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存儲器的邏輯地址由哪幾部分組成存儲器的物理地址是怎樣形成的
邏輯地址是指程序員編制的程序地址,由它構成邏輯地址空間。程序主存儲器中的實際地址稱為物理地址.
所以這里邏輯地址的組成得看你的存儲器是段表的還是頁表的,物理地址一般通過一個關系來對應邏輯地址.
當然樓上的回答也有正確的地方那就是在一般的定址中,指令的地址可以是這樣計算的,但是他的回答太不全面了.
『貳』 8086/8088存儲器的物理地址是如何形成的
物理地址=段地址左移四位+偏移地址,,4,8086定址採用「段:偏移」的方式罩或(如SS:BP),段地址寄存器和偏移地址寄存器都是16位長的,實際的線性地址是20位,由「(段 << 4) + 偏移」得到。
32位CPU一般定址空間也是32位線,直接產生32位的線性地址(不考慮描述符、分頁等機制),因此不存在上述現象。
另外,相關地,80286後就有了實模式與保護模式的區別(當然,物鋒伍不僅僅是定址方式的區別)。...,2,物理地址=基址X16+偏移地址。這裡面的16是十進制數,化成16進制數正好是10H。式中的物理地址、基址、偏移地址都是16進基檔製表示~,1,
『叄』 什麼是邏輯地址什麼是物理地址
邏輯地址: 是指由程序產生的與段相關的偏移地址部分。又稱絕對地址。
物理地址:在存儲器里以位元組為單位存儲信息,為正確地存放或取得信息,每一個位元組單元給以一個唯一的存儲器地址,稱為物理地址,又叫實際地址或絕對地址。
一、關系: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相對的。物理地址是唯一的,邏輯地址的相對的。
二、表達方式:
1、邏輯地址:其表達形式為「段地址:段內偏移地址」。
2、物理地址:CPU與存儲器進行數據交換時在地址匯流排上 。
(3)物理地址是在哪個階段形成的擴展閱讀:
一、邏輯地址的產生背景
追根求源,Intel的8位機8080CPU,數據匯流排(DB)為8位,地址匯流排(AB)為16位。那麼這個16位地址信息也是要通過8位數據匯流排來傳送,也是要在數據通道中的暫存器,以及在CPU中的寄存器和內存中存放的,但由於AB正好是DB的整數倍,故不會產生矛盾!
但當上升到16位機後,Intel8086/8088CPU的設計由於當年IC集成技術和外封裝及引腳技術的限制,不能超過40個引腳。但又感覺到8位機原來的地址定址能力2^16=64KB太少了,但直接增加到16的整數倍即令AB=32位又是達不到的。
故而只能把AB暫時增加4條成為20條。則2^20=1MB的定址能力已經增加了16倍。但此舉卻造成了AB的20位和DB的16位之間的矛盾,20位地址信息既無法在DB上傳送,又無法在16位的CPU寄存器和內存單元中存放。於是應運而生就產生了CPU段結構的原理。
二、物理地址的計算方法
在實地址方式下,物理地址是通過段地址乘以16加上偏移地址得到的。而16位的段地址乘以16等同於左移4位二進制位,這樣變成20位的段基地址,最後段基地址加上段內偏移地址即可得到物理地址。
20位物理地址計算方法如下:
物理地址=段地址*16d+偏移地址。
『肆』 8086/8088 CPU的20位物理地址是怎樣形成的
(1)Intel的8位機8080CPU,數據匯流排(DB)為8位,地址匯流排(AB)為16位.那麼這個16位地址信息也是要通過8位數據匯流排來傳送,也是要在數據通道中的暫存器,以及在CPU中的寄存器和內存中存放的,但由於AB正好是DB的整數倍,故不會產生矛盾。
(2)但當上升到16位機後,Intel8086/8088CPU的設計由於當年IC集成技術和外封裝及引腳技術的限制,不能超過40個引腳.但又感覺到8位機原來的地址定址能力2^16=64KB太少了,但直接增加到16的整數倍即令AB=32位又是達不到的.故而只能把AB暫時增加4條成為20條.則2^20=1MB的定址能力已經增加了16倍.但此舉卻造成了AB的20位和DB的16位之間的矛盾,20位地址信息既無法在DB上傳送,又無法在16位的CPU寄存器和內存單元中存放.於是應運而生就產生了CPU段結構的原理。
