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教案模板怎麼寫

物理教案模板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2-26 01:03:37

『壹』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較難掌握的概念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傳統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並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數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於參與、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實例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後,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於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學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麼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麼?(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里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後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自己得出實驗結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後,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並舉出實例;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舉出實例。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准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鍾)播放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後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汽車在雪地上行走艱難,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等等)。

思考:這些現象都與什麼有關?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學生觀賞並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動力。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30分鍾)(一)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小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教師演示實驗: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並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裡?

(3)摩擦力向什麼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麼?

在此基礎上得出摩擦力的定義,了解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學生動手實驗,說出自己的體驗,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產生。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後總結得出結論: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里採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測量滑動摩擦力

演示:把木塊放到水平桌面上,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子拉著木塊前進。思考: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畫出力的示意圖。怎樣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總結:只有把物體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於彈簧測力計示數。通過思考討論讓學生明確:測滑動摩擦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測量摩擦力;測量時應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識。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請你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或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壓力有關,可能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果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應怎樣改變壓力大小?怎樣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請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的表格。

下面的實驗記錄表格供參考。

實驗次數接觸面的材料壓力變化情況摩擦力f摩/N

1木塊與木板不變

2木塊與棉布不變

3木塊與毛巾不變

4木塊上放1個鉤碼,再放到木板上變大

5木塊上放2個鉤碼,再放到木板上最大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按設計好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5)得出結論: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們繼續探究。

下面的實驗記錄表格供參考。

實驗次數木塊放置方式接觸面積大小彈簧測力計示數摩擦力f摩/N

1平放大

2側放小

3立放最小

學生匯報: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引導學生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速度大小、接觸面積大小無關。學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並記錄。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讓學生回憶或回放剛開始上課時的視頻,思考並回答: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

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能得出什麼結論?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中的摩擦實例,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並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思考、回答,動手實驗。

培養分析思考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鍾)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學設計篇二

一、教材分析

2017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游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游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布置。

1、游戲引入:

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游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干凈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游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數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據分析,而對於學生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數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范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獲。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實例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系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獲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布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貳』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模板範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模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教案模板範文1

第一節,《認識靜電》教學反思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後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 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後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後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課堂因實驗而精彩,由於實驗的成功,學生對於這三種起電方式的理解就比較容易。如果天氣不夠乾燥,課就很難上好

二、理解物體帶電的本質時,教師反復強調:質子數目偏多,或電子數目偏多。對於理解有很好的作用,鞏固練習中的幾個題也選得比較好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一、關於點電荷,不宜講得太多,知道這幾個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帶電體就可看成點電荷,也不是很大的帶電體就不可看成點電荷,一個帶電體能否看成點電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麼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物理教案模板範文2

一、基本說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

4)教學時間45分鍾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數、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數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劃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曬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性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說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不同,這里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麼,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性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溫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量;升高的溫度通過溫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盡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溫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可以直接採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採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後閱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煉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

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

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

③記錄水和砂子開始時的溫度;

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 min、2 min、3 m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溫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數據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溫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說明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准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范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麼要限定「單位質量」「溫度升高1 ℃」,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初中物理出現的唯一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於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閱讀數據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閱讀數據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最大,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里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麼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後匯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於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 k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 J。

展示問題2:2 k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問題3:2 kg水溫度升高50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溫度變化、比熱容成什麼關系?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m(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m(t0-t)。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m(t-t0)。

4.Q放=cm(t0-t)。

物理教案模板範文3

《比熱容》教學設計

一、基本說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4)教學時間45分鍾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數、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數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四、教學反思: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設計此課時,從老百姓極為關心的天氣預報入手,引入新課;緊接著讓學生聯系著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後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縱觀本節課的設計,不難發現每個環節都由提出問題入手開展教學的,這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組成一個步步攀升的台階,帶領學生走向科學的殿堂。

3.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改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叄』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教案大全

隨研究電路工作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歐姆定律的重要性,歐姆本人的聲譽也大大提高。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歐姆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教案大全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阻的概念,明確導體的電阻是由導體本身的特性所決定

