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如何進行中學物理概念教學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論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正確建立物理概念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質的飛躍,是物理教學的任務,也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物理概念來源於物理實踐、物理事實,它是由實踐得來的感性認識而上升成的理論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用來指導實踐,並予以檢驗和深化。若學生只知道物理事實,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說學到了物理知識;若學生對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談不上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掌握;若學生對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難以進行判斷、推理等抽象活動,更不能正確地應用定理、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
一、用多種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物理學家探索物理的方法與物理教學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前者是物理學家尋覓直接經驗,後者是學生在教材、教師的安排、引導下有目的地學習間接知識。所以物理教學不可能像物理學家創立概念、發現定律那樣親身經歷、事事實驗。這就是說,一些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無法通過實驗,而只能採用其它方法。
1、類比方法:如用水流類比電流,用水壓類比電壓,用電場類比磁場等。
2、比較思維:如比較電場與重力場,從而講清電場概念。
3、演繹推理:如根據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導出洛侖茲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勢降落的陡度比喻電勢降落的陡度,使「電勢降落的陡度」這一概念一目瞭然。
5、理想化思維:在物理學中,實際研究對象和它所處的環境一般比較復雜,決定的因素和受約束的條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輕重地考慮一切因素和條件,那麼必然會使問題復雜化而無法研究。為了方便研究,暫時拋開次要的或非本質的因素,割斷事物的某些聯系,保留實際對象的某些主要性質和主要條件,加以概括,這種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稱為理想化思維。物理學中所研究的對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學如果不採用適當的物理模型,那麼就很難理解物理現象的本質,一個物理模型勝過無數個事實。
二、幫助學生深化物理概念
學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後,在用它解決問題過程中,對概念的理解將會更深刻,內容也會更豐富,且易於鞏固。
物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學科,物理概念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應用於實踐,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體現出物理概念的價值與作用,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物理知識不在抽象、難懂。
三、作概念圖,建構網路
根據人的記憶規律,如果把所學的概念納入一個網路,就不容易遺忘,而且在解決問題時也更容易快速檢索出所需的概念。在概念網路中激活任意一個網點,都將引出相關的聯想。
概念圖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空間網路結構圖。概念圖包括概念、分支和層次、概念間的連接線和連接語、例子等幾部分。概念圖的製作可以用紙和筆,還可用專門的繪圖軟體。
雖然概念圖的製作沒有嚴格的程序規范,但要製作一個較完整的概念圖,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選取一個熟悉的知識領域,羅列出盡可能多的概念; 確定關鍵概念和概念等級; 初步擬定概念圖的縱向分層和橫向分支; 建立概念之間的連接,並在連線上用連接詞標明兩者之間的關系。
通過製作概念圖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動手和思考,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掌握基本知識結構和各個知識間的關系;通過製作概念圖,可促進新舊概念的整合,形成概念網路;隨著知識的積累,網路的編織將更加完整。
另外,概念圖的形成是學生經歷一次頭腦風暴的過程。這既是原有思維的呈現,更是創造性思維的激發過程。當用概念圖把知識展示出來時,知識結構會變得更加清晰,這時很容易產生新想法。概念圖中的交叉連接需要橫向思維,是發現和形成概念間新的關系、產生新知識的重要一環。
實踐證明,製作概念圖是學生樂於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為學生主動建構概念開啟了一扇門。
四、重視物理概念比較法教學,提高學生概念應用能力
