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致知物理題怎麼列印

致知物理題怎麼列印

發布時間:2023-05-20 12:12:25

⑴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原文

原話為「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收錄至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時修改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歡。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蠢宴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團弊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帶或銀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附註:本文一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同時還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13課(2011年版)等。在語文出版社中,本文開頭還有「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這一段話,其他幾處也有改動。據語文出版社中所寫,本文是作者於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的演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釋下列詞語。

(1) 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則,而總結出理性的知識。

(2)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4)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3、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2)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3)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於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3、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國的物理學家。

2、「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

拓展

1.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麼現實意義?

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並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系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精闢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應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其見解可謂高屋建瓴,一針見血;勸說語重心長。它對我國學生是一劑良葯,每個人讀後都會終身受益。

2.作者說:「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試舉出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例如,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義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⑵ 致知物理的題在哪能找著

下載中心
習題有一個下載,如果可下返派載的就可以直漏卜賀接下載,上弊衫面有個下載鍵,如果不能下載的就付費下載。

⑶ 對物理的認識及如何去學習(初二)

對物理的認識和學習方法

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物理說的就是物的道理,是一門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科學,也因此物理現象無處不在,我們要善於觀察。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基本性質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

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閱讀全文

與致知物理題怎麼列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