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幫忙想一個初中物理課題題目,最好新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有別於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但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互相滲透的,在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研究課題,對這些課題研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識、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被學生接受,教師非常好把握。1、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拓展視野,選擇物理學史作為學生課外研究的課題選擇這類課題可以使學生心理放鬆,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指導學生把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物理學家的成長過程;牛頓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重大理論的發現過程等內容作為研究的課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每個小組接受一個課題,然後再在組內分解成若乾子課題,學生可以在課外花費不太多的時間,通過網路、圖書館、家長和老師就很容易搜集到這方面的內容。
㈡ 初中物理備課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備課教案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於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麼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麼;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能夠實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並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准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能夠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麼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麼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後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麼」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能夠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理解,並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於想想議議中的問題,能夠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於我國衛星發射的情況和衛星運動的資料。
【課題】
長度的測量: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於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准確使用刻度尺並對使用的准確和錯誤能有準確的判斷。准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准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能夠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實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續的各種各樣的測量,並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准,所以長度有單位,能夠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點,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協助學生想像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准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能夠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並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准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能夠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理應討論不按照準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註明單位,並理應在讀出准確值後,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准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所以木塊的長度是:。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能夠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能夠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准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於"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麼是誤差,誤差是怎麼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能夠讓學生討論後得出。
因為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能夠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查閱關於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
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於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於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水準
2、內容的祥實水準
3、資料本身的豐富水準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學習機械功、功率。機械功、功率是「機械和功」這一章的第二節,是為下一節學習「機械能」打基礎的,同時也是本章學習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礎,更是高中學習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恆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的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義。在學習本節前,學生已經學過「力」、「物體的運動」相關知識,對「力」和「距離」這兩個概念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容易將生活中的「做工作」與物理學中的「做功」混淆,對費力而未做功的現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嗎?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呢?本設計期望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找到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實驗、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計算功的大小,並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與功率有關的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單位。
能用公式p = w / t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和方法
經歷比較做功快慢的活動,認識功
率概念的建立過程中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
難點: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彈簧測力計、木塊、鉛球、秒錶、礦泉水瓶、直尺等。
2。各種做功和功率的圖片、視頻等。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為機械功、功率等兩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
以觀察生活中的實例為基礎,以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建立機械功的概念,並能實際測量物體做功的大小;通過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
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測出自己走上樓梯和跑上樓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不同同學測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的人,上樓時做的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怎樣才能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尋找方法,最後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過列舉一系列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生活中的「做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學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舉例並通過討論、辨析,搞清怎樣才算做了功。
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通過活動、討論,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做功」與」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僅有大小,還有快慢之分。通過學生
實驗、舉例辨析等自主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教與學能達到最佳的結合。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及主要環節
活動ⅰ閱讀討論
閱讀活動卡p16上的小故事,討論問題。
閱讀教科書p13「機械功」,建立機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視頻
觀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動ⅱ 討論
討論做功的要素,知道機械功w = f·s。
活動ⅲ應用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分析例題,鞏固練習。
活動ⅳ學生實驗
進行活動卡p18活動,記下自己兩次登樓的高度和所用時間。
活動ⅴ分析數據
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多少;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寫。 活動ⅵ比較快慢
進行活動卡p18交流與合作,完成表格填寫,尋找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ⅱ 應用
一些常見機械的功率。
3。教學的主要環節本設計為兩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機械功」的概念,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第二環節通過實驗,分析實驗數據,感受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引入
1。閱讀活動卡p16小故事,討論
回答問題。
在兩人用力大小和移動物體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人貢獻大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力的大小」及「移動距離」這兩個量。
新課
2。機械功
問題
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觀察、討論
觀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視頻,描述觀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體移動的距離大小。討論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閱讀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了一段距離,物理學上稱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了功。
公式:w = f·s。
單位:1焦=1牛·米
體會1焦的大小。
知識應用
3。應用
問題
任何情況下力都對物體做功嗎?
活動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例題
計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做功值。
教科書p14例題1、例題2。
布置作業
①教科書p17,1、2、3題。
②學生實驗
測一測自己上樓做的功。設計方案,測量自己走上樓和跑上樓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測量數據填入活動卡p18的活動表格中。
第二課時
引入
1。分析實驗數據
分析活動卡p18上表一中測得的實驗數據。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嗎?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嗎?
