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如何根據物理問題構思情景

如何根據物理問題構思情景

發布時間:2023-05-31 11:09:48

❶ 創設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這幾種形式的特點是什麼

如何創設物理教學情境? 如何在上課時就能夠抓住學生的心,並在物理課堂上設計出好的學習情景吸引學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學習上來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特徵來創設物理教學情境: 1.問題性。有價值的物理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物理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目的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目標是設問的方向、依據,也是問題的價值所在;適應性指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以保證使大多數學生的課堂上都處於思維狀態;新穎性指問題的設計和表述具有新穎性、奇特性和生動性,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感知的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2.生活性。強調物理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其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於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包括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3.針對性。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能遠離教學內容、目標和學生。要有明確的目的。 4.形象性。強調物理情境創設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為此,我們所創設的物理教學情境,首先應該是感性的、可見的、摸得著的,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化;其次,應該是形象的、具體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既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5.學科性。情境創設要體現物理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當然,教學情境應是能夠體現學科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學科知識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的一個事物或場景。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物理學科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科性是教學情境的本質屬性。強調學科性,還意味著要挖掘物理學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學科自身的內容和特徵來生發情境。6.情感性。情感性指物理教學情境具有激發學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說得好:「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 總的來說,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物理情景,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❷ 如何進行物理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如何進行物理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常常聽學生說,上課聽得懂,下課不會做;也常常聽老師說,我已強調多少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多麼多麼的透徹了,學生還是表現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題時張冠李戴,生搬硬套,表述時邏輯混亂等,不少教師最後得出的結論便是----學生笨!我想,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夠精心設計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思維而變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從而造成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上引導學生時提出的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建構是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計為基礎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都需要由精美的問題設計來體現。因此,在物理教學設計中,特別要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的聯系、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以及教材前後知識間的聯系,精心設計問題。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問題的設計,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 設計問題 激發思維 突出主體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認知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台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麼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中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時常表現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問甚至是沖突,可引發學生的爭論,而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正是這些思想和認知問題驅動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真理。例如力學中「運動員用力一腳把足球踢向空中,這時運動員的腳有沒有對在空中飛行的足球做功?」、「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教師通過挖掘教材,精心設計,以問題為契機,通過問題的層層設問和討論,不斷激發思維火花,釋疑解惑,使之成為有序的思維訓練過程,同時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觀點轉化為問題,以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藉助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例如,我在《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中,設計成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先猜想一下,平面鏡對物體所成像的大小會比原物體大還是比原物體小,或者有其他的什麼規律?其中就有不少的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作出「平面鏡距物體越遠,對物體所成的像就越小。」的猜想,然而通過實驗證實的卻是「平面鏡對物體所成的像的與原物體大小相同。」實驗結論與生活經驗的沖突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疑惑,這時我讓同學們進行分組討論,而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我又適時提出這樣的問題:當一位高個子同學站在你眼前時,你會覺得他很高大,而他在距離你一兩百米以外時看他,你還覺得他有那麼高大嗎?在遠處時他真的變小了嗎?隨著問題的提出,不少同學開始有所醒悟……就這樣,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和討論,自己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通過挖掘教材,設置問題,讓問題在學生新的需要與原有水平之間產生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斷切入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縮短學生原有水平與學習目標之間的距離,從而拓展學生的心智品質。

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巧妙設問。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夠圍繞問題積極思考,本身就是學生主體的表現。在學習上不善於提出問題的學生,從本質上講就是缺少主體性思維。教師應不斷啟發學生在學習中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努力運用科學原理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二、聯系實際 設計問題 激發興趣 培養能力

傳統的物理教學只重視純知識的教學,教學者為了使自己講得清、講得多,經常把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套用,強加於學生,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訓練,思維能力得不到有序發展。久而久之,學生只會處理已簡化了的物理對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實際問題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就必須結合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不斷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對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問題情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例如,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現實際情景:霜及霧氣等的產生、輸送帶送物、剎車滑行、亮度可調的台燈等。將這些真實的實際情景設計成對應的物理問題,如:各種物態變化、摩擦力問題、慣性問題、電功率問題等,穿插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加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物理知識的意義。另一方面,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後為什麼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麼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後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製作。這樣即可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生活--尋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更有幫助。

