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創設物理課堂教學情境 道客巴巴
一、製造認知沖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爾曾經說過:「凡事追本求源,這是思維的一個普遍要求。一個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給出的新事實、觀念和理論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就會出現「認知沖突」。學生進入這種問題情境,會感到困惑,頭腦中的概念在「打架」。這就掀起他們探索的慾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教師只須稍加點撥。就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
1、實驗中引發的認知沖突 在講授關於金屬膨脹的內容時,先讓學生觀察一個由兩塊金屬合在一起的金屬條,當用小火慢慢加熱時,這個金屬條開始向下彎曲。老師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什麼金屬條會這樣。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只說是或不是。當學生一致同意金屬條加熱變軟以後,由於重力作用而向下彎曲時,老師把金屬條反過來加熱,這時學生發現金屬條向上彎曲,並未下彎!緊接著通過問答引發不同的假設,直到最後得到合理的解釋。此時,全班同學的結論是:金屬受熱膨脹時。不同金屬的膨脹程度是不同的。
2、製造「問題情境」,引起爭論 如在講:「物體受力怎樣運動」時可以這樣開始,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把一個一噸重的鐵球放在地上,一隻螞蟻能不能推動它?」話音剛落,學生大笑,齊聲答:「推不動!」「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動!」仍有幾個學生不服氣地說。老師沒有笑,要大家認真考慮。忽然有人醒悟過來,「推得動推不動,不是看大鐵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與地面磨擦力的關系„„」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並開始逐步引導學生研究推力與磨擦力大小怎樣影響水平方向的運動。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又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由認知沖突而引發的問題情境,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一個問題放在一種極端情況下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既製造了「問題情境」,又與物理的「理想化」思維方式相切合。這樣的教學真是妙不可言。
二、創新懸念情境,激發欲罷不能的探究欲 「懸念」是一種認知的張力,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我國古典小說和說書人常以「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人,用的就是這種力量。 如講授「摩擦力」一節時,講台上放兩個玻璃容器,一個盛油,一個是空的。在兩個容器中分別放入一粒光滑的鋼珠。教師先用一隻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鋼珠夾上來,然後請學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夾放在油中的鋼珠。這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於是教師利用這一「懸念」因勢利導地板書課題並和學生開展有趣的討論。這樣花不多的時間就可講清楚有關的知識。學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引發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張力,學習也就變得有趣、有勁了。事實上,未能如「願」的狀態,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應,就像陳景潤在中學時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懸念那樣,持續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三、推動學生捲入,調動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應盡力推動學生自發「捲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只有設法使他們「捲入」任務之中,才能達到激勵內在動機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學生捲入到學習任務之中內呢?教師應設法使學生裝入學習任務的過程至少不會受到失敗的威脅,而且他還應使學習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學生的學習因此被促進。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向學生指出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社會價值。
1、讓學生「設身處境」地捲入思考 在學習《升華》時,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騰雲駕霧的片段。請學生依據看到的「煙霧繚繞」場景,以場景布置人員的身份參與拍攝,你應該怎麼做呢?有學生說,灑些水,利用水蒸氣液化產生的霧。有的學生說點些蚊香之類的東西。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後,講出這些方法可能有一點點效果,但絕達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實際工作人員只要撤一些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煙霧繚繞」的景象。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拍攝現場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急於求知的積極性。
2、參與活動,促進思考 電學中,引入滑動變阻器時,組織學生在試驗中去體驗所學的知識。一上課就放手讓學生選用器材連接電路,使小燈泡發光,最好是能調節燈泡的亮度。學生見到桌面上的新「東西」(滑動變阻器),就躍躍欲試,部分同學經過自己摸索,終於把它連接在電路當中,並且滑動滑片,發現小燈泡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活動成果,自然興高采烈,思維活躍。接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層層深入提出問題讓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學想對家裡的學習台燈變為可調節台燈,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學生想到學為所有,思考積極。教師逐步引導,台燈的亮度與什麼有關?(與電流有關)改變電流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改變哪個因素最方便?(改變導體的長度)水到渠成地介紹滑動變阻器這種儀器,讓學生認識它的結構以及對電流的作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串聯)這樣讓學生捲入活動並促使其思考,學生既可追尋學習的樂趣,又對滑動變阻器這個新儀器的結構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徹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創設情境之前,我們必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要學的知識進行認真分析,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效果令人滿意。 總之,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教師給出了能導致問題深入的相關信息,創設合理的物理教學情境,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點撥啟發,使學生產生進一步研討的動力,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貳』 物理環境指的是什麼
