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我國哪些發明用到了物理

我國哪些發明用到了物理

發布時間:2023-04-23 07:51:23

1. 我國的古代哪些人發明了哪些的重要科技

造紙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咐肢
展開
造紙術,是 中國四大發明 之一, 一說發明於 西漢 時期,一說由東漢 蔡倫 發明。 [9]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 蠶繭 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 絲綿 。 漂絮 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 篾席尺雹 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 赫蹏 或 方絮 。
東漢時蔡倫在京師洛陽任尚方令期間。經常到洛陽近郊 (今洛陽偃師區緱氏鎮附近) 收集製作材料,創造了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的造紙術。造紙術後來從都城洛陽向其他地區傳播。
造紙術既方便了人們書寫,又促進了文化傳播。公元7世紀造紙術傳入日本,公元8世紀造紙術傳到歐洲各國,造紙術的廣泛傳播,對人類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 對發現的幾種古紙研究後得出結論:只有 蔡侯紙 才是真正的紙。1990年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上專家一致認定: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 [8]
中文名
造紙術
外文名
papermaking technology
改進人
蔡倫
古代原料
樹皮 、 麻頭 及敝布、 魚網 等
古代工藝
挫、搗、炒、烘
地位
中國 古代 四大發明 之一
發明時期
西漢
改進時期
東漢


指南針 [zhǐ nán zhēn]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展開
指南針,古代叫 司南 ,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 軸 上的 磁針 ,磁針在天然 地磁場 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 子午線 的 切線 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南極(磁場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1]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 戰國時期 的磁山一帶。 [2]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 勞動人民 在長期的實踐中對 磁石 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 四大發明 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 祭祀 、 禮儀 、 軍事 和 占卜 與看 風水 時確定 方位 。
中文名
指南針
外文名
compass
作用
辨別方向和方位
發明成果一
司南
發明成果二
羅盤
發明成果三
磁針
發明國家
中國
發源地
戰國 磁山 (今 邯鄲 武安) [2]  


火葯
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展開
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計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 中國四大發明 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 槍彈 、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 推進劑 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中文名
火葯
外文名
gunpowder
別名
黑火葯
地位
是 中國四大發明 之一
發明的意義
推進了 世界歷史 的進程等
分類
點火葯 、 發射葯 、 固體推進劑 等


印刷術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展開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明之一。 雕版印衡困世刷術 發明於 唐朝 ,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1]宋仁宗 時 畢升 發明了 活字印刷術 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2]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 朝鮮 、 日本 、 中亞 , 西亞 和歐洲地區。
中文名
印刷術
外文名
printing

2. 中國的科學家發明了什麼不要跟我說古代四大發明,我說的是現代的物理上的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春段高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扒尺及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②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燃塵才能讀書的狀況。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3. 我國古代有哪些物理學成就

中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易經
生物是完全不同於非生物的特殊實物,非生物形成了自然現象,而生物是形成生命現象(社會、意識、思想、特異功能、心靈感應、智力、生命力、靈魂、生物能等現象)的主體。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性能和現象,因此一定有不同的組成和結構。我們已經知道,分子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生物。在分子之間和細胞之間還有氣物質,就是虛物炁體,這些就是經絡穴位物質。具體地說,生物是由固態的骨肉發甲、液態的體液(津血)、氣態的呼吸消化道、炁態的經絡穴位共四個系統組成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固液氣三態構成生物的肉身系統,炁態經絡構成生物的意識系統。四態齊全才能構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態才是決定生命活動的關鍵系統,沒有了炁態系

時空觀的先進性 在歐洲,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是割裂的,孤立的,直到20世紀初,相對論才把空間和時間科學地統一起來。但在中國古代,遠在先秦時期,不少哲人就把空間和時間聯系起來考慮。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宙合》篇,把時間稱為「宙」,空間稱為「合」,其中說,「天地,萬物之橐,宙合又橐天隱睜地」,意思是說,萬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內,而天地又包涵在時空的「宙合」之中。墨家對時空的認識又有了新發展,他們把空間稱為「宇」,包括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各種不同場所和方位,把時間稱為久,「宇久」就是現代的宇宙。

物質無限可分論的最旱提出者 戰國的惠施已經認識到「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意思是說物的構成單位沒有內部的極限,是無限小的。與惠施同時代的辯者還用具體比喻來說明物質的無限可分性,即「一日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種物質不可窮盡的觀點,比古希臘的原子論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的辯證本性。

對雪花晶體的認 識古代歐洲對雪花晶體的認識始於13世紀,阿爾伯特斯於1260年提到「雪花是星狀的。」但對雪花晶體六角對稱性的認識,西方直到開普勒才實現。1611年,開普勒在《把六角形的雪花作為新年禮物》的論文中肯定了雪花的六角晶體結構。中國古人對雪花晶體六角對稱性的認識始於西漢的韓嬰,公元前135年,他在宏攜橘《韓詩外傳》中說:「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這比歐洲要早十幾個世紀。

