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習物理學史的意義
一、物理學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處於核心地位。科學史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物理學史,所以,研究物理學史有助於闡明科學發展的規律,有助於了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科學與技術的關系,以及科學與哲學的關系。從學習物理學的角度來說,了解物理概念和理論的發展,不但可以加深對這些概念和理論的理解,而且可以進一步認識物理學這門學科的特點。作為未來物理學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的一員,更應該把握住物理學發展的趨勢,了解它的動向,使自己自覺地推動物理學前進。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在談到物理學史的意義時說:「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中有些問題,根據我的普遍接觸,有這么一個印象:前些年對國外的東西什麼都想知道,結果弄得有點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其實有些介紹進來的東西,只是發展過程中的噪音,一轉眼就消失了。
「其結果是對事物的來龍去脈弄不清楚,對主幹發展看不清楚。可是不了解主幹的發展,就不容易培養出有獨到見解的學生。他們就會老是跟著許多噪音在亂轉。現在國內學理論物理的學生那麼多,太多了,我看他們成功的機會很少。如果能真正對國外的發展作些切實的介紹,我看會更有意義。」①
物理學和其他各門自然科學一樣,正在發展之中,昨天的事情就是歷史。了解過去,為的是把握住發展的脈絡,預測未來的動向,從而端正自己的航向。楊振寧先生的講話對我們物理學工作者很有實際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二、學習和研究物理學史,要注重歷史資料。說話要有根據,不可想當然,亂發揮。要從史實出發,從史料的分析中找結論,切不可拿史料來湊結論。物理學史是一門科學,我們要持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忌主觀武斷,提倡嚴謹作風,這樣才能使物理學史真正發揮指導和借鑒的作用。這一點對從事物理學史工作的人有現實意義,對學習者和任何與之有關的各門學科的研究者,也是應該注意的。
三、學習物理學史不能代替本門業務的學習,只能對本科學習起輔助作用。物理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按邏輯體系講述,而物理學史則是按歷史順序編排。在橫向聯系的基礎上再加一些縱向聯系,使我們的知識立體化,知識就必然會得到加深和拓寬。這一補充確有價值,但不可喧賓奪主,否則就會本末倒置,變成誇誇其談,舍本求末,失去了原來的用意。
四、學習物理學史,不要滿足於增添了某些歷史知識,也不只是為了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從物理學的發展中找觀點,找方法,找榜樣,從前人的經驗中受到啟發。為此我們的學習應該是:
(1)靠自學,靠自己收集資料,自己研究,獨立思考:
(2)注重分析,開展學術爭論,以開闊思路。切忌把物理學史的教學變成填鴨式,背誦條文,人雲亦雲。
(3)要注意學會用歷史的方法。歷史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收集和分析歷史資料,是科學研究的一項基本功。每一位年輕人在做學位論文時大概都要首先對本門學科作一歷史的回顧和發展的綜述,以說明自己工作的意義,這就是歷史的方法,物理學史的學習可以幫助你掌握這個方法。
五、找觀點,就是學習前輩科學家在推動科學前進時是受什麼思想支配的。他們為什麼要研究這些問題?他們怎樣看待這些問題?他們怎樣處理理論與實驗之間的分歧?他們怎樣分析事物的矛盾?他們奮斗的目標是什麼?例如:我們可以問問:他們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回答也許是:
(1)自然界的統一性。牛頓把各種力歸結為近距力和遠距力,他把天體吸引力和地球重力統一到一起,歸結為萬有引力。而萬有引力和電力,磁力之間的統一性雖未找到,卻啟示了後人發現電力和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奧斯特在1820年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並非偶然,而是受19世紀一種科學思潮的影響,認為自然力是統一的。他在1803年曾說過:「我們的物理學將不再是關於運動、熱、空氣、光、電、磁以及我們所知道的任何現象的零散匯總,而我們將把整個宇宙容納在一個體系中。」他一直在尋找電和磁這兩大自然力之間的聯系,終於在實驗中觀察到了電流的磁效應。
法拉第也篤信自然「力」的統一性。在這一思想的推動下,他幾經挫折,在1845年發現了磁場對光學偏振面的影響。這是第一個磁光效應,對電磁理論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這個現象表明電,磁和光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系。他還信奉物理「力」的不可滅性和可轉化性。他雖然在探索電力和重力之間的聯繫上未獲成功,但他的思想發人深省。萬有引力和電磁力以及其他幾種力,例如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能否取得統一,這正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
(2)物理學家追求的第二個目標是自然規律的普遍性。例如對守恆定律的認識就是如此。從古代起自然哲學就有守恆的觀念。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質量守恆與質能轉化,動量守恆與角動量守恆等定律(或原理),都是物理學深入發展和綜合研究的結果,而守恆的實質在於對稱性,例如:
時間平移對稱性(不變性)導致能量守恆;
空間平移對稱性(不變性)導致動量守恆;
空間轉動對稱性(不變性)導致角動量守恆;