三、優化問題設計 遵循認知規律 培養創新思維

為了使設計的問題更能有效地激發創新思維,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於知識意義建構的方面發展。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規律等。例如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後再把對的進行分類。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思想現狀和思維特點。問題設計要具體明確,避免出現教師提出的問題大而無當,內涵外延不明確,使學生無從下手。問題設計要精,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不可為問題而提問,流於形式,耗費時間。

我認為物理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應在"元認知級",即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的提問。問題設計又要有適當的難度和梯度,即既要讓學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時更要具有培養物理思維的價值,如一些能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能引起爭論的問題,或一些能將認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後續問題等。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於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最鄰近發展區),通過提問來引導思維,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麼,即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

(二)問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要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例如教師可通過這樣一些問題來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麼想的?"、"這是為什麼?"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問題保持敏感和質疑的心態,培養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一種勤於思考的習慣,培養創新思維。

總之,問題設計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意義是一種教學觀念問題,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它的思維核心功能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只有充分重視問題的設計並不斷優化,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課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❸ 如何把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新課程改革提倡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說 「生活即教育」。它為我們指明了物理教學活動的方向,即必須從密切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關系入手,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煉物理問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生活化情境物理教學向學生表明:物理就在你的身邊,生活需要物理,物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為學生創造了一條將物理知識應用於實踐的通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於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材里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
事實證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關信息納入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會提高,互動水平會提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會增強。生活教育理論首先是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包括三個部分: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教、學、做一體化。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教育理論就是指生活就是一種教育,生活無處不在,教育也無處不在,我們要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探索知識,一邊學習一邊應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這與高中物理新課標對義務階段的物理教學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即,高中物理應該接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不斷探索揭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並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去,培養起學生終身探索物理奧秘的樂趣。
一、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的現狀
我國現在實行的高中物理教學現狀為:教學方法以考試方法為依據,學習的方式以教學的方式為依據,考試考什麼內容老師就教什麼內容,考試怎麼來考老師怎麼來教。這種固定死板的教學模式遠遠偏離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最早出發點,將我們的高中物理教學與生活實際越拉越遠。盡管我們一再呼籲高中物理教學要和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相貼近,但只要現今模式的高考存在,我們的師生就不敢真正踐行生活教育理論,害怕不跟隨著高考的腳步,成績就會掉下來。其實不然,因為物理現象是物理學的根基,只有從物理現象出發,才能領悟到物理的本質和真諦。而物理現象主要來自於生活實際,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學習,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教學。而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入最初的物理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學會真正有用的物理,而不是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偽物理。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在實際生活中探知物理
很多物理學家進行發明創造的最初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改造實際事物,促進人類和社會不斷發展,這正是物理學的真正價值。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學中都只注重老師教授的知識,探究式的教學大部分都只局限於實驗室,根本沒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很多人認為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經驗性,物理教學根本就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讓學生去探究,實際上,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恰當地引入一點自然和社會中客觀存在並且沒有經過加工的,最好是學生們都實際經歷過的物理問題來讓學生探索,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就相當於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旦學生樹立了在實際生活中探知物理的學習理念,他們就會以生活實際為目標,在高中物理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2.學到的物理知識要應用於實踐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推崇的一種教學理論就是教學做統一,其核心為做,也就是在勞力的事情上勞心。應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上,就充分說明了物理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物質的基礎結構、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高中物理學習的內容都可以在平日生活中找到原型,進一步加強高中物理對學生的親和力,也為老師在教學中,採取在做中教、在做中學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條件。但是在現今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很少思考書本上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沒有機會親自嘗試。學生們的物理學習只局限在教材中,只局限於做習題和掌握知識點,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3.靈活運用學到的物理知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受教育就是為了改造生活。放在物理上來說,就是運用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改變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碰到的困難。但如今的高中生做物理試題得心應手,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卻力不從心,束手無策。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生活,這是學生的內在,不是任由外界制定的。假設只為學習物理而進行物理學習,那麼就是在割裂物理學習與實際生活兩者間的聯系,失去生活聯系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是死讀書、讀死書式的學習,完全不符合生活教育理論里活讀書、讀活書的理念。從這點出發,物理教學就是要將物理學習放在生活中,留心生活實際里的物理現象;善於動腦思考這些物理現象的原因,並試著去探索這些物理現象的本質。這樣就有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習到的物理知識,積極發現並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明白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那些指導改變生活的教育才可以稱作真正的教育。與此同時,老師要少用考試作為指揮棒,要給學生真正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實現生活化,物理教師任重道遠。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情景中發現物理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物理知識運用到具體生活情景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科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有意識的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能主動探究物理問題並掌握物理知識,使學生的物理素養真正得以提高。

