學科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 本學期各學科老師都開展了教學公開課,通過聽課,評課,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效果很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動,大家共同探討教學中遇到的難題,交流教學經驗,對全體教師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提高。

不足之處是有個別教師教學責任心不夠強,教案書寫不夠認真,資料不夠完善,有部分學生對科目的意義認識不足,對科目不感興趣,在以後的工作中,希望各位教師再接再厲,把工做得更好。

;

Ⅷ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研究論文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研究論文

第一篇

一、緊密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引出物理問題

教材知識是經過抽象概括的,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形象思維依舊起主要作用。要讓學生對抽象的物理知識有深入的理解,那就需要在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從生活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物理知識(現象),並提出相關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物理。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現象。初中學生好動、思維敏捷,但歸納概括能力不強。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以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提出問題,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中,學生剛接觸物理,對一些物理現象還較為陌生,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知道聲音是什麼,但對聲音產生的條件還較為模糊。為此,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課本、課桌、手等製造出聲音,接著再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從而順利引入課題。其次,要注重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現象,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在物理教學中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和播放功能呈現物理現象,直觀而生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熔化和凝固」教學中,為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教師以多媒體展示鐵礦石在高爐中熔化為鐵水,從高爐中倒出的鐵水凝固成鐵板;實驗室里在低溫狀態下製得液態氧、氮和固態氧氮;不同季節、氣候下的水的狀態變化,然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熔化的例子,從而引入學習內容。

二、藉助生活經驗,探究分析物理問題

初中物理所研究的內容大多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對很多物理現象有常識性認識,但沒有經過抽象概括。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探究和分析物理現象,通過對多個具有共性的物理現象的分析,找出其本質屬性,從而抽象出物理知識,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首先,藉助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如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是難點,教學中教師先用幻燈展示地面上的兩個大小一致而深度不一的鉛球留下的印記,讓學生分析哪個印記是較高處鉛球落下時留下的,學生根據「爬得高、摔得狠」的生活經驗很容易知道印記深的是較高處鉛球落下時留下的。那麼,為何更高處鉛球落下時所留下的印記就深一些呢?以此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很快明白鉛球越高,下落到地面時的速度越快,在此基礎上引入實驗探究,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其次,要注重藉助小實驗引導學生分析物理問題。在物理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學生生活中沒有看到或很陌生的現象,此時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現象,教師就可藉助小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如聲音的傳播中關於「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的知識點,因學生生活中真空現象很少,教師直接講述效果不是很好。教學中教師可將一個小鈴鐺放入燒杯,讓學生搖晃並聽其發聲,然後利用注射器抽出其中的空氣,再讓學生搖晃聽,這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不但印象深刻,也能很好地理解「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實驗,自製實驗儀器進行實驗,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物理知識。

三、結合生活問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更加註重對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構建物理知識,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設計具有可行性的實踐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堂知識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藉助物理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課堂教學後,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藉助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如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為什麼是一個凸鏡?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工人師傅在砌牆時,為何常常利用重錘線來檢驗牆身是否豎直?如何檢驗?其次,要引導學生利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如夏天天氣太熱,有什麼方法降溫?汽車發動機常常用水來散熱,如果不用水,又有什麼好辦法等。

第二篇

一、入門階段的現象引入

初中的物理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是既陌生也熟悉。說它陌生,是因為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物理專業知識和概念,這是學生以前所不曾見過的,而且有的概念非常相近,稍微不注意就會造成混淆。說它熟悉,是因為所學習的知識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在小學的自然科學課程裡面學過,但是稍微深入一點,學生便弄不清其中所存在的一些物理原理。因而對其來說,怎樣恰當的引入物理課題成為了教學的重點所在。事實證明,採用與生活實例相結合的方式來引入所產生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在初中物理的「摩擦力」概念引入中,我們可以從班上挑選出一名身體比較結實強壯的男生,然後挑選出一名嬌小的女生。讓穿上旱冰鞋的男生和穿著平底鞋的女生之間進行拔河比賽。讓同學們預測拔河的結果,最後對所有的同學進行追問道,為什麼男生會輸給女生呢,是因為男生的力氣不夠大嗎?此時同學們紛紛就剛才看到的現象討論起來,有人說是由於鞋子的原因,而有人說這是運氣造成的結果。這時我在順勢的拋出「摩擦力」這個概念,這樣產生的教學效果比起直接切入來要好得多,同學們也能夠從這次拔河比賽中體會出更多的「摩擦力」,從而對於課堂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講解時期的實例闡述