2、要求學生理解歐姆定律,並能用來解決有關電路的問題

3、知道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知道什麼是線性元件和非線性元件

(二)過程與 方法

教學中應適當地向學生滲透一些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和分析的正確思路如通過探索性實驗去認識物理量之問的制約關系,用圖象和圖表的方法來處理數據、 總結 規律,以及利用比值來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知識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重點:正確理解歐姆定律及其適應條件

三、難點:對電阻的定義的理解,對I-U圖象的理解

四、教具:電流表、電壓表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阻、導線、電池組、小燈泡等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課時內容

要點:電動勢概念,電源的三個重要參數

(二)新課講解-----第三節、歐姆定律

問題:電流強度與電壓究竟有什麼關系?這可利用實驗來研究。

1、歐姆定律

演示:如圖,方法按P46演示方案進行

閉合S後,移動滑動變阻器觸頭,記下觸頭在不同位置時電壓表和電流表讀數。電壓表測得的是導體R兩端電壓,電流表測得的是通過導體R的電流,記錄在下面表格中。

U/V ? ? ? ? ? I/A ? ? ? ? ?

把所得數據描繪在U-I直角坐標系中,確定U和I之間的函數關系。

分析:這些點所在的圖線包不包括原點?包括,因為當U=0時,I=0。這些點所在圖線是一條什麼圖線?過原點的斜直線。即同一金屬導體的U-I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把R換成與之不同的R,重復前面步驟,可得另一條不同的但過原點的斜直線。

結論:同一導體,不管電流、電壓怎麼樣變化,電壓跟電流的比值是一個常數。這個比值的物理意義就是導體的電阻。 引出-------

(1)、導體的電阻

①定義:導體兩端電壓與通過導體電流的比值,叫做這段導體的電阻。

②公式:R=U/I(定義式)

說明:A、對於給定導體,R一定,不存在R與U成正比,與I成反比的關系,R只跟導體本身的性質有關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教案大全二

(一)內容及解析

1、內容:本節主要介紹歐姆定律的基本知識。

2、解析:這一節概念初中學過,要進行復習,講述的重點內容是歐姆定律的應用。這一節內容關繫到後面閉合電路的學習,要加強對這一節的練習。

(二)目標及其解析

1.知道電荷的定向運動形成電流,知道導體中產生電流的條件.

2.知道電流的概念和定義式,並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什麼是電阻及電阻的單位.

4.會用歐姆定律並能用來解決有關電路的問題.

思考題1.電流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題2.為什麼導體兩端有電壓,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呢?

思考題3.在I——U曲線中?,圖線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解析:導體內有自由移動的電荷,這些帶電粒子做無規則移動時不會形成電流,電荷有正和負,因此規定正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初中知識沒有學好或遺忘,在實際進行電路計算時容易出現問題。

2、在電子發生轉移,使物體帶正、負電荷結合到化學知識,學生對交叉學科的學習也存在著困難。

3、應用U—I圖像分析具體問題時,不會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物理問題上。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為了加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本節課要對初中電路進行復習,對化學的有關知識也要復習。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基本流程

概述本章內容→本節學習要點→歐姆定律→圖像討論→練習、小結

2、教學情景

問題1形成電流的條件分別是什麼?

設計意圖:知道導體中存在電流的條件是兩端存在電壓

問題2電流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

設計意圖:電荷分為正、負 電荷兩種。

問題3電流的定義式是什麼?單位有那些?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設計意圖:知道電流的大小和單位

問題4 公式 I=U/R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設計意圖:知道歐姆定律的內容

問題5電阻的單位有那些?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設計意圖:知道電阻的意義和單位

例題1. 現有四對電阻,其中總電阻最小的一對是( )

A.兩個5Ω串聯 B.一個10Ω和一個5Ω並聯

C.一個100Ω和一個0.1Ω並聯 D.一個2Ω和一個3Ω串聯

點撥:根據兩個電阻R1、R2並聯總電阻的計算公式 :

由這公式可知,並聯後的總電阻小於R1,同例可證並聯電阻也小於R2,即並聯總電阻小於組成並聯電路中的任一個電阻,所以答案C的總電阻比0.1Ω還要小,是本題所選之答案.

【變式】歐姆定律的表達式為 ,在電壓U一定的條件下,導體的電阻R越小,通過導體的電流I越 。兩個電阻R1和R2(R1>R2)串聯接入電路中,通過R1的電流 (填「大於」、「等於」或「小於」)通過R2的電流.

