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概念型課怎麼上

物理概念型課怎麼上

發布時間:2023-05-21 20:20:55

① 怎樣在物理教學中上好物理概念課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物理事實的抽象.它不僅是物理基礎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構成物理規律和公式的理論基礎.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就是要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對概念教學進行專題研究,總結出了概念教學的基本規律.下面就怎樣上好概念課進行具體分析: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概念引入的目的
在概念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沒有這個概念行不行?這個概念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只有讓學生明確了這個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為什麼要引入「速度」這個概念?物體的位置變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位移不同,位置變化不同,有的物體位置變化快(如汽車),有的物體位置變化慢(如自行車),為了區分不同物體的位置變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這個概念.(二)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 引入概念,不要千篇一律,只用同一種方法.引入概念的方法很多,下面就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② 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

概念教學和探究教學一樣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種途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現在兩條途徑有機整合到一起,成了一條寬廣大道,通向科學探究的寬廣大道。它以糾正、補充、完善學生的前概念,建構正確的認知為己任,意在給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及以後的人生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因此概念教學注重學生前概念的了解,並基於學生的認識來設計教學,幫助孩子建構概念。

概念教學是當前一個研究的熱門話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和當地的實際情況改革教材,對原有教材重新進行調整和組合。這就使教材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知識結構。而要把知識的基本結構教給學生,關鍵在於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在教法改革中充分運用知識遷移的原理,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學,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適時進行滲透,使前面的學習為順利地學習後面的知識打好基礎,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形成一個最佳的認知結構。這里不是一般地教給學生一個個知識,而是教給學生知識的基本結構。這種把教知識變為教知識結構,是教學中特別重視的環節。

首先,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學。對於基本概念、法則、原理的教學,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自己動手操作、練習;邊觀察、邊說、邊思考,做到眼、手、口、腦並用,使概念的形成經過形象化感知、外部言語、再到內部言語這樣一個過程。一般來說,對基本概念的講解、推導,不急於求成,一節課不夠用,就增加時間,直到學生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能舉一反三為止。例如,學生初學「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這部分知識時,重點抓「和」的概念的教學。從實物和圖畫入手,讓學生把手中的蘋果和梨放在一起,數一數共有幾個水果;把桌上的紅粉筆和白粉筆放在一起,數一數有幾支粉筆;把長方體的糖和球體的糖放在一起,數一數一共是多少,……然後又拿出色彩新穎的圖片,如猴山上的大猴和小猴,草地上的山羊和綿羊,汽車場上的大汽車和小汽車,等等。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演示,學生對「和」的概念就理解和掌握了。學生掌握了「和」的概念,就為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基本概念,則寓教學於日常的活動之中,使學生對教材有生動形象化的感知。例如,在講解相遇問題時,為了使學生理解「同時」、「不同地」、「相遇」、「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概念,讓學生到親自做一些活動。如把學生分為兩隊,分別站在操場兩邊。教師說「走」,兩隊同時相對行走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同時」、「相對」的含義。當兩隊遇上時,教師叫「停」,告訴學生這是「相遇」,同時讓學生觀察這時各自走的路程的長是多少,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兩隊各走的「距離」。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同坐兩人那學具進行演示,這些知識都是相遇問題的難點。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後,回到課堂上講相遇問題時,就能迎刃而解了。

其次,加強知識的訓練,形成知識網路。科學概念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聯系就越廣泛、越深刻。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學,不是說可以不去注意一般的知識,相反,而是要以最基本的概念為中心,在對概念的理解,運用和深化的過程中,不斷把有關知識聯系起來,以綱帶目,以點帶面,形成知識網路。這種聯系緊密的知識,就為遷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就能比較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例如,進行「同樣多」這個基本概念教學,可以在逐步加深理解的過程中引出一系列有關新知識,得到新認識,使一個個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在比較數的大小過程中,學生建立起「同樣多」的概念,以它為中心,學習了「求兩數相差」、「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這樣一組應用題。接著把「同樣多」概念納入加減的計算中,在計算2+2+2,5+5等一類練習題中,引導學生觀察加數都相同的特點,進而引出新的概念:「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為學習乘法意義打下基礎。在學習除法意義時,還以「同樣多」為主線,繼續引申認識平均分的意義,從而學習了除法的意義。這樣,以「同樣多」這個基本概念,使有關知識連成線,形成塊,連成網,形成一個較好的知識結構。因此,使這部分知識學習起來變得容易些,理解也比較深刻。