初中物理的學習中存在著大量的定律需要學生去學習,這些定律不僅讀起來拗口,記憶起來也不是很方便,許多同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消了對於物理學習的信心。物理定律就像我國古代的文言文一樣,其闡述的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內容,只要經過適當的翻譯,將其與現代生活關聯起來,理解其中的內涵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此,從在抽象的物理定律與具體的生活事務間搭建一座橋梁,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中找到突破口則為我們教學提供了一條捷徑。比如在講解到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對於力只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使得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解釋感到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引入生活中踢足球的例子來說明。足球為什麼會從靜止的狀態突然動起來(運動員的腳給予了足球一個向前的,改變運動狀態的力作用)、足球為什麼會在空中運動這么長的時間(運動中並沒有力來維持這個狀態)、足球最後在草地上的速度會減為零(足球與草地之間的摩擦力作用使得足球的速度降為零,足球的運動狀態再一次受到力作用而改變)。如果我們以上述方式來講解牛頓第一定律中所蘊藏的規律,那麼學生學習起來也就相對容易的多,學習的時效性就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三、實驗過程的生活回歸

在初中的物理教學中,實驗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在實驗環節中學生們可以體驗到動手帶來的快樂。但是當前的初中物理實驗存在著一個小的問題,那就是實驗過於的簡化,以至於顯得與生活脫節。本來初中的物理實驗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為藍本的,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將其進行一定的簡化,但是有時候這種實驗在簡化後反而看不到生活中的影子,偏離了原有的教學軌道。因而怎樣還原實驗的本身,讓其回歸生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成了我們所必須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對於摩擦力方向的`判定上,同學們往往拿捏不定,我們不如擺脫現有實驗條件的束縛,邀請學生到結冰的草地上,讓其擺出加速滑冰的姿勢。學生們一隻腳向前滑動,另外一隻腳使勁的向後蹬地。這時人體應該受到兩個方向的摩擦力作用。而人體前進的方向正是摩擦力較大的那個方向,同學們在親身體驗這一差別之後,自然而然會做出摩擦力方向的正確判斷,這比通過簡單的物理實驗判斷出方向來要好得多。

四、習題作業中的問題融入

目前,很多學生能夠在課上對於所學習的物理知識有一個很好的掌握,但是到課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卻難以用物理的角度去解答。這就暴露出學習初中物理是為了什麼這個弊端。學習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但是現在的初中物理課程學習好像並不是以這個為出發點的,反而是以為了對付考試為主要目的,顯然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要想方設法的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這個瓶頸,幫助他們發現和發掘這其中背後所蘊藏的物理原理。為此,在課後習題中融入與物理有關的生活現象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比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道這樣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後統計出家中家用電器的功率,學生在完成這個作業的過程中,便會對於電功率這個概念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去查看家中的電表,嘗試著讀出上面的示數,這樣學生立馬能夠將課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技能。還可以讓學生對著這個月的用電賬單來核對下家中的用電情況,根據賬單上的數字,要求學生從用電金額中換算出實際的用電量,學會千瓦時和度數之間的相互轉換。綜上所述,要想實現中學物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結合,我們必須抓住物理教學的四個主要方面,即入門、講解、實驗及作業。在入門階段用清晰,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在講解中輔助以生活實例,在實驗課上走出實驗室的束縛,在課後的作用中加強與鞏固。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夠真正達到提高實效的目的。

;

Ⅸ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徵與教學方法

只有掌握了物理規律,才能遵循這些規律去分析、處理千變萬化的物理問題。

物理規律教學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和進程,所以物理規律教學是物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中物理的基本特徵與教學方法

1物理規律定義

《中學物理教學論(閻金鐸田世昆主編》中對物理規律的界定: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它反映了物質運動變化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揭露了事物本質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

