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扎克伯格給女兒的科學啟蒙課,千媽挖到中文版,趕緊來分享給你們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前幾天連開兩場科普雜志精選場,差點累癱,但大家的熱情又讓我覺得提前花時間做篩選還是很值得,給你們看看我的動力源~
這周末稍稍鬆了口氣,趕緊陪陪孩子,和千尋一起重溫了《扎克伯格給女兒的科學啟蒙課》。
她真的是好愛這部片啊,每次看完都要興奮地跟我叨半天:
「媽媽你知道嗎,我們和蘋果有個共同點。」
「What?」
「我們和蘋果都是原子構成的!」
「媽媽你知道原子一家都有誰嗎?」
「額......誰啊?」
「質子、中子和電子!質子和中子就像爸爸媽媽,他們的家叫核,電子就是他們的調皮寶寶,圍著核轉啊轉~」
聊完感覺家裡又多了個 科技 宅。
然後我就靈光一現, 這么好的片,咋忘了分享給大家呢?正好很多寶媽訂了科普雜志,有雜志有視頻,孩子的科學啟蒙顯然更輕松愉悅嘛~
何況千媽找的還是 中文暢看版 ,非常適合中國寶寶,配音我自己覺得蠻好的,醇厚又帶點活潑的男中音,不像很多原版動畫一加中文配音就掛。
為了滿足部分小牛娃的需求,我把 純享英文版 也一並帶來了,片中高頻單詞都有具象呈現,孩子學科學的同時還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啟蒙、積累到很多科學詞彙。
中英文版,今天都無保留分享給大家!
和扎克伯格的孩子擁有同款啟蒙老師
看正片前,咱們還是先來了解下它的起源~
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之前很火的《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繪本?
2016年,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給未滿月的女兒讀了第一本繪本書——《寶寶的量子物理學》,並力薦為「年度好書」。中國版也擁有史上最強大的雙院士推薦陣容,這本科學啟蒙讀物就以燎原之殲鍵勢迅速火爆全球。
當時有人問小扎:
「給不滿一歲的娃讀量子物理學會不會早了點?」
小扎的回答是:
「我希望從小培養她的好奇心。世界上很多知識不是顯而易見的。希望她能通過科學啟蒙教育,培養 探索 世界的能力。」
小扎這個回答我還是蠻認同的。
之前在 《從UP主「何同學」,聊聊未來10年最吃香的本領,你的孩子准備好了嗎?》 里千媽也給大家分享過喬布斯的故事,那句著名的「常保飢渴求知,常存虛懷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來自他年少時看過一本名叫《The Last Whole Earth Catalog》的刊物。
很多時候,早年埋下的種子或許會給一個人帶來一生的改變,作為父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給孩子提供一個可能性呢?
孩子不見得看了就懂,但這份懵懂的感知會存於她心,待條件適宜便會鋒皮開出花來。
而且,我陪千尋看了《扎克伯格給女兒的科學啟蒙課》後,更加覺得, 「孩子懂不懂」和傳遞知識的人真是太有關系了! 聽不懂,很可能不是知識出了問題,而是講的人不夠深入淺出。
這部片的作者就是《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的作者:著名物理學家Chris Ferrie(克里斯·費里)博士,他也是扎克伯格女兒的科學啟蒙老師。
克里斯博士給孩子分享知識的方式超級生動有趣,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就拿這部片來說吧,一共52集,一集10分鍾左右。每集克里斯都會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好玩的卡通設置和故事對話等方式講給孩子們聽,牢牢抓住孩子注意力。
接下來,千媽就帶大家親眼見證下,在這部片里,克里斯博士是如銀改差何做到 「讓孩子愛聽、聽懂」科學知識滴~:)
從真實生活入手孩子分分鍾被吸引
克里斯博士為孩子們量身設計的科學啟蒙學習順序,包含了原子、能量、光、物質、力、運動、電、磁性、廣義相對論等等。
這些都是《扎克伯格給女兒的科學啟蒙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這部片的靈魂可不是這些抽象的科學知識,而是克里斯博士講知識的獨特方式。
身為四個寶寶的爸爸,克里斯博士十分了解孩子學習的特點,他總是用真實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讓孩子感興趣的同時輕松Get到科學知識。
你看每集名字就能感受到:
講原子,是從飛機、毛毛蟲和我的共同點開啟;講顏色的混合規律,是從果汁榨汁的現象開啟。
都是常見的生活現象入手,讓抽象晦澀的知識回歸於生活,孩子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科學的趣味和神奇!
我用《飛機、毛毛蟲和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這集來舉例~
小朋友,你們是不是每天在生活中都能看見很多東西?比如蘋果、奶瓶,還有這顆大球,還有愛我們的爸爸媽媽~
你知道他們都是由同樣的東西組成的嗎?克里斯博士將為你揭開一個神奇的物理世界!
拿起我們熟悉的放大鏡,開始觀察剛剛提到的生活中的事物吧。用放大鏡我們可以看到蝴蝶身上長滿美麗的花紋,還可以看到漂亮的小花小草。
在克里斯博士的實驗室里,你還能看到一種更神奇的放大鏡,就是顯微鏡。用它可以看到更細小的東西,比如水滴中或者你手上的細菌。
由孩子熟悉的現象,很自然就引出了一個精闢的物理概念:
「通過這些我們發現,大東西其實都是由小東西組成滴,小東西是組成大東西的基本材料。」
為了讓孩子們深刻理解概念,克里斯博士再次用生活中的事物舉例,比如我們用小積木搭出大城堡,工人叔叔用磚頭蓋起了大樓等等~
實際上如果你繼續向這些小東西的內部觀察,你會發現他們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更微小的東西組成的。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能看到多小呢?我們肉眼能看到最小的東西又是什麼呢?
