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學什麼與什麼結合

物理學什麼與什麼結合

發布時間:2023-02-23 01:30:36

1. 如何將物理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加強物理與其它學科間的聯系,可以開放教學思維,挖掘教學潛力,提高教學效率。對學生而言,可以形成各學科間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培養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於教材而言,可以取長補短,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引人入勝。與此同時,也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實現了從多方面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素質,並恰到好處地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物理學的任何知識,無論是現象、事實、概念、規律、理論,都必然涉及三個基本因素,實驗、物理思維、數學。實驗和數學,一個是基礎,一個是工具。
2、在物理和語文教學中滲透相關的知識,不僅使課堂生動、活躍,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利於突破學科本文,淡化學科界限,強化知識滲透。
3、物理學家用物理方法研究任何對象都屬於物理學的范疇,事實證明在交叉學科方面,物理學家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如天體物理、生物物理等,物理學家與歷史學家合作將提高歷史學的科學性。

2. 物理與化學的聯系是什麼

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主要聯系:

化學變化中一定伴隨有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發生時沒有新物質生成。如礦石粉碎,只是物質形狀變化。礦石煉成鐵則為化學變化,因為鐵礦石的主要成分是鐵的氧化物,煉成的鐵是單質,有新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中一定伴隨有物理變化。例如,蠟燭燃燒前一定先熔化,接著變成石蠟蒸氣。這個過程屬於物理變化。蠟燭燃燒才是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發生時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從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物理變化子原子間的距離發生了改變。例如:固態分子間距後間距變大,熱運動加劇,變成液態。繼續加熱原子間距繼續擴大,變成但是本質原子)的構成受有變。而化學變化是原子間的化學鍵斷裂,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和分子間的間距無關。

(2)物理學什麼與什麼結合擴展閱讀

化學物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1)原子和分子波函數理論,量子力學與量子化學理論方法;

(2)原子和分子光譜學;

(3)分子反應動力學及碰撞過程,勢能面構造;

(4)液體結構的全部領域;

(5)高分子聚合物的物理學與動力學過程模擬

(6)復雜系統的統計力學;

(7)固體的結構與性能的物理學;

(8)利用激光研究物性、激光的工作機制;

(9)平衡態及非平衡態的熱力學;

(10)團簇、超分子、復雜離子的動力學。

3. 怎樣使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怎樣使物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在40年代創造了嶄新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創造教育」。 「創造教育」是指引導受教育者學習與研究創造的規律和方法,培養其創造能力的活動。時至今日,運用陶行知理論,結合當前教學中廣泛應用的信息技術,把兩者融合起來,搞好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工作,我覺得還是很有意義的。
今天,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觀念,發揮才智,為國家、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面對國際競爭激烈的高科技的現代化社會,要想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更需要教師努力鑽研「創造教育」,培養創新人才。那麼,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怎樣對學生進行創造教育呢?下面,結合自己學習「創造教育」的體會,談談感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變革。目前,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促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既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改革傳統課堂教學,也要注意保留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實現傳承與創新的融合,這就需要我們在整合中遵循一定的原則.
現代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能夠為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的創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的能力是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具備的基本教學素質之一,是信息化教學的前期工作,也是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課程整合的關鍵所在。
一、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內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是實現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融合」。也就是將物理教學系統中的各種教學資源和各個教學要素有機地集合起來,將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與教學媒體很好的結合起來並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與自然,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保持協調一致,並發揮系統的整體優勢以產生聚集效應。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包括:(1)要在以多媒體和網路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教學活動;(2)學與教的活動要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課堂網路、校園網路和互聯網路等;(3)對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
二、理論基礎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正是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要求而提出來的。因而在信息技術與物理的整合教學中應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意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學設計主要圍繞自主學習策略和學習環境兩個方面進行。主導一主體教學理論強調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選擇學習內容、創設學習環境、設計學習活動、解決學習問題、激發學習動機、組織組織學習過程等,也就是教師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進行廣度擴大、深度加深,在教師的誘導和幫助下,促進學習的主學習的創造性。
三、教學設計的內涵
教學是一門科學,而教學設計是建立在教學科學這一堅實基礎上的技術,因而教學設計也可以被認為是科學型的技術。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創設和開發促進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何克抗教授在《教學系統設計》一書中指出:「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而創設教與學系統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筆者認為其體現出教學設計是一門「橋梁科學」的學科性質,指出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明確了教學設計的最基本目的是「學習者的學」,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徵。優質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使教學「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師生發展」,考量教學高效的最終標准應當是「學生成長」。
四、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中學物理教學所要達到的教育改革的途徑和目標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的目的。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進入物理教學課堂,對物理學教學帶來的不僅僅是在課程資源拓展和教學手段的改變上,它將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將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克服和矯正學生在物理學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是廣大中學物理教師不斷探索並致力於解決的難題,是全面提高中學生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

