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
打盹會做夢,學習會圓夢。要想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則需要實際行動起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學習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級 物理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復習知識點
第1節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包括使運動的物體靜止、使靜止的物體運
動、使物體速度的大小、方向發生改變;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學中通常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
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越長。有時還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
4、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衡仿凱後者對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第2節彈力
1、物體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原來的大燃形狀的特性叫做彈性。
物體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叫做塑性。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不能完全復原。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2、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原理:彈簧受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彈簧測力計結構:彈簧、掛構、指針、刻度牌、外殼。
彈簧測力計使用:使用前:①觀察它的量程(測量范圍),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過它的
量程。②觀察分度值,即認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檢查它的指針是否指在「0」刻度,測量前應該把指針調節到指「0」的位置上。
測量時:注意防止彈簧指針卡住,沿軸線方向用力。
讀數時:視線與刻度面垂直。
第3節重力
1、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G=mg。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G——重力——牛頓(N)
M——質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應用:重垂線
4、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重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初二年級上冊期中物理知識點 總結
一、長度
任何測量都需要單位,長度的單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單位,注意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長度測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觀察零刻度線、分度值及測量范圍。
二、時間
時間主單位是秒(s),時間的單位還有分(min)、小時(h)測試時間的工具有手錶、機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裡,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准確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和單位兩部分。
八年級下冊物理知識點總結北師大版
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證小車開始沿著平面運動的速度相同。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距離越遠。
⑶伽利略的推論是:在理想情況下,如果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實驗的卓越之處不是實驗本身,而是實驗所使用的獨特方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想化推理。(也稱咐喚作理想化實驗)它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2、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 經驗 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麼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指一個物體只能處於一種狀態,到底處於哪種狀態,由原來的狀態決定,原來靜止就保持靜止,原來運動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物體的運動不需力來維持。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4、慣性與慣性定律的區別:
A、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
B、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人們有時要利用
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請就以上兩點各舉兩例(不要求解釋)。答:利用: 跳遠 運動員的助跑;用力可以將石頭甩出很遠;騎自行車蹬幾下後可以讓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車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車輛行使要保持距離;包裝玻璃製品要墊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對慣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體包括受力或不受力、運動或靜止的所有固體、液體氣體。
②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是一種力,
所以說物體受到慣性或物體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③要把牛頓第一定律和物體的慣性區別開來,
前者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後者表明的是物體的屬性。
④慣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但並不是產生慣性或消滅慣性。
⑤同一個物體不論是靜止還是運動、運動快還是運動慢,不論受力還是不受力,都具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是不變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3)在解釋一些常見的慣性現象時,可以按以下來分析作答: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弄清研究對象原來處於什麼樣的運動狀態。
③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變化。
④由於慣性研究對象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於是出現了什麼現象。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歸納上冊
★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大全
★ 初中八年級物理知識點
★ 備考資料
★ 八年級學習方法指導
★ 最好的學習方法推薦
★ 八年級上冊物理思維導圖
★ 各年級物理學習方法大全
B. 高中物理彈力說課稿
高中物理彈力說課稿
一、交代說課的題目及出處
首先交代說課的題目,然後說明這個題目是選擇了哪一版本的教材。現行的適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滬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說課的題目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內容《彈力》。這樣就向評委及聽課者交代了你要說什麼,是屬於哪一本教科書上的。
二、交代說課主要內容的框架
這一環節就是將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設計一個框架結構,可以用PPT展示出來。目的向評委介紹你接下來要說的有哪些內容,先讓評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依據以上內容闡明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三、如何說教材
說教材應該從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節課在本章及整個高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這兩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對本節內容的設計,表明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例如,《彈力》一節說課。編排特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多用建議,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知識,進而掌握知識。同時採用新授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歷經探究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識,並在其中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物理學思想,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向受到到熏陶。總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礎性、連貫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本章及本節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的重力、彈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見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及本節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繫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此外,彈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四、如何說學情
說學情實際上就是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看學生正處於什麼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之中。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方面進行分析,既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關於本節內容的知識,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維定勢等。
學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處於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並且通過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分析、歸納能力。
