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學報公務員可以報哪些職位

物理學報公務員可以報哪些職位

發布時間:2023-04-09 14:25:13

⑴ 物理學報和半導體學報那個刊物更好

物理學報》:發展與成就

《物理學報》是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的,創刊於1933年,原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創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國文字發表論文。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份物理類綜合性學術期刊,1953年易為現名的中文期刊。

《物理學報》首任主編為我國第一代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與丁燮林,隨後擔任主編的有吳大猷、王竹溪和黃祖洽,現任主編是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乃彥院士。70餘年的變遷,《物理學報》從初創到成長、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我國現代物理學崛起與發展的梗概和脈絡。現在,《物理學報》已成為目前中國歷史最悠久、在國內外發行量最大、影響面最廣的物理類學術期刊,贏得了國內外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和信譽,受到包括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內的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中國權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國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

由中國科技信息所統計, 2003年《物理學報》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檢索系統收錄。根據SCI資料庫統計,2003年《物理學報》的影響因子為1.130,總被引頻次為2410次。特別是該統計顯示,在本學科國際同類期刊中,其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位於中上水平,在68種國際上綜合性物理類期刊中,《物理學報》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分別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總被引頻次居中國物理類期刊第1位、中國科技期刊第1位,影響因子為中國物理類期刊第2位。

這幾年來,本刊繼續以提高質量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主線,在辦刊理念、學術品位、編輯質量、出版發行與宣傳,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方面,進一步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特別是進一步提高期刊學術水準,《物理學報》面向國際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以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為依託,跟蹤熱點課題加強組織和徵集優秀稿件,進一步提高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導向性和權威性。主要刊登由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組成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一批最新科研進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優秀論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學報》刊登的論文中,基金資助論文比例為87.5%。這表明《物理學報》吸收前沿科學和高質量學術論文的能力在不斷增強,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體學術水平。

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物理學報》被引相對較多的論文,其學術內容按國際物理學分類來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統的理論和模型、量子光學、流體力學、量子論、離散系統的經典力學、黑洞、點陣理論和統計學、介觀體系和量子干涉、表面電子態、聚合物、薄膜與低維結構、光電效應、固體團簇結構與碳納米管及納米結構材料、超導電性、分子運動論、輻射的發射與吸收及散射、自旋電子學、磁熵變材料等研究領域,其中反映了當今物理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和新的方向。

目前,對國內外發行和交換約1700份,光碟發行量約為600多個平台。2003年《物理學報》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網站中論文下載為3080篇次;在清華同方數據中,本刊2003年web下載3.58餘萬篇次,印刷版總被引頻次2845次,其web擴散系數為12.61倍,在物理類期刊中,下載論文篇次居第1位。該統計顯示,《物理學報》2003年即年指標17.2715,web影響因子14.4813。本刊2003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均居物理類期刊第1位。並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學報》平均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均居物理類期刊第1位。

近幾年來,《物理學報》先後獲得第一、二、三屆國家期刊獎,2001、2002、2003年度百種傑出期刊獎,以及中國科學院特別獎、一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2003年10月《物理學報》創刊70周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題詞祝賀:「格物唯實,推理求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的題詞為:「格物致知、勇創一流」。題詞的著名科學家還有彭桓武、黃昆、楊振寧、李政道、馮端、陳佳洱、李蔭遠、黃祖洽、白春禮、王乃彥、趙忠賢、楊國楨、李方華、梁敬魁等。《物理學報》主管部門與主辦單位及一些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也以各種方式表示祝賀。這些都表明《物理學報》的建設與發展始終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與全力支持。其中除楊振寧教授上述對《物理學報》的評價外,我國著名超導專家趙忠賢院士指出:「《物理學報》是我國少數幾個具有權威發性的高層次刊物之一,刊載的論文大多是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審稿制度嚴格,對論文質量嚴格把關,編輯出版嚴謹細致認真」。「《物理學報》是我國物理學界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期刊,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國際物理學界專家的注目和好評。《物理學報》創刊71年來為繁榮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院士稱:《物理學報》是我國物理學界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刊物,所登的許多論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編輯出版質量高,是我國少數幾個具有權威性的高層次刊物之一,受到國際物理學界專家的注目和好評。