"邏輯地址"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這樣該存儲單元的地址就可以用段基值和段內偏移量來表示,段基值確定它所在的段居於整個存儲空間的位置,偏移量確定它在段內的位置,這種地址表示方式稱為邏輯地址,通常表示為邏輯地址:偏移量的形式(計算機網路全書)。
2、所謂邏輯地址是指按數據的邏輯塊號給出的磁碟的位置(l塊=512字l字=64位)而物理地址則是由磁碟的柱面、頭、段等物理位置所確定的地址(邏輯運算)。
感覺這樣的提問沒有意義
建議自己下去查查資料
『伍』 什麼叫物理地址,是磁頭的一種古老的定址方式
物理地址即磁碟的柱面地址、磁頭地址、扇區地址,通過這三個地址來確定數據存儲的位置。
CHS(Cylinder/Head/Sector)定址模式也稱為3D模式,是硬碟最早採用的定址模式,它是在硬碟容量較小的前提下產生的。
硬碟的C/H/S 3D參數既可以計算出硬碟的容量,也可以確定數據所在的具體位置。這是因為扇區的三維物理地址與硬碟上的物理扇區一一對應,即三維物理地址可完全確定硬碟上的物理扇區。三維物理地址通常以C/H/S的次序來書寫,如C/H/S為0/1/1,則第一個數字0指0柱面,第二個數字1指1磁頭(盤面),第三個數字1指1扇區,表示該數據位於硬碟1盤面上的0磁軌1扇區。現在定位已完成,硬碟內部的參數和主板BIOS之間進行協議,正確發出定址信號,從而正確定位數據位置。
『陸』 舉例說明8086中20位物理地址生成過程
現代內存容量太大比如256M,而計算機的數據線往往只有16位、32位或者64位(目前應用很少),他們所能他尋找到的地址空間最大不過是2^16(64K)、2^32(4M)或者2^64(16T),所以內存通常使用段頁式存儲。也就是將內存空間分成若干段,或者若干頁,每段大小是數據線所能訪問到的最大空間。在內存中的實際地址就是所謂的「物理地址」,而邏輯地址就是邏輯段管理內存而形成的。
比如在8086系統中,8086對外連接使用一個20位的線性地址唯一確定一個存儲單元,也就是說:對於每個存儲器單元都有的一個唯一的20位地址,我們稱為該單元的物理地址或絕對地址。
8086在內部結構中和程序設計時採用邏輯段管理內存,就形成了邏輯地址。它的表達形式為「段基地址 : 偏移地址」。
邏輯地址=段基地址 : 偏移地址
段基地址(Segment)——邏輯段在主存中的起始位置,簡稱段地址。由於8086規定段開始於模16地址,所以省略低4位0不顯式表達,段基地址就可以用16位數據表示。
偏移地址(Offset)——主存單元距離段起始位置的偏移量(Displacement)。由於限定每段不超過64KB,所以偏移地址也可以用16位數據表示。
這樣同一個存儲單元就即有物理地址,又有邏輯地址。但是請注意,物理地址是外部連接使用的、唯一的;而邏輯地址是內部和編程使用的、並不唯一。
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可以互相轉換。
將邏輯地址中的段地址左移4位,加上偏移地址就得到20位物理地址。這里左移的4位是二進制位;如果用十六進製表達地址就是左移一位(不知道為什麼,復習數制內容吧!還不知道為什麼,看疑難解答吧!)。左移4位還可以表達為乘以16,即:段地址×16+偏移地址。
同一個物理地址可以對應多個邏輯地址形式。所以物理地址轉換為邏輯地址,需要明確段基地址或偏移地址,然後同上原則確定另一個地址。
邏輯地址 1460H : 0100H 1380H : 0F00H
物理地址 14700H
於是,對於主存14700H單元,我們可以描述為在1460H(或1380H)段的100H(或F00H)單元,或者說主存1460H : 0100H(或1380H : 0F00H)單元。
『柒』 什麼是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是如何產生的
這個問題啊,是網路運行必須有的
物理地址就是MAC地址,是網卡上自帶的,全球唯一的地址,計算機在進行數據通訊的時候需要進行數據的封裝和導址的,在OSI七層模型中是屬於數據鏈路層的
邏輯地址就是IP地址,是虛擬的,實際不存在的,它在網路中用來定義不同的網路,使其不會發生數據混亂.在OSI七層模型中屬於第三層網路層的.
它們都是網路產生初期隨著OSI七層模型的建立而產生的.