❹ 35淺談物理教學中怎樣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環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這值得每位物理教師深思。本人擬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種物理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
物理來源於生活,新課標也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學生日常接觸到或已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在講到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時,利用電影《劉三姐》里「拋綉球」的故事,並准備好「綉球」進行實驗,一定會引人人勝、妙趣橫生。拋「綉球」時,只有「綉球」和接球人的連線是「綉球」在該時刻的切線方向時,才能夠接到「綉球」,這個方向就是「綉球」在該時刻的線速度方向。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記得牢,直到幾年後,有些學生還說這個實驗很有趣,印象深刻。
二、利用實驗活動創設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簡單、有啟發性的實驗,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在實驗活動的情境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如在講動量和沖量時,讓兩支相同的粉筆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鋪墊的桌面上,可以發現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筆斷了,落到厚毛巾墊上的另一支卻完好無損,老師由此引入動量和沖量知識的講授。又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並沒有下落。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後水會下落。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麼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多媒體等現代技術能跨越時空的限制,生動地再現生活情境,也能將不同的情境進行整合,並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內容,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在頭腦中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物理過程,有助於理解和記憶,可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學習效率。如:利用多媒體情境,演示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小球撞擊金屬片發生形變的過程非常短,學生難以在頭腦中建立起動態的畫面。為了突破該教學的難點,防止學生因缺乏想像力而形成思維障礙,可以用FLASH的動畫功能,將形變過程放慢,逐步反映動態過程中的變化,將原來要憑學生想像才能得到的動態變化過程展示出來,及時糾正學生頭腦中的異樣構思,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准確度。
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展示學生無法接觸的情境,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運動,導體容易導電與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磁場的分布情況,光學中的光路圖等。這些在傳統教學中難以理解的現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可以清楚地再現,從而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四、教師授課時具有良好的教學藝術,創設情境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
例如,在講「核外電子離核越遠能量越高」時,向學生打比方:「這好比你們還是嬰兒時,你爸爸將你抱在懷里;你學會走路了,你爸爸將你牽在手上;你再大一點,你爸爸則說:『走,外面玩。』」又如在講楞次定律時,可以這樣比喻:在被太陽曬過的爛泥塘里,當人踩上去時,稍硬的表面會阻礙你下沉;當下沉後,你想拔出腿來,爛泥又會阻礙你拔出腿來。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物理情境,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❺ 怎樣創設情境進行初中物理探究教學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求精神;通過創設成功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慾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創造條件。因而在新課程標准下,問題情境有其更廣闊的天地,創設成功的問題情境可以使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和諧的統一。

一、創設以自然和生活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解釋自然和生活現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物理現象比比皆是,選擇一些身邊的事例,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例,讓物理現象進入課堂,通過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學生分析身邊出現的各種物理現象的能力。如:在一次偶然的課堂上,我正復習著動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忽然間從外面飛進一隻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點的思考,頃刻間,教室炸開了鍋,立刻沸騰起來,「怎麼辦?」看著他們的神情,看著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動翅膀,我靈機一動,對著這些可愛的學生,以及這不速之客,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的實驗,看看它在運動過程中,有什麼能量轉化?還有那些物理知識?」「什麼,老師,您?」正在詫異的同時,燕子終於找到了通路,飛向了外面的世界。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回顧著剛才眼睛所看到的「實驗」,爭先恐後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飛時,動能減少,勢能增加;在向下飛時,動能增加,勢能減少,它不停的煽動翅膀可能跟頻率有關,也可能與力的平衡有關……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竟然想到了頻率與力的平衡,不管他們是否說得全面,我發現,他們的思維在拓展,他們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課的時候難免有時會遇到雷電交加的外界情景,這個時候,我對同學們說:你們知道雷電是怎麼回事嗎?你們知道雷電發生處距離我們多遠嗎?你們知道雷電會帶來什麼問題嗎?現在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可見,情境的靈活應用會使教學充滿魅力。