講到這里孩子就超級好奇了,GoGo!往前 探索 吧~
我們用顯微鏡向更小的地方發掘,就會發現原子的存在。不僅是蘋果,毛毛蟲、飛機、輪船和我,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此處克里斯博士不忘給孩子們滿滿的信心:
記住這點,你就開始成為小小量子物理學家啦!
幽默的互動問答觸發孩子去思考
當孩子萌生好奇,也吸收到一些科學概念後,又該幹嘛呢?當然是思考啦!
和傳統教科書不同,這部片顛覆了物理的學習方式,不是大篇大篇講定理,套公式,而是用幽默的互動問答形式,觸發孩子去思考。
片中負責提問的是可愛小考拉萌萌,負責回答問題的就是克里斯博士。
還是《飛機、毛毛蟲和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這集,咱們繼續往下看~
考拉萌萌有疑問了:
「你是說我、熊貓和寶寶,還有我們愛吃的桉樹葉,還有寶寶們愛吃的巧克力,難道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嗎?」
「是的,萌萌。」
「那原子就是最小的東西嗎,原子又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呢?」
「好問題!小朋友你們也想知道原子是什麼構成的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跟著萌萌開動腦筋去思考的孩子,順著就走進了原子的結構里。:)
在講原子結構時,克里斯博士也沒有使用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了「爸爸媽媽和我」來比喻,形象生動,一點不枯燥。
原子裡面住著一家人,分別是「質子、中子和電子。」質子和中子就像爸爸媽媽,它們組成的家庭叫核。
電子呢就像調皮的寶寶們,圍著這個核在外面轉啊轉。
是不是很好懂?
現在,你就可以給爸爸媽媽當老師啦!
好玩的親子小 游戲
讓孩子在互動中成長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沒有哦。
每一集, 克里斯博士都為你和孩子准備了好玩的「主題親子小 游戲 」,幫助孩子在互動中成長,高質量陪伴由此開啟!
比如做完這個 游戲 ,我們就能體會到原子的能量。
小朋友,你們喜歡爬樓梯嗎?
我們上下樓要一節台階一節台階地走,上樓是一種向上的運動,下樓是一種向下的運動,我們可以在爸爸媽媽的看護下,自己爬一段樓梯看看。
先走上去,然後再走下來。
哪一個動作需要更多能量,花的力氣更大呢?
如果你已經會跳了,還可以試著跳一跳,做這個動作時有什麼感覺,聽到了什麼嗎?能分辨出「上樓和下樓」有什麼區別嗎,你認為哪種運動需要的能量更多呢?現在,把你的感受告訴爸爸媽媽吧!
你想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感受嗎?
留下謎底,下次揭曉:
我們身體的這些能量是從哪裡來的~
下節課克里斯博士將會為你揭曉 游戲 中的物理道理。
每次看到這里千尋都意猶未盡,超級想看下一集。
這時候我就會趁機給她提些學習上的小要求,想偷懶的媽媽也不妨試試看~
EASTWEST
千媽呈現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好看滴視頻大家自行enjoy吧~
小扎宣布Facebook改名了,新名字Meta取自單詞Metaverse,意為元宇宙。
Facebook Connect大會中,小扎詳細描述了他所期望的「元宇宙世界」,我看了視頻介紹,相當震撼。
「這是一個身臨其境的互聯網,你並不是僅僅
使用或看著它,而是身在其中。」
「你的電視,工作電腦、手機、棋盤 游戲 等等,
都不再是工廠里組裝的實物,而是由
世界各地的創造者設計的全息圖。」
「在這樣的未來,你可以通過全息圖立刻傳送到
辦公室,不需要通勤。」
看著這些設計,不管它們是不是可以即時實現,我都有種時代迫近的感覺。
「 科技 +創意」的未來已經越來越近,我們的孩子准備好了嗎?