電磁場在規范變換下的對稱性(不變性)導致電荷守恆,等等。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較低層次的對稱性往往要進化到較高層次的對稱性,相應的較低層次的守恆定律往往在一定條件之外並不守恆,而要歸並到更高層次的守恆定律,例如:
機械能守恆定律→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質能轉化關系;
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發現宇稱不守恆→CP聯合守恆;
1964年克羅寧發現CP聯合不守恆→CPT聯合守恆。
從低級走向高級,從特殊走向一般,從表及里,從粗到精,這就是物理學進化的規律。
(3)物理學家追求的第三個目標是理論與實驗的統一。在物理學中有一條准則,就是檢驗理論的客觀標准,不是別的,而是實驗。許多物理學家對於剛出現的新理論往往持懷疑態度,但一經實驗證實就轉而站在新理論一邊。不過這里也要指出,並不是所有實驗都是正確無誤的。個別實驗難免會有錯誤或料想不到的誤差,這時必須慎重對待。愛因斯坦在對待考夫曼的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的實驗結果時就採取了正確態度。實驗是檢驗理論的標准這一提法沒有錯,應該全面地理解。檢驗理論的標准並不就是指某個具體的實驗,正確地應該說實驗作為一個整體對理論起檢驗作用。
六、找方法,就是從前輩科學家的創新活動中學習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例如:
他們是怎樣抓住新課題,從而把握科學發展新動態,發現新規律,新現象;
他們是怎樣借鑒前人,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找到新的途徑;
他們是怎樣對待矛盾,從矛盾的對立中找到突破口;
他們是怎樣設計新實驗,從而取得判決性實驗結果的。
具體的研究方法也很值得學習:
對比方法是探索新現象的規律常用的方法。人們用移植的辦法大大加快新興領域的發展速度;
理想實驗是科學推理的重要手段,反證法也是邏輯推理的有力工具。
方法有多種多樣,為了達到某一目標,既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採用那種方法,因勢利導,辯證下葯,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可以進行比較,使自己從前人的活動中吸取經驗,以利日後在需要時參考借鑒。你在平時注意學習研究,到了關鍵時刻,自會產生應有的作用。電子衍射的發現者之一G.P.湯姆生指出:「研究科學史有許多理由,最好的理由是要從典型例子看科學發現是怎樣作出的。我們需要了解許多實例,因為道路有各種各樣,很難找到什麼捷徑」。
七、找榜樣,當然包括從各種典型案例中找典型人物,引為自己的榜樣,樹為自己的學習楷模。我這里指的是更廣泛的涵義,既包括科學家的治學創業,也涉及他的為人處世。大科學家也是人,從小長大,各有其成長的過程。他們的成長道路對學生和教師有特殊的參考價值。科學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對待困難和逆境的態度,他對名譽地位的看法,他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毅力,他靈活機動的風格,他敏銳的觀察和一針見血的洞察力,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他的獻身精神,等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當然可以抽象出他們成功的共同要素,提煉成幾條座右銘,但是重要的並不在於現成的結論,而在真正有所體會,變成自己的信條。所以應該是自己去吸取經驗,真正做到心悅誠服。最好能深入了解一兩位或幾位物理學家,以他們為榜樣,並在自己的實踐中努力照著榜樣做,這樣你就可以得到鼓舞自己的力量。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說過,他以前愛看科學家傳記,其中居里夫人特別令他感動。
楊振寧在一次講話中說:「常常有同學問我做物理工作成功的要素是什麼?我想要素可以歸納為三個P:
Perception, Persistence, and Power。
「Perception」——眼光,看準了什麼東西,就要抓住不放;
「Persistence」——堅持,看對了要堅持;
「Power」——力量,有了力量能夠闖過關,遇到困難你要闖過去」。①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也許大家早就知道,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他寫了一個公式:
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這個公式概括了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
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之一,弱電統一理論的提出者之一溫伯格說過:物理學家很重要的一個素質是「進攻性」——對自然的「進攻性」。
學習物理學史,要比讀科學家傳記,對科學家的認識來得更深刻、更全面,因為這樣就可以從科學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去了解科學家的一生,了解他的活動和他所發揮的作用。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物的歷史作用,不要盲目崇拜,不要把大科學家神秘化,以為望塵莫及,高不可攀。他們確實比我們高明,但並不是不可學,當然學了也未必能有他們那樣的機會作出那樣偉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精神總是可以運用到各種崗位上,指導你根據自己的條件做出相應的成就。
最後一點是要把自己擺進去,使物理學史的學習形成促進自己前進的動力。
學習物理學史,你應該有一種親切感,似乎身臨其境。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活生生地在你面前重現。你可以捫心自問,如果我自己處於那個時代遇到那樣的問題我會怎樣做,或者說今天我遇到類似的事情我該怎樣做?