在「運動的描述」中有幾個基本的概念──運動、靜止、位置、參考物,對於枯燥的概念,我們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教師引入「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從而提出:「是山動還是船行?」詩人為什麼會產生如此矛盾的感覺?如果詩人置身於「滿眼風波多閃爍」的意境中時,他忘記了自己是在隨水流而前進的船上,彷彿看到了對面的山朝他走來;當詩人又感到「山沒動,是船行」時,又是什麼樣的狀況呢?由此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即時展現學生的猜想。討論完後教師順利引出上述概念,並可以返回詩中向學生提問各種情形的參考物,以此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相對性,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此例子雖然比較簡單,但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導學生去探究科學,探索科學。

二、創設以知識應用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技術是把科學知識應用於生產實踐的中間紐帶,科學技術對促進生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創設一些以科技知識應用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將能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力和運動」這一章時,可以創設如下的問題情境:2005年10月12日9時零分零秒,發射神六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著指揮員發出口令:「進入2分鍾准備」,「進入1分鍾准備」,「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點火!」,白色的水蒸氣從火箭的底部噴涌而出,隨著一聲渾厚,低沉的巨響,火箭離開發射平台,升入空中,並開始傾斜、旋轉。聲音震耳欲聾,大地也在晃動。托舉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在轟鳴聲中直沖藍天,把一條巨龍般的桔紅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長空。日落後的傍晚,有時你會看到夜空中有幾顆明亮的「星星」正在緩緩的移動。他們就是環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大多是用於通訊、天文觀測、軍事任務和遙感(氣象、氣候、地質、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來把衛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時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衛星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利用好看的圖片吸引學生,從而引出問題:「火箭是如何發射升空的?」、「衛星的軌跡是怎樣的?」、「衛星為什麼會如此運動?」等,由此導入新課。貼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使其勇於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上述導入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下知識與技能的目標,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以及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創設以實驗探究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仔細留意實驗的每一步,著力於一些容易忽視的實驗細節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必定能夠「以小見大」,於「不經意處」發現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沖動。

如:「浮力」的教學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難點。而來自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等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基於初中生的心理特徵,首先通過多媒體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問題,為什麼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裡,浮力有什麼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接著演示如下實驗:在盛有一定比重鹽水的燒杯中,放進一個木塊,木塊便浮於水面;放進一塊石子,石子便沉入水裡。放進一個雞蛋,雞蛋則懸浮在鹽水中。再將此蛋放進清水裡,則見蛋下沉;放進濃度更大的鹽水裡,則見蛋浮在水面上。看到這么奇怪的現象,學生們一定會被吸引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他們心裡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在同一種液體里放進不同的物體,木塊會漂浮,石子會下沉,而雞蛋卻會懸浮?為什麼同一個物體放進不同的液體里,浮沉的情況也會不一樣的呢?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引出「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新課。正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從而使物理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升華。實驗的優勢是具體、形象、生動,是取得感性認識的理想手段,同時上述的導入,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實驗的作用,能夠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創設以新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處理新信息的能力

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展,面對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必須具有處理日新月異新信息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了解、及時捕捉、及時處理當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給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這種能力的培養。在創設以新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景時,要求問題中提供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識、新方法、新情景,通過解答新信息問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處理信息、轉換信息、運用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到超導體應用時,可引導學生到網上去搜索相關信息。我國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磁懸浮列車的應用開發,投入運行,可通過板報或電視錄像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引導學生思考。再如:「蹦極」是一種新興的娛樂活動,但大部分學生沒有體驗過,甚至有同學沒有看到過,課堂教學中也不可能體驗「蹦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這一過程。在這樣的情境創設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討論小結,得出規律。現在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網際網路上,大量的生產生活信息與物理有密切的聯系,具備新穎性和強時效性的為數不少,完全可以用來設置問題情境。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恰當地創設問題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學生已有的認識結構,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使他們在牢固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❻ 如何創設物理課堂教學情境 道客巴巴

