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一、生活展現情境
要求:感知目標要鮮明。帶入情境要有順序,觀察景物可以先整體再局部再細節的程序指導學生。在觀察中啟發想像。
二、實物演示情境
三、圖畫再現情境
要求:多媒體演示,剪貼畫,簡筆畫,課文插圖等。
四、音樂渲染情境
五、表演體會情境,分為進入角色和扮演角色。
六、語言描繪情境。語言必須具有主導性,形象性,啟發性和可知性。
教學情境的主要特性:
1、生活性
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
2、形象性
強調情境創設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3、學科性
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
4、問題性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
② 創設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
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當學生的學習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物理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能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輕松地學習物理知識。學生們用腦去思維、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嘴去表達、用手去操作、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使他們在最佳的狀態中學習,從而體驗到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學習物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善於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讓物理教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那麼,如何把這些理念或思想貫徹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呢?一、引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習興趣。科學探究始於問題,探究性教學是給學生造疑。教師要善於設置問題情景,只有找准了學生的興奮點、盲點、迷惑點,才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比如從日常現象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案例分析、研究圖片等,獨立發現或經過啟發後,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在講授《參照物》這一節時,教師先給同學們看一張觀看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輪船的電影畫面,要求判斷在煙波浩淼的海面上的這艘船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沒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簡單的「動與不動」的判斷,引發了學生熱烈的爭論,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產生了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慾望。然後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幅正在行駛的汽車,這時學生很興奮,每個同學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很多學生為了顯示汽車開得快,達到「風馳電掣」的效果,有的學生畫的汽車四周烽煙四起,有的同學畫的汽車像被雷擊,但也有的同學通過畫出汽車在兩根電線桿或一座房子的不同位置來表現汽車是在行駛著的。二、探究生活實例,學生易懂易學。物理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擷生活物理實例,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原型,讓他們體會到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他們的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從多方面「找」物理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物理、「想」物理,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因此,我們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而且還要讓學生把熟悉的生活帶進課堂的探究學習中。物理知識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練習,將會更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例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實驗室用燒杯燒開水,水沸騰現象盡顯眼前,但總有很多學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僅僅為了看而看,不知道看什麼,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吸引他們眼球的是酒精燈的火焰而不是燒杯里的水。看和觀察並不是一回事,執教教師在這一節課上讓學生體會「觀察」,學會「觀察」。看「氣泡」的出現和變化,聽水杯發出的響聲,記錄溫度計顯示的水溫。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分步驟地去「燒開水」,看、想、議論,教師由教授知識、教會學生知識變成啟發研究、激發探索才能。當然,作為教師應指導學生嚴格按自己的計劃和實驗操作過程進行操作,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但不宜干涉太多,否則將失去探究的意義。在探究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能促使師生們圍繞此情境展開熱烈的討論。這時的學生們個個熱情高漲,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進行自主建構。通過捕捉生活素材,把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作為學生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有效載體,能便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更能幫助他們獲得對物理的體驗與感受。三、運用生活實例,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物理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因此,在教學的練習設計中,我會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培養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還應盡量地為學生創造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引導他們自覺地運用物理知識、物理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物理意識。凡是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容不迫地學以致用。生活化的練習設計,讓物理知識貼近於生活,使學生們發現物理就在身邊,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物理,生活真有趣、物理真有趣。在物理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實驗,去探索、尋求、解決生活中某些實際問題。比如,如何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如何測量食用大米的密度;如何在家中測量醬油、牛奶的密度;暑假裡校園中花木無人澆水怎樣使通到花木邊的自來水每天自動放水一次;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失事沉沒巴倫支海,一百多米深的海底,怎樣把模擬的「庫爾斯克」號從水池中打撈上來。讓學生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這些在課本上沒有出現的,而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中,邊學邊用,活學活用。在練習時,我們應善於把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其中。由於練習的內容來源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他們從中可以看到:現實生活和物理知識確實是息息相關的,兩者之間是一座相通的橋梁。通過這一過程的練習,學生們覺得物理不再是白學,學了即可用得上。他們明白物理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從而體會到物理本身的強大魅力,感覺到物理課堂充滿著智慧和樂趣。四、結合實際活動,提高實踐能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學生們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物理知識蘊藏在生活中常見的游戲中。例如:在講授光的折射現象時,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盒裡放一些水,水中豎直放置一塊畫有一條小魚的泡沫塑料板,用一條細鐵絲當魚叉,看誰能一下叉中魚,總之,讓物理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系生活學物理是《物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於使引入、探究、練習、游戲的教學環節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生活材料物理化,物理教學生活化。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讓他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以自己過去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建構。正如冰心老人所說:「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生長。」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有自由探究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只有善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才能使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物理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物理因生活更精彩!
