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淦昌的精神是什麼
王淦昌的精神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1)王什麼昌是核物理學家怎麼讀擴展閱讀:
2018年5月28日是王淦昌先生的誕辰111周年,是王淦昌故居啟用一周年。王淦昌故居已日漸成為常仿飢熟市,乃至蘇州市重要的宣傳思想、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支塘鎮在故居觀影廳舉行—《追尋大師的足跡》王淦昌故事系列微電影品鑒會。
支塘鎮社會各界人士、青年代表們在這里齊聚一堂,共同緬懷王淦昌先生,學習他「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
支塘青年們有感王淦昌愛國奉獻的精神,自發組織拍攝了9部微電影,本次微電影製作大賽,是支塘鎮「一村官宣講一故事」系列活動的一次再度創新孝悶,該工作品備慎返牌是支塘鎮宣傳辦、團委歷時四年打造的青年宣講工作品牌。
支塘優秀青年代表45人,組成9個小組,從王淦昌生平事跡中取材,經過大半年的創作、編劇、拍攝、製作,終於全部完稿,其中有講述王淦昌隨浙大西遷之時牧羊的故事,也有王淦昌不畏強權、為國吶喊的故事,還有王淦昌隱姓埋名、投身科研的故事等等。
⑵ 為什麼叫王淦昌
因為為了保守國家機密,他的名字被隱藏了十幾年。
「王淦昌」這個名字,曾在全球物理學界廣受關注,又一度返棚凳神秘失蹤。一直到1978年後,才重回公眾視野。
上世紀50年代,王淦昌和一批中國物理學者受命前往蘇聯,參與杜布納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在此期間,身為副所長的王淦昌領導的團隊,在同步穩相加速器上漏旅做實驗時,發現了反西格馬超負子。一經宣布,收到了世界上100多家物理實驗室的賀電。
就在物理學界猜測王淦昌是否會因此獲諾貝爾獎時,60年代初,這個名字忽然銷聲匿跡。17年後,人們才知道,那些年王淦昌化名「王京」,一直工作在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第一線。
(2)王什麼昌是核物理學家怎麼讀擴展閱讀
王淦昌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王淦昌和祥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⑶ 王淦昌怎麼讀
王淦昌:wáng gànchāng
王淦昌,中國核物理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螞局專家組領導成員之一。他搏賣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宇宙線、等離子體物理、受控熱核反應的研究工作,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8年12月10日逝世,享年91歲。
王淦昌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試驗。
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此外,王淦昌非常關心中國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事業的發展。1986年3月,王淦昌與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聯合向中央提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悶銀讓術發展的建議》,建議發展對國家未來經濟和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
力求縮小中國與先進國家間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有優勢的高技術領域創新,解決國民經濟急需的重大科技問題。由此催生了舉世矚目的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為中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⑷ 王淦昌的詳細資料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常熟支塘鎮人。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入德國柏林大學,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4
年4月回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授。1949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指游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現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九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第三
屆、四屆、五屆、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王淦昌是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41年,他獨具卓見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為實驗所證實。1959年,他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我國在這一唯塵銷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84年,他又領導開辟了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新領域。
王淦昌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於他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卓越貢獻,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多項重要獎勵。
王淦昌非常關心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事業的發展。1986年3月,他與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一起提出了對我國高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建議,在鄧小平的親自批示和積極支兄激持下,國務院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我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為我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王淦昌於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⑸ 「願以身許國」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王淦昌,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上的求新與創造,他的名字始終和科學上的重大發現緊緊聯系在一起,探測中微子,宇宙線研究、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兩彈突破、大型X光機、慣性約束聚變等等都是他職業生涯最好的見證。
1925年,王淦昌考進清華學校,在物理系學習。就讀清華期間,親歷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凌辱和當時政府的軟弱無能,使這位熱血青年逐漸成熟起來。當時任教老師啟迪:「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國家太落後了,如果我們像歷史上漢朝、唐朝那樣先進、那樣強大,誰敢欺侮我們呢?要想我們的國家強盛,必須發展科技教育,我們重任在肩啊!」師言有如醍醐灌頂,讓這位熱血青年堅定了自己的今後的目標。
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國柏林大學,繼續研究生學習,師從著名核物理學家萊斯·梅特納。他是這位女科學家唯一的中國學生。1934年春,在苦學4年取得博士學位後,他毅然決定回國。教授想挽留他說:「中國那麼落後,你回去是沒有前途的。」他堅定地說:「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出來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報效我的祖國,中國目前是落後,但它會強盛起來的。」
如果說,淡泊名利的王淦昌讓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懂得勿忘初心,那他50多年前擲地有聲的一句話 --「我願以身許國」,足以氣壯山河。
1961年4月1日,從蘇聯回國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擻地奉命來到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辦公大樓,原來他接到了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紙通知:劉傑部長約他即刻見面。在辦公室,劉傑與錢三強向王淦昌傳達了中央的重要決定:希望他參加中國的核武器研究,並要他放棄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的當時國家迫切需要的應用性研究,最後問他是否願意改名。王淦昌毫無遲疑,當即寫下了「王京」兩個字,並擲地有聲地說:「我願以身許國!」這句脫口而出的話,是從他心裡迸發出來的,這句話,不是什麼豪言壯語,但確意味著,在以後的若干年中,不能在世界學術領域拋頭露面,不能交流學術成果,不能獲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科學探索,更不能實現自己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家、摘取諾貝爾獎的夢想,但這些種種的理由都未能擊敗他一顆愛國的心。
從此以後,王淦昌毅然放棄了自己得心應手的物理學基礎研究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秘密研製核武器,開始負責物理實驗方面的工作,在中國科學界隱姓埋名整整「失蹤」了17年。 多年後,說起當時毫不猶豫的決定,王淦昌說:「我認為國家的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錚錚愛國心,從王淦昌身上我們能學習的太多太多,就單單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都夠我們銘記並以之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