知識經驗分析: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彈力的初步知識,對彈力的概念有感性認識,但對彈力方向的確定及大小計算還不明確。
五、如何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在這一環節要說明你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麼。在教學中你將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要說有三維目標,簡單的說1、2、3。每一個目標最好有一種或幾種教學手段來完成。
例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根據新課程標准中的要求,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交代了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實驗知道什麼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3)通過探究彈力大小實驗讓學生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形變數成正比並會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變讓學生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並掌握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過探究胡克定律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處理數據、總結規律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進行實驗、觀察、探索求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團隊意識。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
六、如何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難點也要有依據,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准中的要求。教學難點要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課程標准中的要求共同決定。
例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由於壓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斷和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大小也是今後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為(1)彈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由於微小形變不易察覺及生活中物體間接觸方式較復雜,再結合高一新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我確定本節難點為1、微小形變的判斷。及2、彈力方向的確定。
七、說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一環節要闡明你採用什麼方法來教,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和理由是什麼,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同時也要闡明學生的學法,其實說學法的含義是「你引導學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本節內容」。
例如,教法:實驗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因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彈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微小形變是一個難於察覺的現象,彈力方向不好判斷。為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實驗教學法,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及理性分析能力,我採用了啟發式教學法。由於本節內容基本概念多,並採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較多,為此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清晰再現實驗過程我採用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獲得對彈力相關現象的直觀認識,並對實驗和探究得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和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規律。
八、說教學程序設計
在這之前應該說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程序設計的,因為前面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你的過程設計提供依據的。
(一)說引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你打算用什麼手段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新課。同時說明,你採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裡。
例如,《彈力》此處我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彈力圖片和奧運會跳水視頻,通過展現使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的內容用途很廣,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動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只有明確了彈性形變的概念之後,才能明確彈力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在問題一中通過(1)讓學生使彈簧、握力計、橡皮泥發生形變。
(2)適時提出問題:鬆手後曾發生形變的物體狀態有何不同。
(3)學生思考討論之後概括總結出彈性形變概念。之後教師及時提出問題:用力拉彈簧會怎樣,學生用力拉過之後發現彈簧為恢復原狀,此時給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這些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思考起來也很容易就發現他們在本質上的區別。而讓學生親自作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彈性形變的感受及對彈性限度的理解。
過度語 學生認識彈性形變之後教師啟發過度剛才幾個實驗我們看見了明顯的形變,而桌面和玻璃瓶能發生形變嗎?進而進入問題二探究中。
2、微小形變
首先讓學生觀看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提出放大法,讓學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變只有藉助儀器才能觀察到。演示一我是將教科書中的彩圖活化,一是降低了難點二是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放大法我又設計了演示實驗2,我沒單一演示教科書中玻璃瓶形變實驗,而是採用對比試驗,通過礦泉水瓶的明顯形變過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過渡語 體驗了微小形變的存在之後,我啟發過度發生形變的物體會跟他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進而引入問題3
3、彈力及產生條件
在這一問題中我讓學生動手壓縮、拉伸彈簧並提出問題:A:手為什麼受力?B:施力物體是誰?在此我讓學生將自己比作這跟彈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因為施力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通過動手實驗和類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認識了彈力之後,我啟發道通常研究一個力要從力的三要素出發,為此引導學生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兩方面進行研究彈力。
4、彈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實例:書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燈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持力、拉力。
彈力的方向是本節的難點,為此我採用了如下方法:在壓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沒有採用教科書中的「書放在水平桌面上」這個方法,而是通過體驗裝水氣球對桌面的力過度到書對桌面的壓力;通過體驗海面對重物的支持力過渡到桌面對書的支持力;同時我還設計了一個實驗橡皮筋拉重物實驗,通過體驗橡皮筋拉重物的力過度到電線對電燈的拉力。通過上述實驗讓學生再次體會放大法,並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5、胡克定律——學生探究實驗
在彈力大小問題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實驗器材,特別強調的是,我提供了多個彈簧,目的是引出進度系數的概念。同時我改變以往實驗中只探究彈簧的拉伸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實驗,而是讓學生從彈簧的壓縮和拉伸兩方面入手探究彈力與形變數的關系,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驗證彈簧壓縮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器材,如圖,(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我在壓縮彈簧上加上潤滑油,同時在實驗時告知學生要使用多個鉤碼,如兩個鉤碼算一個)。
實驗之前,要告知學生,不要超過彈性限度。探究過程採用學生分組實驗,如甲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量關系,乙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壓縮量關系,教師分發實驗記錄表格,以規范學生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
這種通過多組實驗進行對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學家得出物理規律的途徑,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學生進行探究之後教師要進行適當總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練習鞏固
在課堂練習環節,我設計三個練習題覆蓋了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由此評價學生對本節內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課後小結
而在課後小結方面我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總結,而且指導學生以「知識網路」的形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使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復習本節內容的依據。
在布置作業部分: 我主要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安排這樣兩個作業。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特點分析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二是:先研究比較常見的各種形變,後研究與形變有關的彈力,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特點之三是:基礎概念多,演示實驗多,再加上學生的探究實驗,故容量較大,需仔細安排,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條理清晰。