③ 怎樣創設物理教學情境
怎樣創設物理教學情
境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物理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善於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講「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一節課時,如果只憑幾句「純理論」的概念,想讓學生將這些力的性質掌握了,那麼學生只能是死記硬
④ 教學情境的要素有哪些
(一)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如一教師在教《珊瑚》一課
時,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樹枝」三種珊瑚,使學生對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這便是通過實物創設情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實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
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他說:「我力求做到
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
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
實驗過程能夠呈現出豐富生動的直觀形象,以化學實驗為例,從儀器裝置到葯品配製,
從實驗過程中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到新物質生成,其中有形、色、態、味的變化,又有氣體
的生成和沉澱的析出,或光、電、熱現象。學生學習化學正是立足於對這些現象的感知和觀
察。如講氯氣時,一般先由教師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再通過學
生看到的直觀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學性質,即氯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在教學中,圖像是一種直觀的工具,它包括板書、畫圖、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
腦等電化教學手段。
圖像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具體直觀地表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
如教學《燕子》一文,為了使學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師一開講就用放大的彩色掛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景物?它們的色彩、動態又怎樣?那起伏的山崗,如鏡的湖水,翠
綠的垂柳,輕飛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了美的畫面,為學習課文奠定了
基礎。
圖畫在數學教學中也有其特殊的價值: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請一位數學專家解下面這
道算術題:在一個減法算式里,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差是減數的兩倍,那麼差
等於多少呢?題中概念太多,這位專家讓孩子讀兩遍,學生還是把握不住,專家改用圖來表
達,圖給孩子直觀感和整體感,容易把握(見圖1)。
專家與孩子商量:既然差是減數的兩倍,我們能否將圖1 改為圖2 呢?孩子高興地說,它是
減法算式,乾脆把圖2 改成圖3 吧!根據「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麼差等於30。可以認為,這三張圖形是一種特殊
語言,它給人以直觀感和整體感,它比普通語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國數學家斯蒂思
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麼,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並且
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
(二)藉助動作(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以姿式助語言,打手勢,比如講「這個孩子這么高」、「這根棍子這么
長」,對人「高」和「長」,用手比劃一下,這也是形象性。但是,這里我們所要強調的動
作的形象性從理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操作,從文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可以使許多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
均問題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樣多」,
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領悟「移多補少」的「平均思想」,然後將四堆合在一起(總數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總份數),每堆多少根(每份數),得到求平均問題的通法。操
作的特點是通過動作而直觀,從而把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皮亞傑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四五歲的孩子為了數清楚一些石頭,把它們擺成
一行,然後從1 一直數到10。數完後,又從另一端開始數,發現也是10。他接著把石頭擺
成一個圓圈,依次數下去,發現了同樣的結論。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他沒有發現石子的性
質,而是發現了排列順序的動作的性質。因為這些石子是沒有順序的,是他的動作使之成為
直線順序或圓形順序或任何一種順序。所以,從這里獲得的經驗與石子的物理性質沒有關系,
確切地說,與石子可以毫無關系,而完全可用數學符號來代替。這就是邏輯數學經驗的獲得,
一個依賴於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體形態的抽象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將有助於我們給純粹
的數學「穿」上合適的生活外衣,然後將它呈現給兒童,而不是將數學「外科式」地改造得
適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對於學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層次的形象性,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內心世
界。一位教師教學《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學生並不理解其寓意。這時教師靈機一動,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閉目打坐,讓學生「勸」自己。學生興致倍增,紛紛勸起老
師來:「老師,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師,再等下去你會餓死的!」老師還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氣和學生爭辯。學生越勸說,興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這篇寓言的意思。教學中
除教師表演外,還可讓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
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實際上,兒童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