物理概念按不同的劃分標准,可分矢量和標量,狀態量和過程量,特性量和屬性量等。掌握了概念的種類後,學生對概念就會有更深的理解。概念的種類是概念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講得不清、不透徹就會影響學生解決相關物理問題的能力。如講授加速度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人們為了研究運動規律的需要,通過對運動現象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出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將加速度和速度兩個概念用比較法進行分析。此外,提醒學生要明確加速度跟速度、速度增量的聯系與區別:加速度的方向決定於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跟速度增量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跟速度的方向一致;負加速度不一定就是勻減速運動,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物理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物理規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礎
⑵ 舉例說明在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時,您是如何使學生建立起這個概念
1.明確教學目標:(1)了解人類探索原子結構的歷史及有關的經典實驗。(2)通過對氫原子光譜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級結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人類對原子結構認識的幾個階段的介紹,使學生對其歷程進行一定的了解,從中領悟到一些科學思想和方法。(3).了解原子核的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變、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4).了解核力、核反應方程,結合能、裂變反應和聚變反應、裂變反應堆。2.分析教材了解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思路:原子結構這一部分的教學物理學史是最好的一種載體。要挖掘物理學史的價值。學習物理學史,研究科學的方法,即提出假說、建立模型、進行驗證。這是物理探究最基本的三個環節,要讓學生去經歷這三個環節,讓他們去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由於學生對微觀世界了解不多,我們如何讓學生進入提出假說、建立模型、進行驗證這樣一個情景,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是需要教師下功夫把握的,更需要教師查閱大量文獻,自己對這段物理學史有所了解。原子結構教學時,引導學生要抓住整個人類對原子的認識這個重點。從1897年湯姆孫發現電子,建立一個棗糕式的模型,再到盧瑟福的有核模型,再到波爾的氫原子模型,一直到量子中的電子雲模型,原子模型的這四個階段,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物理學史,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每個模型建立時期的背景、基礎、觀點、遇到的困難,培養學史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體會科學體系建立的局限性和局域性,讓他們認識到當時的觀點有些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是後來人們又重新推翻了前面的觀點,建立了新的模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科學規律建立的過程和方法,同時要注意原子物理在當今社會、技術中的應用。要特別注意的是α粒子散射實驗,很有教育價值,需要重點介紹。可以讓學生從實驗現象出發去討論說明的問題,是讓學生去體會研究微觀世界的一個手段,開創了研究原子物理的新河。原子核的教學要通過介紹質子和中子的發現過程來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原子核的歷史進程。並讓學生通過物理學史了解人類對原子核變化規律的認識是從天然放射現象研究開始的,所以要用好教材和物理學史的資源來展開。原子核知識如果僅僅只是講會覺得很枯燥和抽象,要結合實際的事例來講,從核能的如何釋放和三種射線的特性,到如何控制,再到人們如何防護,讓學生學習這樣的知識不是感覺這么抽象,比如日本的核泄露導致中國的搶鹽事件發生,如果在普及學習了原子核的知識後,就可以避免這樣可笑的事件發生;再比如,原子的核能問題一直是各個國家關注的問題,如何有效安全的利用它也一直是各個國家竭力想解決的問題。難點突破:光譜的教學。光譜教學中的教材主要是側重於介紹氫原子的能級結構,但要注意在教學中將這個知識點在現實中的廣泛應用介紹給學生。教材中光譜這一節的插圖一定要利用起來,不管是哪一個版本的教材都會配上連續光譜、吸收光譜的彩圖,而由於這一節的插圖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自己看懂,就需要引導學生看這些彩圖。3.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當中要給學生樹立一種信念,即現在的一些科學理論再好再完善,也只是對現在自然現象的一個暫時性解釋,還學要未來更多的研究來證實。物理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去接受一大堆的理論和概念,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構建他們自己的一個理論體系,讓他時時刻刻的感受到探究的樂趣。
⑶ 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概念教學
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概念教學
初中物理是以概念教學為主,如何搞好概念教學,直接關繫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而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學,方法不是很多,其中基本概念「六問」法值得一試。所謂基本概念「六問」法,就是對基本概念的編排意圖、方法、思路捉摸透徹,即在教學中搞清以下六個問題:(1)物理學中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2)是怎樣引入這個概念的?(3)它的定義是什麼?(4)單位是什麼?(5)物理意義是什麼?(6)這個物理量與其他物理量的關系?這六個問題搞清楚了,一般說來,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也達到了比較清楚的程度。下面就「勻速直線運動與速度」一節為例來談談我的做法:
1、我們在講物體運動時,要比較哪個運動得快,哪個運動得慢,我們又是怎樣來表示的?怎樣來比較的呢?