一、製造認知沖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爾曾經說過:「凡事追本求源,這是思維的一個普遍要求。一個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給出的新事實、觀念和理論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就會出現「認知沖突」。學生進入這種問題情境,會感到困惑,頭腦中的概念在「打架」。這就掀起他們探索的慾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教師只須稍加點撥。就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
1、實驗中引發的認知沖突 在講授關於金屬膨脹的內容時,先讓學生觀察一個由兩塊金屬合在一起的金屬條,當用小火慢慢加熱時,這個金屬條開始向下彎曲。老師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什麼金屬條會這樣。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只說是或不是。當學生一致同意金屬條加熱變軟以後,由於重力作用而向下彎曲時,老師把金屬條反過來加熱,這時學生發現金屬條向上彎曲,並未下彎!緊接著通過問答引發不同的假設,直到最後得到合理的解釋。此時,全班同學的結論是:金屬受熱膨脹時。不同金屬的膨脹程度是不同的。
2、製造「問題情境」,引起爭論 如在講:「物體受力怎樣運動」時可以這樣開始,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把一個一噸重的鐵球放在地上,一隻螞蟻能不能推動它?」話音剛落,學生大笑,齊聲答:「推不動!」「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動!」仍有幾個學生不服氣地說。老師沒有笑,要大家認真考慮。忽然有人醒悟過來,「推得動推不動,不是看大鐵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與地面磨擦力的關系„„」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並開始逐步引導學生研究推力與磨擦力大小怎樣影響水平方向的運動。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又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由認知沖突而引發的問題情境,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一個問題放在一種極端情況下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既製造了「問題情境」,又與物理的「理想化」思維方式相切合。這樣的教學真是妙不可言。
二、創新懸念情境,激發欲罷不能的探究欲 「懸念」是一種認知的張力,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我國古典小說和說書人常以「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人,用的就是這種力量。 如講授「摩擦力」一節時,講台上放兩個玻璃容器,一個盛油,一個是空的。在兩個容器中分別放入一粒光滑的鋼珠。教師先用一隻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鋼珠夾上來,然後請學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夾放在油中的鋼珠。這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於是教師利用這一「懸念」因勢利導地板書課題並和學生開展有趣的討論。這樣花不多的時間就可講清楚有關的知識。學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引發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張力,學習也就變得有趣、有勁了。事實上,未能如「願」的狀態,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應,就像陳景潤在中學時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懸念那樣,持續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三、推動學生捲入,調動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應盡力推動學生自發「捲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只有設法使他們「捲入」任務之中,才能達到激勵內在動機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學生捲入到學習任務之中內呢?教師應設法使學生裝入學習任務的過程至少不會受到失敗的威脅,而且他還應使學習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學生的學習因此被促進。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向學生指出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社會價值。
1、讓學生「設身處境」地捲入思考 在學習《升華》時,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騰雲駕霧的片段。請學生依據看到的「煙霧繚繞」場景,以場景布置人員的身份參與拍攝,你應該怎麼做呢?有學生說,灑些水,利用水蒸氣液化產生的霧。有的學生說點些蚊香之類的東西。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後,講出這些方法可能有一點點效果,但絕達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實際工作人員只要撤一些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煙霧繚繞」的景象。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拍攝現場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急於求知的積極性。
2、參與活動,促進思考 電學中,引入滑動變阻器時,組織學生在試驗中去體驗所學的知識。一上課就放手讓學生選用器材連接電路,使小燈泡發光,最好是能調節燈泡的亮度。學生見到桌面上的新「東西」(滑動變阻器),就躍躍欲試,部分同學經過自己摸索,終於把它連接在電路當中,並且滑動滑片,發現小燈泡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活動成果,自然興高采烈,思維活躍。接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層層深入提出問題讓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學想對家裡的學習台燈變為可調節台燈,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學生想到學為所有,思考積極。教師逐步引導,台燈的亮度與什麼有關?(與電流有關)改變電流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改變哪個因素最方便?(改變導體的長度)水到渠成地介紹滑動變阻器這種儀器,讓學生認識它的結構以及對電流的作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串聯)這樣讓學生捲入活動並促使其思考,學生既可追尋學習的樂趣,又對滑動變阻器這個新儀器的結構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徹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創設情境之前,我們必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要學的知識進行認真分析,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效果令人滿意。 總之,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教師給出了能導致問題深入的相關信息,創設合理的物理教學情境,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點撥啟發,使學生產生進一步研討的動力,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❼ 如何使初中物理課堂生活化

一、理論支持:建構主義理論
1、學習觀:當代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
2、教學觀: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
3、提倡情境性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
從下圖中的例子,很好的能說明建構主義理論。同在一池塘的魚和青蛙,一天青蛙對魚說我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魚說行啊,你把看到的好的事情給我講講。青蛙看到了一頭牛,並且把它看到的牛的模樣向魚描述了一下,於是魚就把牛的模樣想像成了圖中的樣子。

