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很多物理學家都要考哲學博士學位
歐洲大陸古典大學,尤其是以德國大學為代表的古典大學,例如海德堡大學,都是宗教性質的,由教會承認批准,君主頒發詔書,才可以成立並開學授課,傳授知識。也就是說在歐洲,期初教育和知識的傳遞是由教會來承擔的。
歐洲大陸古典大學成立的時候,一般是由四個學院,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哲學院。哲學的希臘語原意就是熱愛智慧,追求知識,並不特製現代狹義上的哲學。所以,所有不屬於神學,法學,醫學的學科,都是在哲學院下面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博士學位。前三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神學院,地位是高於哲學院的。
這個時候,一所堪稱世界大學之母的 洪堡大學 橫空出世,古典大學時期正式結束,現代大學的時代正式開啟,而開啟的標志,就是 洪堡大學 開始授予博士學位。
Ⅱ 什麼是物理學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簡稱 Ph.D. 或 D.Phil.,就是與「專業學位」博士相對的學術型博士,高級學銜之一,是全世界公認的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學銜。所謂的「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一種博士畢業後在高校或研究機構進行的研究工作。
Ⅲ 東北師大物理學怎麼樣
東北師大物理學院現有物理學(師范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3個本科專業;其中,物理學是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電路與系統、核技術及應用、課程與教學論和光學8個二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與化學四個二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設有紫外光發射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建)、吉林省先進能源開發與應用創新重點實驗室、理論物理研究所、輻射技術研究所、量子科學中心、靜電技術研究所、計算智能研究所、物理學科教育研究所;承辦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物理實驗》雜志。同時學院也是教育部與國家外專局批准建立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103人,專任教師69人,博士生導師13人,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9人,全國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學院在讀本科生7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4.2%,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1%,40歲以下教師占教師總數31.3%。
物理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配備有先進的儀器設備,藏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學院現有實驗室面積4170平方米,實驗設備價值4000餘萬元,擁有包括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統、掃描電子顯微電鏡、X射線衍射儀、微區拉曼光譜儀等在內的一批先進實驗設備。學院資料室藏書3萬余冊,擁有包括世界權威性雜志在內的中外文期刊500餘種,供全院師生教學、科研和學習使用。
Ⅳ 河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怎麼樣
挺好的,而且比較好就業。 最重要的是河北師大學風特別好。而且從教師到學生都鑽研知識,各類校內外活動豐富,有中科院院士,交通便利購物找工作都非常方便。給每個人很大的發揮空間。對我們學校物理學院的同學為大家免費修理各類小電器日用品、眼鏡等等的義務活動致以誠摯感謝。大環境好!物理系的同學性格也都是淡泊明志那種,好脾氣,穩重踏實。自己的上學經歷和工作經歷感受。
Ⅳ 哪些學校具有 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高校有:
070200 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北京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復旦大學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清華大學
山東大學
山西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四川大學
同濟大學
武漢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大學
廈門大學
浙江大學
鄭州大學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中山大學
Ⅵ 大學物理系排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是國家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和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培養基地。
目前物理系有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凝聚態物理方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方向)、光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生專業和凝聚態物理、光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和物理電子學4個博士點,其中凝聚態物理、光學是國家重點學科。
工科大佬清華大學,排名第三。
清華的老物理基礎1953年調整到北大,目前清華物理系的學科方向涉及物理學和天文學2個一級學科,涵蓋教育部規定的物理學一級學科下除無線電物理外的全部7個二級學科(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聲學、等離子體物理)以及天體物理1個二級學科,其中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為全國重點學科。清華物理系具有國家的物理學一級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還是天體物理二級學科的博士點。物理系設有1個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涵蓋了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
復旦大學物理系創建於1952年,是全國院系調整中由原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部分物理系教師學生合並而成。它的前身是1942年在重慶建立的數理系,迄今已有60餘年歷史。1993年成為國家理科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是國家首批設立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的單位之一。1997年被列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學科點,3個博士點(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物理)和博士後流動站。
