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區分土壤下滲的滲潤、滲透、滲漏過程
下滲(卷名:大氣科學 海洋科學 水文科學)
infiltration
水透過地面進入土壤的過程。又稱入滲。它是水在分子力、毛細管引力和重力的綜合作用下在土壤中發生的物理過程,是徑流形成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下滲不僅直接決定地面徑流量的生成及大小,同時也影響土壤水和潛水的增長,影響表層流、地下徑流的生成和大小。
下滲率和下滲能力 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滲入土壤的水量稱下滲率或下滲強度,以毫米/小時或毫米/分鍾計。在充分供水和一定土壤類型、一定土壤濕度條件下的最大下滲率稱為下滲能力。下滲能力隨時程而遞減,通常用下滲曲線來表示下滲率隨時程的變化過程,用下滲量累積曲線表示下滲量隨時程的增長過程。累積曲線上任一時刻的斜率就等於該時刻的下滲率(圖1)。在不充分供水條件下,下滲率小於下滲能力,等於供水率,此時的下滲率稱實際下滲率。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下滲能力。
物理過程 下滲按水分受力情況磨培及運行特徵可分為三個階段:①滲潤階段,水分主要在分子力的作用下,被土壤顆粒吸附而成為薄膜水。對乾燥土壤,滲潤階段非常明顯,起始下滲率很大。②滲漏階段,下滲的水主要在毛細管引力和重力作用下,在土壤顆粒間的孔隙中移動,並逐步充填空隙,直到孔隙充滿水。這一階段下滲率迅速遞減。通逗困常將滲潤階段和滲漏階段合稱為滲漏階段。③滲透階段,當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達到飽和時,水在重力作用下運行,屬飽和水流運動。這時,下滲率維持穩定,稱穩定下滲率。G.B.博德曼和E.A.科爾曼對均質土壤充分供水情況下的下滲試驗表明,下滲過程中的水分剖面從上部到底部可劃分為以下幾個層:緊靠地表處為飽和層。其下為傳遞層,傳遞層的厚度隨時間逐漸增加,含水量接近飽和,而且比較均勻。傳遞層之下為濕潤層,它的含水量隨深度迅速減小。濕潤層的前緣為濕潤鋒,是濕土與下層干土之間的明顯交界面(圖2)。在天然情況下,由於土壤的非均質結構、裂隙和孔穴等因素的影響,下滲的水分分布要復雜得多。
計算公式 經驗公式中,較常用的有霍頓公式和科斯佳科夫公式等。其中,霍頓公式:
式中f 為下滲率;fc為穩定下滲率;f0為初始下滲率;t為時間;k為與土壤特性有關的常數。
理論公式中,有從非飽和水流理論導出的菲利普公式和基於飽和水流運動的格林-安普特公式等。 菲利普公式表達如下:
式中f 為下滲率;ɑ 為吸收度,與土壤吸力及土壤水分有關的一個綜合參數;t為時間瞎指唯;A、K 為常數。
影響因素 有土壤的物理特性和水分特性、降雨特性、流域地貌、植被和人類活動影響等。土壤顆粒粒徑愈大,孔隙愈大,透水性愈強,下滲率就愈大。土壤含水量大,則下滲率小;反之則大。降雨的時、空分布和強度直接影響下滲過程和下滲率的大小。對同類土壤,流域坡面的坡度大的,比坡度小的下滲率要小。有植被的地區下滲率比裸地的大。人類活動如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平整土地、農田基本建設和都市化等,對下滲都有較大影響。
測定方法 在天然條件下,通過野外下滲實驗來測定,通常有兩種途徑:①直接測定法,即在流域中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場地,進行測驗,求出下滲曲線。直接法按供水不同又分為注水型和人工降雨型,前者採用單管下滲儀或同心環下滲儀,後者採用人工降雨設備在小面積上進行。②水文分析法,利用實測的降雨、徑流資料,根據水量平衡原理,間接推求平均下滲率。
參考書目
D.希勒爾著,華孟、葉和才譯:《土壤和水——物理原理和過程》,農業出版社,北京,1981。(D. Hillel,Soil andWater:PhysicalPrinciples andProcesse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1.)