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述和他本人的思考,對同一知識的掌握因為個體差異而不同,很有可能把所學內容變形走樣,有些學生沒見過青磚綠瓦,沒見過鵝毛大雪等,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們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
二、從生活走向物理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物理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物理教學由原來關注理性、抽象的科學世界,回歸到學生的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裡,構建一個良好的建構環境,使學生在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中,領略到物理世界美妙、和諧的科學內涵和人文內涵,進而提升學生未來的生活質量。那麼物理課堂教學如何生活化?
1、引入課題情景生活化
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要充分挖掘物理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物理貼近生活,要盡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景,從中引出物理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物理問題的存在,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使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問題展開探究,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教學時藉助於生活情境的創設,把教材中所提出來的問題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使得課題一開始就能使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感到親切友好多了,就對它打開了接受之門。例如:在我們學習「怎樣區分聲音」時,引導大家回憶生活中常見的事。如收銀員通過聽用力彈鈔票時發出的聲音,來區分鈔票的真假;挑選西瓜時通過拍打西瓜聽其發聲的音調,來判斷西瓜的成熟程度;從這些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情景引入到怎樣區分聲音。這些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走進課堂學習。
2、課堂教學、講解、舉例生活化
新的課程標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在課程中整合「科學、技術、社會」的觀念。因此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將學到的物理知識及技術與生活、社會密切聯系的意識。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探索其中隱藏的物理規律,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探索的樂趣,並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在講解各個知識點時所列舉的例子應盡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感到物理學習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因而學生具有探究的能動性。如:學習「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時,舉例說:炒菜時聞到香味較濃,菜涼了聞到的香味也就沒有那麼濃了;冰糖放到熱水裡比放到冷水裡溶得快;在講運動的相對性時,可舉坐車子時覺到樹木、房子向後退的例子等等這些密切與身邊的生活、生產相關的實例,通過對這些事例的分析、解釋,使學生確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學習物理的興趣穩定持久、學習的主動性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就像在體驗快樂的生活,怎麼還會覺得物理難學呢?
3、作業、練習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它為我們指明了物理教學活動的方向:物理就在你的身邊,生活需要物理,物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用於鞏固學習內容、提高能力的練習與作業應避免為練習而做練習,為做作業而布置作業。教師在布置練習、作業時應精心創設生活化情境,能使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從而獲得認識、感悟,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例如在學了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時,如果設計這樣的一道題:一個物體的質量多少,體積多少,求它的密度。這樣雖然也能起到鞏固練習密度公式的作用,但是跟學生生活完全脫離,學生感覺就是做練習。如果改成這樣:小紅同學星期天在一裝飾品店買回一戒指,測得其質量為8.9克,投入裝水的量筒排開水的體積10ml,請你來做技術員,根據以上數據和所學的密度知識初步判斷小紅同學買的是不是純金戒指?這樣的題目與其說是做作業還不如說是在解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把這樣一段生活經歷擺出來,就讓學生感覺到這不是在做題,而是在特定的條件下解決一個生活實際問題,有用的問題,有了內在動力,那麼學習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讓他產生愉快的情感,思維活躍地投入學習,產生的效果自然就好。
三、從物理走向社會
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是課堂的延伸,是知識的升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1、開創課堂社會探究模式
社會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怎樣對重大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通過真實的探究過程,學生應學會給這些問題定義,學會和別人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以及在盡可能多的數據的基礎上進行總結。作為中學生我們的要求不可能這么高,我們可以以課堂作為舞台,創設課堂上小社會環境,讓學生從小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學習「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一節時,我首先為學生提供以下有關資料:酸雨的危害的實例,大氣污染的程度數據,家庭對大氣污染的影響,並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討論:我們城市空氣污染的來源,近幾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將來對凈化我們的大氣有何建議等。
2、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要遇到許多困難,有一些是完全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的。例如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更換保險絲等。在學校里,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對課本上的實驗怎樣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進行改進,在生活中怎樣改進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減少大氣污染。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物理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將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的物理實踐活動,應選用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實踐內容,例如:人類的哪些活動可以形成城鎮中的熱島效應?你家裡使用的主要能源有哪些?你的家庭、學校或社區有哪些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地方?這些實踐的內容都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從探究這些學生熟悉的實踐內容,不僅能幫助他們復習、理解、記憶學過的物理知識,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吸引他們探索新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全文

與如何根據物理問題構思情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