4. 物理和化學的關系是什麼

物理學與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兩個分支,關系十分密切,任何一種化學變化總是伴隨著物理變化,物理因素的作用也會引起化學變化,自然科學中物理和化學歷來是親如兄弟、相輔相成的兩個基本學科,它們雖曾有過約定俗成的分工,各司其職,但非各自為戰,化學和物理合在一起,子自然科學中形成了一個軸心。歷史上化學家合物理學家的研究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中進行的,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兼及物理和化學每當化學家們對取得的實驗經驗試圖做出解釋,並提高為理論時,每當他們在研究中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總是求助於當時的物理成就,而且受益良多。物理包含著所有物質系統的化學行為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化學也同樣涵蓋從宏觀到微觀與性質的關系、規律、化學過程機理及其控制的研究。由此便產生了物理化學這一學科,也是化學以及在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變化的其他學科領域的理論基礎。

5. 如何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新課程改革提倡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說 「生活即教育」。它為我們指明了物理教學活動的方向,即必須從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關系入手,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煉物理問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生活化情境物理教學向學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邊,生活需要物理,物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為學生創造了一條將物理知識應用於實踐的通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
事實證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關信息納入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會提高,互動水平會提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會增強。生活教育理論首先是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包括三個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教、學、做一體化。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論就是指生活就是一種教育,生活無處不在,教育也無處不在,我們要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探索知識,一邊學習一邊應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這與高中物理新課標對義務階段的物理教學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應該接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不斷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並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去,培養起學生終身探索物理奧秘的樂趣。
一、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的現狀
我國現在實行的高中物理教學現狀為:教學方法以考試方法為依據,學習的方式以教學的方式為依據,考試考什麼內容老師就教什麼內容,考試怎麼來考老師怎麼來教。這種固定死板的教學模式遠遠偏離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最早出發點,將我們的高中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越拉越遠。盡管我們一再呼籲高中物理教學要和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相貼近,但只要現今模式的高考存在,我們的師生就不敢真正踐行生活教育理論,害怕不跟隨著高考的腳步,成績就會掉下來。其實不然,因為物理現象是物理學的根基,只有從物理現象出發,才能領悟到物理的本質和真諦。而物理現象主要來自於生活實際,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學習,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教學。而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學會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偽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在實際生活中探知物理
很多物理學家進行發明創造的最初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改造實際事物,促進人類和社會不斷發展,這正是物理學的真正價值。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學中都只注重老師教授的知識,探究式的教學大部分都只局限於實驗室,根本沒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經驗性,物理教學根本就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讓學生去探究,實際上,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恰當地引入一點自然和社會中客觀存在並且沒有經過加工的,最好是學生們都實際經歷過的物理問題來讓學生探索,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就相當於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旦學生樹立了在實際生活中探知物理的學習理念,他們就會以生活實際為目標,在高中物理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2.學到的物理知識要應用於實踐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推崇的一種教學理論就是教學做統一,其核心為做,也就是在勞力的事情上勞心。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上,就充分說明了物理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物質的基礎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高中物理學習的內容都可以在平日生活中找到原型,進一步加強高中物理對學生的親和力,也為老師在教學中,採取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條件。但是在現今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很少思考書本上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沒有機會親自嘗試。學生們的物理學習只局限在教材中,只局限於做習題和掌握知識點,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3.靈活運用學到的物理知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受教育就是為了改造生活。放在物理上來說,就是運用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改變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碰到的困難。但如今的高中生做物理試題得心應手,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卻力不從心,束手無策。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這是學生的內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設只為學習物理而進行物理學習,那麼就是在割裂物理學習與實際生活兩者間的聯系,失去生活聯系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是死讀書、讀死書式的學習,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論里活讀書、讀活書的理念。從這點出發,物理教學就是要將物理學習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實際里的物理現象;善於動腦思考這些物理現象的原因,並試著去探索這些物理現象的本質。這樣就有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習到的物理知識,積極發現並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明白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那些指導改變生活的教育才可以稱作真正的教育。與此同時,老師要少用考試作為指揮棒,要給學生真正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實現生活化,物理教師任重道遠。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情景中發現物理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物理知識運用到具體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科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有意識的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能主動探究物理問題並掌握物理知識,使學生的物理素養真正得以提高。