不說咯,繼續陪娃看科普雜志去~
千媽分享過的科普系好片:
《天哪!這部孩子搶著看、美得不像話的科普動畫,居然沒人推薦過》
《哇!這部BBC科普大片,特效、劇情、知識量都滿分,娃一秒就入迷》
《全球首部諾貝爾獎科普動畫!看過的孩子都愛上了科學》
《直接帶娃進工廠 探索 ,BBC這部神級科普紀錄片,居然被我挖到了免費資源!》
《日本NHK教育頻道拍了部能讓孩子變聰明的神作,超五星推薦!》
㈡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騙局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是非常有名的幼兒科普書籍,讓這本書變得大火的是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克,因為他給自己寶寶看這本書的照片在網路瘋傳,因此有不少家長跟風買了這個本書給自己的孩子看。不過也有人說這本書並沒有那麼好,甚至說這是一個騙局,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有關兒童書籍不同專家有不同的理念和觀點,比如《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的作者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數學物理博士克里斯•費里,他是一名專業的數學物理博士,也是三位孩子的父親,他認為應該盡早把物理學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所以就寫了這本書。
有不少專家認為嬰兒天生擁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技能,比如學習能力、水性、韻律感等,所以我們無需糾結給孩子看這些高深的物理學到底懂不懂,認為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本書只是為了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的神奇和廣袤,鼓勵孩子們去探索。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學習物理需要先理解底層的概念,打好基礎後才能繼續深入了解,因此量子物理學的內容不適合6歲以內的兒童看,過態差早學習物理還有可能使得孩子喪失在真實世界中的體驗和思考。
所以持這些觀點的專家認為與其讓孩子從這本書中學習認識物理知識,還不如直接給孩子一根繩子拴住小汽車,讓他拉著繩子感受牽引力和摩擦力等,與其看書不如陵猜帶他去科技館。
其實,不同專家對此看法會有不同,很難說誰一定對誰一定錯帆汪皮,也不能說寶寶的量子物理學就是一個騙局。我認為家長不妨給孩子看看,如果孩子有興趣的話其實也是不錯的,只是沒必要強迫孩子去看這本書。
㈢ 要給寶寶學習《量子物理學》方面的知識嗎
家長可以給孩子看看,如果孩子有興趣的話其實也是不錯的,只是沒必要強迫孩子去看這本書。
《寶寶的量喊御子物理學》的作者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數學物理博士克里斯•費里,他是一名專業的數學物理博士,也是三位孩子的父親,他認為應該盡早把物理學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所以就寫了這本書。
有不少專家認為嬰兒天生擁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技能,比如學習能力、水性、韻律感等,所以我們無需糾結給孩子看這些高深的物理學到底懂不懂,認為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本書只是為了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的神奇和廣袤,鼓勵孩子們去探索。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學習物理需要先理解底層的概念,打好基礎後才能繼續深入了解,因此量子物理學的內容不適合6歲以內的兒童看,過早學習物理還有可能使得孩子喪失在真實世界中的體驗和思考。
適合的兒童年齡段:
圖書非常適合3到6歲的學齡前孩子和家長親子共讀。
如此專業卻又易於親子共讀的量子物理科普圖畫書,當然是一套非常適合給孩子做量子物理啟蒙和給大人做量子物理科普的優質圖畫書。
本套書中的每個知識點都從孩子熟悉的身邊事引入,易於家長講解,也易於孩子理解。
內容專業卻不深奧,繪畫可愛陵滲襪簡單;精裝尺激小繪本,做工精美,開本適合孩子閱讀,也便於收藏和送禮。
㈣ 給兩歲多的女兒講《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
有一天我刷朋友圈時,發現有一位1歲多寶寶的媽媽(也是我中學同學)在朋友圈裡曬出了新買的《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寫道:「學渣媽媽不容易啊!」還貼上了捂臉的表情。
熱愛物理的我沒想到講量子物理學的繪本也能給這么小的孩子講,查了一下資料,原來:
女兒出生十天後,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就在自己的主頁上曬出他和妻子給女兒讀繪本的照片,而他選擇的繪本就是 《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寶寶的量子物理學)》。名人效應使得這本書一下子在全球火了,國內也出了雙語版。