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徵。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並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戲劇因素濃厚,語言的動作性強,教師要善於把它們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劇,讓學生走進
課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
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3.活動
學生活動所產生的直觀情境也有其教學意義。一位數學教師在教行程問題時,感到學生
對「同時」、「不同地」、「相遇」、「相遇時間」等概念難於理解,於是他組織學生活動,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他組織兩隊學生分別在操場兩邊競走,老師哨子一吹,兩人同時從
兩地對走。這時,老師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的含義。要求兩人碰上時停止,告訴
學生這是「相遇」。然後讓同學們看在相遇時誰走的路程多,讓學生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兩位
同學各走多少距離。活動後,老師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
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問題的知識。
4.演示
演示也能創設直觀情境。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歸納法」時,便是通過模球演示,
引入歸納法的。一上課,教師從袋子里摸出來的第一個是紅玻璃球。第二、三、四、五個均
是紅玻璃球,問:「這個袋子里是否全是紅玻璃球?」學生:「是」。繼續摸,摸出一個白
玻璃球,問:「是否全是玻璃球?」學生相互爭論,高度興奮(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個乒乓球(大笑),教師問:「是否全是球?」學生:「不一定」。小結:「這個猜
想對不對:若知道袋裡的東西是有限的,則遲早可以摸完,當把袋裡的東西全摸出來,當然
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但當東西是無窮的時候,那又怎麼辦?」(靜)「如果我約定,
當你這一次摸出的是紅玻璃球的時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紅玻璃球,那麼袋子里是否全
是紅玻璃球?」學生:「是」。……這種直觀有助於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歸納法的實質。
(三)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
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語義代碼。如講豐收,決不僅僅是畝產多少增產多少,更應高梁樂紅了臉麥穗笑彎了腰。
這種將抽象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必定是興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濃郁如仲夏,猶
似欣賞一幅畫,觀賞一幕劇。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看,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要求:
1.朗讀——聲情並茂
聲情並茂地朗讀能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
其人地在頭腦中浮現出教師所描繪的情景。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描寫的景物親切宜人,表達
的感情細膩溫馨,可謂情文並茂,文質兼美。這些課文光憑教師講解是不足讓兒童領略文章
的奇妙之處的。只有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才能使學生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從而撩撥學生
心靈的琴弦,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除有表情的朗讀外,聲音的模擬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層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讀《東郭先生和狼》、《一頭知識淵博的豬》、《漁夫和金魚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話故事,朗讀的表情與聲音的模擬就是一種藝術。
2.描述——繪聲繪色
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也能夠把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講「點
的軌跡」時,高高舉起手中的一塊藍色粉筆頭,別開生面地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個剛從
墨水瓶中爬出來的『小蟲子』,在保持不定點A 距離30 厘米處不斷爬行,爬呀爬,身後留
下點點墨跡。你們看,這就是『小蟲子』運動的軌跡。」學生聽著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人
人發出會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學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與想像。
3.比喻——貼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善用比喻,不僅會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化平淡為生動,還能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
易懂。有位化學教師特別善於運用比喻,從而在教學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劑對
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個十分難懂的概念,在教學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個人要隔著一條河從
甲地到乙地,共有兩種走法:一種是先沿著河岸到很遠處過橋,路遠費時(比喻反應本身會
進行但速度慢);另一種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劑通過改變反應
途徑使速度加快),而化學反應使用催化劑就像人坐船從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這里的
船相當於反應的催化劑,它加快了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參與了這一過程(比喻催化劑本身
參與了反應),但船本身在人上船與下船後,質量和性質不變。對於負催化劑則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課本有一段關於血壓的知識:「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12-18.7 千帕,舒張壓
為8-12 千帕。如果一個人的舒張壓時常超過12 千帕,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如果一個人的收
縮壓時常低於12 千帕,則被認為是低血壓。」這段課文,即使讓學生讀上五遍,學生未必
能掌握。教學中就可以用拳頭(情景)來比喻:拳頭象心臟,收縮時有勁,產生的壓力大。
舒張(拳頭松開)產生的壓力就小。分界線在12。收縮壓應當高,該高不高謂低,如果低
於12 則是低血壓。舒張壓該低,而該低不低謂高,如果大於12 則是高血壓。怎麼記這個
12 呢?我們平時說,十分高興,就有人說十二分的高興。所以,這是個最佳數字。這樣描
述情景,學生容易掌握血壓的知識。[2]這樣通過運用大家所熟知的具體形象的比喻,使原來
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而易懂,學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機械記憶轉化為
理解記憶,不易遺忘。
(四)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系和矛盾創設的教學情境