當然由於時代的不同,前人和我們的境遇會有相當大的差別。但是只要你用歷史的眼光,對歷史的條件作恰當的分析,你還是可以從中吸取智慧的。
學習物理學史可以使我們眼界開闊,思想活躍。
學習物理學史還應該聯系我們自己的使命。我們認識到科學與社會的關系,自然會增加發展我國科學事業的緊迫感。我們中國起步比人家晚,就應該研究人家發展的歷史,了解人家走過的道路,以便迎頭趕上,不重犯人家犯過的錯誤。
㈡ 物理學的目標是什麼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物理就是學習:聲、熱、光、電、力。
我可是還沒學過物理呦。
㈢ 物理學的目標是什麼就是這門學科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什麼是物理
這是一個十分基礎的問題.翻開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都不難找到這樣的定義: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這只是對於物理這門科學在學術意義上的一種界定.而我們所面對的「物理」,它同時又是一門課程,於是就有必要從教育意義的層面上去進行一番再認識、再分析,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內涵.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什麼21世紀呢?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其實,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21世紀是物理科學全面介入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只有與物理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展望物理學的未來,充滿著機遇與挑戰.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戰》一文中,曾提出21世紀物理領域所面對的四大難題: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15倍?這些問題極大地激勵著人們不懈探索的勇氣與熱情.可以預見,一旦撥去這幾朵籠罩在物理天空中的烏雲,物理學將會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當今,物理學的觸角已經伸向眾多領域,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以至我們很難再用傳統的眼光去界分什麼是物理學了.1995年在我國廈門舉行了第十九屆國際統計物理學大會,會上交流論文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諸如植物的花序、DNA葯物系統、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儲等等,光看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麼,究竟什麼是物理呢?幾年前,美國《今日物理》雜志,曾就此問題向讀者廣泛徵求意見.最後,他們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學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學.這話乍聽似覺偏頗,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在今天看來,物理學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智能,「代表著一套獲取知識、組織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趙凱華語)
再次,物理還是一種文化.
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是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樣地,物理學家在長期科學實踐中所創造的大量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也就構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實踐,因而在客觀性上表現為「真」;物理學創造的成果最終是為了造福於人類,它在目的性上體現出「善」;另外,物理學還在人的情感、意識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為物理學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屬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物理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
㈣ 物理學科課程的培養目標包括哪些方面
知識和技能
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是新課改教學的三維目標
具體:
「大綱」要求:「學習基礎知識及其應用,了解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以及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系」,「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結合物理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歸納起來就是要求學生經過高中物理課的學習要具有基礎知識及應用的能力,學習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
「標准」將其分為「總目標」及「具體目標」 。總目標要求學生「學習終身發展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這些知識與技能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關注科學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發展好奇心與求知慾,發展科學探索興趣,有堅持真理,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社會責任感 」。「了解科學與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互動作用,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球觀念」。
可以說「大綱」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都涉及到了一些,但主要還是知識和能力為主,其餘兩個方面就相對弱化得多 。「標准」則明確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而且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涵做了詳細的詮釋 (詳見「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從總目標上也可以看出「標准」在學生的個人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思維、意識等方面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這也正是與對物理課的定位的變化相一致的。
㈤ 中學物理教學目標有哪些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就其本質來講,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現代教學觀的具體體現.傳統教學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備課時要確定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所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強調教師的教學行為,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課堂、書本為中心,由傳統的教學目的確定到現代教學目標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一場革命,這一革命以教學目標的設計為導向,從根本上體現的是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體現在知識與技能上,而且還要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諸方面有具體的培養指向.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是現代教學理念和新課程觀的具體化,倡導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範式,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關鍵.
一、由教學目的向教學目標轉變
1.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的比較
教學目的是傳統教學設計中由教學參考書的編者制定或者由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制定的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是根據新課程標准要求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由授課教師制定的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學習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
教學目的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①理解振動圖像的物理意義;
②利用振動圖像求振動物體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時刻的位移;
③會將振動圖像與振動物體在某時刻位移與位置對應,並學會在圖像上分析與位移有關的物理量.