了解了原委之後,我仍然覺得不適合這么早就給自己才兩歲半的女兒講,哪怕囤書也沒這么早,於是就把這事放一邊了。
我平時給女兒講繪本的時候,不喜歡只照著書上的字念,喜歡引導女兒看繪本上的畫的每個角落,一一描述,而且同樣一幅畫的一個角落下次還會換著角度和說法講。這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擅長把握抽象的概念,卻特別不注意觀察細節,不希望孩子明明看著一副充滿無數細節的畫,卻只反反復復聽那一兩句話。
不過其實重復對於形成語感以及寶寶記憶繪本內容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此也都會堅持每次把書上的字帶著情節感念完(過程中手指還指向念到的字),再展開講畫上的內容。而且平時如果女兒問我為什麼,我解釋了一段之後,她要是覺得喜歡,就會說「再說一次」,我也就盡可能逐字還原地再說一次,如此兩三次。讓很多父母感到崩潰的「再來一次」,知道了這種重復的意義之後,復述起來也就自然有了耐心,甘之如飴。(如果是玩樂類的「再來一次」,只要一起約定好剩餘次數就好。任何時候我都不會突然強行不再來,而都是先說要走了之類的,然後激活這個余約定次數的環節,著急就3次,不著急就5次,如果真的必須要走了,語氣就不一樣,直接說再來最後一次。)
我還喜歡時不時偏離繪本的情節,把繪本里提到的事情和女兒最近經歷的事情串起來說,偶爾提一些問讓女兒回答,女兒有時候會給出很離奇好玩的回答,有時候又會給出准確得令人吃驚的回答,甚至整段整段的將別的事情關聯進來一起講,有時也會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說不知道,於是我也就很自然地像設問一樣接下去。因為我相信人腦學習和記憶的機制就是建立關聯。
在講繪本的時候,我們也不會一直靜靜地對著繪本。講到一些需要解釋的地方,我可能就會站起來,以身體幅度的動作進行演示。因為我知道越是形象而誇張的動態場景,就越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個時候,往往也是女兒最興奮的時候,她有時也會自己關聯到近日學會的說法、動作、歌謠、詩詞,表演一番。
我平時工作比較忙,每周和女兒講繪本的次數不多,但我想著能夠陪伴女兒的時候,一定要全身心投入,以質量彌補時間,所以講繪本的時候都會彷彿有無垠的耐心,不趕節奏。而在我兩次講繪本之間,她媽媽已經給她講了好幾次繪本了。我每次講都會發現她有了新的進步。從一歲多的時候聽不太懂,提問答不出或者亂答一氣,也不能跟著復述,到現在翻到一頁(哪怕沒講過)就主動看圖說話,如果我講得和她的認識不一致,她還會出言糾正,我若堅持我的說法,她還會堅持一番,用嘟嘟囔囔的一段話解釋一番。
女兒特別喜歡皮沖將小對應到自己,也特別喜歡將繪本里的一家人對應到爸爸媽媽和她自己。她喜帆尺歡強調女孩子(她和媽媽)和男孩子(爸比)的區別,比如在選椅子的顏色的時候。她也喜歡強調大人和小孩子的區別:一件事來了,她總會根據自己的判斷說一番,爸爸可以,媽媽可以,她是小孩子,不可以,長大了就可以。一樣東西如果她現在還不能擁有,就會說媽媽長大給她買,甚至有一次,她看到自己穿上了裙子,而媽媽沒有,就對媽媽說:「我有裙子,你沒有,我長大給你買。」她也十分嚮往長大,而且由於我沒事就給她念「小燃轎殲雨再長大一點就上幼兒園,然後上小學,上完小學上初中,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學,上完大學就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就讀博士,讀完博士就讀博士後,讀完博士後就像爸爸一樣上班啦!」(當然我自己沒有走完這個流程……有時我也會加上教授、院士什麼的)所以她對上幼兒園也很嚮往,每次走過幼兒園看到裡面很多哥哥姐姐在裡面玩,總是會高興地說自己長大了,快要上幼兒園了。
當然,這些規則都是我們平時教的,但看到她將這些套路當作游戲規則一般貫徹,會覺得特別可愛。這也就是現階段的宏大敘事吧,不知道當我們看到她開始解構這一切的時候又會是什麼心情。
所以,在我和女兒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時候,也就會很自然地用她能理解一半的形象語言解釋一下為什麼,然後偶爾帶上一句:「這就是物理學,你長大了就會學的。」有時候我在看物理或者數學的書,她過來找我玩,我就告訴她爸比在看物理學的書書。不過她還是堅持翻,很快地翻過,看到全都是字和公式,偶爾來張圖也看不懂,就嘟囔著長大會看懂,把我從書拉走陪她去玩了。
有一天,當我們又在重復類似這樣長大了看物理書書的對話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了《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就對女兒說:「不對,真的有給像你這么大的小BB看的物理學書書。」然後問她:「給你買物理書書好不好?」她自然點頭答:「好。」然後又問:「媽咪呢?」她媽媽趕緊說:「不用了,都給你買。」在我一陣無語中,女兒又說:「先不買書書了。」指著爬行墊上散落的繪本說:「那裡有。」然後又把我拽去講繪本了。