(二)教學目標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麼是彈力,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知道形變與彈力的關系,掌握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象與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經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系,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律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大量的力學現象中都要對彈力的產生條件及其方向進行判斷,並且要明確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產生彈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彈簧所產生的彈力貫穿知識的前後,因此我把重點內容確定為:
⑴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探究彈簧彈力的規律。
●由於學生對微小形變難於確定而且對其是否產生彈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斷,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變的方法作為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因此我採取引導、啟發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用具
⑴演示用具:彈簧、鋼絲、激光筆、細竹竿、微小形變放大器一套、已拉壞了的彈簧、鋼尺。
⑵學生探究實驗用具:鐵架台(帶支架),兩個原長一樣但勁度系數不一樣的彈簧、刻度尺、鉤碼10個、長20cm的細鐵絲。
;C. 怎樣描述力 說課稿
《力》 說課稿
老師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力》,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 8 年級 物理上冊第五章第 1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 說教材、 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力的概念及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這節的重點,同時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因為 初中學生對事物存在著濃厚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但學生仍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 維過渡時期。所以力這一概念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從學生熟悉的生 活常識引入課題,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 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在學習本節之前,學生對力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 面性,沒有深刻意識到它的深層含義。通過這一章的學習,使學生全面的了解力的定義及性質。 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力的受力分析及更高的與力有關力學知識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區分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情感、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總結分析的學習習慣。 3、思維目標 培養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教學重、 4、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力的概念的建立。 重點 難點: 難點:對生活中物體的受力情況進行初步的分析,並對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進行區分。做好 施力物與受力物分析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1、情景化教學,這是弗萊登塔爾的觀點。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的理解知識。依據《課 標》要求,課文根據「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 景中歸納出力的初步概念。 2、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簡易實驗,更直接的呈現力性質,讓學生親身體驗力的各種性 質。 3、直觀性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大量的教具呈現了力的性質。這種直觀性教學很有說 服力,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以讓學生形成一個有關力的初步的物理圖景,讓學生在交流合 作中深入了解力的含義。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說學法: 1、合作學習。通過舉一些事例讓師生、生生交流與討論來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兩類主 要的作用效果,體驗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表不同的觀點, 在不同觀點的沖擊下,學生則會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學會合作學習。 2、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是一個啟發者,他只是適當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學會 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進一步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加深對力的 概念的了解。這樣的學習使學生主動的接受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習。便於培養學生養成一 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合《課標》 本節的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1.情境導入 激發興趣 (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離,並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慾望。)體現了情感目標。 ..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進社會,這是新課程理念。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人推車的力?人把水桶提起來的力?馬拉車同樣的力等。身邊用到力的地方等實例引 出需要探究的物理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學習本節內容,從而引入課題。(板書課題)力的 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通過講解和示範力的產生,從而引出什麼是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 用。學生探索後老師總結(黑板板書力的概念)。這里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突出了重 點。
2、分析力的產生 得出新知 教師提問:人推車;提水;馬拉車…之中的力關系有何聯系。讓學生思考發表見解,老師總結得 出結論:一個力必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一組物體是施加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到力的。) 分析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間的關系(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然後請學生指出下列 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①人對車的推力;②馬對車的拉力;③磁鐵對鐵釘的吸引力)。 通過演示實驗:磁鐵吸引大頭針、人用力壓桌子。來說明力是相互的。這里體現了教學目標的知 識目標。突出了難點。
3、實驗操作 加深認識 指導學生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氣球受到手的壓力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板書在黑板上)並通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板書在黑板上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板書在黑板上) 過腳踢球的例子說明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板書在黑 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 (板書在黑 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 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 板上) 當有力作用在這些物體上時, 板上)再通過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說明當有力作用在這些物體上時,物體的形狀發生改 當有力作用在這些物體上時 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板書在黑板上) (板書在黑板上 變。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板書在黑板上)這里體現了教學目標的知識目標。 ( 4.課堂總結 老師帶領學生回顧所學知識,讓學生自行總結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疑問,及時補救。老師在做左後的點評和 總結。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教案的編寫設計注重了以下幾點: 1、在建立「力」的概念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和利用學生的經驗,讓學生不斷觀察、實驗、分析、歸納, 經歷一些科學探究過程,感悟一些科學方法,把學生逐步引進科學的力世界。 2、關於力作用的相互性對於學生來說是難點,教案中採取層層遞進、逐步深入、採用不同方法引導學生 去理解接受。所舉事例、演示實驗就是發生在身邊的物理現象,學生易於也樂於接受。
五.說板書設計 (簡明扼要,突出重點) 第八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 力 一.什麼是力 1. 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用 F 表示) 2. 一個力必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 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速度和方向) 在做分析過程中, 當作圖分析) (在做分析過程中,適當作圖分析) 六.結束語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利用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物理現象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 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上是我對《力》這節教材的認識和這堂課的整體設計。
謝謝老師!