第三,適時進行滲透。在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前後聯系不緊密,有些新知識跨越程度比較大,學生不容易掌握,成為知識的難點。對於這些新知識,怎樣使前面的學習能為後面學習作準備,怎樣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遷移能順利地進行呢?這就需要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這種在前面學習時為後面學習某些知識的「架橋」工作,也就是為學習某些新知識作了准備,就是滲透。滲透要注意時機,要結合學習前面的知識自然地進行;滲透的內容要適度,做到使學生通過遷移順利地掌握新知識即可。

③ 淺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引入的方法_初中物理知識點大全

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和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是物理學最重要的基石。如何使學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進而掌握規律,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核心問題。究竟應該怎樣進行物理概念教學呢?概念引入是關鍵環節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穎,能激發學生興趣,則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為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是物理概念教學引入中常用的幾種方法:
一、通過課件模擬物理情境引入
例如,「電流」概念比較抽象,可以利用製作的flash動畫模擬電路中電流的流動,讓本來看不見的電流變成動態的畫面,加深學生對電流的感觀認識,從而為建立電流概念打下基礎。再如,引入「彈性勢能」時,小球碰撞彈簧片的形變不易觀察,可用「動畫」將其展示出來,學生仔細觀察碰撞過程。
二、通過新穎的實驗引入
新穎的實驗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注意。恰當地將教材中的實驗加以發展、變化,可以增加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實驗中可以用噴水器向罐身噴水幫助冷卻,現象將更加明顯。)
三、由學生活動引入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是主體性教育的體現,更是學生自我和諧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學生活動引入物理概念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將兩本書的紙張相互交錯夾在一起,學生會發現要使兩本書分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從而引入「摩擦力」。
四、由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最終引入物理概念,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思考。如「鐵比棉花重」這句話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通過加強學生感官認識引入
物理實驗除了讓學生喚旦鉛「看」外,還要通過讓學生「聽」「聞」等方式加強感官認識。如引入「響度、音調」可以放錄音,引入「擴散」可以讓學生聞香水。(將香水瓶放在教室角落,不要噴灑。)
六、通過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
比如,引入「慣性」概念時,可以播放錄像,讓學生觀察剎車、加速、轉彎時乘客的表現。這些事物貼近生活,學遲茄生比較容易接受。
七、通過類比法引入
如「電壓」是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引入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從而引入「電壓」概念,這種引入形象生動,學生易理解。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過程,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即用概念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好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④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一、要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掌握物理規律的探究方法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關系、因果關系和有關物理量間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必須將那些原先分散學習的有關物理概念綜合起來,把研究它們的關系作為主題。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慾與新的鑽研志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的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對於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為支柱。
中學生認識和掌握物理規律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簡化了的探索和研究過程。而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獲得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從實驗結果中分析、歸納、概括而總結出來,即實驗歸納法;另一種途徑則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規律,通過邏輯推理或數學推導,得出新的規律,即理論分析法。實驗歸納法是探索物理規律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總之,我們應當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讓學生初步掌握物理規律的探究方法。
二、要讓學生理解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
作為初中階段的物理,一般著重於用文字語言加以表述,即用一段話把一個規律的物理意義表述出來,有些規律還用公式加以表達。對於規律的文字表述,要認真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結論。而且必須是在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對它的本質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例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可仿照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思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想像,由有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推想到無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最後把這一規律表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在理解時,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正確理解「或」字的含義,「或」不是指物體有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如果原來是靜止的,它就保持靜止狀態。
許多物理規律的內容可以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即定律的公式。要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是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歐姆定律的表達公式:I=U/R,應當使學生理解,這一公式表達了電流的強弱決定於加在導體兩端電壓的大小和導體本身電阻的大小,即某段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成反比。如果對公式進行變形,則有R=U/I,即電阻的定義式。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就可能得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一類錯誤的結論來。
三、要讓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變化規律的,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研究和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例如,歐姆定律I=U/R,適用於金屬導體,不適用於高電壓的液體導電,不適用於氣體導電,不適用於含源電路或含有非線性元件的電路,而且,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
四、要讓學生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相互關聯,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例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雖有聯系,但二者有體質上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常發現中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用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成是「打破物體的慣性」,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無論是從靜到動還是從動到靜,任何時候都具有慣性,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因此不能說「打破慣性」。牛頓第一定律是一個反映這些客觀事實的物理規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五、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說明和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對於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為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初中階段,雖不要求學生能解決某些復雜問題,但也應當要求學生會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為這樣,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綜合運用歐姆定律、串並聯電路、電功率等概念和規律可以解決日常生活用電中的簡單問題,如常見家電的選擇和使用、保險絲的選擇等等。

