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的個人資料
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在物理系與數學系學習。 1960年獲碩士學位。 1962年獲博士學位,在瑞士歐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獨立地發現一種稱為ψ/J的新粒子,與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台灣度過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通過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物理實驗,丁肇中在1979年夏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他進行的高能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干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一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1981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動日前在歐洲啟動。他正領導著來自美、法、德、中等14個國家43所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反物質.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3個月後隨父母回中國,1936—1949年,丁肇中隨雙親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他童年沒有進校受過正規教育,但接觸了不同省份的文化、歷史和方言,也聆聽過許多常到他家訪問的學者的討論。1949年丁肇中進入台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1956年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5年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傑實驗組先後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1978)、香港中文大學(1987)、義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曾獲得過許多獎章,如1977年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獲義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義大利布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儀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學期刊的編委。
❷ 楊振寧的資料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
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2)華裔物理學家是什麼擴展閱讀
榮譽稱號
1958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譽悔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台灣大學授予名宏虛槐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澳門大學授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外,楊振寧還獲得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等多蔽友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❸ 鄧稼先什麼籍華裔物理學家
《鄧稼先》的作者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楊振寧 , 1957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❹ 獲得諾貝爾獎的傑出華裔物理學家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按獲獎時間順序為: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
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❺ 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被稱為東方的居里夫人
吳健雄(Chien-shiung Wu)(1912.5.31-1997.2.16),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美籍華人,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彈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國居里夫人、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5月31日,吳健雄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書香門第的,父親吳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創辦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對吳健雄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吳健雄屬「健」字輩,族人依次以「英雄豪傑」取名。乳名「薇薇」的吳健雄雖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這個頗為陽剛的名字。父親吳仲裔希望她不讓須眉,積健為雄。得益於父親的開明思想,吳健雄自小就能與其他兄弟一樣讀書識字。
1923年(民國十二年),吳健雄小學畢業後考入蘇州市第二女子師范學校,1927年仿褲以優秀成績從師范學校畢業,任小學教師。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小學教師」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歸宿,但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決定繼續到大學深造,日後回憶起來,吳健雄曾這樣描述父親對她產生的重要影響:「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現在我可能在中國某地的小學教書。父親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1929年(民國十八年),吳健雄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一年後轉入物理系讀書。在居里夫人的學生、物理學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1934年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獲得學士學位。畢業之後她受聘到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不久進入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30年(民國十九年),吳健雄進入中央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吳健雄資質俊秀,學習游刃有餘,在求知慾的驅動下,她翻閱了一些有關X光、電子、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的書籍,沒想到一下子便被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她第二學年便申請轉到了物理學系。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帶著師友的殷切厚望,她於1934年離開了母校,不久即赴美繼續深造。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物理學界巨擘歐內斯特·勞倫斯、塞格瑞、奧本海默等物理學「巨頭」。
1938年,當吳健雄正式開始做原子核物理實驗時,這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1939年由塞格神配瑞指導吳健雄進行的實驗,正是研究鈾原子核分裂的產物,它的一項結果為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她的學位論文發表在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物理評論》上。 吳健雄起初是在史密斯學院擔任講師,1944年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並定居於普林斯頓。
1942年(民備瞎簡國三十一年),在美國與袁家騮博士結婚。1944年3月(民國三十三年,她前往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作為資深科學家暫時研究,參與濃縮鈾製程,發展y射線探測器;當時吳健雄尚未加入美國國籍,以未入籍的身份參加美國機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獲聘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958年晉升哥倫比亞大學正教授,同時獲選為普林斯頓大學創校百年來第一位女榮譽博士,同一年她還當選為第一位華裔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列入《美國科學名人錄》。