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而是「提煉濃縮」又「易於消化」的系
統的、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體網路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結,離開了網路,也就喪失了
生存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當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從而體現其有意義的價值。
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
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的,所以
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研究進一步提出,舊知是通過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
穩定性(清晰性)三個特性(統稱為認知結構變數)來具體影響有意義學習的行程和效果。
所謂可利用性是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具有用來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舊知識,沒有這種
舊知識,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腳點,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例如,
學生沒有「商不變性質」、「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等舊知識,則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
除法」這一新知識的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所謂可辨別性是指: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
可分離程度和差異程度,只有當新舊知識能夠清晰地分辨時,學生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只有當學生清晰地意識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與「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兩者之間的
相異時,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會導致學習上的負遷移,
從而產生機械學習。所謂穩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舊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
度、穩定性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點,清晰性則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點。顯然,
如果學生對「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這一舊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麼對「除數是小數
的除法」這新知的學習就不可能是有意義的、順利的。
具體來說,在講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首先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和被除數是小數而除數
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出示37.5÷15=2.5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充分說出算理,再
出題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商是幾?學生根據商不變
的性質(被乘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確定答案還是2.5。學生這樣
想,正是我們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數是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這時教師再引導正確的豎式
計算方法與格式,進一步深化算理,學生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利
用知識的遷移,創設情境,讓自己探索出計算方法,學生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教材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知識的總稱。背景知識與新知的關系不如舊
知與新知的關系那麼密切、直接,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背景知識同樣是學生學
習和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停靠點。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
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就越高。
課堂教學的背景知識主要包括:
1.「作者介紹」
俗語說得好,文如其人,對人(作者)的介紹必定有助於促進對文(作品)的理解。因
為作者要「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歌德語)。所以「作者介紹」最
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格,從而更好地觀照、鑒賞作品的風格。這樣不僅有
助於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2.「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在含義。教《凡卡》一課,可在課文分析完時要
學生談談凡卡受了哪些苦?為什麼這么小的年紀受那麼多苦?通過教師引導——講解文章
時代背景,使學生領會從小凡卡的悲慘學徒生活,看到受盡摧殘的舊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縮影。
3.「歷史典故」
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引入那些趣味橫生的文學典故、數學史趣聞、科學家軼事等,對促進
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是很有益處的。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草》時,便是通過一則文
學故事導入新課的。一上課,教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老師先給同學們
講講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師邊板書詩作者「白居易」邊娓娓道來。故事是這樣
的:白居易是我國唐朝人,他出身貧寒,但從小熱愛學習,特別喜歡寫詩。16 歲那年,白
居易離開家鄉到京都長安後,仍不斷寫詩。為提高寫詩的水平,他到處求名師指點。有一次,
他去拜訪當時的老詩人顧況。顧況是個愛開玩笑的人,當他得知眼前這個年輕人叫白居易時,
又想開玩笑了。他說:「唉呀!你這個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顧況摸著胡須道:「你的名字
叫居易。現在長安城裡米價昂貴,租屋困難,要想在這里住下來,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
聽了這句話,想想自己到長安後經常愁衣少食,四處借債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觸地說:「你
說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顧況見眼前的年輕人謙虛好學,就說:「好吧,把你
寫的詩念給我聽聽。」白居易開始讀詩了。(放錄音《草》朗誦)白居易剛讀完,顧況便連