⑤ 如何突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重點

物理學是一門基本概念和規律性都很強,同時又能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物質,以及這些物質的變化規律。初中物理內容盡管淺顯,但知識覆蓋面比較廣。物理概念的教學實際上也就是從這二方面來進行的。
1.關於物質基本屬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給學生介紹了很多有關物質基本屬性的概念。如質量、密度、熔點、沸點、比熱、電阻等。通過這一類概念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以此來認識事物,區別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個比較深入比較詳細討論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自覺地抓住物質的屬性大做文章。怎樣區別不同物質、怎樣說明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等等。在這里把文章做夠了,一方面可以在學生初入門時,就激發起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進行聯想:物與物在本質上區別還有沒有別的方面屬性?為以後比熱等概念的教學作好必要的鋪墊。
2.關於物體間相互作用及變化規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機械能、電流、電壓等這一類概念的教學,使學生初步建立起一個相對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而這種變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規律進行的。如在能量的轉化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液穗,電能、熱能、機械能間都可以相互轉化,但在轉化過程中都遵循一個規律棗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方法應用
學生由小學階段進入初中階段是學習過程的大轉折。事實說明,部分同學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上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轉折,常常是因為他們在學習、掌握物理概念時遇到了困難。因此,研究概念教學的方法和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師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學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點。
一般來說,初中學生已具備了比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對周圍世界的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形成一個模糊的整體認識,也能對與物理現象相關聯的各種條件作膚淺的分析。在此認識過程中他們表現出較強的心理積極性,這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是在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時候,他們心理上的主觀能動性往往不夠。這是一個消極的心理因素。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心理因素的積極方面,克服消極方面,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注意到以下幾點,肯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視從實踐中引入概念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概念,因為生活實踐留在記憶中的形象(表象)容易為學生理解。尤其對於初中學生,從生產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豐富的物理現象是他們認識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這些感性材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教師利用好這些生活素材布置學生觀察或動手實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簡單機械的學習中,課前布置學生找找生活中杠桿、輪軸的實例以及它們的作用。再如在壓強的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完成兩個實驗:①一個較胖的同學和一個較瘦的同學同時站在沙坑中,觀察腳陷入的情況如何?②同一個人穿平底鞋和穿細高跟鞋站入沙漏裂坑中,腳陷入的情況又怎樣?這樣,使學生對壓強大小的決定因素先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這樣能為壓強概念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強烈慾望,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演示實驗的作用。對初中學生,尤其要講究實驗形象、鮮明、生動。例如講磨擦起電這一課,當教師手托一塊事先使之帶電的泡沫塑料塊走進課堂,將它放在一個同學頭上磨擦後吸引該同學頭發,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學生,促使他繼續了解磨擦起電的原因。又如做電路實驗,切忌教師自己在講台上連接線路,坐在稍後的學生什麼也看不見。要講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鮮明化,這方面多費點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講授新概念之前,教師千方返埋閉百計要從形象入手。用一開頭就抄黑板寫定義的方法,是註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的。

⑥ 幾種常見物理課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熟悉物理教學中的一些基本課型,才能很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物理教學的特點,我們把物理教學中的課的類型主要劃分為三種,即實驗教學課,知識教學課和習題教學課。 (一) 實驗教學課 物理實驗教學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隨堂實驗和課外實驗。 1. 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為配合教學內容而演示給學生看的實驗。因此主要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範作用。為了確保演示實驗成功,並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課堂演示實驗要首先做好准備,力求演示的現象清楚,並配合必要的說明和講解。 2. 學生實驗 學生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掌握實驗技能,使學生受到物理學研究的實驗方法的初步訓練的主要措施。進行學生實驗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努力創造條件,開出物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所有實驗。 第二、關於實驗能力的培養要具體落實,要明確要求,嚴格訓練,逐步做到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並完成實驗報告。 第三、實驗中要及時給學生以具體指導,巡迴檢查,及時發現並幫助學生解決操作中的問題,糾正實驗上的錯誤。 3. 隨堂實驗 這種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補充形式,可作為實驗作業布置給學生,也可作為建議,由有興趣的學生自願進行。 (二) 知識教學課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並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規律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變化規律及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行研究歸納,就形成了物理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常用的方法有: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 為形成概念、掌握規律而選用的事例和實驗事實,必須是包括主要類型的、本質聯系明顯的、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進行杠桿教學中,關鍵在於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師在選擇事例時,必須包含力的作用點不垂直於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聯線這一情況。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但是這一本質卻被許多非本質聯系所掩蓋著,如,當外力停止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停止;恆定外力作用是維持物體勻速運動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才能順利建立牛頓第一定律。 3. 討論物理概念和規律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以後,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認識。一般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討論其物理意義,二是討論其適用范圍和條件,三是討論有關概念和規律間的關系。在討論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便使學生獲得比較正確的理解。 4. 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 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運用知識的練習,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 習題教學課 習題教學,也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講述若乾重要概念和規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學單元之後,一般要安排以解題指導為中心的習題課,及時而有重點地進行復習和解題訓練。要上好一堂習題課,重要的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程度,選編好例題和習題,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把復習講評、示範解題和學生練習等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以上我們對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三種課型,即實驗教學、知識教學和習題教學進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師必須熟悉這三種課的教學。

