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公式中 聯立是什麼意思(順便舉個例子)
聯立就
是把幾個等式放在一起,類似於解方程
比如
v^2=2as
(1)
a=f/s
(2)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聯立(1)(2),解得.....
Ⅱ 物理的,不知道怎麼聯立
聯立,就是把相關的幾個公式都寫出來,然後就像解方程組一樣去解就OK了。最後得出的就是這幾個量的關系式
Ⅲ 高中物理如何聯立方程
V1+a1t1= V2+a2t1(a1-a2)t1=(v2-v1)t1=(v2-v1)/(a1-a2)。
公元13世紀,我國數學家又發明了一種列方程的方法——天元術,用「天」、「地」兩字表示不同的未知數,可解二元高次聯立方程式。元朝朱世傑所著《四元玉鑒》中的四元術,是用天、地、人、物四元表示四元高次方程組。四元術用四元消法解題,條理分明。
每一個方程中都包含著三個未知數,利用消元的原理依次削減方程中未知數的數目,使之減為二個、一個,就可以求得所需的結果。這和現代代數學中通用的方法實質上是一樣的。
公元5世紀後,印度數學家才能解一次聯立方程式。在西方,公元16世紀後才有討論一次聯立方程式的數學書。至於解高次聯立方程式,則更是以後的事情了。
Ⅳ 高三物理中的聯力問題,聯立不出來,我這樣聯立為什麼出不來要怎樣聯立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程組合起來,就是聯立做方程組。
聯立方程式:方程式是數學中很普通的概念。如果方程式含有一個以上的未知數時,就有一個以上的方程式。有幾個未知數就須有幾個方程式,這樣方程式中的各個未知數才能有確定的數值解。這些方程式聯合起來組成一組,叫聯立方程式。
聯立方程式可表示多種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把若干個方程合在一起研究,使其中的未知數同時滿足每一個方程的一組方程。能同時滿足方程組中每個方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方程組的「解」。求出它所有解的過程稱為「解方程組」。
(4)物理聯立關系是怎麼解擴展閱讀:
聯立方程組的解法:
舉例:如解方程組 {3x-y=-2;2y+5x=26
1、代入法:將1式中 y=3x+2 代入2 式得到 6x+4+5x=26 得 x=2 再代入1式得到 3×2+2=y 即 y=8 方程組解為 {x=2, y=8
2、消元法:1式×2+2式得到:6x+5x=-4+26 得 x=2 代入2式得到 2y+10=26 得 y=8
解法很多,基本的是這兩種。
Ⅳ 物理學方程聯立後怎麼解
不要一個量一個量的帶,要盡可能的把整式整個帶入。還有就是兩個方程整個做比或相加減。說的籠統點就是式子看形勢。 不過還是要注意上課物理老師解方程的過程。理論就這些,要做到還是要靠用心做題。
就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物理公式怎麼聯立
高考評分是見公式給分,這一點都沒錯。曾經一個朋友物理什麼都不會,考試大題就寫公式,結果還得了不少分。還有公式要寫書上的原始公式,就是書本上出現的公式,如果要對原始公式進行變化,要在解答中進行說明。如果是幾個公式聯立得出的公式,要把之前的幾個原始公式寫上,然後後面寫所以什麼什麼,得出推導公式,推導公式一旦推出,就可以直接用。需要注意的是,計算題公式寫完之後,需要分步計算的話,還是要將分步的計算結果寫出,忌諱寫了一大推公式,然後最後寫個答案的那種。
PS:如果需要畫圖,做輔助線的,也要在圖上畫出,然後在解答中進行說明,不能直接用。
Ⅶ 求教高中物理解聯立方程技巧
高中物理解聯立方程技巧是:根據題目所給的已知條件,再根據相應的物理規律列出相應的物理方程。一定要明確要求的物理量與已知的物理量有什麼關系。
Ⅷ 物理問題,咋聯立算
一般用隔離體法,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用力表示,服從牛三定律。然後將每個物體獨立,受相互作用力以及磁場、電場、重力等作用,分別用運動定律、電磁學公式立方程,得到方程組,聯立求解。
Ⅸ 高一物理聯立方程組常用方法
比如用正交分解法解題時,我們先建立直角坐標系,將物體所受的力分解到X軸和Y軸,其中X軸上的所有力的合力為零,這樣就可以列出一個方程;再根據Y軸上的所有力的合成為零列出另一個方程;如果還有滑動摩擦力就根據滑動摩擦力公式再列一個;這樣我們就列出了聯立方程組。注意方程組里先用數學或字母表示。
一般來說,聯立方程就是根據各個條件列出方程,再用大括弧括起來,解方程組就可以了。並且方程列對後,計算過程可以不必寫在解題過程中,因為可能中間過程錯誤而導致失分。
Ⅹ 請問物理這道聯立解是怎麼算出來的啊
先把-umg = ma2解出來,這個只有一個未知數a2
a2 = -5
再代入它下面那個,解a1
a1 = 0.5
然後把f = μN代入最後一個
變成
N + Fsinθ - mg = 0
Fcosθ - μN = ma1
由1 得 Fsinθ = mg - N
由2 得 Fcosθ = ma1 + μN
相除得
tanθ = (mg - N)/(ma1 + μN)
這樣解N
3/4 = (1000 - N)/(50 + 0.5N)
150 + 1.5N = 4000 - 4N
5.5N = 3850
N =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