物理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它包括天然物理環境和人工物理環境。天然物理環境由自然聲環境、振動環境、電磁環境、輻射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等構成;人工物理環境由人工因素產生形成的人工雜訊環境、振動環境、電磁環境、輻射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等構成。。
『叄』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物理情境
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創設相應的物理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以便更好、更快地認識、同化新知識。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教師要創設情境,一般可採用下述幾種方法。
一.加強實驗,創設課程學習的相應的物理情境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教學也必須以實驗為基礎。教師要大力加強實驗,為學生學習物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維,並且還能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的操作技能。
作為物理教師不能消極等待,應有「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精神,通過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簡或尋找替代性實驗的辦法,以保持物理課應有的濃厚本味。至於那種完全喪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講「實驗」來代替物理實驗的做法,是達不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和培養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應徹底擯棄。尤其是在新課標中,更 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根據中學生分組實驗較少的現狀,物理教師應盡量把演示實驗改為隨堂學生實驗,這樣邊學邊做,不僅能增大物理課的本味,更有利於師生配合尋規律、學生積極練能力、課堂教學增效率。
例如在教學「顯微鏡和望遠鏡」時,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自己自製顯微鏡和望遠鏡,這樣的物理情境既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又讓學生切身體驗到它們的構成及作用,可以在課堂中花點時間做此實驗。又如教學「電流的強弱」時可以安排在實驗室上課,邊學邊做實驗,有了電流表這一實物這種物理情境可以使學習使用電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更濃厚。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實驗在創設物理情境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
二.使用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創設記憶深刻的相應的物理情境。
1.利用詩歌、典故和故事等,將學生帶入物理情境.
用「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鏈當空舞」的詩句作為「光的色散」一節的開頭;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絕句作為「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引課,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學生在對詩歌的欣賞中,將思維轉向物理內容,從而進入物理世界。
2.運用誇張、類比手法,將學生帶入物理情境
對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及其適用范圍,學生總感到不易理解和記憶,但若賦予誇張、形象的比喻,則可增強對學生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化知識的記憶。如對「電路和電流」的教學中,由於學生還沒有學到電阻這一概念,以致學生不能很順利地分析電路。這種情況,教師如果將電荷的移動類比成人的流動,遇到山路(即電阻大的用電器)時,會選擇平路(即電阻小的開關或電流表等)這條路走,分析短路時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對於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電磁波的調制、發射、傳播、接收、調諧、解調等抽象的過程,學生往往面對諸多新名詞,不分因果,死記硬背,因此應用時難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但若用貨車的「裝貨」、「出站」、「運行」、「進站」、「調度」、「卸貨」等一系列學生熟知的過程來進行形象的比喻、對比,使學生「僵死」的思維「死而復甦」,有利於學生掌握電磁波及無線電廣播的全部機理和過程。
總之,一堂物理課,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來看,都要求我們不能只注意體現物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只體現物理學的難、抽象等等,更應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運用誇張、對比等手法,把物理知識生活化,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調節,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適的物理情境中學習物理,使他們聽得輕松,學得自然。同時能使學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對物理教師的親切感。新課程中的許多內容已給我們提供幽默風趣的材料,我們應當充分的加以利用。
三.多聯系實際,創設實在具體的相應的物理情境。
1.教學中所舉的例子,與實際密切相連,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熱脹冷縮時」,可以創設這種物理情境:剛煲湯煲得熱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學習慣性時,創設坐汽車的物理情境等。
這些現象學生並不陌生,但要解釋卻有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做有心人,通過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些課時可以安排到室外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的涵義已從狹義的教室擴展到課室以外的社區,因此學生的學習便可以在課室以外的地方進行,從而使學習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這對學生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社會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義的背景,具有積極的遷移意義。