⑦ 怎樣上好物理課

一。要上好物理課要有好的方法。好的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更是如此,長期以來我們二中物理組一直追求、探索將更好的教學方法應用於物理課堂教學。我們最顯著的特點是結合二中學生的情況,(當然其他學校有適合自身的方法)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對基礎較弱,注重基礎知識的引導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對他們理解困難的知識點,在力求引導理解可是又理解不了時採取強行介紹;而對基礎較好一些的同學,則要注重方法的指導和更好的提高能力。新課改形式下涉及教學方法的方面很多,什麼知識教學課的教法,什麼實驗教學課的教法,什麼習題教學課的教法等等,今天這里我結合事例來說說習題課的教法。在運動學這部分內容中,有一類典型的習題——追擊和相遇問題。我們對我校基礎弱的學生只是講解常見的基本追擊問題,如加速追勻速,勻速追減速等,但是相遇的條件必須交代清楚;對基礎較好一點的校本部學生則此基礎上嘗試的提示學生是否還有其它類追擊問題?解決追擊問題的關鍵是什麼?這幾個問題,我們的學生有的說的很簡單,有的說的很復雜,但是在課堂上我們並不給出解決的方法;對基礎知識不錯的學生,也就是我們學校所謂的點班,我們提出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比如說學生們要提出值得討論的問題,象什麼能否追上,找到能否追上的判斷方法;若能追上,何時何地追上;追擊過程中何時相距最近或最遠?最近或最遠的條件是什麼等等。同時還要求他們能夠現場編題,現場解題。總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此外,我們物理組還有著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循環跟進式」教學,也就是把組內成員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內成員先後跟進講同一節課,然後共同研討再上,再研討再上,此方法及有效的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成熟。 二。努力提高學生能力。 我們每位教者的目的都是讓學生掌握技能,新課改更是要求我們牢牢的把握住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注重互動,我們物理教師時時刻刻都在以這樣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著自己的教學活動。 引入物理概念和規律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變化規律及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行研究歸納,就形成了物理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常用的方法有: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為形成概念、掌握規律而選用的事例和實驗事實,必須是包括主要類型的、本質聯系明顯的、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學習中應使學生抓住物理概念和規律,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但是這一本質卻被許多非本質聯系所掩蓋著,如,當"外力"停止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停止;恆定"外力"作用是維持物體勻速運動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才能順利建立牛頓第一定律。討論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以後,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認識。一般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討論其物理意義,二是討論其適用范圍和條件,三是討論有關概念和規律間的關系。在討論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便使學生獲得比較正確的理解。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運用知識的練習,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要敢於創新。有創新,就要有風險,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去創新,因此創新者要有膽有識,更要有縝密的心思,以保證少走或不走彎路。下面以我們學校一位年輕教師所提供的網上所宣傳的導學探究法來闡述這個問題。導學探究式教學是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獨立地探索(即教師只提供問題而沒有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自行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導學探究法的意義在於培養學生的探究力。特點是非常規性,即問題的內容不一定是教材內容的翻版,可以是教材內容有意義的延伸和超越,或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解答要有一定的創造性。 導學探究式教學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用科學的觀點認識和評價規律,總結規律,從而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方法,為進一步探究打下基礎。當然這個方法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突出的是學習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它不利於學生掌握大量的、系統的知識和練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某些領域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將會給這些學生造成學習上的心理障礙。此法對課堂教學的利弊比例我們仍在調查之中。同一堂課,一百個老師有一百個好的上課方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僅是我們一中的老師在這半年的摸索中結合新課改的精神所領悟到的怎樣上好一節課的方法,其間必然存在著很多值得再次推敲之處,我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會不斷的發現新的問題,進一步的分析,不斷的完善。