2.振動圖像演示的基本實驗方法:
觀察沙擺演示實驗中拉動木板勻速運動,讓學生學會這是將質點運動的位移按時間掃描的基本實驗方法.
3.滲透物理思維方法教育:
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基礎.摘自《高中物理教案(一年級)》楊寶山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了解簡諧運動圖像的得出過程;
②知道簡諧運動的圖像是一條正弦(或餘弦)曲線;
③能說出簡諧運動圖像的物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當堂都能從給出的簡諧運動圖像上觀察判斷出振動的振幅,周期及質點在任意時刻離開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在課堂上學生能從給出的簡諧運動圖像上正確判斷質點運動情況(如位移、恢復力、加速度、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的變化趨勢);
③在課堂上學生能根據老師給定的一個簡諧運動(已知振幅周期、初始位置等條件),繪出其運動圖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學生能夠感受用圖像表示物理現象的思想方法;
②學生能夠領悟正弦(餘弦)圖像中的對稱美、簡潔美,增強學習興趣;
③學生能夠自主、積極、熱情地參與小組學習討論,敢於想像,發表自己的意見;
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作者自己擬定).
2.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比較的本質及意義
我們之所以要提出將傳統的教學目的轉化為教學目標,其理由或目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中學物理課程標准為依據,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從根本上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第二,在設計和規定教學基本要求的同時,給部分學生以充分發展的空間,課程標准只有下限,沒有上限,下限是絕人多數學生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自由發展,對有些問題的研究,學生完全可以超越課程標准.
第三,增強教學設計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有利於教師對照教學目標,檢查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否使學生達到要求.
第四,有利於對教學或者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測量和評價,有利於其他教師、教學管理部門按照教學目標,評估教學效果.
因此,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的不同,其實質就是兩種教學觀、教學理念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誰?二是課堂教學的歸屬是什麼?三是教師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
3.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基本的範式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和頒布,我們必須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其中首要的一項就是,要學會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目標,如何科學地制訂並敘寫課堂教學目標呢?
「要清晰而明確地表述課堂教學目標,在敘寫時至少應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既要指出使學生養成的那種行為,又要言明這種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領域和內容,這樣才能明確指出教育的職責是什麼,而且,所用的行為動詞必須能對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徵的行為做出區分,必要時要對行為動詞進一步下定義;內容方面也同樣,最好不要用一些概括化的表述方式,如『學會解應用題』,等來敘寫」.
根據馬傑和加涅的行為目標理論與技術,結合參考文獻所講,一般認為,一個完整、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四個要素,即行為主體、行為活動、行為條件和行為標准.
行為主體――即學習者――教學目標的設計,其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目標開頭應是「學生要……學生應該……」等.
行為活動――即用行為動詞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寫出、列出、認出、記住、辨別、比較、對照、繪制、解決」等.
行為條件――即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如「根據地圖……看完全文後……等,對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一是允許或不允許使用手冊與輔助手段,如「可不可以帶計算器」;二是提供信息與提示,如「給出一張中國行政地圖,能標出……」三是時間的限制,如「在十分鍾內……」;四是完成行為的情景,如「在課堂討論時,能敘述……要點」.
行為標准――即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於評測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至少寫出三個事例」、「百分之九十九的全對」、「完全無誤」等.
例如,根據知識分類學習論,「力的圖示」是一節以智慧機能為主要目標的課,這里的智慧技能是利用力的三個性質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概念為給定的受力現象做出圖示,因此,本教學目標可陳述如下:
目標1:能說出力的三個要素.
目標2:對提供的實例,能用力的三個要素來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目標3:對提供的實例,能用力的圖示法做出正確的圖示.
其中,目標1是對力的三個要素了性質認識的陳述性階段;目標2是力的三要素了概念少的綜合運用;目標3是力的三要素加上圖示規則的綜合應用,三個目標、體現了智慧技能學習的層次性、階段性,而且有助於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
二、由傳統的備課寫教案向課堂教學設計轉變
1.傳統的教師備課寫教案與現代教學設計的比較
教學設計是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中介與橋梁,與教學改革相伴產生和發展,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過程為對象,為教學實踐提供一種策略、實施方案、或操作規程,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傳統的教師備課,是以教案為標志的,教案的編制又按照統一的模式突出「三備三寫」,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和寫「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始終捍衛著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觀念,守著自己的傳統經驗不敢放手,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想,認為「我都給你講了多次,你還不懂?」學生的知識是教師給予的,教師傳授多少知識信息,學生就應該獲得多少知識信息,完全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自主建構,沒有意義的建構,不是有效的教學,有的學校更是將教案統一標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級同學科任課教師之間,要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目的、統一方法、統一評價等,更是把教學活動的主體一一學生放到了腦後,作為一種沒有生命的知識容器,完全失缺了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足夠關注.