聲贊道:「好詩好詩,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前程無量。居易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
不解地問:「老先生,剛才您還說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現在又說我的名字取得好,這不是自
相矛盾了嗎?」顧況笑著說;「剛才不知道你會寫詩,所以才說你居住長安不容易,名字取
得不妙。現在看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所以說你居住長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說完就
熱情地指點起來。從那以後,白居易更加勤奮起來,終於成為我國唐朝三大詩人之一(其他
兩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講完後,教師接著說:「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看看自居易寫
的詩到底好在哪裡?」教師開始講解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新課的學習。這則故事巧妙
地介紹了詩人及創作詩的時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課大意有初
步的感知,又縮小了時空差,解決了學習古詩由於年代相隔久遠而無法產生共鳴感的大障礙,
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意境中去。
(六)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有多種類型、形式,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問題情境和問題意識。問題是科學研
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
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
法、新知識的種子。學生學習同樣必須重視問題的作用。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
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
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
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
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
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
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問題意識是指問
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
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
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
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
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⑤ 如何創設既新穎又實用的物理課教學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如何創設積極有效的課堂情境,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可從五個方向入手:用實驗創設情境;用科技史設置故事情境
⑥ 創設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這幾種形式的
1、利用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問題的聯系創設情境 物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較為密切,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使學生有相見不相識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原動力.例如: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大家知道菜場上小販用的桿秤,他們通過一些手段來達到短斤缺量賺起黑心錢的目的,如果是你被宰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呢?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議論紛紛,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學生的探究慾望被激發了,在接下來的杠桿平衡條件實驗研究中,學生探究情緒高漲,在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後,還主動分析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見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情境中,並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利用學生好奇心理創設情境 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具有強烈的采新獵奇的心理傾向,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創設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例如:在講熱傳遞時,讓學生看這樣一個實驗,用火輕而易舉地燒掉一張紙條,把同樣的紙條緊纏繞在鐵棒上,再用火燒,紙條安然無恙,學生目瞪口呆.創設這些情境使學生既覺得新奇,又倍感親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發了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慾望.3、利用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創設情境 學生的認知發展就是觀念上不斷遭破壞並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因此在物理教學課堂中應善於利用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來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產生要努力通過新的學習活動達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沖動.例如: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創設了這樣一種情境,用分別帶有方形、三角形、圓形小孔的三張白紙發給學生,並提問:太陽光線射過這些小孔在地上會留下什麼樣的光斑?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這樣回答,跟幾何圖形一樣.然後,讓學生走出教室,在陽光下觀察光斑的形狀,結果光斑都是圓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燈下觀察,結果是細長的光斑).現象與學生的想像出現了差異,從而造成了懸念,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自始至終帶著這個問題主動的學習.4、利用學生的實驗活動創設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投放足夠的實驗設備,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像科學家一樣探究問題驗證假釋,體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例如在講比熱容的概念時,首先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燒開水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水吸收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思考、討論很快就能得出:在同樣的燃氣灶下加熱半壺水比一壺水先燒開(沸騰),說明水吸收的熱量跟水的質量有關;請同學們設計一下研究方案,並加以實驗驗證,分析歸納一下有什麼樣的結論.