2、一個物體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通過的路程長短,能否確定它的運動快慢?如果只看物體運動所用時間的長短,能否判定它的運動快慢?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兩個因素,即路程和時間,以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大小來作比較,或以通過相等路程所用時間的長短來作比較,由此來引入概念。
3、在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用公式表示即v=s/t,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在數值上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通過的路程。
4、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和時間兩個物理量的單位來定的,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時間的單位是秒,則速度的單位是「米/秒」,讀作「米每秒」。
5、速度是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如某物體的速度為「10米/秒」,表示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1秒內所通過的路程為10米。
6、這個新引進的物理量「速度」可以用哪些物理量來量度呢?它的大小由什麼來決定呢?這個比值僅用來量度運動物體的運動快慢,而不是決定速度大小的原因。
事實證明,通過該教法的實施,所任教班級中的學生對速度的概念理解透徹,解題得心應手,方法多,正確率又高,而且同學們也很喜歡這樣的教法,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學習成績當然有了保證。
然而在具體實施該教法的過程中,老師的誘導和啟發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為學生鋪設符合知識規律的思維軌道和合理的思維坡度。以求指導在點子上,使每一個演示、每一個設問、每一個實驗都成為學生尋根究源、主動求知的媒介物,使新知識的獲得成為學生思維的必然結果。作為老師切不可把現成的答案或思路和盤托出、強行灌輸,而應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自求而得之」。所以,在實施「六問」法時一定要熟悉學生的思維特徵,遵循思維規律,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因勢利導,及時評價學生的思維過程,同時,我們的教學過程應面向大多數學生,使教學的進度、深度和廣度在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接受。
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教給學生是教師在考慮教法和學法時必須注意的。
1、由個別到一般。初中物理中這一方法的應用較為普遍。
2、抓矛盾主要方面。有些是問題的核心而有些是可以略去不計的,如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製成的知識解授時,我們要抓住的是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而不考慮玻璃泡本身的熱脹冷縮。
3、「一分為二」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初中物理中的任何一個現象都有它的二重性,既對立又統一,有對人們有益的一面,也有對人們不利的一面。如摩擦這一現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但若沒有摩擦,世界又將不成其現在的世界。
4、類比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對原來不易理解的物理現象或規律變得容易掌握,如學習電壓概念時,用學生熟悉的水壓作比較,來成功地引入電壓;又如在學習電荷間相互作用和磁極間相互作用時,採用類比法也可以形象地把知識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更容易掌握。
5、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如列方程組、列表、畫圖象、控制變數法等。這些方法能准確、簡潔、明了和直觀地表示物理的變化規律,也有利於幫助學生記憶。
我設計了幾個例題:例1:一輕質均勻直桿長1.2米,左端掛20牛的重物,右端掛40牛的重物,要使杠桿水平位置平衡,支點應距左端多少米處?例2:在凸透鏡成像規律一節,用列表格和畫圖象會很明了,又有利於學生記憶。例3:控制變數法在物理學中用得很多,如在「歐姆定律」一節學習時,採用控制變數法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即當導體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當導體兩端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它的電阻成反比,最後歸納得出歐姆定律i=u/r。(解題過程略)
以上介紹了初中物理教與學的一些方法,那麼怎樣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將老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呢?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1、強化。對上述介紹的教學方法要進行反復強化。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學會了這些方法的重要性,直至使我們的學生主動來向老師徵求科學的學習方法。
2、同化。在教學實際過程中,老師應反復回顧運用過的各種方法,及時地讓學生回憶什麼時候用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對這種方法牢固地掌握,為自己的學習所實用,既起到復習作用,又達到概念的同化,使新知識很快地被理解、消化。
3、深化。對介紹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反復應用,不斷深化,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學習更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雙邊活動,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覺得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此不再懼怕物理,而是酷愛物理學,對學習物理充滿激情,去感悟物理學的真諦。只有這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既教會了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又教會了學生自我尋找答案、自我學習的學習方法,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理念。