有了這番對話,後來我在確定買書的清單的時候,就順便把這套《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加進去了,同一批還有一本我的物理書。我也提前和女兒說了,結果我的物理書先到,也是當著她拆的封。於是她就更期待她的物理書書了。
拿到這套叢繪本之後,我初步翻了一下,然後當著女兒的面給繪本們排了一個序:
一邊排序我也一邊和女兒解釋我的考慮。解釋的時候我會大約只形象化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則放心使用女兒還沒有聽說過的名詞,因為我相信名詞總要先有接觸(在各種語境下聽過),再進行解釋。NLP中的word embedding、word2vec正是基於類似的理念。
解釋的過程也會讓她看到我在猶豫、調整,考慮一些因素,並最終排出一個順序。因為我相信比起利用父母的權威建立某個固化的理念,更重要地是讓孩子看到一個理念形成的過程,看到一個理念的多樣化與改變的可能,這樣孩子未來遇到一些與理念相沖突的事實或說法時,才可能基於自己體驗過的過程,獨立再重新建立一個自洽的理解。或者說,我既會擔心女兒形成單一的根深蒂固的認知,也會擔心她在大人間比如父母間的理念沖突時無所適從,因此會覺得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正是對於認知過程的一個塑造,而非在於認知的結果或者結論。
排好序後,我們就開始講《寶寶的物理學ABC》。這一本繪本每一頁都是一個名詞、一幅圖和一段解說,名詞和解說均為中英對照。我立刻發現無法照著念來講。孩子大了講繪本時與胎教或者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不一樣,那時候只要閱讀的時候對文本有理解,並且念起來連貫流暢,就能通過語音的美感熏陶寶寶。而孩子已經聽得懂話之後,就不能再大段大段地念孩子聽不懂的話,而必須尋找與孩子已有認知之間的關聯點來進行介紹。這也正是這套書可能很難適用於給這么小的孩子講的原因,因為書本身並沒有對這些概念的形象化做出充分的嘗試,而只用圖像勉強建立了一個形象基礎,而文字全都是課本式的。
第一個名詞就是「原子」,因為它的英文是Atom,而這本書是按照名詞的英文首字母排序的,A到Z每個字母對應一個名詞。這會帶來主題的不連貫,比如第6頁有核聚變,第9頁是離子、第16頁是光子、第17頁是量子、第25頁又有了釔這個有39個質子的原子,都和微觀粒子有關聯。
事實上,原子還是非常好講解的,因為女兒一上來就把原子的圖像理解為氣球了,所以我就開始講紅色的氣球是質子,藍色的氣球是中子,綠色的小氣球是電子(謝天謝地,我檢查了下,整本書涉及到這幾種粒子時沒有換顏色……),紅色和藍色的氣球怎麼抱在一起,而綠色的小氣球怎麼繞著它們轉,這一切形成了原子,就像爸爸媽媽和女兒(對應小小的電子)一起形成了一家人一樣。
黑洞完全無從講起,沒有引力的概念怎麼去談光也無法逃逸?所以我只是簡單地基於日常生活中的洞建立了一下很黑、很深、很大(指很大范圍的東西都會被吸進去,而黑洞自身只是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奇點)的形象,說明了這是在天上的天體,就像太陽一樣,而且黑洞本來就是一些比太陽還要大還要熱的恆星老了之後變成的,太陽老了還變不成黑洞呢。順便又給女兒挖了一個「長大了就會學的」天文學的坑。
電荷好講一些。加號和減號之前有一些認知,改成正號和負號並不費勁,關鍵是家裡還有實體的加減符號的玩具可以拿在手裡。而且兩種電荷之間的作用,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比如我是正電荷(拿加號),女兒是負電荷(拿減號,並且扮演小小綠氣球電子),於是我們就吸到一起了(抱在一起)。我們都拿加號(其中一個其實是乘號)的時候就都是正電荷,於是我們就把彼此推開了。其實女兒看到這一頁上畫的電場線之後就喊道:「燈籠!」所以除了電荷之外我們也可以把電場線一起講一講,女兒拿來彩筆和白板,我和書上一樣,用紅色畫正電荷,用藍色畫負電荷,然後用灰色的筆一條一條地畫電場線。有時候我們也會把磁場線一起畫,不過可能因為不像燈籠了,女兒說她不那麼喜歡磁場線。
衍射是通過「繞開」來講,因為我們平時在外面走路的時候,非常強調要繞開水水和井蓋。所以我就先和女兒說,衍射就是我走到你面前,然後繞開了,如果沒有衍射,我就只能夠一頭撞在你的身上。建立這個基本的動作之後,再去說水波和光波可以衍射(即這時才把主體或者說對象賦予給這個動作),然後再去觀察對應的現象(目前也就只有水波可以觀察一下)。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白鬍子的老爺爺,他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順便講講爸爸高一的時候買了愛因斯坦全集的前五冊,有多厚,現在放在哪裡。
核聚變講了只有一個紅氣球(質子)的原子是最小最小的原子,最輕最輕,是氫原子。而且書上畫的是氫原子核,是沒有小小綠氣球的,就像平時吃的葡萄吐出的核一樣。然後兩個氫原子核撞到一起,「BANG!」地一聲,釋放出好多能量(指著圖中的一個黃色多角星星),然後,女兒接過去說:「就黏到一起了!」我就接著說:「變成了還有兩個紅氣球(質子)的氦原子核。」
引力會講得多一些。先要從摔倒和掉下講起,講到地球在吸引女兒,然後開始扔各種東西扔出拋物線,最後才能講到月亮因為飛得很快,所以雖然地球一直吸,月球就是不掉下來,而只是繞著地球轉圈圈。這時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我做地球,女兒做月球,我拉她的手吸引過來,但她拚命地跑,於是就變成繞著我轉圈圈。