D. 物理學中,什麼是拉力,重力,支持力,壓力
拉力就是外力對物體的拉伸作用. 也可理解為彈力
重力是物體因為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支持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接觸面所產生的的垂直向上的力.
壓力就是物體受到另一個物體擠壓時所產生的力.
E. 北師大版初二下冊物理知識點資料
第七章 力
一、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兩個物體。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運動狀態變化指運動快慢或運動方向的變化。運動快慢指由動到靜、靜到動、快到慢、慢到快;運動方向指由直線到曲線、由曲線到直線等;
物體形變指伸長、縮短、彎曲、扭轉等。
3、力的單位是:牛頓(N),1N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圖示: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和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表示力的方向,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圖:只畫一個長度適當,沿力的方向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彈力 彈簧測力計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彈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簧測力計:
1)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使用:
(1)認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
(4)測量時力要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虛氏)。
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個部分,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個點,這個點叫重心。(形狀規則、質地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四、摩擦力
1、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喚毀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處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3、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壓力(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的分類:
1)靜摩擦: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沒有發生相對的運動。
2)動摩擦:
(1)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
(2)滾動摩擦:輪狀或球狀物體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通常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5、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觸面粗糙些和增大壓力。
6、減小有害摩擦方法:
1) 使接觸面光滑;
2)減小壓力;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使接觸面分開(加潤滑油、形成氣墊)。
第八章 力與運動
一、力的合成
1、一個力對物體的作用與幾個力同時對物體的作用,如果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幾個力的和譽備分力。
2、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即用等效法求出與幾個分力效果相同的那個合力的大小。
3、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1)同向:沿司一直線的兩個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於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F合=F1+F2
2)反向:沿司一直線的兩個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於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其方向與這兩個中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F合=F1-F2 (假設F1>F2)
4、注意有時要求作「合力」的圖示,大家不把合力圖示錯畫成分力的圖示!
二、牛頓第一定律
1、幾種觀點:
亞里士多德觀點: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須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阻力作用。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收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3、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做慣性定律。
三、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是因為物體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時合力為零)。
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第九章 壓強
一、壓強
1、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
(1)有的和重力有關;如:水平面:F=G
(2)有的和重力無關。
2、壓力的作用效果:(實驗採用控制變數法)跟壓力、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3、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4、壓強公式:p=F/S,式中p單位是:Pa,壓力F單位是:N
5、增大壓強方法:
(1)S不變,F增大;
(2)F不變,S減小;
(3)同時把F增大,S減小。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液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壓強特點:(用來檢驗液體壓強規律的器材:微小壓強計)
(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3、液體壓強計算:P=ρgh (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m。)
據液體壓強公式:P=ρgh ,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等無關。
4、連通器: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5、連通器原理:連通器如果只裝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
6、連通器的應用:船閘、、鍋爐水位計、茶壺、下水管道。
三、大氣壓強
1、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而產生的,
3、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
1)托里拆利實驗(最先測出):實驗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是大氣壓支持管內這段水銀柱不落下,大氣壓的數值等於這段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2)課堂實驗:用吸盤測大氣壓:(原理:二力平衡F=大氣壓p=F/s)
4、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金屬盒)氣壓計。