例題2.如圖所示的兩導體AB、CD串聯在某一電路中,若它們組成的材料和長度相同,粗細不同,則( )

A、.AB的電阻小,通過BC的電流大

B.、AB的電阻大,通過BC的電流小

C、.AB的電阻小,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大

D.、AB的電阻大,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大

點撥:導體的電阻跟導體的材料、長度、粗細、溫度有關,現在AB、CD材料相同、長度相同就是AB細,BC粗,所以AB的電阻大;另外AB和CD串聯,串聯電路里的電流處處相等,所以答案為:D

另外:根據歐姆定律可知AB兩端的電壓大於BC兩端的電壓

【變式】把甲、乙兩段電阻線接在相同的電壓下,甲線中的電流大於乙線中的電流,忽略溫度的影響,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教案大全三

1.引入新課

前面學習過電場知識,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促使電荷移動,電荷的定向移動就形成電流,這節課我們將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對電流作進一步的了解.

2.新課教學

(1)電流

①什麼是電流?大量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②電流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內因——有自由移動的電荷.金屬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電解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絕緣體中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其中不能形成電流.

那麼,為什麼用電流表直接連接金屬導體兩端卻沒有讀數?

這是因為,導體中大量的自由電荷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向各個方向運動的機會均等,不會出現大量自由電荷定向移動的現象,也就是說沒有電流.

要使大量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必須要有一種力,這種力就是電場力.

[演示]按圖1連接

小燈泡發光.有電流流過小燈泡.

外因--導體兩端存在電壓.

當導體與電源連接時,它的兩端有了電壓,導體中就有了電場,這樣導體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等都是電源,它們的作用是保持導體兩端的電壓,使導體中有持續的電流.

③電流的強弱--用電流(I)表示:

a.定義--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量q跟通過這些電荷量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電流,用I表示.

b.表達式:c.單位:安培(A)d.電流的方向--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e.電流是標量.

④直流電:方向不隨時間而改變的電流.

恆定電流:方向和強弱都不隨時間而改變的電流.

(2)既然導體兩端有電壓,才有電流流過導體,那麼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有什麼關系呢?

[演示]先讓學生設計電路示意圖,然後用多媒體顯示如圖2所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導線連接實物,並要求學生注意電表的正負接線柱接法.

對數據的處理除用列表法外,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圖像法:先畫直角坐標I-U,然後標刻度,按上述數據描點,連點成直線I,連點時要使盡量多的點落在一條直線上,不落在直線上的點,要對稱地分布在直線兩側.

取下R,換上R',重做上述實驗,可得另一條直線Ⅱ

分析上述實驗,得知:

a.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即I∝U,巳U2/I2>U1/I1.

b.在同樣電壓情況下,U/I值大的電流小,U/I值小的電流大,即U/I值反映了導體阻礙電流的性質.

①電阻

定義:導體兩端電壓與通過導體電流的比值,叫做這段導體的電阻.

定義式:R=U/I

對於同一個導體;不論電壓和電流大小怎樣變化,比值R是恆定的.不能從數學角度認為R與U成正比,與I成反比.

單位:歐姆(Ω)1Ω=1V/A

②歐姆定律

德國物理學家歐姆最早用實驗研究了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得出了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定律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U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

公式:I=U/R

單位:1A=1V/Ω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重點歸納

2. 高中物理選修3-1歐姆定律知識點總結

3. 高中物理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4. 九年級物理歐姆定律計算題專項練習

5. 高中物理機械振動知識點

6. 初三物理 歐姆定律教學視頻

7. 高中物理教師2020工作總結範文5篇精選

8. 高中物理歐姆定律重點知識總結

9. 高中物理選修3-1歐姆定律知識點歸納

10. 高中物理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知識點歸納

『肆』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設計

功率是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設計一

一、課前部分

【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概念廣泛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功率的概念,引入這一概念並不困難。教科書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兩台起重機做功相同,時間不同,引出功率的概念和定義式,並通過對動力機械的分析,討論了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最後,根據對物體做功的公式和運動學公式導出功率與速度的關系。

2.學情分析:

初中時學生已經學過功率的初步知識,前面一節學習了功的概念,為本節的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區分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時功率。

3.設計思路:

本節講述功率的概念,功率公式的應用。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義是本節的重點內容,通過類比的 方法 ,比較速度是描述位移變化快慢的物理量,來對功率進行理解。如果學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轉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實際上是描述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要使學生確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義,要通過例題的教學,使學生會應用基本公式進行計算,對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有所理解。

瞬時功率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這是難點。學生往往認為,在某瞬時物體沒有位移就沒有做功問題,更談不上功率了。如果學生沒有認識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這個難點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講清楚功率的物理意義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時功率概念和物理意義的基礎。

關於發動機的額定功率與汽車的最大速率之間的關系,採用公式分析加圖像表述的形式進行,以便通過分析汽車由開動到勻速行駛的物理過程,使學生養成分析物理過程的習慣,避免簡單地套用公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功率的的概念。

2. 知道功率的定義和定義式 ,能夠用公式 解答有關的問題。

3. 正確理解公式P=Fv的意義,區別什麼是瞬時功率,什麼是平均功率,並能用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4. 能用公式P=Fv討論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啟動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例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功率的實際意義,理解功率概念。

從功率概念的定義,體會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理解功率與力和速度的關系。會利用功率的兩個公式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堅持原則,善於合作的良好習慣。

通過對生活中機械的實際功率、額定功率的觀察和測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並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習重難點】:

1. 功率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2. P=Fv及其應用。

【 學習方法 】:類比學習、圖像分析。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課堂部分——教學過程

【認知與探究】: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 通過具體事例以及類比法找出表示做功快慢的通用表示,引入功率的概念 下表是三台起重機在工作時的有關數據記錄

起重機編號

被吊

物重

勻速上升速度

所用時間

做功

2×103N

4m/s

4s

3.2×104J

4×103N

3m/s

4s

4.8×104J

1.6×104N

2m/s

1s

3.2×104J

比較三個起重機做工的快慢?

比較A和B:它們做功時間相等,WA<wb p="" ,b做功比a快。

比較A和C:它們做功相等, tA<tb p="" 教師: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人們十分關注做功的多少。不同的機器或物體做功有快有慢,如何來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請同學們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案。

學生可能有以下認識:

1.選擇相同時間,比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2.選擇做相同的功,比較做功的時間長短,時間長的,做功就慢;

3.類比「速度」的定義方法,用做功和完成這些功所花的時間的比值來定義「功率」。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物體做功快慢?討論中注意培養學生的 發散思維 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類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義方法,體會比值法定義功率概念。 (一)功率P的有關內容 1.功率的定義: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的物理量,功率是標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率的單位是瓦特。

2.功率的定義式:

3.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單位:國際單位:瓦特(w),常用單位:千瓦(kw) 討論與交流:

小實驗:把一段粉筆放在書的封面上,打開書的封面形成一個斜面,並使粉筆開始下滑。請同學仔細分析一下,在下滑的過程中粉筆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負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傾角增大,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傾角增大時,功率是否也增大? 說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義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該方法能夠進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對象的某些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像我們已經研究過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定義的。 (二)、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1.額定功率:指動力機器長時間正常工作時的最大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額定功率是動力機器的重要性能指標,一個動力機器的額定功率是一定的。

2.實際功率:指機器工作時實際輸出的功率。

動力機器不一定在額定功率下工作,機器長期正常工作時的實際功率總是小於或等於額定功率。實際功率不應大於額定功率。實際功率長時間大於額定功率時會縮短機器使用壽命甚至會損壞機器(短時間內實際功率略大於額定功率是可以的。 教師: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車做功那樣快呢?汽車做功能否像飛機做功那樣快呢?人如果做功過快,會產生什麼後果呢?汽車超負荷運轉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教師:奧運 長跑 運動員能否用100m 短跑 的速度來完成5000m的賽跑路程呢?為什麼? 讓學生通過思考自己身邊所熟悉的問題,認識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義。

(三)、功率與速度:P=Fvcosθ 1.表達式推導:

2.式中F是對物體做功的力,v是物體的運動速度,θ是F和速度v之間的夾角。

3.在F和v同向時θ=0,表達式為:P=Fv。

4.P=W/t是功率的定義式,它普遍適用,不管是恆力做功,還是變力做功,不管是機械功還是電功等它都適用。但由它求得的一般是平均功率。公式P=Fvcosθ,式中θ為F與 v 的夾角。v為物體的對地速度。當v為平均速度時,求得的功率為平均功率,當v為瞬時速度時,求得的功率為瞬時功率。 教師:一部汽車載重時和空車時,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駛,試討論這兩種情況下汽車的輸出功率是否相同?為什麼?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⑴載重汽車與地摩擦力較大,牽引力也大,由於行駛速度一樣,故相同時間內,載重車的牽引力做功較多,所以載重汽車的輸出功率較大;

⑵載重汽車行駛得比空車慢,因此功率較小;

⑶載重汽車比空車費力,因此載重車的輸出功率較空車時要大些。 上述分析討論的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功率與力和速度有何關系。學生分析可能會出現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師要參加到學生的討論分析中,幫助、啟發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答案。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牽引力的功率。(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功率定義式進行推演,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 (四)、力的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1.平均功率

(1)描述力在一段時間內做功的快慢。

(2)計算公式:

P=W/t ①

θ=0時, P=Fv ③

注意:應用②③式計算時注意:力F必須是恆力,v為一段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

(3)平均功率對應於一段時間或一個過程,並且同一物體在不同時間段內的平均功率一般不相同,因此說平均功率時一定要說明是哪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功率。

2.瞬時功率

(1)力在某一時刻的功率,對應於物體運動的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

(2)計算公式:

P=Fvcosθ

P=Fv (F與v同向時)式中v表示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6頁做一做。

分析討論:

由v=s/t求出的是物體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時間t內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夠小,則v表示瞬時速度,此時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該時刻的瞬時功率。即當v為平均速度時,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為瞬時速度時,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時功率。 總結 :

v是平均速度 ,P是平均功率 (F為恆力,且F與 同向)。

v是瞬時速度,P是瞬時功率。

說明:如果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由於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時平均功率等於瞬時功率。

(五)、對公式P=Fv的討論 1.此公式的意義是:當力F與物體運動(瞬時)速度v方向一致時,力的實際瞬時功率就等於力F和運動速度v的乘積,對於機車(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或動力裝置),牽引力F與物體運動速度v一般方向一致,可用公式P=Fv計算實際瞬時功率(稱牽引力的功率、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特別注意:F為機車的牽引力,並非機車所受的合力。

2.當P一定時,F∝1/v,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如:汽車在發動機功率一定時上斜坡,司機用換擋的辦法(變速調節裝置)減小速度以獲得較大的牽引力滿足上坡的需要。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式、單位。

2.理解功率的導出式P=F·v的物理意義,並掌握其用法,會利用功率的兩個公式來解釋現象和進行計算。

3.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時功率、額定功率、實際功率的區別與聯系。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實例體驗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功率的實際意義,通過功率的定義過程,體會應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2.學會求解各種不同的功率。

3.運用功率的不同表達式分析和解決動力機械的運動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嚴密思維的習慣。

2.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觀點、善於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種類及其計算。

【教學難點】

1.功率的表達式P=F·v的物理意義和運用。

2.瞬時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計算。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器材】

投影儀、投影片、錄象資料、CAI課件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身邊生活尋找做功快慢的事例,並思考機械與人或畜力做功快慢的差異。)

預測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1、人上高樓(如8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

2、 拖拉機 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

3、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

4、從水井裡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5、……

(列舉生產、生活中發生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功率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無處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並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物理現象,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物理規律研究的價值,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人們十分關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機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

(分析一些生產事例、工作場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圖片。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通過多媒體手段更生動地展示這些畫面和情景,使學生對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為形象和具體的認識,從而為建立正確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在建築工地上分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把1t的貨物從地面運到三樓,

方式一:搬運工分批搬運,需時間3h

方式二:用一台起重機提升,需時1min

方式三:用另一台起重機提升,需時30 s

上述三種情況下,把貨物由地面運到三樓時,請思考以下問題:

1、用不同的方式,對貨物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2、所用時間不同,三種方式中做功的快慢是否相同?