簡單的說,物理規律就是物理過程中各物理概念之間的必然聯系。

例如,牛頓第二定律反映了在一定條件(①宏觀物體的低速運動;②物體的平動;③在慣性系中運動)和一定的單位制下物體的加速度、質量跟所受外力的關系,由F=ma所表示。

物理規律包括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則、公式

物理定律:多數是建立在大量觀察和實驗基礎上,而後進一步經過實踐檢驗而確立如焦耳定律、歐姆定律等。

物理定理:根據一些定律或理論,運用數學方法推導出來。它們的正確性取決於所依據的定律、理論的正確性,及所依據的數學推導過程的正確性。最後也要經過實踐檢驗。如動能定理、動量定理等。

說明:有些情況下物理定律與物理定理的界限並不明顯,某些以實驗為基礎,概括實驗數據得到的定律,也可以根據某些物理理論用數學工具推導出來。有些規律,如萬有引力定律,並不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是通過數學推導出來的,由於它的普遍性及重要性,也叫做定律。

物理原理:如功的原理、光的可逆原理,大家公認具有普遍性,可以作為其它規律的基礎,但無法用別的規律去證明,它們常以原理、方程、方程組來命名。

法則、定則:還有一些內容並不屬於物理學理論體系中的基本規律,但仍可作為物理規律來看待如二力平衡條件、物體浮沉條件、光的直線傳播、平面鏡成像特點、晶體熔解與凝固的特點及安培定則等。

2物理規律特點

(一)、物理規律是觀察、實驗、思維、想像和數學推理相結合的產物

例:牛頓第一定律是以大量實驗為基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經過推理想像(不受外力的作用:(條件))得到的規律,是實驗、推理、想像相結合的產物。

(二)、物理規律反映有關物理概念之間的必然聯系

物理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共同物理屬性和本質特徵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與實驗測量結果相對應。

規律是表示有聯系的概念之間的關系,並用邏輯語言(數學)將此關系表示出來。

例:牛頓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質量、加速度的關系。

(三)、物理規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建立規律時通常都要採用理想化處理方法:把研究對象理想化、把物體所處條件理想化、把物理過程理想化,忽略次要因素;同時測量誤差也是不可避免的。這都使得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物理規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的特點。

例: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條件是質點 平動、慣性參照系。

3初中物理規律的分類

根據物理規律的得出過程,將物理規律分為:實驗規律、理想規律、理論規律。

實驗規律:是從對事物、現象的多次觀察、實驗出發,在取得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得到的。例如光的反射定律、歐姆定律等,

理想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例如牛頓第一定律。

理論規律:以己知的事實或物理理論為根據,進行演繹、推理,得到在一定范圍內的有關物理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或新的論斷。例如動能定理動量定理。

4物理規律教學過程

物理規律有的是實驗歸納得出,教學時側重於知識的探究過程;有的是理論推導得出,教學時注重的是數學和邏輯推導;還有的是通過建立假設、嘗試性的驗證,教學時注重的是學生信息的接受和儲存。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創設便於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物理環境

目的:引起學生注意、為新課的學習鋪墊、前後呼應

對情境創設的要求: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有利於學生探索規律。

(二)帶領學生在物理環境中按照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來探索物理規律主要是運用實驗歸納法和理論分析法,或者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

初中規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實驗歸納法

1)實驗分析歸納法

由對日常經驗或物理現象的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多用於定性結論。例: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2)實驗數據數學處理法

由大量的實驗數據經歸納和必要的數據處理得到結論。用於定量實驗定律。例:光的反射定律。

3)依次研究兩量法:實驗研究幾個物理量的關系時,採用控制變數法,依次研究兩個物理量的關系然後加以綜合得出幾個物理量的關系。例:歐姆定律、焦耳定律的研究等。

2.理論推導法

1)先定性、後定量分析法

先從實驗現象或對實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推導得出定量結論。 例: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並聯電路電阻的研究。

2)理想實驗法(觀察實驗、推理)

在觀察實驗或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提出假說,然後再運用實驗或理論加以檢驗,修正假說,得出科學的結論。例:牛頓第一定律。

3.啟發講授法

教師通過各種生動形象的事例、圖片、演示實驗,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重點在於解釋概念、論證原理、闡明規律,系統地講解物理知識,揭示事物的矛盾,講解問題的關鍵、要害,為學生創設信息加工的外部條件,以增進學生了解和記憶。例:分子動理論。

(三)引導學生對規律進行討論

對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規律,都要使學生理解它的物理意義。

文字語言表述的物理規律:

(1)對規律建立的事實基礎進行分析、研究;

(2)對文字表述的本質有一定認識;