熱量只是結合一下「燙」,因為女兒早就學會了快速摸一摸來識別燙,並且「燙」和「辣」可算是她最早學會對「危險」或「不舒服」的語言反饋之一。
離子主要是數數,因為紅色的質子和綠色的電子個數不一樣,所以形成了離子,因為有的氣球離開了這個原子,這個原子變得不完整了。這個時候就會講離開,講孤單,自然而然轉到了比較好講的「人文概念」了。
焦耳、開爾文主要講了下能量和溫度,比如開爾文這樣的溫度單位就是用來說清楚究竟有多熱多冷的。也提到這些其實都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的名字,由於他們給物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用他們的名字來給單位起名字了。為了說清楚單位,此前女兒在量身高和體重的時候已經接觸過的厘米和千克就派上用場了。女兒之前90多厘米的時候,在游樂場因為身高不夠不能玩碰碰車等一些游戲,所以時常很積極地在家裡量自己的身高,也就知道自己現在已經96厘米多了。家裡有兩個體重秤,一個是普通的,一個可以測體脂等指標,我因為最近一直在減重,早晚都會稱一下,稱的時候女兒會幫我按App上那個啟動藍牙連接的按鈕,然後過來讀秤上顯示的數字,漸漸地從一個一個數字念,到後面熟練地使用十和點,因此也就熟悉了「千克」。
液體純粹就是把外延展開了一下,喝的水和奶都是液體,並且以水為例來講物態的變化,水冷到一定程度就會結成冰,變成固體,熱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水蒸氣。
磁體因為家裡就有一些貼在冰箱上的磁貼,還有一些數字字母的教具也有磁鐵,一種小火車(通過磁力提升到軌道最高,然後重力讓小火車繞著軌道轉圈下來)也有磁鐵。可以發現小火車的磁鐵之間會相互排斥,字母的磁鐵之間也會,但小火車和字母的磁鐵卻能夠吸到一起,而它們都可以吸到冰箱上。於是就可以順著講起了磁極還有鐵無視磁極方向的「鐵性」。女兒之前已經見過手機上的指南針,而且已經知道家裡陽台在北、廚房在南、沙發在西、電視在東,也知道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於是就可以講到地球就是一塊大磁鐵。
牛頓關注卷發,結合引力可以講起牛頓和蘋果、月亮的故事,等到《寶寶的牛頓力學》講完後,還可以講到牛頓是力的單位。光學直接把光學那本書拿過來說這就是光學,給她看裡面的五顏六色。
光子不好講,我把光子和量子一起講,被迫扯了一通波粒二相性,只是伴以身體語言的波動以及一粒粒的說法,告訴女兒,講了一下一開始物理學家以為光是一粒一粒的(牛頓),後來又覺得別的才是一粒一粒的,光是波,因為光會「衍射」(繞開,真沒想到在這用上了),最後發現一粒粒的也是波,會繞開的波也是一粒粒的。
相對論我只是把它和愛因斯坦老爺爺關聯起來,然後說了一下卷發牛頓發明的牛頓力學(哈,手裡有本書就是方便)不能搞清楚黑洞,要愛因斯坦老爺爺的相對論才可以。弦理論,只要把前面波粒二相性這個坑拿過來填就好,說有的物理學家覺得怎麼可能光子量子這些東西又是一粒粒的,又會「波動」(身體抖),於是就猜想它們其實是一根根小小的弦(找來一根橡皮筋彈一彈),因為太小了所以好像一粒粒的,因為是弦所以會「波動」(身體抖),會衍射(身體抖著繞過了女兒)。
熱力學主要講了下熱的會往冷的地方流動,結合車里的空調(逆向)講了一下。 不確定性我只是在物理每個房間之間快速地奔跑問女兒我在哪個房間,直到最後她把我堵在一個房間里,但是我依然快速地在房間內跑。真空我只是反過來介紹了一下我們身邊其實有空氣,讓女兒感受了一下揮動手臂的時候感覺到風,而真空是真的什麼都沒有,女兒的反應也很誇張,睜大了眼睛帶著驚奇模仿我重聲說「什麼都沒有」。
波長是扭一下走了多遠。X射線是伸出手來說可以看到骨頭,順便正好家裡有X光片。釔只是感受了一下有好多氣球的原子。零點就是冷得不能再冷了。到此就連字母Z也講完了。
這其實是第一遍的講法,而每過一遍都豐富了詞彙,所以後面再講時可以繼續往深了略作介紹,或者換一個講法。和其他的繪本講完了還要再來一次不一樣,而《寶寶的物理學ABC》因為演示、游戲環節多,一次是講不完一本的,基本講到1/3-1/2的時候,講繪本的時段就過完了,要做下一件事情了,比如吃飯、睡覺、出門或者我上班……
我並沒有真的第二本講光學,而是繼續開始講「氣球」比較多的《寶寶的牛頓力學》。從這一本繪本開始,不再是名詞的羅列,而恢復到孩子最喜歡的形式:一個有主角有情節的故事。
這本書裡面比較好講的是重力和支持力。和引力一樣,很容易和摔倒、掉下結合起來講,然後問為什麼坐著的女兒沒有掉下去,或者彈跳起來掉下來然後坐到沙發上的女兒為什麼沒有繼續往下掉,於是引入支持力。然後我就開始給女兒各種「支持力」,把她舉起來,然後,「支持力減少了」,讓她快速下落,然後「支持力變大了」,把她快速舉起來。往往到這女兒已經完全進入運動的興奮狀態,後面可能就不再是講書了,而可能是讓我一次次地舉起她來,或者甩著她轉圈圈,或者玩球、玩飛盤。
牛頓第一定律真心不好講,講不受力或者合力為零時運動狀態不會改變,只會坐著不動或者一直走,坐著也就罷了,一直走的時候我明明在用力呀。所以我把慣性什麼的留給未來講,只講了一下摩擦力,這個概念在女兒反向爬上滑滑梯或者走斜坡的時候就已經介紹過有的鞋/衣服/身體部位摩擦力不夠了。
牛頓第二定律變成了女兒推我一下,我根據力的大小決定是慢慢地走還是非常快速地跑到廳的另外一頭。牛頓第三定律主要是我和女兒雙手互推,感受給彼此的力。