6. 物理學是一門以什麼和什麼為基礎的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科學

知識點延伸:

基本定義編輯
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

物理學(Physics):物理現象、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
物理學研究的范圍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

7. 有沒有生物學和物理學相結合的學科

生物物理學(
Biological
Physics)是物理學與生物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和領域之一。
生物物理學是應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層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生命活動的物理、物理化學過程和物質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表現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學分支學科。生物物理學旨在闡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間、時間內有關物質、能量與信息的運動規律。
發展簡史發展歷程
貝時璋,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17世紀A.考伯提到發光生物熒火蟲。
1786年L.伽伐尼研究了肌肉的靜電性質。
1796年T.揚利用光的波動學說、色覺理論研究了眼的幾何光學性質及心臟的液體動力學作用。
H.von亥姆霍茲將能量守恆定律應用於生物系統,認為物質世界包括生命在內都可以歸結為運動。他研究了肌肉收縮時熱量的產生和神經脈沖的傳導速度E.H.杜布瓦-雷蒙德第一個製造出電流表並用以研究肌肉神經,1848年發現了休止電位及動作電位。
1895年W.C.倫琴發現了
X射線後,幾乎立即應用到醫學實踐。
1899年K.皮爾遜在他寫的《科學的文法》一書中首次提到:「作為物理定律的特異事例來研究生物現象的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學……」,並列舉了當時研究的血液流體動力學、神經傳導的電現象、表面張力和膜電位、發光與生物功能、以及機械應激、彈性、粘度、硬度與生物結構的關系等問題。
1910年A.V.希爾把電技術應用於神經生物學,並顯示了神經纖維傳遞信息的特徵是一連串勻速的電脈沖,脈沖是由膜內外電位差引起的。
19世紀顯微鏡的應用導致細胞學說的創立。以後從簡單顯微鏡發展出紫外、暗視野、熒光等多種特殊用途的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發展則提供了生物超微結構的更多信息。
應用
早在1920年
X射線衍射技術就已列入蛋白質結構研究。W.T.阿斯特伯里用
X射線衍射技術研究毛發、絲和羊毛纖維結構、α-角蛋白的結構等,發現了由氨基酸殘基鏈形成的蛋白質主鏈構象的α-螺旋空間結構;20世紀50年代J.D.沃森及F.H.C.克里克提出了遺傳物質DNA雙螺旋互補的結構模型。1944年的《醫學物理》介紹生物物理內容時,涉及面已相當廣泛,包括聽覺、色覺、肌肉、神經、皮膚等的結構與功能(電鏡、熒光、X射線衍射、電、光電、電位、溫度調節等技術),並報道了應用電子迴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對象。物理概念對生物物理發展影響較大的則是1943年E.薛定諤的講演:「生命是什麼」和N.威納關於生物控制論的論點;前者用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解釋生命的本質引進了「負熵」概念,試圖從一些新的途徑來說明有機體的物質結構、生命活動的維持和延續、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等問題(見耗散結構和生物有序)。後者認為生物的控制過程,包含著信息的接收、變換、貯存和處理。他們論述了生命物質同樣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既有它的特殊運動規律,也應該遵循物質運動的共同的一般規律。這就溝通了生物學和物理學兩個領域。現已在生物的各個層次,以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的概念和方法進行微觀和宏觀的系統分析。

閱讀全文

與物理學什麼與什麼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