(3)弄清文字表述中關鍵詞語的含義。

案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a.關鍵詞語:「總保持」:「和原來一樣」。

「或」的含義:不是「和」的意思,而是非此即彼。

b.成立的條件:條件是不受一切外力(不是合外力為零)。

數學公式表述的物理規律:

(1)了解它是怎樣建立起來(運用哪種方法得出的)

(2)公式所表示的物理意義

案例:歐姆定律U=R/I

a.首先應知道公式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然後知道公式的物理意義。

公式含義:要知道誰表示屬性,誰表示條件。(U是條件,R是屬性,I是結果。)

b.明確規律適用條件及范圍:

適用於金屬導體,不適用於高壓導電液體、高壓導氣體、含電源電路、有非電阻元件的電路。

(四)引導和組織學生運用物理規律

用典型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的共同討論,使學生活化對物理規律的理解,逐漸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初中物理學習的壞習慣與好習慣

初中物理學習的壞習慣

1. 課堂上不認真聽課

基礎知識主要來自於課堂學習,而課堂效率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課上是否認真聽課,倘若上課開小差,就很容易錯過某個重點知識的講解,導致課下花費很多時間去理解。

2. 學習無規劃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麼,該干什麼,老師和家長讓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

要知道,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計劃性都很強,小到每日計劃,大到學年計劃都安排好了。所以,一個針對性地學習計劃是很有必要的。

3. 邊做題,邊翻參考資料

有的孩子邊做物理題,會邊翻參考資料,比如做到某道題時,忘記了公式翻一下,忘記了某個步驟翻一下,雖然對著書上的知識點也把這題做出來了,但是下次再遇到很有可能還是不會,最終結果還是不會做題。

這樣做物理,就和開卷考一樣,考完就忘了,很可能導致長時間掌握不住這個知識點,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東西記在腦子里。一來能節省時間,二來能夠快速提供解題思路。

4. 只做題,不思考

物理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思考對於物理的學習是最核心的,做題更是如此。不堅持去思考、聯想、類比、總結,那隻相當於背書。

做題時要學會思考題中所包含的知識點的運用,題與題之間的異同、聯系等。

通過思考整合知識點,就會慢慢提煉出思路,以後再解這類題就會順暢很多。每思考一次就會加深一次印象,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5. 打草稿,隨心所欲

每個班都有不少孩子因為草稿亂七八糟,條件寫錯或者抄錯了答案導致扣分,這就是隨意打草稿的後果,而且一但出現錯誤也不容易檢查到,或者需要再回顧做題過程的時候,根本找不到頭緒。

養成打草稿注意條例清晰的習慣,有助於培養自己清晰的思路,通過這個習慣的養成會慢慢提升對復雜計算的信心和仔細程度,考場上才能做到快與準的統一。

例如將草稿紙對折,或者畫出區域來,都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

6. 看完答案,就不管了

僅僅粗略地看看最後的答案,就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解決問題,這是學習過程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錯誤。

做完物理題和考試考完後,一定要多分析做過的題,尤其是對試卷上的錯題進行分析整理。最好專門整理一個錯題本,將錯題分類整理,定期翻閱。

7. 刻意練題

練題,的確是提高物理成績的有效方法,但練題也要有針對性,有的孩子練題是沒有計劃,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掌握情況,隨隨便便找一些題當作業一般做完就了事;

並沒有思考這些題背後的思路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樣練題,只能是事倍功半。

多分析錯題,找到自己的知識漏洞,再根據知識漏洞去找一些有針對性的題進行聯系,從而掌握著類題的解法,觸類旁通,何愁還會丟分?

初中物理學習的好習慣

一、多觀察、打好物理基礎

1、對於學生來說,學習初中物理在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很有趣的,因為物理這門課是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很多初中物理的定理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但是到了後期很多學生會覺得物理很難學不好,這是因為後期有什麼題是需要計算並且思考的,所以如果初中生們想要學好物理,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礎打好,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和身邊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2、初中生在學習物理的時候,基本的公式、規律、概念是必須要記得的,這也是物理中最基礎的內容了,初中生想要輕松的學習物理,那麼就一定不能死記硬背,要靈活的運用初中物理的題,這樣才是比較正確的方法。