牛頓力學這本繪本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記是,女兒有時推或者拉什麼東西或者人,會說:「我給了XXX一個力。」有時候端個盤子會說給了盤子一個支持力。牛頓三大定律還是太早了,相比這些定律,對於寶寶而言,更有用的可能是重心、平衡的概念,因為她做各種動作或者玩車車的時候會需要,還有牢固、翻倒、壓扁的概念,這樣可以讓她學會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牢不可破或者她推不倒、扒不翻的,理解這是一個有限度的世界,越過了限度就可能有危險。
講完牛頓力學,我們依然沒有講光學,甚至沒有去打量子物理學的基礎,而是先講了《寶寶的量子信息學》,還是因為裡面「氣球」多……這本書最主要不好的地方是電子換顏色了,變成了一個七彩的顏色……但也沒辦法,這本書里紅色和藍色分別代表0和1,紅混合的氣球就是一個比特位,量子位信息量比較大就只好是七彩的了。
《寶寶的量子信息學》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手機裡面的信息,要用100萬個「紅藍氣球」(比特位)來表示,卻只需要20個「七彩氣球」(量子位),而22個「七彩氣球」,就相當於4部手機的信息量。最後說為了存儲一個分子裡面的信息,就需要地球上所有的手機才夠,卻只需要一個「七彩氣球」組成的分子來存儲。
講這本故事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是在玩數氣球的游戲,比如等式的這邊多了一個「七彩氣球」,另外一邊卻多了一部手機。在講到手機里有很多紅藍氣球的時候,女兒拿著我的手機在想像很小很小的氣球,用手比乎出來。在講到100萬的時候,畫了好一番功夫,來呈現一百萬。從1個積木,到10個積木形成一排,到10排積木,再把這10排積木畫成一個圈,然後我在爬行墊上爬來爬去畫10個圈湊成1個爬行墊,再跑來跑去圈出一個個爬行墊,最後說起了一個個廳,一棟棟樓。不見得女兒就真的明白了100萬,可能更多地是看到了已經很「大」了的爸爸,努力去表達更大。
《寶寶的量子糾纏學》這個故事,我不是太喜歡。主要原因是糾纏粒子其實主要是具有相反的屬性,比如相反的自旋,而書中則用紅藍氣球放進盒子里分開後拿出來同紅同藍。而且這個故事裡充滿了各種看上去很隨意而且充滿了轉折的設定,比如氣球能夠決定自己的顏色,但必須同顏色,而且書中第一次說放進去的時候我們知道顏色,後面又說這一次連我們也不知道放進去的還是什麼顏色,雖然物理學知識使我很清楚兩次的情況不一樣以及為什麼,但是我完全沒有辦法把兩次設定的區別形象地說清楚。如果連問題本身的設定都解釋不清楚,又如何去把這個問題渲染得令人感興趣呢?這個故事講得特別費勁,我感覺我自己在女兒眼中也顛來倒去具備量子不確定性。整個過程中唯一有趣的可能只是形象地講「糾纏」一段,我們倆的手纏繞在一起,直到分開依然遙遙「相纏繞」。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這個故事比較好講。可以一頁一頁地復習質子、中子和電子,然後看著質子和中子抱在一起,而小小電子沿著軌道(火車軌道)繞著它們轉(結合月亮不會掉下來的故事),吸收能量就可以往上面的軌道跳(小火車跟著跳,或者通過猛推小火車,自己沿著軌道到了上一層),發射能量就從上面的軌道跳下來(小火車又跟著跳),但電子不會在兩條軌道中間,也不會跑到質子懷里(能量為零。)軌道像台階一樣一級一級,能量就是量子化的。量子的概念在前面ABC一書的時候也講過了,是用爸爸媽媽和女兒的體重來(不嚴謹地)類比,說爸爸有幾個她這么重,媽媽有幾個她這么重,一個量子就是一個她,沒有半個、小半個、半個。
《寶寶的光學》,最後看來的確是這個系列裡最好講的。主要講了一個物體有顏色是因為它反射這種光,吸收了其他顏色的光,透明就是所有顏色的光都能穿過它,所有顏色合起來變成白色,白色可以拆出所有的顏色,反射、折射、色散,最後講了彩虹橋。光學充滿了顏色、箭頭,彩虹又和下雨相關,加上書本本身就足夠形象,講解的接受度也就和其他故事繪本一樣,講著講著故事,就自然建立了光學這種魔法的秩序感。
整套繪本其實沒有被完整地講完很多次,其中《寶寶的物理學ABC》和《寶寶的牛頓力學》可能是被重復次數最多的,講述的過程非常地沉浸與歡樂,也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各種淺淺的印記。我也很少主動拿起這幾本繪本來講給女兒聽,主要還是女兒自己來記得自己的繪本,來選擇我們講哪本,往往女兒也是選擇家中最多的人文繪本、好習慣繪本、故事繪本等等,而往往她選擇物理學繪本,也是因為她在問為什麼的時候,回答時一下子又涉及到了力、磁鐵等等物理學概念。
除了平時在家裡講解繪本,我還一直堅持每次女兒早教(現在主要是上創意課)都開車送她和老婆去,每次除了課後等到她展示她做完的作品外,還固定都會在早教的讀書角講兩到三本繪本再回家。這中間遇到幾次女兒選了一些科學類的書籍,比如地球、人體、花草什麼的,其實書本身是給大一些的孩子看的,字很多,內容也很豐富,但圖畫也非常形象,有很多細節和角度可以講述,給女兒講述的效果也很好。而這一套《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以嬰幼兒為目標讀者,的確做了簡化,但恰恰是這種簡化,使得故事本身略顯單一,其實也並不見得更好理解。其實對於低齡的嬰幼兒而言,更多地還是接觸和體驗,接觸到一些名詞、說法,體驗到一些秩序、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反正是並不會懂的,那麼為什麼不去感受更完整隻是比較形象的版本,「不明覺厲」一下呢?