結論:對重物所做的功相同,但所用時間不同,說明做功快慢不同。

說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有關事例,形成初步共識:人們選用機械來做功時,不僅要考慮做功多少,還要考慮機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機做功比人快;大卡車比拖拉機做功快;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車比搬運工人做功快;抽水機比轆轤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通過實際問題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做功的快慢。

教師:不同的機器或物體做功有快有慢,如何來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請同學們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案。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物體做功快慢?討論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預測學生可能有以下認識:

1、選擇相同時間,比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2、選擇做相同的功,比較做功的時間長短,時間長的,做功就慢;

3、類比「速度」的定義方法,用做功和完成這些功所花的時間的比值來定義「功率」;

4、……

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類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義方法,體會比值法定義功率概念。

新課推進

一、功率的含義

1.定義:功W與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功率。 (板書)

2.定義式:P=W/ t (板書)

3.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板書)

4.單位:(板書)教師請一位同學正確地說出定義式中各個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國際單位:瓦特(w),常用單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板書)

W→功→單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

換算關系:1kw = 1000 w?1w=1J/s(板書)

說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義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該方法能夠進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對象的某些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像我們已經研究過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定義的。

5. 功率是標量,功率表示做功過程中能量轉化的快慢。(板書)

6. 討論與交流:

小實驗:把一段粉筆放在書的封面上,打開書的封面形成一個斜面,並使粉筆開始下滑。請同學仔細分析一下,在下滑的過程中粉筆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負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傾角增大,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傾角增大時,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

(1)比較不同傾角時的功率,應注意粉筆開始下滑處的高度應相同。討論功率時須指明哪個力的功率。

(2)實驗的分析討論,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個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義式,在理論上進行推演,使思維更加嚴密。

7. 一些常見機械做功功率

(1)汽車發動機5×104 W~15×104 W? (2)摩托車約2×103 W?

(3)噴氣客機約2×108 W? (4)人心臟跳動的功率1.5W左右

(5)火箭的發動機約1×1013 W? (6)萬噸巨輪106W以上

(7)藍鯨游動的功率可達350kW (8)人的平均功率約1×102 W

(9)優秀運動員短時間內的功率可達1000W?

二、功率P與力F、速度v的關系 (板書)

1. 功率與力、速度的關系推導 (板書)

教師:一部汽車載重時和空車時,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駛,試討論這兩種情況下汽車的輸出功率是否相同?為什麼?

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1)載重汽車與地摩擦力較大,牽引力也大,由於行駛速度一樣,故相同時間內,載重車的牽引力做功較多,所以載重汽車的輸出功率較大;

(2)載重汽車行駛得比空車慢,因此功率較小;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設計三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義及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定義。

2、 , 的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常指平均功率, 為瞬時功率

2、 ,分析汽車的啟動,注意知識的遷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科學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理解功率的概念,並靈活應用功率的計算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教學難點

正確區分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義,並能夠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工具

投影儀、投影片、錄相資料、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不同的物體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可能不同,或在相同的時間內,做的功可能不同。也就是說做功存在著快慢之分,那麼,怎樣描述做功的快慢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功率

教師活動:一台起重機能在1min內把1t的貨物提到預定的高度,另一台起重機只用30s就可以做相同的功。兩台起重機誰做功更快?你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它們做功快慢的?

學生活動:稍作思考回答,後一台起重機做功更快。做相同的功,比較所用時間。

教師活動:一台起重機能在1min內把1t的貨物提到預定的高度,另一台起重機用30s把0.4t的貨物提到預定的高度。兩台起重機誰做功更快?你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它們做功快慢的?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分組討論,選出代表回答。

教師活動:傾聽學生回答,點評。

投影問題:力F1對甲物體做功為W1,所用時間為t1;力F2對乙物體做功為W2,所用時間為t2,在下列條件下,哪個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p="">

C.W1>W2,t1=t2 D.W1<w2,t1=t2< p="">

點評:上述條件下,哪個力做功快的問題學生都能作出判斷,其實都是根據W/t這一比值進行分析判斷的。讓學生把這個意思說出來,然後總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總結:做功快慢的比較有兩種方式:一是比較完成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另一是比較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的功。

在物理學中,一個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t的比值 ,叫做功率。用P表示,則

物理意義:功率是描述力對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上式是功率的定義式,也是功率的量度式,P與W、t間無比例關系,做功的快慢由做功的物體本身決定。根據這一公式求出的是平均功率,同時這個公式變形後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求功的方法:W=Pt。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問:

1、功率的單位是什麼?