當今,科技期刊已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進步的重要標志。可以看到,面對我國入世後激烈的挑戰,中國期刊的使命更加艱巨。時代呼喚期刊工作者與科學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統團結起來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國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的組織的協調下,共同營造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優良環境,為創辦國際一流的學術刊物作出積極貢獻,讓中國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國際學術交流。

《半導體學報》簡介

《半導體學報》是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它報道半導體物理學、半導體科學技術和相關科學技術領域內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進展,內容包括半導體超晶格和微結構物理,半導體材料物理,包括量子點和量子線等材料在內的新型半導體材料的生長及性質測試,半導體器件物理,新型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的CAD設計和研製,新工藝,半導體光電子器件和光電集成,與半導體器件相關的薄膜生長工藝,性質和應用等等。本刊與物理類期刊和電子類期刊不同,是以半導體和相關材料為中心的,從物理,材料,器件到應用的,從研究到技術開發的,跨越物理和信息兩個學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半導體學報》發表中、英文稿件。《半導體學報》被世界四大檢索系統(美國工程索引(EI),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俄羅斯文摘雜志(РЖ))收錄。

《半導體學報》1980年創刊。現為月刊,每期190頁左右,國內外公開發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論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導體學報》主編為王守武院士。國內定價為35元。主要讀者對象是從事半導體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及相關學科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大專院校的師生。國內讀者可直接到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⑵ 中國物理快報和物理學報哪個好

美國的 <Science> (科學)和 英國的 <Nature> (自然) 是兩部面向所有非人文類一級學科的雜志,包括數理化……。是全球最權威的雜志。

如果專說面向物理學科的雜志,主要有: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現代物理評論)。影響因子在20多
Physics Reports (物理報道)影響因子20多。

以上兩部雜志 都是約稿性質的雜志。專門向世界級物理學家約稿。不接受自由投稿。

接下來: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評論快報 影響因子 7~8
Physical Review 物理評論 (分 A B C D E 幾個系列,平均影響因子3~4)
Physics Letters 物理快報 (分 A 和 B, 平均影響因子 4左右)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應用物理快報 影響因子 4 以上

再接下來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歐洲物理雜志
Journal of Physics 物理雜志 (可能就是你說的物理學雜志)
…………

還有一些物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雜志也很名氣,但太多了。

我個人認為中國物理快報比較好一些

⑶ 物理學報的文章不是全部被SCI檢索嗎

是的被SCI收錄的期刊有1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學技術(英文版) 30 無歲襪正機材料學報 3 大氣科學進展(英文版) 31 無機化學學報 4 代數集刊(英文版) 32 武漢工業大學學報(材料科學英文版) 5 地球乎悔物理學報 33 物理化學學報 6 地質學報、土壤圈(英文版) 34 物理學報 7 分析化學 35 物理學報—海外版 8 鋼鐵研究學報(英文版) 36 稀土學報(英文版) 9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37 稀有金屬(英文版) 10 高等學校化學研究(英文版) 38 稀有金屬與材料工程 11 高分子科學(英文版) 39 應用數學和力學(英文版) 12 高分子學報 40 有機化學 13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41 植物學報 14 固體力學學報(英文版) 42 中國海洋工程(英文版) 15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43 中國化學(英文版) 16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44 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版) 17 化學學報 45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 18 計算數學(英文版) 46 中國科學A輯(英文版) 19 結構化學 47 中國科學B輯(英文版) 20 科學通報(英文版) 48 中國科學C輯(英文版) 21 理論物理通訊(英文版) 49 中國科學好沒D輯(英文版) 22 力學學報(英文版) 50 中國科學E輯(英文版) 23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51 中國文學(英文版) 24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52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 25 生物醫學與環境科學(英文版) 53 中國葯理學報 26 世界胃腸病學雜志(英文版) 54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英文版) 27 數學年刊B輯(英文版) 55 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 28 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 56 自然科學進展(英文版) 29 數學學報(英文版)