復旦大學物理系現設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和光學3個本科專業,這3個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博士點,並被評為一級學科博士點。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於1978年重建。其中凝聚態物理是國家第一批博士點,又是國家重點學科。1999年建立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獲得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本科專業設有應用物理和光信息科學與技術2個專業,碩士點設有凝聚態物理、天體物理、光學、理論物理和光學工程,博士點設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南京大學物理學系成立於1920年,現已發展成為國內著名、國際有一定影響的物理系之一。1984年,聲學和無線電專業從物理系中調整出來,組建了信息物理系(現改名為電子科學與工程系),1994年,以物理系中一些研究組為基礎,發展成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建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固體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研究所、應用物理研究所、生物醫學物理研究所和理論物理研究中心。
學院現有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3個國家重點學科,設有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光學5個博士生專業,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光學、生物物理學6個碩士生專業,物理學、應用物理學2個本科生專業。
浙江大學物理系成立於1928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書院。浙大物理系具有輝煌的歷史,諸多著名物理學家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吳健雄、王淦昌、程開甲、呂敏、賀賢土等13位科學院院士先後在該系學習和任教。目前物理系設有物理博士後流動站,物理一級學科博士點。
物理系開設有物理學本科專業,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畢業生免試保送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前身物理系創建於1919年,是南開大學理科建立最早的系之一。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教授曾在該系執教,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教授是該系的名譽教授。從這里已培養出5名中科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1998年物理系改建成物理科學學院,由理論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北來先生任第一任院長。物理科學學院現設有物理學系、光電信息科學系、生物物理科學與技術系以及基礎物理與實驗教學部。
物理學院現設有物理學專業、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物理學(生物醫學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專業等本科專業。
物理系是中山大學30年代初就已成立的院系之一。物理系現有物理學和光學工程2個國家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
物理學一級學科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光學工程、光學、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5個博士點,光學工程、光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等7個碩士點。此外物理系設有物理學、材料物理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和微電子學4個本科專業,其中物理學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廣東省高等學校首批名牌專業之一。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基礎上逐漸發展、壯大而來。老一輩著名物理學家查謙、潘祖武、江仁壽、桂質廷、張承修、馬師亮、李國鼎、周如松等先後在這里研究執教多年。現已發展成為涵蓋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與工程4個學科門類,多個有突出特色的學科研究方向。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物理學(人才培養基地班)、應用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班)4個本科專業(涉及11個專業方向),有理論物理等1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離子物理、無線電物理、光學、聲學、等8個二級學科。
Ⅶ 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學科介紹
大學物理教學部
大學物理實驗中心
物理系
南京師范大學理論物理學科1978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以來,理論物理學科連續被評為「九五」和「十五」江蘇省政府重點學科。
2001年以來,南京師范大學理論物理重點學科建設工作整體運行良好,全面完成了學科建設計劃任務。在學位點建設、學科梯隊建設、實驗室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或突破,為江蘇省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位點建設:2003年申請並獲得了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予權。以理論物理學科為依託,培育新的學位點,在2003年申報並獲得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在2005年申報並獲得了物理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在學位點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2)學術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理論物理學科點已擁有一支學歷層次高, 職稱年齡結構合理,整體科研實力強的教學、科研隊伍。2001年以來,有8位博士(後)成為學科新成員。現有23名學科成員中,有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0人,17位學科成員有博士學位。
理論物理學科承擔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任務。在本科生教學中,結合物理學的新發展,擴大學生知識面,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我們能開出高水平的研究生課程和反映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的專題講座。通過導師的精心指導和嚴格要求,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學科前沿。碩士生畢業時,大多數能在國際和國家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1年以來,畢業物理教育專業本科生600多名,畢業碩士生43名。在讀碩士生63人,博士生9人。我們的畢業生80%以上都在江蘇省的高校和中學工作,為我省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3)實驗室建設:2001年以來,對「科學計算實驗室」進行了升級改造。把微機集群由32個節點增加到64個節點(128個CPU),新建了二個140平方米的計算機房,增加70台P-IV微機和高速激光列印機等附屬設備,使計算能力提高了2~3個數量級。學科還訂購了20種原版英文雜志和80餘種中文期刊,可以通過網路全文下載6000多種英文期刊上的學術論文。理論物理學科已經擁有一個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平台。