2、公式 是平均功率還是瞬時功率?就課本第7頁「說一說」欄目中提出的問題分組討論後回答。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後,小組討論,回答。

1、由功率的定義式可知,功率的單位由功和時間的單位決定,在SI制中,功率的單位是:瓦特=W),1W=1J/s,常用單位:千瓦(kW) 1kW=1000 W

2、 指平均功率,當 時,即表示瞬時功率

2、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學習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7頁「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一段,提出問題,你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是怎樣理解的?

點評:通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閱讀後回答。教師幫助總結、補充。

(1)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大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

(2)實際功率:指機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

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總是小於或等於額定功率。實際功率如果大於額定功率容易將機器損壞。

機車起動過程中,發動機的功率指牽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

3、功率與速度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力、位移、時間都與功率相聯系,請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推導出功率與速度的關系式;推不出來的同學可以先閱讀教材「功率與速度」部分,然後自己再推導。

學生活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推導功率與速度的關系式。

點評:培養學生推理能力。

教師活動: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投影學生的推導過程,點評、總結。分析公式的意義。

1、P=Fv,即力F的功率等於力F和物體運動速度v的乘積。當F與v不在一條直線上時,則用它們在一條直線上的分量相乘。

2、公式P=Fv中若v表示在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P表示力F在這段時間t內的平均功率;

3、如果時間t取得足夠小,公式P=Fv中的v表示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時,P表示該時刻的瞬時功率。

問題:汽車等交通工具在啟動和行駛過程中,其牽引力和行駛速度是怎樣變化的?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用自己的話加以解釋。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討論、推理、作答。

根據公式P=Fv:

①當功率P一定時,F與v成反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

當交通工具的功率一定時,要增大牽引力,就要減小速度。所以汽車上坡時,司機用換檔的辦法減小速度來得到較大的牽引力。

②當速度v一定時,P與F成正比,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就越大。

汽車從平路到上坡時,若要保持速率不變,必須加大油門,增大發動機功率來得到較大的牽引力。

③當力F一定時,功率P與速度v成正比,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高中物理功率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1. 高中物理平拋運動教案設計

2. 高一物理功率公式歸納

3. 高中物理曲線運動教案大全

4. 高中物理與電功率有關的公式

5. 高一物理《運動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6. 初二物理 功 功率 機械效率

7. 高三物理教學計劃

8. 高中物理個人教學工作述職總結

9. 九年級物理功率及電熱計算復習題

10. 九年級物理電功率知識點

『伍』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三維目標怎麼寫

1 . 知識與技能:學生該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應該培養的能力。
技能是在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技巧,能力。
2 . 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獲得新知識有效的學習來自於學生對知識獲取全過程的有效參入。
3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應巧設機關,
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與所學知識相關
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主動學習。

『陸』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設計

兩個相互接觸並擠壓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設計一

知識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

2、知道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在生活中的應用與防止 過程

方法 1、觀察有關摩擦現象;

2、經歷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3、經歷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數的方法;

4、學會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情感

態度 1、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

2、通過對摩擦力的利與弊的分析,養成辯證看問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的全過程;了解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教學難點 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測量方法、探究表格的設計和實驗結論的歸納。 教學用具 試驗用具:小車,彈簧測力計,大砝碼,紙,棉布等,長木板。

大米和杯子。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在重力,彈力,平衡力之後,是力學中比較靠後的知識體系。本節課重在用實驗探究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幾個因素。 學情分析 對摩擦現象,學生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課使學生對摩擦力的認識更深刻一些。摩擦力一節是在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力學知識之後,具有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新課。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1、演示實驗:趣味實驗

1)不用力推時,小車靜止,水平方向受力分析。

2)用一定的力拉小車,小車未移動。

提問:小車處於什麼狀態?水平方向受哪些力作用?