⑷ 學報是怎樣分等級的

學報一般分為專科學報,本科學報和核心學報三個級別。

學報一般是以各個學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學報還是專科學報首先要弄明白這個學校是本科高校還是專科高校。一般專科學校比較好分別,名稱無非是例如:某某職業/信息/建築/技術學院或某某師范/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院等。

確定核心期刊的標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項,其一主辦機構的權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權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獻的半衰期。

簡單地說,核心期刊是學術界通過一整套科學的方法,對於期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並以情報學理論為基礎,將期刊進行分類定級,把最為重要的一級稱之為核心期刊。核心學報就是被評為核心期刊的學報。

(4)物理學報公務員可以報哪些職位擴展閱讀

我國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尚未從各類學術期刊的學術程度這一角度制定過評價規范,這是一件十分復雜、難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能夠簡單地作出評價的。即便一些興旺國度,也沒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權衡本人國度的學術期刊學術程度的客觀規范。

1992年國家科委、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共同發布了《科學技術期刊質量請求》,1995年,新聞出版署發布了《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規范》,這兩個文件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從管理的角度對自然科學期刊的5 大類、社會科學期刊的7 大類期刊停止質量監管的根據。

這兩個規范中,固然對學術理論類期刊的業務規范有請求,但都是一些准繩性的,不能僅以此作為判別期刊學術程度上下的規范。

⑸ 科技小報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敬做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奇點。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奇點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亮察衡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沒脊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宇宙一經形成,就在不停地運動著。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著,星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宇宙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更沒有誕生與毀滅,只有一個個階段的結束與開始,我們現階段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這階段的宇宙開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於黑洞中,黑洞將所有物質,包括光子在內壓到一個點,這時連電子,中子,質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麼物質比電子還小呢?當代科技無法解釋,暫稱為誇克),這時發生了比核聚變更高等級的爆炸,這種爆炸的范圍至少波及數十億光年,又一個新的宇宙紀元就誕生了.題名]:宇宙
[英文縮寫]:
[英文]:universe;cosmos
[解釋]: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 伽利略 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 牛頓 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 康德 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

⑹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的報刊職能

主要反映我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及其應用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這些方面的學術交流,為加速實轎輪兆現四個現代化服務.主要內容:報道國內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學科領域的理論,實驗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論和實驗),發表研究論文,快報及綜合述評等三種類型的中文或英文學術論文.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包括:原子分子結構和光譜,原子分子碰撞,電磁場中的原子分子,生物分子,團簇的結構、光譜及熱力學性質,原子分子及團簇的反應動力學,材料表面的團簇和納米結構,富勒烯和碳團簇等;同時還包括凝聚態物理,激光物理,等離子體物理,光學,化學物理,非線性動力學閉租及其它桐猛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

⑺ 人民日報和物理學報是同一個性質的嗎

兩者性質不同。
人民日報,滲返是中共中叢早飢央機關報,是中國第一大報。是政治類報紙。
人民日報的辦報方向是,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宣傳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時傳播國內外各領域信息睜核。
物理學報,是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物理學中文學術期刊。是科學類雜志。

⑻ 物理學報是什麼


物理學報是sci。《物理學報》缺雹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物理學中文學術期刊,為半月刊,被SCI-CD、SCI-E、Scopus、EI、CA、INSPEC、JICST、AJ、MR等伏斗帆國際核心檢索系統收錄。
《物理學報》創刊於1933年的《中國物理學報》,1953年更名為《物理學報》;2009年被評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2010年獲得中國政府出銷悄版獎期刊獎,2013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科技期刊。
據2016年10月中國知網顯示,《物理學報》出版文獻量26557篇、總下載量3265714次、總被引量168216次、復合影響因子1.349、綜合影響因子1.013;主要欄目有研究論文、研究快報等,發文領域包括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物理、統計物理、非線性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物理學交叉學科等。


閱讀全文

與物理學報公務員可以報哪些職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