4、感化。在教學過程中,應提倡師生感情交流,發揚教學民主,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老師要允許而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說出不同的見解,善於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並要注意老師向學生學習,使「三人行,必有吾師」在新時代發揚光大,只有這樣,學生就會心情舒暢,認真鑽研老師的提問,積極開動腦筋,整個教學進程也就會在緊張、愉快、生動、活潑、親近的氣氛下進行,學生在自願、愉快、主動的心態下求知,師生間的感情才能達到和諧,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共鳴,我們的教學就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回顧近幾年來的教學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科學方法是獲取成功的最好途徑,尤其是在二期課改期間,我堅持採用以上的學習方法,同我的愛生們一起學習、一起研討、一起生活,幾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認為物理老師上課新穎別致,講授清晰,生動有趣,善於引導學生思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這些年來,有效利用每一堂課,並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使每位學生懂得怎樣學好物理,所教班級中不及格人數越來越少,平均分、優秀率越來越高,在歷屆中考中平均分均名列區前茅。
3、自身的教學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經過多年的磨練,使我的教學業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由一名普通的教師成為一名學科的帶頭人,成為一名物理學科區中心組成員。
⑷ 如何進行中學物理概念教學
鹽城市大岡鎮中 徐純中
中學物理概念教學對學生學好物理知識非常重要,它在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知識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通過觀察和實驗取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並經過分析、比較、概括或推理等思維加工,建立概念,有了概念才能去發現規律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說明、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簡單的有關實際問題。那麼如何教好物理基本概念,並使他們易懂、勿混、牢記活用呢?
初中物理概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反應物質物理屬性的,如運動、慣性、密度、容量、質量、能量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含義深刻,富含哲理性,很難從其表面定義上獲得深入理解。只有隨著知識學習的積累和發展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第二類是反應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如力、壓強、浮力、功、熱量。這些概念的特點是,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對於單個物質是毫無意義。第三類是描述物理現象的名稱,如勻速直線運動、形變、反射、折射、電磁感應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並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些物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即規律。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一種現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現象的本質在人們大腦中反映,它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獲得感覺、知覺,形成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想像,區別出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的特徵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
概念內涵是對其物理意義的揭示,概念的外延,是其所確定的對象范圍。任何一個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是十分嚴格、准確的。在教學中,力求語言做到准確、嚴格、簡明,一定要避免簡單化、絕對化。
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科學思維的產物。
學生認識心理分析,新知識的獲得,總是在已有的結構上進行的。例如「機械運動」就是一個物理概念,即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於是我們把這個從一系列具體現象本質特徵的抽象,叫機械運動。總之,任何一個物理概念都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數學和測量聯系起來。大家都知道,許多物理概念,如力、速度、溫度等,都是定量的表示。然而也有許多的物理概念,表面看來是質量定量的,實際上它們也具有定性的含義。如「平衡」的概念,其含義是,如果研究對象是質點,則意味著質點的加速度等於零,故其平衡條件為合外力等於零,即F=0。
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包括感知、理解、運用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
1.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總稱,分為直接和間接感知。直接感知通過觀察、實驗,讓學生直接學習對象,形成概念;間接感知是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形成概念。
2.理解。理解是對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認識過程,它是指在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等思維活動。對事物的認識不斷升華,能夠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質的特徵,能夠區別相似的事物,能夠比較確切地得出概念性的結論,屬於抽象思維階段。
3.運用。運用是有認識到行動的過程,是加深理解知識的有效途徑。運用一般分為兩階段。一是初步運用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概念的方法赫然准確性;二是熟練運用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概念的速度,同時也達到了鞏固、深化、靈活運用概念的作用。
盡管物理概念有著一般規律,但在不同的物理概念的教學中,因實施不同的傳授方法,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分析、概括一般物理現象的共同特徵和本質屬性。在已有生活經驗和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抽象出一類現象的共同本質屬性,形成概念,如機械運動、力等概念。