諸如此類,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的實驗研究,如密度、壓強、歐姆定律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結論,使學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規律,又從中體會到科學探索的精髓,體驗成功的喜悅,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⑦ 物理教學中怎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1、創設情境從導入開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過程善於抓住學生認知難點,創設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感性」情境,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
3、應結合教學的重難點,善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感性的物理情境中感受物理、體驗物理,不斷發現問題,進行探究,進而解決問題,有助於其綜合認識能力的提高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有助於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4、盡可能創設新穎的情境,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探索、鍛煉自己的思維、發展自己的各種能力。
⑧ 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好的情境教學有哪些技巧和資源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環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這值得每位物理教師深思。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種物理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
物理來源於生活,新課標也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學生日常接觸到或已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比如我在上「物態變化」這部分內容時,就以下面的情境為設:醫生給病人測體溫之前,通常要拿著體溫計作一個什麼動作(向下甩一甩)?為什麼?夏天吃冰棒時,冰棒剛從冰櫃裡面拿出來,包裝紙外面有『粉』,而剝開之後冰棒又會冒『煙』,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過一會就會出『汗』,為什麼?如果你生病發燒,父母會用濕毛巾敷在額頭上幫助退燒,這又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洗澡的時候不冷,剛洗完澡還沒穿衣服的時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櫃里的樟腦丸,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是誰「偷」走了它?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甚至是經歷過的現象,學生很熟悉,會感到很親切,教師要啟發他們進行比較,結合所學知識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利用實驗活動創設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簡單、有啟發性的實驗,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在實驗活動的情境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如:在「壓強」的教學中,可讓一個男同學和一個女同學,分別用兩把刀進行切蘿卜比賽。比賽中故意讓男同學用很鈍的刀,讓女同學用鋒利的刀,結果,男同學輸給女同學,很不服氣地抱怨說,刀太鈍,切不動。由於採取的是實驗加比賽的方式,學生積極性特別的高,參與性也高,爭先恐後地幫助他分析原因。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並利用提供的器材,設計、進行探究實驗。在實驗器材的准備上,可以用學生喜歡的橡皮泥、細繩、綢帶、鉤碼。也可以多准備一些,如,再同時提供一個塑料瓶蓋,一個裝有細沙的牛奶盒,一個小桌子等。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發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⑨ 35淺談物理教學中怎樣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環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這值得每位物理教師深思。本人擬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種物理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
物理來源於生活,新課標也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學生日常接觸到或已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在講到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時,利用電影《劉三姐》里「拋綉球」的故事,並准備好「綉球」進行實驗,一定會引人人勝、妙趣橫生。拋「綉球」時,只有「綉球」和接球人的連線是「綉球」在該時刻的切線方向時,才能夠接到「綉球」,這個方向就是「綉球」在該時刻的線速度方向。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記得牢,直到幾年後,有些學生還說這個實驗很有趣,印象深刻。
二、利用實驗活動創設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簡單、有啟發性的實驗,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在實驗活動的情境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如在講動量和沖量時,讓兩支相同的粉筆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鋪墊的桌面上,可以發現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筆斷了,落到厚毛巾墊上的另一支卻完好無損,老師由此引入動量和沖量知識的講授。又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並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後水會下落。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麼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多媒體等現代技術能跨越時空的限制,生動地再現生活情境,也能將不同的情境進行整合,並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內容,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在頭腦中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物理過程,有助於理解和記憶,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習效率。如:利用多媒體情境,演示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小球撞擊金屬片發生形變的過程非常短,學生難以在頭腦中建立起動態的畫面。為了突破該教學的難點,防止學生因缺乏想像力而形成思維障礙,可以用FLASH的動畫功能,將形變過程放慢,逐步反映動態過程中的變化,將原來要憑學生想像才能得到的動態變化過程展示出來,及時糾正學生頭腦中的異樣構思,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准確度。