劉炳衡
B. 有誰有關於,城市土壤的下滲機制的資料
1. 下滲的物理過程
下滲是指地面上的雨水從地表滲入土壤的運動過程。下滲的快慢以下滲率 (單位時間內入滲的水深,常以mm/h計)表示。非常乾燥的土壤,在雨水供給充分的條件下,下滲過程如圖2-28中的f~t線(稱下滲曲線),將經歷以下3個階段:
--- 滲潤階嘩咐段:入滲豎此初期,吸濕水尚未得到滿足,在強大的分子力吸引下,雨水迅速下滲,使初期具有很大的下滲率 。亂纖純當入滲使土壤達最大分子持水量時,這一階段結束。
--- 滲漏階段:入滲的雨水,主要在毛管力、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孔隙向下作不穩定運動,直到土壤飽和,毛管力消失。這一階段下滲率 變化很大
--- 滲透階段:土壤飽和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穩定流動,這時下滲以穩定下滲率 進行。
--------------------------------------------------------------------------------
圖2-28
2.下滲曲線與下滲方程
下滲曲線確切地說,應稱下滲能力曲線,指地面充分供水條件下下滲率隨時間的變化過程線,如圖2-28中的f~t線。當雨水不充分時,下滲率將小於下滲能力。 下滲曲線積分,得下滲累積曲線 ~ , 為從開始到 時的下滲累積量,以㎜計。大量實驗表明,下滲曲線可用下面的霍頓(Horton)方程來描述:
(2-21)
-- 與土壤地質條件、植被條件有關的系數。
3. 下滲實驗與分析
--- 單點實驗法:一種是將同心環下滲儀安置在選定的地點,通過不斷地向環內注水,記錄各時段的下滲量,計算下滲率隨時間的變化;再是在選定的地點安置人工降雨器,按能夠超過下滲能力的雨強對實驗小區進行人工降雨,同時觀測小區的累積雨量過程 和累積地面徑流過程 ,即可按下式計算累積下滲量過程 :
= - (2-22)
進而求得下滲過程
--- 小流域實測降雨徑流分析法:該法是根據流域水量平衡原理,由實測的降雨和徑流資料分析下滲過程的。該法求得的是流域平均下滲過程,且有些時間的下滲率將小於下滲能力。
C. 滲透到地下的水量占降水總量的幾分
滲透到地下的水量占降水總量的:二十分之七。
拓展:下滲和地下徑流區別
下滲是地下徑流的來源,但下滲不等於地下徑流。下滲的水量部分會成為地下徑流,部分成為後期蒸發散發水量,部分會從新返回地面成侍耐凱為地表徑流。
下滲是水透過地面進入土壤的過程。又稱入滲。它是水在分子力、毛細管引力和重力的綜合作用下在土壤中發生的物理過程,是徑流形成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下滲不僅直老喚接決定地面徑流量的生成及大小,同時也影響土壤水和潛水的增長,影響表層流、地下徑流的生成和大小。
D. 池塘下滲概念
下滲又稱入滲,是指水從地表滲入土壤和地下的運動過程。
它不僅影響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動態,直接決定壤中流和地下徑流的生成,而且影響河川徑流的組成。李卜納
水在分子力、毛細管引力和重力的作用弊則下在土壤中發生的物理過程,是徑流形成的重要哪沒環節。
E. 不飽和下滲與穩定下滲的形成條件是什麼
影響下滲的因素由哪些
影響下滲因素
1、土壤特性的影響:決定於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透
水性真好,前期含水量越小,下滲能力越大。透水性與土壤的質地、
孔隙的多少與大拆神哪小有關系。一般來說土壤顆粒越粗,孔隙直徑越大,
透水性越好,下滲能力越強。
2、降水特性的影響: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強度、歷時、降水時空分布。
降水強度直接影響土壤下滲強度和下滲水量。當降水強度小於下滲
能力時,降水全部滲入土壤。當降水強度大於下滲能力時,下滲率
等於下滲能力。對裸露的土壤,強降雨擊碎土顆填充土壤空隙造成
下滲能力減小。降水的時程分布也影響下滲,如相同條件下,連續
性降水的下滲量要小於間歇性下滲量。
3、流域植被、地形條件影響:通常有植被的地區,由於植被的滯水作
用,增加了下滲時間,從而減少了地表徑流,增大了下滲量。地形
坡度對下滲的影響是通過影響供水強度來實現的。相同降水強度下,
有坡度時的供水強度將小於平地上的供水強度。此外,不同的地形
條件,影響地面漫流的速度和匯流時間。相同條件下,地面坡度大,
漫流速度快,歷時短,下滲量小。
4、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即能增大下滲也能抑制下滲。如植樹造
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滯留時間,從而增大下滲;反之,砍伐森
林,不合理耕作、則加劇水土流失,減小下滲。
下滲機理
下滲過程是土壤吸收水分,調節水分,並向土層在傳遞水分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下滲受到土壤水作用力的支配。根據下滲曲線的遞減快慢,可將下滲過程分為滲潤、滲漏,滲透三個階段。在滲潤階段,土壤含水量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此時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大,以致初始下滲容量很大。而且由於分子力和毛管力隨土壤含水瞎檔量增加快速減小,使得下滲容量迅速遞減。進入滲漏階段後,土壤顆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分子力幾乎趨於零,平均分子量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中入滲,下滲容量比滲潤階段明顯減小,而且由於毛管力隨土壤含水量增加趨於緩慢減小階段,下滲容量的遞減速度趨緩。到了滲透階段,土壤含水量已達到田間持水量以上,這時分子力與毛管力均不起作用,控制下滲的力為重力。與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是一個小而穩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滲透階段,下滲旅碼容量達到一個穩定的極小值,也就是穩定下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