二、建立物理的錯題本

1、其實包括初中物理在內很多題目都是需要反復的更改的,再聰明的學生也不可能一道題都不錯,那麼如果初中生們在物理知識點上出現了錯誤,可以選擇把這些錯誤總結出來,然後定期的去清理自己的錯題本,把之前做錯過的題都重新做一遍。

2、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的初中生覺得自己的物理題怎麼做也做不好,甚至一個類型的題都有有些困難,那麼這時候初中生們就要學會在物理題的根本上找原因,做不好類型題肯定是因為某個知識點沒有掌握清楚,初中生們這時就要學會從根本上找原因了。

三、養成良好的物理學習思維

Ⅹ 請選擇一個中學物理教學研究的課題,闡述研究目的、意義、方法和過程

HAHAHA,做課題研究有象你這樣做的?難道是你首次做課題?還不知道基本要點?
府前中學物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的背景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英國科學家培根有句名言:「習慣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天性。習慣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識、思想中起著巨大作用。好的習慣能讓人受益一生。壞的習慣有時會毀掉一個人的一切。」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國內外教育教學研究資料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重要位置。由此可見,學校在培養人的途徑中,習慣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終生受用!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我國教育目前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以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的精髓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保證則是學會學習,即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通常以示範、例題、講解為主要方式。在客觀上形成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課堂中幾乎看不到猜想、實驗、觀察、推斷等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探究活動。教師應從學生好表現,求參與的心理需要出發,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又是學習習慣的重中之重,再者初三物理是起始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會為高中的後續學習鋪路架橋,因此,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是物理教學中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通過研究,探索培養學生良好自主學習品質的有效途徑、方式方法、目標效果、操作步驟等,通過情境指導、主題活動等激活物理課堂教學,重點以激發「興趣」為基礎,培養「習慣」為核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目標,將其心智能力與操作能力有機融合,根據實際情況以及相關理論制定科學的指導方案,加強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中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指導與培養,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課題組教師著力進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課堂改革實驗。在實施研究過程中突出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習「自主」。把「問的權力、讀的時間、講的機會、做的過程」還給學生,鼓勵參與。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發現規律和掌握規律,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把握教學創新點。創設物理課堂教學「完善個性,尊重人格,崇尚自由,終身發展」的教育氛圍。

三、本課題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自主學習的精神是國內外許多教育家、學習理論專家所積極倡導的。對於初中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一直以來就受到國內外教育專家的關注,也產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初中生學習習慣的研究缺乏分層面的細致指導與相關指導的策略。針對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不同年段和學科特點的學生良好自主學習品質的指導策略不夠細化,而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的研究將切入點放在分層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指導,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具有實際指導價值,具有理論價值。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本身的作用具有關鍵性,任何別的因素(如教師與教材等)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自主學習同積極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們認為,自主學習所涵蓋的意義與內容要更廣泛一些。要實現學生的物理課堂自主學習,有著許多因素和條件。

我們認為即將構建的物理「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應有以下突破: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建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②教師能發揮指導作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上下功夫,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因素;③課堂信息反饋渠道多元、暢通。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在初中物理課的學習過程中,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自我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學生自己處於主動學習狀態中,遠期作用是使學生自己具有自主的繼續學習能力。本研究通過深入的調查和探索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物理品質的養成上存在的問題,找出規律,以理論為引導,探索相關教育策略,為廣大基層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實踐提供指導,具有實踐價值。

理論價值:按照自主學習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努力實現學生自主發展的目標,有利於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有利於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敢於競爭、善於合作的良好品質;有利於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動手、精於實踐的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條現實性道路。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我們認為,本課題取得較滿意的成果是完全可能的,這是因為:

人員結構方面:

課題組隊伍構成合理,以研究人員和教師為主體(包括中學高級教師、威海市物理學科帶頭人、物理助理教研員等),以各方面專家為依託,研究中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交流,能推動課題的深入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證。

資料准備方面:

在研究的內容上,重點放在新課程下將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成教師的教學行為上,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有提高學習質量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後盾和成功保證。

環境條件方面:

我校有著良好的師資條件,能為學生創造各種所需的環境,再者我校學生來源廣泛,家庭情況有很大的差別,為科研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場所和個性差異的研究對象。

科研手段方面:

本課題將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個案分析法等,通過信息技術等電化手段促進學生良好物理學習習慣的形成。

閱讀全文

與中學物理教學論研究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