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展示學生無法接觸的情境,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磁場的分布情況,光學中的光路圖等。這些在傳統教學中難以理解的現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可以清楚地再現,從而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四、教師授課時具有良好的教學藝術,創設情境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
例如,在講「核外電子離核越遠能量越高」時,向學生打比方:「這好比你們還是嬰兒時,你爸爸將你抱在懷里;你學會走路了,你爸爸將你牽在手上;你再大一點,你爸爸則說:『走,外面玩。』」又如在講楞次定律時,可以這樣比喻:在被太陽曬過的爛泥塘里,當人踩上去時,稍硬的表面會阻礙你下沉;當下沉後,你想拔出腿來,爛泥又會阻礙你拔出腿來。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物理情境,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⑩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創設情境
嵩明縣牛欄江鎮第二初級中學 林祖正 一、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變化過程。好的問題能誘發學習動機,啟迪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由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發的。所以,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 1、要善於質疑問難。「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教師若能創造性地掌握教材,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就會有效地誘發學生思維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上課開始恰當質疑,創設懸念,會使學生產生迫切探究的認知心理,激發求知慾望。 2、要善於抓住契機,問到關鍵處。教師要對所提問題抓得准,問的得當,才能擊中問題要害,引發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所提問題質量的高低,發問時機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師的知識水平,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對學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質量的問題,且能問到關鍵處,這要求教師必須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所提問題應圍繞教學中知識的重點、難點、銜接點、相近知識的易混點等。且所提問題難易要適度,不僅應接近學生最近思考范圍,而且提問題的方法還應具有良好的藝術性、順序性及邏輯性,問題要新穎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和趣味性,才能誘發學生探索思維的積極性。 3、要善於創設階梯型和發散型問題。階梯型問題就是一系列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和邏輯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能引發學生探索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散型問題,則是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能從更多的途徑認識事物的本質,使思維的發散性、敏捷性和創造性得以培養。 二、創設實驗情境 1、改進實驗方法,探尋新的途徑,培養創新意識。在物理教學中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一般都不局限一種方法。如測圓柱體的周長和直徑的實驗、測物質密度的實驗、測導體電阻的實驗等,除書中的實驗方法外,都還有七、八種其它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為學生創設、提供探究其它方法的機會和條件,有意引導學生探究,尋找不同的方法,學生就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找出新的途徑和方法。在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中,一定能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及獨創性得到培養和提高。 2、抓住由實驗現象到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物理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獲得實驗數據後,通過進行分析評估,邏輯推理思維的加工活動,使之產生認識上的飛躍,得出結論。這是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但如果把握不當,也不能達到目的。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關鍵在於實驗後,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比較,進一步的假設推理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重大飛躍,獲得用實驗方法無法直接驗證的重要規律。但這一關鍵環節,往往有些教師不能很好把握,為急於得出結論,用教者的講述取代了學生的思維,使一個難得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機喪失。因此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這些關鍵之處,以突出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3、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途徑。讓學生根據問題要求自行設計實驗,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聰明才智,嘗試科學實驗探索的方法,增強科學研究的創造意識。而且,學生學過的知識可以在實驗設計中得到綜合應用,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和提高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三、創設討論情境 教學中適當組織學生討論。如「沒有了摩擦力,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學生通過討論,相互交流。啟發,會使研究的問題更深入,重點更突出,容易突破難點、疑點,使易混點得到澄清,易疏忽點得到強化,使獲得的知識更扎實。通過議論也可充分暴露學生對知識理解認識上的偏差,教師在傳授知識上的不足,能有效的獲得反饋信息,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救。創設討論情境,學生能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擴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啟發,拓寬思路,引發靈感,有時往往在討論中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通過討論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敏捷性,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