2.抽象出物理或運動的某種屬性,得到表徵物質或運動的某種性質的物理量,如密度、速度、電阻等概念的建立,都運用了這一方法,比值定義法這一抽象、概括方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特別注意,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只反映了物質或運動的某一屬性,與定義式中其他各量無關。
3.用理想化方法進行科學抽象,建立概念。物理學中的一切理想模型和理性構成都是用理想化方法抽象出來的物理概念。他忽略了對所研究問題起作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之一。
4.用類比的方法建立概念,藉助已有的物理概念,運用類比的方法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如類比水壓引入電壓。
學生明確所學概念的物理意義,他只是學習過程的一半。物理概念從建立到鞏固,需要通過應用,加強對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形成需要多次反復思維,不能以會背為標准。一堂概念教學課,前半部分是引入,分析,得出概念,那麼,後半部分是消化、反饋、鞏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對所學的概念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運用知識的練習、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⑸ 怎樣進行物理概念教學
怎樣進行物理概念教學
對 物理學科來說 ,首先是建立概念 ,提出假設 ,然後通過實驗得出結論 ,在此基礎上形成定理、定律 ,最終構建起物理學科體系。
⑹ 如何進行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是培養學生做到有意識的,像科學家一樣的思考。當學生養成這樣的好習慣,不僅有利於物理概念的學習,而且對今後的學習及發展也有益。探究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推理、預測、分類、建立模型以及交流。觀察:是用一種或多種感官去收集有關這個世界的信息。聆聽小鳥的鳴叫,看到紅花綠葉,或是聞到做飯時的香味都是進行觀察。科學家們為了提高他們感官的靈敏度,有時還使用一些輔助工具,比如示波儀、望遠鏡、顯微鏡等,使觀察更為詳盡。初二物理課本剛好安排聲、光、熱等知識;也提到人耳、眼睛等人體感官;這對於我們借用這些知識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學生有意識的主動進行觀察並掌握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及溫度等概念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觀察必須如實反映所感知的事物,並能達到越真實、越精準就更好。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在探索科學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觀察到的內容詳細地記錄在筆記本上,這些記錄的數據等信息即可作為證據。
推理:當我們對觀察到現象做出解釋(分析判斷)時,就需要進行推理。例如,為什麼我們總觀察到電閃雷鳴而不會倒過來?——引導學生——要做出推論我們不僅需要以往的經驗知識——還需要學習新的概念——速度——聲速——光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進一步的調查探究才能得到更滿意的答案。
預測:是根據現有證據和既往經驗對將來的事件做出推論。在教學中,我們教學電阻、電功率、壓強等概念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推理、預測,並通過實驗來驗證學生預測的正確性,從而鼓勵學生多進行預測及實驗驗證。初二物理課本科學之旅有個演示實驗(如下圖1):正好告訴學生預測是推理的一種,所以它也有可能會出錯,只要多動腦動手,多學習才能提高預測能力。
⑺ 如何進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學
進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方法:
1、利用實驗,探究該念。
2、分析歸納,形成概念。
3、利用生活經驗,讓學生自我領會。
4、運用對比,形成概念。
5、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概念。
⑻ 物理概念教學的幾個主要環節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論的基礎。
在物理教學中正確建立物理概念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質的飛躍,是物理教學的任務,也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物理概念來源於物理實踐、物理事實,它是由實踐得來的感性認識而上升成的理論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用來指導實踐,並予以檢驗和深化。若學生只知道物理事實,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說學到了物理知識;若學生對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談不上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掌握;若學生對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難以進行判斷、推理等抽象活動,更不能正確地應用定理、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
⑼ 怎樣對物理概念進行有效地教學
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學生們在分析物理現象或處理物理問題時,常常出現錯誤的判斷或者束手無策,究其原因,其重要的一條是沒有正確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既然重要,那麼,什麼叫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有哪些特點?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一種抽象。某一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現象的本質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獲得感覺、知覺,形成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想像,區別出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把一些事物的本質的、共同的特徵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
物理概念的特點
1、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的產物。
例如,我們觀察到下列一些現象:天體在運行,車輛在前進,機器在工作,人在行走等等。盡管這些現象的具體形象不同,但是我們可以撇開它的具體形象,從它們的共性去考慮時,就會發現其共同的特徵,即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把這個從一系列具體現象中提煉出來,又反映著這一系列具體現象本質特徵的抽象,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就是一個物理概念。