新課
2。功率
問題
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結論
相同時間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較所需時間的多少。
採集數據
任選幾位同學的登樓梯數據,填入活動卡p18表格二中。
問題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發現,不同同學做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結論
比較物體單位時間做功的多少。 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稱為功率。符號為
p。
公式:p=w/t
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
1瓦 = 1焦/秒。
體會1瓦的大小。
功率單位的由來
介紹瓦特。
知識應用
3。應用
視頻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見功率的大小。觀看汽車發動機、摩托車發動機的銘牌。
例題:
教科書p15例題3、教科書p16例題4。
閱讀教科書p16閱讀材料、sts另一個功率單位——馬力的由來。
布置作業:
教科書p17,4、5、6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2、能准確記錄實驗數據。
水平目標:
1、觀察和實驗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實驗的基本過程;學會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2、應用水平:解決實驗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思考實際現象中的問題。
情感目標:
1、教育學生愛護儀器設備,培養愛護公共財務的品德。
2、良好的實驗習慣。
3、記錄數據要如實,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學生要先觀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應讓學生養成好的測量習慣,使用測量儀器前理應觀察清楚。教材對減小誤差沒有做過多的要求,沒有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測量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時,只注意要在記錄結果時,估計一位,並註明單位。
測量細銅絲時,要強調緊密纏繞,測量的長度值除以圈數,就是細銅絲的直徑。測量硬幣的直徑時,要求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 主要使學生在動手中學到知識,並強調實驗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
教法建議
本節為學生第一次動手實驗的課程,理應遵守實驗室的規則,做實驗一般應注意的問題,養成嚴肅認真的實驗態度,記錄結果時,理應尊重實際,不能隨便改動數據,對於結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課題】實驗:
用刻度尺測長度
【重點難點分析】
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准確讀數,用特殊方法測量長度。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介紹實驗室的規則,說明物理實驗理應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學的實驗態度。
2、按照實驗步驟實行實驗
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磨損;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結合上一節的內容,讓學生能敘述刻度尺的准確使用的方法和讀數的規則。
測量課本和作業本的長和寬,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注意註明單位,在讀數時,理應在准確值後面估計一位數值。
學生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理應注意把鐵絲緊密纏繞在鉛筆上,測量出總的長度,除以圈數,得到細銅絲的直徑。記錄數據後,理應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一篇紙張的厚度,然後總結這是用累積法測量,今後這種方法還會用到,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這種方法經常用到。
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硬幣的直徑,理應讓學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夠想出方法。之後,用板圖協助說明,並在記錄完成後,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測量錐體的高度,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長度等等,有條件的學校能夠用動畫來展示,也能夠用圖片協助學生想像,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准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能准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准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知道什麼是誤差,什麼是錯誤並區別誤差和錯誤。
水平目標
1、培養觀察水平: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培養思維水平: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鍾的時間,理解到人的感覺並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實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並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協助學生分析如何准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於「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於「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麼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於測量部分,因為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應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夠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總結出「感覺並不總是可靠的,需要實行測量」的結論。教師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於長度的單位,理應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點,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於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理應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於准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並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准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後,引導學生勤於思考著重理解,分析准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麼是准確的測量。
關於准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註明單位,理應在今後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能夠了。在准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於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並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於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水平目標:
1、觀察實驗水平: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水平: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理應多聯系實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理應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能夠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能夠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能夠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㈢ 初中物理新課導入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
俗話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就應該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其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探索目標和正確的思維方向,這是一堂課成功的前提。
那麼怎樣提出課題、導入新課呢?通過實踐教學,我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由科學史實導入新課
一些科學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來導入新課。例如講簡單磁現象,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導入新課;講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稱皇冠的故事或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導入新課。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有助於啟發學生進行科學思維,也是生動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很受學生歡迎。
二、由生活中的錯誤經驗導入新課
生活中的經驗有正確的和錯誤的兩種,有時利用學生生活中的錯誤經驗來導入新課,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講慣性定律時,可先提問學生:「維持物體的運動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體是不是一定受一個大的力的作用?」對這些問題的肯定的答案是錯誤的,但學生常常認為是正確的。產生這種錯誤的根源在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靜止的車,人推它才動;靜止的樹枝,風吹它才動;靜止的球,腳踢它才滾,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這些物體是不會動的。當老師把學生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生活經驗,給予否定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頓時集中到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這樣就巧妙的導入了新課。這種導入方法不僅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明白生活中的經驗在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之前還是粗淺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要正確認識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還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分析。通過學習,學生對原有感性知識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獲得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十分有益。
三、由生活中熟悉的現象導入新課
採用學生所熟悉的現象也可以用來導入新課。例如講「壓強」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想一個問題,人在爛泥地上走和在爛泥地上墊一塊木板後再走,兩種情況下,陷入泥里的深淺是否一樣?為什麼?從而提出本課要討論的問題——壓強。又如講「慣性」的時候,可以舉出鋼筆出水不暢時,甩一甩,墨水就出來了;汽車起動、制動、拐彎時乘客有傾倒現象等事例,來導入新課。