2.倡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導教學實踐的一門教育實用技術,是聯系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其中,教學目標設計又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一環,課堂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將要預期達到的結果,對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調節、檢測、評價的作用,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只有確定了科學、合理、良好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才有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才會成為可能.
三、由教學目標向學習目標轉變
要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一方面需要廣大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精心設計出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以學期為時間單位,以一冊教材為內容單位,教師精心設計、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細化到每個單兒、每節課,它既包含知識與能力,也包含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每個學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在教研組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制定出本學校、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在統一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長以及學生的情況,將教學目標更加細化為教學目標的落實打下基礎,在制定學期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防止不顧學生情況的「閉門造車」現象,也要防止片面強調教學個性而由教師隨意制定教學目標的「各自為政」的傾向.
另一方面,應該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而制定的、讓學生通過學習達到的結果或發生的變化.在過去,教學目的只有教師自己知道,教學、評估等主動權都操持在教師的手中,現在的教學目標制定出來後,也不能只有教師知道,如果教學目標只停留在教師的備課本上,只有教師知道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而學生本身處於盲目的狀態,學生就不能夠知道自己應該通過學習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就無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和發展,只有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讓學生切切實實明確自己應該達到哪些要求,學生才會掌握自己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教師應該給學生講明學習目標的重要作用,對學生進行指導、跟蹤調查訪談,進行個案研究,督促學生學會利用學習目標,檢查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使他們真正步入自主學習的軌道.
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如何展示,何時展示,既是一項教學技術也是一門教學藝術,此處不在贅述,設計好評價程序和工具,是落實教學目標、檢測學習目標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過去,我們將命制試題看成是一項比較簡單的工作,缺乏科學的程序,更缺乏考試後的科學分析和反思性總結,不論是用什麼試題來考試,我們都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對學生評價、排名的最主要依據,而很少有人去質疑試題本身是否科學,更沒有人去研究這套試題的效度和信度如何.筆者認為,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加強評價工具或標準的科學化.
測評工具和程序,應該包括課堂檢測工具,單元檢測工具、期中期末階段檢測工具以及這些工具所測出的結果各占什麼地位、怎樣進行測評、如何分析測評結果等內容,評估工具的設計應該嚴格遵循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使評價工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檢測之後,要對檢測工具進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標准差,看到分數分布的離散程度,對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根據試題中具體的題型、題目,進行科學的歸因分析,找出自己教學的不足,以及今後的對策.
㈥ 你為什麼選擇物理專業是因為喜歡嗎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物理學研究的領域可分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態物理——研究物質宏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范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它們都包括經典和量子的處理方法;從微觀的角度處理問題。原子物理處理原子的殼層,集中在原子和離子的量子控制;冷卻和誘捕;低溫碰撞動力學;准確測量基本常數;電子在結構動力學方面的集體效應。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內部現象則屬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結構以及它們,內外部和物質及光的相互作用,這里的光學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與物質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據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標准模型描述,有12種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誇克和輕粒子)。它們通過強,弱和電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標准模型還預言一種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現正尋找中。
4.天體物理——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范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1931年卡爾發現了天體發出的無線電訊號。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天文學的前沿已被空間探索所擴展。地球大氣的干擾使觀察空間需用紅外,超紫外,伽瑪射線和x-射線。物理宇宙論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圍內宇宙的形成和演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現代宇宙理論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紀早期哈勃從圖中發現了宇宙在膨脹,促進了宇宙的穩定狀態論和大爆炸之間的討論。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個理論框架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原理。宇宙論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變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脹,黑能量和黑物質。 從費米伽瑪-射線望運鏡的新數據和現有宇宙模型的改進,可期待出現許多可能性和發現。尤其是今後數年內,圍繞黑物質方面可能有許多發現。
㈦ 我們學習物理學的目的是什麼
物理學是以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結構和運動的基本規律為目的的基礎科學,又是對其他學科起帶頭作用的一門學科,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從牛頓的那篇跨時代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物理就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一門研究自然規律的學科,我們從大自然的混沌中發現規律,利用規律,再解釋自然地一切現象。例如:1、電視、手機、計算機、互聯網。2、現代醫療設備CT、MRI(核磁共振成像),X-Ray(X射線照片)等。3、汽車、高速列車、飛機、輪船、軍艦等都是建立在物理學的基礎上的。 任何人,只要他打算從事任意一種技術工作,都需要了解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從而也了解了我們現代高科技社會所依賴的基本原理。而物理學也促進來人類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