整體而言,雖然這未必是裁剪得最適合嬰幼兒的一套物理學繪本,也未必適合很多沒有太深入的物理學背景知識的家長來講述,我自己還是很喜歡這樣一套繪本給我們帶來的相處時光,同時也放下了一開始對科普或者引起對科學的興趣這樣比較高的預期。一如其他的幾百本繪本一樣,繪本本身只是一份材料、一種媒介,重要的還是專注、用心地和寶寶分享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觀,並且在互動中感受那種晨曦般的天倫之樂吧。
㈤ 如何提高小孩子對物理的興趣應該怎樣培養呢
建議平時在家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物理小實驗,提高孩子對物理的興趣,還可以帶孩子去參觀一些跟無物理相關的展覽之類的,或者買一些趣味物理的書籍
㈥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是給多大的孩子看的
怎麼護理新生兒 第1門課 哺喂母奶或配方奶小叮嚀新生兒在餵食完後,拍打嗝的動作相當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寶寶吐奶與溢奶的發生率。「吸吮」是寶寶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通過吸吮,寶寶即可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 無論是哺喂母乳或是配方奶的新手父母,都應該有基本的哺喂觀念,才能讓你的寶貝吃得順利又健康。Tips哺喂母乳:約每2個小時哺喂1次。哺喂配方奶:約每4個小時哺喂1次。4種姿勢正確喂母乳媽媽在哺喂母乳時,可嘗試不同的姿勢讓寶寶吸奶。 1.坐姿(搖籃抱法)姿勢提醒:以舒適的姿勢坐在床上,或找一個有椅背及扶手的椅子靠著椅背坐下。 2.斜倚姿勢提醒:以舒適的姿勢斜倚床上,腿部及背部墊枕頭,使寶寶的頭部躺在手臂上。 3.橄欖球抱姿姿勢提醒:此姿勢適用於雙胞胎、嬰兒含乳有問題、乳腺管阻塞或是剖宮產的媽媽。媽媽的手臂環繞在寶寶身體的下方,用手掌及腕部拖住寶寶身體的下方,用另一隻手掌及腕部拖住嬰兒頭部,以整雙手臂支撐嬰兒的身體。 4.側躺(晚上哺乳或剖腹產後最好的姿勢)姿勢提醒:媽媽側卧,與寶寶面對面,媽媽的腹部接觸寶寶的腹部,寶寶頭部靠近媽媽的乳房。 5步驟正確沖泡配方奶在餵食寶寶配方奶時,建議新手父母遵循以下5步驟,會讓寶寶吃得衛生又安心。 1.准備器具消毒器及有蓋的大鍋、奶瓶、奶嘴、奶蓋,宜准備6~8支奶瓶、洗奶瓶用毛刷(1支)、鑷子(夾奶瓶、奶嘴用)。 2.消毒方法先用肥皂清洗雙手,用干凈的消毒鍋加8分滿的水,准備加熱。耐熱的玻璃奶瓶、鑷子等器具於冷水時放入鍋內煮10分鍾,再將較不耐熱的器具包括奶嘴、奶蓋、奶圈等用紗布包著一起放入煮5~10分鍾。再將消毒好的奶瓶放置於干凈的地方晾乾,以備使用。 3.溫開水沖泡奶粉在奶瓶里倒入需要的溫開水(煮沸過的熱開水冷卻至40℃左右)。不要用滾燙開水沖泡奶粉,易結成凝塊,引起寶寶消化不良。 4.溶入奶粉用湯匙舀起奶粉,舀起的奶粉需鬆鬆的,不可緊壓,再用「D形罐口」刮平,對准奶瓶口倒入。 5.套上奶嘴並檢查溫度及流速手不要碰到奶嘴,把它裝上去並試試牛奶滴出的情形。在手內側滴一滴,確定適當的溫度。 第2門課 睡覺1個月大以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有15~20小時的睡眠時間,是成年人的2倍多。寶寶的睡眠周期循環相當頻繁,約每2個小時會有短暫的清醒,一個晚上約有7、8個周期,淺睡和深睡交替進行。 Tips新生兒每天約清醒2~3小時,之後又進入睡眠狀態。寶寶夜夜難眠8項原因「夜啼」有時是寶寶身體不適的表現,以下為你提供8項檢視新生兒夜晚哭鬧的原因,排除這些原因,寶寶就可以一覺到天明。 1.肚子餓新生兒的胃部容量較小,進食變得較為頻繁,有些新生兒在半夜還需要再喂一次奶,當爸媽忘了餵食自然會哭鬧不止。 2.尿布濕了新生兒每天大概需要換掉10片尿片,半夜寶寶哭鬧不安,可能就是尿布濕了。尿液跟糞便中含有尿素和尿酸等刺激性物質,容易使寶寶的小屁屁不舒服,換尿片不僅可以預防尿布疹,也可以減少寶寶半夜哭鬧。 3.脹氣奶嘴孔的大小不同、母親餵奶的技巧不好、拍氣的方式不對等都會令寶寶出現一陣哭鬧一陣停止哭泣的脹氣症狀。這時,父母親可以用手掌按摩小寶寶的腹部,來舒解寶寶因脹氣帶來的不適,若情況仍無法改善,則需要到醫院請醫生開葯消除脹氣。 4.皮膚癢、痛注意寶寶是否有被刺傷、被蚊蟲叮咬等未被注意到的傷口,甚至連嚴重紅腫的尿布疹及異位性皮膚炎,都會使寶寶突然造成身體上的不適而影響睡眠,這時,爸媽們最好詳細檢查寶寶的身體狀況,了解使寶寶不適的原因。 5.白天睡太飽很多寶寶白天睡得十分香甜,半夜無法入眠。所以白天盡量不要讓寶寶睡太久,以免晚上哭鬧不休。 6.需要安全感寶寶太冷或太熱、奶嘴掉了、心愛的玩具沒在手邊或心理上感覺需要爸媽的關愛時,都會以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寶寶的睡眠環境溫度要適當,不要蓋過量的被子,爸媽們適時地給予寶寶擁抱與安撫,讓寶寶更有安全感,自然會減少哭鬧。 7.維持睡眠環境安寧父母的脾氣與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居家環境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盡量維持一個安靜、祥和的氛圍,讓寶寶帶著好心情入睡。 8.寶寶生病了 (1).腸絞痛 由於嬰幼兒在未滿4個月之前,腸壁的神經發育尚未成熟,造成腸胃道蠕動不規則,蠕動過快,糾結在一起而導致痙攣疼痛。發作時間通常在傍晚4點到8點,以及半夜零時前後。 (2).胃腸道疾病 家長應留意寶寶的排便狀況,是否好幾天沒排便 。(如糞便嵌塞、肛裂、腸胃炎、消化不良或腹股溝疝氣。 (3).感染性疾病 寶寶若發燒,則可能是新生兒感染的跡象。常見的感染器官為呼吸道、腸胃道、泌尿道與腦神經系統。
㈦ 嬰兒用學量子物理嗎
可以從小給他灌輸這樣的世界觀,其實也不用學太多專業術語,也許多讀讀佛經。比如《心經》《金剛經》會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