㈣ 初中物理教研活動主題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研活動的主題有很多,例如討論教學計劃,例如討論專題,或者是討論試卷分析,這些都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於,新教師的培養,老教師的經驗傳授也可以在初中物理教研活動中進行展開。每一次考試完了,教研活動都可以開展試卷分析,從而強調試卷的失誤,地方在下一步工作中要進行糾正,同時還要對以後的教學開展做出一些展望或者是計劃。這都是重要的教研活動。
㈤ 不知道物理小課題研究(初中)選什麼題目,請給些建議,謝謝
如果是教師小課題,可選實驗探究方法、課堂提問技巧,不同課型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在實驗中的嘗試……如果是學生小課題,可選物體導電性、蒸發快慢因素,物質吸熱能力,浮力浮沉條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㈥ 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巧妙引入新課題
教材的幾經變更,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跟隨著改進。現行的新課程標准,可謂是要求更高,標准甚嚴。歷經生物教學十五載,飽嘗生物教學的酸甜苦辣,也從中學到了甚多,確實有些淺陋的見解和體會,還望各位同仁來幫助探討和提升。
一、教師的角色要轉型
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實驗、獨立進行科技製作、研究一些新科技問題並完成相關的科研學習報告、進行社會調查以及擴展性學習等多項課題研究工作,這是舊課程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新課程又能讓老師們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取決於教師對研究課題的內容、過程、方法以及相關綜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型教師」。要培養高素質的學生,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高素質的教師,要善於「反思」,增加內涵,提高教師的學識和能力,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突出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師生互動」是否成功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去。
例如,在學習「伸肘和屈肘」時,可事先激發學生進行科技製作「肘關節模型」。課堂上,教師不急於講解,而是先展示掛圖和模型,同時演示自己的上肢,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分析,爾後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激發,師生互動,直觀演示,將模型、掛圖及自己的上肢對照起來,逐一指出肘關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尺骨、橈骨等各結構的位置及名稱,再演示部分結構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和探討,從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動作就是這樣完成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課堂,學生興趣高漲,這樣的課堂,真正的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㈦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幾種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理教學的基石,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基礎.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正確、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有關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淺顯的探討.
1 概念引入的時機
在引入物理概念時不能一開始就告訴學生某個物理概念,然後逐一的解釋其中的每一個物理量的含義,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減 ,因為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那我們什麼時候引入物理概念呢?應該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遇到困難如何來解決?假設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引入物理概念時思維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在「機械功」概念的教學,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力與距離的乘積便是機械功.而是在我們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後,引導學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機械,要想最省距離我們又選擇什麼樣的機械,在學生弄清楚其中隱含了一個規律:省力的時候費了距離,省距離的時候費了力,也就是我們在使用機械時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力與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水到渠成,我們將這一有價值的乘積就稱之為機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學,同樣是在學生完成活動:比較不同紙錐下落的快慢後,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即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時間.那如果遇到在現實生活中路程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的兩個運動的物體,我們又如何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學生提出可以將路程化為相同,也可以將時間化為相同.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將時間化為多少更為簡單呢?在一系列問題解決後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顯得很自然,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質.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從生活實例中抽象概括出來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從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應用於解決問題或做出新的判斷.初三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而且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思維特點加強抽象概括能力訓練同時又很好的解決了概念教學的難點.例如「杠桿」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從許多具體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特徵中抽象概括出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又例如在講授「力」的概念時,先舉出一些實例,如兩個學生相距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計,拉彈簧測力計等,並從這些推、提、壓、拉產生力的不同動作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來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須有兩個物體(不一定是人),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生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其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類比,靈活遷移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復雜的概念.例如:「電流、電壓」概念的教學,電流、電壓是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將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從而引入「電流、電壓」概念,這種處理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學,將功率和速度類比.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同樣的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同樣的功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這樣引入「功率」概念,學生還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質的.
2.3 從學生生活體驗引入
初中學生接觸生活十幾年,也積累了許多生活體驗,這為我們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學生也樂於接受.例如「慣性」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回憶、再現自己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突然啟動、剎車、加速、減速、拐彎等時刻的感覺,通過分析引入「慣性」的概念.又例如講「摩擦力」概念時,直接讓學生體驗手緊貼在課桌上移動時的感覺,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操作演示的實驗,是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通過演示實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物理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時學生會對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接著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也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此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謂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快速地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靜靜地立在講台上自然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帶來震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將易拉罐壓癟的?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
2.5 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在此基礎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鐵比棉花重」、「油比水輕」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難道一根小小的鐵釘會比一床棉被還重,一桶油會比一滴水還輕?」.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既然用「重」、「輕」已不能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應怎樣來描述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實驗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視概念引入的時機.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㈧ 誰幫忙想一個初中物理課題題目,最好新穎點的,拜託了
No1.好的物理教師都是「業余魔術師」(各種漂亮的現象各種用啊,電磁、力學很多可以用來做「魔術」,初中的孩子,簡單的魔術就夠用了)
㈨ 對於初中物理,採用什麼導入比較好
初中物理課導入方法:
一、生動的語言引入。
1、物理故事(物理學史)引入法2、法成語和詩詞導入3、懸念疑問引入法。
二、事例現象引入。
三、有趣的實驗引入。
四、快樂的游戲引入。
五、多媒體課件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