(4)科學研究:2001以來,完成國家攀登計劃子課題、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部、省、廳級項目14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國家教育部項目3項,省、廳級研究項目16項。在研項目總經費338萬元。2001年以來,出版學術專著4部,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A-E」等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11篇,其中「SCI」論文242篇,他人引用超過800次。
2001年以來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a) 肖振軍教授與合作者在標准模型、雙 Higgs模型和最小超引力模型框架下, 對B介子兩體非粲弱衰變過程和輻射衰變過程做了系統研究。計算了對115個B介子衰變道的分枝比和CP破壞等可觀測物理量的新物理修正。在新物理模型下對B →Kη』大分支比反常給出了自洽的解釋。他們還根據最新實驗數據,對CKM相角α率先給出了限制。相關論文發表在「Phys. Rev. D」, 「Eur.Phys.J.C」 等重要「SCI」學術刊物上,已被國內外同行引用80餘次。
(b) 平加倫教授與合作者通過引入誇克蛻定域和色屏蔽來考慮各種色結構的混合。採用定量計算,得到了五誇克系統可以存在共振態的結論。對於NK系統,I=0道有等效吸引存在,I=1道有強排斥存在,原有的實驗分析由於採用的近似和誤差的影響得到的結論不可靠:對於Diquark結構的θ^+,定量計算表明負宇稱態的能量更低,不同於Jaffe-Wilczek的結論;在平加倫等人的模型中,金剛石結構的五誇克系統的能量最接近於實驗給出的結果。學術論文發表在「Phys.Rev.C.」和「Nucl.Phys. A」 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c) 童培慶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Tang Lei-Han教授等人合作,對強無序情況下的2維XY模型(即 GAUGE-GLASS模型)是否存在相變已及低溫下的狀態做了研究。這是一個科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他們通過將系統中的Vortex映射到庫侖氣體,通過數值模擬發現,系統的低能激發態可以用無能隙的弱相互作用的Vortex和Antivortex對來描述。通過重正化群方法的線性介電屏蔽計算發現自旋波的Stiffness隨距離冪次衰減。應用大標度多正則Monte-Carlo方法對系統的低溫比熱和自旋玻璃磁化率進行了大量計算,兩者的結論相一致,從而認為該系統不存在有限溫度熱力學相變。解決了這個爭論, 論文發表在「Phys.Rev.Lett.」上.。
(d) 陳凌孚教授與合作者對KMgF3材料中的自陷態空穴和自陷態激子的結構、擴散、衰變、吸收或發光譜等方面做了詳細的研究.該研究對KMgF3材料在閃爍性能、輻射劑量、可調激光器等應用方面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陳凌孚教授、黃桂芹副教授與合作者還對三元硅化物超導材料的超導電性進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結果表明此類材料中存在的軟模對材料的超導電性起了重要作用,在考慮軟模的非諧性後計算出的超導轉變溫度與實驗數據符合得很好。他們完全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對材料的電子結構、聲子結構及電-聲子相互作用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方法先進、可靠。此外,對超導硅化物材料的研究不僅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金屬化合物超導體的超導機制,而且為超導硅化物在今後電子器件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論文發表在「Phys.Rev. B.」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e) 須重明教授和吳雪君教授在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微擾理論、高階引力理論及相對論天體力學等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工作。他們與德國Dresden科技大學合作在德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的彈性理論,建立了相對論的J—V方程(即相對論的彈性旋轉天體的基本方程)及其連接條件,在牛頓近似和不旋轉的情況與80年代有名的Wahr模型一致。研究論文發表在「Phys.Rev. D」 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f) 袁啟榮教授和國內外同行合作,利用我國國家天文台的60/90cm施密特望遠鏡對鄰近的富星系團Abell 2255進行了多色測光觀測(BATC),得到了7000多顆V<20等天體的光學波段(3000A-1000A)的能譜分布。他們運用孔徑改正法將SDSS的測光數據和BATC數據匹配,得到了這些天體的18個波段的能譜分布(SEDs)信息。首先分析了254顆已知紅移的星系的SEDs, 證明合並後的SEDs能使得測光紅移的精度明顯提高。對214顆已知成員星系的動力學(視向速度的雙峰結構)分析表明,這個星系團是個未達到馳豫的動力學系統。他們運用測光紅移技術挑選出313顆新的成員星系候選體,進一步的動力學分析發現存在動力學子結構,而且發現了這個星系團正在進行子團間的並和過程的直接證據。研究論文發表在「APJS」 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g) 李曉卿教授與合作者基於波-波和波-粒非線性相互作用,建立了宇宙自生磁場的方程,在太陽物理、地球極光區和天體物理吸積盤的反常粘滯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得到了和實驗一致的結果。在分析等離激元和宏觀MHD的精細相互作用基礎上,建立一組MHD和等離激元孤波相耦合的非線性方程,發展孤波驅動的新磁重聯理論。李曉卿教授和張航副教授從理論上證明等離子體橫場因調制不穩定而會導致自類似塌縮,並分別從磁流體力學和等離子體動力論兩方面對磁場的這種演化進行了分析,從而解釋了太陽磁場觀測到的間歇性和天體吸積盤吸積所需的反常粘性。
(h) 卞維豪副教授與合作者利用SDSS數據,研究了活動星系核中心黑洞質量與其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彌散關系,發現NLS1s不遵循在正常鄰近星系中發現的M-σ關系,為活動星系核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彌散關系的確定,黑洞和星系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們還利用日本硬X射線衛星ASCA數據,分析了一活動星系樣本的X射線光變。發現光變大小與中心黑洞強相關,NLS1s也遵循這一相關性,為X射線光變起源給出了新的解釋。研究論文發表在「MNRAS」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5)學術交流與合作:2001年以來,學科成員參加了ATLAS國際合作組和BES國際合作組的工作,主辦了2004年全國重味物理與CP破壞研討會,先後邀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J. Steinberg教授,中科院戴元本院士,北京大學趙光達院士等4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我院訪問講學。我學科也先後有30多人次赴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合作和交流。
通信工程系
應用物理系
物理教育所
電子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