『肆』 課堂教學環境指的是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情境」表現為多種刺激模式、事件和對象等,情境不僅能激發問題的提出,而且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情境」是人從事活動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情」與「境」是教學情境的兩個維度。教學情境是「情」與「境」的融合,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設定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師生共同營造的課堂情感氛圍。它有自己獨特的范圍限制:「境」即指教學環境,它既是一個用實物或多媒體創設的具體的環境,也是指教學雙方的關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學雙方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思維互動。情因境生,境為情設,情境和諧統一,從而達成了某種境界或氛圍,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學習生活。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尤為重要。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在眼前,聽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盡管這種論述未免有些絕對,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兒童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兒童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幼兒階段,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就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綱要》中還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培養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動機、知識的合理建構,有利於幼兒建立「表象」。教學情境是教學的突破口,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可以使幼兒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的「滲透」與「融合」,使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本文想從實際的教學出發,探討教師如何最大化地發揮情境創設的積極效應。
一、創設物質環境,豐富幼兒認知內容。
所謂物質環境,是指提供與教學有關的環境布置,向幼兒傳遞與學習活動有關的教育信息。如在科學活動《恐龍》中,布置一個恐龍圖片展。幼兒在恐龍的世界裡,已有的認知經驗被調動。此時,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藉助這些圖像,將不易表述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於幼兒面前,使他們在直觀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外形各異的恐龍,不僅解決了語言描述的難點,還滲透了觀察、發現能力的培養,發展了幼兒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使他們嘗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根據主題創設特定場景,從而構成語言情境,如在大班詩歌《春天在哪裡》中,把幼兒繪制的春天圖畫張貼在活動室,構成「春天」的情境,使幼兒從直觀感知到的景色生發出豐富的情感,不斷積累感知的經驗和語言表達的素材,讓幼兒有感可發,有話可說。
再以小班音樂活動《蝴蝶找花》為例:活動室里擺滿了很多「花」,創設了一個大花園。
師:(組織幼兒進入場景)小蝴蝶們,我們要到大花園里區採花粉了,你們看看這里的花多美呀。「
幼兒扮演小蝴蝶開心地飛進「花園」里。
師:你們每人找一朵花,看看、聞聞,向小花問好,最後擺一個最美的動作。
幼兒挑選自己喜愛的花,又是問好,又是欣賞,每人都擺出了與眾不同的姿勢……
該活動片段創設了「花園」這一特定物質情境,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音樂內容所描述的優美畫面。物質環境的創設,不僅使幼兒身臨其境,多感官、多方位地感知場景,引發幼兒自主聯想和創造性表現,為他們理解音樂、大膽表演積累了豐富的直覺經驗,幼兒樂在其中,學有所獲。
二、以「言」入境,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誘導對於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同樣起到了支持性效應。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所創設的情境,能夠按照預定發展目標,引領幼兒聯想和參與,增強了他們傾聽的效果。值得關注的是:要想通過語言創設情境來發揮支持性效應,教師的言語必須邏輯嚴密,簡要易懂,更有富有生動感染性,加上優美、有趣的肢體語言的配合,更能錦上添花,喚起幼兒情緒的共鳴。
『伍』 什麼是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的定義:
教學環境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廣義的教學環境是指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全部條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而這兩類環境又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存在,並具有各自不同的構成要素。狹義的教學環境特指班級內影響教學的全部條件,包括班級規模、座位模式、班級氣氛、師生關系等。
教學環境的分類:
物理環境:
教學的物理環境是由學校內部的各種物質、物理因素構成,如校舍建築、教學工具、時間、空間等。我們又可以把教學的物理環境再劃分為設施環境、自然環境、時空環境。
1.設施環境
設施環境包括教學場所和教學用具,是物理環境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教學設施是否完備、良好直接關繫到整個學校環境的質量和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1)教學場所
教學場所包括教室及其他活動場所,如校園、運動場、圖書館、會議禮堂、學習園地、教師辦公室、宿舍、食堂、校辦工廠等等。狹義的教學場所一般專指教室,包括各科通用的普通教室,為不同學科設置的專用教師,如音樂教師、語音教師、計算機教室及理科實驗室等,它們是學校教學場所的重要部分。研究表明,教學場所的質量對教室和學生的身心活動有直接的影響。它們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師和學生在生理上的不同感覺,另一方面能使師生在心裡上產生共鳴。一個良好的教學場所(教室)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要有良好的位置方向和足夠的空間。第二,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風、採光、照明條件,要保持適當的溫度,無噪音。第三,教室的造型設計和色彩運用要恰當,教室建築應布局合理、實用,能滿足教學需要,外觀造型還應有一定的審美效果,色彩運用也應慎重考慮不同顏色給師生情感帶來的影響。
(2)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主要指教學活動所必備的一些基本用具,如課桌椅、實驗儀器、圖書資料、運動器材和各種電化媒體手段(錄像機、錄音機、電視機、計算機多媒體、語音室等)等。教學用具是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對教學活動起著制約作用。課桌椅的規格要符合教學和衛生要求,造型與擺放形式要便於適應教學活動的需要。書籍是最重要的教學用品,對其文字、插圖及各種符號的設計應考慮到視覺表徵對學生學習知識的影響,各種符號要清晰、文字和紙張的色彩搭配要柔和,且對比明顯;紙面平坦、光滑但不反光;版面印刷美觀,製作經久耐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學用具不斷更新換代,教學手段也日益豐富色彩,教學設施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
2. 自然環境
學校自然環境是指學校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它們從總體上規定了學校大的環境面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自然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愉悅之情。盡管無法靠人力改變這些自然環境因素,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它們,不但可使學校的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一致,而且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可以成為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陶冶情操以及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源泉。