195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 1958年升為教授,同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在紐約病逝,終年85歲。遵照本人遺願,袁家騮親自護送吳健雄的骨灰回大陸,安葬於蘇州太倉瀏河。吳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學校紫薇閣旁,墓體設計由貝聿銘任設計顧問。明德學校的科技樓被命名為「吳健雄樓」,袁家騮捐贈25萬美元作為基建費。他表示,他是瀏河的女婿。瀏河是他的第二故鄉。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但他可請海內外優秀的科學家來做學校的顧問,推動明德學校的發展。
❻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是怎樣獲得諾貝爾獎的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和李遠哲獲得諾獎的成就主要是:
1、楊振寧(美籍華人),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並與他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培乎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2、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被譽為「神童博士」。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生於配睜悉中國台灣省新竹市,1986年與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早歲究成果,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台灣人。
4、丁肇中(美籍華人),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1936年出生於美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實驗室教授,中國科學院外藉院士,因與芮契特教授幾乎同時發現J粒子而共同獲得1976年度諾貝爾物理 學獎。他是第三位獲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
❼ 楊振寧是什麼籍華裔
楊振寧年輕時候曾經加入畝埋滾過美國國籍,所以他是美籍華裔物理迅余學家,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液困物理學獎,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的理論。楊振寧和兩彈元勛鄧稼先是好朋友
❽ 楊振寧——華裔物理學家
楊振寧——華裔物理學家
——華裔物理學家
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安徽合肥人。1956年與李政道一起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定理,1957年,兩人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楊振寧早年影響最大的是其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在西南聯大所受的良好教育。楊振寧的父親楊可傳,原本是一名中學教師。後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五年,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父親走時大鍵戚,楊振寧年僅兩歲。楊振寧天資聰慧,3歲時就開始識字,在母親的教導下,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就認識了3000個漢字。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很快,北平失陷。楊振寧一家逃難到合肥,後又抵達昆明。當時楊振寧年僅16歲,正上高二,但他次年就以同等學力身份考入西南聯大。戰亂中的西南聯大各種條件極差,但師資力量卻極其強大。因為是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校合開,著名教授很多。朱自清、聞一多、王力、羅常培等名師都教過他國文。趙忠堯、周培源等物理學方面的名流也親自給他們授課。他的學士論文是在吳大猷教授指導下做的,碩士論文則師從王竹溪教授。
吳大猷教授引導他學習群論和對稱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導他進入統計力學領域。在以後的工作中,這些方面一直是楊振寧的主攻領域,兩位名師對他的影響不可低估。
楊振寧還在西南聯大讀碩士期間,就對愛因斯坦、費米和狄拉克的研究風格極為推崇。他們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能在非常復雜的物理現象中提煉出實質性的東西,然後通過深入的研究思考,用數學公式表示出來。他們三人的文章都單刀直入,切中要害,從不說大話空話。
楊振寧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到美國去,拜他們三人中的一人為師。然而,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要拜世界聞名的大物理學家為師談何容易,楊振寧和他的老師談起這個想法時,他們都認為不太實際,然而楊振寧仍然不肯輕易放棄。
來到美國後,他直奔哥倫比亞大學尋找費米,但該校物理系的秘書竟說從未聽說過他們學校有這樣一個人。無奈之中,楊振寧只得去普林斯頓找他從前的老師張文裕教授,以尋求幫助。
經過張教授的多方努力和推薦,1946年1月,楊振寧終於如願以償地坐在費米的研究班裡聽課了。當他直接提出要跟費米教授做博士論文時,費米告訴他:「我不能指導你的博士論文,因為我正在從事一項高度保密的研究工作。不過我可以把你介紹給芝加哥大學一位很有才華的教授。」這名教授就是後來被美國人稱為「氫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講授物理課程的一個特點是喜歡直言不諱發表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哪怕這種觀點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錯的,但只要有百分之一是對的,那就對學生具有借鑒價值。這種教學方法對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很有幫助。
楊振寧剛剛到美國時很想當一名實驗物理學家,他認為在實驗中才能尋找到學習物理的真正樂趣,也只有在實驗中才會有真正的創新。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費米時,費米認為,一個外國人根本不可能進入阿貢實驗室。於是,費米把他介紹給了艾里遜教授的加速器實驗室。
然而楊振寧在這里並不成功,在實驗室里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當時實驗室里有一則笑話:「凡是在實驗室里發生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泰勒知道情況後,決定讓他放棄,轉攻理論物理。在實驗室里呆了近20個月後,楊振寧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這段實驗室的生活雖然不太成功,卻為他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他與李政道提出「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結論時,就曾經從實驗物理學家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一個可以檢驗他們理論正確性的滾陵實驗。可以亮早說,實驗室的這段生活為他將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努力,楊振寧的辛勞終於換來了收獲。1956年,他與李政道一起發現了「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宇稱不守恆」,1957年,這個結論由美籍華裔科學家吳健雄女士經過實驗得到證明。這一年是楊振寧難以忘卻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他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他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科學殿堂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後的楊振寧仍然不滿足,繼續忘我工作。
❾ 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是誰
是美籍華裔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和美國馬薩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學院的丁肇中,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一種新拿襪旦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驅性工作。
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里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9)華裔物理學家是什麼擴展閱讀:
獎項評選過程:
1、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 2000人。
2、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好坦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3、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消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4、每年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5、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