⑧ 從概念課教學的時間順序來看,重點物理概念的教學一般要經歷哪四個環節每個環

通常情況下,在教授重要的物理概念時,貫穿教學過程中會經歷四個主要環節,它們依次是引入概念、建立概念、應用概念和評估概念。

首先,引入概念環節是為了喚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這個環節通常會以一些引人入勝的問題、故事或實驗為起點,展示概念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鏈兄羨的動機。

其次,建立概念環節的重點在於說明並解釋概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通常會介紹一系列的定義、公式或實例,以便學生開始理解新概念,或者幫助他棚拍們理解一些復雜的、抽象的物理現象。

第三個環節是應用概念,學生在這一階段開始向現實應用概念。老師會利用示例、應用案例或實驗說明,如何將概念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中。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使用概念來解決不同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並牢記所學的概念。

最後,評估概念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老師會使用不同的評估方式來測量學生理解概念的程度。這些評估工具可以是期末考試、作業、測試等,以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概念,以及他們是否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概念。

總之,這四個環節互相聯系,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他們在物塵缺理學習中的學習效果。

⑨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幾種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理教學的基石,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基礎.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正確、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有關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淺顯的探討.
1 概念引入的時機
在引入物理概念時不能一開始就告訴學生某個物理概念,然後逐一的解釋其中的每一個物理量的含義,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減 ,因為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那我們什麼時候引入物理概念呢?應該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遇到困難如何來解決?假設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引入物理概念時思維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在「機械功」概念的教學,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力與距離的乘積便是機械功.而是在我們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後,引導學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機械,要想最省距離我們又選擇什麼樣的機械,在學生弄清楚其中隱含了一個規律:省力的時候費了距離,省距離的時候費了力,也就是我們在使用機械時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力與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水到渠成,我們將這一有價值的乘積就稱之為機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學,同樣是在學生完成活動:比較不同紙錐下落的快慢後,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即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時間.那如果遇到在現實生活中路程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的兩個運動的物體,我們又如何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學生提出可以將路程化為相同,也可以將時間化為相同.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將時間化為多少更為簡單呢?在一系列問題解決後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顯得很自然,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質.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從生活實例中抽象概括出來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從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應用於解決問題或做出新的判斷.初三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而且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思維特點加強抽象概括能力訓練同時又很好的解決了概念教學的難點.例如「杠桿」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從許多具體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特徵中抽象概括出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又例如在講授「力」的概念時,先舉出一些實例,如兩個學生相距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計,拉彈簧測力計等,並從這些推、提、壓、拉產生力的不同動作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來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須有兩個物體(不一定是人),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生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其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類比,靈活遷移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復雜的概念.例如:「電流、電壓」概念的教學,電流、電壓是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將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從而引入「電流、電壓」概念,這種處理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學,將功率和速度類比.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同樣的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同樣的功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這樣引入「功率」概念,學生還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質的.
2.3 從學生生活體驗引入
初中學生接觸生活十幾年,也積累了許多生活體驗,這為我們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學生也樂於接受.例如「慣性」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回憶、再現自己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突然啟動、剎車、加速、減速、拐彎等時刻的感覺,通過分析引入「慣性」的概念.又例如講「摩擦力」概念時,直接讓學生體驗手緊貼在課桌上移動時的感覺,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操作演示的實驗,是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通過演示實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物理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時學生會對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接著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也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此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謂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快速地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靜靜地立在講台上自然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帶來震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將易拉罐壓癟的?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
2.5 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在此基礎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鐵比棉花重」、「油比水輕」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難道一根小小的鐵釘會比一床棉被還重,一桶油會比一滴水還輕?」.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既然用「重」、「輕」已不能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應怎樣來描述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實驗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視概念引入的時機.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⑩ 如何上好物理課