3)滑動的小車在桌面上停下來

提問:小車運動狀態是否改變?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4)滾動的小車在桌面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觀察回答

生: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所以處於靜止狀態。

生:靜止狀態。在水平方向拉力和阻力作用。

生:由運動到靜止,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是受到阻力的作用。

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 通過提問問題,引導學生對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分析,引出「摩擦力的存在」。演示實驗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進行新課

(一)摩擦力的分類

教師語言引導學生分析上述摩擦現象。

2,3,4中摩擦力分別是什麼摩擦力?

板書: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

(二)摩擦力的產生

1、學生體驗:摩擦力產生條件

學生實驗:

手在桌面上滑動(滑動摩擦)

滑而不動(靜摩擦)平放不動(無摩擦)

2、教師點撥: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有相對運動時或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三)摩擦力的三要素

1、摩擦力的作用點——接觸面上。

2、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或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靜摩擦:

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拉小車,小車靜止。

提問:此時小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的作用?這兩個力有什麼特點?

靜止時,在水平方向上合力為零。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摩擦力的大小。

教師演示測量過程。

(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推動地面上的箱子時,箱子越重,越費力,地面越粗糙,越費力,可見,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有什麼呢?

2 歸納學生的猜想: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所受壓力(重力)、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教師說明,水平面受到的壓力等於物體重力)

3 設計實驗:

提出問題1: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應該採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設計二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靜摩擦、滑動摩擦力,和它們的產生條作及其作用效果,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3.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二、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3.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三、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四、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實驗探究、體會參與、練習鞏固

五、教學儀器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六、教學過程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系?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初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系?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滑動摩擦力

引入:a. 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 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通過上述實驗得出: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設計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力概念及產生的條件,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明確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知道滑動摩擦因數會計算滑動摩擦力。

3、知道靜摩擦力概念及產生的條件,能夠根據二力平衡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會判決靜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靜摩擦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通過實驗分析,概括 總結 物理規律的能力.

2.滲透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實驗探究――合理外推――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總結規律――實驗驗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合作探究,促進合作學習,發揚團隊精神.

2.體驗科學發現的樂趣,鼓勵科學探究,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信心.

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具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長方體木塊(每組3塊)、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兩個學生一組).身邊的物體(例如水杯、黑板擦、鋼筆、橡皮、講桌等物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實驗導入:用手握住水杯。開始問學生水的受力情況,學生進而分析。水杯受兩個力,重力和手對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復習初中內容, 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一)靜摩擦力

【實驗探究】

(1)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地拉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逐漸增大拉力,直到木塊運動為止.觀察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

並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中.

(2)在木塊上增加砝碼,重復上述實驗,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中. 多媒體投影表格(參考表格)

實驗數據記錄表

重點分析:相對運動趨勢,及方向

在相互接觸的的倆物體間,如果有了相對運動趨勢,在接觸面上有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個力叫做靜摩擦力。

2.

引導學生分析物塊受力情況:通過剛才的探究過程,你認為兩個物體間在什麼情況下能夠產生靜摩擦力呢?

引導學生得出概念: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① 物體接觸,且接觸面都粗糙。

② 兩物體間有相互作用的彈力。

③ 兩物體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 探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學生體驗:將手用力壓在桌面上往前推,但是手未動,感覺如何? 分析探究:剛才實驗過程中,木塊受到了水平的拉力,物體的運動趨勢方向向哪?靜摩擦力的方向應該向哪?與運動趨勢方向有什麼關系?

指導總結: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點撥難點:

1、靜摩擦力總沿著接觸面,如果是曲面應該怎麼理解呢?

2、靜摩擦力產生於相對靜止又有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之間,怎麼理解「趨勢」呢?又怎麼判斷運動趨勢的方向呢?

3、受靜摩擦力的物體一定是相對地靜止么?相對靜止是

對地靜止么?讓學生舉例說明。

[學以致用]:出示課堂練習:畫出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

(提問):力既有方向也有大小,那麼靜摩擦力的大小怎麼樣呢?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1.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

2. 高中物理知識總結:摩擦力

3. 摩擦力的秘密教學反思

4. 初中物理計算摩擦力的知識點與方法指導

5. 高中物理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效果總結

6.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識點總結

7. 高中物理摩擦力大小的確定總結

8. 高中物理摩擦力公式總結

9. 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識公式計算與易錯知識點

10.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復習資料

閱讀全文

與物理教案模板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