5、標准大氣壓:把等於760mm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1.013×105Pa。
6、大氣壓的變化:
1) 和高度、天氣等有關;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2) 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7、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8、應用:抽水機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在1標准大氣壓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約10.3m高。
第十章 液體的力現象
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飛機前進時,由於機翼上下不對稱,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下方流速小,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二、浮力
1、浮力: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3、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4、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方法一:比較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的關系
(1) F浮<g下沉;
(2) F浮>G 上浮(最後漂浮,此時F浮=G)
(3) F浮=G 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較物體的密度與液體的密度大小的關系
(1) ρ物>ρ液 下沉;
(2) ρ物<ρ液 上浮;
(3) ρ物=ρ液 懸浮。(不會漂浮)
5、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氣體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G-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六、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這就是製成輪船的道理。
排水量:輪船按照設計要求,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排水量=輪船的總質量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4)密度計: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的條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g下沉;
第十一章 簡單機械
一、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水平方向:W=FS
豎直方向:W=Gh
推導公式:F=W/s s=W/F W=Pt
3、單位:焦耳(J) 1J=1Nm
二、功率
1、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功率是用來表示做功的快慢的。
2、計算公式:P=W/t 單位:J/s 瓦特(w) 1W=1J/s
推導公式:P=Fv
三、幾種簡單機械
1、杠桿
1)幾個概念
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支撐點轉動的堅實物體都可以看作杠桿;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支撐點;用「O」表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一般為人的施力端)用「F1」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的力;(一般為重物端)用「F2」表示。
力的作用線:通過過力的作用點且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1」表示。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2」表示。
2)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表示為:F1×L1=F2×L2
作用在杠桿上的力與其力臂成反比,若L1=nL2 則F1就是F2的n分之一。所以要使作用在某杠桿端的力「最小」,則要求作用在該端的力的力臂「最長」。
3)杠桿的分類
分 類 力臂關系 優點 缺點 應用例
省力杠桿 L1>L2 省力 費(動力)距離 鋼絲鉗、板手
費力杠桿 L1<l2 等臂杠桿 L1=L2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 天平、蹺蹺板
4)動力移動的距離S與阻力移動的距離h的關系:
當動力臂L1為阻力臂L2的n倍時,動力移動的距離S就是阻力移動的距離h的n分之一。即,當L1=nL2時,則S=h/n
5)杠桿的作圖
與杠桿有關的作圖題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給出力的方向,要求畫出力臂;二是只給出施力點,要求畫出在該點用最省的力的「力的方向」和「力臂」。
注意:畫力臂時,一定記得要從支點畫出,並一定要與力的作用線垂直。
2、滑輪
1)滑輪的類型及定義
定滑輪:使用時滑輪位置固定不變;
動滑輪:作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滑輪的特點
分類 優點 缺點 實質
定滑輪 可方便改變動力的方向 不省力 相當於等臂杠桿
動滑輪 省一半的力 不方便改變動力的方向 相當於一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2倍的杠桿
3)滑輪組:既可能省,也方便改變動力的方向。
滑輪組的省力規律:承擔重物的繩子為n段時,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動力F就是重物G的n分之一,同時,動力F移動的距離S就是重物提升的距離h的n倍。
3、輪軸:由「輪」和「軸」組成,它們大多是共一個軸心。
輪軸的力學規律:如果動力F作用在輪(輪半徑為R)上,重物G掛在軸(軸半徑為r)上時,則有FR=Gr
4、斜面:是一個省力的機械。
斜面的省力規律:斜面長L是斜面高h的n倍,那麼,拉力F就是重物G的n分之一。
表達式為: FL=Gh
四、功的原理:(本內容探究使用機械做功和不用機械直接做功兩者的結果對比。)
1、不用機械直接做功:W=Gh
使用機械做功:W=FS W=Pt
2、結論: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人們使用機械無法省功,但使用機械可以省力,或作用機械更方便操作。
五、機械效率
1、有用功:為實現人們的目的,對人們有用,無論採用什麼辦法都必須做的功。
2、額外功:對人們沒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機械的重力和機件之間的摩擦做的功)。
3、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4、機械效率
1)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即分析有用功占總功的幾分之幾。)
2)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導公式: W有用=W總η W總=W有用/η
3)注意:機械效率小於1,因為有用功總小於總功。
F.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有關說課稿
八年級的主要實驗
1、熔化和悄蘆凝固
2、平均速度的測量
3、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4、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悉冊
5、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7、壓強小桌實驗
8、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9、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0、測量滑輪組睜運宏的機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