利用振動原理製成的噴水魚洗 噴水魚洗,一個類似銅盤的器物,其外緣上有一對稱豎起的雙耳。當盆內盛水時,如來回摩擦銅盆的雙耳,會產生嗡嗡的響聲,同時有水柱從水面升起。早在中國五代時期,晉國被遼國戰敗,晉皇帝投降時(946年)曾向遼太宗貢獻了一個能噴水的雙魚瓷盆,這是我國古籍記載中最早的噴水魚洗。銅質噴水魚洗的出現則在北宋後期,在宣和年間(1119—1125)還出現了能噴水的瑪瑙質魚洗。

魚洗噴水的原理是振動,一種規則的類似圓柱形板的板振動。振動從雙耳傳到側壁,產生垂直於水面的橫向振動,使水面濺起水花。

西方對板振動的研究始於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克拉尼。為使板振動變為可見,他在金屬板上撒上一層薄砂,然後敲擊金屬板使它振動,板上的細砂就移到那些不振動的波節線上。他由此畫下的各種振動圖形就是克拉尼砂圖。中國的噴水魚洗比克拉尼振動板早7個世紀。

對共振現象的認識與實驗 我國古代很早就對共振現象有記述,公元前3世紀—4世紀的《莊子》一書就記載了調瑟時發生的共振現象。這種基音與泛音共振現象的發現比西方早得多,歐洲直到15世紀才由達·芬奇首次進行共振實驗。《墨子·備穴篇》還記述了共振現象的具體應用:在城牆根下每隔幾米,挖一個坑,坑內埋置容量為70升—80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若有敵人挖地道攻城,可以根據各陶瓮聲響情況,確定敵人挖掘的位置和方向。

中國古代不僅很早就懂得共鳴現象,還掌握了消除共鳴的方法。唐代著作《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了這方面的一個故事:洛陽某和尚的房蔽團里掛有一個磬,經常自鳴發聲,和尚因此驚憂成疾。一天朋友曹紹夔來訪,發現磬的自鳴是由寺院的鍾聲引起的,就用銼把磬銼磨了幾下,果然,鍾再響時磬不再自鳴了。

世界上最早的游標卡尺 公元初年,王莽變法改制,製作了一種銅卡尺。它長14.22厘米,分固定尺和活動尺兩部分。尺的正面刻有寸、分等刻度。從原理、性能、用途看,這個游標卡尺同現代的游標卡尺十分相似,但它比西方科學家製成的游標卡尺早1700多年。

常平架裝置 公元4世紀前成書的《西京雜記》記載了長安工匠丁緩發明的被中香爐。當將香爐中的檀香木塊點燃後,可以把香爐隨便放進被子里,不僅不會燒壞被子,連香爐灰也不會撒出來。奧妙在於爐內有一種叫「常平架」的裝置,它由內外兩個金屬環組成,兩環用轉軸聯結,外環又通過另一轉軸與外架聯結。這種常平架裝置在近代航海磁羅經、電羅經上有廣泛應用。歐洲直到16世紀才出現常平架裝置,比中國晚了1600多年。

物理相關的中國的世界第一還有許多,如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對太陽能的利用、潛望鏡、透光銅鏡、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十二平均律等方面的發明和發現,都是在世界上最早的