2、定量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數學和測量聯系起來的。
許多物理概念,如力、質量、速度、溫度······,都具有定量的表示,如某個力是100牛頓,某物體的質量是1千克,······。然而也有許多物理概念表面看來是不定量的。它們具有定量的含義。如「平衡」的概念,其定量含義是:如果研究對象是質點,則意味著質點的加速度等於零,故其平衡條件為合外力等於零,即F合=0。
3、物理概念還具有各自的特徵
中學物理涉及的概念約四百餘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反映物質屬性的。如:運動、慣性、質量、能量、電、磁、波粒二象性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其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難從其表面定義上獲得深入理解。只有隨著知識學習的積累和發展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第二類是反映物質及其性質的。如:速度、加速度、密度、功率、比熱、電場強度、電勢、電動勢、電阻、電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用兩個或幾個物理量的比值來表示它們的定義。
第三類是反映物質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如:力、力矩、壓強、沖量、功、熱量。這些概念的特點是:與物質間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對於單個物質是毫無意義。
第四類是一些描述物理現象的名稱。如:勻速直線運動、圓周運動、形變、熔解、反射、折射、干涉、靜電感應、電磁感應、反射性、核反應、質量虧損等。這類概念的特點是:就其概念本身而言,並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這些物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及規律。
我們對物理概念的特點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後,下面就討論一下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
二、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
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包括感知、理解、運用這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
1、感知
感知的方式有兩種: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直接感知是通過觀察、實驗、參觀、生產勞動等活動,讓學生直接接觸學習對象,對有關事物和現象有一個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間接感知是通過教師形象化的語言描繪,或利用各種形象化的直觀教具,使學生對有關事物和現象有一個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兩種感知方式應當相互配合使用,互為補充,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概念
2、理解
它是指在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想像等思維活動,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深化,能夠突出事物的重要的、本質的特徵,能夠區分相似的事物,能夠比較確切地得出慨括性的結論。
3、運用
運用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初步運用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確性;二是熟練運用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概念的速度和效率,同時也達到鞏固、深化、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
綜上所述,學生掌握概念的過程,可慨括為如下表所示:
認識階段 知識掌握 能力發展
感知階段 表象、概念 觀察、實驗能力
理解階段 科學概念 思維能力
運用階段 鞏固、深化、應用概念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學生掌握概念的標志,從以下三個方面表現出來:
一是看學生是否明確概念是從哪些客觀事物中抽象出來的。
二是看學生是否明確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麼本質屬性和聯系,物理意義是什麼,適用的范圍如何。
三是看學生是否能應用概念說明、解釋一些有關的物理現象,以致解決一些有關的簡單物理問題。
三、物理概念教學
物理概念教學的一般程序是:
首先,教師應當創造條件,使學生在了解大量的物理現象,觀察物理實驗的基礎上,對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個較深的印象。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觀察到的一系列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形成概念,用准確的、簡潔的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給出准確的表述或定義;並指出所定義的概念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最後,通過與有關,相近概念的對比,以及進行適當的練習應用,來鞏固、深化概念的目的。
以上的程序,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其中的原則是應該遵循的。
總之,要教好物理,首先要在理解物理概念上下工夫,幫助學生理解每個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故加強物理概念教學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
⑽ 什麼是物理概念,並解釋物理概念教學的一般過程
物理概念:准確地反映物理現象及過程的本質屬性,它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基礎上,獲得感性認識,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區別個別與一般、現象與本質,然後把這些物理現象的共同特徵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實本質在人腦中的反映。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提供給人們關於物質結構、物質運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認識。在中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本身,還應讓學生體會探索這些概念和規律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同時應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