3. 時空環境
時空環境指的是學校內時間和空間兩大因素構成的特定環境。時間與空間不可分割,並互為補充的。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為教學提供的時間總是一個常數。空間作為一種教學場所,其容量總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的時間安排將學校內一切活動有序地在有限的空間內組織起來。在單位時間內合理地組織教學的空間活動以提高教學效率,就等於為學生贏得了更多的學習時間;而在一定空間范圍內,若能充分提高對空間的使用率就等於擴充了教學空間。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能否科學地安排分配時間對師生生理及心理都有較大影響,從而對教學成效產生影響。因此,根據青少年學習心理特點及不同學科的性質,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張有弛,勞逸結合,是創設良好教學環境的重要內容。
研究還發現,不同的教學空間組織形式和空間密度對師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學成效可以產生不同的影響。班級規模和座位編排方式就是兩個最重要的教學空間變數。班級規模主要是指班級內學生的人數,是關繫到教學空間密度的因素。國內外關於班級規模對教學成效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學習過程、學習紀律,還是學習成績都是小班優於搭班;小班學生的積極性高於大班;空間擁擠可以引起行為異常和生理上的不良反應。
社會文化心理環境
社會文化心理環境是由學校內部許多無形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它與物質環境共同構成了教學環境的整體。與物理環境不同的是,社會文化心理環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環境,但它對師生的心理活動的影響和社會行為,乃至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時其影響力會超過物理環境。
1. 班風與課堂氣氛
班風是指班級所有成員在長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種共同心理傾向。班風一經形成,便成為一種約束力,反過來又影響班級團體中的每個成員。它塑造了學生的態度和價值,又影響他們在教師里的學習活動。因此,班風對班集體成員的約束作用最終不是靠規章制度,而是依靠群體規范、輿論、內聚力等一些無形的力量。
課堂氣氛指學生在課堂上所知覺到的班級團體中影響其學習的心理氛圍,包括班級目標導向、學習進度、困難、偏向、內聚力、團結友愛、沖突、民主、滿意度、競爭等心理因素。課堂氣氛是在教師交往、傳遞著大量的有關當前的學習活動和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的,它不僅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對班級群體的學習行為也會造成一種「社會壓力」或「社會助長」。良好的課堂氣氛會促使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學習活動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充滿自信。
影響課堂氣氛的因素很多,特別是與教師的領導風格有很大關系。注重權威的教師,當其在場監督時學生的學習效率較高,而不在場或監督不嚴時則可能表現較差。堅持民主領導的教師,學生之間可以表現較高程度的尊重與互助友愛,學習效果一邊較好。另外,課堂氣氛還與師生價值觀、行為准則等文化現象有關。
2. 情感環境與師生關系
影響班風及教室氣氛的重要因素就是由師生關系營造的情感環境,它是指教學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課堂教學既是信息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風和課堂氣氛,教師必須改善領導方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研究發現,教師適當的期望,端正的教學態度,恰當的獎懲及引入適宜的合作與競爭,都會給課堂情感狀態帶來積極地影響,從而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緒,收到滿意的教學效率。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良好關系基礎上。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兩個特徵:其一是學生對教師組織和管理的「權威」地位的接受。教師要贏得學生的尊重,其地位、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等必須得到學生的承認。在學生眼裡,理想的教師應是能維持秩序但又不過分嚴厲,公正無偏私,講課清晰有趣,知識淵博,能給學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其二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過。
從教師角度上講,這種關系的建立有賴於師生交流的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關心學生的進步,盡可能依據學生的需要和理解來開展教學,指導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給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以學習指導和幫助,運用適當的期望和獎懲讓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第二,教師尊重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較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權對學習內容和目標做出選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尊重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意識,充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
第三,教師應視學生為獨立的人,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通過互相了解和互相尊重而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當然這種關系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能因為個人感情問題而影響正常的教學。
『陸』 教學環境中的物理環境包括
教育環境中的物理環境一般包括:校舍周圍的環境丶校舍的總體結構丶學校的教育設施和校區的總的佔地面積。
『柒』 簡述教學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分別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環境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廣義的教學環境是指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全部條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
而這兩類環境又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存在,並具有各自不同的構成要素。狹義的教學環境特指班級內影響教學的全部條件,包括班級規模、座位模式、班級氣氛、師生關系等。教學環境可以分為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心理環境,它的最早實踐者是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溫馨、豐富、新穎的教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