4. 中國古代發明的物理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仔返鋼刀堅而有彈性。 墨子胡敗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念做飢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5. 我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有哪些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物理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一 中國古代物理學史概述
二 力學
1 杠桿原理
2 滑輪與轆轤
3 尖劈與斜面
4 重心與平衡
5 力
6 刻舟求劍
7 浮力與比重
8 陀螺與平衡環
9 彈性變形與彈性定律
10 橫梁的學問
11 大氣壓
12 空氣動力學及飛行幻想
三 聲學
四 光學
五 電與磁
六 熱
先秦時期的偉大哲學家墨翟(約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學派 (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3世紀)在他們的論著《墨經》中記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識,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物理學成就最大的學派,《墨經》的主要成就在力學與光學方面。它探討了力的定義,敘述了慣性運動,研究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裝置省力的原因,以及浮力與平衡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及反射規律以及小孔、平面鏡、凹凸面鏡的成像情況;觀察了溫度與火色的關系。同時期的《考工記》是應用力學、聲學方面的書,記載了滾動摩擦、斜面運動、慣性現象、拋物軌道、水的浮力、材料強度以及鍾、鼓、磬的發音、頻率、音色、響度及樂器形狀的關系。這時期的《管子·地數篇》、《鬼穀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還記載了天然磁石的吸鐵現象以及最早的指南針「司南」。
漢代王充(27~約97)的《論衡》是中國中古時期的網路全書。在力學方面指出外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運動速度。而內力不能改變物體的運動,還討論了相對運動,在聲學方面研究了聲的發生、傳播與衰減,並用水波做比喻。在熱學方面研究了熱的平衡、傳導及物態變化。在光學方面闡述了光的強度、光的直線傳播及球面聚焦現象。在電磁學方面記錄了摩擦起電及磁指南器。
在唐代,《玄真子》中記敘了人造虹的簡單實驗:「背日噴水」。唐人將風力分為八個等級。了解到共鳴的道理並應用於音樂中,並指出了雷與電的關系。
宋代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被稱為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其主要成就是在聲學、光學、磁學方面。他研究了聲音的共振現象、針孔成像與凹凸鏡成像規律,形象地說明了焦點、焦距、正倒像等問題;研究了人工磁化方法,指出了把磁場的磁偏角,討論了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為航海用指南針的製造奠定了基礎。他還研究了大氣中的光、電現象。
元代的趙友欽(1279-1368)在《革象新書》中研究了光的直進、針孔成像,利用模擬實驗研究月亮盈虧以及日、月蝕。他擅長用比喻解釋自然現象,使之生動、形象,易於被人們理解。
在明、清時代,朱載堉(1536-1610)在《樂律全書》中用精密方法首次闡明了音樂中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1611-1671)兼取古今中外知識精華,在《物理小識》中涉及力、光、磁、熱學,研究了比重、濃度、表面張力及杠桿原理,螺旋原理,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光學儀器,進行了分光實驗解釋虹,還研究了磁偏角隨地域的變化以及金屬導熱問題。《物理小識》是300年前的一部科學著作。

我國是對磁現象認識最早的國家之一,公元前4世紀左右成書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的記載,這是關於磁的最早記載。類似的記載,在其後的《呂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鐵,或引之也」。東漢高誘在《呂氏春秋注》中談到:「石,鐵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東漢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將磁寫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許多國家的語言中都含有慈愛之意。

6. 中國古代物理學成就

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
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
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製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4世紀時的工
程技術知識。其中包含的力學知識,主要有:關於慣性的記載、滾動摩擦的
論述、論箭的飛行與保持穩定,還記述了有關力的測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
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軟科學知識。
②《墨經》中有關力學知識的記載。《墨經》戰國時代以墨翟(公元前
490至403年)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為「經」與「經說」兩大部分。
經說是經的註解。前者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定義性質的條文,後者則帶有定律
的性質的解釋宴衫。
《墨經》中的軟科學知識已不全是實際生產知識的總結和記述,而是對
力學現象進行了粗淺的概括,並進行了一些推理論證。諸如,關於時空觀念、
運動學知識、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論述,以及斜面、滑輪及其應用,等等。
現舉一條關於杠桿的理論探討以茲說明:
經下第25條:「天(衡)而必正,說在得。」
經說:「(衡),加重於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
短標長,兩相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這一條說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關系。可能是墨家探討杠桿平衡
關系的實驗總結,說明墨家發現杠桿定律較之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
年。但並沒有阿基米德杠桿定理那樣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風地動儀。這是東漢張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
一台地震儀。《後漢書張衡列傳》上有下面一段記載:「(順帝)陽嘉元年
(即公元132年),復造侯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
形似灑尊,飾以篆文山龜烏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
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
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震,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
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
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當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
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
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這是一種測定震源方向的儀器。可惜,後來這架地動儀失傳了。
我國考古博物學家王振鐸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復制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書
上的記載和晌敏腔力學原理滿意地復製成功了侯風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它主要是一
個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穩平衡。從這個儀器的製造來看,張衡已
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同時他對地震波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
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記里鼓和指南車。這是三國時魏人馬鈞根據以前的記載模仿製成的兩
種利用各種齒輪的復合運動傳動的自動機構。記里鼓是利用原動齒輪帶拿鏈動大
小不同的一套從輪,使車輪轉動把車行的里數自動地表示出來的一種裝置。
指南車是利用一套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定向裝置,使得立在車上的一個
木製人像的手永遠指著固定的方向。關於這兩種裝置的結構,在劉仙洲教授
著的《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第五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答案補充 (2)光學方面
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以《墨經》經下中的八條(16至高無23)最為
系統。其內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
確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
像,凸面鏡成像等。它已觸及了幾何光學很大一部分,從時間上看要比古希
臘歐幾里德注《反射光學》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經》中的光學條文,不
僅是我國最早的光學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難得的各較全面的光學著
作。

閱讀全文

與我國哪些發明用到了物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