物理學本身是很抽象的,有時甚至很枯燥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單調、無味的課堂中認識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呢?所以會不會聽課,怎樣聽好課,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優劣的一個關鍵因素。另一個關鍵在於教師是如何組織教學的,才能夠讓學生輕松地、快樂地學好物理。下面是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作為教師應該細心洞察任何一個能給學生樂趣的突破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本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學習興趣。物理學科與別的學科不同。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但它又不同於簡單的"看"和"做",它還得想--思考,正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還得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如:在講「光的直線傳播」時,教師可以先提出這些的問題:① 打雷時,雷聲和閃電同時同地發生,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這是為什麼? ② 在講「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我們的實驗條件是讓從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小車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各種物體表面滑行,實驗現象是發現滑行的距離不等,而實驗結論是通過抽象的理想化的思維得出的--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這和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不一樣。所以這僅*簡單的"看"和"做"是不行的,還得仔細思考:物體已經在運動--有一個速度了,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得越遠,要是沒有阻力呢? ③ 在講「光的反射」時,我們也可創設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假如你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走進一間屋子裡,裡面的東西你是否能看到呢?」學生回答:「不能」。「那怎樣才能看到它們呢?」學生回答:「打開燈就能看到屋子內東西」。「不錯,很聰明!那麼,同學們再思考一下,為什麼打開了燈就能看屋內東西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創設這樣情境,就能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有趣的物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生就願學、樂學,而且還能學好,學活。二、注重探索,重視實驗,掌握概念1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實驗具有客觀真實性,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又能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為上升理性認識打好基礎;還能讓學生加深對定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盡量做好所有演示實驗,盡可能也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如:在講「光的折射」時,我就為學生准備了一些碗筷和硬幣。讓他們做了3個實驗:① 往空碗里倒水,觀察碗底倒水前與倒水後有什麼不同?② 在盛滿水的碗中,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從側面斜視水面,會發現筷子有什麼變化?③ 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幣,調整視線的位置,使眼睛剛剛好看不到硬幣。這時,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變,讓另一個同學再往碗里慢慢地倒水(不要讓水沖動硬幣的位置),隨著水位的上升,觀察者又會發現什麼情況?在上述實驗中,學生們就能看見碗底「變淺」、筷子「折彎」和硬幣「升高」了,這些都是由於光在水和空氣的界面上發生了一種折射現象。從而加深了對光折射的認識。實驗後,組織各組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得出初步結論。在做實驗的同時,不僅要學生知道實驗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驟,還要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分析、歸納、推理得出結論。同時在如何改進實驗方法、提高實驗精度、設計實驗等方面也要作必要的指導。課外時也可以增加一些輔助實驗,然後再集中討論,看誰製作產品最好,並且找出它們的優點。從而再去改進自己的設計。因此,實驗對學生學好物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實驗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決不能「用嘴做實驗」。2 學習初中物理,掌握基本概念是關鍵。聽課的時候要學會從老師的講解中抓住:① 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樣提出來的。② 了解概念的表達方式。③ 弄清怎樣使用這一概念進行計算或解決實際問題。④ 弄懂概念應用的范圍和條件。這樣學習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領。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如何聽物理概念課。 (1) 將物理概念層次化 很多物理概念往往有多層含義,概念的層次化就是將其復雜的內涵分解為多個層次,讓學生一層一層逐步認識,最後綜合各個層次的內容,得到一個完整的定義。 例如:"勻變速直線運動" 第一層:物體是做直線運動(體現"直"字) 第二層:物體的速度是變化的(體現"變"字) 第三層:物體運動的速度是均勻變化的(體現"勻"字) 得出定義: "物體在一直線上運動,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間隔內速度的變化量均相等,這樣的速度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所以不管概念分幾層,也不管各層之間是平行關系還是層層遞進關系,你聽課的時候只要將各層的含義分開,將每一層含義弄清即可。 另外,概念的內容有輕有重,分層就應該有主有次。在聽課的時候就應該注意抓住重點的反應本質屬性的內容,並加以強調,區別那些非本質、容易混淆的現象。 例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第一層:力的作用能改變物體速度的大小(舉例汽車的各種運動情況:靜止→運動;運動→靜止;速度逐漸變小,速度逐漸變大等等)。 第二層:力的作用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舉例汽車左轉彎、右轉彎;騎自行車轉彎等等)。 第三層:力不是產生運動的原因,也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三、精講精練,源以生活於物理學與日常生活和生產關系最為密切,在學習物理學之前,學生已從那些膚淺、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中獲得了不少的"日常經驗"。這些日常經驗先入為主,常常干擾科學概念的形成,成為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障礙。在課堂上老師要有目的指導學生探索、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結論。而不是教師講授知識後得出的結論。課後練習題與作業題要精選,做到「雙基」結合,螺旋式上升形式,同時多講題型、思路、方法和規律。而不是搞題海戰術,以減少學生的負擔。

閱讀全文

與物理概念型課怎麼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